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答案

DOC
  • 阅读 5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4 页
  • 大小 22.833 KB
  • 2024-12-11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envi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历史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历史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历史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 已有5人购买 付费阅读1.60 元
/ 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历史答案.docx,共(4)页,22.833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d6aec9ae1dba110ef2f9a3f294284a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历史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80分)1---40:CACDBADCBCCBACACCACBDBCCCDDDBADBADCCABAD1.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商周时期。据材料信息可知,文明之间的交流和影响,说明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C项正确;材料中华文明没有与其他文明比较,A无法

体现,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南方与北方文明的先进程度,排除B项;中国古代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2.解析:本题考查史学方法。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史记》和《战国策》对启继承王位的记载不同,说明史料记载有出入,历史结论需要严谨的思

维方式,故D项正确。材料中只有《史记》中提到了王位世袭制,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宗法制度,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答案:D3.A.材料并非强调内外分治特征,故A项错误;B.材料无法体现邦族种姓之分,故B项错误;C.根据“由于战争和新建国家管理职能的需要

,商朝的创建者商汤创立了内外服制度”可知,殷商内外服制度是为了战争和新建国家管理职能的需要而创建的,说明内外服制度适应了当时政治需要,故C项正确;D.材料无法体现内外服制度具有松散性的特点,故D项错误。故选:C。4.材料“王兼为巫之所事,是王亦巫也”意思是君王主持和参与

祭祀,体现的是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说明神权是维系统治秩序的重要手段,D项正确;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有利于王权的加强,无法得出商王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俗领袖难以决定军国大政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祭祀问卜情况不能体现人类改造自然的能

力提升,排除C项。故选:D。5.A.中央集权体制的逐渐构建始于战国时期,形成于秦汉,故A项错误;B.根据材料“但西周则不同,周天子不但实现了‘天下共主’的权力认同,而且还建立起一个相对稳定和统一的国家。”并结合所学可知

,与商代相比,周天子能实现天下共主的权力认同,主要原因是宗法分封制度的建立。周天子通过宗法分封制度,确立和巩固了自己作为天下共主的地位,故B项正确;C.“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管控”是郡县制的影响,故C项错误;D.“家国一体亲贵合一”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主要特

点,故D项错误。故选:B6.A.材料中的“他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又是天下的大宗”,说明周王是天下的“大宗”,而“大宗”即是族权中最高的权力,因此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政权与族权相结合,故A正确;B.材料中的“他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又是天下的大宗”,没有涉及到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故B错误;C.皇权出现在秦始皇时期,西周时期没有皇帝制度,故C错误;D.中央集权制度出现在秦朝,西周时期没有中央集权,故D错误。7.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公的儿子是姬姓,而殷人是子姓,不是一个姓氏,所以不能强化血缘

认同,故排除;B.“周公的儿子鲁侯伯禽受封的六个殷人氏族,就是随伯禽迁过去的“的目的是加强对先代贵族的监督,以维护社会的稳定,故正确;C.本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先秦时期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

排除。故选:B。8.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晚期。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西周中晚期的青铜器上出现了土地交换转让的铭文,还涉及了土地赔偿案件的审理

程序,说明当时存在土地交换和转让的现象,井田制之下土地国有、不准买卖与转让的情况有所松动,C项正确。据材料及所学,此时出现了土地私有现象,但土地私有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通过系列变法确立,排除A项;材料中

未提及青铜器制造状况,不能得出青铜铸造技术发达,排除B项;据所学,宗法分封体系的崩溃应是春秋战国时期,且材料与宗法分封制度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9.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据本题材料“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但孔

子编撰《春秋》,仍按诸侯爵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可知楚国国君自立为王并没有得到周天子的册封,孔子没有承认楚国国君的行为,由此可以分析孔子强调礼仪来维护等级秩序,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将各诸侯国的文化进行对比,无法得出强调文化差异的结论,排除A项;孔子编撰《春秋》坚持称楚王为“楚子”,无

法达到提升周王权威的效果,排除C项;材料楚王自立是历史事实,但孔子不予承认可知不是实录历史事实,排除D项。故选B项。10.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根据材料“战国前华与夏最初只指中原人,以别于周边的戎狄蛮夷;战国

