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第一中学新校区、高铁校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历史 Word版含解析

DOC
  • 阅读 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4 页
  • 大小 1003.553 KB
  • 2024-11-05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山东省聊城市第一中学新校区、高铁校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历史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山东省聊城市第一中学新校区、高铁校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历史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山东省聊城市第一中学新校区、高铁校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历史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 已有2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山东省聊城市第一中学新校区、高铁校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4)页,1003.553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d1121c653ae6a41bb67ef2a2954a5ab.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聊城一中新校区、高铁校区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用玉器随葬是良渚文化的重要习俗。在良渚遗址的大型墓葬中,出土的玉

器种类丰富,制作精美,有琮、璧、钺等重器,但中型及小型墓葬中很少见到。这表明良渚社会A.阶层分化明显B.农耕经济发展C.早期国家出现D.地域特色鲜明2.我国历史上国家的初始形态出现于A.旧石器时代B.新石器时代C.春秋时期D.秦汉时期3.在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阶段,各区域在环境

基础、经济内容、宗教和社会意识等方面存在差别,并在长期交流互动中取长补短、兼收并蓄,最终融汇凝聚出以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文明核心,开启了夏商周三代文明。这一论述A.说明区域文明间存在频繁交流B.强调了地理环境的决定性作用C.意在说明黄河文明的独特地位D.阐明

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4.周王将子弟、功臣和臣服的先代贵族分封于各地,“制其畿疆而沟封之”,封国成为王朝的屏障。对此制度解读正确的是A.周王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B.实行嫡长子继承制C.血缘关系是分封的唯一依据D.维持了周朝四百余年的统治

5.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之为社会大变革时期,推动社会转型的决定性因素是A.铁犁牛耕的使用B.百家争鸣的出现C.分封制的瓦解D.各国变法图强6.公元前312年,燕昭王采纳了大臣郭隗礼遇贤士的建议,为其“筑台而师之”。不久,燕昭王又在郭隗居处高筑“黄金台”,以真金招贤纳士,“邹衍闻之,从齐归

燕;乐毅闻之,从赵归燕;屈景闻之,从楚归燕。”燕昭王此举A.为争夺春秋霸主创造了条件B.冲击了传统的贵族政治秩序C.体现了华夏认同观念的增强D.保障了吏治清明与社会安定7.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应付大规模而又频繁的战争,既需要一支可以直接调遣的庞大常备军

,也需要一套完善的国家行政机构,以便有效地组织全国的人力物力。就此分析,各国最有可能A.打出“尊王攘夷”旗号号令天下B.改革税制事实上承认土地私有C.实行军功爵制打破旧贵族特权D.建立以国君为首的中央集权制8.下列诸子

百家中,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的是A.孟子B.墨子C.荀子D.韩非9.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关于穿衣问题,展开了讨论,甲:穿衣要根据身份地位,不同身份地位选择穿不同等级的衣服;乙:穿衣要根据四季变化,

合乎大自然的规律;丙同学:不用麻烦,根据上面规定进行穿衣就可以了;丁:讲究穿着是一种浪费,破烂的衣服未尝不可。下列对应正确的是A.甲-儒家乙-道家丙-法家丁-墨家B.甲-墨家乙-法家丙-道家丁-儒家C.甲-道家乙-墨家丙-儒家丁-法家D

.甲-法家乙-儒家丙-墨家丁-道家10.《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一次“革命”是指A.世卿世禄制度的确立B.封建土地制度确立C.宗法制家族制

度形成D.中央集权制度建立11.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是A.皇帝制度B.三公九卿C.郡县制D.官僚制12.近年来出土了大量秦朝时期的度量衡标准器,除陕西等秦国故地外,在山东邹城、江苏盱眙等六国故地都有所发现,基本上涵盖了秦朝当时所有的疆土。这可用于印证秦朝A.“天下之事无小

