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山东省临沂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共(16)页,37.695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58f038df07ec85f0e90936ab8086a2d.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一、选择题(共24题,每题2.5分,共60分)1.西周时期,国人可以对军国大事发表意见,甚至能够影响国君废立,但不能改变宗主世袭制,更换国君不过是更换宗主。这说明西周()A.军国大事取决于国人B.血缘政治色
彩浓厚C.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D.宗法制度遭到破坏【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
,国人虽能对军国大事发表意见,甚至影响国君废立,但不能改变宗主世袭制,更换国君也只是更换宗主,这说明即使国君可能因国人的意见而被更换,但新立的国君依然是基于血缘关系的继承,维护了血缘政治的传统,说明血缘政治色彩浓厚,B项正确;“军国大事取决于国人”说法错误,国人虽能发表意见并产生一定影响,但
最终决定权不在国人,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体现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材料表明宗法制度在当时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并非遭到破坏,排除D项。故选B项。2.唐初,尚书仆射官居从二品,高于中书令、门下
侍中,在政事堂议事时尚书仆射的意见往往会成为主流意见。高宗时,尚书仆射如不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衔,则不得参与议政,从此政事堂内三省长官平列,无高低之分。唐朝这一制度创新()A.扩大尚书仆射的权力B.消除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C.调整了中央决策机制D.形成三省分理具体政务惯例【答案】C【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据所学可知,隋唐时期的三省体制涉及国家中枢权力决策,据材料可知,唐初尚书省长官在三省中地位最高,唐高宗时
期三省长官地位是平等的,由此可见,唐初至唐高宗时期,中央决策机制进行了调整,C项正确;据材料可知,到唐高宗时,尚书仆射的权力相对减小,排除A项;消除了说法绝对化,排除B项;据材料无法得出唐朝三省体制形成分理具体政务惯例,材料反映了唐初到唐高宗时期中央决策机制得到调整,排除D项。故选C项。3.北
宋初年开始,地方行政实行“分离制”,一个高层政区有多个行政组织、一个组织有多个上级长官并立且分权。南宋时期,在同级的不同机构之间,官员互相兼职的现象日益普遍,在中央政府和高层政区之间,出现一级“跨高层准政区”。这一调整()A.反映出中央集权的弱化趋向B.确立了分权制衡的体制C.意味着权
力中心的逐渐下移D.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南宋时期,在同级的不同机构之间,
官员互相兼职的现象日益普遍,在中央政府和高层政区之间,出现一级‘跨高层准政区’”并结合所学可知,官员之间互相兼职带来了事实上的机构精简,中央政府与高层政区之间出现一级“跨高层准政区”,这些措施都有利于提高权力的集中,从而提高行政效
率,D项正确;宋朝时期的中央集权呈现强化趋势,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分权制衡体制的建立,排除B项;南宋“跨高层准政区”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国家权力中心的下移,排除C项。故选D项。4.自公元前594年梭伦改革后,雅典公民大会每月召开3-4
次。参加公民大会的大多是富农或者商人,他们居住在城内,出租土地收取地租,拥有较多的闲暇时间。这反映了雅典()A.民众失去政治热情B.公民权利意识趋于单薄C.贵族垄断城邦政权D.城邦民主带有时代局限【答案】D【
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594年(雅典)。据材料可知,在梭伦改革后的雅典,公民大会召开较为频繁,但参加公民大会的大多是富农或者商人,他们因为经济条件较好,有较多的闲暇时间参与政治。这说明
当时的雅典城邦民主在实践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只有具备一定经济条件和闲暇时间的人才能够充分参与政治决策,而广大的普通劳动者,如农民、手工业者等,可能由于生活所迫,难以频繁参与公民大会,D项正确;仅根据参与公民大会的人员构成不
能得出民众失去政治热情的结论,排除A项;不能因为参与公民大会的人员特点就断言公民权利意识趋于单薄,排除B项;梭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排除C项。故选D项。5.1924年,孙中山在《国民政府建国大纲》中指出;“(训政是)一完全自治之县,其国民有直
接选举官员之权,有直接罢免官员之权。”1928年,蒋介石在《训政纲领》中提到:“在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和监察五权,由国民党政府总揽执行。”这表明()A.国民党发展了
美国三权分立理论B.蒋介石践行了孙中山的“训政”理念的C.当时中国尚不具备基层自治的条件D.“训政”沦为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工具【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看出孙中山主张的“训政”应该是人民主权的基层自治,而蒋介石主张的“训政”则是国民党掌握国家一切