后,华夏渐为通用词”结合所学可知,到了战国后,人们不再仅仅以地域或血缘来界定“华夏”,而是更多地看重文化认同和共同的历史传承,这一变化深刻地反映了战国时期华夏认同的增强,C项正确;王室的衰微,虽然与战国时期的政治背景有关,但并未直接反映“华夏”一

词含义的变化,排除A项;华夷观念并未被完全打破,而是随着文化交流的加深而有所调整,排除B项;各民族的区别已消失,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1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诸侯称王大大削弱了周王的权威,所以这是传统秩序遭到破坏的表现,D项正确;周王室在“徐州相王”之前就已经衰微,排除A项;材料反映

的是对传统秩序的破坏,不是民族交融较强和士阶层的崛起,排除BC项。故选:D。12.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根据“治大国”、“达则兼善天下”、“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等信息可知,诸子的主张中都体现了对于家国天下的关注,而且他们的主张“

同归而殊途”,说明他们都具有一定关注现实社会的志向,A项正确;诸子百家是关注社会现实,并不是在重视道德品质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诸子都关注现实的主张,没有体现对黑暗现实的批判,排除C项;道家、儒家、墨家都关注现实,但不一定都强调

政治改革,排除D项。故选A项。13.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秦国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从而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A项正确;这种做法加速了奴隶主统治的瓦解,排除B项;这种做法使井田制走向崩溃,实行了土地私有化,排除C项;北魏时期,统治

者强力推行均田制,排除D项。故选A项。14.根据“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可知,商鞅变法,奖励耕战,使秦国实现富国强兵,称雄七国,从而奠定了秦统一的物质基础,C项正确;材料是强调商鞅变法为秦的统

一奠定基础,不是加速周天子统治的结束,排除A项;材料是强调商鞅变法为秦的统一奠定基础,未强调完成了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排除B项;商鞅变法中的开阡陌、奖励耕织等措施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但材料内容没有强调这方面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15.据材料信息可知,秦朝建立后,又征服南方越族,北击匈

奴,设置郡县,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A项正确。君主专制的加强,体现在相权的削弱,材料中没有描述,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疆域的扩大和地方治理,而非统一国家文化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扩大版图和地方控制,未描述因

地制宜,排除D项。故选A项。16.根据材料图所展示的措施,可知秦朝把六国的文字统一成秦国的篆体,实行了书同文的措施。这项措施促进了全国各地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也增强了民族凝聚力,①③④C项正确;题干体现

了都是统一文字的措施,不能起到增加财政收入的作用,排除有②的ABD。故选:C。17.根据材料中起兵反秦、叛秦者的身份可知,反叛者大多属于秦朝地方官员,体现了地方治理体系崩溃是秦迅速败亡的重要因素,D项正确;材料中的反叛者属于地方官僚,不属于底层民众,排除A项;材料未体

现反叛者是六国贵族势力,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对外战争动员频繁,排除C项。故选D项。18.依据材料“汉武帝开始到汉宣帝,皇帝将一些侍从委以重任,让他们参与谋议国家政事”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利用身边做秘书工作的人参与决策

,限制再现的权力,加强君主专制,故B正确;A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题干涉及的君主专制,故排除C;D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故选:B.19.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

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西域的汗血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物产传入中原,中原的丝和丝织品以及铸铁、凿井等技术通过这条道路西传,C项正确;西汉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发展并不需要依赖

世界市场,排除A项;“中国丝织品在欧洲备受推崇”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当时最主要的原因是道路开通,排除B项;“中外农业生产水平稳步提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20.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史书之所以重视灾异祥瑞,其

实质是借谶纬满足统治者所需,历史服务于政治,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民众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不仅仅是祥瑞,还涉及灾变、符命,排除C项;谶纬并非儒家正统,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合,故排除。故选:B。21.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中朝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分化相

权,加强皇权,排除;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外朝的设立是为了加强皇权,削弱相权,解决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并不是解决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的制度,排除;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外朝制度加强了皇权,促进了汉武帝时期封建统治的辉煌,加速西汉灭亡

的说法错误,排除;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朝参与决策,削弱丞相了的权力,有利于加强皇权,此项正确。故选:D。22.材料中“察举制确实为汉朝选出了许多人才”体现了察举制的积极作用,“任人唯亲、唯财、唯势,权

