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五校(学军中学 杭二中等)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DOC
  • 阅读 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0 页
  • 大小 44.244 KB
  • 2025-01-03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浙江省五校(学军中学 杭二中等)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浙江省五校(学军中学 杭二中等)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浙江省五校(学军中学 杭二中等)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 已有0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20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浙江省五校(学军中学 杭二中等)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共(20)页,44.244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880d4138b3220bfb40f2387cfb7214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1学年第一学期五校联考试题高三年级语文学科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阳关在我国西部边陲,因曾经是通往西域诸国的重要关隘而闻名遐迩,它与玉门关成掎.(jǐ)角之势

,宛如西域交通线上的一对雄狮,扼踞.(jū)要地,虎视眈眈。B.突如其来的高温瞬间催熟了树叶,使它们变得枯槁,那些树儿似乎顷.(qǐng)刻间就抖落了一身的叶子,为泥土铺上了黄澄.(chéng)澄的斗篷。C.远方层峦叠嶂,林场云雾氤氲.(yūn

),松涛阵阵,香樟叶上浓香的晨光,和那连绵的鸟鸣一起倾泄下来,刹.(chà)那间将我们淹没。D.如果拷问雾霾成因,机动车尾气排放、焚烧秸.(jiē)秆等等都是,其实,面对雾霾肆虐.(nüè),每个人都责无旁贷,抱怨、责骂、急躁只会徒增烦恼,平添纷乱。【答案】D【解析】

【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A.“扼踞(jū)”中的“踞”应读“jù”;B.“黄澄(chéng)澄”中“澄”应读“dēng”;C.“倾泄”中的“泄”应为“泻”。故选D。阅读下面的文

字,完成各题。《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甲】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诗人以精致的语言、优美的形象、浪漫的手法,叙述了这场安史之乱中的悲剧:唐明皇和杨贵妃用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爱情,只能没完没了地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诗人并不拘泥于历

史,而是根据当时的传说和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婉转动人的故事。诗中的人物和情节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心理的再现,因而..能在读者的心里漾起涟漪。【乙】《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

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丙】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出来,而是抽丝剥茧....,通过笔下诗化的故事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摩、去回味、去感受。2.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脍炙人

口B.蜕化C.因而D.抽丝剥茧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A.甲B.乙C.丙【答案】2.B3.C【解析】【分析】【2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A.脍炙人口:脍和炙都是美味的食品。比喻好的诗文为人们赞美和传诵。修饰“名篇”,使用正确。B.蜕化:意为虫类脱

皮,借指事物向坏的方面变化,多指腐化堕落。此处感情色彩不合语境。C.因而:表示因果关系。此处是因果关系,符合语境。D.抽丝剥茧:丝得一根一根地抽,茧得一层一层地剥。形容分析事物极为细致,而且一步一步很有层次。此处作者意在表明细致有层次地展现唐

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使用正确。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C.“让人们自己去揣摩、去回味、去感受”使用顿号错误,此处是谓语之间的并列,故中间的顿号都改为逗号。故选C。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国家卫

健委派出的赴福建工作组专家判断,目前莆田疫情形势严峻,在社区、学校、工厂中继续发现病例的可能性高,疫情存在外溢风险。B.加快农村寄递物流产业的发展,进一步便利农产品出村进城、消费品下乡进村,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内需潜力、推

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C.李子柒作为一位中国传统美食博主,在评论中,各国网友们都毫不吝啬地表达对她的喜爱之情,用不同的语言夸赞她,夸赞中国的生活和文化。D.各大游戏厂商在新规出台后纷纷升级防沉迷系统,根据规定只在周末向未成年人提供一小时的游戏服

务之外,还对游戏充值额度进行了限制。【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B.搭配不当,“提高”和“潜力”搭配不当,将“提高”改为“释放”或“挖掘”;C.结构混乱,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李子柒”,话未说完,下一句就另起话题,后文主语变成“网友们”;D.

成分残缺,“根据”之前应加“除”或“在”,与下文“之外”搭配。故选A。5.下列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虽已毕业一年,但学生仍感念..师恩。感谢您曾惠赐..我知识与智慧,也感谢您曾斧正..我的错误,是您用自己的光,照亮了我的前程。今天是教师节,遥寄鲜花一束,请您笑纳

..!并恭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A.感念B.惠赐C.斧正D.笑纳【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A.“感念”,因感激或感动而思念,此处使用得体。B.“惠赐”,敬辞,指对方赠予(财物);称人赠与的敬词。此处使用得体。C.“斧正”,敬辞,用于请人修

改自己的文章。这里用于“错误”,使用对象不当。应改为“纠正”。D.“笑纳”,客套话,用于请人收下礼物。此处使用正确。故选C。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

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该文件明确要求,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坚决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双减”政策给学生“减负”的同时,对社会、学校尤其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减”之下,家长如何调整心态和观念迎

接挑战,在家庭中将“双减”工作落到实处,是当前的重中之重。“双减”政策出台前,家庭与学校出现同质化趋势,学校像考场,家庭像学校。家长一方面被学校绑架,一味追求分数;另一方面被校外培训机构绑架,追求“精英教育”。

这两座大山不仅给家长带来经济和精神的双重压力,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学业压力,还导致教育与其本质渐行渐远。同时,父母的天职和家庭教育的天然能动性被焦虑和压力掩盖、抹杀,导致家长对自身教育角色出现认知偏差,乃至教育缺席。而“双减”政策的底层逻辑就是让学校教育和

家庭教育回归各自的角色。“双减”减轻了孩子过重的学业负担,但没有减轻家长的责任。“双减”在给孩子减负的同时,其实对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请概括上述消息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个字。(2)结合上文和自己的认识,谈谈“学

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如何“回归各自的角色”。【答案】(1)政府颁布“双减”政策,给家长提出新挑战。(政府颁布“双减”政策,对家长提出更高要求。)(2)参考示例:学校教育要从为考试而教,回归到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的教育本质上来。

