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西藏自治区拉萨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共(29)页,63.542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f0f3dd6608e112b71e5dd01ed18112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拉萨中学高一年级(2023届)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
传统文化助力与服务现代化的功能渐次增强,现代化也愈加需要传统文化为之筑牢民族根基。中华传统文化在历史提供的重大机遇中,积极参与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构中,使自身成为现代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建设性内容;中华传统文化愈加呈现
出丰富充沛的当代价值,成为现代化深化发展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和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
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在充分肯定其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发挥中华传统文化对现代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并非拿来就用,也不是自发实现的,而需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造、有创新性地推进提升。
一方面,切实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我们党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是增强传统文化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正确选择。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创造与创新为途径,以转化与发展为动力,着力推进中华传统文化内涵意蕴与时代诉求相协调
、表达方式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只有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过程中,我们才能够深入传统文化内里,区别优劣得失,辨析精华糟粕,科学提炼精粹内容;才能找到适合时代要求的表达方式与表现形式,对具有现实价值的文化范畴和行为方式,予以必要改造并促其转型转化,才能把借鉴吸收与创新发展有机结合,做到弘扬传统而非
食古不化;才能使传统文化经合理再造与整体提升后,更有效地服务于现代化发展。另一方面,促进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积极融合、以求协力共进。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传统文化,但构成现代化文化基础和精神支撑的并非只有传统文化。在推进中华传统文
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基础及其指导地位,传承弘扬革命文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传统文化主动融入现代化大潮之中,自觉汇聚到现代化发展进程之中,达到与现代化的协力共进。
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协力共进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处理好传统与现代、源流与本质、多元与主流、自主与互鉴等基本关系,从行稳致远并臻于至善的高标准出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深度联结。从历史深处走来并历经沧桑巨变
的中华传统文化,正在以助力与服务现代化为使命,以促进现代化发展为价值彰显,其服务内容的广泛性、服务方式的多样性、服务形态的丰富性、服务成效的实在性,已然清晰呈现并愈趋显著。立足当前并着眼未来,脚踏实地并登高望远,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内在联结与渗透融会必将上升到一个更高层面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协力共进与发展提升必将发展到一种崭新境界,携手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新努力和新贡献。(摘编自商志晓《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进程》)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华传统文化助力和服务我国现代化的发展,我国现代化发展
也可为中华传统文化筑牢民族根基。B.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是我国现代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化深化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C.我国现代化的文化基础和精神支撑是马克思主义、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是传统文化。D.中华传统文化建立在我国现代化基础上,其发展内容广泛、方式多样、形
