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安徽省十联考(合肥市第八中学等)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共(10)页,608.726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c78ddef16c59543ddae32aa1a8a4e6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历史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
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至第10课。5.答题卡套印若出现印偏、印歪、印
斜,请向监考老师调换免得影响网阅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犁耕是良渚文化农业耕作的主要方式,在许多遗址中都发现了当时使用的石犁。同以前的耜耕生产相比,犁耕不仅可以提高工效,更好地改变土壤结构,而且也为条播
和中耕除草技术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使荒地得到更大面积的开发。这反映了当时()A.农民阶级劳动工具单一B.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C.农业生产水平有所发展D.生产资料私有制已经出现2.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强调“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之际”的政治变革是指(
)A.君主专制制度逐步建立B.从部落联盟到封邦建国C.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D.从封邦建国到中央集权3.下表是《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关于孔子学生身份、年龄、国别的记载。这反映出孔子()类别人物身份貴族出身的孟懿子、南宫敬叔、司马牛,贫民出身的
颜路、颜渊、子张等年龄子路少孔子9岁,颜回少孔子30岁,子张少孔子48岁国别颜回(鲁国)、子贡(卫国)、公冶长(齐国)A.践行了人人平等的价值理念B.推动了诸子百家相互交流与融合C.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D.打破了贵族阶层垄断教育的特权4
.周朝时确立了谥号制度,对君主和大臣的一生给予盖棺定论的评价。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因“谥号”的定夺将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而废除谥法。秦始皇的这一做法体现了()A.文化统一B.以法治国C.皇位世袭D.皇帝独尊
5.下表反映了西汉诸侯国“相”履职重心的演变情况。这表明当时()时期相的主要职能汉高祖辅助诸侯王国的建立与巩固文景时期侧重对诸侯王国兵权的控制。景、武时期侧重于中央“汉法”在诸侯王国的推行宣帝及以后与
汉郡太守职能渐趋一致A.王国问题不断得到解决B.地方兵权被收归中央C.汉文化开始向边境传播D.中央集权制已经完善6.西汉前期,一些豪强富商通过手中的权力和经济实力,垄断国家的经济命脉,囤积居奇,操纵市场,贱买贵卖,牟取暴利。这一现象()A.促使汉武帝开始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导致
了西汉王朝的衰落C.为丝绸之路的繁荣奠定了社会基础D.推动了盐铁官营的实施7.东汉中叶后,尚书台取代三公“总领纪纲,无所不统”。到魏晋之际,中书监、令受到重视,他们处于皇帝“喉舌之任”的地位,而对尚书省的官员就
稍有疏远。当时,中书掌管内事,皇帝密诏下达州郡和边疆,均由中书草定,并不一定非要尚书签署不可。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A.尚书权力过大威胁到君主专制B.三省制度日渐完善C.权力中枢的发展适应现实需要D.官僚政治已经成熟8.下面两幅图片分别是汉武帝时
期和南北朝时期的农牧分界线图。这两幅图中农牧分界线的变化()A.反映出南北经济的不平衡B.受政治局势的影响C.表明北方经济结构的优化D.说明中外交流加快9.唐代诗人李敬方曾在《汴河直进船》中写道:“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
”作者认为大运河的开凿()A.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B.具有双重影响C.奠定了唐朝盛世局面的基础D.促进南北交流10.唐太宗认为“人才有长短”,“人不可以求备,必舍其所短,取其所长”,于是任命刚正不阿的李道裕
为刑部侍郎,不通经史但能秉公办事的戴胄担任大理寺少卿一职;他还提拔了不少关东的普通地主,如魏征等,并广泛听取官员的意见。这说明唐太宗()A.选贤任能,虚怀纳谏B.推行均田,鼓励垦荒C.不兴土木,休养生息D.保证农时,轻徭薄赋11.据《新唐书》记载:“
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这一现象()A.是专制皇权强化的产物B.表明三省分工合作互相监督C.使得冗官问题逐渐凸显D.说明权力制衡体制渐趋
混乱12.唐建中元年(780年)颁行了新的赋税制度——两税法,规定:地方官府量出制入,将诸项税收合并为一总额,按照户税、地税两种征收方法分摊到每户百姓头上。户税按户等征钱,其标准兼顾人丁与资产,地税则是履亩纳粮。由此可知,该税
制的实行()A.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B.抑制了唐代社会土地兼并的现象C.解决了政府财政问题D.利于政府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13.下表是唐朝部分诗歌的摘录。据此可知,这些诗歌()诗歌来源从官重公慎,立身貴廉明陈子昂《座右铭》勿
慕贵与富,勿忧贱与贫。自问道何如,贵贱安足云白居易《续座右铭》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咏史》A.体现出积极有为精神B.关注民众安身立命C.传承了社会伦理道德D.具有家国忧患意识14.宋朝“台谏”是御史台和谏院的合称,其中谏院负责对朝政遗缺、官员失职等行为进行规谏讽喻
,约束皇帝,监督宰相,有时还会与宰相联合对抗皇帝。谏院的这些行为客观上()A.规范了民主程序B.利于政治的清明C.完善了权力分配D.避免了权臣乱政15.金朝某一民族管理系统产生于女真原始社会的末期,其成员平时在各自部落内从事狩猎、捕渔劳动,一遇战争,青壮年则自备武器、军
马和粮草,应征召去打仗;在迁居中原各地后,成为军事、行政、生产三位一体的行政组织。据此可知,该“系统”是指()A.南北面官制B.“四等人制”C.猛安谋克制D.行省制度16.元朝统一后,在原金、宋的领土上划分行省时,大胆打破自然地理的界限,令各省北向门户洞开。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促进区域经济平衡B.加强边疆地区管理C.强化君主专制统治D.防止出现地方割据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
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中
国文化概论》材料二董仲舒认为大一统是天地的通经常道,并提出思想大一统——独尊儒术的建议:“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董仲舒倡导的大一统思想,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对中华文化走向和中华
民族精神的塑造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当然,独尊儒学后来走向极端,把儒学神学化、宗教化,也有其显著的弊端,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摘编自刘丹忱《董仲舒“大一统”理论对中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作用》等(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两则材料思想主张的相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出现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思想主张的影响。(6分)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汉文帝即位之初,将军陈武等主张对南越和匈奴动兵,“以一封疆”,但汉文帝反对,其理由是对周边敌对民族不能轻易出兵,应维持和平,以免耗损国力。对南越,妥协和讲义并重,答应赵佗提出的“求亲昆弟,请罢长沙两将军”等不失原则的要求,并表示和平的愿望。
