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单元复习与测试-2022-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下册同步精品讲义(人教版)(解析版).docx,共(14)页,290.845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b1d57fd4bbdc14e58457d53eb92e14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十单元酸和碱一、选择题1.新鲜果汁是常见的饮料,下列四种饮料呈弱碱性的是()A.柠檬汁B.苹果汁C.西瓜汁D.玉米汁【答案】D【解析】A、柠檬汁的pH为2~3,小于7,显酸性,错误;B、苹果汁的pH为3~4,小于7,显酸性,错误;C、西瓜汁的pH为5~6,小于7,显酸性,错误;D、玉米汁的p
H为7~8,大于7,显弱碱性,正确。2.有以下说法:①烧碱暴露在空气中质量会增加;②浓盐酸暴露在空气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会减小;③石灰水暴露在空气中溶液的质量会增加;④浓硫酸暴露在空气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会增大;⑤久置空气中的生石灰质量会增加。其中正确的是()A.①⑤B.①②④C.①②⑤D.①②③⑤【
答案】C【解析】①烧碱暴露在空气中会因潮解并与二氧化碳反应质量会增加;②浓盐酸暴露在空气中会因挥发使溶质的质量分数会减小;③石灰水暴露在空气中会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生成碳酸钙的质量大干参加反应的二氧化碳的质量,溶液的质量会减小;④浓硫酸暴露在空气中会因吸水溶质的质量分数会变小
;⑤久置空气中的生石灰会与空气中的水反应质量会增加。3.下列物质与用途对应关系错误的是()A.硫酸——除铁锈B.白醋——除去水壶中的水垢C.熟石灰——建筑材料D.烧碱——治疗胃酸过多【答案】D【解析】A、硫酸可以和铁锈
的主要成分氧化铁反应,可用于除铁锈,正确;B、白醋中含有醋酸,可以和水垢中的氢氧化镁、碳酸钙反应,可用于除去水壶中的水垢,正确;C、熟石灰是一种建筑材料,正确;D、烧碱氢氧化钠具有强腐蚀性,不能用于治疗胃酸过多,错误。4.pH能定量描述溶液酸碱性的强弱。下
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pH的数值通常在1和14之间B.通常用蓝色石蕊试纸测定溶液的pHC.用pH试纸测得某酸溶液的pH是5.6D.pH大小与一定量溶液中所含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数量多少无关【答案】A【解析】A、pH的数
值通常在1和14之间,正确;B、蓝色石蕊试纸只可以定性的描述溶液的酸碱性,而通常用pH试纸或pH计来测定溶液的pH,错误;C、用pH试纸测得某酸溶液的pH只可能为整数,错误;D、pH大小与一定量溶液中所含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数量多少有关,错误。5.一定温度下,向含有
适量酚酞溶液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慢慢滴加稀盐酸,溶液温度随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M点时溶液呈无色B.P点时,溶液中含两种溶质(酚酞除外)C.N点时溶液的pH最大D.从M﹣N点反应放出的热量逐渐增大,超过N点吸热【答案】B【解析】A、M点的溶液是含有
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显红色,错误;B、P点时反应已结束且盐酸过量,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有氯化钠、氯化氢,正确;C、反应前氢氧化钠的pH大于7,N点温度最高,表示酸碱恰好完全反应,pH=7,但不是最大,错误;D、从M—N点反应放出的热量逐渐增大,超过
N点温度降低是由于反应停止,继续加入过量稀盐酸导致,错误。6.稀HCl和NaOH溶液混合后无明显现象,要证明两者已发生化学反应,如图操作及实验现象(或结果),不能证明反应发生的是()A.在混合液中加金属Zn,无气泡产生B
.在混合液中加无色酚酞,溶液呈无色的C.在混合液中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D.用pH试纸测混合液的pH,测得pH等于7【答案】C【解析】A、加入金属Zn,无气泡产生,说明稀盐酸已完全反应,能证明反应发生,正确;B、加入无色酚酞,溶液呈无色,说明氢氧化钠已完
全反应,能证明反应发生,正确;C、氯化钠、盐酸都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不能证明反应发生,错误;D、用pH试纸测混合液的pH,如pH=7,溶液酸碱性发生了改变,能证明反应发生,正确。7.能大量共存且形成无色溶液