态丰富,取得的成效明显。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门见山,首段就提出中心论点,强调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所发挥的作用。B.第二段通过引用论证指出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表明对待传统文
化的态度。C.文章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及与现代化融合、共进两方面来阐明观点。D.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中间从两方面来论证,逻辑严密,显示了作者的思辨态度。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
不正确的一项是()A.现代化发展需要传统文化的助力和服务,而传统文化要适应时代发展,也需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B.要做好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可以借鉴鲁迅《拿来主义》中提出的对待传统文化的建议。C.只有深
入传统文化,科学提炼精粹内容,才能把借鉴吸收与创新发展有机结合,做到弘扬传统而非食古不化。D.要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融合、共进,应处理好传统与现代、源流与本质、多元与主流、自主与互鉴等关系。(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①戏剧是由演员在舞台上妆扮表
演且以代言体叙述故事的艺术。戏剧的代言体,是指演员在舞台上通过化妆和摹仿等手段假定性地化身为戏剧人物,不仅以该戏剧人物的身份、言语和行动,更通过样貌、声音和行为模式等途径,努力营造如同真正的戏剧人物出现在观众面前的幻觉。唐代的“
闺怨诗”以“男子作闺音”的代言体与“以悲为美”的感情基调而闻名,男子借诗言志,“代言”就是言志的一种表现方式。“代言”以闺妇的情感遭遇隐寓自己的政治遭遇,带有委婉的功利性目的。戏曲用独特的脚色制,将所有演员分为不同的行当,帮助观众跨越演员
和戏剧人物之间的界限。脚色制不仅是戏曲内部的行业制度,更是用以表现不同类型戏剧人物的表演体制,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②戏剧这种艺术样式以演员的表演为媒介,通过有限的演员,把整个人类历史与现实作为其表现对象
。戏剧的本质特征是由演员“扮演”人物,但演员数量是有限的,而戏剧人物是无限的,演员与戏剧人物无法一一对应。观演双方的关系,就建立在观众认同演员在舞台上通过扮演转化为戏剧人物这一重要默契的基础上。但默契的前提是戏剧表演者所运用的艺术化手段,能引导观众忽视有限的演员需在不同戏剧作品中扮演无
限多的戏剧人物这一明显的矛盾。这就需要演员在不同剧目,甚至在同一剧目中扮演不同戏剧人物时采用合适的手段和途径,为观众营造误将演员视同戏剧人物的幻觉。③戏曲更倾向于通过将所有戏剧人物按照表演艺术的需要分为不同的“类”,这里所说的“类”的表现方式就是
“脚色”。④戏曲的脚色制指戏班剧团里的所有演员都分门别类归属于各自的“行当”。每个戏曲演员都有相对固定的具体分工,分别司职扮演某一类戏剧人物,是谓“脚色”。如洛地所言,“脚色,是因演员设置分工而划分、安排的剧中人物的分类,同时又是按剧中人物分类而安排、划分的演员分工。”“脚色”和一般的
戏剧术语“角色”之间有着截然不同的内涵。每个脚色都有其按例应该负责扮演的戏剧人物,即“角色”。⑤在戏曲成熟之前,脚色制就已经形成雏形。学者延保全通过对大量宋金元文物的考证,指出“宋杂剧通常有五个脚色,其中包括末泥、引戏、副净、副末和装孤”。金院本的脚色体制亦与之相同。
然而,直至南宋戏文出现,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脚色体系才真正形成。始于北宋末年或两宋之交的南宋戏文有完备的生、旦、净、末、丑五大脚色的划分,这一脚色体系一直延续至今。从宋杂剧、金院本到标志着戏曲成熟形态的南
戏和元杂剧,脚色体系的称谓有某些明显的变化。如主要扮演女性角色的“旦”从“引戏”演化而来,而“引戏”的前身是“引舞”,主要扮演男性角色的“末”则从“末泥”转化而来,它的前身是戏头。歌舞的渊源,是负责歌唱的“舞头”在戏剧
中的演变。⑥戏曲脚色制的成熟有一些重要标志,包括“末”和“生”的分离及“净”和“丑”的分离。宋杂剧、金院本没有净行,从宋杂剧、金院本向成熟的戏曲形态——南戏和元杂剧演变过程中,就在“副净”转化为“丑”的同时,其表演上的特色与“净”开始出现明显区隔,变为两个行当。从现存南戏和元杂剧的剧本
可见,净和丑之间分工十分明确。滑稽调笑的功能主要由“丑”承担,而“净”虽然和丑一样在装扮上以涂面为标志,但在表演上则更近于正色。无论是从功能看还是从表演风格看,南戏和元杂剧里的“净”前身仿佛都更近于宋杂剧、金院本里的“装孤”,而且与“副净”迥然相异。从宋杂剧、金院本的表演分末泥、引戏
、副净、副末、装孤五个主要脚色,到南宋戏文分生、旦、净、末、丑五个主要脚色,看似差别细微,却完成了从表演小型节目的宋杂剧、金院本所需的脚色体系到表演有完整叙事内容的南戏所需的脚色体系之间的关键递进,戏曲因此才形成完备的脚色体系,顺应了戏
曲表演内容的变化。这一体系在昆曲中得到完备和系统的接续,并最终影响几乎所有戏曲剧种。⑦戏曲的脚色体系不受角色数量的限制,从而解决了戏剧人物在数量上的无限和演员在数量上的有限这一矛盾,这是脚色制的重要价值之一。它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戏剧智慧,又与戏剧的一般规律有内在的相通之处。(节选自傅谨《脚
色与行当》,《新华文摘》2020年第2期,有删改)材料二①什么“跳进跳出”,什么“写实写意”,我们总在这两个圈子里做文章,没有更多的东西。中国的传统戏曲岂只是“跳进跳出”?这个自由度,咱们评弹、演戏,和观众的交流是多么自由,实现的方式有多么丰富。什么
一会我进角色,一会我出角色。我们根本没有什么演员与角色的所谓界限。这个不是哪个西方戏剧能够实现的,这是我们中国传统戏曲太高明的地方。②西方传统戏剧的表演理论认为演员创造角色的至高境界是“我就是”,即演
员与角色合二为一。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艺术是多重的关系,它在扮演中不刻意追求合一。演员与角色时而交替、时而并存、时而自己都讲不清此时此刻我到底是角色还是我自己:经常还时不时地同观众一起审视、欣赏、评价、调节、控制自己的
