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 期中模拟卷01(统编版全国通用)(全解全析)

DOC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6 页
  • 大小 192.520 KB
  • 2024-11-11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 期中模拟卷01(统编版全国通用)(全解全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 期中模拟卷01(统编版全国通用)(全解全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 期中模拟卷01(统编版全国通用)(全解全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 已有1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6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 期中模拟卷01(统编版全国通用)(全解全析).docx,共(16)页,192.52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d5ce35b1ff5a06b51c83ef1efc013b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01高一历史(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

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测试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6课。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考古发现,在浙江的反山、瑶山、汇观山等良渚文化遗址墓地,大都建有大型墓

台,具有宽大的墓穴,随葬大批制作精美的玉礼器。在徐步桥、千金角、平邱墩、吴家埠、庙前等良渚文化遗址的墓地中,墓穴狭小,随葬的只是简陋的陶器及小件的装饰用玉饰件。这些遗存可印证,良渚文化时期()A.中原文化得到扩展B.阶级分化较为明显C.

神灵崇拜开始兴起D.贵族等级秩序确立【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良渚文化时期墓葬的规模和随葬品的多少存在明显差异,说明阶级分化较为明显,B项正确;良渚文化不属于中原文化的范畴,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神灵崇拜的信息,排除C项;分封制

确立了贵族等级秩序,排除D项。故选B项。2.在中国远古传说中,伏羲氏教民田猎和捕鱼,神农氏教民使用农具,进行农业耕作活动。而伏羲氏之前的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之法并教民熟食。上述三人所处的时代应当理解为自远古至农业产生这一过程中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由此可知()A.传说承载了一定的历史信息B.中华文

明呈现多元一体特征C.农业是早期国家形成的基础D.传说是远古研究的主要史料【答案】A【详解】依据材料“伏羲氏教民田猎和捕鱼,神农氏教民使用农具,进行农业耕作活动。而伏羲氏之前的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之法并教

民熟食”,可知远古传说中关于伏羲氏、神农氏和燧人氏的信息,与早期人类社会历史的演进阶段存在某种相似性,这说明远古传说承载了一定的历史信息,但其作为远古研究的史料需要谨慎运用,还需要其他史料作为辅证,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远古传说承载了一定的历史信息,无法得出中华文

明起源的特征和早期国家形成等问题,排除BC项;传说作为远古研究的史料需要谨慎运用,还需要其他史料作为辅证,排除D项。故选A项。3.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一书中指出:“严格地说封建社会的要素是这样:在一个王

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的统治者而兼地主。”在符合这些要素的古代中国“封建社会”中()A.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B.用森严的礼乐制度强化封建君主专制C.血缘关系是维系国家统治的重要支柱D.小农经济是封君统治的主要经

济基础【答案】C【详解】“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的统治者而兼地主”与分封制相符,而分封制是用血缘关系维系的,C正确;西周并未建立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排除A;西周并未建立君主专制,排除B;西周时期的经济基础是

井田制,排除D。4.《汉书·艺文志》言“凡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然而先秦诸子虽“各引一端”,但其思想旨趣却有相通之处。以下论述体现了()著作相关论述《孟子》问日:天下恶乎定?吾对日:定于一《韩非子》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吕氏春秋》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不得休息。A.尊崇天子的意义B.诸子思想的统一C.社会转型的诉求D.中央集权的确立【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三者思想都主张结束分裂,统一天下,

建立集权统治,体现了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诉求,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强权君主与国家统一,而非尊崇天子,排除A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了许多思想流派,故思想统一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秦朝确立后,中央集权制度才正式确立,排除D项。故选C项。5.下表是秦朝九卿的名称和职能,据此可知

秦朝()名称主要职能名称主要职能郎中令宫中警卫宗正皇室宗族事务卫尉宫门警卫廷尉司法少府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典客少数民族事务太仆宫廷车马治粟内史国家财政和税收奉常宗庙、礼仪和教化A.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B.官僚政治

逐步取代了贵族政治C.确立了强干弱枝的中央集权制度D.政治体制有明显家国同构色彩【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根据