大皆决于上”B.“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C.“海内为一,功齐三代”D.“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13.学者陈苏镇认为,楚人在推翻秦朝的战争中充当了主力,不仅因为楚人有反秦的实力,也因为楚人对秦朝的统治更加反感。东方人“苦秦”主要是

苦于赋税徭役太重,律令刑法太苛。楚人苦之特甚,则是由于秦法与楚俗之间存在更大差异,楚人反秦的激烈程度大大超过其他地区。学者强调秦朝灭亡是由于A.文化差异与冲突激化了矛盾B.在东方及楚地推行不同律令C.张楚政权推翻了秦朝的统治D.赋税徭役太重律令刑法太苛14.下表摘录了一些春秋到西汉初期,关东六

国人民对秦的言论,可见关东六国人民对秦的认识发生了变化。这一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时间言论内容春秋时期“河山以东强国六…秦僻在雍州。”“秦与戎、翟同俗”战国后期“秦,虎狼之国,不可亲也”,“无礼义之心”西汉初期“秦

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仰上。A.心理隔阂的消弭B.文化共同体的构建C.各族同源的认同D.“大一统”政体确立15.汉初,受黄老思想的影响,统治者大多“无为而治”“与民休息”,采取较为宽松的政治政策

。但是据研究表明,汉朝初年对年龄在30岁以下的未婚女子进行罚款。由此可知,汉朝统治者实行罚款政策的主要目的是A.缴纳罚款,增加收入B.增加人口,恢复生产C.重视民心,解决单身D.严刑峻法,巩固统治16.

有学者认为,西汉“在武帝以前,是与战国接近的后战国时代;武帝以后,是政治上真正一统的时代”。这主要是由于汉武帝A.实施盐铁官营B.推行尊崇儒术C.颁布“推恩令”D.设置河西四郡17.汉武帝为打击豪强势力并满足反击匈奴战争的财政需求,采取的措施是A.实施盐铁

官营B.开辟丝绸之路C.颁布“推恩令”D.设置河西四郡18.“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之所以被汉武帝采纳,主要是由于A.董仲舒的建议B.适应了中央集权的需要C.郡国制被废除D.其他学派不能真正治国19.白寿彝在《中国通史》

中提到,汉武帝听闻大月氏有报复匈奴之意,所以募使者通使大月氏,欲联合他们夹攻匈奴,张骞应募前往。他的西行传播了汉朝的情况,获得了大量的西域资料,故被称为“凿空”。张骞西行的影响是A.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治理B.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

联系C.促进了汉代农业的发展D.增加了西汉政府的财政收入20.西汉初年的吴越地区,既有楚文化特征的墓葬,也有先秦越人特征的墓葬。西汉中后期,吴越地区所出土的汉族墓葬形式越来越多,取代了原有的墓葬文化形制。这表明西汉中后期A.吴越地区经济

得到了开发B.政府加强了对吴越的管理C.汉人大举向吴越进行迁徙D.民族交融得到进一步发展21.东汉中期以后,中央政权的典型特征是A.农民起义风起云涌B.朝中大将篡夺皇位C.地方豪强独霸一方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22.秦末陈胜、吴广揭开反秦起义的序幕,

刘邦、项羽等反秦势力壮大,最终秦朝灭亡;东汉末年张角创立“太平道”,掀起黄巾起义,随后军阀割据,东汉政权名存实亡。这两种古代封建王朝覆亡的模式,都A.体现王朝的速亡进程B.利用宗教发动民众C.体现严刑峻法的弊端D.源于阶级矛盾激化23.司马迁立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的志向,写出不朽名著《史记》;霍去病抱着“匈奴未灭,无以为家”的斗志,转战万里,屡立战功。他们都体现了A.顽固的忠君意识B.激进的功利思想C.昂扬的进取精神D.浓厚的宗法观念24.三国时期,扬州由东汉时的3个郡分为8个郡级行政区,属县由40个增至近80个;赣江流域原东汉豫章郡则被分为7个