大权,实质上是国民党专制独裁,D项正确;题干的主旨是对比孙中山与蒋介石关于“训政”理念的不同,不是中美对比,排除A项;蒋介石与孙中山关于“训政”的看法明显不同,排除B项;中国古代长期存在基层自治的现象,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D项。6.1938年8月,冀南行政主任公署成立,随之公布了八大施政
纲领。其中第七条明确提出:“普遍组织民众于战委会、农会、工会、妇女会、学生会、商会、自卫队等抗日救国团体之内。”这表明()A.人民革命政权建设取得成效B.“三三制”原则得到贯彻执行C.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得到落实D.群众成为敌后抗战中坚力量【答案
】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8年8月(中国)。据材料“普遍组织民众于战委会、农会、工会、妇女会、学生会、商会、自卫队等抗日救国团体之内。”和所学可知,全面动员包括战士、农民、工人、妇女、学生、商人和民兵等
民众,积极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项正确。冀南行政主任公署是抗日人民民主政府,排除A项;1940年开始实行“三三制,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敌后抗战中坚力量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7.战国时,各国普遍按田亩征税,连贵族大臣都不得逃避。赵奢在赵国担任田部
吏,平原君手下人拒绝纳税,被赵奢诛杀九人,吓得赵国再也无人敢拒缴赋税。这一做法旨在()A.推广按亩征税B.承认土地私有C.打击贵族豪强D.增加国家收入【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各国进行变法,目的是富国强兵,各国普遍按田亩征税,其目的是增加国家财政收入,D项正确;推广按亩征税、承认土地私有、打击贵族豪强都不是最终目的,排除ABC项。故选D项。8.19世纪末,谭嗣同提出:“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
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这一主张意在()A.否定君主制度B.宣扬民本思想C.实现社会革命D.促进政治变革【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
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可知,谭嗣同是主张通过选举产
生君主,这与中国传统的皇位世袭不同,所以谭嗣同的这一主张是要促进政治变革,D项正确;谭嗣同是对君主产生的方式提出变革,但并不是在否定君主制度,排除A项;谭嗣同实际上是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并不是在宣扬民本思想和实现社会革命,排除BC项。故
选D项。9.1904年,去日本留学的湖北籍学生达341人:1905年,湖北新军在黄陂招考,入伍的96人中有12个廪生和24个秀才,在第32团中占到20%至30%。由此可知当时()A.社会变动引发价值观念变化B.科举制废除加速了社会阶层流动C.西学传播开启了军队近代化D.维新变法解放了知识分子的
思想【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据材料“1905年,湖北新军在黄陂招考,入伍的96人中有12个廪生和24个秀才,在第32团中占到20%至30%。”可见,1905年的清政府军队里已有
许多廪生和秀才,这说明随着列强侵略的加剧,民族危机加深,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科举制废除的影响,排除B项;军队近代化开始于洋务运动期间,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排除C项;维新变法运动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思想启蒙运动,并未解放所有知识分子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10.西
汉时期的官僚队伍中同时存在着循吏和酷吏两大群体。下表为循吏与酷吏的比较,两者的差异反映了这一时期()下表群体出身执政风格循吏孝廉贤良方正下顺民情,宽容忠信,毋使民惧,除害兴利,慈爱万姓,均徭赏罚。酷吏刀笔吏文法吏专任刑罚,以暴理奸,刻深少恩,以酷
为能;直法行治,斩伐不避贵戚;专以人主旨意为狱;定诸律令,务在深文。A.集权与分权之争B.察举制度已经衰落的C.教化与法治合流D.治国策略灵活务实【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
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西汉时期,存在孝廉出身的循吏和专任刑罚的酷吏两大群体,说明西汉既重视教化,又重视法律,体现了治国策略灵活务实,D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大一统,实
现了集权,排除A项;汉代察举制兴起,并未衰落,排除B项;材料说未体现教化与法治合流,排除C项。故选D项。11.南北榜案又称春夏榜案、刘三吾舞弊案、南北榜之争、南北榜事件,是明初科举考试中的重大事件。明洪
武三十年(1397年)二月会试,以翰林学士刘三吾、王府纪善白信蹈主持丁丑科殿试。后发榜,所录51名全系南方人,北方人一名未取。落第的北方举人联名上疏,告考官刘三吾﹑白信蹈偏私南方人。朱元璋命人复阅落第试卷,证实所录取51人皆是凭才学录取
,无任何问题。朱元璋大怒,处理了相关官员。六月,朱元璋亲自策问,共录取北方人六十一人,故又称北榜。南北榜案以为明朝分南北取士之先例,至朱元璋以后遂成定制。朱元璋此举旨在()A.扩大统治基础B.拉动北方经济发展C