表演,这种中性的状态能使演员获得心理的、形体的、声音的解放,自自由由地与观众交流,时而进,时而出,叙述的、人物的、审视的、体验的无所不能。这才是表演的自由王国,是表演艺术成熟的标志。(节选自林兆华《戏剧的生命力》)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
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戏剧演员是借着扮演这个艺术手段来完成向人物的转化,从而达成了观演双方的默契。B.南宋戏文脚色体系的“旦”和“末”的形成,是由“引舞”“戏头”直接演化而来的。C.“丑”从“副净”转化而成后,与“净”成为了两大行当,二者差异也随之越来越大。D.脚色
体系由雏形走向完备,顺应了戏曲表演内容的变化,也因此得到进一步发展完善。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的代言体戏曲与代言体闺怨诗虽同属代言体,但在表现的途径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同。B.中国古代戏剧中的“脚色”和“角色”是密切相关的概念,但前者概
念从属于后者概念。C.材料一第⑦自然段划线句子印证了材料二中提出的中国古代戏剧表演富有自由性的观点。D.解决戏剧人物在数量上的无限和演员在数量上的有限的矛盾,是脚色制创设的重要价值。6.简要分析材料一的第⑤段与材料二的第②段所使用的论证方法和论证
效果。(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5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9题。红船黄亚洲一个人影从卧床上翻身坐起,倾听着黑暗中隐约传来细微的声音。这是1920年4月的某个春夜,窗外雨声滴答。上海亚东图书馆的老板李之恒被一种突如其来的痛苦的呻吟声所惊醒。亚东图书馆坐落于
上海五马路棋盘街,规模不大,两间门面。门都是玻璃门,一共四扇。门贴上写着这样的字样:“经理北京大学出版书籍,发售图书杂志仪器文具。”杨义仁自2月间逃离北京抵达上海后,便一直借住于这位安徽老乡的图书馆里。住在老乡这里,他放心。李之恒比杨义仁长两岁,但从当年他毅
然资助杨义仁创办《徽新报》起,他一直将杨先生奉为最尊敬的兄长。当年也是杨义仁积极鼓励他离皖赴沪创办实业的。李之恒于沪打拼,“亚东图书馆”一步一个脚印,逐步积累,颇获成功,从龟缩于四马路的偏僻弄堂,一举迁到了五马路棋盘街的西首,亚东图书馆所谓的“经理北京大学出版书籍”,也是
端赖于杨义仁在北大的协助。杨义仁避祸上海,李之恒第一时间把他安顿到自己卧室的隔壁并赠了杨义仁一个“馆外名誉编辑”的头衔,月薪三百大洋,顿时解了杨义仁经济上的燃眉之急。而此刻,他听见隔壁传来的断断续续的呻吟声
,心里着慌,急忙抓起枕边的圆形黑框眼镜戴上,跳下床,三步并两步推门出房,一转身推门进入杨义仁卧房,果见他的这位兄弟在铁床上捂肚呻吟,额头上有细密的汗珠。“哪里痛?”他慌忙扶起杨义仁。杨义仁点点自己胃部。“拉肚子没有?”他按按杨义仁的肚子。“没有。”“怎么跟
弟的病一样!仲甫,别急,弟有上好的胃药。”他急忙去自己房中取来了胃药,倒了杯水,让杨义仁服下。杨义仁服药时神情很乖。胃痛起来,比肚中其他地方痛起来都要命。“这药很灵,一忽儿就能雨过天晴。”他耐心地在床边坐下,“这房间原先是个小书库,名声不好。上回一个孕妇来这里借书,跌
了一跤,早产两个月。看看,这回,兄又肚子痛。”“你是话中有话。”“听出什么味了?”瘦削的李之恒眯起眼睛问。“你想赶我出门。”“啊,兄说准了!仲甫,不是弟舍不得把这屋子当栈房,而是老兄,该有自家的住房了,该
把嫂夫人和孩子都从北京接来了。弟再怎么嘘寒问暖,总不如老婆侍候周全。”“一个人过,也有一个人过的好,省心。”杨义仁仔细按按肚子,脐左侧按按,脐右侧按按,一下子就高兴起来:“什么灵丹妙药,如此立竿见影?”“仲甫,你我兄弟,弟说一句贴己话,兄不动气吧?”“说就是了。”“
兄前日去铁工厂演讲,昨日又去小沙渡演讲,奔东奔西,饱一顿饥一顿的,铁打的菩萨也得闹出病来。能不能有个根本的解决办法?兄不是老喜欢提根本的解决办法吗?”“怎么个根本解决?”“能不能不干这个活了?”“什么活?”“革命。”杨义仁
一愣:“你是说,要我金盆洗手?或者回头是岸?你当年是怎么支持我办《徽新报》的,整整二十三期!你当年呼吁革命的喉咙不比我弱!”李之恒慌起来,连忙说:“兄别动气,兄别动气。”窗外,檐水一直在响,夹着隐隐约约的敲竹梆子的声音—
—那架撑着伞的馄饨担子不知走在哪条深巷里了。“之恒啊,我不动气。我肚中唯有胃气,现在好不容易驱散了,我还能再动什么?再说,你这劝慰之语,也算是人之常情,我能动什么气呢?你想想,之恒,一个人,靠什么支撑着才活在世上?睁眼闭眼,也就那么几十年,一忽而已。你说,靠什么撑着?你说呢?”“兄说吧,兄一
向是弟的先生。”“无非两个字,”杨义仁伸出两根指头,“理想。”“弟当然明白,就如弟亦有理想一样,一辈子卖书、借书、印书。兄为弟写的联‘推倒一时豪杰,扩拓万古心胸’,弟都带来上海挂在厅堂上了!弟焉得没有理想?”“听明白了,我所信奉
的,就是你的这个理想:卖书。我叫卖的,是主义。我的目的,是要叫全中国都迷上这本书。你我的国家太苦了,知道吗?你我的民族太苦了,知道吗?已经苦了多少代多少年了,我见着不忍心,知道吗之恒?我杨义仁不忍心!我生到人间来,就是为这个才活着的!我先前叫卖的是子弹,
因为我参加过暗杀团,造过火药,后来我明白,一粒子弹,在中国,打穿不了什么。我明白了这个理之后,我才开始叫卖主义,我觉得主义才是最厉害的火药。你现在劝我不要干这码子活了,就等于给我一根绳子,叫我悬梁,给我一把刀子,叫我割颈!”(节选自《红船》,有删改)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
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之恒劝杨义仁不要再干“革命”的活了,杨义仁感到不解,但并未动气,因为他知道李之恒这么说是劝慰他,是怕他受苦。B.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述,通过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发
展,展现了杨义仁与李之恒两人之间的深厚友谊,揭示了杨义仁的伟大理想。C.李之恒曾资助杨义仁办报,奉其为兄长;而杨义仁则鼓励他赴沪创办实业,并协助他经理北京大学出版的书籍。D.“急忙抓起”“跳下床”“三步并作两步推门出房”等动作细节,表现了李之恒的惊恐,反映的是现实环境的凶险。8.