郡级行政区,属县由21个增至58个。据此可以推知,当时A.割据势力不断发展B.南方地区得到开发C.民族融合趋势加强D.经济重心南移加速25.下图为中国古代人口迁移趋势示意图。以下符合该趋势的历史时期是A.春秋战国时期B.秦汉时期C.魏晋南北朝时期D.明清时期26

.魏晋南北朝时期,王朝更迭基本都采取“禅让”模式。王朝国史书写必须在前代王朝纪年之下书写本朝的“创业之主”,行用本朝之纪年须待“禅让”完成之后。这一做法意在A.为王朝的更迭制造社会舆论B.突显新朝皇权来源正当性C.维护断代体的史书编

纂体例D.发挥儒家伦理的教化功能27.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推行了迁都洛阳、改汉姓等一系列改革措施。这些措施A.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B.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C.吸引了北民大量南迁D.结束了南北分裂局面28.北魏孝文帝时,铸造太和(孝文帝年号)五铢钱

,并大力推行,然而收效有限,很多地方“犹以他物交易,钱略不入市”;但是,东晋南朝的钱币流通相对广泛。这一现象表明A.孝文帝改革破坏了北方经济B.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C.南方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北方D.封建割据势力实力强大29.归

纳总结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总体特征的表述,正确的是A.社会稳定,经济繁荣B.北民南迁,南方崛起C.政权稳固,国家一统D.社会动荡,民族交融30.隋朝开凿的大运河,其主

要历史作用是A.方便隋炀帝南巡B.巩固了隋朝的统一C.加强了北部边防D.促进南北经济交流31.唐诗有云:“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这反映出,唐代A.诗歌真实再现了历史B.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C.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D.开明政策丰富边疆文化32.下图为唐代不同年份人口概况。导致图中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是A.安史之乱的爆发B.税收制度的改革C.自然灾害的频繁D.统治区域的减少33.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史称“五代”。下面表格反映了政权名称存

亡时间开国国君国君身份后梁907—923年朱温宜武节度使后唐923—936年李存勖河东节度使后晋936—947年石敬瑭河东节度使后汉947—950年刘知远河东节度使后周951—960年郭威邺都留守A.五个政权的开

国国君都是手握重兵的武将B.这些政权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C.表中的后周政权结束了五代的分裂局面D.表中五个政权先后出现,政局相对稳定34.“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某一选官制度的弊端

。该选官制度是A.军功爵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35.隋唐选官体制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36.在唐朝,

各级考试都由相应级别政府的主要首长主持。县试由知县主持,府试由知府主持,院试由省学政主持,乡试正副主考均由皇帝任命,会试由礼部直接主持。这说明科举制A.体现了国家意志B.体现了学在官府的特点C.凸显了公平原则D.滋生了结党营私的局面37

.隋唐统一王朝,国力强盛,制度上也有许多重要建树。使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趋完备的重大变革是A.实行科举制B.确立三省六部制C.推行两税法D.撰成《唐律疏议》38.中书、门下两省虽相互制衡,却往往意见相左,互相推诿。于是产生了中书与门下长官共同

议事的制度和机构,即“政事堂”。政事堂初设,仅仅是宰相集体议事的一个场所,而后逐渐成为唐王朝最高决策机关。据此可知,政事堂的发展有利于A.分割宰相权力B.体现近代民主议政C.提高行政效率D.避免出现决策失误39.《旧唐书·食货志上》

记述说,规定除租、调外,“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这一规定A.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B.保证了农民较充分的生产时间C.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从根本上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40.下表为我国古代实施的某次制度改革的部分内容。据此可知,该制度改革是每户按人丁和资

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A.租庸调制B.两税法C.均田制D.摊丁入亩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第41题14分,第42题14分,第43题12分,共40分。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部分文化情况简表特色文物彩陶盆玉龙玉琮蛋壳黑

陶杯铜镜分布范围黄河中游辽河上游长江下游黄河中下游黄河下游材料二材料三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

,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摘编自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

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材料四“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春秋公羊传》“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李斯“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礼记·王制》(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特点。(2

