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西藏拉萨片区十校2019-2020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docx,共(17)页,86.315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bc020f1cb6f0d6088299fa0dc5de98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二学期拉萨片区高中十校期末联考高二年级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作答非选择
题时,将答案用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8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
《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深刻。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
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
都是指柳树。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翻阅相关资料典籍,
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
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王维《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自汉代以来,“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
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开篇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柳絮的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孤独的处境相合,故“柳”“柳絮”又常被诗人们借以言“愁”。冯延巳《鹊踏枝》:“撩乱春
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写为春愁所困的女子对所爱之人的追寻不断。此外,柳树姿态婆娑,与风情万种的美丽女子极为相似。所以,柳又是风流多情的妙龄女郎的象征。刘禹锡《忆江南》有“弱柳从风疑举袂”,生动再现了少女舞动时柔曼轻盈的身姿。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住宅旁种
了五棵柳树,自号为“五柳先生”,所以柳在古代诗人笔下有时也成了隐者的象征。唐代刘昚虚《阙题》:“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即写自己隐居山中的读书之乐。(摘编自蒋育君《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分析》)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柳作
为中国古典诗词众多意象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最早出现于《诗经》中。B.“柳”又作“杨柳”,称名不同,其实所指相同,在诗人白居易、欧阳修的笔下,寄寓了相同的感情。C.经过长期历史文化积淀,柳在诗歌中具有了丰富的意蕴,如慕春光、写离情、抒乡思等。D.古
人常借柳表达思乡思亲之情,是因为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柳已成为故乡的象征。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层次清晰,先论述了杨柳与柳之间的关系,进而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含义进行了阐述。B.文章
按时间先后顺序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丰富含义展开论述,阐述了其发展的历史轨迹。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主要目的是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D.因为家中庭院植有柳树,许浑因此睹物伤怀,咏出了表达强烈思乡之情的“蒹葭
杨柳似汀州”的诗句。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杨树与柳树在外形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古人在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感情的表达。B.隋炀帝“御笔赐柳姓杨”的传说并无确切
根据,因而不能作为古诗词中“杨柳”即指柳的证据。C.无论是许浑、冯延已还是刘禹锡等,都写出了大量咏柳的诗篇,可见柳这一具有丰富情感意蕴的意象在古诗中广泛存在。D.陶渊明辞官归隐,种柳于屋旁,自号“五柳先生”,柳因
