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天津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试题历史.docx,共(18)页,236.988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ea633a2f9de5dcbdfef91f0222a81d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单元测试第I卷(选择题48分)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一战期间,成千上万的华工有组织的奔赴协约国,英俄法三国一共招募了华工达30万人。这些华工从事着建筑、修路等体力工作
。甚至有不少华工被迫上战场,在战场上修理工事、运送弹药,在一战当中华工约有5万人死亡。对于华工出国参战说法正确的是()A.主要是因为华工具有埋头苦干精神B.中国得以收回某些主权提升国际地位C.北洋政府直接派兵参
加一战的结果D.华工出国参战改变了一战战争性质2.1916年1月,中法就招募华工到法国做工之事进行磋商,由于当时中国尚守“中立”,中方以惠民公司名义,由商人出面招募华工。此后不久,英国的华工招募计划也开始正式启动。以上史实反映出()A.战争导致交战各国人力资源紧张B.英法
无视中国军事力量C.军阀混战导致民众积极出洋谋生D.列强在全球掠夺劳动力3.它建立在战胜国相互妥协,对战败国掠夺,对弱小民族和国家奴役,对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运动敌视的基础上,伴随着国际力量和体系结构的剧烈变动,这一体系的瓦解已不可避免。材料所述的体系是()A.威
斯特伐利亚体系B.维也纳体系C.凡尔赛体系D.雅尔塔体系4.下图是1902―1930年英德等6国在华投资情况(占总额百分比%)这表明()A.战争迫使列强改变对华侵略方式B.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总量日益缩减C.英国始终是对华最大资本输出国D.一战改变了列强侵华的传统格局5.苏俄(联)某个时期推行的一项政
策,引起一些人的反对。他们说,该政策使财富在一极积累,而另一极贫困。也许在某个地方工业和商业会得到发展,但工人阶级会落入深渊,矛盾将发展,其结果将导致资本主义复辟。据此可推知,该政策()A.利用了资本主义的某些生产方式B.将导致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
C.违背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D.能够在短时期内实现国家工业化6.《凡尔赛和约》签署后,美国国会拒绝批准,并声明:“除非和约作如下修改:美国没有义务受行政院或大会以任何国联会员国及其自治领、殖民地和帝国的其他部分一票以上的票所作的
任何选举、决议、报告或裁决之约束。”这表明当时美国()A.不愿参与与其无关的国际事务B.不满欧洲列强操控国联的局面C.主张推行非殖民地化外交政策D.对国联全体一致原则表示反对7.一战期间欧洲工人运动蓬
勃发展,中国报界予以高度关注。1917-1918年,《华工杂志》《大战事报》《银行周报》《欧战实报》等报刊大量报道了德奥罢工风潮、法国罢工运动、英国罢工运动等。中国报刊对劳工问题的关注()A.有利于中国工人阶
级思想觉悟提升B.推动了中国工人运动高潮来临C.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D.掀起了中国反帝爱国的新浪潮8.1934年1月,在联共(布)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斯大林说:“农业改组达到最高潮的年份,即1931年和19
32年,是谷物减产最厉害的年份”,“最头疼的是农业中的畜牧业部门。”这体现出()A.农民为工业化做出了贡献B.粮食税挫伤了农民积极性C.国民经济的比例严重失调D.生产关系变革过急的危害9.列宁在《亚洲的觉醒》中强调:“亚洲的觉醒和欧洲先进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斗争的开始,
标志着20世纪初所开创的全世界历史的一个新阶段。”对世界历史新阶段理解正确的是()A.帝国主义的统治开始松动B.世界范围内民族民主运动发展C.世界殖民体系逐步瓦解D.马克思主义与各国国情相结合10.苏俄中央消费总社计划于19
21年8月15日前拨出8105亿金卢布的工业品给地方合作社,而实际只拨出1133亿金卢布。同期,政府计划用工业品交换3200万普特粮食,但只得到218万普特粮食。为了克服这种困境,苏俄政府()A.实行固定的粮食税B.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C.