分)(2)根据材料二,判断图一、图二分别所属的历史时期,并简要说明理由。(要求:每一历史时期至少说明两点理由)。(6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的变化。(4分)(4)根据材料四,概括中国古代大一统国家治理的特点。(2分)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

分)材料一华夏国家、民族从春秋战国起就逐渐加快了它的一体化进程。这种一体化进程打破“邦国”、“宗族”壁障,使国家、人民不论在政治制度、个人身份、族类从属上都发生极大变化。——摘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材料二汉王朝在开疆拓土的过

程中,成功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边疆政策,促进了疆域的巩固和发展,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汉王朝对匈奴采取了优待和赏赐匈奴降众的政策,尊重他们的政治地位,保护他们的经济利益,使匈奴纷至沓来。尊重西域各国制度习俗,得到诸国

拥护。扶植和发展边疆的农业,缩小了经济差距。推进文化交流,汉王朝在边疆地区实行的鼓励文化发展、文化交流的政策,丰富了中国文化内容,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共同提高。——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材料三唐太宗说:“自古皆贵

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唐的民族政策以怀柔、招抚为主,对边疆民族采取的和亲政策次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是历代王朝所无法比拟的,还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边疆民族首领为都督、刺史,管理府州事务,并可世袭,相对松散的羁縻方式却起到了较好的效果。——摘编自马

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变化。(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边疆治理的措施。(4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边疆治

理的特点。(4分)(4)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汉、唐边疆治理的政治智慧。(4分)4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图三秦代诸郡分布图图四隋后期诸郡分布图——摘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1)根据图三和图四,分别指出秦代和隋后期诸郡分布的特点。(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

学知识,说明秦代和隋后期诸郡分布特点的成因。(8分)聊城一中新校区、高铁校区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材料“在良渚遗址的大

型墓葬中,出土的玉器种类丰富,制作精美,有琮、璧、钺等重器,但中型及小型墓葬中很少见到”及所学知识可知,良渚遗址墓葬中陪葬品的多少,反映的是社会成员的等级差异,反映了阶层分化明显,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农业发展相关内容,无法体现农耕经济发

展,排除B项;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早期国家出现,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良渚遗址与别的遗址不一样的地方,无法说明地域特色鲜明,排除D项。故选A项。2.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

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新石器时代是指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是我国远古社会演进的重要阶段。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经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修建村落,生活逐渐稳定,特别是良渚文化和陶寺文化内涵丰富,被视为具备了国家的初

始形态,B项正确;旧石器时代处于打制石器时代,他们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尚未出现国家初始形态,排除A项;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春秋时期和秦汉时期均在其后,排除CD项。故选B项。3.D【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

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阶段(中国)。材料中“各区域……存在差别”阐述了文明的多元性,“在长期交流互动中……夏商周三代文明”则是阐述了文明的

一体性,D项正确;材料提出“在长期交流互动中取长补短、兼收并蓄”,但是得不出“频繁交流”,排除A项;从材料看,地理环境只是因素之一、而不是决定性因素,排除B项;材料阐述的是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征,不是说黄河文明具有独特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4.A【详解】根据材料信息

“制其畿疆而沟封之”可知材料所述是分封制,结合所学,分封制之下,各个诸侯国都是相对独立的,所以周王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A项正确;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不属于分封制的内容,排除B项;题干中分封子弟属于血缘分封,而功臣和臣服的先代贵族不属于血缘分封,

所以不能说血缘关系是分封的唯一依据,排除C项;周朝的统治长达八百年之久,而不是四百余年,排除D项。故选A项。5.A【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随着铁犁、牛耕的推广和使用,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提高,生产力获得发展,引发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巨大变革,A项正确;

“百家争鸣的出现”有助于推动社会转型,但并非社会转型的决定性因素,排除B项;“分封制的瓦解”有助于推动社会转型,但并非社会转型的决定性因素,排除C项;“各国变法图强”有助于推动社会转型,但并非社会转型的决定性因素,排除D项。故

