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五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 含解析

DOC
  • 阅读 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4 页
  • 大小 2.150 MB
  • 2024-10-22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浙江省宁波市五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浙江省宁波市五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浙江省宁波市五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21 已有2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2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浙江省宁波市五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 含解析.docx,共(24)页,2.150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365611b90d9df9b47583ac10530436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3学年第一学期宁波五校联盟期中联考高一年级地理学科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选择题部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某中学地理社团组织成员开展月相观测。2023年10月22日农历九月初八,有同学用肉眼在湛蓝的天空中观测到了日、月同天景象,并作记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

.同学记录的日、月位置和月相正确的是()A.B.C.D.2.该日后,下一次大潮出现的时间最接近()A.10月23日B.10月29日C.11月13日D.11月19日【答案】1.B2.B【解析】【1题详解】农历正月初八出现的月相应为

上弦月,上弦月时,天球上月球与太阳相距90°,一半被照亮的月相黄昏(日落)时可见,从而出现日、月同天景象;日落时月球在最高处(上中天),且月面朝西;10月22日,太阳直射南半球,日落方位是西南方地平面。由以上分析可知,B正确,ACD错误,故选B。【2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太

阳、地球、月球三者在一条直线上的的时候,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引力达至最大,潮水水位较高,此时对应日期应该为农历初一或者十五,本次大潮发生时间为10月22日(农初八),因此下次大潮应该出现在10月29号,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潮汐,是发生在沿海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是指海水在天体(主要

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每月初一和十五的时候,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太阳和月球对地球引力达最大,此时潮水水位较高;当三者相互垂直时,太阳和月球对地球的引力相互抵消,潮水水位较较低。3.图为某震源的地震波传播路径图,纵波与横波都能够到达的是()A.甲与乙B.甲与丁

C.丙与丁D.乙与丙【答案】B【解析】【详解】纵波(P)能够穿越固液气三态物质,横波(S)只能穿过固态物质。据图示意,地震波若要到达乙、丙区域则必须穿过地核,而地核的外核为液态,横波无法穿过,因此两种波都能到达的只有甲、丁两区域。B正确,A、C、

D错误。故选B。4.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据此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A.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B.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C.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D.建筑物的抗震系数【答案】

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地震的能量以地震波的方式向外传递,纵波速度快,横波速度慢,一般认为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和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因此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造成了地震救援领域的“黄金12秒”,A正确。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因人而异,也不会影响建筑物倒塌和地震

发生的时间间隔,B错误。横波和纵波到达地表的过程中,尤其经过建筑物时传播介质相同,C错误。建筑物的抗震系数因建筑物材料和工艺等不同而出现差异,能抵抗的地震级数不同,建筑物倒塌和地震发生的时间间隔不同,D错误。故选A

。【点睛】地震波中横波表现为左右摇晃,纵波表现为上下跳动,一般认为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和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由于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纵波快,横波慢。2017年9月4日至9月11日,太阳表面爆发黑子群。下

图为某校叶同学在天文台望远镜中观测黑子后绘制的“黑子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该同学在望远镜中看到的是太阳的()A.光球层,该层发出的可见光最强B.色球层,该层发出的可见光最强C.光球层,该层仅在日全食或用特殊望远镜才能看到D.色球层,该层仅在日全食或用特殊望远镜

才能看到6.这次太阳活动可能的影响是()①地球上发生磁暴②部分地区的有线电通信受到影响③引发钱塘江大潮④可能出现极光现象A.①③B.①②C.②③D.①④【答案】5.A6.D【解析】【5题详解】黑子位于太阳的光球层,且光球层亮度最大,该层发出的可见光最强,我们平常所见的太阳是太阳的光球

层。所以该同学在望远镜中看到的是太阳的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仅在日全食能够看到,A正确,BCD错,故选A。【6题详解】太阳活动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干扰地球磁场,使地球出现磁暴现象,①正确;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干扰地球电离层,

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对有线电通讯影响不大,②错误;钱塘江大潮主要与月球、太阳对地球的引力力有关,与太阳活动无关,③错误;太阳活动发射高能带电粒子冲进两极地区,与两极高空稀薄大气相互碰撞,还会出现极光现象,④正确。故选D。【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

会干扰地球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短波通讯;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干扰地球磁场,使地球出现“磁暴”现象;同时,高能带电粒子冲进两极地区,与那里的高空稀薄大气相互碰撞,还会出现极光;另外,地球上的一些自然灾害(如地震、水旱灾害等),与太阳活动