门势家把持察举的结果,令其流弊百出”体现了察举制的消极作用,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察举制埋下汉末分裂割据的隐患,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权门势家把持察举使其不能持久,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以官举士的方式不利于政治清明,故D项错误。选B23.A.法家学派

主张严刑峻法,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B.秦始皇采取了“焚书坑儒”的措施,故B项错误;C.根据材料“今临政而愿治七十余岁矣,不如退而更化;更化则可善治,善治则灾害日去,福禄日来……为政而宜于民者,固当受禄于天。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及所学可知,西汉初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

,实行了“无为而治”和与民休息的政策,但王朝仍然面临着新的政治问题。董仲舒认为不妨“退而更化”,即实施“积极有为”的政策。因此,他借助儒家的道德秩序劝诫皇帝调整统治政策,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主张,故C

项24.据本题材料“史学史上第一部”和“开创了纪传体通史之先河”可知,该书为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C项正确;《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的社会风貌,是现实主义文学,排除A项;《春秋》是中国春秋时期的编年体史书,记录了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

年的鲁国的重要事实,排除B项;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排除D项。故选C项。25.时空范围是两汉时期。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体现了他以国家安定、抗击匈奴为首要任务,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家庭之上,蕴含着家国天下的情怀;张骞“凿空”,不畏艰难险阻开辟通

往西域的道路,是为了国家的外交和贸易发展,同样体现了家国天下的情怀;苏武绝不“屈节辱命”,坚守对国家的忠诚,也是家国天下情怀的表现;马援“马革裹尸”,表达了为国家征战沙场、不惜牺牲生命的壮志,体现了家国天下的情怀

;班超“投笔从戎”,放弃文职投身军旅,为国家安定贡献力量,同样蕴含着家国天下的情怀,C项正确;题干中这些人物的事迹主要与保家卫国、为国家奉献等相关,而非耕读传家的理想,排除A项;勤劳勇敢的品质不能全面准确地概括这些人物事迹广为流传的原因,他们的核心在于为

国家的担当和奉献,排除B项;这些人物的作为与积极进取、保家卫国相关,与无为而治的理念完全相悖,排除D项。故选C项。26.A.材料中没有体现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互鉴,故A错误;B.各民族间差异渐趋消失,说法过于

绝对,故B错误;C.材料中没有体现中原地区畜牧业经济的发展,故C错误;D.根据材料“中国尚之,贵人富室,必畜其器,吉享嘉宾,皆以为先”可知,魏晋时期,中原地区贵族富室,都使用游牧民族的烹饪方法,这反映了民族交融丰富物质文化,故D27.依据材料“改鲜卑姓为汉姓

”、“仿照汉族社会的士族制度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费族定为第等的高门士族”、“与汉族高门土族通婚”可知,孝文帝的这些措施体现了“汉化”的特征,有利于推动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故D项正确;A项是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但是

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孝文帝改革对后世的影响,故B项排除;C项中“彻底消除”说法绝对化,故C项排除。故选:D。28.据材料的“王与马,共天下”可见王导作为士族的势力庞大,可与天子掌控天下,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相权膨胀,排除A项;朋党之争是唐朝的党派之争,排除B

项;王导担任宰相,不是外戚,不属于外戚专政,排除C项。故选D项。29.A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其中最长的不过59年,最短的仅有23年”可知,南朝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四个朝代更替,表明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故A项符合题意。30.

题中地图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为五胡内迁所引发的北人南迁,从而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开发,A项正确;三国鼎立的局面式东汉末地方割据造成的,与材料内容不符合,排除B项;材料图反映的时期是民族大融合阶段,民族的布局改变很大,排除C项;藩镇割据的

出现是唐安史之乱后地方设置节度使,权利过大问题造成的,排除D项。故选A项。31.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这两尊供养人造像,借鉴了唐初服饰文化,反映佛教文化本土化趋势,D项正确;根据材料“这二位女供养人造像上身穿交领衫,下穿高腰裙,

”这是佛教文化采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并非冲击中国传统文化,排除A项;仅从材料表述的造像形象不能说明宣传孝道是佛经的主要内容,排除B项;佛教与儒、道三教在“修心养性”上形成大体一致的看法,三教由并行、合流而合