的一组离子是()A.2Cu+,24SO−,H+B.Cl−,4NH+,OH−C.2Ba+,24SO−,3NO−D.Na+,K+,3NO−【答案】D【解析】A、三种离子间不能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能大量共存,但Cu2+的水溶液呈蓝色,错误;B、NH4+、OH-两种离子能结合成
氨气和水,不能大量共存,错误;C、Ba2+、SO42-两种离子能结合成硫酸钡沉淀,不能大量共存,错误;D、三种离子间不能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能大量共存,且不存在有色离子,正确。8.如图中所有物质的类别均不同,连线两端的物质常温下均能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X、Y、Z分别属于碱、盐、
酸B.X和Z可以是Al2O3和CaCl2C.Y和Z可以是Na2CO3和Ca(OH)2D.X和Y可以是NaCl和NaOH【答案】C【解析】A、根据题意,图中所有物质的类别均不同,图中已经有盐酸,则Z不能是酸,Z既可以与石蕊溶液反应,又可以与二氧化碳反应,则可以推测Z为碱,Y既可以
与酸反应又可以与碱反应,则Y可能是某种盐,X可以与盐酸反应,图中所有物质的类别均不同,则X可能是某种氧化物,错误;B、CaCl2不能与CO2发生反应,则Z不可以是CaCl2,错误;C、如果Y是Na2CO3,Z是Ca(OH)2,Na2CO3可
以与HCl发生反应,也可以与Ca(OH)2发生反应,而Ca(OH)2可以与CO2发生反应,且符合Y是盐、Z是碱的要求,正确;D、NaCl不能与HCl发生反应,则X不能是NaCl,错误。9.若利用碱的性质进行下列实验,不能达到相应目的的是()A.分别加入少量Mg(OH)2固体
,根据是否溶解,可鉴别稀盐酸和Na2CO3溶液B.分别加入适量水溶解,根据温度是否明显升高,可鉴别NaOH固体和NaCl固体C.分别加入Ba(OH)2溶液,根据是否产生沉淀,可鉴别MgCl2溶液和Na2SO4溶液D.分别加入
熟石灰粉末研磨,根据是否产生氨味,可鉴别(NH4)2SO4固体和K2SO4固体【答案】C【解析】A、氢氧化镁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氢氧化镁与碳酸钠不反应,可以根据是否溶解,鉴别稀盐酸和Na2CO3溶液,错误;B、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变化不大,可以根据温度是否明显升高
,鉴别氢氧化钠固体和氯化钠固体,错误;C、氢氧化钡能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氯化钡,氢氧化钡能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氢氧化钠,均有白色沉淀产生,无法根据是否产生沉淀,鉴别MgCl2溶液和Na2SO4溶液,正确;D、熟石灰能与硫酸铵反应生成氨气,熟石灰与硫酸钾不反应,故根据是
否产生氨味,可鉴别(NH4)2SO4固体和K2SO4固体,错误。10.向盛有一定质量表面被氧化的镁条的烧杯中,慢慢加入一定浓度的盐酸。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A.B.C.D.【答案】C【解析】A、向盛有一定质量表面被氧化的镁条的烧杯中,慢慢加入一定浓度的盐酸,盐酸先与
氧化镁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待氧化镁完全反应后,盐酸再与镁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故一开始无气体产生,后氢气的质量逐渐增大,待镁完全反应后,不再变化,错误;B、向盛有一定质量表面被氧化的镁条的烧杯中,慢慢加入一定浓度的盐
酸,盐酸先与氧化镁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待氧化镁完全反应后,盐酸再与镁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故一开始溶液的质量不断增加,待氧化镁完全反应后,2HCl+Mg=MgCl2+H2↑,由于生成了氢气,溶液质量增加的幅度变小,待镁完全反应后,由于不断滴加稀盐酸,故溶液的质量一直增加,不会不变,错误;C、向盛有
一定质量表面被氧化的镁条的烧杯中,慢慢加入一定浓度的盐酸,盐酸先与氧化镁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2HCl+MgO=MgCl2+H2O,待氧化镁完全反应后,盐酸再与镁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2HCl+Mg=MgCl2+H2↑,氯化镁的质量一直增加
