内蒙古赤峰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 含解析

DOC
  • 阅读 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40 页
  • 大小 1.193 MB
  • 2024-10-06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内蒙古赤峰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内蒙古赤峰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内蒙古赤峰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37 已有2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40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内蒙古赤峰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 含解析 .docx,共(40)页,1.193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f4c01f14e75840fdd7f65b4e5af141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赤峰二中2021级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学试卷一、选择题(60分)1.下列关于人们饮食及健康的社会传言,有科学依据的是()A.不含碳水化合物的饮料0糖0卡,可放心饮用B.添加维生素D,钙D同补,肠道吸收黄金搭档C.蛋黄中的胆固醇可导致动

脉硬化,不要摄入D.胶原蛋白肽口服液,喝出水嫩婴儿肌【答案】B【解析】【分析】脂质分为脂肪、磷脂和固醇,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脂肪是良好的储能物质,胆固醇是动物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也参与脂质在血液中的运输。【详解】A、碳水化合物是糖类,不含碳水化

合物的饮料可能不含糖,但不等于不含其它有机物,仍可能有一定能量,A错误;B、维生素D可以促进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故补钙时同时补充维生素D,效果更佳,B正确;C、胆固醇是动物细胞膜的成分之一,也参与人体血液中脂质的运输,只有过

量的胆固醇才可导致动脉硬化,C错误;D、胶原蛋白肽进入消化道,会被酶水解为氨基酸,而失去生物活性,D错误。故选B。2.如图中X代表某一生物学概念,其内容包括①②③④四部分。下列与此概念图相关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若X是人体肌肉细胞中

含量最多的4种元素,则①~④可代表C、O、N、PB.若X表示植物细胞的结构,则①~④可代表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C.若X为具有单层膜的细胞器,则①~④表示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核糖体D.若X为参与合成并分泌消化酶的具膜结构的细胞器,则①~④是细胞膜、内质网、

高尔基体、线粒体【答案】B【解析】【分析】1、C、H、O、N基本元素占鲜重的比例从大到小的顺序是:O>C>H>N;C、H、O、N基本元素占干重的比例从大到小的顺序是:C>O>N>H。2、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细胞

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详解】A、无论是干重还是鲜重,含量最多的四种元素都是C、O、N、H,A错误;B、若X表示植物细胞的结构,则①~④可代表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B正确;C、核糖体不具膜结构,C错误;D、

细胞膜不属于细胞器,D错误。故选B。3.下列有关生物实验的表述,合理的是()A.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其细胞核清晰可见B.在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影响的实验中,将所用台灯的灯管涂成红色,可以缩短圆形小叶片上浮的时间C.“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其复原

”实验中,只设置一组材料但遵循了对照原则D.观察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时,最好选择均处于分裂前期的正常细胞和变异细胞进行观察比较【答案】C【解析】【分析】1、一般情况下,叶绿体中的色素吸收的是可见光,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胡萝卜素和

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2、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中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是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详解】A、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中紫色的大液泡清晰可见,细胞核需要经过染色进行观察,A错误;B、在探究光照强度

对光合作用强度影响的实验中,将所用台灯的灯管涂成红色,会使圆形小叶片上浮的时间延长,B错误;C、“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其复原”的实验中,只设置一组实验,前后三次观察,第一次是在自然状态下的观察,第二次是浸润在蔗糖溶液

中观察,第三次是浸润在清水中观察,都是自身对照,遵循了对照原则,C正确;D、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中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是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因此观察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时,最好选择均处于分裂中期的

正常细胞和变异细胞进行观察比较,D错误。故选C。4.如图所示,在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中,游离核糖体最初合成的一段氨基酸序列作为信号序列,被位于细胞质基质中的信号识别颗粒(SRP)识别,并引导核糖体附着于内质网上,继续蛋白质的合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一条mRN

A分子上可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肽链B.核糖体的位置在细胞内是动态的,结合内质网后也可脱离C.胃蛋白酶是分泌蛋白,在内质网中合成后即有催化功能D.信号肽和SRP结合、SRP与DP结合是分泌蛋白合成的必要条件【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核糖体与由蛋白质的信号肽结合,信号识

别颗粒(SRP)识别信号肽,再与内质网上信号识别受体结合,再与信号识别颗粒(SRP)结合,切除信号肽,与信使RNA结合,形成肽链进入内质网,形成折叠的蛋白质。【详解】A、一个mRNA分子上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相同的肽链,A正确;B、翻译过程中,核糖体与mRNA

结合,沿着mRNA移动,结合内质网后多肽链进入内质网进行加工,核糖体也可脱离,B正确;C、分泌蛋白是在核糖体合成,内质网、高尔基体加工后具有相应功能,C错误;D、由分析可知,信号肽需借助DP和SRP的识别结合才能转移至内质网膜上,D正确。故选C。5.

在两种光照强度下,不同叶片温度对某植物2CO吸收速率的影响如图。对此图理解正确的是()A.在低光强下,2CO吸收速率随叶温升高而下降的原因是酶活性下降B.在高光强下,M点对应的叶温为光合酶活性最适温度C.在图中两个CP点处,植物均不进行光合作用D.图中

M点处该植物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的差值最大【答案】D【解析】【分析】题图分析:横坐标为叶温,纵坐标为CO2吸收速率。CP点二氧化碳吸收速率为0,此时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与呼吸作用速率相等。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植物的CP点不同。M点二氧化碳吸收

速率最大,净光合作用最大。【详解】A、CO2吸收速率代表净光合速率,低光强下,CO2吸收速率随叶温升高而下降的原因是呼吸速率上升,需要从外界吸收的CO2减少,A错误;B、在高光强下,M点CO2吸收速率最大,即

该植物净光合速率最大,不是真正的光合速率最大,故M点对应的叶温不一定是光合酶的最适温度,B错误;C、CP点代表此时植物呼吸速率等于光合速率,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C错误;D、图中M点处CO2吸收速率最大,即净

光合速率最大,也就是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的差值最大,D正确。故选D。6.图甲是豚鼠胰腺腺泡细胞的电镜照片,该细胞可合成并分泌胰蛋白酶等多种消化酶,图乙中①~④表示图甲细胞的部分细胞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葡萄糖在图乙中结构①中分解成CO2和水,可为腺泡细胞内蛋白合成、分泌等生理

过程供能B.图乙部分结构③的表面附着有结构④,结构③鼓出后可形成图甲中的分泌颗粒C.图乙结构①和④都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但形成的碱基对不完全相同D.在细胞有活性的状态下,图乙结构①②③都具有选择透过性【答案】C【解析】【分析】图甲中的分泌颗粒为高尔基体出芽形成的囊泡,图乙中结构①

为线粒体,②为中心体,③为高尔基体,④为核糖体。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后两个阶段是在线粒体中进行的。【详解】A、结构①是线粒体,线粒体不能直接将葡萄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葡萄糖需要先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为丙酮酸,丙酮

酸再进入线粒体进一步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A错误;B、结构③是高尔基体,其表面没有核糖体附着,B错误;C、结构①为线粒体(其中能发生DNA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结构④为核糖体(其中能发生翻译过程),因此两者都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DNA复制、转录和翻译三个过程中碱基配对不完全相同,C正

确;D、结构②是中心体,其无膜结构,因此不具有选择透过性,D错误;故选C。7.关于颤藻和黑藻的说法正确的是()A.颤藻和黑藻细胞内的DNA都呈环状B.颤藻细胞和黑藻细胞所含有的色素种类相同C.颤藻和黑藻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有真正

的细胞核D.颤藻和黑藻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相同【答案】C【解析】【详解】A、颤菌细胞属于原核细胞,DNA是环状,而黑藻属于真核细胞,DNA和蛋白质形成染色质,A错误;B、颤藻细胞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黑藻细胞含有

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B错误;C、颤藻是原核生物,其细胞中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黑藻是真核生物,细胞中有成形的细胞核,C正确;D、黑藻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而颤藻细胞属于原核细胞,没有叶绿体,其光合作用的场所不是叶绿体,D错误。故

选C。8.图1、图2分别表示某种生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某一时期的模式图,图3表示有丝分裂中不同时期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数的变化,图4表示有丝分裂中不同时期染色体和核DNA的数量关系。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1所示细胞中共有4条染色体,8个核DNA分子;图2所示细胞中共有0条染色单体B.图1所示细胞处于图3中BC段;完成图3中CD段变化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C.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如图4中b所示的情况D.图4中a可对应图2所示的时期【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细胞

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图2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图3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变化,其中AB段表示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由1个变为2个,是由于间期DNA的复制;BC段表示每条染