选A项。6.B【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战国时期。根据材料“燕昭王又在郭隗居处高筑‘黄金台’,以真金招贤纳士,‘邹衍闻之,从齐归燕;乐毅闻之,从

赵归燕;屈景闻之,从楚归燕’”可知,燕昭王筑招贤台广纳贤士,吸引了大批天下士人前来投奔,这冲击了当时以血缘为标准的世官制,冲击了传统的贵族政治,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燕昭王礼遇贤士的做法,与诸侯争夺春秋霸主

无关,且时间不符,排除A项;华夏认同观念是指少数民族对中原华夏民族文化的认可,材料无从体现,排除C项;招贤纳士的做法并不能完全保障吏治清明与社会安定,表述有误,排除D项。故选B项。7.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

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和春秋战国的时代背景可知,要建立庞大的常备军和完善的国家行政机构,有效组织全国人力物力就要打破旧的松散的贵族政治,就需要建立以国君为首的中央集权制,D项正确;打出“尊王攘夷”旗号号令天下,与材料描述信息不符,排除A

项;材料说的是政治掌控力的提升,和税制改革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实行军功爵制打破旧贵族特权”是破旧,无法立新,文中的一系列措施需要新的体制来达成,排除C项。故选D项。8.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战国时期的中国。根

据所学可知,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C项正确;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排除A项;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排除B项;韩非主张法治,排除D项。故选C项。9.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

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甲同学认为穿衣要根据身份地位,这符合儒家的思想,儒家讲究礼仪和等级制度;乙同学认为穿衣要根据四季变化,合乎大自然的规律,这符合道家的思想,道家讲究顺应自然

;丙同学认为根据上面规定进行穿衣,这符合法家的思想,法家强调法治和制度;丁同学认为讲究穿着是一种浪费,破烂的衣服未尝不可,这符合墨家的思想,墨家提倡节俭和反对奢侈,A项正确。BCD项排列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10.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的革命是秦朝时中央集权的建立,D项正确;

世卿世禄制度早在商鞅变法的时候就被废除,因而不会出现在公元前221年,排除A项;封建土地制度确立是在战国时期,排除B项;宗法制的出现是在西周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11.A【详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皇帝制度,皇权至高无上,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A项正确;三公九卿、郡县制不是秦朝政治

制度的核心,官僚制不是具体的政治制度,排除BCD项。故选A项。12.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的中国。材料“近年来出土了大量秦朝时期的度量衡标准器,除陕西等秦国故地外,在山东邹城、江苏盱眙等六国故地都有

所发现,基本上涵盖了秦朝当时所有的疆土”描述的是秦朝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后,统一度量衡的功绩,因此可以印证“海内为一,功齐三代”,C项正确;“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体现的是皇权专制,排除A项;“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体现的

是秦朝统一法律,排除B项;“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体现的是秦朝废分封制,推行郡县制,排除D项。故选C项。13.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题意可知,陈苏镇

认为由于楚地与秦地风俗的差异,使得楚人对秦的反抗程度更为激烈,所以他是在强调文化差异与冲突激化了矛盾,A项正确;秦朝在东方和楚地推行的律令是相同的,排除B项;张楚政权最终失败,没有推翻秦朝统治,排除C项;“赋税徭役太重律令刑法太苛”是东方人反秦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

A项。14.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西汉初(中国)。根据材料“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仰上。”可知统一顺应了民心,因此,关东六国人民对秦的认识的

变化,主要是因为秦汉“大一统”政体确立,D项正确;心理隔阂的消弭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文化共同体的构建,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各族同源,排除C项。故选D项。15.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

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但是对于晚婚者重罚,这样有助于推动早婚早育,由此可以看出汉朝统治者实行罚款政策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增加人口,恢复生产,B项正确;打击晚婚缴纳罚款不能增加赋税,其增加收