扩大农村租佃关系D.统一进行国有企业经营管理11.1919年4月12日(星期六),两列奔赴前线的军车因机车故障无法前行,莫斯科编车站机车库的13名共产党员和2名工人,在下班后不要报酬加班工作了一整晚,完成了机车的修理。“星期六义务劳动”成为“伟大的创举”,得到了各地职工的
响应,很快在全国开展起来。这一创举在当时()A.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B.加速了临时政府的覆灭C.有利于争取国内战争胜利D.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12.“一战”将东方各族人民卷入了国际政治生活,帮助他们熟悉军事技术装备和新式武器,使他们开阔了眼界,加深了对帝国
主义的认识。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十四点纲领”、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关于民族自决原则的声明,也使殖民地人民民族自决意识和民族独立观念大大强化。由此可知()A.“一战”客观上助推了民族意识增强B.巴黎和会的精神指导了民族解放运动C.近代国际关系主动适应民族解放运动D.民族意识增强影响了西方列强的决策13.
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购稞麦,每千克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给面粉厂时,则作价93卢布。这一做法()A.旨在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B.利于解决工业化资金问题C.顺应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D.用行政手段调控市场价格14.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列宁曾对布尔什维克党党员
说:“1918~1919年我们处于极端贫困的境地,当时没有人去考虑为期一年的储备或分配问题……往后只好‘等着瞧’。”据此可知,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牺牲了苏俄国内农民利益B.得益于工农联盟得以巩固C.出于赢得战争胜
利的需要D.违背了苏俄经济发展规律15.印度国大党激进派领袖提拉克用古印度典籍《薄伽梵歌》论证民族派政治纲领的合理性,认为宗教是民族历史的依托,利用庆祝宗教节日对民众教化。提拉克的做法()A.增强了印度的民族独立意识
B.开启了印度民族抗英的斗争C.沉重打击了印度的种姓制度D.表明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16.1932年年初,联共(布)第十七次代表会议通过《关于制定发展国民经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指示,规定:1933——1937年,
轻工业增长率将由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13.2%提高到18.5%,农业由-2.6%提高到14.9%,重工业则由40.1%降低到14.5%。这说明当时苏联()A.理性思考经济发展速度B.摒弃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C.有意调整国民
经济结构D.积极应对经济危机的冲击17.随着民族主义思潮的传播,西非出现了一批早期民族主义政治组织。1897年黄金海岸一些知识分子、酋长、商人建立“保障土著居民权利协会”,迫使殖民当局废除旨在剥夺非洲人民土地的《公共土地法令》。这说明西非的反殖民斗争()
A.体现资产阶级性质B.由旧式阶级领导C.主张废除土地私有D.走武装斗争道路18.列宁说:“世界资本主义与1905年的俄国运动最后唤醒了亚洲。亚洲的觉醒和欧洲先进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斗争的展开,标志着二十世纪初所揭开的全世界历史的一个新的阶段。”列宁
上述言论的时代背景是()A.人类从电气时代进入信息时代B.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开始形成C.资本主义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D.各国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纷纷成立19.1939年9月17日,当波兰濒临败亡之际,苏联进入波兰境内的西乌克
兰和西白俄罗斯地区,借口是波兰出现的局势对苏联构成了威胁。9——10月,苏联又分别与波罗的海沿岸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三国签订了互助条约,规定苏联在三国境内有驻军、建筑军港和空军基地的权力。苏联这些活动的主要目的是()A.