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处于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CD表示每条染色体上的DNA由2个变为1个,是由于后期着丝点的分裂;图4中:a、c表示染色体:DNA=1:1;b表示染色体:DNA=1:2;d表示染色体:DNA=2:1,这种情况不存在。【详解】A、图1所示细胞中每条染色

体着丝点位于细胞中央,处于有丝分裂的中期,共有4条染色体,8个核DNA分子;图2所示细胞中由于着丝点分裂,没有染色单体,A正确;B、图1所示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上含有2个DNA分子,对应于图3中BC段;图3中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的分裂,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

,B正确;C、图4中d表示染色体:DNA=2:1,这种情况不存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如图4中d所示的情况,但b表示染色体:DNA=1:2,可发生在有丝分裂的前中期,C错误;D、图4中的a表示染色体:DNA=1:1,可表示为有丝分裂的后期和末期,图2细胞为有

丝分裂的后期,染色体:DNA=1:1,所以图4中a可对应图2所示的时期,D正确。故选C。9.目前科学家较为认可的衰老机制是线粒体学说。该学说的内容是:在衰老过程中,线粒体产生的大量氧自由基不仅会对细胞造成直接损伤

,还能启动一系列的信号转导途径,促进细胞衰老;线粒体呼吸酶复合物的活性随年龄增长而下降,导致ATP生成减少,细胞能量代谢功能下降,从而导致衰老。雌激素具有良好的抗衰老作用,科学家发现在许多组织细胞的线粒体内均存在雌激素受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线粒体产生的氧自由基可间接导致细胞中水分减少

、细胞核体积增大B.在线粒体产生的氧自由基促进细胞衰老过程中会发生信息交流C.线粒体合成ATP的能力与呼吸酶复合物的活性有关,ATP合成酶只存在于线粒体中D.推测雌激素可能通过与线粒体内的受体结合来保护线粒体,发挥其抗细胞衰老的作用【答案】C【解析】【分析】

胞衰老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结果使细胞萎缩,体积变小,细胞新陈代谢速率减慢;(2)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3)细胞内的色素会随着细胞衰老而逐渐累积,它们会妨碍细胞内物质的交流和传递,影响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4)细胞内

呼吸速度减慢,细胞核的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5)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详解】A、由题意可知,在衰老过程中,线粒体产生的大量氧自由基能间接促进细胞衰老,而细胞中水分减少、细胞核体积增大都是细胞衰老的特点,A正确;B、

由题意可知,在衰老过程中,线粒体产生的大量氧自由基能启动一系列的信号转导途径,促进细胞衰老,说明在线粒体产生的氧自由基促进细胞衰老过程中会发生信息交流,B正确;C、线粒体合成ATP的能力与呼吸酶复合物的活性有关,细胞

质基质中也含有ATP合成酶,C错误;D、由题意推测,许多组织细胞的线粒体内均存在雌激素受体,雌激素可能通过与线粒体内的受体结合来保护线粒体,从而发挥其抗细胞衰老的作用,D正确。故选C。10.呼吸熵(RQ)是指生物体在同一时间内,

氧化分解时释放二氧化碳量与吸收氧气量的比值。下图是部分有机物完全氧化分解时的呼吸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长期多食而肥胖的人,RQ值最接近于1B.与正常人相比,长期患糖尿病的人RQ值会增大C.叶肉细胞缺氧时的RQ值高于氧气充足时的RQ值D.脂肪因O含量低而C、H含量高,故其RQ值

低于1【答案】B【解析】【分析】据题文的描述和图示信息可知:本题考查学生对糖类和脂肪与蛋白质的代谢、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过程、糖类和脂肪的元素组成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详解】长期多食而肥胖的人,其营养过剩,说明糖类过多,部分糖类

转化为脂肪,此时主要由葡萄糖供能,RQ值最低为1,A正确;与正常人相比,糖尿病患者葡萄糖的利用发生障碍,机体主要靠脂肪供能,因此RQ值在0.70左右,B错误;植物叶肉细胞进行无氧呼吸只释放二氧化碳,不

吸收氧气,RQ值非常高,而进行有氧呼吸最常利用的物质是葡萄糖,RQ值为1,C正确;呼吸熵是释放二氧化碳量与吸收氧气量的比值,而脂肪中碳、氢比例高于葡萄糖,氧比例低于葡萄糖,同质量的脂肪氧化分解消耗的氧气多于葡萄糖,因此呼吸熵更低,D正确。11.某科研所为提高蔬菜产量进行了相关生理活动的研究(均在

最适温度下进行),结果如下图,相关分析合理的是A.图一中呼吸底物为葡萄糖,O2浓度为a时,O2的吸收量等于CO2的释放量B.图一中de段CO2的释放量有所下降可能是由于温度抑制了酶的活性C.图二可见乙品种比

甲品种呼吸速率低,且乙品种比甲品种更适于生长在弱光环境中D.图二中f点时甲的叶肉细胞中生成ATP的场所是叶绿体、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答案】C【解析】【分析】图一中,横轴代表氧气浓度,可以看出,随着氧气浓度的升高,无氧呼吸逐渐受抑制,而有氧

呼吸逐渐增强,并且在图中a点时呼吸作用最弱。图二表示随着光照强度的变化,光合速率的变化,图中可以看出,甲植物适宜较强光照,乙植物适宜较弱光照,即分别为喜阳、喜阴植物。【详解】A.无氧呼吸不吸收O2,只释放CO2;有氧呼吸吸收的O2和释放C02量刚好相等,O2浓度为a时,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CO2的释

放量相等,O2的吸收量等于总CO2的释放量的1/2,A错误;B.因研究是在最适温度下进行的,故图一中DE段CO2的释放量有所下降的原因不可能是温度抑制了酶的活性,B错误;C.图二中,从与纵轴的交点可见,品种乙比品种甲的呼吸速率低,且品种乙在较弱的光照强度下其光合速

率即达到最大值,故品种乙更适于生长在弱光环境中,C正确;D.图二中f点时只进行呼吸作用,故消耗ADP即产生ATP的场所只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分析图解为解题关键.图一看出随着氧气浓度的升高,无氧呼吸逐渐受抑制,而

有氧呼吸逐渐增强,并且在图中a点时呼吸作用最弱;图二看出甲植物适宜较强光照,乙植物适宜较弱光照。12.在适宜的温度和CO2浓度环境中,设定4个依次减弱的弱光强度,分别标为1d、2d、3d和4d。以某黄瓜品种为实验材料、以氧气释放速率

为指标,测定不同生长期植株的叶片在不同弱光条件下的净光合速率,结果如下图所示。对该实验的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长期处于3d弱光条件下,不同生长期黄瓜植株均正常生长B.弱光处理时间越长,对黄瓜叶片净

光合速率的抑制作用越大C.与初花期相比,结瓜期黄瓜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受弱光强度变化的影响更大D.结瓜期黄瓜叶片净光合速率比初花期大的原因是光合作用的产物输出减少【答案】C【解析】【分析】由图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的弱光强度和不同生长期的植物叶片,因变量是净

光合速率。由图可知,相同光照强度下,结瓜期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最强;相同生长期的叶片,随着弱光强度的减弱,净光合速率依次减慢。【详解】长期处于3d弱光条件下,不同生长期黄瓜植株的叶片氧气释放量大于0,但由于无法确定整个植株的呼吸速率,故不能确定

各时期的植株是否能正常生长,A错误;由图可知,弱光减弱的强度越大,净光合速率下降越大,但无法确定处理时间对黄瓜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影响情况,B错误;由图可知,与初花期相比,结瓜期黄瓜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受弱光强度变化的影响更大,C正确;结瓜期黄

瓜叶片净光合速率比初花期大的原因是光合作用的产物输出到果实的较多,D错误。故选C。13.如图甲、乙为两个渗透装置。甲图是发生渗透作用时的初始状态,乙图是较长时间之后,通过漏斗内外的水分子达到动态平衡的状态。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甲中③为半透膜,水分子能自由通过B

.图甲中溶液②的浓度大于溶液①的浓度C.图乙中溶液①的浓度与溶液②的浓度相等D.图甲中溶液①和②浓度差越大,则图乙中的水柱越高【答案】C【解析】【分析】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等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条件是半

透膜和浓度差。(1)半透膜可以是生物性的选择透过性膜,如细胞膜,也可以是物理性的过滤膜,如玻璃纸。(2)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浓度差的实质是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分子数的差,即物质的量浓度之差,即摩尔浓度而不是质量浓度。【详解】解:A、图中③代表半透膜,水分子能自由通过,而大分子不能通过,