一,而材料仅是体现佛像形象上借鉴使用中国服饰,排除C项。故选D项。32.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隋朝建立初期,江南地区经济发达,首都长安及北方粮食严重不足,为解决首都长安及北方的粮食供应,开通大运河,实行南粮北运,B项正确;兴兵灭陈并不能直接解决北方粮食不足的问

题,排除A项;“营建东都洛阳”与解决北方粮食不足问题无关,“广建粮仓”并不能增加粮食总量,排除C项;“移民江南”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33.本题考查唐代的社会风气。唐代女性可以参加蹴鞠等活动,说

明唐代社会风气自由开放,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唐代女性参加蹴鞠等活动,不能说明女性政治地位提高,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了唐代女性可以参加蹴鞠等活动,不能说明休闲活动种类丰富,故C项错误;唐代女性参加蹴鞠等活动,不能说明封建伦理束缚已被突破,故D项错误。34.根据材

料“为君之道,必须首先安养百姓,如果为了一己之私去损害百姓的利益,就像是割自己的肉来填饱肚子,肚子饱了,人也就死了”可知,唐太宗认为作为君主应注重百姓,必须先安养百姓,体现了其民本思想主张,即体现了其以民为本,政得其民的主张

,D项正确;“知人善任,虚怀纳谏”主要体现在善于用人方面,不符合题干主旨内容,排除A项;“选贤任能,整顿吏治”主要体现在选官方面,而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唐太宗民本思想,排除B项;唐玄宗时期发展生产,改革兵制,而题干内容主要体现了唐太宗注重百姓的民本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

35.结合所学内容可知,755年唐朝爆发安史之乱,这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政治上的动荡和社会动乱,战争的肆虐导致人口在755年后大幅下降,A项正确;755年后唐朝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政治局势的动荡,此时没有进行税收制度

的改革,不是因为自然灾害的频繁,排除BC项;此时的唐王朝统治区域并没有减少,排除D项。故选:A。36.据本题材料“当外国船舶到达时唐政府规定先由当地政府将货物包买下来,‘其官市物送少府监简择进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设立诸互市把

外国的货物包买下来,再进行销售,这样保证了对外贸易的顺利进行,适应了对外开放的需要,C项正确;唐朝仍然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排除A项;材料与政府财政收入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的做法保证了外商的利益,排除D项。故选:C。37.武则天时期,中书、门下二省的名称改为了凤阁、鸾台,使低等

级的官员可以参与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换频繁,这些措施加强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A项正确;材料主要说的是凤阁、鸾台及宰相数量的增加,没有体现加速了三省一体化趋势,排除B项;题干信息只说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发生了变化,并没有提及扩大了官员选拔渠

道相关内容,排除C项;题干中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A。38.。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传统的赋税征收以人丁为主要依据,政府需要严格控制人口流动,以确保赋税的征收。而“以资产为宗”的新赋税征纳方式不再单纯以人

丁为依据,这使得政府对人民的人身控制相对减轻,促进了人口流动和经济发展,B项正确;两税法明确提出了“量出为人”的财政立法原则,排除A项;材料无法直接得出国家的赋役极其沉重的结论,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存在,两税法无法抑制土地兼并,排除D项。故选B项。39.根据材

料可知,材料主旨是科举分级考试这一方式使得学子为了考取更高功名而努力读书,有利于激发社会的向学之风,A项正确;根据材料“省试若及第,即具备了授官的资质”可知,唐朝的科举制度没有强调对考生“贤”“德”的考核,排除BD项;C项中“杜绝”的

表述过于夸大化,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A。40.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主旨是科举分级考试这一方式使得学子为了考取更高功名而努力读书,有利于激发社会的向学之风,A项正确;根据材料“省试若及第,即具备了授官的资质”可知,唐朝的科举制度没有强调对考生“贤”“德”的

考核,排除BD项;C项中“杜绝”的表述过于夸大化,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A。二:非选择题:(20分)41.【答案】(1)原因:大量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和劳动力资源;自然条件优越;社会相对稳定;政府重视和推动。(8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表现: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农产品和手工业

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升;区域经济联系加强;商业中心和商业城市不断涌现;海外贸易活跃。(6分,答出三点即可)(3)影响:提升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民族交融的发展;促进南方文化教育的

发展;为统一和隋唐盛世奠基。(任答三点6分)

envi的店铺
envi的店铺
欢迎来到我的店铺
  • 文档 132728
  • 被下载 7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