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下图为地球上大气CO2浓度变化曲线示意图(设工业革命初期浓度倍数为1)。读图完成下面小题。7.地质时期(冥古宙-显生宙),地球CO2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A.海陆变迁B.频繁的火山爆发C.生物的呼吸作用D.植物的出现

和发展8.古生代时期出现的森林大部分是()A.海生藻B.裸子植物C.被子植物D.蕨类植物【答案】7.D8.D【解析】【7题详解】读图可知,地质时期地球上二氧化碳浓度整体上呈下降趋势,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植物的出现和发展,因为植物的光合作用会消耗二氧化碳并释放氧

气,从而导致地球上二氧化碳浓度下降,D符合题意;海陆变迁对地球二氧化碳浓度影响不大,排除A;频繁的火山爆发,以及生物的呼吸作用都会使得地球上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排除B、C。故选D。【8题详解】地壳演化史中,植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至古生代奥陶纪为海生藻类时代;古生代志留纪至石炭纪为陆上孢子植

物(包括蕨类植物)时代;古生代二叠纪至中生代侏罗纪为祼子植物时代;中生代白垩纪以来为被子植物时代。由此判断,古生代时期蕨类植物繁盛,形成了茂密的森林,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点睛】地壳演化史中,动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为动物孕育、萌芽和

发展的初期阶段;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为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古生代泥盆纪为鱼类时代;古生代石炭纪和二叠纪为两栖动物时代;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为爬行动物时代;新生代第三纪为哺乳动物时代;新生代第四纪为人类时代。植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至古生代奥陶纪为海生藻类时代;古生代志留纪

至石炭纪为陆上孢子植物时代;古生代二叠纪至中生代侏罗纪为祼子植物时代;中生代白垩纪以来为被子植物时代。下图为某地貌区三地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该地貌的演化过程是()A.①②③B.②①③C.③②①D.②③①10.③地的地表特征为()A

.奇峰林立,崎岖不平B.峰峦叠嶂,绵延不绝C.墚峁交织,千沟万壑D.暗河交错,别有洞天【答案】9.D10.A【解析】【9题详解】根据三图的地理位置可知,三地位于我国南方地区。结合等高线地形图可知,②③两地海拔较高,且地势起伏较大,可知三地位于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南方地区降水多,流水作用显著,受流水侵蚀(溶蚀)、搬运等作用影响,高海拔地区地势会逐渐变低,因此可知,该地貌的演化过程为②③①,D正确,ABC错误。故选D。【10题详解】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可知,③地地表崎岖不平,多奇峰林立,A

正确;由图可知,图的地貌形态以孤峰为主,并没有绵延不绝的特征,B错误;暗河等属于地下地貌,C错误。“墚峁交织,千沟万壑”是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根据图中经纬网可知该地位于南方,不可能是黄土高原,C错误。故选A。【点睛】喀斯特地貌是由流水溶蚀(属于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地

貌,分为地面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地面喀斯特地貌主要有峰林、孤峰、峰丛等,地下主要有石钟乳、石笋、石柱等。2019年上半年热映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讲了面对未来太阳将要毁灭的可怕现实,人类开启“流浪地球计划试图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太阳系并寻找新的家园。该计划分为三步走:第一步中止地球自转;第

二步将地球推入木星轨道,借助木星引力弹射出太阳系;第三步地球经历2500年的星际流浪,抵达新家。下图为地球流浪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1.如果地球搬家第一步取得成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将受到严重影响的是()A.安全的宇宙环境B.适宜的温度范围C.适中的日地距离D.稳定的太阳

光照12.在“流浪地球计划”地球流浪的过程中历经了几级天体系统()A.2级B.3级C.4级D.5级【答案】11.B12.B【解析】【11题详解】如果地球搬家的第一步成功,意味着地球停止自转,但此时地球还在原

来轨道绕太阳公转,有安全的宇宙环境,有适中的日地距离和稳定的太阳光照;由于地球停止了自转,昼夜交替的周期增加到一年,昼半球长时间接收太阳辐射,气温异常高,夜半球长时间无法接收太阳辐射,气温异常低,所以适宜的