A正确;B、图甲和图乙比较,漏斗内液面上升,说明漏斗内溶液②浓度高于烧杯中溶液①,B正确;C、由于漏斗内液柱压力的作用,当液面不再上升时,溶液②的浓度依然大于溶液①的浓度,C错误;D、图甲中溶液①和②浓度差越大,则水分跨膜运输的数量越多,则图乙中的水柱上升得越高,D正确。故选C。14.科学家

在南极洲近海大陆架下850m处的泥床盆地发现超过100万只巨型帝王蟹。在帝王蟹所在水域的上方,生活着大量的植物和动物,其中棘皮动物包括海蛇尾、海百合和海参,这些棘皮动物都没有生活在海蟹所在的水域。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是经过长期自然

选择形成的B.南极水域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C.帝王蟹数目过多可能会导致某些物种灭绝,应采用合理、有计划的捕捞措施D.随着时间的推移,帝王蟹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答案】B【解析】【分析】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

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详解】A、群落结构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群落结构的形成与环境中生态因素有关,群落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

的适应,A正确;B、南极水域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B错误;C、据题干可知,这些棘皮动物都没有生活在海蟹所在水域,说明帝王蟹的入侵可能会导致某些物种灭绝,使生物多样性减少,因此应采用合理、有计划的捕

捞措施,C正确;D、随着时间的推移,帝王蟹种群也会进化,其种群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D正确。故选B。15.下图是1958年由科学家克里克提出的“中心法则”。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①过程实现了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B.图中只有

①和②过程发生了碱基互补配对C.③过程只需要mRNA、氨基酸、核糖体、酶和ATP就能完成D.②和③过程实现了遗传信息的表达【答案】D【解析】【详解】分析该图描述的是中心法则,过程①是DNA复制,②是转录,③是翻译。转录和翻译实

现了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A错误,D正确。在图中的三个过程中都有碱基互补配对,B错误。翻译过程需要mRNA为模板,氨基酸为原料,核糖体为场所,除了酶和ATP外还需要运载氨基酸的工具tRNA,C错误。16.下列有关“低温诱导植物细

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说法不正确的是()A.实验试剂及作用分别为:卡诺氏液→固定,改良的苯酚品红溶液→染色,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解离B.该实验临时装片制作的程序为:选材→固定→解离→漂洗→染色

→制片C.本实验中低温作用于正在分裂的细胞,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的加倍D.如果以洋葱幼苗为实验材料,该幼苗长成植物体之后所有细胞的染色体数目都实现了加倍【答案】D【解析】【分析】1、由于实验是低温诱

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所以在实验过程中,要将整个培养装置放入冰箱的低温室内。2、低温导致染色体加倍的原因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和细胞分裂,导致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温度不同,诱导的效果也不一样;要探究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最适温度,需要设置不同温度梯度的对照组,观察并比较结果。【详解】A、实验试剂及作

用分别为:卡诺氏液→固定,有利于染色和观察;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染色;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解离,使组织细胞的相互分离,A正确;B、该实验临时装片制作的程序为:选材→固定→解离→漂洗→染色→制片,B正确;C、本实验中低温作用于正在分裂的细胞,能

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的加倍,C正确;D、如果以洋葱幼苗为实验材料,细胞在低温下不会都发生变异,而且大多数细胞处于分裂间期,所以低温条件下只有部分细胞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或者没有细胞发生

染色体数目变化,而不可能所有细胞染色体数目都加倍,D错误。故选D。17.某生物研究小组调查甲、乙、丙三地某种昆虫的体色,已知该昆虫的体色黑色(A)对白色(a)为显性,且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研究人员调查三地域中黑色昆虫的表型频率,检测并计算出基因A

频率,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甲地乙地丙地黑色表型频率0.360.990.75A基因频率0.20.90.5A.甲地该昆虫黑色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大于乙地杂合子基因型频率B.若丙地体色为黑色的个体自由交配,则后代中a基因频率为1/

3C.自然选择会使基因A频率发生改变但不能决定该昆虫的进化方向D.若因环境剧烈改变导致种群数量过少时,近亲繁殖可能导致种群衰退【答案】C【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主要内容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

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并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③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④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⑤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由表可知,该昆

虫甲地基因型为Aa的频率是0.2×0.8×2=0.32,乙地基因型为Aa的频率是0.9×0.1×2=0.18,A正确;B、若丙地的体色为黑色个体的基因型1/3AA、2/3Aa,黑色个体自由交配,子代的

基因型AA、Aa,aa的比例关系分别是4:4:1,所以a基因频率为1/3,B正确;C、自然选择会使基因A频率发生改变,能决定该昆虫的进化方向,C错误;D、近亲繁殖增加疾病的风险,若由于环境剧烈改变导致种群

数量过少,该种群可能因近亲繁殖而衰退,D正确。故选C。18.下列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A.调查动物和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分别采用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B.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逐渐增

强C.生物圈的物质是自给自足的,但能量需要不断补充D.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均成负相关【答案】C【解析】【分析】1、估算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而标志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2、群落演替: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演变现象。3、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4、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反之则越高。【详解】A、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

大的动物种群应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种群应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A错误;B、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不一定逐渐增大,如受到人为因素干扰的群落演替,其物种丰富度可能减小,B错误;C、生物圈的物质是自给自足的,但由于

能量在传递过程中不断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因此能量需要不断补充,C正确;D、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呈负相关,但也有特殊情况,如北极苔原生态系统,它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均

很弱,D错误。故选C。19.下图为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示意图,某种疾病是由于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E)的含量较少引起的,经研究NE与α受体结合可抑制突触前膜释放NE。现有甲、乙、丙丁四种药物,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若药物甲

能抑制蛋白X作用,则药物甲有治疗作用B.若药物乙能抑制单胺氧化酶,则药物乙有治疗作用C.若药物丙能抑制NE与α受体结合,则药物丙无治疗作用D.若药物丁能增强β-受体的敏感度,则药物丁有治疗作用【答案】C【解析】【

分析】据图可知,去甲肾上腺素(NE)存在于突触小泡,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故NE是一种神经递质。NE与α受体结合可抑制突触前膜释放NE。【详解】A、据图可知,蛋白质X能回收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E),药物甲抑制

蛋白X作用,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E)不能回收,进而导致突触间隙中的NE增多,则药物甲有治疗作用,A正确;B、单胺氧化酶能促进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E)灭活,若药物乙能抑制单胺氧化酶,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灭活

,进而导致突触间隙中的NE增多,有治疗作用,B正确;C、由题意可知,NE与α受体结合可抑制突触前膜释放NE,若药物丙能抑制NE与α受体结合,则会导致突触间隙中的NE增多,有治疗作用,C错误;D、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E)与突触后膜上β-受体结合,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若药

物丁能增强β-受体的敏感度,则药物丁有治疗作用,D正确。故选C。20.通过研究发现,人的血液pH通常在7.35~7.45之间,变化不大的原因是()①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多对缓冲物质对血液酸碱度起缓冲作用②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

O2③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随尿排出体外④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液pH的相对稳定⑤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与新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所构成的缓冲对调节了血液pHA.只有①②B.只有①②③C.只有①②③④D.只有①②③⑤【答案】C【解析】【分析

】血液中含有许多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的,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会刺激控制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促进呼吸运动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使血浆pH变化不大;当碳

酸钠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而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使血浆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详解】①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多对缓冲物质对血液酸碱度起缓冲作用,可以维持pH相对稳定,①正确;②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2,

可以调节pH平衡,②正确;③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随尿排出体外,可以调节pH平衡,③正确;④CO2影响血浆的pH,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液pH的相对稳定,④正确;⑤血液中含有许多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

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的,⑤错误。故选C。21.科研人员用模型建构的方法研究某个种群数量的变化时,绘制出下图,图中的=某一年种群数量/一年前种群数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2011~2013年,λ保持不变,说明种群数

量没有发生变化B.2013~2018年,种群数量先增多,后减少C.2016年该种群数量为该环境对这个种群的最大容纳量D.该图能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是一种数学模型【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λ=1,种群数量不变,λ>1种群数量增加,λ<1种

群数量减少。2008~2010年时λ=2,且维持稳定,种群数量呈现J型增长;20011~2013年时λ继续增大,种群数量继续增加;在2013~2015年时λ下降,但是大于1,种群数量持续增加。【详解】A、已知图中的λ=

某一年种群数量/一年前种群数量,在2011~2013年,λ保持不变,但一直大于1,说明该期间种群数量一直增多,A错误;B、在2013~2018年,λ值一直大于1,说明该期间种群数量一直增多,B错误;C、根据图中数据,不能确定相应环境对这个种群的最大容纳量,C错

误;D、该图能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是一种数学模型,D正确。故选D。22.下图表示某抗原侵入人体后引发部分免疫过程,下列分析合理的是()A.图中包含了所有的免疫细胞,当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该过程会加快B.a细胞不具有识别特定抗原的能力,b、c、d细胞都能增殖分