此在相思、乡愁等意蕴之外,又成为隐者的象征,寄寓了隐逸之乐。(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不染袁炳发高三学生杨直,清华、北大任他选读。老师和同学都这么认为。但杨直家的邻居们不见得这样认为
。杨直的爸爸或妈妈每次开过家长会,回到家里就急不可待地支起麻将桌,还一边不迭声地叫:开这么长的大尾巴会,耽误穷人半天工。杨直家住平房,大门永远敞开着,隔着几条路的邻居无聊了也会奔来,图个热闹,在家不被允许抽烟,但在杨直家几乎没什么不可以。杨直家是老少屋
,他住一小间。杨直和父母房间的屋门隔着一个开放的厨房,但是屋内却仅有一道薄墙间壁,上面还有一个玻璃窗,不隔音,甚至烟气和人散发出的臭气都会从玻璃窗缝隙挤到小屋来。两口子全下岗,吃着低保,心思都用在麻将上,骗几个昧良心的钱,过着不死不活的日子。赌客们弄到深更半夜时,杨直的
妈妈就给他们煮面条,现成的挂面,吃一碗10元。半夜赌客们自带的香烟抽没了,所有的小铺又都歇了,杨直的爸爸就拿出一元一包的香烟,按支出售,一支5元。邻居老太太说起杨直就叹息:这孩子,天养活的。杨直有时听到了也不说什么,礼貌地笑笑就走过去了。杨直心里想他吃饭现在还要靠父母养活,但自己
的心灵自己一定要养活。杨直高一军训时,由于没有早饭吃,训练强度又大,晕倒了。他知道这样不行,虽然从小到大他几乎没怎么吃过妈妈做的早饭,但他知道高中之后绝对不行,杨直开始自己做早饭。几天的工夫,杨直能熟练地做饭了,自己吃好,爸爸妈妈起床之后竟然也吃上儿子温在锅里的饭菜了。惹得邻居老太太又
叹息:我这话放在这,将来那两口子必是借上儿子的大光了,等着吧,吃香的喝辣的享福。偶尔得闲,杨直会径直奔胡同口吴爷爷摆着的象棋残局,坐在吴爷爷的对面一眼不眨地盯着棋盘。吴爷爷就一眼不眨地盯着杨直黑发浓密的头顶,悠然道来:贵人不顶众发。我的
头发很多。杨直仍低着头。哈哈,孩子,这“众”字你道是多的意思?非也,说的是不顶着一般俗人的头发,不囿于一般俗人的困难!杨直抬起头来,目光炯炯地看着吴爷爷,俩人就那么对望着,在彼此的眼睛里看到了自己。转眼两年过去,杨直迎
来了高考。高考作文时,根据材料,杨直本打算写一篇议论文,用著名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做论据;就在要落笔时,突然想起一件事,这件事让他改变主意,写成一篇感人的散文。就在这个春天,杨直在小河边背单词,他偶然看见一棵芽儿已经破土,但不幸的是,这颗
种子天命使然落在一块石头下面。杨直心一愣,下意识伸手要拿开那块对于芽儿来说巨大的石头,但杨直终于把手停在半空中。以后几天杨直每天早晨必去看望那棵芽儿,他忧心忡忡,矛盾丛生担心它会夭折。但第四天奇迹出现了,芽儿竟然掀翻了背上巨大的压力,并脱胎换骨,由一棵鹅黄羸弱的芽儿变成一棵翠
绿茁壮的苗儿!杨直的作文得了满分。杨直实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个梦想,考入了清华大学。当然,杨直考入清华大学,并不仅仅依靠他的满分作文。(选自《第五届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奖作品》)4.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
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交待了老师、同学和邻居对杨直清华、北大任他选读的不同看法,造成了悬念,吸引读者阅读下文。B.杨直的父母因为下岗,无法给杨直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在生活上也难以照顾他,但在客观上却培养了杨
直的自主生活能力,激发了他积极进取的强烈欲望。C.小说中通过“吴爷爷”给予了杨直肯定和赞美,这些描写看似闲笔,但对于刻画杨直却起到了重要的烘托作用。D.小说借鉴了中国传统小说人物描写的手法,综合运用语言
、动作、典型细节描写之外,又突出运用了对比,将人物刻画得形象生动。5.杨直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6分)6.小说最后写了杨直高考作文写巨石下嫩苗破土成长的事,有什么作用?(6分)(三)实用
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材料一:“我想在座的大家都熟悉那首歌《让我们荡起双桨》,里面有一句歌词:做完了一天功课,我们来尽情欢乐。”王国庆说:“看看我们身边有的孩子,我听到周围有人讲,那些孩子们有的时候作业做到晚上九点、十点甚
至十一点。做完作业他们上哪儿欢乐,到哪儿荡起双桨呢?”3月2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王国庆表示,减负是全国政协委员关注的问题。作为政府要优化管理,要进一步深化教育的综合改革,切实改变应试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破除以分数和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的唯一标
准,以此来营造学校、教师、家长、学生都减压的良好教学大环境。(摘编自新京报《全国政协发言人谈减轻中小学生负担》)材料二:在谈到如何“减负”问题时,陈宝生说,减负不光是教育战线的事,更是整个社会的事。减负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各方面合作、共同努力。减负