家庭教育要从赶着上各样的培训班、一味追逐分数,回归到在陪伴和身教言传、生活方式和情感交流中影响孩子,培养具有独立人格、能够独立生活的健康子女上来。【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综合的能力。(1)此则消息共有三个文段,先筛选各段主要信息,第一段

的关键信息是第一段最后一句话,“‘双减’之下,家长如何调整心态和观念迎接挑战,在家庭中将‘双减’工作落到实处,是当前的重中之重”;第二段主要内容写“双减”政策出台前,家长出现的焦虑及其表现,导致教育与其本质渐行渐远;第三段主要内容写“政策的底层逻辑就是让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回归各自的角色,其实

对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综合三段内容可知,这则新闻主要内容写:政府颁布“双减”政策,希望让家庭教育回归,会给家长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战。(2)家庭教育:可依据第二段的内容,提出合理性的建议:家长要消除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

心理,不要让孩子上过多的培训班,要正确认识培训班的作用,要有科学的教育观,不要把教育功能窄化为升学竞争,不能把分数作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要对孩子有一个合理的预期。学校教育:教育部门和学校在引导家长树立科学教育观的前提下,学校应当从时间管理、课程规

划、学生需求与能动性、激发学生创造性和营造公平的教育环境等多方面入手。二、现代文阅读(30分)(一)(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在中国所有艺术门类中,诗歌和书法最为源远流长,历时悠久。书法和诗歌同在唐代达到了无可比拟的高峰

,既是这个时期最普及的艺术,又是这个时期最成熟的艺术。正如工艺和赋之于汉,雕塑、骈体之于六朝,绘画、词曲之于宋元,戏曲、小说之于明清一样。它们都分别是一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唐代书法与诗歌相辅而行,具有同一审美气质。其中与盛唐之音

若合符契,共同体现出盛唐风貌的是草书,又特别是狂草。与唐诗一样,唐代书法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初唐的书法,就极漂亮。由于皇室(如太宗)宫廷的大力提倡,其风度体貌如同从齐梁宫体摆脱出来的诗歌一样,以一种欣欣向荣的新姿态展现出来。唐太宗酷爱王羲之。王羲之的真实面目究

竟如何,兰亭真伪应是怎样,仍然可以作进一步的探究。但兰亭在唐初如此名高和风行,像冯、虞、褚的众多摹本,像陆柬之的文赋效颦,似有更多理由把传世兰亭作为初唐美学风貌的造型代表,正如把刘希夷、张若虚作为初唐诗的

代表一样。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和多种兰亭摹本,确是这一时期书法美的典型。那么轻盈华美、婀娜多姿,或娟婵春媚、云雾轻笼,或高谢风尘、精神洒落。走向盛唐就不同了。孙过庭《书谱》中虽仍遵初唐传统,扬右军(王羲之)而抑大令(王献之),但他提

出“质以代兴,妍因俗易”,以历史变化的观点,强调“达其情性,形其哀乐”,明确把书法作为抒情达性的艺术手段,自觉强调书法作为表情艺术的特性,并将这一点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理论高度。“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就像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以巨大的历

史责任感,召唤着盛唐诗歌到来一样,孙过庭这一抒情哲理的提出,也预示盛唐书法中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和狂草,如同李白诗的无所拘束而皆中绳墨一样,它们流走快速,连字连笔,一派飞动,“迅疾骇人”,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并非偶然,“诗仙”李

白与“草圣”张旭齐名。是的,盛唐诗歌和书法的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的美。盛唐本来就是一个音乐高潮。当时传入的各种异国曲调和乐器,如龟兹乐、天竺乐、西凉乐、高昌乐等等,融合传统的“雅乐”“古乐”,出现了许多新创造。从宫廷到市井,从中原到边疆,从太宗的“秦王破阵”到玄宗的“霓裳

羽衣”,从急骤强烈的跳动到徐歌曼舞的轻盈,正是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和文化心理的写照。“自破阵舞以下,皆擂大鼓,杂以龟兹之乐,声震百里,动荡山谷。”“惟庆善乐独用西凉乐,最为闲雅。”或武或文,或豪壮或优雅,正如当时的边塞诗派和田园诗派一样。这些音乐歌舞不再是礼仪性的典重主调

,而是人世间的欢快心音。正是这种音乐性的表现力量渗透了盛唐各艺术部类,成为它的美的魂灵,故统称之曰盛唐之音。就是形式,也由这个灵魂支配和决定。绝句和七古乐府所以在盛唐最称横唱,道理也在这里。它们是能入乐谱,为大

家所传唱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诗与琵琶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新声、音乐是它的形式,绝句、七古是它的内容。总之,它们是紧相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入俗”的绝句和尚未

定形的七言(即其中夹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等等)才是当时在整个社会中最为流行而可歌可唱的主要艺术形式,它们也是盛唐之音的主要文学形式。在唐代,绝句、草书、音乐、舞蹈,这些表现艺术合为一体,构成当时诗书王国的美的冠冕,它把中国传统重旋律重感情的“线的艺术”,推向又一个崭新的阶段,反

映了世俗知识分子上升阶段的时代精神。(选自李泽厚《音乐性的美》,有删改)7.关于“盛唐之音”,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和狂草,以及以李白为代表的诗歌,是盛唐时期最成熟的艺术,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B.盛唐音乐融会中外,遍及朝

野,是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和文化心理的写照,也是人世间的欢快心音,故称“盛唐之音”。C.盛唐时代的绝句和七古都是可以配乐歌唱的,“入俗”的绝句和尚未定形的七言在当时的社会最为流行,是盛唐之音的主要文学形式。D.在唐代,绝句、草书、绘画、音乐、舞蹈这些表现艺术合为一体,构成当时诗书王国的美的冠冕,反

映了世俗知识分子上升阶段的时代精神。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汉代的赋、六朝的骈体、唐诗、宋词、元曲、明清的戏曲与小说都是各自朝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是当时最普及、最成熟的艺术。B.由于唐太宗酷爱王羲之,唐初出