化C.e细胞引起靶细胞的死亡属于细胞坏死D.c与b细胞相比具有更加丰富的内质网【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图中a表示抗原呈递细胞,d表示T细胞,b表示B细胞,c表示浆细胞,e表示细胞毒性T细胞。【详解】A、图中包

括了多种免疫细胞,但是没有记忆细胞;当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发挥免疫作用,同时也会发生图示过程,A错误;B、a表示抗原呈递细胞,不具有识别特定抗原的能力;b、d分别是B细胞和T细胞,都具有增殖分化能的力;c表示浆细胞,本身没有增殖分化能力,只能由记忆B细胞

或B细胞增殖分化而来,B错误;C、e是细胞毒性T细胞,其引起靶细胞的死亡是靶细胞自动结束生命历程的过程,属于细胞凋亡,C错误;D、浆细胞(c细胞)可以合成与分泌抗体(分泌蛋白),因此其比B细胞(b细胞)具有更加丰富的内质网

,D正确。故选D23.如图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的概念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①表示“S”形曲线,在自然条件下,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固定不变的B.②表示种群密度,黑光灯诱捕法和标记重捕法均可用于调查种群密度C.食物、天敌等外因处于

理想状态时,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为Nt=N0·λtD.年龄结构属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特征,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答案】A【解析】【分析】种群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的集合体,其特征有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种群密度、性比率、分布型等。种群密度是

指某个种群在单位空间或面积内的个体数量,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大小,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大,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小;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各个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可以分为增长型、稳定型、衰

退型,可以预测种群未来数量的变化。【详解】A、①表示“S”型曲线,其K值表示种群在长时期内种群能维持的数量,K值大小取决于环境,若环境条件恶化,K值减小,A错误;B、②表示种群密度,是种群数量最基本的特征,黑光灯诱捕法和标记重捕法均可用于调查种群密度,B正确;C、食物、天敌等外因处于

理想条件状态时,种群呈指数增长,数学模型为Nt=N0λt,C正确;D、年龄结构属于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内因,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增长型的种群未来很可能会增长,D正确。。故选A24.为预防某水库蓝藻大量繁殖形成水华,管理人员每年在休渔期投放适量的喜食蓝藻的滤食性鱼苗,

而在捕鱼期适量捕捞所投放的鱼类成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若改为投放肉食性鱼类,能获得更大的生态和经济效益B.控制投放量和捕捞量,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人为投放和捕捞鱼类调整了水库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D.投放滤食性鱼类控制蓝藻数量属于利用种间关系进行的生物防治【答

案】A【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含义: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2)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3)调节基础:负反馈调节。【详解】A、若改为投放肉食性鱼类,无法预防水华,且食物链延长,不能获得更大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A错误;B、控制投放量和捕捞量,可以提高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正确;C、人为投放和捕捞鱼类调整了水库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C正确;D、投放滤食性鱼类控制蓝藻数量属于生物防治,利用了生物与生物的种间关系,D正确。故选A。25.速生桉是重要

的造纸和建筑原料,经济价值较高,在我国的种植面积已达到5000万亩。速生桉根系发达,光合速率极高,能迅速生长为绝对的优势物种,致使人工桉树林中许多物种灭绝。2021年广西制定了“退桉还林”政策,力争在现有的基础下降低50%的种植

面积。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物种组成和优势物种是区分人工林和自然林群落的主要依据B.人工桉树林在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下降,自我调节能力减弱C.实施“退桉还林”后,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加D.人工桉树林被砍伐后的恢复过程属于初生演替【答

案】D【解析】【分析】群落的结构主要有: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演替等。实施“退桉还林”后,物种丰富度增加,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详解】A、物种组成是群落的重要特征,物种组成和优势物种是区分人工林和自然林群落的主要依据,A正确;B、速生桉

可迅速成长为绝对的优势物种,导致人工桉林在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下降,自我调节能力减弱,B正确;C、人工桉林的物种丰富度明显下降,生态功能减弱,实施“退桉还林”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C正确;D、人工桉树林被砍

伐后的恢复过程属于次生演替,D错误。故选D。26.下表为某种植物扦插枝条经不同浓度2,4-D溶液浸泡30min后的生根结果(新生根粗细相近),对照组为清水。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2,4-D浓度(mg/L)对照100300500数目581715根长

(cm)4.26.16.35.5A.每枝插条保留等量的芽以确保内源生长素的影响相同B.四组实验中,300mg/L的2,4-D溶液诱导插条生根最有效C.在100~500mg/L设置浓度梯度可确定促进生根的最适2,4-D浓度D.本实验结果体现了2,4-D对

插条生根的影响具有两重性【答案】D【解析】【分析】由题意可知,本实验探究某种植物扦插枝条经不同浓度2,4-D溶液浸泡30min后的生根结果,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2,4-D,因变量是生根的数目和根长。【详解】A、每枝插条保留等量的芽以确保内源生长素的影响相同

,且保留少量的芽,以促进生根,A正确;B、四组实验中,300mg/L2,4-D生根数目最多,根最长,故诱导插条生根最有效,B正确;C、据表格可知,300mg/L的2,4-D溶液诱导插条生根数目最多,根长最长,因此促

进生根的最适2,4-D浓度在300mg/L左右,所有应该在100-500mg/L设置浓度梯度来确定促进生根的最适2,4-D浓度,C正确;D、本实验用不同浓度的2,4-D处理后,生根数目均多于对照组,根长均大于对照组,故不能

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D错误。故选D。27.在“乡村振兴”工作中,某农业发展公司构建了“稻+鸭+萍+鱼”种养模式。稻田中放养的鸭和鲫鱼主要捕食螺、浮萍;浮萍可通过固氮为水稻提供氮素;深水、浮萍为鲫鱼提供隐蔽场所,使鸭较难捕食鱼。对此种养模式的分

析,错误的是()A.鸭在该生态系统中占有两个营养级B.鸭和鲫鱼间存在种间竞争和捕食关系C.能增强农田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D.利用鸭和鱼控制虫害属于生物防治【答案】A【解析】【分析】生物防治是指利用一种生物对付另外一种生物的方法。生物防治大致可以分为以虫治虫、以鸟治虫和以菌治虫三大类。它是降低

杂草和害虫等有害生物种群密度的一种方法。它利用了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它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是农药等非生物防治病虫害方法所不能比的。生物防治的方法有很多。【详解】A、鸭可以捕食浮萍、螺、鲫鱼,在该生态系统中占有三

个营养级,A错误;B、鸭和鱼之间有共同的食物螺、浮萍,同时鸭还要捕食鲫鱼,故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B正确;C、该模式通过放养鸭、鲫鱼,引人浮萍等,增加了农田生态系统群落的丰富度,提高了农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C正确;D、鸭和鱼是虫害的天敌,利用鸭和鱼控制虫害属于生

物防治,D正确。故选A。28.某多肽有20个氨基酸,其中含天门冬氨酸4个,分别位于第5、6、15、20位(如图所示);肽酶X专门作用于天门冬氨酸羧基端的肽键,肽酶Y专门作用于天门冬氨酸氨基端的肽键,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20肽至少含有20个肽键B.若氨基酸的平

均分子量为a,则该20肽的分子量为20aC.肽酶X完全作用后产生的多肽共含有氨基酸19个D.肽酶Y完全作用后产生的多肽中氧原子数目比20肽多了4个【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蛋白质的结构,解题要点是了解

多肽形成过程,结合图示内容完成相关计算。A.该多肽是一条肽链,根据肽键数目=氨基酸数目-肽链条数,故20肽含有肽键数目应是20-1=19个,A错误;B.多肽的分子量=氨基酸数×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脱去水分子数×水分子量=20a-19×18,B

错误;C.肽酶X专门作用于天门冬氨酸羧基端的肽键,完全作用后第6位氨基酸脱离该多肽链,剩下的多肽链中共含有19个氨基酸,故C正确;D.原二十肽中含氧原数为29(40-19+8),肽酶Y专门作用于天门冬氨酸氨基端的肽键,完全作

用后第5位和第20位氨基酸脱离多肽链,其形成3个多肽共18个氨基酸,氧原子数=36-15+4=25,比20肽少了4个,故D错误.答案选C。[点睛]:本题易错点是关于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的相关计算:1.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数目×氨基酸平均相对分子质量-脱去水分子数×18;2.在一个氨基酸中,若不

考虑R基,至少含有2个碳原子、2个氧原子、4个氢原子和1个氮原子。在脱水缩合形成多肽时,要失去部分H、O原子,但是碳原子、氮原子的数目不会减少。3.多肽中氧原子数=各氨基酸中氧原子的总数-脱去的水分子