温度范围得不到保证。B正确,ACD错误。故选B。【12题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到,流浪地球经过4.2光年到达比邻星,逃离了太阳系。而银河系的直径远远大于4.2光年,因此比邻星依旧在银河系之内,故地球抵达新家园所处的天体系统为银河系。地球流浪的过

程中历经了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3级天体系统,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外部条件(太阳光照稳定、各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宇宙环境安全等);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适宜,温度适宜;质量和体积适中,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有液态水)。民航客机在飞

过蔚蓝的天空时,其身后经常拖着白色的尾巴,被称为航迹云(如下图)。当客机水平飞行在气温为-60℃~-40℃的大气层且空气湿度较大的条件下,客机飞过才容易产生航迹云。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3.判断客机水平飞行过程中更容易产生航迹云的是()A.对流层中部B.平流层顶部和中间层底部C.平

流层中部D.对流层顶部和平流层底部14.2018年5月23日,上海城区的天空出现横贯东西且长时间停留的航迹云,颇为壮观。据此推测上海当日()①天气晴朗少云②有较大的风③空气质量优良④相对湿度较小A.①③B.②④C.①②D.②③【答案】13.D14.A【解析】【1

3题详解】客机水平飞行在气温为一60℃~-40℃的大气层且空气湿度较大,说明飞机在平流层,且距离对流层很近,对流层顶部和平流层底部的气温为一60℃~-40℃。故选D项。【14题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民航客机在飞过蔚蓝的天空时,其身后经常拖着白色的尾巴,被称为航迹云”蔚蓝

色的天空,能够观赏到壮观的航迹云,说明当时天气晴朗少云,利于观赏,①正确;据“长时间停留”可知大气运动微弱,②错误;当日天气晴朗少云,空气质量优良,③正确;据材料,形成航迹云要具备“空气湿度较大”,④错误。故选A。【点睛】在晴朗的天空中看到喷气式飞机在高空

飞行时,机身后边会出现一条或数条长长的“白烟”。其实,这是飞机排出来的废气与周围环境空气混合后,水汽凝结而成的航迹云。15.图为“干洁空气成分的体积分数(25千米以下)图”,图中丙含量增多的主要人为原因包括()A

.退田还湖,水域面积扩大B.火山喷发,引发森林大火C.工业发展,化石燃料燃烧D.氟利昂等制冷剂的过度使用【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甲占干洁空气78%,是氮,乙占干洁空气21%,是氧,丙占干洁空气的0.038%,是二氧化碳,丙是二氧化碳,全球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多与人类

活动有着很大的关系,特别是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人类大量燃烧化石能源,就会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C正确;火山喷发和森林大火不是人为因素,B错误;退田还湖,水域面积扩大对二氧化碳含量影响很小,A错误;制冷剂的使用,其产生的氟利昂会影响臭

氧层,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无关,D错误。故选C。【点睛】我国东北地区分布有野生蓝莓,果实品质优但产量低。当地农民引进国外优良品种,种植在大兴安岭的山谷、洼地。在极端天气下,当地可能会出现超低温,农民经常人工堆雪以防蓝莓冻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6.下列关于

当地农民采用堆雪覆盖蓝莓方式防止蓝莓冻害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A.堆雪覆盖,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B.堆雪覆盖,增强地面辐射C.堆雪覆盖,减少地表热量散失D.积雪消融释放热量,可以维持大气温度17.人们发现,与半山坡的野生蓝莓相比,山谷种植的蓝莓夜间更易受到冻害,其原

因可能是()【A.半山坡地面辐射强,温度高B.半山坡的野生蓝莓长势旺盛,植株高大C.冬季夜晚盛行谷风,使山坡温度升高D.夜间冷空气沿山坡下沉至谷地,使谷地温度下降【答案】16.C17.D【解析】【16题详解】雪较蓬松,孔隙多,堆雪覆盖可以减少地表热量的散失,还可阻隔冷空气

直接侵袭蓝莓,C项正确;雪地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堆雪覆盖减弱了地面和蓝莓对太阳辐射的吸收,A项错误;堆雪覆盖无法增强地面辐射,B项错误;积雪消融吸收热量,不利于维持大气温度,D项错误。故选C。【17题详解】夜晚山坡降温快,山坡近地面的空气受冷收缩下沉至谷底,将山谷原本的暖空气

抬升至半山坡,使半山坡气温相对较高,谷地温度下降,所以山谷种植的野生蓝莓更易受到冻害,A项错误、D项正确;半山坡热量条件好会使半山坡的野生蓝莓长势旺盛,植株高大,是半山坡受到冻害少,利于植株生长的结果,不是山谷种植的蓝莓夜间更易受到冻害的原因