现了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陆柬之等多种兰亭摹本,它们确是这一时期书法美的典型。C.孙过庭提出“达其情性,形其哀乐”的书法理论,明确把书法作为抒情达性的艺术手段,这预示着盛唐书法中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D.从太宗的“秦王破阵”到玄宗的“霓裳羽衣”,从急骤强烈的跳动

到徐歌曼舞的轻盈,这些音乐歌舞不再是礼仪性的典重主调,而是人世间的欢快心音。9.试概括书法在唐代达到无可比拟的高峰的原因。【答案】7.C8.B9.①皇室宫廷的大力提倡,使其风度体貌以一种欣欣向荣的新姿态展现出来。②孙过庭强调“达其情性,形其哀乐”,明确把书法作为抒

情达性的艺术手段,为书法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③文中说“这种音乐性的表现力量渗透了盛唐各艺术部类”“就是形式,也由这个灵魂支配和决定”表明盛唐书法是由这种音乐性的表现力量(即“盛唐之音”)支配和决定的,所以书法在唐代达到了高峰。

【解析】【分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以及以李白为代表的诗歌,是盛唐时期最成熟的艺术,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错误,依据文句“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和狂草,如同李白诗的无所拘束而皆中绳墨一样,它们流走快速,连字连笔,一派飞动,‘

迅疾骇人’,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推断可知,“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说的是书法,不包括李白的诗。故此种说法张冠李戴了。B.“盛唐音乐融会中外,遍及朝野,是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和文化心理的写照,也是人世间的欢快心音,故

称‘盛唐之音’”错误。根据第六段第一行“正是这种音乐性的表现力量渗透了盛唐各艺术部类,成为它的美的魂灵,故统称之曰盛唐之音”推断可知,“盛唐之音”指的是“一种音乐性的表现力量”,故此种说法偷换概念了。D.“在唐代,绝句、草书、绘画、音乐、舞

蹈这些表现艺术合为一体”错误,依据文句“在唐代,绝句、草书、音乐、舞蹈,这些表现艺术合为一体,构成当时诗书王国的美的冠冕,它把中国传统重旋律重感情的‘线的艺术’”分析可知,原文不包括绘画。故此种说法无中生有

了。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唐初出现了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陆柬之等多种兰亭摹本”理解错误,依据文句“但兰亭在唐初如此名高和风行,像冯、虞、褚的众多摹本,像

陆柬之的文赋效颦”分析可知,陆柬之模仿王羲之的兰亭序书法写了行书《文赋》,而不是《兰亭集序》。故选B。【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1)依据原文第二段文句“由于皇室(如太宗)宫廷的大力提倡,其风度体貌如同从齐梁宫体摆脱出来的诗歌一样,以一种欣欣向荣的新姿

态展现出来”可概括,在宫廷的大力提倡下,初唐的书法以一种欣欣向荣的新姿态展现出来。(2)依据原文第三段文句“孙过庭《书谱》中虽仍遵初唐传统,扬右军(王羲之)而抑大令(王献之),但他提出‘质以代兴,妍因俗

易’,以历史变化的观点,强调‘达其情性,形其哀乐’,明确把书法作为抒情达性的艺术手段,自觉强调书法作为表情艺术的特性,并将这一点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理论高度”可概括,孙过庭在理论上将书法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理论高度,也预示盛唐书法中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3)依据原文第六段文句“正

是这种音乐性的表现力量渗透了盛唐各艺术部类,成为它的美的魂灵”和第七段文句“在唐代,绝句、草书、音乐、舞蹈,这些表现艺术合为一体,构成当时诗书王国的美的冠冕,它把中国传统重旋律重感情的‘线的艺术’,推向又一个崭新的阶段”可概括,在唐代,书法和诗歌一样,既是普及的艺术,又是成熟的艺术

,它们是唐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故能在唐代达到无可比拟的高峰。(二)(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梅花图乐忆英(1)接连几天的阴雨,让人觉得很抑郁。(2)徐恺铮望望门外,这样的天气,肯定无客户前来,也好,难得清静,可以静下心来,做自己的事,看书,绘画或者写字。(3)拿

起茶壶吮了一口,舌尖上立即感觉到一股浓郁的滋味,既绵软又醇厚,还有些爽滑,“金骏眉”果然不错,揭开茶盖,缕缕茶香中,似乎包含着馥郁蜜香,沁人心脾。(4)盖上壶盖,徐恺铮把玩着手中的紫砂壶,这是一把菱花壶,是去年一位老客户以五百元的价格转让给他的。有一次,

古玩商赵儒珍来店里,把菱花壶捧在手上,看了许久,才说:“这壶不错,古雅浑朴,看年代,应该是清末民初的东西。”(5)这把壶上还刻有行书壶铭:“心底乾坤悬日月,壶中云水寄茶禅。”壶底署“宜兴出品”款。后来,徐恺铮在赵儒珍的古玩店里看见,赵儒珍也有一把一模一样的菱花壶,只不过壶

铭是“眼里红尘无垢净,壶中弱水有炎凉”。赵儒珍告诉他:“其实这壶和你那把是一对,但不是名家所制,所以值不了几个钱。”(6)对于古玩,徐恺铮没兴趣,他自己开了一家“真真裱画坊”,整天跟书画打交道,数十年下来,本城的书画家几乎都认识,对

他们的作品也都有收藏。偶尔得暇,徐恺铮也会去赵儒珍的古玩店坐坐,赵儒珍除了瓷器、玉器、银圆外,还有清代、民国的书画,现代书画家的作品他从不沾手。前几日,徐恺铮看中一幅梅花图,画面上一枝梅花转折直上,至枝梢才略向右欹侧,顶端仅着三个待放的花苞,让人入眼就领略到满目孤寂凄冷的茫茫大千中蕴含

