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河南省安阳市第三十五中学(洹北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精准解析】.doc,共(17)页,90.0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f03135d1040668a8aad07f1dd22544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安阳市洹北中学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考试高二历史试题卷第一卷非答题卷部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
一系列措施巩固国家统一,其中最有利于消除地方与中央对立的举措是A.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B.实行分封制C.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D.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答案】C【解析】注意题中要求“最有利于消除地方与中央对立的举措”,根据所学可知,丞相、太尉、御
史大夫是中央机构;故A项排除。秦朝没有实行分封制;故B项排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虽然有助于控制地方,但不是主要意义,故D项排除。郡县制的推行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根本性措施。统一度量衡改变
了战国以来度量衡的混乱局面,便利了经济交往和发展,这两者从政治、经济两方面最有利于消除地方与中央对立。故C项正确。点睛:本题是典型的最佳选择题,结合这些措施的意义,比较选项CD之间的关系,即可得出答案。2
.唐太宗曾经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为此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延续均田制和租庸调法,轻徭薄赋B.广招贤才,知人善任C.让庶族地主获得晋身仕途之道D.实行各民族和睦的政策【答案】A
【解析】材料中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俸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说明了唐太宗的执政理念是以民为先,他通过设喻阐明了民为邦本的道理,这是中国古代以民为本思想的重要表现,答案选A,BCD三项与上述四项特征不符。点睛: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时期,
首先是孔子的仁爱思想为后世孟子创立民本思想奠定了基础,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是这一思想的正式形成时期,到荀子时期提出“君舟民水”的思想主张,这主张得到了完善,但随着百家争鸣的结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该思想日益淡化。3.
四位同学围绕“玄武门之变”这件事,就如何评价唐太宗发生了激烈的争论,那么你认同下列谁的观点A.李世民杀兄夺位,残忍至极,功绩再大,也不值得肯定B.尽管李世民遭到李建成、李元吉的暗算,他也应该无条件避让C.根据古代中国的分封制原则,李世民根本无法继承帝位D.尽管李世民登基名不正
言不顺,但这无法改变他是中国古代杰出政治家的历史地位【答案】D【解析】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应从其所处时代、所具备的历史条件出发,侧重于其对历史发展所发挥的作用,从史实看“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继位,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故应对其持肯定
态度,故D项正确,A项错误;B项错误,错在“无条件避让”;C项错误,根据古代中国的宗法制原则,李世民根本无法继承帝位。4.在郑成功收复管理台湾二十多年后,踞守于台湾的郑经之子郑克塽又奉表投诚,对这两种行为评价正确的是A.两者都应肯定B.两者都应否定C.否定前者、
肯定后者D.肯定前者、否定后者【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郑成功从荷兰手中收复台湾,是民族英雄;郑克塽奉表投诚使台湾回顾祖国,维护了国家统一,也应肯定。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5.康熙帝和吴三桂斗智斗勇的故事曲折、艰难,至今在民间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康熙帝和吴三桂等三藩之间的矛盾斗争,从清朝初期国内的局势看当属于A.满汉民族间矛盾B.清王朝与明王朝残余势力的矛盾C.清朝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D.封建国家内中央政权与分裂割据势力的矛盾【答案】D【解析】吴三桂等三藩是分裂国家的地方割据势力
,而康熙代表了维护国家统一的力量。从清初中国国内的状况看,统一是大势所趋。康熙和吴三桂等三藩之间的矛盾斗争,应当属于封建国家内中央政权与分裂割据势力的矛盾。故ABC三项不合题意,D项正确。6.有人认为“在过去两千年中的绝大部分时期,孔子的思想都是中国的灵魂。”此观点意在强调A.孔子思
想深刻影响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B.孔子思想被历代统治者利用C.孔子思想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D.孔子思想的官学正统地位【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中国的灵魂”,可知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指导性思想,A正确。材料观点在强调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而非对统治者的影响,B错误。孔