趁机瓜分波兰西面的领土B.防止德国法西斯战火东延C.建立波罗的海的军事霸权D.加强与东南欧的政治联系20.有学者认为,英国对日政策在七七事变后由绥靖政策转变为被迫的援华抗日政策。但事实上,1938年英国向日本的出口物资中军用物资占17
%,其出口总额占日本进口总额的20.79%,而这期间英国却拒绝向中国提供财政援助。英国的做法是为了()A.避免战争形势恶化B.联合美国引火苏联C.维持亚洲均势局面D.通过妥协保全自身21.1919年2月,苏维埃政权开始进行另外一种
试验:授权国有企业、企业集团、市苏维埃和工会获得土地,组建苏维埃农场并生产供自己使用的农产品。此举意在()A.缓解农民对余粮征集制的抵制情绪B.利用工业扶助农业发展C.解决粮食供应不足问题D.顺利实现向农业集体化过渡22.下图是20世纪30年代德国的一张宣传海报:一只挣脱锁链的高举的
手。这根“锁链”指()A.德意志的四分五裂B.缺少广大的海外殖民地C.经济大危机的打击D.《凡尔赛和约》的束缚23.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及其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曾经被一些落后国家的革命者和革命政党看作争取民族解放、追求非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有效途径,在一定时期内使相当一部分新兴国家走上了苏联模式的社会主
义道路。这表明十月革命()A.揭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条件B.推动了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C.开创了俄国社会发展的新道路D.加速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24.1951年出版的美国文学作品《麦田里的守望者》讲述了一位想做麦田守望者的中学生霍尔顿,只身在纽约的
繁华街区游荡时所经历的从憎恶虚伪、追求纯真到最终屈从社会现实、梦想破灭的心路历程。由此可知,该书意在()A.剖析冷战态势下人们的矛盾心理B.唤起民众对战后家园重建的信心C.揭示二战后美国社会的道德危机D.反映美国由繁
荣走向衰落的现实第II卷(非选择题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英国对欧洲大陆长期奉行“大陆均势政策”,通过幕后策划、出钱和出武器,唆使欧洲大陆各国群起反对某个大国。19世纪前中期,英国不但从欧洲大陆均势中获取安全与经济利益,还利用欧洲国家
内耗之机在世界其他地区大肆抢占殖民地和势力范围。1870年之后,欧洲大陆不少国家走上工业化的快车道。虽然欧洲大陆总体上仍然保持了某种程度的动态均势,但是这些国家在欧洲大陆难以获取新的发展空间,于是法国,德国、俄罗斯等国纷纷向海洋霸权国发起了挑战。——摘编自竭仁贵《对海洋霜权与大陆均势关系的再探讨》
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对欧洲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这是在拿破仑战争后欧洲经历了一百年的大国均势和欧洲协调后的第一次大规模金面战争。关于战后签订的《凡尔赛条约》及由其确立的凡尔赛你系,有人评论道:“1919年的和平条约与1815年时的截然不同。《维也纳条约》曾组织起一个欧洲君主的社会
,它承认同样的正统和平衡原则(即传统均势外交思维)。与之相反,《凡尔赛条约》建立了一个分或战胜国与战败国的欧洲。大国并不计论一个各自都接受的共同秩序,而战胜国把某种欧洲秩序强加于战败国,”法国要防范德国再次威
胁到其自身的安全;英国企图以德国来牵制法国。关国试图以民族自决权原则和一个全球性组织的方式来取代均势外交。——摘编自宋新宁《探寻和平之路:欧洲一体化的历史渊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前中期英国能够从欧洲“大陆均势”获益的历史条件。(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凡尔赛体系
的特点,综合以上材料,指出近代西方“均势外交”的实质。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1937年日本发动对中国的全面进攻,严重损害了英国在华的殖民利益。张伯伦抱怨说:“在当前欧洲有两个脾气
暴烈的独裁者这种情况下,我们简直经不起同日本进行争吵”。同时他还认为日本不仅可以作为反苏的突击力量,而且可以作为英国在远东牵制美国力量的平衡器。英国报刊不断发表文章,宣扬日本的军事威力,直言日本能够迅速征服中国。英国军队主动从华北和长江流域撤出,把自己所占据的地盘腾出来让
给日军,日军很快占领中国的大片领土。1938年,日本20.19%的进口物资来自英国。英国驻华大使卡尔,奔走于日本侵略军与国民党政府之间,积极进行劝降活动,由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反对,英国的劝降阴谋才没有得逞。中国先后于1937年9月和193
8年9月,两次向国联提出申诉,控告日本侵略中国,要求国联对日本实行制裁,英国操纵国联,否决中国要求对日本实行制裁的提案。日本占领广州后,中国与外界的水上交通已基本上被日本封锁,英国开始在缅旬公路上加以阻挠,切断中国从陆上与外界联系的重要交通线,阻止外国货物运进中国,企图
迫使中国屈服。英国还大谈中国军事力量的软弱,鼓吹中国难能抵挡住日本的侵略,散痪中国人民的斗志,以免影响英国在印度、缅甸及其他附属国的殖民统治。如果英国不压制中国的抗日斗争,日本不敢贸然扩大侵华战争,更不敢悍然发动太平洋战
争。——摘编自杨湘海《张伯伦的绥靖政策与第二次世界大战》(1)据材料,指出日本全面侵华后英国采取的政策及具体措施。(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采取该政策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近
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疾病在更大空间范围内的传播成为可能。为了防控疫情,相关国家采取了隔离措施,但标准不一的隔离政策又影响了国家间的贸易往来。一战结束后,试图成为战后国际新秩序和未来国际事务领导者的国际联盟,努力在国际抗疫合作与卫生治理方面