的生意,用笔二三,屈指可数,然而笔简意赅,以至极意。此画虽不及“八大山人”朱耷的笔墨凝练沉毅,但自有一番意味和功力。徐恺铮看了落款才知道,这是本城清末画家顾宇平的作品。(7)徐恺铮手里收藏了不少本城晚清、民国书

画家的作品,价格大多在一两千之间,但顾宇平的作品他还没有,于是问:“这幅梅花图,赵兄打算开价多少?”(8)赵儒珍说:“顾宇平的作品传世不多,我开店至今只收到过一幅早期的花鸟,论功力自然比不上这幅晚年的作品。我标价一万二,徐兄若是有意,八千,怎么样?”(9)徐恺

铮呵呵一笑,不置可否。(10)徐恺铮和赵儒珍也算是同行,一个开裱画坊,一个玩古画,都沾着点书香气。况且赵儒珍收来的古画中,有些需要徐恺铮修补或者重新装裱,因此两人平时也互相往来,喝茶聊天,以画论道,但两人不是

挚友,各有各的朋友圈。(11)雨依然淅淅沥沥地下着,徐恺铮心里还在想着顾宇平的那幅梅花图。他知道顾宇平能诗善画,却一生未仕,居于乡间,花鸟以水墨写意为主,形象夸张奇特,风格雄奇隽永,笔致简洁,有静穆之趣,得疏旷之韵。(12)门口蓦地站着一人,慢吞吞地收拢伞,又缓缓地进来,是

吴子奇,在某单位工作,平时也喜书画,徐恺铮与他是初中同学,又因为相同的雅好,两人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13)徐恺铮给吴子奇倒了茶,自然而然聊起了顾宇平的画,徐恺铮说:“老赵店里就有他的一幅梅花图,寥寥几笔,就可领略到画家心中的落寞与凄苦,以

及对生命的期许。”(14)吴子奇说:“我也听说过此人,但画从没见过,改天也去欣赏一下。”(15)“趁早,要是晚了话,这画被老赵卖了。”徐恺铮说,“你猜猜,他开价多少?”(16)吴子奇说:“多少?不会破万吧?”(17)徐恺铮说:“标价一万二,给我八千,我觉得还是贵了点,最多值五

千。”(18)吴子奇笑了笑,说:“这个老赵,下次他来裱画,也收贵一点。”(19)徐恺铮说:“赵儒珍……”他本想说赵儒珍本事是有那么一点的,但他这人把钱看得太重,突然间记起不久前另一位朋友曾说过,赵儒珍的女儿恋上了吴子奇的儿子,说不定他俩日后会成为儿女亲家,于是改口说:

“算了算了,不过是一幅画而已。”(20)隔了一日,吴子奇又来了,手里还拿着一幅画轴,轻轻放于书桌上,徐徐打开,竟是顾宇平的梅花图。(21)吴子奇说:“我知道你喜欢这幅画,送给你了。”(22)徐恺铮听了这话,一愣,说:“这、这不好吧?多少钱?我给你。”(23)吴子

奇说:“我说了,送你的,谈钱就俗了。”(24)徐恺铮俯身细细品画,一边说:“哎呀,这如何使得?这样吧,你看我这里,需要什么,尽管说。”(25)吴子奇笑了笑,说:“你这里全是珍物,哪一样不值个千儿八百的?你若是执意要给,那就把手里的

菱花壶给我得了。”(26)徐恺铮一听,爽快地把手一伸,说:“得,拿去吧。”(27)几天后,徐恺铮去赵儒珍的古玩店,却惊奇地发现,自己的菱花壶出现在货架上,两把成一对,放在显眼的位置上,标签上赫然写着“清末宜兴制壶大师范大生作品”,一看标价,徐恺铮吓一跳:二十万元。(选自《小说月刊》)

10.简析徐恺铮这一人物形象。11.分析小说第11段的作用。12.小说的结尾有什么特点?试结合小说内容,作简要分析。13.这篇小说为什么以“梅花图”为题?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0.①喜欢清静,情趣高雅。没有客

户的时候,静下心来,看书、绘画或者写字:对“梅花图”念念不忘,细细玩味,表现出对书画有较高的欣赏水平。②胸无城府,内心单纯。为感谢吴子奇,答谢之礼任对方挑选:对赵吴的圈套丝毫无察。11.①通过对徐恺铮的心理描写,交代顾字平的生平与作品特点。

②为下文徐恺铮爽快地以菱花壶交换这幅“梅花图”的情节作铺垫。③“雨依然淅淅沥沥地下着”照应开头,暗示徐恺铮想得画而不得的抑郁之情。12.①小说是欧·亨利式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②赵儒珍曾评价“这壶不错,古雅、浑朴,看年代,应该是清末民初的东西”,吴子奇只要菱花壶作为徐恺铮的

答谢之礼等,暗示了菱花壶可能价值不低。③菱花壶是他以500元价格得到的,赵儒珍曾说“其实这壶和你那把是一对,但不是名家所制,所以值不了几个钱”,但最后竞标价20万,实属意料之外。13.①激发读者兴趣,小说从“菱花壶”起笔来写,用了大量的笔墨,却对

“梅花图”引而不发,这样就激发读者兴趣。②从情节上看,“梅花图”对推动情节发展起到关键作用,让小说矛盾“买画”“卖画”的冲突得以发生,让后续“送画”、答谢、菱花壶双双摆上货架等情节有了可能。③“梅花图”中的梅花孤寂清冷,暗示了徐恺铮的形象。④从主旨角度说,讽刺赵儒珍的虚伪,

讽刺吴子奇为了利益背叛友情。【解析】【分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难得清静,可以静下心来,做自己的事,看书,绘画或者写字”,可见其喜欢清净。“整天跟书画打交道”“他知道顾宇平能诗善画……”他的职业,他在书画方面的素养都能