数。29.细胞增殖过程中DNA含量会发生变化。通过测定一定数量细胞的DNA含量,可作为分析细胞周期的依据。根据细胞DNA含量不同,将某二倍体植物连续增殖的细胞分为三组,每组的细胞数如右图。从图中所示信息分析其细胞周期,不正确的是()A.甲、乙、丙组细胞中均有间期细胞B.抑制纺锤丝的形成,丙组细胞数

目将增加C.丙组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是正常体细胞的两倍D.用DNA合成抑制剂处理后会导致甲组细胞数增加【答案】C【解析】【详解】由图知DNA数为2C的甲细胞,DNA尚未复制,应该是细胞分裂间期的G1期或有丝分裂末期,丙细胞DNA数为4C,

加倍了,说明已完成了复制,处于细胞分裂的间期的G2期或分裂期的前期或中期或后期,乙细胞DNA介于2C-4C间,可见是正在复制过程中,属于分裂间期的S期,故甲、乙、丙组细胞中均有间期细胞,A正确;B.抑制纺锤丝的形成,后期时分开的染色体不能被拉向细胞两极,细胞中DNA数目会加倍,即丙组细胞数目将增加

,B正确;C.丙组细胞可能是细胞分裂的前期也可能是中期或后期,其前期、中期染色体数目和正常体细胞相同,C错误;D.用DNA合成抑制剂处理后,将周期阻断在DNA分子复制前,将会使DNA含量为2C的细胞数目增多,即甲组细胞数目增多,D正确。30.

一对夫妇生了个基因型为XBXbY的孩子,已知父亲正常,母亲为色盲携带者。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A.问题可能来自父亲,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出现了问题B.问题可能来自父亲,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出现了问题C.问题一定来自母

亲,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出现了问题D.问题一定来自母亲,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出现了问题【答案】A【解析】【详解】AB、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父亲正常,则基因型为XBY;母亲为色盲携带者,则基因型为XBXb,该夫妇生了个基因型为XBXbY的孩子,可能是XBXb

+Y的受精卵发育而来,也可能是XBY+Xb的受精卵发育而来;若问题来自父亲,则孩子是由XBY+Xb的受精卵发育而来,XY染色体没有分离,说明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出现了问题,A正确,B错误;CD、若问题来自母亲,则孩子是由XBXb+Y的受

精卵发育而来,XB与Xb没有分离,说明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出现了问题,CD错误。故选A。31.下图1表示细胞内合成RNA的酶促过程,图2表示a、b、c三个核糖体相继结合到一个mRNA分子上,并沿着mRNA移动合成肽链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

正确的是()A.只要是活细胞,均能发生图1和图2过程B.图1过程的模板是DNA的两条链,参与的酶是DNA聚合酶C.图2中最早与mRNA结合的核糖体是a,核糖体沿箭头①的方向移动D.图2的a、b、c最终合成的三条多肽链,其

氨基酸顺序相同【答案】D【解析】在【分析】分析题图:图1示是真核细胞内RNA的酶促合成过程,即转录过程,该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此外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能进行,该过程还需要原料(核糖核苷酸)、酶(RNA聚合酶)、模板(DNA分子的一条链)和能量。图2示表示翻译过程,a、b、c三个

核糖体相继结合到一个mRNA分子上,并沿着mRNA移动合成肽链,根据多肽链的长度可知,核糖体沿着mRNA从左向右移动。【详解】A、图1是真核细胞内RNA的酶促合成过程,是转录过程,图2示表示翻译过程,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

不能进行转录和翻译过程,因此并非只要是活细胞,均能发生图1和图2过程,A错误;B、由图可知,图1过程表示转录过程,其模板是DNA的一条链,参与的酶是RNA聚合酶,B错误;C、根据多肽链的长度可知,图2中最早与mRNA结

合的核糖体是c,肽链的合成方向是从左到右,即核糖体沿箭头①的方向移动,C错误;D、图2的a、b、c最终合成的三条多肽链的模板是相同的mRNA,因此它们的氨基酸顺序相同,D正确。故选D。32.对图甲中1~4

号个体进行基因检测,将含有该遗传病基因或正常基因的相关DNA片段各自用电泳法分离。正常基因显示一个条带,患病基因显示为另一不同的条带,结果如图乙。下列有关分析判断错误的是()A.图乙中的编号c对应系谱图中的4号

个体B.条带2的DNA片段含有该遗传病致病基因C.8号个体的基因型与3号个体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2/3D.9号个体与该遗传病携带者结婚,孩子患病的概率为1/8【答案】D【解析】【分析】图中4号个体为患者,双亲均正常,故为隐性遗传病;又因

为1号个体正常,则进一步判断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再逐步判断各个体的基因型即可解题。表格中只有编号c缺少条带1,因此编号c对应系谱图中的4号个体。【详解】A、由图甲4号为患者,其父母1和2号正常,可判断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结合图乙:

a、b、c、d中a、b、d都具有条带1和2,c只有条带2,图甲中1、2、3号正常,4号患病,可知4号对应的应该是c,A正确;B、4号个体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没有该病的正常基因,并且只有条带2,因此条带2的DNA片段有致病

基因,B正确;C、根据图甲可知,设正常基因为A,致病基因为a,那么1号和2号的基因型均为Aa,4号为aa。从7号(aa)可以推知5号和6号的基因型均为Aa,那么8号可能有的基因型为AA(1/3)或Aa(2/3),由图乙条带判断,3号基因型为Aa,因此8号个体的基因型与

3号个体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2/3,C正确;D、9号可能有的基因型为AA(1/3)或Aa(2/3),他与一个携带者(Aa)结婚,孩子患病的概率为2/3×1/4=1/6,D错误。故选D。33.某同学模拟赫尔希和蔡

斯做了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部分实验,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仅通过图中实验过程并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B.沉淀物b中含放射性的高低,与②过程中搅拌是否充分有关C.离心前混合时间过长会导致上清液放射性升高D.①过程中与35S标记的噬

菌体混合培养的是没有标记的大肠杆菌【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部分实验:用35S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目的是将蛋白质外壳和细菌分开),然后离心

,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上清液a中放射性较强,沉淀物b中含有少量的放射性。【详解】A、图中实验只能证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A正确;B、②过程中搅拌的目的是将蛋白质外壳和细菌分开,若该过程搅拌不充分,则会导致部分蛋白质

外壳吸附在细菌上,并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使沉淀物中含较高的放射性,若搅拌充分,则沉淀物中的放射性较低,B正确;C、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经搅拌后与细菌分开,所以即使离心前混合时间过长也不会导致上清液放射性升高,C错误;D、①过程中与35S标

记的噬菌体混合培养的是没有标记的大肠杆菌,D正确。故选C。【点睛】34.控制南瓜重量的基因有A/a、B/b、E/e三对基因,分别位于三对染色体上,每种显性基因控制的重量程度相同,且具有累加效应。基因型为aabbe

e、AaBbEe的南瓜重量分别是90克、120克。今有基因型AaBBEe和AaBbEE的亲代杂交,则有关杂交子代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表现型有5种B.基因型有12种C.果实最轻约110克D.果实最重的个体出现的几率

是1/8【答案】D【解析】【分析】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详解】A、由于每种显性基因控制的重量程度相同,故子代重量与显性基因的数目有关,基因型AaBBEe和Aa

BbEE的亲代杂交,子代最多含有显性基因6个,至少含有显性基因2个,因此表现型有5种,A正确;B、基因型AaBBEe和AaBbEE的亲代杂交,考虑Aa×Aa,子代基因型有3种,考虑Bb×BB,子代基因型有2种,考虑Ee×EE,子代基因型有2种,故子代基因型共有

12种,B正确;C、AaBbEe比aabbee多3个显性基因,基因型为aabbee、AaBbEe的南瓜重量分别是90克、120克,推测一个显性基因果实能增加10g,子代至少含有显性基因2个,则子代最轻者为90+10×2=110g,C正确;D、最重者的基因型为AABBEE,

这种基因型出现的概率为1/4×1/2×1/2=1/16,D错误。故选D。35.日节律是动物普遍存在的节律性活动,下图表示某种动物以24h为周期的日节律形成机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注:X蛋白代表与日节律现象有关的多种蛋白A.P蛋白和T

蛋白形成的二聚体可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发挥作用B.P-T蛋白二聚体通过抑制基因的转录过程抑制相关基因的表达C.白天T蛋白的降解可导致X蛋白减少从而使动物表现日节律现象D.性状是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共同决定的结果【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图可知,细胞核中,P-T蛋白二聚体抑