要从以下几方面减:一是从学校教学减负。这些年,学校减负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有人讲叫作“校内减负校外增负”,这句话反映了一定的实际,但也有偏颇。我们有一些减负措施是“一刀切”的,有一些减负办法是简单化的,它的效果值得评估。学校减负,主要是加强科学管理,把减负的任务落实
到学校教学的各个环节,作为一个突出问题来解决。二是校外减负。主要是规范教育秩序,治理整顿各类培训机构。培训机构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要补充,要整顿的是违规的部分,超前教、超前学,违规办学、没有资质办学。三是考试评价减负。考试评价减负就是要改变评价方式,完善学业考试办法,建立素质综
合评价制度,不允许以分数高低对学生排名,不允许炒作高考状元。这是考试评价减负,指挥棒要让它正确起来。四是老师教学减负。老师要按照大纲足额授课,绝不允许课上不讲课下讲、课上少讲课后讲,甚至鼓励引导学生参加培训。五是家长和社会减负。整个社会都要提高教育素养,
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成功观,使我们的减负工作有一个正确的思想基础。这些年各种成功学、培训机构的广告满天飞,带来的结果就是家长的口袋空了,学生的负担重了,学校的教学秩序乱了。一些不符合教育规律、不符合孩子健康成长需求的理念到处流传,给家长制造焦虑,给孩子制造负担,这种现象绝不允许。
全社会都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不要盲目追求那些成功学,那些培训机构炫耀的培训成绩单、广告、广告词,很多都是鸡汤加忽悠。不听忠告听忽悠,负担增加人人愁。要改变这种状况,提高教育素养,不要听信那些似是而非的理念,要按照教育规律办事,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来办事,让他们健康成长。(摘编
自新华网《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答中外记者问》)材料三:近日,网络上出现了一些文章,从根本上否定了减负。在这些“家长本位”的文章中,推迟上学、三点半下课导致接送麻烦只是次要的理由,核心的理由其实就是认为减负对孩子将来“出人头地”不利。其中,流传最广的一篇是《教育
部,请不要给我的孩子减负》。文章认为对奥赛热的严厉打击是错误的政策,认为这种做法不利于选拔和识别天才。作者认为现在的孩子根本不算苦,只是主张减负的“键盘侠”在大惊小怪,沉重的书包是因为学校课本本来就厚,这是教育部规定的课本材料,你课上的再少也必须买那么厚的书,和学生的压力与作业
多少根本无关。文章认为当年应试教育一路走来的上一代人当年其实没那么苦,一样“有童年”。他们还强调高考和学历的作用,认为高考是“穷人家孩子翻身希望最大的、最后的公平机会”,课堂减负只会增加校外负担,而有钱人上得起最好的辅导班,请最好的课外
老师,在加剧不公平的同时,还让穷人家的支出大增。(摘编自腾讯评论《解决“减负大争论”,没有别的路》,作者丁阳)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新闻发言人王国庆在3
月2日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现在孩子的课后作业量过大,以致于等他们完成作业,各种供孩子们游娱的地方都已关门休息,孩子们无以游娱。B.目前,因为升学率的压力,学校的所谓减负往往只是校内减负校外增。方法简单,行为偏颇,因而学
校减负收效甚微。C.正确的成才观、成功观是减负的正确思想基础。纷纷扰扰的所谓成功学,其本质往往是基于商业目的的营销。其结果是家长口袋空了,学生负担重了,学校的管理更加困难了。D.上学时间延后,放学时间提前,这给家长接送孩子带来了诸多不便,家长们不得不调整自己的
作息时间。正因如此,许多家长致书教育部门,反对给孩子减负。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6分)A.从材料一中可以见到,减负话题出现在全国政协新闻发布会上,说明它已经引起了社会相当的
关注。事实上,减负已经成为十三届政协一次会议的议案之一。B.有的老师出于经济利益的考量,不按照大纲足额授课。他们采用课上不讲课下讲,或者课上少讲课后多讲等方式应对减负,更有甚者鼓励学生参加培训。C.《教育部,请不要给我的孩子减负》作者所代表的“家长本位”的思考者认为:减负是个伪命题,只是那
些网络评论者们在事不关己的前提下大惊小怪。因为他们并没有认识到高考是“穷人家孩子翻身希望最大的、最后的公平机会”。D.“减负”应是整个社会的事,更是教育战线的事。其实,减负作为一个更具社会性的问题,如
果缺乏各方面的合作和共同努力,要获得预期结果的可能性微乎其微。E.十三届政协新闻发言人从优化政府管理职能,进一步深化教育的综合改革层面,强调了为学生减负的社会意义;教育部长则从社会各方协同合作方面谈了减负问
题。9、材料三概括说明了《教育部,请不要给我的孩子减负》一文的主要观点。对于这篇文章的观点,你持支持态度还是持反对态度?请结合三则材料,陈述你的理由。(5分)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白,字太白,山东
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
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