小说中描写了雨声、檐水声、挂钟声和梆子声,请简要分析其作用。9.有论者说“杨义仁服药时神情很乖”一句不妥,“乖”字不能形容成年人,对此你是否同意?并阐明原因。二、古文阅读(共34分)(一)文言文阅读(共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管仲论苏洵管仲相威公[注],霸诸
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
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呜呼!仲以为
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威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威公幸而听
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五伯莫盛于威、文,文公之才,不过威公,其臣又皆不及仲。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习文公之余威,犹得为诸侯之盟主百余年。何者?其君虽不
肖..,而尚有老成人焉。威公之薨也,一乱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臣而无君者矣。威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吾观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
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选自《古文观止》,有删改)[注]威公,即齐桓公。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B.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
/而曰鲍叔C.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D.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A.夷狄,古时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少数民族。B.薨,古代称诸侯王或有爵位的大官之死,有时也用来称呼皇妃及帝王子女之死。C.弹冠,本义指拂去帽子上的灰尘,如“新沐者必弹冠”,也指将要做官或做官。D.不肖,文中指不才、不贤,与“臣等不肖”中的
“不肖”语义相同,均为谦辞。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分析了齐国内乱的人为因素,认为表面上是竖刁、易牙、开方三人所致,实为管仲死后,无贤人执政所致。B.文章运用对比论证,将齐桓公死后国家混乱与晋文公死后国家稳定进行对比,意在突出培养选拔贤臣的重要性。C.文章借
萧何将死之时向刘邦举荐曹参来代替自己担任相国的例子,论证了举贤任能对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作用。D.本文是一篇史论,以全新的视角对管仲这一历史人物进行审视,层层深入,对他的是非功过进行了全面的评判。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威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非三子者
则无以遂其欲。(2)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二)古代诗歌阅读(共9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4-15题。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节选)杜甫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回首叫虞舜
,苍梧①云正愁。惜哉瑶池②饮,日晏昆仑丘。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君看随阳雁,备有稻粱谋。(注)①苍梧:相传舜征有苗,崩于苍梧之野,葬于九嶷山。这里指葬唐太宗的昭陵。②《穆天子传》记周穆王“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这里指
唐玄宗与杨贵妃游宴骊山。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四句写登塔俯视及远眺所见,秦山仿若破碎,泾渭之水清浊难分,京城朦胧一片。景语情语,浑然难分。B.中间四句诗人追昔抚今,“叫”含有呼唤之意,
表明对太宗时代的怀念;“惜”字写出对当下时局的态度。C.后四句寓意深远,黄鹄哀鸣、无处投奔,只能学随太阳转徙的大雁,表达了诗人的愤慨和忧虑。D.本诗俯仰高深之景,感慨身世之怀,莫不曲尽篇中。而又于末幅,另开眼界,独辟思议,力量百倍于人。15.诗人登塔望远,感
慨万千,原诗开篇即说“登兹翻百忧”。请根据节选诗句,简要概括“百忧”的内涵。(三)名句默写(共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尤为重要,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哂笑子路是因为“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2)《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告诫人们如果不吸取历史教训就会重蹈覆辙。(3)《六国论》中“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赂秦各国先人开辟疆土的艰辛。三、语言运用题(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是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的重要体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文化强国建设被提升到____________的战略高度,()。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世界在不断发展变化,每一代人所面临的世界都是不一样的。红色文化虽然形成于革命时期,但红色文化也要_____________。要结合新的时代背景,不断为红色
文化增加新内涵,不断____________其传承与发展的方式,才能使其焕发和保持活力。要让青年学生认同进而理解红色文化,就必须根据他们的身心特点和接受方式,不断流入新的时代特色,使红色文化资源“可敬、可亲、可学、可用”。当代解放军战士的保家卫国,消防救援人员的无畏逆
行、科研人员的勇攀高峰、抗疫一线的_____________等都是新时代的红色文化,这些精神离我们更近,更能去触动当代大学生的内心。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前所未有革故鼎新改变集腋成裘B.毋庸置疑与时俱进改变众志成城C.前所未有与时俱进改进众志成城D.
毋庸置疑革故鼎新改进集腋成裘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青年学生认同进而理解红色文化,就必须根据他们的身心特点和接受方式,不断流入新的时代特色,使红色文化资源“可敬、可亲、可学、可用”。B
.要让青年学生理解进而认同红色文化,就必须根据他们的身心特点和接受方式,不断注入新的时代特色,使红色文化资源“可敬,可亲,可学,可用”。C.要让青年学生理解进而认同红色文化,就必须根据他们的身心特点和接受方式,