有所作为。1920年9月,国际联盟大会通过决议,成立常设辅助机构——国联卫生组织,专门负责和处理国际疫情与卫生问题。尽管由于种种原因,国联卫生组织未能统一合并国际公共卫生办公室和泛荧卫生组织,建立起全球统一的国际抗疫合作与公共卫生治理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
了国际抗疫资源的集中和合作措施的执行效果,但它与后二者进行了尽可能的协商与合作,对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国际疫情防控做了许多富有开创性且颇具实效的工作,是现代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发展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摘编自闵凡祥《国际联盟卫生组织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抗
疫合作》(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际联盟卫生组织成立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国际联盟卫生组织的影响。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历史上的苏联,曾被冠以多种称呼:“革
命摇篮”“红色灯塔”“超级大国”“老大哥”等,不同的称呼反映了人们对苏联历史的不同理解。围绕世界史,选择某一称呼或者自拟一个称呼,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述。(要求:以称呼为题,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参考答案1.B【详解】根据材料“一战期间,成千上万的华工有组织的奔赴协约国,英俄法三国一共招
募了华工达30万人。……甚至有不少华工被迫上战场,在战场上修理工事、运送弹药,在一战当中华工约有5万人死亡。”可知,体现了华工对协约国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有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B项正确;主要是因为华工具有埋头苦干精神,不符合主旨,
排除A项;北洋政府直接派兵参加一战的结果,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华工出国参战改变了一战战争性质,表述有误,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排除D项。故选B项。2.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一战爆发一年多,法国、英国两国便想方设法从当时仍处于“中立”状态的中国招募华工,反映出战争
导致交战各国人力资源紧张,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英法无视中国军事力量”的问题,排除B项;中国处于袁世凯统治之下,还未出现军阀混战的局面,排除C项;根据材料无法判断列强是否在全球掠夺劳动力,排除D项。故选A项。3.C【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凡尔赛体系是在一战
后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上建立的,也敌视社会主义,C项正确;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1648年形成,结束了欧洲混战局面,奠定近代国际关系的基础,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维也纳体系1815年建立,其突出特征是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与题干信息不符,
排除B项;雅尔塔体系是二战后形成,其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4.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欧洲国家在华投资比例下降,而日美比例上升,其中日本上升幅度最大,这是因为一战的爆发,欧洲国家忙于一战,为日本和美国扩大在华投资提供了便利,D项正确;
材料不能体现列强改变对华侵略方式,排除A项;材料为英德等6国在华投资情况(占总额百分比%),不能说明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总量日益缩减,排除B项;1930年,日本在华投资比例最大,C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5.A【详解】根据材料中的“该政策使财富在一极积累,而另一极贫困。也许在某个地
方工业和商业会得到发展,但工人阶级会落入深渊,矛盾将发展,其结果将导致资本主义复辟”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政策符合1921年3月开始实施的新经济政策,它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即“利用了资本主义的某些
生产方式”,A项正确;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这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排除B项;新经济政策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情况下在一定程度或一些部门允许私营或引入外国资本,这些做法有利于以公有制
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形成,这不能说是“违背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排除C项;新经济政策的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实现国家工业化”并非新经济政策所关注的重点,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实现国家工业化,排除D项。故选