入有限,排除A项;西汉初期,政府打击晚婚者其目的是恢复生产,但是材料没有体现对于民心的重视,排除C项;对年龄在30岁以下的未婚女子进行罚款其直接目的恢复经济发展,这也不是严刑峻法的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16.C【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武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推恩令”是汉武帝时期解决王国问题的一项重要政策。通过“推恩”的方式,汉武帝巧妙地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得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更加牢固。这一政策直接推

动了西汉政治上的真正一统,使得中央政府对全国的控制更加有效和稳固,C项正确;盐铁官营旨在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这一政策主要影响的是经济领域,而非推动政治上的真正一统,排除A项;推行尊崇儒术主要影响的是文化和

思想领域,虽然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基础,但并非直接实现政治上的真正一统,排除B项;河西四郡的设置无疑增强了西汉的边防实力,但在推动政治上的真正一统方面,其作用相对有限,排除D项。故选C项。17.A【详解】本题是单

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通过实施盐铁官营政策,将原本由地方豪强控制的盐铁生产与销售纳入国家管理,从而增加国库收入,削弱豪强的经济基础,同时为反击匈奴等军事行动提供

了资金支持,A项正确;“开辟丝绸之路”是汉武帝时期的对外交往的重要举措,但它更多地是为了促进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而不是直接针对豪强势力和财政需求,排除B项;颁布“推恩令”打击诸侯王实力,但是对于财政影响不大,排除C项;设置河西四郡加强河西走

廊控制的政治措施,没有涉及财政领域,排除D项。故选A项。18.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迎合了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因此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B项正确;董仲舒的建议是影响因素之一,非

主要原因,排除A项;材料与郡国制的废除无关,排除C项;其他学派不能真正治国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19.B【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范围为汉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开通

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B项正确;西域位于西北地区,而非西南地区,排除A项;丝绸之路属于商路,其并不能推动汉代农业的发展,排除C项;张骞开通西域并没有增加西汉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D项。故选B项。20.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

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后期(中国)。材料提及相比于西汉初年,西汉中后期吴越地区的“汉族墓葬形式越来越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江南地区的开发,吴越的墓葬文化受到汉族

文化习俗的深刻影响,表明民族交融得到进一步发展,D项正确;“吴越地区经济得到了开发”不合逻辑,与材料侧重吴越墓葬形式汉族化相悖,排除A项;“政府加强了对吴越地区的管理”不合史实,西汉初年吴越地区实行分封制,由吴、越诸侯国进

行治理,排除B项;“汉人大举向吴越进行迁徙”应在魏晋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21.D【详解】结合题意可知,东汉中期以后,政治统治的突出特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前期,亦即光武帝、明帝、章帝时期,皇帝本人能够控制国家的政治权力。但进入东汉中期以后,从和帝开始,东汉政权内部,出现了外戚、宦官轮

流把持国家最高权力的局面。这种情况,贯穿于整个东汉中后期的历史,成为东汉政治史的一个重要特点,D项正确;农民起义,不属于中央政权的典型特征,排除A项;东汉中期以后,出现了外戚、宦官专权的局面,并非朝中大将篡夺皇位,排除B项;地方豪强独霸一方,不

属于中央政权的典型特征,排除C项。故选D项。22.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秦末陈胜、吴广揭开反秦起义的序幕,刘

邦、项羽等反秦势力壮大,最终秦朝灭亡;东汉末年张角创立‘太平道’,掀起黄巾起义,随后军阀割据,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并结合所学可知,“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是秦朝采取强力手段,用严苛的刑法来治理天下,赋税徭役繁重无

比,使得阶级矛盾和农民矛盾不断激化;“黄巾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休,边患战时不断等,贫苦农民向官僚地主发起猛烈攻击,可见这两种模式下的斗争都源于阶级矛盾的激化,D项正确;材料让分析这两种古代封

建王朝覆亡模式的原因,A项属于现象,排除A项;陈胜吴广起义并非利用宗教发动民众,排除B项;东汉主要缘于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休,并未严刑峻法,排除C项。故选D项。23.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