对匈奴,即使非要用武力不可,民族冲突以后,也力争与匈奴化为兄弟。南越与匈奴降附后,设置属国,《汉书》云:“因其故俗为属国”。材料二唐太宗即位前后,民族归附与分离并行,北疆的胡人、稽胡、契丹,西疆的吐谷浑、党项、羌人,南疆的诸蜜、僚族等,相继附而复叛,其中威胁最大的是突厥。唐太宗慎重地
采取了众生一体、共治天下的原则。大唐帝国打败突厥之后,唐太宗并没有把突厥迁入华夏内地散居同化,也没有把他们赶回故地,而是就地安置,“因其习俗而抚驭之”,任用突厥首领治理,朝廷不派官员,基本是自治,相当于世袭封建。唐太宗执政时的唐朝廷是多数民族(
汉族)与少数民族(突厥、吐谷浑、吐蕃、契丹等)分享天下。唐太宗与异族分天下,还有更深一层考虑,“把敌国变成异族自治,留住外部监督,不留边祸,则外有制衡,内不失道”。——材料一、二均摘编自邱成岭《论中国古
代民族政策观——以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康乾盛世时期为例》(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汉唐民族政策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唐民族政策的历史意义。(8分)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下面是(部分)历史学者们对北魏孝文
帝改革的评价。人物评价马端临自孝文定鼎伊洛,务欲以夏变夷,遂至矫枉过正,宗文鄙武,六镇兵卒,多摈弃之,有同奴隶,边任浸轻,裔夷内侮。魏之衰弱,实肇于此吕思勉鲜卑无法永远凭借武力和汉族相持,以塞外游牧的民族,侵入中国,其结果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高阁孝文帝改轨仪,规周汉以新品制,列教序于
乡党,敦诗书于郡国。使揖让之礼横被于崎岖;歌咏之音,声溢于仄陋陈汉玉孝文帝的汉化学来的主要是汉人的繁缪腐朽,丢掉的却是拓跋的长处——勇武质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形成于公元前后的两汉时期。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由于丝绸之路的开辟与畅通,不仅对促进古代中国西北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作为中国同中亚、西亚以及欧、非地区各国商业联系和友好往来的交通要
津,载誉于世界文明史册。——摘编自郭洪纪孙立霞《再说“重开丝绸之路”》材料二安史之乱以后,西北边防空虚,吐蕃、回鹘等少数民族趁机侵占西域土地,丝绸之路沿线混战连连,唐朝因国力衰退,更无力夺回对西域的控制权,路上丝绸之路严重受阻。而日本等国不断派遣唐使,开辟海上新线路,中国商人往来于东海航路,在
此背景之下,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发达。——摘编自周得京《中国丝绸之路的繁荣》(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丝绸之路开辟的意义。(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代丝绸之路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6分)2022~2023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答案1.C2.B3.D4.D5.A6.D7.C
8.B9.B10.A11.A12.D13.C14.B15.C16.D17.(1)相同之处:都主张思想大一统。(2分)原因: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统一;民族交融和华夏认同观念的增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发展的需要。(6分)(2)影响:独
尊儒术使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但后期走向极端,弊端明显,阻滞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思想大一统的主张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对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的形成和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6分
)18.(1)特点: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武力威慑与和平怀柔并举;因俗而治;天下共治。(6分,任答三点即可)(2)历史意义:尊重和保护了少数民族习俗文化;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国家统一;推动了民族交融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后世民族政策提供了有益借
鉴。(8分)19.示例一:认识:孝文帝改革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2分)孝文帝改革具有重大意义。首先通过经济方面的改革,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的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
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一方面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另一方面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然而,孝文帝推行的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尤其是大定族姓,移植门阀士族制度,这使得尚无文化积
淀的鲜卑拓跋贵族迅速腐化,严重销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8分)综上所述,孝文帝改革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但是功大于过,孝文帝所推行的改革措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
盾,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我们要客观地看待孝文帝改革。(2分)示例二: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2分)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北方动荡。公元5世纪由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黄河
流域,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动荡的局面,加强了北方民族间的融合。为了吸收汉族文化,巩固北魏统治,北魏孝文帝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孝文帝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把国都从平城迁到洛阳;迁都
之后采取全面汉化的政策,移风易俗。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缓解了民族矛盾,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础。(8分)综上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2分)(答案仅作阅卷参考,不
作为唯一标准答案,其他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20.(1)意义:推动了古代中国西北经济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开启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6分)(2)变化:从陆上丝绸之路受阻到海上丝绸之路兴起。(2分)原因:安史之乱后,唐朝
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日本等国遣使来唐,开辟了海上新航线。(4分)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