材料“秦朝九卿的名称和职能”可知,在秦朝,九卿在名称上是国家的政府机构名称,同时根据其职能可以看出其又是为皇帝进行服务的机构,说明秦朝九卿既是内臣,又兼是外臣,体现政治体制有明显家国同构色彩,D项正确;秦朝统一后,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与材料九卿职能无

关,排除A项;郡县制的实行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与材料中九卿职能无关,排除B项;中央集权制度是以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为标志的政治制度,与九卿职能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6.汉初,统治者推行“黄老之学”,

主张君主无为而治,但在具体治理过程中,“又援名、法入道,借用阴阳之家框架,重视儒家的伦理教化。”可见,汉初的“黄老之学”()A.为董仲舒改造儒学提供了理论依据B.推崇虚静无为,完善了国家治理体系C.认识到建立统一王权政治的必要性D.主

张兼收并蓄,推动了儒家思想复苏【答案】D【详解】西汉初年统治者实行黄老思想,但是又援名、法入道,借用阴阳之家框架,重视儒家的伦理教化,这种做法体现了兼收并蓄的特点,而且其对于儒家思想的复苏有一定作用,D正确;题干并未提供黄老

之学与董仲舒思想之间的关联,排除A;题干信息提出,汉初统治者不仅仅采用了黄老之学,还借鉴了法家、阴阳五行家以及儒家思想,排除B;西汉初年已经建立了统一王权,排除C。7.汉武帝设立一官职,其职责是以六条问事。六条之中,有一条针对地方强宗豪右,其余五条针对郡守二千石,监察他们是

否存在着不奉诏书、不恤疑狱、选署不平等行为。由此可知,该官职的设立()A.开始形成新的中朝制度体系B.成功削弱诸侯王的势力C.与宰相形成相互制约的关系D.有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

,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六条之中,有一条针对地方强宗豪右,其余五条针对郡守二千石,监察他们是否存在着不奉诏书、不恤疑狱、选署不平等行为。”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设立刺史,将地方豪强和地方官员作为主要监察对象,该官职设置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监控,加

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D项正确;汉武帝设立中朝,是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与监察地方官员无关,排除A项;推恩令成功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排除B项;宰相是中央官员,职责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材料信息宰相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8.如

图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据该图,可知()A.黄河流域使用布帛主要受政局动荡影响B.河西走廊使用金银与两汉丝路贸易无关C.岭南的金银与北方的布帛同属实物货币D.长江流域使用铜币受汉族政权政策影响【答案】C【详解】通过观

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时期,经济开发相对落后的岭南地区使用的金银,与北方交易使用的布帛,同属实物货币,C项正确;黄河流域使用布帛主要是因为商品经济遭到破坏,而非政局动荡,排除A项;河西走廊使用金银与两汉丝路贸

易无关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当时长江流域为汉族政权,其使用铜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排除D项。故选C项。9.唐高宗以后,最高统治者一方面通过“墨敕”“内降”等方式,绕开正规的颁诏程序,直接处理行政事务;另

一方面,在三省制外设置大量的使职,使职“不缘曹司,特奉制敕”,并直接“入奏天阙”。这些措施的实施()A.便于集体决策以减少失误B.使中央集权得到逐步加强C.保障了吏治的清明与高效D.有利于分化事权加强皇权【答案】

D【详解】根据材料“唐高宗以后……在三省制外,设置大量的使职,使职‘不缘曹司,特奉制敕’,并直接‘入奏天阙’”可知,这些措施实施的目的在于分化事权以加强皇权,D项正确;三省六部制有利于集体决策减少失误,而高宗以后的措施不利于集

体决策减少失误,排除A项;中央集权涉及削弱地方,加强中央,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中国古代在君主专制的官僚体制下任何举措都无法绝对保障吏治的清明与高效,排除C项。故选D项。10.公元733年,唐玄宗改唐初的10道为15道,置采访、观察使以常驻,使其主管监察,道逐渐成为州以

上的一级行政区划;“安史之乱”后,军事成为道的主要政务,朝廷遂将原在边防实行的镇守节度使制应用于诸道。这一变化()A.体现了中央对现实政治的妥协B.有利于不断加强中央集权C.完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制度D.加速了唐王朝的土崩瓦解【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安史之乱’