,待镁完全反应后,质量不再变化,正确;D、向盛有一定质量表面被氧化的镁条的烧杯中,慢慢加入一定浓度的盐酸,盐酸先与氧化镁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待氧化镁完全反应后,盐酸再与镁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最后稀盐
酸过量,氯化镁显中性,盐酸显酸性,故一开始pH=7,待完全反应后,随着稀盐酸的加入,pH减小,错误。二、填空题11.小冬在自制酸碱指示剂的探究活动中记录如下:植物汁液稀HCl稀H2SO4中性溶液NaOH溶液Ca(OH)2溶液牵牛花瓣汁液红红紫蓝蓝月季花瓣汁液浅红浅红红黄胡萝卜汁液橙橙橙橙橙(
1)请写出月季花瓣汁液在Ca(OH)2溶液中显示的颜色:________。(2)将牵牛花瓣汁液放入食醋中,颜色为________。(3)小萍用月季花汁测得家中花盆土壤显酸性,你认为改良此土壤加入上表中的____
________最合理。(4)上述植物汁液不能作酸碱指示剂的是____________;最适合代替紫色石蕊的是____________;酸碱中和反应实验时,一般不选择石蕊溶液作指示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黄色(2)红色(3)Ca(OH)2溶液
(4)胡萝卜汁液牵牛花瓣汁液石蕊在酸性、碱性和中性溶液中分别显示红色、蓝色和紫色,色差小,不利于判断反应进行程度【解析】(1)月季花瓣在碱性溶液中为黄色,氢氧化钙溶液显碱性,故在氢氧化钙溶液中显示黄色,;(2)牵牛花瓣汁液在酸性溶液中为红色,故放入食醋中显红色;(3)改良酸性土壤可以使用碱性物质
,氢氧化钠具有极强的腐蚀性,不能用于改良酸性土壤,使用石灰水可以,故填:Ca(OH)2溶液;(4)胡萝卜汁液在酸碱溶液中都是同一种颜色,不能作为酸碱指示剂;最适合代替紫色石蕊的是:牵牛花瓣汁液,牵牛花瓣汁液在酸性溶液中显红色,在碱性溶液中显蓝色,在中性溶液中
显紫色;酸碱中和反应实验时,一般不选择石蕊溶液作指示剂的原因是:石蕊在酸性、碱性和中性溶液中分别显示红色、蓝色和紫色,色差小,不利于判断反应进行程度。12.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1)溶液的酸碱性与pH①pH>7,溶液呈_____性;pH=7溶液,呈___
__性;pH<7溶液呈_____性。②pH越大_____越强,pH越小_____越强;pH升高加碱(或水),pH降低加酸(或水)。(2)pH的测定: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_____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_____,将_____滴到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
与_____比较,可测出被测液的_____。注意:①不得直接将_____试纸浸入_____中。②不得先用水将pH试纸_____。③用pH试纸测得的pH一般为_____的整数。④检验气体的酸碱性,可将试纸润湿再用。(
3)酸雨:正常雨水的pH约为_____(因为溶有CO2),pH<_____的雨水为酸雨。【答案】(1)①碱中酸②碱性酸性(2)使用pH试纸干燥的pH试纸待测液标准比色卡pH值①pH待测液②湿润③0-14(4)5.65.6【解析】(1)①pH>7,溶
液呈碱性;pH=7溶液,呈中性;pH<7溶液呈酸性;②pH越大碱性越强,pH越小酸性越强;(2)pH的测定: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pH试纸;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干燥的pH试纸,将待测液滴到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可测出被测液的pH值;注意
:①不得直接将pH试纸浸入待测液中,会污染待测液;②不得先用水将pH试纸湿润,会稀释待测液;③用pH试纸测得的pH一般为0-14的整数;④检验气体的酸碱性,可将试纸润湿再用;(3)酸雨: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因为溶有二氧化碳),pH<5.6的雨水为酸雨。13.某同
学在实验探究中发现了一些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的颜色变化,如图所示。(1)编号①反应的指示剂是_______;编号②反应的金属单质是_______。(2)根据如图可以总结出稀盐酸的化学性质,其中编号②反应的基本反应
类型是_______________反应。(3)请你写出符合编号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4)假设编号④反应的盐是CaCO3,则编号④对应方框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答案】(1)紫色石蕊铁(2)置换(3)Fe2O3+6