子思想在秦朝、魏晋南北朝时期受到冲击,C错误。孔子的思想在汉朝才开始成为正统,在封建社会中地位还受到冲击,D错误。7.徐继畲在《瀛环志略》中对华盛顿有如下评述:“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作者赞赏华盛顿的原因应该不包括A.“不设王侯之号”B.“君民共治天
下”C.“公器付之公论”D.“不循世及之规”【答案】B【解析】美国是总统制共和政体,不是君主立宪制,因此不存在“君民共治天下”。B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项。美国实行共和制,“不设王侯之号”;美国实行民主制,“公器付之公论”;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和
联邦制共和政体是制度创新,“不循世及之规”。其他三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点睛:本题属于否定选择题(逆向选择题)。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解答此类题可采用
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干意思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解答此类题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8.北美大陆军建立时,士兵衣衫褴褛,装备很差;各部分军队各自为战,指挥难以统一。经过华
盛顿一段时间的整顿,大陆军的面貌大有改观。这表明华盛顿①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②具有非凡的组织才能③堪当民族重任④具有高贵的品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A【解析】【分析】材料说明华盛顿针对北美军队素质差等进行组织和改装,体现出①具有卓越的军事
才能②具有非凡的组织才能③堪当民族重任,A正确;具有高贵的品质不符合题意。【详解】9.“拿破仑所‘冒犯’的人民因为‘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而觉醒并充满热情,然后,又在导师背叛自己的原则时转而反对其导师。”这段话表明拿破
仑的对外战争①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精神②引起了欧洲人民的反抗③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④动摇了欧洲的封建制度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④D.①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觉醒并充满热情,然后,又在导师背叛自己的原则时转而反对其导师”可以看出欧洲人民受到法国大
革命精神的影响而觉醒、反抗,并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觉醒,在思想上动摇了封建制度。故①②③④符合题意,A项正确,排除BCD项。10.有人将20世纪中国的国际形象的转变过程概括为三句话,即“醒起来,站起来,飞起来”。其中标志着中国“
醒起来”的历史事件是A.鸦片战争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中国的成立【答案】C【解析】材料“醒起来,站起来,飞起来”分别是指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故C项正确。点睛:材料“20世纪”“醒起来,站起来,飞起来”是解题的关键。11.孙
中山北上共商国是途中反复宣传召集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政治主张。这次“北上”的直接原因是A.袁世凯复辟帝制B.日本提出“二十一条”C.北京政变D.北伐战争爆发【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后,北京
政府由冯玉祥、张作霖、段祺瑞共同掌握,他们各自怀以不同的政治目的,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因此直接原因是北京政变,C项正确;AB项是1915年,不是直接原因,排除;北伐战争爆发于1926年,排除D项。12.毛泽东说:“如果我
们能够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最基本的条件”是指A.农民阶级的支持和拥护B.农村革命根据地巩固C.红军的衣食得到保障D.革命统一战线建立【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是中国人口的主体,且广大农民
深受封建的剥削压榨,渴望拥有自己的土地,具有很强的反封建要求,正如毛泽东所说的“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条件。”故选A,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公十年对峙13.2014年2月7日,《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毛泽东思想为中国梦
的实现给予了思想保证,并由此奠定了现代中国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材料肯定了毛泽东思想①是实现独立统一中国梦的指导思想②指导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③指导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新型民主④解决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重大问题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