制三种基因的表达,T蛋白基因表达的T蛋白在白天被降解,晚上与P蛋白结合,形成P-T蛋白二聚体,二聚体进入细胞核抑制三种基因的表达;P蛋白因缺乏T蛋白,也被降解;X蛋白与日节律现象有关。【详解】A、分析图可知,细胞质中,

P蛋白和T蛋白形成的P-T蛋白二聚体可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抑制图中三种基因的表达,A正确;B、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细胞核中,P-T蛋白二聚体通过抑制基因的转录过程抑制相关基因的表达,B正确;C、白天T蛋白被降解,不会与P蛋白结合,形成P-T蛋白二聚体,所有不会抑制X蛋白

基因的表达,C错误;D、由图可知,环境可以影响生物的性状,性状是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共同决定的结果,D正确。故选C。36.某植物的花瓣有单瓣和重瓣两种表型,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单瓣对重瓣为显性。在开花时含有显性基因的精子半数不育而含隐性基因的精子可育,卵细胞均可育。现取多株杂合

单瓣植株自交得大量子代,则子代单瓣与重瓣的比值是()A.3∶1B.2∶1C.1∶1D.无规律【答案】B【解析】【分析】解题的关键信息为“含有显性基因的精子半数不育而含隐性基因的精子均可育,卵细胞不论含显性还是隐性基因都可育”,因此杂合子(设为Aa)产生的精子类型和比例为A∶a=1∶

2。【详解】若这对等位基因用A和a表示,依题意可推知:自然情况下杂合单瓣凤仙花的基因型为Aa,由于含有显性基因的精子半数不育而含隐性基因的精子均可育,故产生的精子类型和比例为A∶a=1∶2,产生的卵细胞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1∶1,因此杂合单瓣凤仙花自交所得F1的基因型及其

比例为AA∶Aa∶aa=(1/3×1/2)∶(1/3×1/2+2/3×1/2)∶(2/3×1/2)=1∶3∶2,由于单瓣对重瓣为显性,故子一代表现型为单瓣与重瓣的比值为2∶1,B正确,ACD错误。故选B。37.下面是探究基因是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还是只位于X染色体上的实验的设计

思路,请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结论:①若子代雌雄全表现显性性状,则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②若子代雌性个体表现显性性状,雄性个体表现隐性性状,则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③若子代雄性个体表现显性性状,则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④若子代雌性个体表现显性性状,则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

同源区段。A.“方法1+结论①②”能够完成上述探究任务B.“方法1+结论③④”能够完成上述探究任务C.“方法2+结论①②”能够完成上述探究任务D.“方法2+结论③④”能够完成上述探究任务【答案】C【解析】【分析】题意分析:方法1为

正交,则方法2为反交,如果正反交结果一致,说明基因位于X、Y同源区段;若正反交结果不一致,则基因不在位于X、Y同源区段,可能在Y或仅在X上。【详解】方法1:纯合显性雌性与隐性纯合雄性:①若子代雌雄全表为

显性性状,则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或仅位于X染色体,①错误;②雄性个体表现不可能为隐性性状,②错误;③若子代雄性个体表现为显性性状,则基因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③错误;④若子代雌性个体表现为显性性状,则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

段或仅位于X染色体,④错误。方法2:纯合显性雄性与隐性纯合雌性:①若子代雌雄全表为显性性状,则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①正确;②若子代雌性个体表现为显性性状,雄性个体表现为隐性性状,则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Y上没有相关基因,②正确;

③若子代雄性个体表现为显性性状,则基因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③错误;④若子代雌性个体表现为显性性状,则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或仅位于X染色体,④错误。故选C。38.某种家

禽(2n=78,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幼体雌雄不易区分,其眼型由Z染色体上的正常眼基因(B)和豁眼基因(b)控制,雌禽中豁眼个体产蛋能力强。以下叙述错误的是()A.若要获得该种家禽基因组DNA序列,需测定40条染色体B.正常眼基因和豁眼基因的本质区别在于碱基序列的不同C.为

得到产蛋能力强的雌禽子代,应确保亲本雄禽为豁眼D.在豁眼雌禽与正常眼雄禽的子代幼体中,雌雄较易区分【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某种家禽的眼是受Z染色体上的B、b基因控制,且雌性豁眼个体(ZbW)产蛋能力强

,因此可以通过一定的杂交实验保持雌性为豁眼,从而提高产蛋率。【详解】A、该家禽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若要获得该种家禽基因组DNA序列,需测定38条常条染色体+Z染色体+W染色体,共40条染色体,A正确;B、正常眼基因和豁眼基因是一对等位基因,其本质区别在于碱基序列的不同

,B正确;C、为得到产蛋能力强的雌禽(ZbW)子代,应确保亲本雄禽(ZbZb)为豁眼,C正确;D、豁眼雄禽的基因型为ZbZb,正常眼雌禽的基因型为ZBW,后代雌性全部为豁眼,雄性全部为正常眼,这样才能雌雄较易区分,D错误。故选D。39.

油菜是雌雄同株植物,可异花传粉。其雄性不育性受细胞核内的MS5a、MS5b、MS5c三个复等位基因控制,其中MS5a为恢复可育基因,MS5b为不育基因,MS5c为可育基因,且三者之间的显隐性关系为MS5a>MS5b>MS5c。某种群中雄性可育植株MS

5aMS5a∶MS5aMS5b∶MS5aMS5c∶MS5cMS5c=2∶2∶4∶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雄性不育植株不能自交,只能作父本B.该种群雄性可育植株自由交配,子代中雄性不育植株占9/100C.只研究雄性育性这一性状,该油菜种群的交配方式有16种D.要判断某雄性不

育植株的基因型,可以让其与MS5aMS5b个体杂交,观察后代雄性育性情况【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该种植物的雄性育性受一对复等位基因(在种群中,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点上存在两种以上的等位基因)控制,其中MS5a为恢复可育基因,MS5b为不育基因,MS5c为可育基

因,且其显隐性强弱关系为MS5a>MS5b>MS5c,因此雄性可育基因型为MS5aMS5a、MS5aMS5b、MS5aMS5c、MS5cMS5c,雄性不育基因型为MS5bMS5b、MS5bMS5c。【详解】A、雄性不育植株不能作父本,但可以作母本,A错

误;B、雄性可育植株MS5aMS5a:MS5aMS5b:MS5aMS5c:MS5cMS5c=2:2:4:2,产生的配子MS5a:MS5b:MS5c=5:1:4,自由交配子代中雄性不育植株(MS5bMS5b、MS

5bMS5c)为(1/10×1/10+2×1/10×4/10)×100%=9%,B正确;C、雄性可育有4种基因型(MS5aMS5a、MS5aMS5b、MS5aMS5c、MS5cMS5c),共有16种自由交配方式,雄性不育有2种基因型(MS5bMS5b、MS5bMS5c),以其作为雌性,雄性可

育作为雄性共有2×4=8种交配方式,故该油菜种群的自由交配方式共有16+8=24种,C错误;D、某雄性不育基因型为MS5bMS5b或MS5bMS5c,要判断某雄性不育植株的基因型,可以让其与隐性纯合子雌性(基因型为MS

5cMS5c)个体杂交。若后代出现雄性可育性状,则该雄性不育基因型为MS5bMS5c;若后代全部是雄性不育性状,则该雄性不育基因型为MS5bMS5b,而与MS5aMS5b个体杂交,后代出现的雄性育性一样,都是雄性可育:雄性不可育=1:1,无法判断雄性不育植株的基因型,D错误。故选B。40.小麦

育种专家育成的“小麦二体异附加系”,能将长穗偃麦草的抗病、高产等基因转移到小麦中。普通小麦6n=42,记为42W;长穗偃麦草2n=14,记为14E。如图为普通小麦与长穗偃麦草杂交选育“小麦二体异附加系”示意图。根据流程示意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普通小麦与长穗偃麦草为同一

个物种,杂交产生的F1为四倍体B.①过程可用低温抑制染色体着丝点分裂而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C.乙中来自长穗偃麦草的染色体不能联会,产生8种不同染色体数目的配子D.丁自交产生的子代中,含有两条来自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的植株戊占1/2【答案】C【解析】【分析】长穗

偃麦草与普通小麦是两个物种,存在生殖隔离;用低温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诱导染色体加倍;普通小麦是六倍体,即细胞中有6个染色体组。【详解】A、普通小麦长穗偃麦草杂交产生的后代F1不育,存在生殖隔离,不是同一个物种,A错

误;B、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的原理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不是抑制染色体着丝点分裂,B错误;C、分析题图可知,植株乙中含有来自长穗偃麦草的染色体数为7条,不能联会,植株丙中含有来自长穗偃麦草的染色体数为0~7条,故乙能产生8种染色体数目