不断流入新的时代特色,使红色文化资源“可学,可用,可敬,可亲”。D.要让青年学生认同进而理解红色文化,就必须根据他们的身心特点和接受方式显示,不断注入新的时代特色,使红色文化资源“可敬,可亲,可学,可用”。19.下列在括号中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红色文化作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B.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是红色文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C.作为中国文化软实力重要内容的红色文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D.把中华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内容的红色文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20.阅读文段,回答问
题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曰“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末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
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但是,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
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鲁迅《祝福》①按照对联的有关知识,书房墙上挂着的这一联应是上联还是下联?它应挂在“寿”字的左边还是右边?(2分)②请根据《祝福》中鲁四老爷的形象特点,对出脱落
的那一联。(3分)21.请根据下面的资料,以学校广播站的形式发表演讲。(不超过100字)(6分)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正式提出于2012年11月29日。“中国梦”的核心目标也可以概括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也就是
: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施手段是政治、经济、
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四、作文(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今年,中国共产党迎来了百年华诞。一个世纪斗转星移,这个百年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出一条称得上是奇迹的“中国道路”。这条道路是一条民族独立之路,人民解放之路,人民富裕之路,国家富强
之路,更是一条民族复兴之路。归集到一起,就是一条信仰之路。靠着这样的信仰,中国共产党人浴血奋战,开拓进取,用青春和智慧谱写出一曲曲可歌可泣的伟大诗篇。也许,你的身边就有这样的共产党人,也或许你听过这样的共产党人的故事。作为沐浴在党的阳光雨露下的新时
代青年,请拿起你手中的笔,书写你心中对党最真挚的情感。请用尽量多的关于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先进事例,写一篇演讲稿,在学校举办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纪念活动中发言。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
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语文答案1.B2.A3.C【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我国现代化发展也可为中华传统文化筑牢民族根基”说法不当。原文是“现代化也愈加需要传统文化为之筑牢民族根基”。C.“不是传统文化”
说法不当。原文是“构成现代化文化基础和精神支撑的并非只有传统文化”。D.“中华传统文化建立在我国现代化基础上,其发展内容广泛、方式多样、形态丰富,取得的成效明显”曲解文意。原文是“从历史深处走来并经历沧桑巨变的中华传统文化”“中
华传统文化,正在以助力与服务现代化为使命,以促进现代化发展为价值彰显,其服务内容的广泛性、服务方式的多样性、服务形态的丰富性、服务成效的实在性,已然清晰呈现并愈趋显著”。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
证方法的能力。A.“文章开门见山,首段就提出中心论点”错误。文章首段没有提出中心论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所发挥的作用”不是文章的中心论点。中心论点在第二段提出。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只有深入传统文化,科学提炼精粹内容,才能……”
错误。选项混淆内容,原文是“只有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过程中,我们才能够深入传统文化内里,区别优劣得失,辨析精华糟粕,科学提炼精粹内容;……才能把借鉴吸收与创新发展有机结合,做到弘扬传统而非食古不化”。故选C。4.D5.B6.材料一:①
引用论证:引用延保全的话佐证戏曲成熟前脚色制已具雏形,使论证更具说服力。②举例论证:列举“旦”等的演化来源,佐证从雏形到完备的脚色制,脚色的称谓有明显的变化,来增强观点的可信度。材料二:对比论证:将中国传统戏曲
与西方戏剧进行对比,来论证中国戏曲表演的自由性。(答“中国戏曲不刻意追求演员和角色合一”,也可),使观点突出。【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A.“从而达成了观演双方的默契”是错误的。由原文“观
演双方的关系,就建立在观众认同演员在舞台上通过扮演转化为戏剧人物这一重要默契的基础上。但默契的前提是戏剧表演者所运用的艺术化手段,能引导观众忽视有限的演员需在不同戏剧作品中扮演无限多的戏剧人物这一明显的矛盾”
可知,扮演只是基本艺术手段,而非自然成为能实现观演默契的艺术手段。要想达成与观众的默契,还须采用合适的艺术手段。因此,选项中“达成了”的“了”将可能性说成了必然性或肯定性。B.“是由‘引舞’‘戏头’直接演化而来的”是错误的。由原文“主要扮演女性角色的‘旦’从‘引戏’演化而来
,而‘引戏’的前身是‘引舞’,主要扮演男性角色的‘末’则从‘末泥’转化而来,它的前身是戏头”可知,“引舞”与“戏头”分别只是“引戏”与“末泥”的前身,而“旦”“末”分别是由“引戏”与“末泥”演化而来的,所以“直接演化”表述错误。C.“二者差异也随之越来越大”是错误的。由原文“
就在‘副净’'转化为‘丑’的同时,其表演上的特色与‘净’开始出现明显区隔,变为两个行当”可知,出现明显区隔与成为两个行当是前因后果的关系,所以选项因果颠倒。故选D。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B.“但前者概念从属于后者概念”是错误的。由原
文“‘脚色’和一般的戏剧术语‘角色’之间有着截然不同的内涵。每个脚色都有其按例应该负责扮演的戏剧人物,即‘角色’”可知,每个脚色都有其按例负责的角色,所以“脚色”的概念并不从属于“角色”。故选B。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和论证效果的能力。材料一第⑤段:由原文“学者延保全通过对大量宋金
元文物的考证,指出‘宋杂剧通常有五个脚色,其中包括末泥、引戏、副净、副末和装孤’”可知,运用了引用论证,通过引用延保全的话论证了在戏曲成熟之前,脚色制就已经形成雏形的观点,引用论证能够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更有力量。由原文“如主要扮演女性角色的‘
旦’从‘引戏’演化而来,而‘引戏’的前身是‘引舞’,主要扮演男性角色的‘末’则从‘末泥’转化而来,它的前身是戏头”可知,采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举“旦”“末”的演化来源,从而论证了从雏形到完备的脚色制,脚色的称谓有明显的变化。举例