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阻之。白益傲放,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
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
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洲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10.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初白/游并洲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
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B.初/白游并洲/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C.初白/游并洲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D.初/白游并洲/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1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A.十岁通.五经通:通晓B.后天才赡逸.逸:超过一般C.辟.为僚佐辟:开辟D.白益.傲放益:更加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由于李白是李母梦见太白金星而生下的,
所以李白字“太白”。李白天赋过人,才华横溢。B.贺知章很欣赏李白的诗才,感叹他是遭贬的仙人。李白后经贺知章的推荐,得以步上仕途,担任翰林供奉。C.在朝廷上下,李白都表现出放荡不羁的个性,这说明李白是个决不
“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D.郭子仪曾有恩于李白。后来,李白受牵连下狱,郭子仪又请求用自己的官爵来赎免李白的死罪。13.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
每欲与官,妃辄阻之。(5分)(2)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4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杜甫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黄牛峡③静滩声转
,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
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14.这首诗的第三联没有运用到到表现手法为()(3分)A.欲扬先抑B.寓情于景C.以静衬动D.虚实结合15.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中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6分)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6.补写出下列诗句中的空缺部分。(8分)(1)李白在《将进酒》中
体现诗人及时行乐的观念、豁达自信的性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莫使金樽空对月。________________,千金散尽还复来”。(2)《过秦论》中告诫后人应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而后人哀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3)《荀
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________”。(4)《赤壁赋》中,苏轼感叹生命短暂和人的渺小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8题。当一个人开始慢慢地感到不选择适当的颜色、用适当的手法把它们画到适当的位置上去是一种难度时,我们便面临更()的思考了。人们会惊讶地发现在自然景色中还有那么许多
以前从未注意到的东西。每当走路坐车时,附加了一个新目的,那可真是()有趣之极。山丘的侧面有那么丰富的(),在阴影处和阳光下迥不相同;水塘里闪烁着如此耀眼夺目的反光,光波在一层一层地淡下去;表面和边缘那种镀金镶银般的光亮真是()。我一边散步,一边留心着叶子的色泽和特征,山峦那迷梦一样的紫色
,冬天的枝干的绝妙的边线,以及遥远的地平线的暗白色的剪影,那时候,我便本能地意识到了自己。我活了四十多岁,除了用普通的眼光,从未留心过这一切。好比一个人看着一群人,只会说“人可真多啊!”一样。17.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广阔新鲜
光彩美妙绝伦B.广阔光鲜色彩美妙绝伦C.广泛新鲜色彩美不胜收D.广泛光鲜光彩美不胜收18.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当一个人开始慢慢地不感到选择适当的颜色、用适当的