的配子,C正确;D、丁体细胞中含有一条长穗偃麦草染色体,自交后代中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的情况是2条:1条:0条=1:2:1,因此含有两条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的植株戊占1/4,D错误。故选C。【点睛】能够进行基因交流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为同一物种。二、非选择题(一)必做题(4

1~44题,28分)41.番薯是一种高产且适应性强的作物,块根除作主粮外,也是食品加工、淀粉和酒精制造工业的重要原料,番薯下侧叶片合成的有机物主要运向块根贮藏,下图表示其光合作用产物的形成和运输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提取番薯叶肉细胞中的光合色素时,常用的溶剂是__________;光合色素的功能是________,图中的②过程属于________(填“吸能”或“放能”)反应。(2)适宜条件下,将番薯下侧叶片固定在含有一定浓度14CO2的密闭容器内,一段时间后用热甲醇迅速杀死下侧叶

片,提取其中的产物进行鉴定。①热甲醇能使细胞中的__________________,导致正常代谢中断,引起细胞死亡。②若培养20s后鉴定发现,叶肉细胞中已出现了图中的两种放射性有机物,则按照反应的先后顺序并结合图示推测,后产生的放射性有机物是____________;催化该物质

继续反应生成其他光合产物的酶分布于叶肉细胞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具体场所)。(3)若摘除番薯一部分块根,则会导致下侧叶片的光合速率________,叶肉细胞液泡中的蔗糖含量_____

___。(填“上升”“基本不变”或“下降”)【答案】(1)①.无水乙醇②.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③.吸能(2)①.酶变性失活②.磷酸丙糖③.叶绿体基质和细胞质基质(3)①.下降②.上升【解析】【分析】据图可知

,①是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的CO2的固定阶段,②是暗反应中的C3的还原阶段。从图中可以看出,暗反应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其产物磷酸丙糖可以在叶绿体基质中合成淀粉,也可以被运出叶绿体,在叶肉细胞中的细胞质基质中合成蔗糖,蔗糖可以进入液泡暂时储存起来;蔗糖也可以通

过韧皮部被运至茎块细胞,在茎块细胞内合成淀粉。【小问1详解】提取光合色素时常用的溶剂是无水乙醇,也可以用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加入适量无水碳酸钠来代替。光合色素包括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其功能是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图中②过程为C3的还原,

需要光反应提供NADPH和ATP,据此可推测该过程属于吸能反应。【小问2详解】①热甲醇能使细胞中酶变性失活,导致正常代射中断。②根据图示,若细胞中出现两种放射性有机物,则这两种放射性物质分别是C3和磷酸丙糖,其合成顺序是先合成C3,再继续反应合成磷

酸丙糖。磷酸丙糖可在叶绿体基质中继续反应生成淀粉和其他有机物,或运输至细胞质基质合成蔗糖。【小问3详解】若摘除一部分块茎,则会导致光合产物(蔗糖)积累,从而抑制光合作用(卡尔文循环)的进行,导致下侧叶片的光合速率下降;此外,

积累的蔗糖会运输至液泡,使叶肉细胞液泡中的蔗糖含量上升。42.人体生长发育受多种激素的共同调节。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是其中重要的调节物质。如图是GH和IGF-1参与调节的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注:“+”表示促进,“-”表示

抑制,①~④表示物质转化。(1)据图可知,GH可以直接作用的靶细胞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GH可以促进脂肪的分解、利用,具体促进了图中的________(填图中序号)过程,据此可以推测,GH可能具有__

______(填“升高”或“降低”)血糖的作用。(3)研究发现,IGF-1调节血糖的作用与GH相反,据此推测,IGF-1的作用类似于人体中的_____________(填激素名称)。IGF-1与骨骼肌细胞结合后,可能对骨骼肌细胞产生的影响是_____

____。(4)中老年人容易发胖,据题意分析,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脂肪细胞、骨骼肌细胞、肝脏细胞(2)①.③、④②.升高(3)①.胰岛素②.促进骨骼肌细胞中糖原的合成(答案合理即可)(4)中老年人GH分泌变少,导致脂

肪分解减少,积累增多(中老年人的运动量相对减少,导致能量以脂肪的形式积累增多或中老年人的代谢能力下降,机体对糖的消耗速率变慢)【解析】【分析】题图分析:生长激素(GH)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它具有促进蛋白质合成、促进骨骼和肌肉的生长、影响脂肪分解等生理功能。人在应激状态下,GH分泌增多会

刺激肝细胞释放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进而降低GH的分泌,这种调节机制称为负反馈调节,其生物学意义是维持人体内GH含量的相对稳定。而GH可作用于骨骼肌和脂肪细胞,IGF-1也可以作用于骨骼肌,胰岛素可作用于肝细胞、脂肪细胞、骨骼肌。【小问1详解】生长激素

具有促进蛋白质合成、促进骨骼和肌肉的生长、影响脂肪分解等生理功能,图中显示释放的GH可以直接作用的靶细胞有脂肪细胞、骨骼肌细胞、肝脏细胞,说明这些细胞表面识别GH的受体。【小问2详解】GH可以促进脂肪的分解、利用,显然使图中的③(脂肪的分解)和④(甘油和脂肪酸转变为葡

萄糖)过程,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因此GH可能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小问3详解】研究发现,GH可能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IGF-1是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GF-1调节血糖的作用与GH相反,可知该物质的作用类似于

胰岛素的作用,具有降低血糖的功能。结合胰岛素的作用可推测IGF-1在与骨骼肌细胞结合后,可能促进骨骼肌细胞中肌糖原的合成。【小问4详解】据图分析,人体对IGF-1与GH分泌量的调节机制属于(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生长激素的分泌量减少,导致脂肪分解减少,积累

增多,进而很多中老年人会变得肥胖。43.某种动物的毛色有黄色和白色,由A/a、B/b两对基因控制,其中Bb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当A、B基因同时存在时个体表现为黄色,其余情况下个体表现为白色。现让纯合黄色雌性个体与纯合白色雄性个体杂交得到F1,F1雌雄交配得到的F2中黄色雌性个

体:黄色雄性个体:白色雌性个体:白色雄性个体=6:3:2:5。回答下列问题:(1)A/a基因位于__________染色体上,A/a、B/b两对基因_________(是/否)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2)F2中黄色雌性个体的基因型共有__

________种。(3)某研究小组想确定F2中某白色雌性个体的基因型,请从F2代白色雄性中选一纯合个体与之交配,所选白色雄性的基因型为_________,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_________。【答案】(1)①.常②.

是(2)4(3)①.AAXbY②.若子代雄性个体不全表现为黄色,则该白色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为aaXBXb;若子代雄性个体全表现为黄色,则该白色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为aaXBXB。【解析】【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

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小问1详解】纯合黄色雌性个体与纯合白色雄性个体杂交得到F1,若A/a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F1相互杂交得到的F

2中不可能出现黄色雌性个体:黄色雄性个体:白色雌性个体:白色雄性个体=6:3:2:5,因此,A/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A/a、B/b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其实质是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小问2详解】由题干可推断,亲本基因型为

AAXBXB、aaXbY,F1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F2中黄色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XB、AAXBXb、AaXBXb,共有4种。【小问3详解】F2中白色雌性个体基因型有:aaXBXB、aaXBXb;纯合白色

雄性个体基因型有:aaXbY、AAXbY、aaXBXB,让其与纯合白色雄性个体杂交,所选白色雄性的基因型为AAXbY,观察并统计子代表型,若子代雄性个体不全表现为黄色,则该白色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为aaXBXb;若子代雄性个体全表现为黄色,则该白色雌性个体的基因

型为aaXBXB。44.太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泊之一,研究人员对太湖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研究。某兴趣小组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如图1。图2为鲢鱼所摄入能量的去向(图中字母表示相应能量)。图3是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部分图解(其中W1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请据图分析回答:的(1)图

1所示的食物网中有______条食物链,鲇与黄鳝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2)为了调查该池塘中成年乌鳢的数量,第一次捕获15条乌鳢。其中成年乌鳢8条,全部标记后放回。再次捕捞时,捕获18条乌鳢,其中9条成年乌鳢中具有标记物的有2

条,研究发现被标记个体不易于被捕获,则该种群数量的估计值________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不变”)。(3)图2中,E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A表示的能量值为1.2×108kJ,乌鳢同化的能量为4.