,B项错误;山谷地区夜晚吹山风,白天吹谷风,C项错误。故选D。【点睛】果农采用人工堆雪方式防止蓝莓冻害的原理主要有以下两方面:1.雪层能够减少地表热量的散失。在冬季,雪层可以阻隔冷空气直接侵袭蓝莓树体,从而减轻冻害。2.雪层下的土壤可以得到较好的保温效果。堆雪较蓬松,孔隙多,孔隙中的空气对地面和

树体具有保温作用,可以保护蓝莓树体免受低温侵害。表层土壤水分受降水、气温、植被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如图示意黄土高原某区域表层土壤水分变化情况,该区域年降水量300mm,地面覆盖有人工恢复的植被。据此完成

下面小题。18.该区域表层土壤水分收入明显大于支出月份的是()A.6月B.7月C.8月D.10月19.如果在该区域过度恢复植被,会造成()A.表层土壤干化B.径流量增大C.降水量增大D.下渗量减小【答案】18.C19.A【解析】【18题详解】表层土壤

水分的变化取决于水分收入与支出的数量关系,若收入大于支出,则表层土壤水分增多,反之则减少。据图可知,6月相对于5月表层土壤水分基本不变,故6月的土壤水分收入和支出大体相等,A错误;7月相对于6月表层土壤水分是减少的,故7月的土壤水分收入小于支出

,B错误;8月相对于7月表层土壤水分是增多的,故8月的土壤水分收入大于支出,C正确;10月相对于9月表层土壤水分是减少的,故10月的土壤水分收入小于支出,D错误;故选C。【19题详解】从材料中可知,表层土壤水分受降水

、气温、植被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如果过度恢复植被,表层土壤水分会因植被消耗剧增而大量减少,表层土壤干化,A正确;植被能够拦截地表径流,增加下渗,故地表径流量会减少,地下径流增加,且植被能够减少土壤水分直接蒸发,涵养水源,

但由于植被生长需要消耗水分,故径流总量不一定增大,B错误;降水量主要取决于影响降水的因子(如大气环流等),恢复植被对降水影响较小,故降水量不一定增大,C错误;植被的涵养水源功能可以增加下渗,故下渗量增加,D错误;故选A。【点睛】表层土壤水分的变化取决于水分收入与支出的数量关系,若收入大于支出,

则表层土壤水分增多,反之则减少。下图为某海区表层海水盐度随纬度(X<Y<Z)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0.图示海区大致位于()A.高纬度B.中纬度C.低纬度D.副热带海域21.图中虚线区域最有可能()A.有河流入海B.位于红海区域C.

有暖流流经D.人类活动频繁【答案】20.C21.A【解析】【分析】【20题详解】根据图示及材料可知,纬度大小为X<Y<Z,盐度变化大致由较高纬度向较低纬度降低,最高点盐度在36‰左右,该地纬度应低于副热带海区,最低点在34‰-35‰之间,图示海域应位于低纬度,C正确,中纬度、高纬度海区海水盐度

随纬度升高而降低,AB错误;副热带海域中间盐度高,南北两侧盐度低,D错误。故选C。【21题详解】根据图示及所学知识可知,虚线部分海水盐度较低,可能位于河流入海口,有丰富的淡水注入,盐度较低,A正确;红海海域封闭,且蒸发旺盛,降水少,盐度较高,B错误;暖流流经地区,海水温

度较高,蒸发较强,盐度较高;C错误;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主要包括蒸发量、降水量、径流量、溶解度等,人类活动频繁,可能减少入海径流量,使得入海口盐度升高,D错误。故选A。【点睛】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是海水有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溶解度等因素。1、降水量越大,盐度越低;2、蒸

发量越大,盐度越高;3、河口地区陆地径流注入越多,盐度越低;4、暖流流经海区蒸发量偏大,盐的溶解度也偏大,则盐度偏高。图示意不同纬度海区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2.①、②、③分别表示()A.赤道海区、副热带海区、高纬度海区B.高纬度海区、赤道

海区、副热带海区C.高纬度海区、副热带海区、赤道海区D.副热带海区、高纬度海区、赤道海区23.③海区()A.表层水温较①海区高B.随深度的增加海水密度迅速减小C.表层盐度较②海区高D.1000米以下海水温度基本稳定【答案】2