后,军事成为道的主要政务,朝廷遂将原在边防实行的镇守节度使制应用于诸道”并结合所学可知,安史之乱后,中央势微,地方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材料中的演变正是中央政府对当时政治形势的妥协,A项正确;安史之乱后,军事成为道的主要政

务,且唐政府将镇守节度使制应用于诸道,这使地方易于形成藩镇割据,不利于中央集权,排除B项;材料信息显示地方监察职能在演变中不断弱化,不是“完善”,排除C项;安史之乱后虽然地方节度使掌握地方军政大权,但多数节度使在形式上是服从中央的,客观上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排除D项。故选A项。11.新疆吐鲁番唐墓出土了若干册《论语》手抄本。其中363号墓葬出土的《论语》郑注,其文本最后有“西州高昌县宁昌乡厚风里义学生卜天寿年十二状”字样。184号墓出土的《论语》郑注共4件内容有重复,但笔迹不同。其中,第三件文本末记“高昌县学生贾忠礼写

”。这反映出唐代()A.“四书”地位逐渐上升B.书院教育在边疆的发展C.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D.边疆对中原文化的认同【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类题目,时空是唐代边疆地区。根据材料可知,新疆吐鲁番唐墓出土了若干册《论语》手抄本,

这反映出唐代儒家文化对边疆地区的影响,说明边疆地区存在对中原文化认同的现象,D项正确;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又称四子书,为历代儒学子首要研习之书。南宋朱熹取《礼记》之《大学》《中庸》篇,分章注释,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排

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唐代书院教育在边疆地区得到发展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唐代边疆地区基层教化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12.下表为学者统计的有关唐代敦煌地区不同时期家庭结构情况。这说明当时()类型

比例(%)时期核心家庭(2~3人)主干家庭(6一8人)联合家庭10人以上其他家庭总计701~769年户数(户)471391483百分比56.615.710.417.3100820~876年户数(户)3612223百

分比132651.29.8100A.战争导致了个体小农经济衰退B.税制变化推动了家庭结构的变迁C.农本观念在中原地区影响深远D.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不断完善【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据本题材料表格信息可知,唐

朝前期家庭人口主要是小户制,这是因为在均田制下,唐前期农民家庭普遍授田不足,而且在当时制度下,规模较大家庭要承担更多的徭役和兵役。因此,为了保证对农田的精耕细作和劳动力的合理使用,只能保持小规模家庭进行劳动。780年,唐朝颁行的两税法

以户等高低和资产多少为收税标准,一改过去以“丁身为本”的税收原则,因此农户隐瞒户口的现象减少了,家庭规模也扩大了。农民经营模式多样化发展,也需要较多的劳动人手共同合作,这也是促使农民家庭人口由核心家庭向联合家庭整合的重要原因,B项正确;仅凭材料表格数据无法得出战争导致了个体小农经济衰退的

结论,排除A项;敦煌不属于中原地区,排除C项;材料没有关于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相关论述,排除D项;故选B项。13.“唐朝统治者具有‘华夷一家’的观念,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交往。来到唐朝的各国使者、商人、教徒、艺人等络绎不绝,日本派遣的“

遣唐使”就达13次。佛教盛行,景教、祆教也在唐朝得到尊重。外国人还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在唐朝入仕为官”。材料反映出唐朝对外交流的特点是()A.文明高于其他地区,是文明的输出者B.交流范围宽泛,全面接受外来文化C.交流领域广泛,开放包容异彩纷

呈D.中外交通发达,中外交流的形式多样【答案】C【详解】材料“来到唐朝的各国使者、商人、教徒、艺人等络绎不绝”“佛教盛行,景教、祆教也在唐朝得到尊重”表明唐朝对外交流领域广泛,开放包容异彩纷呈,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隋唐文明高于其他地区,更不能说是文明的单向输出者,

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隋唐全面接受外来文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交通状况,排除D项。14.北宋建立后,朝廷服制规定“俾闾阎之卑,不得与尊者同荣;倡优之贱,不得与贵者并丽。”然而“自咸平、景德以后,粉饰太平,服用寝侈