2×107kJ,则理论上该生态系统中从鲢鱼到乌鳢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__。(4)图3中生产者中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5)图4中,m1、m2表示的能量形

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7②.捕食和竞争(2)偏高(3)①.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②.2.8%(4)B1+C1+D1或W1-A1(5)①.太阳能②.热能【解析】【分析】1、分析图1:其中植物表示生产者,其余均为消费者,图中共

有7条食物链。2、标志重补法的计算公式为:第一捕获标记的个体数/该种群数量=第二次捕获的带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3、分析图2:A表示鲢鱼粪便中的能量;B表示鲢鱼同化的能量;C表示鲢鱼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D表示鲢鱼遗体、残骸中的能量;E表示鲢鱼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4、分析图3:W

1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A1是呼吸作用散失,B1是未被利用,C1是流向分解者,D1流向下一营养级。5、分析图4:m1、m2分别代表太阳能、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小问1详解】分析图1可知,该食物网含有7条食物链;鲇与黄鳝都捕食棒花鱼,为竞争关系;鲇还捕食黄鳝,为捕食关系。故鲇与黄鳝的

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竞争【小问2详解】标志重补法的计算公式为:第一捕获标记的个体数/该种群数量=第二次捕获的带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被标记个体不易于被捕获,则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

少,故该种群数量的估计值偏高。【小问3详解】分析图2:A表示鲢鱼粪便中的能量;B表示鲢鱼同化的能量;C表示鲢鱼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D表示鲢鱼遗体、残骸中的能量;E表示鲢鱼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能量传递效率=乌鳢同化量/鲢鱼同化量×100%,故为(4.2×107)/(1.5×109

)×100%=2.8%。【小问4详解】分析图3:W1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A1是呼吸作用散失,B1是未被利用,C1是流向分解者,D1流向下一营养级。因此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可表示为:B1+C1+D1或W1-A1。【小问5

详解】分析图4:m1、m2分别代表太阳能、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内部能量流动的载体是有机物。【点睛】本题结合图解,综合考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知识,要求学生记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

动图解,掌握能量传递效率的相关计算。掌握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及相关计算。本题的难度适中,考察的知识比较综合。(二)选做题(从第45、46题中选做一题,若两题均答,按45题计分,共12分)[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45.厨余垃圾废液中的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等微溶性物质可以被微生物分解

并利用,但由于初期有益微生物数量相对较少,存在发酵周期长、效率低等缺点,极易对环境造成污染。(1)为探究圆褐固氮菌和巨大芽孢杆菌处理某厨余垃圾废液的最佳接种量比,以便于制备微生物菌剂,研究者做了如下实验:①将两种菌液进行不同配比分组处理,如下表所示:编号R0R1R2R3圆褐固氮菌:

巨大芽孢杆菌1:00:11:12:1将等量上表菌液分别接种于100mL某厨余垃圾废液中进行振荡培养。本实验中对照组的处理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实验操作中所用的吸管的灭菌方法是_______________。培养3天后取各组菌液采用___________

___法接种于基本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后进行计数,并依据菌落的形态特征对两种菌进行区分,实验结果如图。由实验结果可知,两种菌混合接种时有效菌落数均大于单独接种,从代谢产物角度分析,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接种量比例为________时,废液中两菌的有效活菌数最多

。(2)固态厨余垃圾因富含粗纤维、蛋白质和淀粉等物质,可以通过蒸发、碾磨、干燥等方式进行加工,使加工后的产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形成有机复合肥等肥料,收集微生物处理后的厨余垃圾残渣,经晒干后制成蛋白饲料。通过以上处理可实现________(填序号)。A.物质循环

再生B.能量多级利用C.提高能量传递效率【答案】(1)①.等量无菌水接种于100mL某厨余垃圾废液中进行振荡培养②.干热灭菌法③.稀释涂布平板④.两种菌可以相互利用对方的代谢产物作为营养物质(或一种菌的

代谢产物是另一种菌的营养物质)⑤.1:1(2)AB【解析】【分析】1、常用的接种方法: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在统计菌落数目时,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2、消毒和灭菌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对操作的空间、操作者的衣着和手进行清洁和消毒;将

用于微生物培养的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进行灭菌。常用的消毒方法有煮沸消毒、巴氏消毒等;灭菌方法有湿热灭菌、干热灭菌和灼烧灭菌等。【小问1详解】①要探究圆褐固氨菌和巨大芽孢杆菌处理某餐厨垃圾废液的最佳接种量比,为了减小误差,需要设置对照组,接种等量无菌水于100mL某厨余

垃圾废液中进行振荡培养;②灭菌方法有湿热灭菌(实验室常用的高压蒸汽灭菌锅)、干热灭菌和灼烧灭菌等,实验操作中所用的吸管的灭菌方法为干热灭菌法;测定活菌数,需要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时故需要取一定量菌液进行梯度稀释,然后分别取0.1mL的菌液采用涂布法接种于基本培养基中培养。可以根据菌落的形态区分

两种菌,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根据实验数据可知,两种菌混合接种时有效菌落数均大于单独接种,从代谢产物角度分析,原因可能是两种菌可以相互利用对方的代谢产物作为营养物质。由题表可知,

当两菌种接种量比例为1:1时,废液中两种菌种的有效活菌数能够实现同步最大化。【小问2详解】运用物质循环规律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使物质中的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城市生活垃圾进行减量化、无

害化、资源化处理,将生活垃圾中有机部分、人畜的粪便转化为优质生态复合肥等物质循环利用的生态工程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些实例表明,人们根据生态学的原理,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和技术指导生产实践,就可以实现资源的多层次利用或循环利用,使人和自然环

境共同受益。固态厨余垃圾因富含粗纤维、蛋白质、淀粉等物质,可加工形成有机复合肥、蛋白饲料等,利用了物质循环再生、能量多级利用的生态工程的原理,而能量传递效率不能提高,AB正确,C错误。故选AB。[生物——选修3:现代

生物科技专题]46.回答下列问题:(1)干扰素是动物体内合成的一种糖蛋白,可以用于治疗病毒感染和癌症,设想建立乳腺生物反应器大量生产干扰素,需借助基因工程的方法,常以哺乳动物的受精卵为受体细胞。为了保证干扰素基因只在乳腺细胞内表达,构建表达载体时必须在目的基因的前端加入___

__________。基因工程中往往不以原核细胞为受体细胞生产干扰素是由于有活性的干扰素需要_____________(填细胞器)的加工。(2)干扰素体外保存相当困难,如果将其分子上的一个半胱氨酸变成丝氨酸

,就可在-70℃条件下保存半年,给广大患者带来福音。对蛋白质进行改造,一般通过对基因的操作来实现,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3)动物基因工程技术有可能使建立移植器官工厂的设想成为现实。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大难题是免疫

排斥。科学家正试图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对猪的器官进行改造以便获得对人无免疫排斥的可供移植的器官,所使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试管婴儿技术解决了部分夫妻不育的难题或生育健康后代的要求。它和母亲正常怀孕生产过程的相同之处是都是以_______

____为发育起点,不同之处在于试管婴儿是在体外进行受精后,在试管中进行胚胎培养;如果需要设计试管婴儿,还可以对胚胎进行___________,最后选取健康的胚胎进行胚胎移植,保证生出健康的孩子。【答案】(1)①.乳腺蛋白基因的启动

子②.内质网、高尔基体(2)①蛋白质的结构由基因编码,蛋白质不能复制,基因可以遗传;②对基因的改造比对蛋白质的改造要容易操作(3)向猪基因组导入某种调节因子,以抑制抗原决定基因的表达(或设法除去猪基因组中有关抗原决定基因),再结合

克隆技术,培育出没有免疫排斥反应的转基因克隆猪器官(4)①.受精卵②.基因检测【解析】【分析】1、人体器官移植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免疫排斥和供体器官不足等,器官移植发生的免疫反应属于细胞免疫,可以通过使用免疫抑制剂抑制T细胞的增殖来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2、设计试管婴儿技术是通过体外受精获得许多胚胎,然后从中选择符合要求的胚胎,再经移植产生后代的技术。【小问1详解】启动子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位点,用于驱动基因的转录,为保证干扰素基因只在乳腺细胞内表达,在构建表

达载体时,需在干扰素基因前端加上在乳腺中特异性表达的乳腺蛋白基因的启动子;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是蛋白质加工的场所,有活性的干扰素需要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中加工,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细胞中没有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所以一般不选择作为受体细胞生产干扰素。【小问2详解】干扰素进行改造,应该直接对干扰素基因进

行操作来实现,原因是:①蛋白质都是由基因编码的,改造了基因也就是对蛋白质进行了改造,改造过的基因可以指导新的蛋白质的合成;②对基因进行改造比对蛋白质直接进行改造要容易操作,难度要小得多。【小问3详解】科学家利用基因工程方法对猪的器官进行改造,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将器官供体基因组导入某种调节因

子,其目的是抑制抗原决定基因的表达;二是设法去除抗原决定基因,再结合克隆技术,培育出没有免疫排斥反应的转基因克隆猪器官。【小问4详解】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46667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