看出其情趣高雅的特点。“突然间记起不久前另一位朋友曾说过,赵儒珍的女儿恋上了吴子奇的儿子……”与人说话掏心掏肺,不会仔细思量别人的关系,“你看我这里,需要什么,尽管说”自己东西放心让人挑选,导致完全被动。“几天后,徐恺铮去赵儒珍的古玩店,却惊奇地发现

,自己的菱花壶出现在货架上……”可见,赵和吴是预先设计好的圈套,而他对此毫无察觉,可见他胸无城府,内心单纯。【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本题主要从人物、情节、环境方面考虑。人物方面,本段的主要内容“徐恺铮心里还在想着顾宇平的那幅梅花图

。他知道……”为人物心理描写,这段心理描写介绍了顾宇平的生平以及作品特点。“他知道顾宇平能诗善画,却一生未仕,居于乡间”这是生平。“花鸟以水墨写意为主,形象夸张奇特,风格雄奇隽永,笔致简洁,有静穆之趣,得疏

旷之韵”这是作品特点。徐恺铮能有这样的心理活动,说明他对梅花图念念不忘,很想得到。情节方面,有了本段的铺垫,正因为主人公很想到“梅花图”,后文徐恺铮爽快地以菱花壶交换这幅“梅花图”的情节也就水到渠成了。可见,本段内容为后文做了铺垫。环境方面。“

雨依然淅淅沥沥地下着”属于环境描写,这句话和开头“接连几天的阴雨,让人觉得很抑郁”相照应,下文又有主人公对“梅花图”的念念不忘,可见此处暗示徐恺铮想得画而不得的抑郁之情。【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所谓的欧亨利式结尾,通常指小说在文章的结尾突然让人物心里情景发生出人意

料的变化,或者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发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这样的结尾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丰富文章内容,深化文章主题,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发人深省,令人深思,增强文章的艺术魅力。欧亨利结尾法的要旨在于出人意料,情理之中。分析时要分析出如何出人意料,又

如何在情理之中即可。结尾处壶高达二十万的价格其实前文是有暗示的,“把菱花壶捧在手上,看了许久,才说……”,注意动词“捧”,形容词“许久”,副词“才”都能体现赵儒珍对其的看重,且赵儒珍对壶的评价,说是“不错”“古雅浑朴”“清末民

初的东西”等均可看出其不菲的价值。吴子奇要答谢之礼的时候只要了这把壶,也可以看出其价值不菲。这就能说明“情理之中”。“以五百元的价格转让给他的”,可见其当时的价格之低,赵儒珍后来对壶的评价“但不是名家所制,所以值不了

几个钱”也可看出其似乎价格不高,这就与结尾处的“二十万”形成强烈反差,达到了“意料之外”的效果。【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可以从效果、情节、人物、主旨四个方面来分析。效果上,题目叫“梅

花图”,但是作者却迟迟不写“梅花图”,反而用大量篇幅在说“菱花壶”,这样就让读者觉得奇怪,到底二者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情节上,文本的情节主要是围绕着“梅花图”展开的,“梅花图”的出现才

有了主人公想要买画的想法,赵儒珍故意抬高价格,二人才有矛盾冲突,这样才有了主人公与吴有才谈论“梅花图”的情节,才有了吴有才送画的情节,才有了菱花壶高价出售的情节,情节环环相扣都是由于“梅花图”的推动。人物上,“梅花

图”有象征意味,梅花图“让人入眼就领略到满目孤寂凄冷的茫茫大千中蕴含的生意”,而徐恺铮喜欢这幅画,暗示了其清冷超脱的人物形象。主旨上,一幅“梅花图”,足以见人心。主人公是真心喜爱,喜爱的是图后藏着的精神,有人却把它作为

谋利的工具,甚至设置圈套害人,讽刺赵儒珍的虚伪,讽刺吴子奇为了利益背叛友情。三、古代诗文阅读(40分)(一)(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答友人某论文书[清]袁枚人必有所不能也,而后有所能。世之无所不能者,世之一无所能者也。和之弓,垂之矢①,非古之能者乎?垂非不能为弓,和非不能为矢也。然而可

传者,一人一物而已也。伯夷典礼则.弃乐,孔子学射则舍御。分为四科,判为六艺,不以其所能者傲.人,不以其所不能者病己。秦学不兼.方,汉亦然。宋以后人心不古,喜多为之,沿其流而不溯其源。夫是故虽能之,而与夫不能者,亦无以异也。仆不敢自知天性所长,而颇自知天性所短。若笺注,若历律,若星经、地志,

若词曲家言,非吾能者,决意绝之。犹恨其.多爱而少弃也。学杜、韩,亦为元、白;好韩、柳,亦为徐、庾,汲汲顾影,如恐不及。方欲捐两骛以求其精,而不谓足下之就其病而深之也。足下来教曰:“诗不如文,文不如著书,人必兼数者而.后传。”此

误也。夫艺苟精,虽承蜩画策亦传;艺苟不精,虽兵农礼乐亦不传。传不传,以实求,不以名取,安在其兼不兼也!然仆意.以为专则精,精则传;兼则不精,不精则不传。与足下异矣。若谓诗文不如著书,仆更不谓然。周、秦以来,作诗文者无万数,诚如尊言矣。著书者亦无万

数,足下独未知之乎?撷《艺文志》,未必文集俱亡,而著书独在也。仆疑足下于诗文之甘苦尚未深历,故觉与我争名者在在皆是。而独震于考订家琐屑斑驳以为其传较可必耶又疑诗文之格调气韵可一望而知而著书之利病非搜辑万卷不能得其症结故足下渺视乎其所已知者而震惊乎其所未知者耶?要知为

诗人,为文人,谈何容易?入文苑,入儒林,足下亦宜早自择。宁从一而深造,毋泛涉而两失也。嗟乎!士君子意见不宜落第二义②。足下好著书,仆好诗文,此岂第一义③哉?古之人,其传也,非能为传也,乃不能为.不传也