。不惟士大夫家崇尚不已,市井闾里以华靡相胜”“今业庶民之家,必衣重锦,厚绫罗毅之衣,名状百出,弗可胜穷。”由此可见,当时()A.百姓生活境遇大大改善B.市民阶层政治地位提升C.传统伦理被人们所抛弃D.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答案】D【详解】题干材料为北宋建立后,朝廷在服制上有严格的等级限制,但是“自

咸平、景德以后,……不惟士大夫家崇尚不已,市井闾里以华靡相胜”,表明随着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突破宋代服制规定,等级秩序受到冲击,D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人们对于服制规定的突破,并不能说明百姓生活条件大大改善

,排除A项;题干材料表明随着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经济条件有所变化,但不能说明其政治地位提升,排除B项;等级秩序受到冲击并不能说明传统伦理被人们抛弃,排除C项。故选D项。15.苏轼指出:“方今天下……非有乱臣割据四分五裂之忧,而休养生息,常若不足于

用。非有权臣专制擅作威福之弊,而上下不交,君臣不亲。非有四夷交侵边鄙不宁之灾,而中国皇皇,常有外忧。”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A.对前代问题矫枉过正的结果B.崇文抑武方针造成兵力弱小C.机构重叠导致行政效率低下D.加强中央集权所产生的弊端【答案】D【详解】材料描述的是宋代的财政

拮据、君臣离心等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宋代初期过度加强中央集权所产生的弊端,D项正确;A项描述过于笼统,排除A项;宋代有冗兵问题,因此兵力并不弱小,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费用紧张,而非行政效率低下,排除C项。故选D项。16.宋代常出现“冲龄即位”的幼主,后妃垂帘听政便成为权宜之计。一旦皇帝长大成人,具

备亲政能力,士大夫便集体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后妃撤帘归政,使政权交接到皇帝手中。这反映了宋代()A.集体统治有利于政权平稳过渡B.舆论监督有效防止外戚干政C.文官政治符合君主专制的需要D.理学是维护皇权的有力武器【答案

】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士大夫集体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后妃撤帘归政,使政权交接到皇帝手中。这反映了士大夫在权力交接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体现了文官政治对皇权的有利维护,符合君主专制的需要,C项正确;宋代仍是君

主专制,不存在集体统治,排除A项;“舆论监督有效防止外戚干政”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理学,排除D项。故选C项。17.王安石为“一道德”,颁行《三经新义》作为学校的统一教材,此书对《诗》《书》《周礼》三

部儒家经典重新加以注释而成,故名《三经新义》,规定科举考试中经义部分以《三经新义》作为应试标准。王安石这样做旨在()A.确立程朱理学的主流地位B.剥夺保守派儒学的解读权C.为变法找寻新的理论依据D.进一步完善发展科举制度【答案】B【详解】从材料信息看,王安石变法中,对儒学经典的重新解读是为了“

一道德”,即统一人们的认识,剥夺保守派对儒学的解读权,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B项正确;程朱理学主流地位的确立是在南宋,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排除A项;《三经新义》是对儒学经典的进一步解读和发挥,是变法派从儒学经典中找寻有利于变法的内容,不可能也没有

超越儒学的范畴,不是新的理论,排除C项;王安石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完善科举制度,完善科举制只是手段,而非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18.上(指宋神宗)谓辅臣曰:“盖北有强敌,西有黠羌,朝廷汲汲枝梧不暇。然二敌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

国,有行国。自古外裔能行而已,今兼中国之所有,比之汉唐尤强盛也。”宋神宗认为“难制二敌”是由于()A.辽与西夏呈联合之势B.辽与西夏实行南、北面官制度C.金与西夏比汉唐强盛D.辽与西夏兼具民族旧制和汉制【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自古外裔能行而已,今兼中国之所有,比之汉唐尤强盛也”,可知

辽与西夏实行了两种不同的制度。结合所学,辽采取南北面官制,西夏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D项正确;辽与西夏联合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南北面官是辽朝的制度,排除B项;宋神宗是北宋皇帝,当时北宋与辽