论证能够增强观点的可信度。材料二第②段:本段先说到西方传统戏曲的表演理论为演员与角色合二为一,然后又说到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艺术则是多重关系,二者形成了对比,所以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式,从而论证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不刻意追求演员和角色的合一。通过双方的对比,从而使观点更加的鲜明突出。7.D8.①交代
故事情节的时间,渲染夜晚的寂静氛围;②烘托病中的主人公的痛苦和焦躁情绪;③从侧面暗示时间的流逝和情节的推进。9.①“乖”字,写出此刻病痛中的主人公对老友给药的信任,表现人在病中时的渴求救治帮助的真实心理,属于细节真
实。②结构上与后文的告白部分形成照应:服药时可以很乖,但是涉及精神、理想追求却必须“不乖”,在感激老友真情的同时,严正反驳,坚持自己的主张主义,表现他坚韧的性格和矢志救国的精神!③正是这种“乖”与“不乖”的对比,更显作者高超文笔,凸显人
物的精神境界!【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D.这些动作细节,表现了李之恒对杨义仁的关怀、体贴,突出其待人之诚。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窗外雨声滴答”“窗外,檐水一直在响”“夹着隐隐约约的
敲竹梆子的声音——那架撑着伞的馄饨担子不知走在哪条深巷里了”这是小说中的几处环境的描写,主要交代了雨夜的自然环境,这几处描写“雨声、檐水声和梆子声”的共同特点是都是对声音的描写,而且是一个相对静寂的雨夜的细微、隐约的声音,在这样一个静寂
的雨夜,小说的主人公——革命者杨义仁生病,胃痛,才有了他与好友图书馆老板李之恒的一番对话。从艺术效果看,“雨声、檐水声和梆子声”的描写渲染了气氛,烘托了雨夜的寂静;从表现人物看,“雨声、檐水声和梆子声”的描写烘托病中的主人公的痛苦和焦躁情绪;从情节结构看,“夹着隐隐约约的敲竹梆子的
声音——那架撑着伞的馄饨担子不知走在哪条深巷里了”暗示时间的流逝,推动了情节的发展。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首先回应问题,“不同意”,然后结合语境分析“乖”字的独特含义和表达效果。“乖”字,通常指小孩听话,不闹腾。在此处“杨义仁服药时神情很乖”,“乖”是一种
情态描写,属于细节描写,说明他备受胃痛的煎熬,急于解决病痛的心理,服用老朋友给的药,所以用一“乖”字。从结构看,与下文的慷慨陈词形成呼应。服药很“乖”的杨义仁,在面对老友劝他放弃革命时的表现就不“乖”了:“你是说,要我金盆洗手?或者回头是岸?你当年是怎么支持我办《徽新报》的,
整整二十三期?你当年呼吁革命的喉咙不比我弱!”“我叫卖的,是主义。我的目的,是要叫全中国都迷上这本书。你我的国家太苦了,知道吗?……你现在劝我不要干这码子活了,就等于给我一根绳子,叫我悬梁,给我一把刀子,叫我割颈!”这样一番表达自己理想追求的陈词,杨义仁说的情绪激昂,激情澎湃,突出了他对革
命事业的坚贞;从表现手法看,服药时的“乖”与陈述革命理想时的“不乖”形成鲜明对比,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和慷慨救国的精神。10.C11.D12.D13.(1)齐桓公是个耳朵离不了音乐,眼睛离不开美色的人,如果
没有这三个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2)如果他乘着齐桓公询问之时,推荐天下的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即使管仲死了,齐国也不算是失去了管仲。【分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功业的完成,并不是完成在成功之日,必然是
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祸乱的发生,不是发作时所产生,也会有一定的根源和预兆。因此,齐国的安定强盛,我不说是因为管仲,而说是因为鲍叔牙。“功之成”与“祸之作”是对称结构,“非成于成之日”与“不作于作之日”也是对称结构,故“功之成”与“非成于成之日”之间要断开,“祸之作”与“不作于作之日”之间要断开,排
除BD;两个“所由”分别做“起”“兆”的定语,组合成偏正结构共同作两个“有”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A。故选C。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D.“语义相同,均为谦辞”错,文章“其君虽不肖”的“
不肖”指的是不贤明,不是谦辞,语义不同。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对他的是非功过进行了全面的评判”错,全文主要是批判管仲不懂治国之本,临终不能荐贤自代,没有对是非功过的面的评判。故选D。13.本
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关键词:声,音乐;色,美色;遂,满足、完成;欲,欲望;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2)关键词:因,趁着、乘着;自代,代替自己;虽,即使;未为无仲也,判断句,不算是失去管仲。参考译文:管仲为相辅佐齐桓
公的时候,齐桓公称霸于诸侯,排斥打击了夷、狄等少数民族。管仲一生都在为使齐国国富民强而努力,诸侯不敢再叛乱。管仲死后,竖刁、易牙、开方相继得到重用。齐桓公最后在宫廷内乱中去世,五位公子开始争夺君位,祸乱蔓延开来,直到齐简公时期,齐国没有一
年是安宁的。功业的完成,并不是完成在成功之日,必然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祸乱的发生,不是发作时所产生,也会有一定的根源和预兆。因此,齐国的安定强盛,我不说是因为管仲,而说是因为鲍叔牙;齐国发生祸乱,我不说是因为竖刁、易牙、开方的原因,而说是因为管仲。为什么呢?竖刁、易牙、开方这三人,固然是导致国
家动乱的人,再看看重用他们的人,是齐桓公。回头看看,使齐桓公重用这三个人的是管仲啊!管仲病危的时候,齐桓公询问可以为相的人选。正当这个时候,我想管仲将推荐天下最贤能的人来作答,但他的话不过是竖刁、易牙、开方这三个
人不合人情、不能亲近而已。唉!管仲以为齐桓公真的能够不用这三个人吗?管仲和齐桓公相处很多年了,也该了解他的为人吧?齐桓公是个耳朵离不了音乐,眼睛离不开美色的人,如果没有这三个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他开始不重用他
们,只是因为管仲在。一旦管仲去世,这三人就可以弹冠相庆了。管仲以为自己的遗言就可束缚住齐桓公了吗?齐国不担心有这三人,而是担心没有管仲;有管仲在,那么这三人只不过是普通人罢了。若不是这样,天下难道缺少跟这三人一样的人吗
?即使齐桓公侥幸而听了管仲的话,诛杀了这三个人,但其余的这类人,管仲能全部除掉他们吗?唉!管仲是不懂得从根本上治理的人啊!如果他乘着齐桓公询问之时,推荐天下的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即使管仲死了,齐国也不算是失去了管仲。这三人又有什么可让人担心的呢?不说也罢!春秋五霸
中没有比齐桓公、晋文公再强的了。晋文公的才能比不上齐桓公,他的大臣也都赶不上管仲。可晋文公死后,诸侯不敢背叛晋国;晋国承袭了晋文公的余威,在后世还称霸了一百年之久。为什么呢?它的君主虽不贤明,但是还有老成持重的大臣存在。齐桓公死后,齐国一败涂地,这没有什么值得困惑的,因为他仅依靠一个管仲
,而管仲却死了。天下并非没有贤能的人,实际上是有贤臣而没有明君。齐桓公在世时,就说天下再没有管仲这样的人才了,我不相信。我看汉代萧何临死前,推荐了曹参代替自己。大臣的用心,本来就应该如此啊!国家因一个人而兴盛,因一个人而灭亡;贤能的人不为自己的死而感到悲痛,而忧虑国家的衰败。因此一定要推选出贤