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西汉时期。根据材料“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匈奴未灭,无以为家”“凿空”及所学可知,司马迁、霍去病都是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抱负,不畏艰难,百折不挠,体现了昂扬进取的精神,C项正确;“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未涉及忠君意识,排除A项

;功利思想是注重讲求建功立业,计功取利的思想。选项“激进的功利思想”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宗法观念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24.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三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

三国时期,郡级行政区和属县的数量明显增加,主要是因为南方开发,经济发展影响行政区划,B项符合题意,B项正确;材料是行政区域划分的变化,不是割据势力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民族融合,排除C项;安史之乱以后,经济重心南移

加速,排除D项。故选B项。25.C【详解】根据材料示意图及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内迁至中原地区,中原地区长期战乱动荡,中原人民南迁至江南地区,形成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人口大迁徙。C项正确;材料不属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材

料不属于秦汉时期,排除B项;材料不属于明清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26.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目的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概况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王朝更迭采取“禅让”模式,

和通过在前代王朝纪年之下书写本朝的“创业之主”,并在“禅让”完成后才行用本朝纪年,皆旨在突显新朝皇权的正当性和合法性,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王朝的更迭方式的论述而非涉及社会舆论的论述,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纪传体的史书编写,而非断代体的史书编撰,排除C项;材料涉及儒家思想的教

化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27.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改革全面进行汉化,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民族交融,B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带来的影响,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A项;

吸引了北民大量南迁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项;北魏孝文帝改革没有结束南北分裂局面,排除D项。故选B项。28.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了北方货币难以推行,出现以物易物,南方货币流通

较为广泛,这一现象主要是受到政局影响,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所以经济秩序得以维持,B项正确;孝文帝改革是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排除A项;魏晋时期经济重心依然在北方,排除C项;孝文帝时北方统一,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故选B项。

29.D【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进入大分裂大动荡,只有短暂的局部统一时期。北民内迁,中原人口南迁,民族关系进入大融合时期。因此社会动荡,民族交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总体特征,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项。30.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

长远来看,隋朝开凿的大运河,促进南北经济交流,D项正确;大运河的开凿的确是方便了隋炀帝的南巡,是属于运河开凿的作用,但不是主要历史作用,排除A项;巩固国家统一是隋朝开凿大运河的主要目的,但大运河开凿中繁重的徭役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迫使农民起义,成为了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所以并

没有起到巩固隋朝统一的作用,排除B项;加强北部的边防与大运河的开凿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31.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

朝时期,胡人的音乐、骑术和妆容在唐朝流行,胡人也学习汉族开始进行农耕活动,体现了唐朝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C项正确;“诗歌真实再现了历史”说法绝对,诗歌中也存在虚构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民族间交往交流

交融,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未涉及民族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32.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朝人口自公元755年后下降幅度大,是因为公元755年安

史之乱的爆发,战乱导致人口大幅度减少,A项正确;导致图中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安史之乱的爆发,“税收制度的改革”“自然灾害的频繁”“统治区域的减少”会影响人口变化,但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BCD项。故选A项。33.B【详解】根据材料的表格可以看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

国君的除后周外都是手握重兵的节度使出身,该现象说明五代实质上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B项正确;根据表格中国君身份可知,五个政权的开国国君都是手握重兵的武将与材料主旨不符,A项排除;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分裂的局面,C项排除;五代时期是大割据时期,政局动荡,

D项排除。故选B项。34.C【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中正官依据家世出身对人才的品第进行评定,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这是九品中正制的内容,C项正确;军功爵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推行,它以军功论赏,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察举制的标准是孝廉,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

官制度,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科举制的标准是考试成绩,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35.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的中国。据题干“隋

唐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并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是自由投考,择优录取,几乎向全社会知识分子开放,鼓舞了全社会的向学风气,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D项正确;优秀的标准是多样的,科举制不注重对道德的考察,故不一定选拔最优秀的官吏,排除A项;科举制选拔人才的标准是才学和考试成绩