A项。6.B【详解】根据材料“美国国会拒绝批准”“除非和约作如下修改”可知,《凡尔赛和约》中关于国联的规定有损于美国的主权而被美国国会拒绝批准,说明当时美国不满欧洲列强操控国联的局面,B项正确;材料表明美国不满欧洲列强操控国联的局面,而不是美国不愿参与与其无关的国际事务,
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美国主张推行非殖民地化外交政策,排除C项;材料表明美国不满欧洲列强操控国联的局面,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7.A【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一战期间中国报刊大量报道国际工人运动,这
有利于国内工人阶级思想觉悟的提升,A项正确;中国工人运动高潮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的,一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尚未成立,排除B项;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反帝爱国,排除D项。故选A项。8.D【详解】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1932
年苏联开展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而“谷物减产最厉害”“最头疼的是农业中的畜牧业部门”说明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违背了生产力发展规律,从而造成了农业生产的落后,这体现了生产关系变革过急的危害,D项正确;材料未提
及农民对工业化的贡献,排除A项;粮食税是列宁时期的农业政策,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比重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9.B【详解】解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洲觉醒时期民族资产阶级领导民族民主运动发展,同时期欧洲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
斗争也属于民主革命范畴,一并影响世界历史进程,B项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判断出帝国主义的统治是否开始松动,排除A项;世界殖民体系逐步瓦解与欧洲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无关,排除C项;亚洲觉醒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没有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D项
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0.B【详解】根据材料“苏俄中央消费总社计划于1921年8月15日前拨出8105亿金卢布的工业品给地方合作社,而实际只拨出1133亿金卢布。同期,政府计划用工业品交换3200万普特粮食,但只得到218万普特粮食”可知,计划经济体制下
,工业品和农产品交换存在弊端,实际数额和计划数额严重不符,体现了计划经济体制存在一定弊端,为解决此弊端,苏俄政府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B项正确;实行粮食税并不能解决苏俄中央消费总社拨出的工业品金额与实际不符的
情形,排除A项;为了克服这种困境,苏俄政府利用市场而不是扩大农村租佃关系,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1.C【详解】根据“‘星期六义务劳动’成为‘伟大的创举’,得到了各地职工的响应,很快在全国开展起
来。”可得出这反映了在革命时期,工人阶级积极投入到革命事业中,支持革命,这有利于争取国内战争胜利,C项正确;当时社会主义制度还没有建立,排除A项;临时政府在1917年的十月革命中已经被推翻,排除B项;材料中的创举与经济恢复没有直接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12.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一战”及其影响客观上助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使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意识增强,A项正确;B项表述本身有误,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信息只是说国际关系的变化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解放运动,C项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D项逻辑关系有误,材料强调“一战”客观
上助推了民族意识增强,排除D项。故选A项。13.B【详解】根据材料“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购稞麦,每千克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给面粉厂时,则作价93卢布。”可知,体现了苏联政府低价收购农民粮食,高价卖给面粉厂的信息,反映了将农业作为工业发展的附属,为工业化