手法把它们画到适当的位置上去是一种艰苦时B.当一个人开始慢慢地不感到选择适当的颜色、用适当的手法把它们画到适当的位置上去是一种困难时C.当一个人开始慢慢地感到选择适当的颜色、用适当的手法把它们画到适当的位置上去是一种艰苦时D.当一个人开始慢慢地感到选择适当的颜色、用适当的手法把它们画到适当的位
置上去是一种困难时19.下面是一位作者发给图书编辑的一则短信,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5分)亲爱的编辑老师:您好,您今天专程来拜访我,我万分感激。但是我今天日理万机,实在是没有时间与您会面。明天我会抽时间
光临您的寒舍,并带上我的拙作请您拜读。20.你十分想要拥有一件物品,但你的零花钱不足以购买,还需要向父母寻求资助,请你选择具体的物品,按照以下框架,向父母提出合理诉求,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
过80字。(6分)四、写作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向自己提出的问题不知为什么我们好像觉得,如果是鸟,那么它们就多半在飞,如果是扁角鹿或老虎,那么它们就在不停地跑,跳。实际上鸟是停着的时候比
飞的时候多,老虎懒得很,扁角鹿常常吃草,只是嘴唇在动。人们也是这样。我们想,人生中充满了爱,而当我们问问自己和别人——谁有多少时候在爱,却原来竟是那么少!请看,我们也是多么懒惰啊!要求:①围绕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
;②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校名;⑤不少于800字。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B解析:B项,“寄寓了相同的感情”错。2.A解析
:B项“按时间先后顺序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丰富含义展开论述”错。C项“主要目的在于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错,主要目的在于增强文章说服力。D项“家中庭院植有柳树”错。3.D解析:A项无依据,依据原文只是提到了给后人理解诗句制造了困扰。B项逻辑关系错误,文中有“即使此传说确凿……故此据不足为证
”。D项,“完全是”说法过于绝对。(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4.B解析:B项,“无法……难以照顾他器“激发了他积极进取的强烈欲望”。错。5.①他是一个孝顺父母的孩子;父母下岗在家,却只知开赌局、混日子,他自己学会做早饭后,不仅自己吃,还给父母做好了温
着。(2分)②他能够保持清醒,坚持自我(或者他是个有主见的人);生活在那样的家庭环境中,他时刻保持着清醒,“心里想他吃饭现在还要靠父母养活,但自己的心灵自己一定要养活”。(2分)③他是个自立自强的人(或者他是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始终不忘自己的理想,最后通过努力拼
搏实现了自己的梦想。(2分)6.这是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2分)。杨直身处恶劣环境,却能坚守信仰操守,使自己健康成长(1分)。杨直考场作文中的小芽,为巨石所压,却最终脱胎换骨,变成了一棵墨绿茁壮的苗儿(1分)。这小苗的命运和杨直的命运极其相似,
作者借小草来歌颂杨直,突出了其优秀品质(1分),深化了文章的主题(1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7.C【解析】A项曲解文意。虽然选项所描述的是客观情况,但材料一中,发言人取譬目的是完成作业时间长,挤占学生课
后休息时间,并非强调孩子们完成作业之后游娱的地方关门才无法放松游娱。B项与文相悖。材料二第二段有“学校减负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展”的明确表述。D项以偏概全。材料三首段提到“接送麻烦”只是次要理由,核心理由
其实是“认为减负对孩子将来‘出人头地’不利。”8.B、E【解析】A项无中生有。文段中并没有“减负成为议案之一”的相关表述。C项曲解文意。选项中“网络评论者们并没有认识到高考是‘穷人家孩子翻身希望最大的、最后的公平
机会’”的相关表述毫无根据,亦不是他们“大惊小怪”的原因。D项中“社会”、“教育”之间的递进关系颠倒。9.示例一:我持赞成态度(1分)。1、学生负担过重是客观事实,不利于中小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2分)2、作为全国政协大会的主要话题之一,说明给学生减负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2分)示例二:我持反对态度(1分)。1、相比较而言,目前学生负担并未达到无法承受的地步。(2分)2、学生负担主要源自目前的考试体制和人才评价体系,不从负担产生的根源上解决问题,有本末倒置之嫌。(2分)二、古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10.D11.C12.D(应
为“李白有恩于郭子仪”)13.(1)高力士以此为羞辱,就指摘李白《清平调》中引用的赵飞燕的典故,用来激怒杨贵妃。皇帝每次想要给李白官做,贵妃总是阻止。(“耻”、“以”、“官”、“辄”每字1分,语句通顺1分。)(2)县令看了,又惊又愧,忙行礼道