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由此奠定了现代中国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可得知,其肯定的是毛泽东思想在建国之后进一步发展的内容,涉及的有国家的统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新中国的民主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改造及建设等方面
,故①②③④正确,选择A项;排除BCD项。14.《本草纲目》被认为是一部蕴含近代科学思想和方法的著作,主要指它A.是集我国历代医药学之大成的药典B.是涉及多领域的百科全书式的巨著C.采用先进的药物分类方法D.是产生广泛影响的世界性书籍【答案】C【解析
】试题分析:抓住关键词“蕴含近代科学思想和方法”。集大成之药典并不能说明这一点,故A项错误;百科全书式的巨著同样不能体现此关键词,故B项错误;先进的药物分类方法恰好说明《本草纲目》所蕴含的近代科学方法,故C项正确;产生广泛影响同样不能体现这一关键词,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医
学成就点评:本题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需要学生熟悉掌握基础知识。15.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先后采取“车同轨”“书同文”“人同伦”和统一货币等政策的根本动机是A.促进民族整合B.加强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C.加强各地经济文化交流D.消除分裂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秦朝““车同轨”“书同文”“人同伦”旨在以思想文化及经济制度的统一实现全国的统一,故B项符合题意
。AC为秦统一措施的影响,排除。D项,秦朝统一后未出现割据分裂,排除。16.《论语.乡党篇》记,一次孔子家马厩失火,孔子退朝,问:“伤人乎?”不问马,马夫属“圉”(yu),为最下等级之人。孔子关心人而不关心马,这体现了A.孔子主张平等对待下人B.春秋时奴
隶地位提高C.孔子“仁”的主张D.孔子反对等级差别【答案】C【解析】孔子主张恢复周礼,强调西周时期的等级秩序,孔子的“仁者爱人”是有等差的,排除AD。春秋时奴隶地位低下,排除B;题干中孔子关心人而不关心马,表明他重人不重财,十分关心体贴他人。孔子主张“爱人”,要体贴他人,即“仁者爱人”,故
选C。17.公元前7世纪,伴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兴起。对工商业奴隶主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经济上富裕B.与贵族同居统治地位C.政治上无权D.在政治立场上与平民一致【答案】B【解析】【详解】工商业奴隶主大多出身平民阶层,虽然经济上富裕
,但政治上无权,与平民共同反对贵族专权,故B错误,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希腊工商业持续发展,希腊商队的足迹东至黑海沿岸,西达伊比利亚半岛。雅典的工商业发展过程中,部分人发财致富,成为工商业奴隶主,故A选项说法无误,不符合题意;工商业奴隶主尽管经济上
富裕,但由于其出身低下,所以在社会上仍然遭到贵族的歧视,在政治上没有地位,故C选项说法无误,不符合题意;工商业奴隶主原先大多出身平民阶层,因此在政治立场上与平民一致,故D选项说法无误,不符合题意。ACD均说法无误,不符合题
意。18.梭伦在诗中解释了他的目标。他谈到“eunomia”或者说“好的政府”,把这解释为平衡公民互相冲突的利益。后来的哲学家叔本华把它归纳为不要伤害任何人,但要尽力帮助所有人!在梭伦改革中充分体现这一点的是A.帮助工商业奴隶主获得更多的权利B.帮助平民避免沦为奴隶的可能C
.尽力维护各个阶层的利益,避免冲突D.为所有的雅典居民谋福利【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平衡公民互相冲突的利益”,可见体现了梭伦改革的中庸特点,兼顾贵族和平民的利益,C符合;AB不对,只是考虑其中一方的利益,显然是片面的;D不对
,享有民主权利的是雅典成年男性公民,外邦人、奴隶、妇女等不包括在内。考点:本题考查古希腊民主政治。点评:在历史选择题中,常见的一种情况是是指命题者在题干或题肢中增加一些修饰、限制成分,使观点趋向绝对化。因
此要注意选项中的限定词。19.梭伦确立的财产等级制度是①公民财产越多,等级就越高②公民等级越高,享受的权利越多③公民等级越低,承担的义务越少④不同等级的公民虽然享受的权利不同,但所尽义务相同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梭伦改革中的财产等级制是指公民财产越多,等级就越高。而公民等级越高,享受的权利越多。同时公民等级越低,承担的义务越少。①②③正确,选择B项;不同等级的公民享受的权利不同,所尽义务也不同,④错误,排除ACD项。20.雅典城邦任何公职
人员,无论地位多高,皆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政务大事。他们都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的经常督察监视之下,若公民大会认为他有失职守,皆依法惩处。这反映了古代雅典A.最高权力机关由直接选举产生B.公民大会负责审理大部分案件C.各权力机构之间
相互制约平衡D.从制度上防止专制以维护民主【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说明雅典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公职人员行使职权必须接受公民大会的监督,失职者皆受惩处,这反映出古希腊民主体制对预防行政专制制度性设计,答案