.适应经济重心南移需要D.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后发榜,所录51名全系南方人,北方人一名未取。
”“朱元璋大怒,处理了相关官员。六月,朱元璋亲自策问,共录取北方人六十一人,故又称北榜。南北榜案以为明朝分南北取士之先例,至朱元璋以后遂成定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榜”案中,朱元璋严惩“科考舞弊”来笼络北方士人,从国家治
理的角度看,这一做法本质上是通过政治公平来扩大明朝统治基础、加强君主专制的治国策略,A项正确;朱元璋此举是为了扩大统治基础,而不是拉动北方经济发展,排除B项;经济中心南移在南宋时期已经完成,材料现象正是经济重心南移带来的影
响,排除C项;规定“南北取士”并不能起到推动社会阶层流动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12.如表是汉代刺史的相关文献记载,西汉统治者设立刺史的根本出发点是()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史出刺,并督察御史《通典·职官》及武帝开广三边,而又有十三部刺史之制,其事在元封五年钱穆《
秦汉史》A.强化中央政府权威B.完善中央监察体系C.保证地方吏治清明D.削弱诸侯王的势力【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范围为汉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鉴于御史制度存在一定弊端,
因此从汉文帝到汉武帝,中央逐渐建立起了刺史制度,这有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威,A项正确;刺史是地方监察官员,排除B项;吏治清明只是表象,而非根本,排除C项;刺史不是为了削弱诸侯王权力,排除D项。故选A项。13.下表是英国
文官制度形成历程表。从中可以看出英国文官制度()1805年财政部设立了常务次官1833年两官分途体制发轫,报刊不断介绍中国录用官吏的程序和做法1853年提出摒弃“恩赐”主义1854年实行考试任用制度1870年进一步确定和完善考试录用文官制度A.选拔机制公平
公正B.考试内容仿照中国C.形成过程循序渐进D.运作程序规范高效【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19世纪(英国)。从表中内容可以看出英国文官制从确立常务次官到最终实行考试录用文官制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C项正确;选拔机制在只是
材料中涉及到的部分内容,属于片面解读材料,排除A项;材料未提到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的内容,排除B项;文官制度的运作程序在材料中并未提及,排除D项。故选C项。14.美国建国后,长期实行“政治恩惠制”,即由竞选取
胜的总统,把政府职位作为对其竞选支持合作者的一种恩赐而分配给他们。1883年,美国通过法律,决定设立文官委员会,建立考试制度,并确立了功绩制原则。这一变化()A.体现了三权分立体制的完善B.削弱了政党政治的影响C.促进了国家管理水平的提升D.确保了政府
的工作效率【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建立考试制度,并确立了功绩制原则”可知,文官考试制度比较公平公正,有利于选拔有用的人才,促进国家管理水平的提升,C项正确;三权分立强调权力制衡,材料并未体现,排除A项
;文官与政党政治无关,排除B项;政府的工作效率是由政务官决定的,而文官选拔的是常务官,排除D项。故选C项。15.1911年,清政府发布上谕规定,大学堂毕业称进士,高等及同等程度学堂毕业称举人,中学及同程度学堂毕业称贡生,高等小学及初等实业
学堂毕业称生员,均限考列中等以上者。这反映出()A.科举制度仍旧沿用B.社会等级制度受冲击C.教育体制走向完备D.选官制度受传统制约【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1年晚清(中国)。
依据材料概括可知:新式学堂培养学生按旧事考试的称呼定名,表明选官制度受传统制约,D项正确;此时,科举制度已经废除,排除A项;材料未说明社会等级制度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教育体制的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16.道
光22年(1842),新任两广总督祁(土贡)惊诧于广东文武官员中“深通韬略者实难其选,已将无员可保”的现状。在向清廷的奏报中提出改科举的建议,希望以多设科目,变更取才标准等方式,同时拓宽人才录用的渠道,鼓励选拔在任官员、军民中有一技之长的专才。这一建议()A.严重冲击了科举制度
B.表明学堂选官势在必行C.推动了西学广泛传播D.源于晚清统治危机突显【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的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据题意可知,道光时期,两广
总督认为没有人才可以选用,由此提出改革科举制的建议。而人才的匮乏也凸显出晚清时期统治危机的显现,D项正确;两广总督是主张改革科举制,因此这一建议并不是严重冲击科举制,也并不能说明学堂选官势在必行,排除AB项;这一建议是要改革科举制以培养可供使用的人才,和推
动西学传播没有必然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17.1929年,国民政府颁布《考试法》,规定在边远省区文官考试中,若应考人数实到在五人以上而无一人及格,可以从宽录取一人。并且拥有“各该省区中小学校或专科以上学校毕业证书、该省区检定考试及格证书或服务证明文件,并由保证人保证其确实”的