。何也?使人谋传我则易,而我自谋其传则难也。仆与足下生盛世,不能为国家立万里功,活百姓,又不能伏丹墀,侃侃论天下事,并不能为游徼啬夫,乡里敬之信之,而乃欲争名于蠹简.中,狭矣!然仆窃喜自负者,王荆公云:徒说经而已者,必不能说经。仆固非徒为诗文者也,或与夫足下所引终身

著书诸人,其容有间乎?(选自《小仓山房文集》卷十九)【注】①和:古之巧人,善制弓。垂:古之巧人,善制箭。②第二义:佛教指为方便取巧,假借名义而设立的教义法门。这里可理解为世俗的权变。③第一义:佛教称无上甚深的妙理。这里可理解为超凡脱

俗。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以其所能者傲.人傲:轻视B.秦学不兼.方兼:包容C.然仆意.以为专则精意:料想D.而乃欲争名于蠹简.中简:书信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伯夷典礼则.弃乐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B.

犹恨其.多爱而少弃也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C.人必兼数者而.后传与赢而.不助五国也D.乃不能为.不传也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采用事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了做事要懂得取舍的道理。作者认为,假如一味贪多,那

么一个人擅长的与不擅长的就没有区别了。B.作者说自己学诗想兼学杜、韩、元、白,学文想兼学韩、柳、徐、庾,意在表明他自己的学力是能够胜任这些学习的。C.友人认为数者兼备才能传世,而作者认为专一就会精湛,精湛就会被传

颂,传与不传是根据实际价值来决定的。D.作者认为写诗为文和著书立说二者并不是完全对立的,无论写诗为文还是著书立说,都要超越狭隘的名利之争。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而独震于考订家琐屑斑驳以为其传较可必耶又疑诗文之格调气韵可一望而知而著书之利病非搜辑万卷不能得其症结故足下渺视乎

其所已知者而震惊乎其所未知者耶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方欲捐两骛以求其精,而不谓足下之就其病而深之也。(2)仆固非徒为诗文者也,或与夫足下所引终身著书人,其容有间乎?【答案】14.C15.A16.B17.而独震于考

订家琐屑斑驳/似为其传较可必耶/又疑诗文之格调气韵可一望而知/而著书之利病/非搜辑万卷不能得其症结/故足下渺视乎其所已知者/而震惊乎其所未知者耶18.(1)刚刚要舍弃这种二者都要追求的(错误)做法,而追求其中的精要部分(或

“致力于做精一个方面”),没想到您却犯了这种毛病并深陷其中。(2)我本来就不只是写诗作文,与您所说的终身著书立说的人,其内涵有本质的区别吗?【解析】【分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句意:

然而我的想法认为专一就会精熟。意:想法。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则:连词,就。B.其:代词,自己/代词,他们。C.而:连词,然后/连词,却。D.为:动词,做/动词,是。故选A

。【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意在表明他自己的学力是能够胜任这些学习的”错误。根据后文“方欲捐两骛以求其精,而不谓足下之就其病而深之也”可知,作者是想放弃其他,只学其中之一。谈的

专一的重要性。故选B。【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这段话的意思是:却只是震惊于考订家门琐屑复杂,似乎他们流传是一定的。又怀疑诗文格调气韵一望而知。但是著书的利弊,不是搜集万卷书是不能发现症结的。所以您无视已知的东西,却震惊于自己不知道的东西。“琐屑斑驳”是“震”的宾语

,其后必须断开。“耶”是句末语气词,“又”表示要说另一层意思,二者之间要断开。“而”表示与前文意思的转折,其前要断开。“而著书之利病非搜辑万卷不能得其症结”句子太长,需要在主语和谓语之间断开,所以在“非”前断开。“故”之后是作者的结

论,需要在其前断开。“而”表示与前文是转折关系,需要在其前断开。【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得分点:“方”,刚刚;“捐”,舍弃;“两骛”,指同时追求二者;“谓”,想到;“就”,靠近,这里可以解释为“犯(病)”。(2)得分点:“仆”,

我;“固”,本来;“非徒”,不只是;“足下”,您;“间”,区别,不同。参考译文:人一定有不能做到的,然后才会有能做到的。世上无所不能的人,也就是世上什么都不能做到的人。和的弓,垂的箭,不是古代的能者吗?垂不是不能做弓,和不是不能做

箭。然而可以流传的,一个人一件技能罢了。伯夷主持礼就放弃了主持乐,孔子学了射箭就舍弃了驾车。分为四科和六艺,不能因为自己所擅长的轻视别人,不能因为自己所不擅长的担心自己。秦朝求学不要求包容所有,汉朝也是这样。宋代以后人心不古,喜欢多学,沿袭细枝末节而不求探究根源。因此虽然能够做到,与那些不能

做到的,也没有什么不同。我不敢了解自己天性中擅长的东西,但是知道自己天性中所短缺的东西。比如笺注、历律、星经、地志、词曲家言,这些不是我所擅长的,决意断绝这些,还遗憾自己喜爱的多放弃的少呢。学杜、韩,也学元、白;喜好韩、柳,也喜欢徐、庾,惶

惶然自顾其影,还怕看不到。刚刚要舍弃这种二者都要追求的(错误)做法,而追求其中的精要部分(或“致力于做精一个方面”),没想到您却犯了这种毛病并深陷其中。您来信教导我说:“做诗不如写文章,写文章不如著书,人一

定要兼有多种能力才能流传。”这是错误的。技艺加入精湛的话,即使是承蜩画策也会流传;技艺如果不精湛,即使是兵农礼乐也不会流传。流传与不流传,是凭借实际能力来求取的,不是凭借表面名声来求取的,怎么会在于包容与不包容呢?然而我认为专心就会精熟,精熟就会流传;包容就会不精熟,不精

熟就不会流传,和您的想法不同。如果说做诗文不如著书,我不认为是对的。周、秦以来,写诗文的不能数以万计,确实像您所说的。著书的人也不能数以万计,您难道不知道吗?撷《艺文志》,不一定文集一起消失,但是只有著书还在。我怀疑您在诗文的甘苦还没有深刻经历,所以觉得和自