选D,AB两项含义材料并未直接体现,C项说法错误,公职人员对公民大会没有制约作用。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民主政治的特征2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社会现象包括①井田制瓦解②铁农具和牛耕推广③新兴地主阶级开始掌握政权④百家争鸣⑤争霸战争频繁A.①②③④B.①③
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⑤【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正好处于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所以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都有新现象出现,题干中的所有选项都符合题意,故选D。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时代特征22
.对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把官爵和军功结合起来B.所有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爵位C.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D.打击了贵族的特权【答案】B【解析】商鞅变法中规定奖励军功,有军功者可能被授予爵位和田宅,把军功和官爵结合起来。故A项排除。商鞅变法规定没有军功的贵族不再授予爵位,打击了贵族的
特权,D项排除。贵族也可以通过军功得到爵位。B项“所有”表述不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通过实施奖励军功的措施,战士们作战更加勇猛,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故C项排除。23.商鞅变法时制作“商鞅铜方升”标准器,秦王
嬴政统一六国后,又加刻诏书发到地方,其主要影响是()A.促进了秦朝经济的发展B.有利于加强集权,巩固统一C.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活D.促进秦国的强大【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统一度量衡,有利于以经济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因此B符合;由于秦朝暴
政,民不聊生,经济凋敝,短命而亡,因此AC不对;D不对,题干是“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此时是秦朝而非秦国了。考点: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点评:商鞅变法的许多措施,不仅为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与国家政治基础,对日后中国历史
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24.商鞅变法给我们的启示包括①只有改革才能求生存;②只有改革才能促发展③改革者往往要面临巨大的风险;④改革都会一帆风顺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的强大,为秦的统一定了基础,说明只有改革才能
求生存,改革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但商映变法也遭到了守旧派的反对,最终被车裂而死,说明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者往往要面临巨大的风险,要求改革者要有坚强的意志力。由此可知,①②③正确,④说法错误,故答案为A,排除BCD。25.北魏孝文帝
改革的背景条件是()①北魏统一北方;②民族融合;③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④民族矛盾尖锐;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①北魏统一北方;②民族融合;③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④民族矛盾尖锐都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
背景,故D正确。26.冯太后积极推动和支持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学习汉族先进文化B.改变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C.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D.摆脱社会危机【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学习中原的文化,进一步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因此C项正确;ABD
都不是根本目的所在,排除ABD项。27.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为改革深入进行提供条件的是()A.整顿吏治B.推行均田制C.迁都洛阳D.提倡与汉族通婚【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平城守旧势力大,洛阳是中原政治、经济中心,迁都洛阳便于深入学习先进的汉文化,进一步推行改革,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整顿吏治有利于缓和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有利于巩固北魏政权的稳定,但为改革深入进行提供条件的是迁都洛阳,故A选项错误;孝文帝改革中推行均田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