,不包括道德,排除B项;科举制几乎向全社会开放,世家子弟如果读书、想参加科举考试也可以报考,排除C项。故选D项。36.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

料“各级考试都由相应级别政府的主要首长主持”并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考试主要受各级政府官员的控制,而政府官员与国家意志密切相关,A项正确;学在官府的局面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被打破,排除B项;公平是科举制的重要特点,但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结党营私的现象,无法得出“滋生了结党营私的局

面”排除D项。故选A项。37.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统一王朝,国力强盛,制度上使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趋完备的重大变革是确立三省六部制,B项正确;科举制是选官制

度,不是中央制度,排除A项;两税法是唐朝中后期实行的赋税制度,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唐律疏议》是唐朝的法制成绩,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38.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

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政事堂初设,仅仅是宰相集体议事的一个场所,而后逐渐成为唐王朝最高决策机关。”可知,材料体现的是政事堂是唐朝宰相集体的办公地点,有利于协调分歧,提高行政效率,C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三省六部制的完善,与分割宰相权力无关,排

除A项;唐朝处于古代阶段,而近代民主议政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专制体制下的决策失误不可能避免,排除D项。故选C项。39.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

:唐朝(中国)。根据材料“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初,实行租庸调制,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以庸代役保证了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B项正确;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

民的人身控制,排除A项;两税法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C项;唐前期的定额定租制是一种鼓励纳税人扩大土地占有、提高粮食产量的办法,因此租庸调制有利于土地兼并而非抑制,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40.B【详解】根据材料“每户按人丁

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可知该制度改革是两税法,B项正确,租庸调制、均田制、摊丁入亩不符合材料表述,排除A、C、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41.(14分)(1)特点:分布广泛;多元(地)起源;源远流长;各具特色。(2分,任答

2点即可)(2)时期:图一是战国时期,图二是秦朝。(2分)理由:图一中的图例“东周都城”、“七国国都”以及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可知是战国七雄;图一中的桂陵之战、长平之战等,这些信息都说明图一是战国时期。图二的“秦”

、“咸阳”可知是秦朝定都咸阳,图中的长城东至辽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原有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长城;据图二中的“蜀郡”“象郡”等信息可知当时地方实行郡县制,所以图二是秦朝。(4分)(3)变化:由

土地和心理层面的统一到制度层面的统一;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4分)(4)特点:国家统一;法律统一;郡县体制;因俗而治等。(2分,任答2点即可)42.(14分)(1)变化: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2分)(2)措施:优待和

赏赐匈奴降众;尊重民族制度习俗;扶植农业经济发展;鼓励文化发展和交流。(4分,任答2点即可)(3)特点:政策开明;因俗而治;以和平方式为主(或以怀柔、羁縻为主);边疆民族具有较高自治性;治理方式灵活多样。(4分,任答2点即可)(4)政治智慧:以和为贵;坚持大一统原则;因地制宜,因

俗而治;继承中创新。(4分,任答2点即可)43.(12分)(1)秦代诸郡分布的特点:北方郡县分布较多,南方郡县分布相对较少;整体郡县数量不多,分布相对集中。隋后期诸郡分布的特点:南方郡县数量增多,与北方的差距缩小。总体郡县数量明显增

加,分布更为广泛。(4分)(2)成因:秦代:政治方面:秦朝兴起于关中地区,政治中心在北方,对北方的控制和管理更为重视。经济方面:当时北方是经济重心,农业发达,人口密集,需要更多的行政管理。军事方面:北方面临游牧民族的威胁,需要

加强军事防御和管理,设置较多郡县。隋后期:政治方面:隋朝实现大一统,政治统治相对稳定,加强了对南方的控制和管理。经济方面:魏晋以来南方开发,南方经济逐渐发展,人口增多,需要增设郡县以加强管理。文化方面:

随着文化交流的加强,南北文化差异逐渐缩小,管理方式趋同,为增设郡县提供了条件。(8分,秦隋各答两点即可)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