人才享有从宽录取的待遇。这()A.加强了国民政府的中央集权B.标志着文官选拔制度的形成C.有利于促进边远省区的发展D.有利于应对经济危机的挑战【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
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1929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国民政府颁布《考试法》中对边远省区参加文官考试的人数及录取结果采取相对宽松的做法,并且对边远省区专科毕业的考试采取从宽录取的待遇,这在客观上促进了边远省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为边远省区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条件,C项正确;材
料未涉及国民政府中央集权加强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排除B项;经济危机发生于1929至1933年,材料未涉及国民政府应对世界经济大危机的相关举措,排除D项。故选C项。18.子产执掌郑国国政时,“铸刑书”(把自己所制定
的刑书铸在鼎器上),论政宽猛,否定了“刑不可知,威不可测”的秘密法。下面政治主张中,与子产的观点相吻合的是A.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C.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D.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答案】A【解析】【详解】题干材料否定秘
密法,通过将刑书铸在鼎器上,强调法治的作用,可知其属于法家思想,与“一断于法”思想一致,A项正确;荀子的唯物论思想“天行有常”强调自然规律,“是可忍也,孰不可忍”属于孔子的儒家思想,“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属于墨家思想,BCD三项不符合题意。19.如表为明太祖对某
些案件屈法伸情的记载。据此可知,明太祖治国遵循()民父以诬逮。其子诉于刑部,法司坐以越诉,太祖曰:“子诉父枉,出于至情,不可罪。”《明史·刑法志》有子犯法,父贿求免者,御史欲并论文。太祖曰:“子论死,父救之,情也,但论其子,赦其父。”《明史·刑法志》山阳民,父得罪当杖
,子请代。上曰:“朕为孝子屈法。”《明史纪事本末·开国规模》A.以德化民B.明德慎罚C.刑主德辅D.外儒内法【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明代(中国)
。据材料可知,三则材料都强调在审理案件中关注儒家的伦理道德的作用,因此明太祖遵循刑主德辅的思想,C项正确;材料反映明代法律的礼法结合的特征,排除A项;明德是材料中的反映,但慎罚未体现,排除B项;材料是明代法律的刑主德辅,而不是外儒内法,排除D项。故选C项。20.据统计,自顺治九年(1652年)至康
熙十三年(1674年)的22年间,广西境内共恢复府、州、县各级官学51所,其中府学10所,县学41所,基本覆盖了清廷实际控制下的广西全境。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A.稳定传统宗藩体系B.兴办学校以传播程朱理学C.推动全国统一进程D.重构教化以增强政治认同【答案】D
【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自顺治九年(1652年)至康熙十三年(1674年)的22年间,广西境内共恢复府、州、县各级官学51所,其中府学10所,县学41所,基本覆盖了清廷实际控制下的广西全境。”可见清政府重视基层社会的教育,清朝统治者认识到儒家礼教对于维持统治的重要性,对于政治教化活动给
予极大的关心和重视,充分调动各方精英人物协助教化,努力拓宽政治教化工作的参与渠道,可见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重构社会教化、强化政治认同,D项正确;材料所述举措的主要意图并非是为了稳定传统宗藩体系,且地方基层教
育与宗藩体系无关,排除A项;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为了增加政治认同,维护政治稳定,并非兴办学校以传播程朱理学,排除B项;清朝已经完成全国的统一,排除C项。故选D项。21.历史学家许倬云说:“法家的理论本来只及于治理的方法,未尝及于为政的目的;儒家
的理论有为政的目的,而未尝及于方法。两者结合,遂成为帝国政治体制的理论基础。”其意在强调()A.儒法合一的治国逻辑B.儒法关注重点各异C.中华法系具有包容性D.儒法政治选择趋同【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
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法家的理论本来只及于治理的方法,未尝及于为政的目的;儒家的理论有为政的目的,而未尝及于方法。两者结合,遂成为帝国政治体制的理论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家与儒家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但是古代的统治者出于统治的需要,将两家思想融合,形成”外儒内法“的治国理论,A项正
确;“儒法关注重点各异”是表面现象,不是本质原因,排除B项;材料主旨“古代的政治理论”,而“中华法系”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C项;儒家强调“仁政”,法家强调”法治“,两者的政治选择不同,排除D项。故选A项。22.马克斯·韦伯认为:“新
教信仰促成了一种新的社会伦理——现实苦行主义的形成,提倡勤奋、节俭、劳作、克制享乐,这种新的伦理改变了人们获得财富与支配财富的态度和动机。”他揭示出新教伦理()A.否定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B.适应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C.摧毁了天主教会