提供了资金来源,B项正确;旨在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1928年苏联就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用行政手段调控市场价格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14.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1918——1919年,苏俄处于国内革命
战争时期,最主要的任务是打击国内外敌人,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就是为了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赢得战争胜利,巩固政权,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牺牲了苏俄国内农民利益,排除A项;工农联盟得以巩固是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取得战争胜利的意义,排除B项;根据材料“处于极端贫困的境地,当时没有人去考虑为期一年的储备或分配问题”可知当时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为了摆脱“极端贫困的境地”,材料信息没有体现违背了苏俄经济发展规律,排除D项。故选C项。15.A【详解】从材料中的“论证民族派政治
纲领的合理性”“宗教是民族历史的依托,利用庆祝宗教节日对民众教化”可以看出,提拉克引用古代印度典籍《薄伽梵歌》的这一做法是为了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了印度的民族独立意识,引导民众参加民族解放运动,A项正确;早在19世纪中期印度
爆发起义,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印度的种姓制度的信息,排除C项;20世纪初孟买工人大罢工是印度人民反英斗争的高潮,表明印度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排除D项。故选A项。16.C【详解】根据材料,《关于制定发展国民经济第二个五年计划
》调整了农轻重的增长率,说明当时苏联有意调整国民经济结构,C项正确;第二个五年计划调整了农轻重的增长率,说明是在调整国民经济结构,不能体现理性思考经济发展速度,排除A项;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苏联没有摒弃
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排除B项;1929——1933年经济危机发生在资本主义国家,苏联没有发生经济危机,排除D项。故选C项。17.A【详解】根据材料“随着民族主义思潮的传播,西非出现了一批早期民族主义政治组织”、“保障土著居民权利协会”、“迫使殖民
当局废除旨在剥夺非洲人民土地的《公共土地法令》”分析可知,材料中的反殖民斗争带有民族民主革命的特点,因此具有资产阶级的革命的性质,A项正确;材料中的知识分子和商人不属于旧式阶层,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反对殖民者剥夺当地人民的土地,而不是废除土地私有,排除C
项;材料并未涉及武装斗争方式,排除D项。故选A项。18.C【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与所学知识可知,其时代背景是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C项正确;人类进入信息时代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掀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排除A项;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在20世
纪初已经最终形成,排除B项;各国无产阶级革命政党成立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9.B【详解】根据材料“波兰出现的局势对苏联构成了威胁”,并结合所学知识,1939年9月17日,当波兰濒临败亡之际,苏联为了自保和防止战火东延
,着手在西部边境采取一系列行动,建立一道阻挡德军向东挺进的壁垒——东方战线,所以材料中苏联这些活动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德国法西斯战火东延,B项正确;根据材料,苏联不仅进入波兰境内的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地区,还与爱
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三国签订了互助条约,所以主要目的不是瓜分波兰西面的领土,排除A项;根据材料,“建立波罗的海的军事霸权”不是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自保和防止战火东延,排除C项;根据材料,主要目的不是加强
政治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20.D【详解】根据材料“英国对日政策......转变为被迫的援华抗日政策......但1938年英国向日本的出口物资中军用物资占17%......却拒绝向中国提供财政援助”及所学知识可得知,英国并未真正地援助中国抵抗日本,这实际上是
绥靖政策的延续,说明英国为维护其自身利益,实行保全自身对日妥协的政策,D项正确;英国的妥协政策纵容日本的侵略行为,恰恰会使战争形势恶化,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美国与苏联,排除B项;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亚洲局面已失衡,纵容日本略侵行为只会加剧局面失衡,排除C项。故选D项。21.C【详解】根据材
料“1919年2月......授权国有企业、企业集团、市苏维埃和工会获得土地,组建苏维埃农场并生产供自己使用的农产品。”可知,1919年,苏维埃政权开始组建苏维埃农场并生产供自己使用的农产品,通过国家手段提升粮食产量,以解决新政权粮食供应