明的人来,然后才可以安心死去。那管仲,怎么可以没有荐贤自代就撒手人寰了呢?14.C15.黄昏景象既是景语又是情语,诗人借此暗示山河破碎,清浊不分,京都朦胧,政治昏暗,对太宗时代政治清明的怀念,对现在君王骄奢淫逸的愤懑,
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贤能受到排斥、趋炎附势的人追逐私利的愤激与伤感。【分析】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词内容,理解诗人情感的能力。C.“只能学随太阳转徙的大雁”理解错误,“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指贤能的人才一个接一个地受到排斥,只好离开朝廷,像黄鹄那
样哀叫而无处可以投奔。“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指斥那样趋炎附势的人,就像随着太阳温暖转徙的候鸟,只顾自我谋生,追逐私利。故选C。1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诗人结合登塔所见来写,在写景中有所
寄托。在平地上从终南山和秦岭望过去,只看到秦山青苍的一片,而在塔上远眺,则群山大小相杂,高低起伏,大地好像被切成许多碎块。泾水浊,渭水清,然而从塔上望去分不清哪是泾水,哪是渭水,清浊混淆了。再看皇州(即首都长安),只看到朦胧一片。这四句写黄昏景象,却
又另有含意,道出了山河破碎,清浊不分,京都朦胧,政治昏暗。这正和“百忧”呼应,是“百忧”之一。正由于朝廷政治黑暗,危机四伏,所以追思唐太宗时代。“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塔在长安东南区,上文俯视长安是面向西北,诗人南望苍梧,所
以要“回首”。舜葬苍梧,比太宗的昭陵。云正愁,写昭陵上空的云仿佛也在为唐朝的政治昏乱发愁。一个“叫”字,正写出杜甫对太宗政治清明时代的深切怀念。下二句追昔,引出抚今:“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瑶池饮,这里借指唐玄宗与杨贵妃在骊山
饮宴,过着荒淫的生活。日晏结合日落,比喻唐朝将陷入危乱。这就同秦山破碎四句呼应,申述所怀百忧,是“百忧”之二。正由于玄宗把政事交给李林甫,李排抑贤能,所以“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贤能的人才一个接一个地受到排斥,只好离开朝廷,像黄鹄那样哀叫而无处可以投奔
。最后,诗人愤慨地写道:“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指斥那样趋炎附势的人,就像随着太阳温暖转徙的候鸟,只顾自我谋生,追逐私利,这是是“百忧”之三。16.为国以礼其言不让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暴霜露斩荆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
让、鉴、亦、暴、荆、棘。17.C18.B19.A【分析】17.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运用近义词的能力。前所未有:历史上从来没有过。毋庸置疑:事实明显或理由充分,根本就没有怀疑的余地。此处强调战略高度的空前,应选“前所未有”。革故鼎新
:指除去旧的,建立新的。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前进。此处强调红色文化随时代而变化,应选“与时俱进”。改变:事物变得和原来不一样。改进:改变旧有情况,着重于使某方面有所进步。此处说的是传承与发展的方式要不断向好,应选“改进
”。众志成城:比喻大家团结一致,就能克服困难。集腋成裘:比喻聚少成多,积小为大。此处说的是抗疫一线人员的高尚品质,应选“众志成城”。故选C。1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两有处语病,其一是“认同进而理解”语序不当,应改为“理解进而认同”,排除AD;第二处是“流入新的时代特
色”搭配不当,把“流入”改为“注入”,排除C。故选B。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语段的话题中心词是“红色文化”,前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文化强国建设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提到了“文化强国”,本着话题一致
的原则,此句“红色文化”应放在句首,与前句衔接更紧密。B.“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作主语,与前句衔接不紧密;C.“红色文化”未放在句首位置;D.语意表述错误。故选A。20.①下联;左边②品节详明德行坚定/纲常谨严礼法周密【详解】本
题考查学生拟写对联能力。对联是一种应用文体,它既考查了学生的仿写能力,又关注了学生的日常生活,特别是关注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对联言简意深,字数相等,句式相同;平仄合律,音韵和谐,对联的上下句的平仄一定是交叉对仗;语意相关,深刻新颖。写好对联的关键
要注意“词对”和“意对”,所谓“词对”主要指形式上的词性相对、结构相对、平仄相对等,所谓“意对”主要指感情的抒发和意境的营造能够相对。本题,①“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的最后一个字是“平”,读音为“píng”,为阳平,属于平声。根据仄起平收的
原则,上联最后一个字应为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应为平声。故此联为下联,对联是竖着书写的,下联应该在左边。②对联言简意深,字数相等,句式相同;平仄合律,音韵和谐,对联的上下句的平仄一定是交叉对仗;语意相关,深刻新颖。写好对联的关键要注意“
词对”和“意对”,所谓“词对”主要指形式上的词性相对、结构相对、平仄相对。根据以上要求,“事理”为名词,“通达”为形容词,“事理通达”为主谓短语,“心气”为名词,“和平”为形容词,“心气和平”为主谓短语。根据此语法特点,和修身养德的内容要求,即可对
出上联。21.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中国梦,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梦。它是中国的,更是我们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语言得体、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等能力。本题要求“以学校广播站的形式”发表演讲。须注意两
点:一是广播站,那就是不能出现容易引起误会的谐音字,不能有括号,二是演讲,要抓住听众,引人入胜。好的演讲稿,一开头就应该用最简洁的语言、最经济的时间,开门见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或主要内容,说明演讲意图,把听众的注意力和兴奋点吸引过来,这样,才能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主体要
突出和强调讲话的中心问题,不可轻重不分,面面俱到。结尾要总结全文,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给人以启示,充满激情,给人以鼓舞,提出奋斗口号,发出号召,展示美好前景等。本题写作中考生要做到:①必须符合演讲稿的形式;②紧扣演讲主题,说理严密,思路清晰,语言要具有鼓舞性。本题的中心话题是“中国梦
”,演讲也应围绕“中国梦展开。考虑演讲的对象是学校里的学生,还要让学生了解中国梦,认同中国梦,并自觉承担起实现中国梦的重任。22.例文:风华百年,榜样力量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风华百年,榜样力量”。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无情碾碎旧的封建的主义,先进的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她带领中国走