积极性,吸引了更多的流民定居农耕,有利于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不是为改革深入进行提供条件的主要措施,故B选项错误;孝文帝改革中提倡与汉族通婚推动民族融合,为改革深入进行提供条件的是迁都洛阳,故D选项错误。28.“几只蒸汽船,惊破太平梦”……日本的中下级武士中的有志之士萌生了强烈的民族意识,
探寻救亡图存之路。日本武士对此做出的反应不包括A.激发斗志,维护民族独立B.改革幕府,实现富国强兵C.对外开放,学习西洋之法D.推翻天皇,建立民主政权【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明治维新前
日本的真正最高统治者是将军,而当时的天皇是无权的。明治维新并未推翻天皇。而是建立了带有专制主义色彩的近代天皇制。天皇拥有很大的权力。故D项符合题意;ABC都是武士做出的反应,不符合题意。29.“痛哉!吾台民,从此不
得为大清国之民也!吾大清国皇帝何尝弃吾台民哉!……吾台民……非丧于倭奴之手,实丧于贼臣李鸿章、孙毓汶、徐用仪之手也。”这篇檄文应当出现在A.《南京条约》签订之后B.《辛丑条约》签订之后C.《天津条约》签订之后D.《马关条约》
签订之后【答案】D【解析】【详解】“吾台民,从此不得为大清国之民也”、“吾台民……非丧于倭奴之手,实丧于贼臣李鸿章”是指民众认为台湾是被李鸿章割让给日本的,结合所学这与《马关条约》有关,《马关条约》中规定割让台湾岛给日本,故D正确;ABC项都没有涉及到台湾,排除。30.19世纪末,维新运动兴起
的原因和条件包括①早期改良主义思潮的影响②甲午战争加深了民族危机③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④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维新运动的背景。选项从思想、对外关系、经济、政治四个角度分析了事件的背景。31.推动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从理论宣
传转入政治实践的最主要的因素是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C.中国人民展开了反侵略、反瓜分的斗争D.光绪帝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新变法主要原因是甲午战争之后帝国
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的深重,A正确;B选项属于经济方面的原因,排除;C选项属于群众原因,排除;D选项属于统治者个人原因,排除。32.有人说,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推行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而是机械地照搬日本的经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
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这里的“要义”是指A.全面学习西方,全盘西化B.政府的重视和参与C.推翻旧的幕府统治,建立新的天皇政权D.封建统治腐朽【答案】C【解析】明治维新是推翻幕府统治,实行天皇制度,促使日本由封建社会走向资本主义社会,就是推翻旧政府统治,
建立新的政权,C正确;其他不属于真正的“要义”,排除。33.1898年6月16日,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皇上勿去旧衙门,而唯增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唯擢小臣。多召见才俊之士,不必加其官,而唯委以差事,赏以卿衔,准其专折奏事足矣。”这段话最能反映维新派在变法中的态度是A.要光
绪帝在变法中讲究策略B.要光绪帝加强对封建官吏的控制C.要使更多的维新派参与政权D.在封建势力面前表现出妥协性和软弱性【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勿去旧衙门,而唯增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唯擢小臣”可知康有为意识到改革阻力很大,在封建势力面前表现出妥协性和软弱性,故D
正确;材料体现的主旨是同封建势力妥协,不是在变法中讲究策略,故A错误;材料未体现加强对封建官吏的控制,故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新旧衙门和官员的问题,使更多的维新派参与政权仅体现了材料部分内容,故C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维新变法。材料“勿去旧衙门,而唯增新衙门;勿
黜革旧大臣,而唯擢小臣”可知康有为意识到改革阻力很大,保留旧衙门、旧官僚,在封建势力面前表现出妥协性和软弱性。34.我们之所以称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主要是因为它A.主张实行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B.主张爱国救亡,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C
.提倡新学,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D.颁布了《定国是诏》,实行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改革【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派所宣传的自由、民权思想得到了传播,动摇了封建思想,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