、西夏对峙,排除C项。故选D项。19.元代建立后,元世祖在朝廷中设中书省,并由其管理全国政务。之后频繁派中书省宰执带相衔临时到某一地区负责行政或征伐事务。元世祖后期,行省具备“分镇方面”“方面之寄”权利,行省的治所多在水陆交通要道和军事要地。据此可知,

元代行省的设置()A.改变了地方积贫积弱的现状B.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C.顺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D.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治国理念【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行省由最初中书省的临时派出机构逐渐转变为固定的、中央常设的地方最高官府,行省

代表中央管理各地的使命愈发凸显。另外,行省治所建在水陆交通要道和军事要地,便于征收赋税,方便朝廷联络和达到军事镇遏的目的,C项正确;A项无法体现,排除A项;中国古代分裂割据的根源是分散的小农经济而非行省制度,排除B

项;D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D项。故选C项。20.明朝嘉靖时,内阁首辅在朝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在嘉靖初年的“大礼议”争论中,首辅杨廷和坚持与世宗对抗,“先后封还御批者四,执奏凡三十疏”,直至被迫辞职。首辅严嵩利用世宗不理政务的机会,“俨然以丞相自居,凡府部题奏,先面白而后草奏,百官请命,奔走直

房如市”。这一现象的出现()A.源于皇权统治的现实需要B.导致中枢决策机制异变C.推动了相权的进一步独专D.削弱了内阁的议政功能【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内阁首辅在朝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先后封还御批者四’……直至被迫辞职”“利用

世宗不理政务的机会”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嘉靖时期,出现杨廷和、严嵩等人独专首辅和被罢黜的现象,主要源于嘉靖初年的“大礼议”争论以及世宗不理政务,这说明皇权的现实需要和君主的好恶影响了首辅的任期长短和权力大小,A项正确;权力运行机制没有发

生显著变化,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明朝初期宰相相已被废除,排除C项;首辅的出现提高了内阁的议政功能,排除D项。故选A项。21.嘉靖三十六年,葡萄牙人借口需要停泊、晾晒货物等,并许诺缴纳租金,“求于近处泊船”,经澳门守澳官王绰代为申请,海道副使汪柏同意,葡萄牙正式入居澳门。此后,葡萄牙人修造炮

台,设官置署,筑室建房,进行移民。这反映出()A.明朝政府主权观念淡薄B.“天朝上国”思想根深蒂固C.闭关锁国政策有所松弛D.中国逐渐融入世界市场【答案】A【详解】据题意可知,葡萄牙是逐渐占据了我国的澳门,而在这个过程中澳门的

地方官没有进行制止,反而提供了一定的便利,说明明朝时期主权观念淡薄,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明朝政府主权观念淡薄,并不是“天朝上国”思想根深蒂固,也不能说明中国逐渐融入世界市场,排除BD项;材料反映的内容和闭关锁国政策无关,排除C项。故选A项。22.明朝中期,王守仁提出以“致良知

”为核心的理论。“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往往为私欲所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由此可知,王守仁的“致良知”()A.蔑视理学权威教条B.通过格物致知以明理C.激励人们奋发立志D.强调

学术为现实服务【答案】C【详解】材料反映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认为“理”就在人的心中,只要人们“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这一主张特别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激励人们奋发立志的积极意义,也隐含一定的平

等叛逆色彩,C项正确;王守仁的思想发展了理学,A项说法错误,排除;格物致知是朱熹的思想主张,认为“理”在心外,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学术与现实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23.1691年,康熙皇帝和蒙古喀尔喀部族首领在多伦举行会盟。康熙帝同意喀尔

喀蒙古贵族的请求,与内蒙古一样实行编旗,拨给牧地,取消蒙古贵族等级中旧有的济农、诺颜之名,一律改为清朝的亲王、贝勒、贝子、公、台等封爵。由此可见,多伦会盟()A.促使内外蒙古最终融为了一体B.导致清朝地方制度的重大改革C.有利于清朝对北部边疆的控制D.粉碎了噶尔丹分裂国家的阴谋【答案】

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的中国。根据“康熙帝同意喀尔喀蒙古贵族的请求,与内蒙古一样实行编旗,拨给牧地,取消蒙古贵族等级中旧有的济农、诺颜之名,一律改为清朝的亲王、贝勒、贝子、公、台等封爵”可得出康熙通过会盟的