的精神控制D.改变了民众对上帝的信仰【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的世界。根据材料“这种新的伦理改变了人们获得财富与支配财富的态度和动机”和所学知识可知,西欧中世纪晚期出现了
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追求财富而对外殖民掠夺,由此开辟新航路,拉开了世界近代史的序幕,新教这种伦理改变(对财富的追求)符合时代的需求,适应了新的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需要,B项正确;新教是基督教进行顺应时代的改革而来,并未否定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排除A项;新教仍然存在宗教信
仰,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控制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新教仍然存在宗教信仰,改变了民众对上帝的信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23.1996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要求“反对见利忘义、唯
利是图,形成……社会主义义利观,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该要求在当时主要是为了()A.完善市场经济体系B.深化改革开放C.提高社会经济效益D.践行以德治国【答案】B【解析】【详解】题为单类型单项选
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范围为1996年(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深化改革,因此提出“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形成……社会主义义利观,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的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相关决议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方面的建设,服务于改革开放,B项正确;这一时期尚未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完善”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所列的要求明确提出是为了“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这说明其并非为
了提高社会经济效益,排除C项;以德治国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24.如表为不同时期《人民日报》报道关于雷锋精神的宣传重心的变化情况。这些变化()时期宣传重心1963—1966年听毛主席的话、做毛主席的好战士忠实。“文化大革命”时期爱憎分明、阶级立场坚定、革命性,斗争性。从改革开放到19
90年前螺丝钉精神、助人为乐精神。1990年到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乐于奉献,敢于牺牲,立足本职岗位。在自己的岗位上学习雷锋。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至2012年学雷锋常态化,以更平民化的视角宣传学雷锋。A.契合了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B.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C.反映了精神文明建设取得良好成果D
.折射出不同时期的价值取向【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人民日报》报道关于雷锋精神的宣传在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重心,这折射了不同时期的价值取向,D项正确;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才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排除A项;2006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
略任务,2012年中共十八大形成简明扼要、便于传播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排除B项;材料主要表现“宣传重心的变化”并没有体现宣传成效,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40分)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承秦”与“过秦”西汉初年一方面承袭秦制,另一方面,也反思和批
判了秦的“过失”。材料一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各变异。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汉书·百官公卿表》材料二秦始皇设刑罚,为车裂之诛以敛奸邪,筑长城于戎境以备胡越。征大吞小,威震天下;将帅横行,以服外国;蒙恬讨乱于外,李斯治法于内。事逾烦,天