2.A23.D【解析】【22题详解】观察图中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水表层密度的变化是随纬度增高,密度越大,纬度越低,受热膨胀,密度越小,因此曲线①表示赤道海区、②表示副热带海区、③表示高纬海区。A正确,B、C、D错误。故选A。【23题详解】据所学知识,10

00米以下海水温度基本稳定,保持低温状态,D正确。读图可知,结合上题结论,曲线③所在海区为高纬度海区,表层水温较①海区(赤道海区)要低,A错误;随深度的增加海水密度逐渐增加,B错误;大洋表层盐度分布规律是由副热带海区(②)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度和高纬度海区递减

,③海区(高纬度)层盐度较②海区(副热带海区)要低,C错误。故选D。【点睛】大洋表层海水盐度随纬度变化规律: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向两侧的高纬和低纬逐渐递减。形成原因是:①副热带海区: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蒸发量>降水量,盐度高。②赤道附近,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降水量>蒸发量,盐度偏低、③副高纬度:温度逐渐降低,蒸发逐渐减弱,盐度逐渐降低。24.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泄漏是迄今为止全球发生的最为严重的核事故之一,事故中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造成严重的海水污染。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完成关于图中洋流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A.导致①处形成海雾B.抑制

②处污染物的扩散C.降低③处湿度和温度D.增加④处海啸发生频率【答案】C【解析】【详解】图中③处洋流为千岛寒流,寒流对沿岸具有降温减湿作用,C正确;①处洋流为暖流,且纬度较低,水汽温度高,暖流增温作用明显,水汽难以凝结形成海雾,因此,

该处出现海雾机会少;A错误;②处洋流有利于②处污染物的扩散,B错误;洋流对海啸的影响较小,D错误。故选C。绿洲与周围的沙漠在局部地区会形成热力环流,某地理兴趣小组对此进行了研究。图左示意该兴趣小组记录的某月某日塔里木盆地某绿洲与沙漠气温日变化情况,图右示意沙

漠边缘地区用风向仪测得的该日12时的风向为偏西风。完成下面小题。25.不考虑背景风,该日风力最大的时间是()A.9点B.12点C.15点D.21点26.根据风向推测绿洲应位于沙漠的()A.东南方向B.西南方向C.东北方向D.西北方向【答案】25.

A26.B【解析】【25题详解】的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在9时、12时、15时、21时几个时刻,沙漠和绿洲之间温差最大出现在9时,温差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由此判断,不考虑背景风的影响,该日9时的风速最

大,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26题详解】图中指向标箭头指向正西方向,风向是西风,代表的是12时的风向;白天,绿洲升温慢,气温低,气压高,沙漠升温快,气温高,气压低,风总是从高气压吹向低气压,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北半球的风向会

发生右偏,由此判断绿洲位于沙漠的西南方向,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受热地区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高空形成高气压;受冷地区相反,从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水平面上形成了气压差,促使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的热力环流。潮区

界是指潮汐河口中发生潮位变化的上界,是涨潮时潮波由河口沿河道上溯,潮波变幅等于零的分界点,即潮水所带来的动力影响的最远的地方。潮区界的位置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常随河水流量大小与涨潮流强弱等因素的不同组合而上下移动。我国长江的潮区界平常位于安徽省铜陵市大通镇。下图为潮区界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

7.家住长江沿岸某市的小明同学发现其家附近一条汇入长江的河流河水在一天中常出现往复性流动,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气候B.地形C.洋流D.潮汐28.下列关于长江潮区界的叙述,可信的是()A.长江枯水期,

潮区界位置可能向铜陵大通下游方向移动B.长江丰水期,潮区界位置可能向铜陵大通上游方向移动C.三峡大坝建成,使长江潮区界位置年内变化幅度变小D.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长江潮区界位置将向铜陵大通下游方向移动【答案】27.D28.C【解析】【27题详解】的河水在一天中常出现往复性流动,应是受潮汐涨落影响

,D项正确;气候、地形、洋流都不是导致河流出现往复性流动的主要因素,A、B、C项错误。故选D。【28题详解】由材料可知,潮区界位置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常随河水流量大小与涨潮流强弱等因素的不同组合而上下移动,一般来说,河水径流势力弱