己争名声的人到处都是。却只是震惊于考订家门琐屑复杂,似乎他们流传是一定的。又怀疑诗文格调气韵一望而知。但是著书的利弊,不是搜集万卷书是不能发现症结的。所以您无视已知的东西,却震惊于自己不知道的东西。要知道,作为诗人、文人,谈何容易?入文苑,入儒林

,您也应该早点抉择。宁可选择其一而深造,不能涉猎宽泛而两样都会失去。哎呀!读书人的想法不能落在权变。您喜好著书,我喜好诗文,这难道是超凡脱俗吗?古人,他们流传后世,不能为了流传,而是不能做不流传后世的事情。为什么呢?假使他人想着流传我的名声是容易的,

而我自己想着流传名声则是很难。我和您生于盛世,不能为国家在万里外立功,让百姓生活得更好,又不能在朝堂上谈论天下大事,也不能做游徼啬夫,让乡里敬我信我,却想要在书信中争名,太狭隘了!然而我私下里高兴自负的是,王安石的话:只是说经而已的人

,一定是不能说经的。我本来就不只是写诗作文,与您所说的终身著书立说的人,其内涵有本质的区别吗?(二)(8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宋]陈与义①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

笛到天明。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注】①陈与义,两宋重臣,生于北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历靖康之难。绍兴五年(1135年

),作者因病辞官,寓居湖州青墩镇寿圣院僧舍。19.“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主要运用______手法,描绘了一幅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上承“_____”,下启“一梦”。20.此词情感复杂,试结合整首词加以分析。【答案】19.①.动静结合(视听结合)②.忆昔20.①对美好往事的深切怀念。

上片忆洛中旧游,追忆中的往事是美好的,有长沟流月仙境般的明净和幽寂环境,有“吹笛到天明”的闲情雅兴。②对二十年风雨颠沛、知交零落的个人身世的孤寂和伤感。“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坐中多是豪英”,但是如今“豪

英”已不在,作者抚今追昔,信感伤感。③对人事、历史之沧桑的感慨,“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国家兴亡和人生的感慨都托之于渔唱。进一步表达作者内心寂寞悲凉及功业未成的惆怅。④看透盛衰兴亡的世事以后闲适旷达之情。作者最后“闲登小阁看新睛”,听“渔唱”,表达了一种看破红尘的旷达之情。

【解析】【分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第一空:“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两句的大意是说,在杏花的淡淡影子里,吹起竹笛直到天明。“杏花疏影”是所见,“吹笛到天明”写所闻,杏花疏影、景色幽香为静景,清韵悠远的笛声

为动景,视听结合,有声有色,很有雅致。第二问:此两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仰承“忆昔”,是对“昔”的具体描述;下启“一梦”,与之构成鲜明的对比。【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

力。(1)上片忆旧。写对已经沦落敌国之手的家乡以及早年自在快乐生活的回顾。作者青年时期,追寻遗韵,仰慕前贤,在故乡洛阳,与当时“豪英”一起,也在午桥宴饮聚会,把酒临风。有长沟流月仙境般的明净和幽寂环境,有“吹笛到天明”的闲情雅兴。作者将那种充满闲情雅兴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反映了出

来。(2)“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这两句概括了这段时间里国家和个人的激剧变化的情况。这里,作者以饱蘸着久历艰难和劫后余生的血泪的笔触,写下这感慨深沉的诗句,发人深思,启人遐想。经历了国破家亡,战事连连之后,曾在一起吟诗饮酒的豪杰们如今散落各方,九死一生,身世

之感和家国之痛油然而生。(3)“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把国家兴亡和人生的感慨都托之于渔唱,进一步表达作者内心寂寞悲凉的心情。古往今来的大事已经转瞬即逝了,只有把它们编成歌儿的渔夫,还在那半夜三更里低声歌唱。这是低沉的感叹,软弱的呻吟,无能为力的自我表白。这种看破世情、回避现实的消极

态度,从侧面显示诗人对现实的极度不满,这是乱世怀古伤今的主题。(4)总结:下片宕开笔墨回到现实,概括词人从踏上仕途所经历的颠沛流离和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结句将古今悲慨、国恨家愁,都融入“渔唱”之中,将沉挚

的悲感化为旷达的襟怀。此词直抒胸臆,表情达意真切感人,通过上下两片的今昔对比,萌生对家国和人生的惊叹与感慨,韵味深远绵长。(三)(6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论

语·学而》)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孟子曰:“《诗》云:

‘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孟子·告子上》)21.在孔子心目中,“贫而乐”的代表人物是颜回。请用《论语》中的原话来说说颜回“贫而乐”的具体表现。22.根据以上材料,简析孔子和孟子财富观的异同。【答案】21.一箪

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22.①孔孟都认同安贫乐道。孔子认为心中有“道”“仁”,可以不为物质的艰苦和困窘的状态束缚。孟子也认为拥有仁义道德和好名声,就不用美慕锦衣玉食。②孔子肯定了富与贵是人们的欲望,肯定人们用正当手段追求富贵,

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孟子认为仁义可作食物,美名可作衣饰,具备了仁义就无需关注外在的贫富了。【解析】【分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贫而乐”的意思是处于贫穷的境地但是很快乐。根据所学《论语》,不难想到孔子对颜回的评价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

容的能力。先看孔子的观点。“未若贫而乐”意思是是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主张人要安于贫穷,乐于贫穷。“不以其道得之”意思是不按照“道”的要求得到它,这是强调“道”的重要性,“君子去仁,恶乎成名”意思是君子背离了仁的准则,怎么能够成名呢?“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意思是君子不会有吃一顿饭的时

间离开仁德,这些都是强调“仁”的重要性。“富而好礼者也”意思是富贵而喜好礼,“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意思是富贵是人们所想要得到的,这些肯定了富与贵是人们的欲望,肯定人们用正当手段追求富贵,他并没有否定富贵。再看孟子的观点。“饱乎仁义也