不足的问题,C项正确;缓解农民对余粮征集制的抵制情绪,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利用工业扶助农业发展,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农业集体化发生在斯大林统治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22.D【详解】根据材料中的
时间“20世纪30年代”和德国海报的内容“一只挣脱锁链的高举的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德国法西斯宣扬摆脱和冲破凡尔赛束缚的鼓动宣传,D项正确;德意志的四分五裂局面在19世纪70年代已经结束,排除A项;材料不是表明德国的殖民地的状况的,排除B项;经济大危机的打击是促
使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23.B【详解】根据材料内容“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及其后的社会主义实践被一些落后国家的革命者和革命政党看作争取民族解放、追求非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有效途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表明十月革命推动了
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未揭示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条件,排除A项;开创了俄国社会发展的新道路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于1848年,排除D项。故选B项。24.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麦田里的守望者》侧重描述的是主人公在繁华的纽约从憎恶虚伪到屈从现实的心路历程,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刚刚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纽约就是美国实利主义社会的一个代表,说明该书意在揭示战后美国社会的道德危机,C项正确;冷战态势下人们的矛盾心理并非作品集中反映的问题,排除A项;该书并非意在唤起民众对战后家园重建的信心,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信息并
非反映美国由繁荣走向衰落的现实,排除D项。故选C项。25.(1)历史条件:海外殖民的显著优势;工业革命的率先开展;维也纳体系的建立(国际法和近代外交关系的产生);拿破仑战争对欧洲大陆国家的严重消耗。(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特点:大国(英.法)主导;具有
战后分赃性质(战胜国欺压战败国);大国之间分歧严重;具有不稳定性。(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实质:通过牵制和瓦解对手以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的霸权政策。【详解】(1)历史条件:根据所学可得出英国有海外殖民的显著优势,以及工业革命的率先开展;根据所学
可得出维也纳体系的建立;根据“还利用欧洲国家内耗之机在世界其他地区大肆抢占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得出拿破仑战争对欧洲大陆国家的严重消耗。(2)特点:根据“法国要防范德国再次威胁到其自身的安全;英国企图以德国来牵制法国”得出大
国(英.法)主导;根据“建立了一个分或战胜国与战败国的欧洲”得出具有战后分赃性质;根据“法国要防范德国再次威胁到其自身的安全;英国企图以德国来牵制法国。关国试图以民族自决权原则和一个全球性组织的方式来取代均势外交。”得出大国之间
分歧严重;根据所学可得出具有不稳定性。实质:结合材料和所学可得出是通过牵制和瓦解对手以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的霸权政策。26.(1)政策:绥靖政策。措施:舆论上怂恿日本发动战争;军事上支持日军侵华;政治上劝
降国民政府;经济上供应日本、封锁中国;外交上操纵国联否决对日制裁。(2)原因:一战后国力衰落;经济危机打击;德意法西斯威胁;利用日本反苏制美;压制民族解放运动(维护殖民地利益)。影响:助长法西斯侵略气焰;加速
了二战的爆发;牺牲了中国人民利益;损害了自身利益。【详解】(1)政策:根据材料“《张伯伦的绥靖政策与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报刊不断发表文章,宣扬日本的军事威力,直言日本能够迅速征服中国。英国军队主动从华北和长江流域撤出,把自己所占据的地盘腾出
来让给日军,日军很快占领中国的大片领土。”可得出英国采取了绥靖政策;措施:根据材料“英国报刊不断发表文章,宣扬日本的军事威力,直言日本能够迅速征服中国。”可得出舆论上怂恿日本发动战争;根据材料“英国军队主动从华北和长江流域撤出,把自己所占据的地盘腾出来
让给日军,日军很快占领中国的大片领土。”可得出军事上支持日军侵华;根据材料“英国驻华大使卡尔,奔走于日本侵略军与国民党政府之间,积极进行劝降活动。”可得出政治上劝降国民政府;根据材料“1938年,日本20.19%的进口物资来自英国。英国开始在缅
旬公路上加以阻挠,切断中国从陆上与外界联系的重要交通线,阻止外国货物运进中国,企图迫使中国屈服。”可得出经济上供应日本、封锁中国;根据材料“英国操纵国联,否决中国要求对日本实行制裁的提案。”可得出外交上操纵国联否决对日制裁。(2)原因:根据材料“在当前欧洲有两个脾气暴烈的独裁者这种情况下,
我们简直经不起同日本进行争吵”得出德意法西斯威胁;根据材料“同时他还认为日本不仅可以作为反苏的突击力量,而且可以作为英国在远东牵制美国力量的平衡器”得出利用日本反苏制美;根据材料“以免影响英国在印度、缅甸及其他附属国的殖民统治。”得出压制民族解放运动(维护