于涨潮流势力会使潮区界位置向上游移动,河水径流势力强于涨潮流势力会使潮区界位置向下游移动。长江枯水期,潮区界位置可能向铜陵大通上游方向移动,A项错误;长江丰水期,潮区界位置应向铜陵大通下游方向移动,B项错误;三峡大坝的建成,使长江径流量季节变化减小,长江潮区

界位置年内变化幅度变小,C项正确;近代全球气候变化,气温上升,海平面上升,长江潮区界位置将向铜陵大通上游方向移动,D项错误。故选C。【点睛】潮汐是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形成的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在白天的称潮,夜间的称汐,总称“潮汐”。一般每日涨落两次,也有涨落一次的。在农历每月

初一、十五以后两三天内,各要发生一次潮差最大的大潮,那时潮水涨得最高,落得最低。在农历每月初八、二十三以后两三天内,各有一次潮差最小的小潮,届时潮水涨得不太高,落得也不太低。科学研究表明:新月形沙丘形成后,沙丘背风地带地面水平方向上出现风

速差异,风速差异引起气压差异,风速与气压呈负相关。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沙漠中会出现沙丘与湖泊共存的独特景观。下图为新月形沙丘形态及其背风地带地面水平风速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9.图中新月形沙丘陡坡朝向西南方向,则图中其盛行风为()A.西南风B.东北风C.东南风D.西北风30.关于图中气

压与风蚀方向说法正确的是()A.气压b>a,风蚀方向为从b到aB.气压a>b,风蚀方向为从b到aC.气压b>a,风蚀方向为从a到bD.气压a>b,风蚀方向为从a到b【答案】29.B30.D【解析】【29题详解】如图示新月形沙丘迎风坡坡度较缓,背风坡坡度较陡,图中新月形沙丘陡坡朝向西南方向

,所以西南方向为背风坡,迎风坡方向应是在东北方向,所以图中其盛行风为东北风,B正确,ACD错误。故选C。【30题详解】风速越快,说明风力侵蚀作用越加显著,据图中等值线数值分布可知b处风速大于a处,结合材料信息“风速与气压呈负相关”,故此气压比

较应是a>b,AC错误;风是由于气压差导致的气压梯度力而产生的,且风是由高压吹向低压,所以风从a吹到b,D正确,C错误,风蚀方向为从a到b,B错误,D正确。故选D。【点睛】新月形沙丘是流动沙丘中最基本的形态。沙丘的平面形如新月,

丘体两侧有顺风向延伸的两个翼,两翼开展的程度取决于当地主导风的强弱,主导风风速愈强,交角角度愈小。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选两个且选对得3分,每小题选一个且选对

得2分,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31.牛轭湖为河曲发展过程中天然裁弯取直而形成的河道遗迹湖。下图为江汉平原牛轭湖自然演化的三个不同阶段。形成牛轭湖的主要自然作用是()A.地转偏向力的影响B.水流惯性作用的影响C.凸岸侵蚀、

凹岸堆积D.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答案】BD【解析】【分析】【详解】河水在流动过程中,由于水流惯性作用的影响,大量水流冲向四岸,凹岸流速快,侵蚀作用强;凸岸流速缓,堆积作用强。最终导致河道天然裁弯取直,A、C错误,B、

D正确。故选BD。读某地区等高线(单位:m)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32.若在图中①河段画出等高线,则该等高线此处的凸出方向为()A.向上游方向B.东南方向C.向下游方向D.西北方向33.最近几十年、②处等高线不断向东移动,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沿岸堆

积速度大于侵蚀速度B.河口段经常使用挖沙船清除泥沙C.流域内植被破坏严重,入海泥沙沉积加强D.沿海地区红树林遭到严重破坏【答案】32.AD33.AC【解析】【分析】【32题详解】根据图中的指向标和等高线数值

可判断出,河流自西北向东南流,河流发育在山谷,山谷等高线向数值大的方向凸,因此应向上游方向、西北方向凸,AD正确、BC错。故选AD。33题详解】由图知②处为-100米等高线,它不断向东移,就表示原来比-100深的地方(如-2

00)渐渐变成-100了,说明海水慢慢变浅了,可推测出沿岸堆积速度大于侵蚀速度,可能是流域内植被破坏严重,入海泥沙沉积加强,AC正确;河口段经常使用挖沙船清除泥沙,会导致泥沙沉积物减少,B错;沿海地区红树林遭到严重破坏,会导致海浪侵