方式,对蒙古地区进行改革,这利于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管理与控制,C项正确;内外蒙古并没有实现一体,排除A项;材料中的内容只针对蒙古地区,而不是全国,因此没有引起清朝地方制度的重大改革,排除B项;粉碎噶尔丹分裂国家的阴谋是通过战争,排除D项。故选C项。24.有学者通过清朝档案研究发现

,军机大臣除遵循皇帝意志撰写谕旨外,还通过“议复”(奉旨对某事进行讨论并拿出处理意见)的形式参与军政事务决策。军机大臣虽无独立决策权,但其议复是皇帝做出决策的主要根据。军机处的“议复”表明清朝()A.君主决策具

有一定理性色彩B.提高了政府行政决策的效率C.军机大臣有效制约君主集权D.重视对官员行政行为的规范【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军机大臣虽无独立决策权,但其议复是皇帝做出决策的主要根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

,军机大臣可以奉旨对某事进行讨论并拿出处理意见,这些意见是皇帝做出决策的主要根据,表明对于君主决策,军机大臣有一定的影响力,体现出君主决策具有一定理性色彩,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军机大臣对皇帝决策的影响,没有关于行政效率提高的描述,排除B项;军机大臣只是可以提出意见,没有独立决

策权,无法有效制约皇权,排除C项;材料没有关于官员行政行为规范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25.1874年,上海江海关税务司胡礼德(F.E.Wright)拟定了中国第一个海关检疫章程,规定来自海外疫区的洋船必须接受海关医官检查,合格后方可卸货和让

旅客下船,违规者交由其所属国处置。该章程经总理衙门核准后颁行各口岸。该时期中国的海关检疫()A.导致中国丧失海关主权B.体现出半殖民地的色彩C.降低了上海的经贸地位D.保障了中国的卫生安全【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违规者

交由其所属国处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海关在检疫过程中发现违规者,不由中国处理,二是交由其所属国处置,这是由于外国列强的侵略导致国门洞开,中国近代海关被列强掌控说明列强通过侵略战争攫取了在华政治经济特权,海关被外国掌控反

映了我国丧失了贸易主权,体现出半殖民地的色彩,B项正确;海关检疫章程的出台并不是导致中国丧失海关主权的原因,导致中国丧失海关主权的原因是列强的对华侵略,排除A项;海关检疫章程的出台不会降低上海的经贸地位,

排除C项;海关检疫章程的出台并不会成为中国卫生安全的保障,排除D项。故选B项。第Ⅱ卷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其中26题16分,27题16分,28题18分,共50分。26.(1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西周时的分封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

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因此,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并没有完全回到西周封建的道路上去。——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材料

二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

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中案。“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摘编自白寿彝总编《中国通史》等(1)结合材料一,指出西周和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元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重大举措并分析其共同的积极作用(8分)。(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

从西周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发展趋势(4分)。【答案】(1)制度:西周:分封制;汉朝:郡县与分封并行体制(郡国并行制)。(答对西周与汉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各2分,共4分)(2)宋朝:①宋初实行改革,削夺节度使

权力,弱化地方军力;②监督地方行政,文臣执掌地方,加强对地方财政掌控。元朝:置行省,执掌地方经济、军事大权。积极作用:①有利于中央集权;②巩固国家统一。(指出宋朝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重大举措,一点2分,两点4分;指出元

朝在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举措2分;积极作用任答一点计2分,合计8分)(3)趋势:通过变革与创新,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分配趋于合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趋势任答一点计2分,答两点计4分,合计4分)【详解】(1)地方行政制度:根据材料“西周时的分封是层层分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

周的地方行政制度是分封制;根据材料“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的地方行政制度是郡国并行制。(2)宋朝:根据材料“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宋

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削夺节度使权力,弱化地方军力;监督地方行政,文臣执掌地方,加强对地方财政掌控等角度进行归纳;元朝:根据材料“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置行省,执掌地方经济、军事大权。积极作用:根据材料信息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角度进行归纳。(3)趋势:综合题干所给两则材料的主旨并结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可知,通过变革与创新,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分配趋于合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27.(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