歉说:“不知道是翰林学士来到此地。”李白大笑着扬长而去。(“谢”、“至此”、“而”每字1分,语句通顺1分。)【参考译文】李白,字太白,崤山以东人氏。母亲梦见长庚星生下了他,于是用“白”作他的名,用“太白”作他的字。李白十岁时就通晓五经,他自己梦见笔头长出花来,此后他天赋过人,才华横溢。李白喜欢纵
横之术,练习剑术为打抱不平,他不看重钱财,乐于施舍。又客居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住在徂徕山中,天天设酒痛饮,号称“竹溪六逸”。天宝初年,李白从蜀中来到京城长安,当时他的本领尚未施展,就把自己
所作的诗歌献给贺知章看,贺知章读到《蜀道难》一诗时,感叹地对李白说:“你啊,是被贬谪到人间的仙人。”于是,解下自己身上的金龟饰物来换酒,与李白整天为乐。于是向玄宗推荐了李白。玄宗在金銮殿召见了李白,与他谈论时局国政。李白献上颂文一篇,皇上
很高兴,赐给他饭食,并亲手为他调匀肉汤,降旨任命李白为翰林供奉。李白曾在皇上面前大醉,起草诏书,让高力士为他脱靴。高力士以此为羞辱,就指摘李白《清平调》中引用的赵飞燕的典故,用来激怒杨贵妃。皇帝每次想
要给李白官做,贵妃总是阻止。李白更加高傲放达,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并称为“饮酒八仙人”。后来他恳求回乡。玄宗赏赐给他黄金,下诏让他回家。李白云游四方,打算登华山,带着醉意跨在驴身上,路过县衙门,县令
不认识李白,十分生气,派人把李白带到公堂上问道:“你是什么人,敢这样无礼!”李白在供词中不写姓名,只写:“呕吐后曾使皇上用手巾擦嘴,吃饭时皇上亲手为调匀肉汤,写字时杨贵妃捧着砚台,高力士帮着脱靴。在天子殿门前
尚许我纵马奔驰;华阴县衙门口,却不能骑驴而过?”县令看了,又惊又愧,忙行礼道歉说:“不知道是翰林学士来到此地。”李白大笑着扬长而去。李白曾与崔宗之一起坐船从采石矶到金陵,他身穿宫中特制的绸袍坐在船上,旁若无人。安禄山叛乱时,玄宗避难蜀中,永王李璘统管东南
地区。李白当时高卧隐居于庐山之上,被李璘招聘为军中幕僚。后来李璘起兵造反,李白潜逃回到彭泽。李璘失败后,李白受牵连被关在浔阳的监狱中。当初,李白漫游到并州,见到郭子仪,感到此人非同寻常,曾解救过郭子仪的死罪。到这时,郭子仪向朝廷申请解除自己的官爵来赎免李白的死罪,于是皇上下旨把李白改判为流放夜
郎。李白晚年喜欢黄帝、老子的道家学说,在牛渚矶泛舟,带着醉意捕捉月亮,就沉到水底去了。当初,李白喜欢谢家青山,如今他的墓还在那里。(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3小题,17分)14、A①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诗人对友人行程艰难的
忧虑。②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吹骨、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表达诗人因友人离去的孤寂伤感之情。③虚实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属虚写,写诗人想象韩十四坐船过黄牛峡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属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15、①“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表现了
对战乱导致生灵涂炭的忧愤之情;②“我已无家寻弟妹”表现了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③“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表现了对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④“此别应须各努力”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勉励之情;⑤“故
乡犹恐未同归”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之情。(答出三点且有分析即可满分)16、(1)人生得意须尽欢天生我材必有用(2)秦人不暇自哀后人哀之而不鉴之(3)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4)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每句1分,错字、漏字不给分)三、语言文
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7分)17、C18、B19、(1)拜访-看望(2)日理万机-事务繁忙(3)光临-前往(4)寒舍-家中/宅邸(5)拜读-指教/指导/阅读(每点1分)按照题目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字数不超过80字即可。(6分)作文(60分)(略)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
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