作用,故C正确;A是维新派的主张,故排除;B是戊戌变法对中国人民族意识、爱国意识的激发,不符合题意,故排除;D是变法的内容,排除。35.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一败一成,就中日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是由于①中
国的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对社会变革的阻力比日本大②中国未能如日本那样从旧的统治营垒中分化出一支革新力量③中国的维新变法缺乏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的配合④中国的变法是依托旧政权进行的,未发生权力中心的转移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分析】略【详解】根据所学
内容可知,就中日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中国的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对社会变革的阻力比日本大,因此没有能够从旧的统治营垒中分化出一支革新力量。中国的维新变法缺乏群众基础,依托旧政权,没有发生权力中心的转移,①②③④说法都符合题意,故选D项,排除ABC项。二、材
料题(每小题15分,共2小题30分)36.材料魏文侯当政时(公元前445年~前396年),李悝为相行变法。主要内容有:李悝用人只问才能,不问身份,看谁对国家有功劳,就给谁禄位。……李悝主张派官员督责农民加紧生产,增产者赏,减产者罚。为此必须杂种五谷
……稷(小米)、黍(黍子)、麦、菽(大豆)、麻,充分利用空闲土地,多种蔬菜瓜果,栽树种桑,扩大副业生产。李悝还实行平籴法,目的在于防止粮价太贵太贱,因为“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他主张采用“取有余以补不足”的手段,“使民适足,价平而
至”。——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1)根据材料概括李悝变法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评价李悝变法的作用。【答案】(1)根据功劳和能力选拔官员;政府鼓励生产,注意垦荒,扩大副业种植。(2)有利于人才选拔,加强了国家权力;促进了农业生产
的发展和小农经济的初步形成;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强国。【解析】试题分析:(1)第一问,此问题需要学生读懂材料内容,材料内容很直白,但需要学生有高度概括的能力,材料中的内容“
李悝用人只问才能,不问身份,看谁对国家有功劳”表明李悝变法的一个内容,这也是与当时的社会变革相关的,是与李悝所生活的时代背景相关的。材料中注重农业发展的内容也很明确。(2)第二问,这一问要依据第一问的答案来逐一分析得出结论。李悝变法内容中影
响最大的应该是依据才能和功劳选拔官员,这与春秋战国时期之前的血缘政治的局限性有直接的关系,也正是分封宗法制即将崩溃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符合历史潮流发展的。注重农业发展在当时生产力低的情况下是可以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魏国经济
的发展与国力的增强。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李悝变法的内容及影响3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伍连德,1879年出生于马来西亚,1903年获剑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07年回国。1910年11月,东三省鼠疫大流行,清政府命伍连德前往
东北主持瘟疫扑灭工作。伍连德经过科学调查,查清了此次瘟疫的原因。他大力破除旧的习俗,采取科学的方法,经过三个多月的努力,东北瘟疫得到控制。此后,清政府决定成立由伍连德负责的东三省防疫事务总处,这是我国最早的防疫机构,培养了第一支预防鼠疫的专业队伍。鉴于当时国内缺少专业的医学刊物,1915年,
伍连德创办了我国医学界的权威刊物《中华医学杂志》,次年成立中华医学会。1930年,全国防疫总所在上海成立,在伍连德的努力下,接收了全国各地海关的防疫站,从而结束了由西方人担任中国检疫机构领导的时代。伍连德在数
十年的医疗卫生生涯中,发表论文上百篇,出版专著多部,享誉海内外。——摘编自黄増章《中国流行病学的开拓者——伍连德》(1)根据材料,概括伍连德的历史贡献。(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伍连德取得上述历史贡献的原因。【答案】(1)扑灭东北
鼠疫,挽救人民生命;成立防疫机构,培训防疫队伍;创立专业医学机构,创办医学刊物,提高医学水平;收回海关检疫权利,维护国家主权;著书立说,学术成就突出。(2)受到良好的专业教育;政府的支持;观念的更新,采取科学
的方法;爱国心的驱使;【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以及语言表达能力,难度较小。伍连德是我国著名的生理学家,观其一生,饱含着家国情怀。(1)问提取材料的信息,进行语言概括即可。“东三省鼠疫大流行,清政府命伍连德前往东北主持瘟
疫扑灭工作……东北瘟疫得到控制”得出扑灭东北鼠疫,挽救人民生命。“清政府决定成立由伍连德负责的东三省防疫事务总处,这是我国最早的防疫机构”得出成立防疫机构,培训防疫队伍。“伍连德创办了我国医学界的权威刊物《中华医学杂志》,
次年成立中华医学会”得出创办医学刊物,提高医学水平。“结束了由西方人担任中国检疫机构领导的时代”得出收回海关检疫权利,维护国家主权。还有著书立说等。(2)依据材料对伍连德生平的介绍及所作事业采取的方法进行提炼,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受到良好
的专业教育;政府的支持;观念的更新,采取科学的方法;爱国心的驱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