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货殖列传》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材料二唐朝以来海上丝绸

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主要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摘编自李庆

新《海上丝绸之路》(1)比较材料一中的两则材料,说明我国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促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有哪些?(10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6分)【答案】(1)变化:①由人口稀少、物资贫乏变为人丁兴旺、农业发达、物资富足;②由荒凉落后变为富

庶;③江南地区逐渐得到开发。原因:①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②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③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安定;④南北方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变化一点计2分,任答两点计4分;原因一点计2分,

任答三点计6分,合计10分)(2)特点:①以东南沿海港口为起点;②贸易范围较广;③出口货物以手工业品为主,进口以原料、贵重奢侈品为主。(特点一点计2分,任答三点计6分,合计6分)【详解】(1)本题是特

点类和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到南朝中国江南地区。变化:根据材料西汉“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南朝刘宋“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可知,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由人口稀少、物资贫乏,变为人丁兴旺、农业发达、物资富足;由荒

凉落后变为富庶。原因:结合所学可知,江南地广人稀,气候好,十分适合耕种,南方湿热,可以加快作物成熟;江南地区的开发得益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东汉末年以后,许多人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更多北方人迁到江南,给南方

地区带去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安定,说明战乱破坏社会生产力,安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南北方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相互学习,加深了交往,促进了融合。(2)本题

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唐朝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可知以东南沿海港口为起点;结合所学可知贸易范围较广;根据材料“不仅仅运输丝绸,

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可知出口货物以手工业品为主,进口以原料、贵重奢侈品为主。28.(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清之际是中国历史上剧烈震荡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革。在这种情况下,黄宗羲等思想家便超越了仅仅对于一姓

王朝兴亡的悲叹,而将问题上升到亡国与亡天下之辨的层面,对君主专制展开审视。——摘编自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材料二黄宗羲的民本思想标志着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达到了新的水平。不管他所设计的制度是否能够实现优良的社会

生活,但他对政治制度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达到了民本思想的极致。他的思想透显出政治与伦理分离的萌芽,成为中国古代伦理政治观转变的先驱。——摘自李石《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中“本”的含义——以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为例》材料三黄宗羲的民本思想提出以后,在二百年内处于默默无闻的

地位。直到鸦片战争以后,思想家们逐渐认识到西方的强大不仅仅在于其船坚炮利,更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于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家都将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一再诠释,以其作为宣传民主和革命的工具。——摘自李石《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中“本”的含义——以黄宗羲的“民

本思想”为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等明末清初思想家思想产生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宗羲的民本思想。(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扼要评价黄宗羲的思想主张。(4分)【答案】(1)原因:政治上:①中国历史剧烈震

荡,社会发生急剧变革;②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③清军入主中原,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锐。经济上:④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思想上:⑤明清推行文化专制,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原因一点2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任答四点计8分,合计8分)(2)①“天下

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②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一家之法”;③政治与伦理分离;④“工商皆本”思想。(思想内涵一点2分,任答三点计6分,合计6分)(3)评价:①积极:黄宗羲的思想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

的推动作用;②消极: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只批判君主专制,并没有跳出封建制度的藩篱。(评价分两方面,积极方面答一点计2分,消极方面答一点计2分,两方面均答到合计4分)【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末清初的中国。原因:根据材料“明清之际是中国历史上剧烈震荡的时期。在这一时

期,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革”结合所学知识,从明末清初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影响黄宗羲等人思想产生的诸因素。政治上,中国历史剧烈震荡,社会发生急剧变革;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清军入主中原,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锐

。经济上,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思想上,明清推行文化专制,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末清初的中国。根据材料“达到了民本思想的极致”可知,“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结合所学可知,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一家之法”;根据材料“他的思

想透显出政治与伦理分离的萌芽”可知,政治与伦理分离;结合所学可知,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3)本题是特点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末清初的中国。据材料三“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家都将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一再诠释,以其作为宣传民主和革命的工具”,可从其积极作用进行评价;据所学,还可从黄宗

羲的思想主张受阶级、时代局限性等的影响,仍然没有跳出传统儒家思想的范畴进行作答。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