下逾乱;法逾滋,而天下逾炽;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陆贾《新语·无为》材料三今秦二世立……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
事,吏弗能纪,百姓困穷而主弗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君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贾谊《过秦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汉初“承秦”与“过秦”的认识。【答案】汉初“承
秦”主要承袭了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以及郡县制等。“过秦”主要是批判秦的苛法酷刑,赋敛无度。汉承秦制顺应了春秋战国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维护统一,巩固统治。秦的暴政是导致其灭亡的主要原因,“过秦”有助于总结秦亡教训,为汉初统治
者提供历史借鉴;同时赋予西汉政权取代秦王朝的正当性;也为变革秦政,实行“无为”及仁政、德治寻找依据。汉初的“承秦”与“过秦”,是在封建王朝更替之际的正常反应,承袭并发展了古代中国国家治理模式,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解析】【详解】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初的中国。根据材料一“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承秦”主要承袭了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
卿制度以及郡县制等;根据材料一“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各变异。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承秦制顺应了春秋战国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维护统一,巩固统治;根据材料二“秦始皇设刑
罚,为车裂之诛以敛奸邪,筑长城于戎境以备胡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过秦”主要是批判秦的苛法酷刑,赋敛无度;根据材料二“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的暴政是导致其灭亡的主要原因,“过秦”有助于总结秦亡教训,为汉初统
治者提供历史借鉴;根据材料三“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君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同时赋予西汉政权取代秦王朝的正当性;也为变革秦政,实行“无为”及仁政、德治寻找依据。最后,总结归纳,
深化中心。汉初的“承秦”与“过秦”,是在封建王朝更替之际的正常反应,承袭并发展了古代中国国家治理模式,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一次关于农民离土的社会调查1988年,某高校在湖北省、河南省
、安徽省、湖南省、江西省、浙江省、河北省、江苏省、山东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10省(区)23县(市)24个村(自然村)点,进行农民离土现状的抽样调查。一共调查了985户,3929人,户均3.99,其中15岁—59岁的2710人,占总体人口的69%。下表为其中一份调查问卷的数据整理。农民离土后的职
业(1980年—1988年)单位:人,%1980年1985年1987年1988年离土人数相对比例离土人数相对比例离土人数相对比例离土人数相对比例A做临时工,合同工13620.734823.446028.446327.9B学做手艺200030.926621.732119.833019.9C经商911
3.916513.522213.722413.5D养殖172.6342.8633.9653.9E运输284.3665.4875.4935.6F经办企业395.9988.01167.21177.0G当保姆91.4121.0171.0161.0H当国
营职工3813.414511.820812.821112.7I(出嫁或入赘)101.5151.2221.4231.4J当兵60.990.7171.0171.0K无固定职335.0665.4895.51026.1业合计657100122410016221001661100注:()里
不能算是职业,只能算是一种类职业。——据吴怀连《八十年代农民离工浪潮一10省(区)23县(市)农村调查》(1)研究表,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并对其成因作出简要解释。(2)结合这份社会调查,谈谈我们在做社会调查
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答案】(1)结论:农民离土人数不断增加;农民从事职业种类繁多;从事工商业等职业的农民比重较大。解释: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各
行业劳动力需求不断增加;政府对人口控制的政策逐渐松动;人们思想逐渐解放。(2)这份调查报告以80年代农民离土浪潮为主题,对改革开放有重要现实意义,说明开展社会调查应主题明确,着眼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样本包含10省(区)23县(市)24个村(自然村
)点,涉及985户,其中15岁—59岁的2710人,占总体人口的69%,说明样本选取应有代表性、广泛性:数据分析采用统计学原理,说明整个调查过程与数据的分析应坚持科学客观的原则。【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