HCl=2FeCl3+3H2O(4)固体溶解,产生气泡【解析】由图示可知,编号①,盐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编号②,FeCl2溶液为浅绿色溶液,故金属单质为铁;编号③,FeCl3溶液为黄色溶液,故氧化物为Fe2O
3;编号④,若盐为CaCO3,则盐酸和CaCO3反应生成CaCl2、CO2和H2O。(1)根据分析,编号①反应的指示剂为紫色石蕊;编号②反应的金属单质是铁(或Fe);(2)编号②的反应为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
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反应特点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故属于置换反应;(3)根据分析,编号③为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6HCl=2FeCl
3+3H2O;(4)CaCO3为固体,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故现象为固体溶解,产生气泡。14.中和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某同学利用图1装置研究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过程,并用pH和温度传感器测量反应过程中相关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得到图2和图3.(1)图1烧杯
中发生的化学反应的实质为_____;仪器A中溶液的溶质是_____(填化学式);(2)图3中V的数值最接近_____(填“6”、“12”或“16”);(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A图2中b点所示溶液中的溶质是硫酸钠和氢氧化钠B图2中c→d所示溶液中硫酸钠的质量不断增加C
图3中e→f变化趋势可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4)丙同学认为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混合没有明显现象。于是他想借助下列溶液来验证反应是否真的发生,你觉得肯定不可行的是_____。A无色酚酞试液B氯化钾溶液C氯化钡溶液D氢氧化镁固体(5)实验后该同学反思,不能用氢氧化钠固体和稀硫酸
反应来证明中和反应放热,原因是_____。【答案】(1)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H2SO4(2)12(3)B(4)BC(5)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解析】(1)图1烧杯中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发生的化学反应的实质为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
合生成水分子;反应前溶液pH大于7,说明溶液显碱性,因此烧杯中的溶液是氢氧化钠溶液,仪器A中溶液的溶质是硫酸。故填: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H2SO4。(2)图3中V时放热最多,恰好完全反应,pH=7,数值最接近12。故填:12。(3)A、图2中b点所示溶液中的溶质是反应生成的硫酸钠和未
完全反应的氢氧化钠,该选项说法正确;B、图2中c时恰好完全反应,c→d所示溶液中硫酸钠的质量不变,该选项说法不正确;C、图3中e→f变化趋势是温度升高,可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该选项说法正确。故填B。(4)A、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再滴加稀硫酸,过程中溶液
由红色变成无色,说明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发生了反应,该选项可行;B、氯化钾不能和氢氧化钠、硫酸反应,也不能和硫酸钠反应,该选项不可行;C、氯化钡能和稀硫酸、硫酸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钡,该选项不可行;D、向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镁固体,如果氢氧化镁固体
不能溶解,说明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已经完全反应,该选项可行。故填:BC。(5)实验后该同学反思,不能用氢氧化钠固体和稀硫酸反应来证明中和反应放热,原因是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故填: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15.如图表示的是向盛