蚀加强,D错。故选AC。【点睛】山峰,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降低;山脊,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山谷,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突出;陡崖,等高线重叠;鞍部位于两个山峰之间。图中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某地市区和郊区气压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读图完成下面小题。3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随海

拔高度的增加市区和郊区间气压差逐渐增大B.b代表郊区近地面的气压状况【C.a、b的气压状况是由于动力因素形成的D.气流运动方向为b→a→d→c35.当a、b之间的气压差扩大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市区大气污染物加速向郊区扩散B.市区气温升高,有助于节能减排C.市区上升气流增强,降水可能增加D.市

区气温升高,水源蒸发较多,引发水资源短缺【答案】34.BD35.AC【解析】【34题详解】据图示曲线判断,市区和郊区间气压差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加,A错误。市区因人口多、工业多,气温较高,以上升气流为主,近地面形成低气压,高空形成高气压,

因此a代表市区近地面的气压状况,b代表郊区近地面的气压状况,B正确。b地是郊区,a地是市区,近地面a地的温度高于b地,a、b的气压状况是由于热力因素形成的,C错误。从城市热岛环流特征可知,气流运动方向为b→a→d→c→a,D正确。故选BD。【35题详解】当a

、b之间的气压差扩大时,风力加大,城区大气污染物向郊区扩散速度加快,A对。城区气温升高,不利于节能减排,B错。城区上升气流增强,降水可能增加,C对。城区气温升高,水源蒸发较多,气流上升降水也较多,不会引发水资源短缺,D错。故选AC。【点睛】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由于地面的冷

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其形成过程为:受热地区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高空形成高气压;受冷地区相反,从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水平面上形成了气压差,促使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的热力环流。非选择题部分三、

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5分)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厦门市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于夏季某晴朗的上午进行大气受热过程模拟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其中三个玻璃箱和温度计规格均相同),实验数据见

表。观测时间室内(于10:10移出)室外室内(于10:50移入)10:1010:3010:5011:30甲26℃28℃30℃27℃乙26℃27℃28℃26℃丙26℃29℃32℃26.5℃(1)在A-E中选择合适的

选项,补全该小组编制的大气受热过程模拟实验装置细目。实验装置或操作所验证或模拟的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别于室内外测温①____覆盖透明薄膜②____丙组放置沙土③____温度计放置在适当位置④____A.大气的保温作用B.大气的

削弱作用C.下垫面性质对气温的影响D.太阳辐射是大气重要的能量来源E.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2)解释10:30-11:30甲、丙玻璃箱内温度变化的差异。【答案】36.①.D②.A③.C④.E37.甲玻璃箱相比,丙玻璃箱因其底部放置沙土,地表比热容较小,故10:30-10:50升

温幅度较大,10:50-11:30降温幅度也较大。【解析】【分析】本题以大气受热过程模拟实验为材料,涉及大气大气受热过程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小问1详解】在室内外测温是为了证明太阳辐射是大气重要的能量来源,所以①是D

太阳辐射是大气重要的能量来源;大气的保温作用主要通过改变大气的厚度来实现,可以覆盖透明薄膜来模拟增加大气厚度,所以②为A大气的保温作用;丙实验装置中放置有沙土,与甲实验装置形成对比,主要为了验证地表性质差异对气温的影响,所以③为C下垫面性质差异对气温的影响;温度计放置在地表之上的

大气中,是为了模拟大地暖大气的过程,所以④为E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小问2详解】通过实验数据我们看到,10:30-10:50丙玻璃箱相较于甲玻璃箱升温幅度较大10:50-11:30丙玻璃箱降温幅度也较大,主要原因是丙玻璃箱底部放置有沙土,地表比热容较小,故在相同的光照作用下,升温快,降

温也快。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小黄鱼属于暖温性洄游鱼类,产卵洄游一般随水温变暖启动。每年3月,小黄鱼从丁越冬场出发,前往我国东海沿岸海域产卵。右图示意某海域部分小黄鱼产卵场和越冬场分布。(1)乙海区

表层海水盐度最低的季节是____,其影响因素为____和____。(2)画出3月初小黄鱼从丁越冬场出发、经过甲乙丙三个产卵场的洄游线路。(3)指出A洋流的性质,并简析丁海域成为小黄鱼越冬场的原因。(4)B地长江三角洲是_