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领导我们越过一个个坎坎坷坷。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仿如一道曙光划破夜空,在东方闪烁.中国革命史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弹指一挥间”84年过去了,旧中国千疮百孔,民不聊生已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生机勃勃、一片繁荣的景象
。昔日的穷乡僻壤,而今牛羊成群、五谷满仓;昨日的茅檐瓦舍,已被今天的林立高楼所取代,党一直带领着我们昂首阔步向前,劈波斩浪,开辟航向。我们忘不了,改革开放、抗日救国,中国共产党奋战在第一线,人民子弟兵挥泪洒血,保家卫国
。我们忘不了,89年来的建设,改革开放,创新思想,一代又一代新旧党员,兢兢业业,刻苦肯干,是我们经济的支柱。我们忘不了,助人为乐,为民请命,许多优秀共产党员无怨无悔,愿为人民、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品读共产
党员的故事,会发现平凡事迹中蕴含着高尚品质。最美“格桑花”达娃仓决,顾不上年幼的孩子和年迈的母亲,主动请缨坚守抗疫一线;火神山医院安装项目部总工程师金晖,连续奋战10天;退役军人党员周光京大年初一“逆行”奔袭1200公里,如约抵达雷神山医院建设现场等等。这些榜样人物仿佛就是我们身边人,他们的
行为堪称“舍小我、为大我”的无私奉献。他们因平凡而伟大,用担当和勇气感动了中国,成为新时代全社会尊崇的英雄。默默践行初心,用信仰书写职业忠诚。信仰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先烈不为名,不为利,在生死面
前赴汤蹈火,视死如归,坚贞不渝,矢志不移。和平年代,共产党员不为情所困,不为利所扰,不为名所累,默默奉献,靠的就是崇高信仰。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不论是“逆行出征”的张西京、“护理天使”张宏,还是“生命摆渡人”张勇、“坚强防线”达娃仓决,虽然岗位不同
,但他们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就是信仰始终如磐。学习榜样,就要坚定信仰,树牢初心,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用信仰书写职业忠诚。坚持人民至上,守望相助践行宗旨。一切为了群众,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目的。党的一切工作与努力,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是每个共产党员思想与行为的
最高准则。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社区书记杜云“连轴转”奔波在大街小巷,排查摸底,当起了代购员、快递员、家庭医生的“全能书记”,在她的带领下,芳草社区成为“无疫情社区”。正因为有像杜云这样坚守一线的榜样,率先垂范、带头冲锋,才换来了疫情防控形势的好
转,经济有序复苏。他们用追求“人民至上”的殷殷之情,守望相助,把宗旨观念具体深入地落实到日常工作之中。榜样是有形的正能量。每个中国人要对标先进、见贤思齐,奋发有为、扎实工作,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让共产党员的特质在行动中闪光,以奉献担当书写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的新篇章!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能力。【审题】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指向价值观考查,引导考生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关注党的发展及取得的成就,认识身边的优秀党员、搜集新时期党员的先进事例,展现党员的精神风貌,
激励自己的爱党爱国情怀以及为祖国努力奋斗的决心。材料提供了写作背景: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开创了一条“中国道路”,这条道路更是一条“信仰之路”。正是靠着这样的信仰,中国共产党谱写出一曲曲伟大的诗篇。在此背景下,材料又明确指出作为沐浴在党的阳光雨露下的新时代青年
,身边会有这样的共产党人,也会听过这样的共产党人的故事。考生要立足于上述情境,坚定立场,喜迎党的百年华诞,体味党开创中国道路的艰辛与自豪,学习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树立民族信仰,为“两个一百年”奋发努力,再创辉煌。“作为沐浴在党的阳光雨露下的新时代青年”,限定了写作者的身份;“书写你
心中对党最真挚的情感”,明确了文章的思想感情,确定了文章的昂扬基调。考生要审慎读题,一定要明确自己选择的写作任务,做到题目、内容、场合、文体符合要求,万不可混淆任务,张冠李戴。写演讲稿,在党百年华诞纪念活动中发言,就要搜集尽可能多的关于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先进事例,展现新时代共产党
员的精神风采,做到事例真实、典型、感人,语言铿将有力,彰显革命精神。【立意】1.胸怀信仰,风华百年;2.百年华诞,中国信仰;3.时代楷模,党员风采;4.新长征路上,党员剪影。【素材】1.我心目中的党员形象,应该淡泊名利,无私奉献。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该看他取得什么”。我想,这也是共产党员的价值所在。一个自觉的党员和一个普通人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们以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不斤斤计较个人的利益得失,不怕“吃亏”,乐意“吃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涌现了
一批批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以至在抗击非典斗争中涌现的大批优秀人物,他们用敬业、献身的精神创造了物质和精神财富,谱写了一曲曲奉献之歌;从焦裕禄、孔繁森到郑培民等一大批党的优秀干部,以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模范行动,体现了
党员干部带头奉献的优秀品质。正是这些党员的奉献精神,才体现了现代党员的“伟岸”。2.我身边的这些共产党员,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也没有感人肺腑的话语,但是她们在平凡的岗位上谱写着美丽的诗篇,在奉献中享受着美好的青春,在热血的挥洒中回报着母亲——伟大的党平凡中孕育着伟大,我
身边的这些优秀共产党员,时时激励我,鼓励我,我也将以她们为榜样,在迈向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的道路上不断奋勇向前。3.回顾历史,不仅是缅怀党的光辉业绩,更重要的是着眼新世纪,作为新世纪的青年,我们要肩负起党和祖国人民的重托,重塑这东方巨龙的雄姿.我们所肩负的历史重任
,这是何等伟大、何等光荣、何等艰巨啊!青少年朋友们,作为21世纪中国的主人,我们是否感觉到建设祖国的重任已责无旁贷地落到我们这一代人的肩上?既然是这样,我们还有什么时间去犹豫,去浪费?我们是成长中的一代,我们是改革中的一代,我们是开创未来的一代,新世纪祖国的建设,离不开党的领导,也离不开青年一
代的创造和奋斗!努力吧!新世纪的宠儿,把我们的青春,把我们的生命,把我们的一切都奉献给党,奉献给我们亲爱的母亲!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