”意思是仁义美德富足,“不愿人之膏粱之味”意思是不羡慕别人的美酒佳肴,“不愿人之文绣”意思是不羡慕别人的锦绣衣服,这些都在强调安贫乐道,而且在说,只需要有“仁义”就可以了,不需要锦衣玉食这些富贵的东西。参考译文:子贡说:“贫穷却不巴结奉承,富贵却不骄傲自大,怎么

样?孔子说:“可以了,但还是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贵却谦虚好礼。”(《论语·学而》)孔子说:“金钱和地位,是每个人都向往的,但是,以不正当的手段得到它们,君子不享受。贫困和卑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但是,不通过正当的途径摆脱它们,君子是不会摆脱的。君子背离了仁的准则,怎

么能够成名呢?君子不会有吃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德,即使在匆忙紧迫的情况下也一定要遵守仁的准则,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和仁同在。”(《论语·里仁》)孟子说:“《诗》上说:‘美酒已经陶醉,仁德已很富足。’这是说仁义

美德富足,也就不羡慕别人的美酒佳肴了;美好的名声与赞誉加于自己身上,所以就不羡慕别人的锦衣了。”(《孟子·告子上》)(四)古诗文默写。(6分)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1)子

曰:“______,________。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2)_______,_______。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氓》)(3)廊腰缦回,檐牙高啄;_____,______。(《阿房宫赋》)(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_______。驾一叶之扁舟,

______。(《赤壁赋》)(5)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_______,__________。(《春江花月夜》)【答案】①.不愤不启②.不悱不发③.淇则有岸④.隰则有泮⑤.各抱地势⑥.钩心斗角⑦.侣鱼虾而友麋鹿⑧.举匏樽以相属⑨.不知乘月几人归⑩

.落月摇情满江树【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以下字形:悱、淇、隰、泮、钩、麋、匏、樽。四、作文(60分)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孟子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法国思想家卢梭认为,怜悯是一种自然的感情,它能缓

和每一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从而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助共存。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答案】例文心怀阳光,春暖花开诚如孟子所言,“人皆有恻隐之心

”,恻隐之心根植于人性,是人类在百万年漫长进化史中选择的伦理。卢梭也认为“怜悯是一种自然的感情”。对悲伤的同情是生活中一种普遍而强烈的感情,他人的不幸总能触及我们的内心。我们天生善良,常为邪恶不公愤慨不

已,对他人的苦难感到悲伤。这种情怀犹如温暖的阳光,照耀着我们即使在风雨如晦的日子里,也能心怀善念、坚毅起航。恻隐之心是支撑我们前进的动力,但时代发展越快,恻隐之心的影子就越淡。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令人难过的新闻,有为一

己私利而导致全车人命丧黄泉的事,有老人摔倒众人围观却不敢扶的事,我们在责怪当事人无理取闹的同时,不得不深思看客们应当承担的责任,也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难道时代的发展真的会磨灭我们心中的善良吗?不,不该是这样的。从古至今,有太多的人心怀温暖。孟子不满“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于是

周游列国,游说君主,力图推行仁政,安定人民,进而实现自己理想的社会图景。杜甫痛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大声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恻隐之心、博爱之情,让他一生致力于改变生灵涂炭

、民生疾苦。而今,疫情之下,医护人员纷纷逆向而行;火灾面前,消防战士勇赴火场;洪水之中,国人纷纷伸出援手……其实,恻隐之心早已成为一个文化基因,流在我们的血脉中,经久不衰,生生不息。如今,我们面对着这个有些冷漠和残忍的世界,不禁深思,到底有没有一种方法能够改变那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

人?唤醒他们麻木不仁的心?而答案就藏在林郑月娥与街头流浪汉们亲切的交谈中,藏在她拟定并推行的“露宿者实验服务计划”中,这是对社会、对人民温暖而可贵的关怀;答案藏在张渠伟帮助素不相识的百姓脱贫致富,六年即使身

患疾病也一直奋斗在扶贫一线的坚守中,这是对百姓无私而真切的爱。当善良不是一种刻意,而是一种习惯时,贫瘠的土地也能绚烂芬芳。心怀阳光的人,奋斗便朝着充满阳光的方向;仰望星空的人,踏着的便是绚丽璀璨的道路;永葆善良的人,看到的便是人间的真善美。只要我们都心怀善良与同情,少一些事不关己的冷漠

,多一些挺身而出的勇气,那么类似“小悦悦事件”“无良外卖”等现象就会销声匿迹,因为充满善意的世界永远清澈明朗!【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则材料作文,由两则名言组成。首先分析每则名言的意思和侧重点。第一则

是孟子所言,“人皆有恻隐之心”意思是每个人都有同情他人之心。何为“恻隐之心”?“恻”,悲伤;“隐”,伤痛;“恻隐”是对别人的不幸表示同情。在孟子看来,每个人见到遭受灾祸或不幸的人都会产生同情之心,都会有悲悯情怀。第二则是卢梭所言,

他认为“怜悯”是一种“自然的情怀”,并指出“怜悯”的意义,可以缓和只顾自己的自爱心,从而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助共存。由此看来,这两则名言都与“恻隐之心”“怜悯之情”有关,展现了人类的“悲悯情怀”,展现了人类性格中的“善念”。这是博大的情怀,是人类情感中弥足珍贵的一部分,它促使人关注身边的

人、事物,乃至世界,从而关注人生的意义。具体写作中,考生可以考虑为什么要常怀恻隐、悲悯之心,应该怎样做,以及常怀恻隐、悲悯之心的意义;还可以考虑恻隐之心背后呈现出的人性本善,分析这善念的价值意义。【立意】1.常怀恻隐之心,让爱洒满人间;2.心存

善念,烛照世间温暖;3.心怀怜悯,向善而行。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375082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