___地貌(填“流水侵蚀”或“流水堆积”),简析该地貌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有哪些____。【答案】37.①.夏季②.入海径流③.降水38.39.A洋流为暖流。丁海域暖流流经,增温明显;距离大陆较远,受大陆

降温影响小,冬季海水温度高。40.①.流水堆积②.地势低平,农业种植面积大;组成物质颗粒细(土壤深厚肥沃),适合农耕【解析】【分析】本大题以我国东海海域部分小黄鱼产卵场和越冬场分布示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海水的盐度、海水的温度、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知识点,

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从材料和图文中获取地理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世界大洋表层海水的盐度主要与降水、蒸发有关,其中沿岸海域海水盐度还与入

海径流、洋流、与周围海域的海水交换有关。联系乙海区(长江入海口附近)的自然地理环境概况可知,上述影响因素中有明显季节变化的是入海径流。盐度最低,说明入海径流量大,对海水的稀释作用强。长江流域大部分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降水量大、径流量大,对

乙海区的海水稀释作用强,成为一年中盐度最低的季节。【小问2详解】读图可知,丁海域位于我国东海,纬度较低,水温较高,且有日本暖流流经,增温作用明显,距大陆较远,受陆地影响小,水温较高,小黄鱼3月初从丁越冬场出发,经过甲、乙、两三个产卵场的河游路线,小黄鱼是暖温性泗游鱼类,产卵洞游随水温变暖启动

,甲乙丙三个产卵场,丙纬度最低,水温变暖最早,小黄鱼先从丁越冬场到丙产卵场,一部分留下,另一部分继续北行,到达乙产卵场,然后一部分留下,另一部分继续向北到达甲产卵场产卵,由于小黄鱼洄游过程中气温不断升

高,到达最北的甲产卵场时,气温也正好适合。线路如下图所示。【小问3详解】由材料“小黄鱼属于暖温性游鱼类产卵河游一般随水温变暖启动”可知,小黄鱼喜温暖水域由图中丁处洋流箭头可知冬季丁海域有洋流经过,洋流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由于

世界大洋表层海水温度受太阳辐射影响,水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故该洋流属暖流;暖流增温作用明显,使丁海域冬季水温较高,且丁海域离陆地较远,受大陆降温影响小;适合暖温性河游鱼类小黄鱼越冬。【小问4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入海口地势变缓,流水堆积形成三角洲。长江三角

洲地区河网密布,带来大量泥沙堆积,形成大面积的三角洲,农业种植面积大;地势平坦;土壤肥沃。3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下图为黄土高原较陡山坡上有序挖掘出的半月形坑穴,呈品字形交错排列,状若鱼鳞,称为鱼鳞坑。鱼鳞坑具有一定的蓄水能力

,再加上植树造林,可保持水土。材料二:浙江某中学组织地理野外考察,拍摄到黄土高原部分地貌类型如下。黄土塬指顶面平坦宽阔的黄土高地,黄土梁指条带状的黄土丘陵,黄土峁指沟谷分割的穹状或馒头状黄土丘。(1)用直线正确连接拍摄的照片与地貌类型。。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①__

__②____③____(2)从水循环角度,说明鱼鳞坑保持水土成因。【答案】38.①.黄土峁②.黄土塬③.黄土梁39.鱼鳞坑拦蓄地表径流,减缓地表径流,减小地表径流流量,减轻对土壤的侵蚀,并增强下渗,防止水土流失,保持水土。【

解析】【分析】本题以黄土高原部分地貌类型为背景设置试题,考查黄土地貌的识别、工程措施减缓水土流失的水循环原理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和对地理基本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落实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由材料可知,黄土塬指顶面平坦宽阔的黄土高地,黄土梁

指条带状的黄土丘陵,黄土峁指沟谷分割的穹状或馒头状黄土丘,则对应图片所示地貌特征可知,①为黄土峁,②为黄土塬,③为黄土梁。【小问2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鱼鳞坑是一种水土保持造林整地方法,在较陡的梁峁坡面和支离

破碎的沟坡上沿等高线自上而下的挖半月型坑,呈品字形排列,形如鱼鳞,故称鱼鳞坑。鱼鳞坑能拦截地面径流,减缓地表径流,使下渗增加,起到保水作用,即鱼鳞坑具有一定蓄水能力;随着鱼鳞坑蓄水,地表径流流量减少,对土壤侵蚀减弱,起

到保土保水保肥作用。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