有l0mL稀的甲溶液(其中滴有少量紫色石蕊试剂)中,加入乙溶液(相同浓度)后,溶液pH的变化曲线.已知甲、乙分别是盐酸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中的一种.请分析曲线回答问题:(1)甲是_____溶液;(2)当加入乙溶液的体积为__
___mL时,甲、乙溶液恰好完全反应;(3)当溶液的pH=1.4时,溶液中存在的微观粒子有_____(指示剂除外);(4)为理解稀盐酸和氢氧化钠两者之间发生反应的微观实质,绘制了如图.请你在右边的圆圈中填入适当的化学用语:_______
【答案】(1)NaOH(2)9(3)H+、Cl-、Na+(4)【分析】由图示可知原甲溶液pH>7,显碱性,加入乙溶液后溶液pH逐渐减小直至pH<7,图示可知当加入乙的量为9mL时,溶液pH=7;当溶液的pH=1.4
时,溶液中的溶质是应该包括生成的物质和剩余的物质;【详解】(1)原甲溶液pH>7,显碱性,故甲溶液显碱性是NaOH溶液。(2)当加入乙的量为9mL时,溶液pH=7,甲乙溶液恰好完全反应;(3)当溶液的pH=1.4时,溶液中的溶质是应该包括生成的物质氯化钠和
过量的盐酸。故溶液中存在的微观粒子有:H+、Cl-、Na+;(4)根据复分解反应的实质,发生复分解反应的两种物质在水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结合成难电离的物质(如水)、难溶的物质(即沉淀)或气体,使溶液中
离子浓度降低。图中的圆圈中填入适当的化学式或离子符号为:Na+、Cl-、H2O,图为。三、实验题16.某化学兴趣小组开展的氢氧化钠性质系列探究活动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①观察到氢氧化钠表面变_______。(2)实验②观察到紫色石蕊
溶液变成_______色,实验③观察到无色酚酞溶液变成_______色。由此得出:碱溶液能使指示剂变色。(3)实验④:I.当滴加稀盐酸至溶液呈中性时,溶液显_______色;继续滴加稀盐酸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此时溶液中的溶质除酚酞外还有_______。(填化学式)。Ⅱ.下图
是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甲、乙两处应填入的离子符号分别为_______、_______。(4)实验④⑤对应的化学反应,属于中和反应的是_______(填数字序号)。(5)实验⑥⑦为用软矿泉水瓶所做的对比实验,装_____的软矿泉水瓶变瘪更明显,原因是_____(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答案】(1)潮湿(2)蓝红(3)无NaCl和HClOH-H+(4)④(5)氢氧化钠溶液2NaOH+CO2=Na2CO₃+H2O【解析】(1)氢氧化钠易潮解,故实验①观察到氢氧化钠表面变潮湿;(2)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故
实验②观察到紫色石蕊溶液变成蓝色,实验③观察到无色酚酞溶液变成红色;(3)实验④I.无色酚酞试液在中性溶液中不变色,当滴加稀盐酸至溶液呈中性时,溶液显无色;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当溶液变为无色后再滴加盐酸
,溶液中的溶质除酚酞外还有NaCl和HCl;Ⅱ.氢氧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盐酸溶液中存在氢离子和氯离子,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混合后,氢氧根离子和氢离子结合成水,故甲的离子符号为OH-,乙的离子符号为H+;(4)中和反应是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实验④是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
生成氯化钠和水,属于中和反应,实验⑤是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钠,不属于中和反应,故实验④⑤对应的化学反应,属于中和反应的是④;(5)实验⑥⑦为用软矿泉水瓶所做的对比实验,装氢氧化钠溶液的软矿
泉水瓶变瘪更明显,原因是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₃+H2O。17.实验小组研究盐酸、氢氧化钙两种物质的化学性质,做了如下图所示8个实验。已知:Na2CO3+CaCl2CaCO3↓+2NaCl(1)实验