殖民地利益);根据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国力衰退,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逐渐丧失;1929年-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影响:根据材料“如果英国不压制中国的抗日斗争,日本不敢贸然扩大侵华战争,更不敢悍然发动太平洋
战争。”得出助长法西斯侵略气焰;加速了二战的爆发;牺牲了中国人民利益;损害了自身利益。27.(1)背景:全球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疾病传播的空间范围扩大;各国防控疫情措施差异影响国际贸易;国际联盟的成立。(2)评价:对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国际疫情防控作出了贡献;推动了现代全球公共卫
生治理发展;未能建立起全球统一的国际抗疫组织,抗疫效果有限。(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详解】(1)根据材料“随着全球经济联系日益紧病在更大空间范围内的传播”“相关国家采取了隔离措施,但标准不一的隔离政策又影响了国家间的贸易往来”并结合
所学知识,可以从全球经济联系、疾病传播空间扩大、各国防疫措施差异、国际联盟成立等方面概括。(2)根据材料“影响了国际抗疫资源的集中和合作措施的执行效果”“对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国际疫情防控做了许多富有开创性且颇具实效的工作,是现代全球
公共卫生治理发展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积极影响和局限性两方面来评价,积极影响主要为对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国际疫情防控作出了贡献,推动了现代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发展。局限性主要表现在未能建立起全球统一的国际抗疫组织,抗疫效果
有限。28.示例1:称呼:红色灯塔论述: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人类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苏联成立后,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较短时间内发展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帮助苏联成为二战战胜法西斯的中流砥柱。苏联支持世界各地的社会
主义革命或反帝反殖民运动,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二战后,以苏联为首,社会主义阵营成立,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结论:综上,苏联(俄)实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巨大成就,长期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者,成为全世界进步力量向往的“红色灯塔”。(考
生要从“红色”和“灯塔”两个角度对称呼进行总结升华)示例2:称呼:社会主义建设的镜鉴之国论述:镜鉴一:社会主义建设应立足国情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采取余粮收集制等措施是必要的,但在内战后继续,超越了国情,导致严重
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新经济政策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是小农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镜鉴二:社会主义建设应协调国民经济比例苏联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影响了苏联经济的长远发展。镜鉴三:社会主义建设应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党的领导戈尔巴乔夫改革,放弃社会主义和共产党的领导,加速了苏联解体
。结论:综上,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既取得了伟大成就,也走了不少弯路,其成败得失,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经验。参考提示:“革命摇篮”可选的史实有:列宁主义;十月革命;马列主义传入中国等。“超级大国”可选的史实有:政治方面,社会主义阵
营的领导者;经济方面,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军事方面,核大国;科技:航空航天技术;版图世界最大。“老大哥”可选的史实有: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指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支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此题,首先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中对
苏联的不同称呼——“革命摇篮”“红色灯塔”“超级大国”“老大哥”可以任选某一称呼或者自拟一个称呼进行论述。在论述过程中要做到史实准确,表述清晰。如:可以选择称呼:红色灯塔。在论述过程中主要围绕俄国十月
革命的意义、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在世界反法西斯过程中的贡献、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们的鼓舞作用、对国际社会主义的贡献等方面进行论述,最后进行总结即可。也可以自拟其它论题,言之成理即可。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