世纪80年代的中国。第一小问结论:由材料“农民离土后的职业(1980年—1988年)”“离土人数”可得出农民离土人数不断增加;由材料“A做临时工,合同工”“B学做手艺”“C经商”“D养殖”“E运输”“F经办企业”“G当保姆”“H当国营职工”“J当兵”“相对比例”可得出农民从事职业种
类繁多;从事工商业等职业的农民比重较大。第二小问解释:由材料“《八十年代农民离工浪潮一10省(区)23县(市)农村调查》”及所学可知,分别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家的人口控制政策;民众思想的解放等方面分析说明,例如: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制,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各行业劳动力需求不断增加;政府对人口控制的政策逐渐松动;人们思想逐渐解放。【小问2详解】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由材料“农民离土后的职业(1
980年—1988年)”及所学可知,这份调查报告以80年代农民离土浪潮为主题,对改革开放有重要现实意义,说明开展社会调查应主题明确,着眼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由材料“《八十年代农民离工浪潮一10省(区)23县(市)农村调查》”“1988年,某高
校在湖北省、河南省、安徽省、湖南省、江西省、浙江省、河北省、江苏省、山东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10省(区)23县(市)24个村(自然村)点,进行农民离土现状的抽样调查。一共调查了985户,3929人,户均3.99,其中15岁—59岁的2710人,占总
体人口的69%。”及所学可知,样本包含10省(区)23县(市)24个村(自然村)点,涉及985户,其中15岁—59岁的2710人,占总体人口的69%,说明样本选取应有代表性、广泛性;数据分析采用统计学原理,说明整个调查过程与数据的分析应坚持科学客观的原则。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政治文化作
为政治体系的“软件”,影响着政治体制的发生、发展及变革。不同的国家会因其独特的政治文化,坚持走不同的政治体制的改革道路。有学者研究英法美的历史后,列出以下三个标题一、保守主义:英国渐进式的政治文化二、崇尚自由与平等:美国政治文化的核心三、理想主义与理性主义并存:法国独特的政
治文化请结合世界近代史的相关史实,任选一个标题进行阐释。【答案】论题:美国的政治文化核心是崇尚自由与平等阐释:自由、平等和自治被广泛地接受为美国的核心政治理想。美国政治文化是基督教新教在北美新大陆直接孕育下的产物,是在以英裔清教徒为主的早期殖民者实践中诞生的绝无仅有的绝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在美国,
一切政治都源自宗教,宗教为美国.的政治社会构建了胚芽。开拓北美殖民地时期的英国清教徒的信仰,极大地影响了美国的政治文化。自由是这样的原则,个人应当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行动和思考,只要他们不是无理地侵犯他人的自由和福利。正如建国之前的《五月花号公约》所说:“我们以上帝的名义
,自愿结成公民自治团体,制定、实行公正平等之法律”,”《独立宣言》庄严地宣告,人民拥有“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美国宪法开宗明义地宣布,政府建立合众国乃是为了谋求“我们自己和后代得享自由的幸福”。纽约港口屹立的自由女神像正是美利坚民族的象征,“星条旗”则代表了
“自由之邦”。在制定美国宪法的时候(1787年),自由被看做是保护人民的生活,使之免受政府的不当干涉,通过对政府的限制来哺育自由。平等是美国人的另外一个政治理想——这一概念意指所有个人在道义价值上是平等的,有权受到平等的法律对待。《独立宣言》中写道:“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育而喻的:人人生而
平等”,从托克维尔到布赖斯,这些观察家都肯定地说,平等在美国已经扎根于人们的思维当中,废奴运动、争取普选权运动都深深地根植于这种理想中,为新近的美国黑人、妇女、西班牙裔.、同性恋者和其他群体所组织的民权运动,都是这种理想力量的见证。综上所述,崇尚自由与平等是美国政治文化的核心追求
。【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近代的美国。题目要求从材料给定的三个观点中(①保守主义:英国渐进式的政治文化、②崇尚自由与平等:美国政治文化的核心、③理想主义与理性主义并存:法
国独特的政治文化)选择一个进行阐释说明,根据历史学科特点和学科素养要求,将论题定为“美国的政治文化核心是崇尚自由与平等”。考生在进行论述时,首先陈述美国的历史文化渊源——移民文化,和宗教密切相关,陈述宗教(清教徒)文化对美国文化的深刻影响。接下来考生在进行论述时要从自由和平等两个
方面分别展开论述,考生在论述自由时需要解释美国人所认为的自由的含义,考生可以列举美国(包括建国之前的历史)关于自由解读的重要历史事件或文献,比较著名的有:《五月花号公约》、《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中关于自由内容,也可以列举美国国旗“星条旗”、自由女神像等事物表现美国人民对于自由的价
值追求。再次,考生论述平等是要解释美国人关于对平等的定义和认知,考生可以列举独立宣言中美国人民关于对平等的追求,外国人士(托克维尔)对美国平等的看法,美国人民为平等所做的事情:废奴运动、争取普选权运动、为
新近的美国黑人、妇女、西班牙裔.、同性恋者和其他群体所组织的民权运动等等,说明平等对于美国人民不仅是一种价值取向,更是为此付出努力的追求目标。最后,考生得出结论:崇尚自由与平等是美国政治文化核心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