后某试管中为黄色溶液,该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2)实验后某试管中为红色溶液,向其中加入足量的________,溶液变为无色。由此推断,该试管中最初盛有的物质是________。(3)实验后某试管的底部有白色固体,过滤后向滤液中滴加稀盐酸,一段时间后有气泡出现。由此推断,
该试管中最初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4)实验后某试管中只得到无色溶液,向其中加入足量的Na2CO3溶液,无明显现象。由此推断,该试管中最初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原无色溶液中的溶质是(写出所有可能)________。【答案】(1)Fe2
O3+6HCl=2FeCl3+3H2O(2)稀盐酸或稀硫酸无色酚酞溶液(3)Na2CO3+Ca(OH)2=CaCO3↓+2NaOH(4)Na2CO3+2HCl=2NaCl+H2O+CO2↑Na2CO3、NaCl或只有NaCl【解析】(1)8支试
管中只有盛放Fe2O3的试管中滴入稀盐酸后试管中为黄色溶液,Fe2O3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6HCl=2FeCl3+3H2O。(2)8支试管中反应后变为红色溶液的有2支,石蕊溶液中滴入稀盐
酸,无色酚酞溶液中滴入澄清石灰水,但石蕊溶液变红后无论加入什么都不会变成无色,酚酞溶液加入可溶性碱后变红,如果加入酸将碱性物质反应完,溶液就会变为无色。因此符合此现象的是原来试管中是无色酚酞溶液,加入澄清石灰水后变红,然后加入稀盐
酸或稀硫酸后红色会变为无色。(3)由图可知只有澄清石灰水与Na2CO3溶液的反应、CO2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有白色沉淀生成,过滤后向滤液中加稀盐酸,一段时间后有气泡出现,如果是CO2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过滤后滤液中只有水或者是含有少量氢氧化钙的溶液,加入稀盐酸没
有气泡产生,因此最初只能是澄清石灰水与Na2CO3反应,且碳酸钠有剩余,最初发生的化学反应是:Na2CO3+Ca(OH)2=CaCO3↓+2NaOH。(4)8支试管中最初只得到无色溶液的只有2支,碳酸钠溶液加入稀盐酸、稀盐酸中加入澄
清石灰水,稀盐酸中加入澄清石灰水生成氯化钙,而题中向其中加入足量的Na2CO3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其中不含氯化钙。由此可知该试管中最初是Na2CO3溶液,加入稀盐酸发生的反应是:Na2CO3+2HCl=2NaCl+H2O+CO2↑;反应后的溶液
为无色,溶质可能是只有NaCl或NaCl和Na2CO3(因向其中加入Na2CO3溶液无现象,所以不可能有HCl)。四、计算题18.某学校化学实验室有一杯含盐酸和氯化铜的废液,该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取109.8g废液于烧杯中,向其中逐滴加入一
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所加氢氧化钠溶液与生成沉淀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试计算:(1)产生沉淀的总质量是_____克;(2)109.8g废液中氯化铜的质量是_____克。(3)计算加入100g氢氧化钠溶液并充分反应
后烧杯内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答案】(1)9.8(2)13.5(3)11.7%【解析】(1)由图可知,产生沉淀的总质量是9.8g;(2)解:设109.8g废液中氯化铜的质量是x,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y,反应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z2NaOH+CuCl2=Cu(OH)2↓+2NaC
l8013598117(100g-50g)yx9.8gz135/x=98/9.8gx=13.5g80/(100g-50g)y=98/9.8gy=16%117/z=98/9.8gz=11.7g(3)解:设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mNaOH+HCl=NaC
l+H₂O4058.550g×16%m40/50g×16%=58.5/mm=11.7g加入100g氢氧化钠溶液并充分反应后烧杯内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1.7g+11.7g)/(109.8g+100g-9.
8g)×100%=11.7%。答:(1)产生沉淀的总质量是9.8克;(2)109.8g废液中氯化铜的质量是13.5克;(3)加入100g氢氧化钠溶液并充分反应后烧杯内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