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含解析.doc,共(18)页,68.5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11d6789c24c9bf1f4659a70bcdaa85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联考高二历史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
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走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
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西周分封制下,周王室分封宗亲贵族,天子不仅有着授民授疆土以及论功赏赐诸侯的职分,而且还利用“互惠原则”以“仪式性场合中的表达性礼物馈赠”来换取诸侯们的绝对忠诚,从而更
好地完成诸侯对周天子的义务。这反映了西周()A.宗法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B.国家治理的集权特色凸显C.利用利益分配来维系王室统治D.政治统治基础的不断扩大【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周天子对采用“仪式性场合中的表达性礼物馈赠”来换取诸侯的
忠诚,以此巩固统治,C项正确;材料未反映出宗法关系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未反映出集权色彩,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周天子巩固统治的手段,未反映出这种手段的实际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2.在西方代议制下,国家权力不再属于个人,而是
由公民选出的代表组成的权力机构来掌握。国家的法律不再是个人的意志,而是由代表公众意志的立法机构来制定。这反映出西方代议制A.较好地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B.将政党政治引进了政治生活C.强调公民在地位和权力上的平
等D.有利于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在西方代议制下,国家权力不再属于个人,而是由公民选出的代表组成的权力机构来掌握。国家的法律不再是个人的意志,而是由代表公众意志的立法机构来制定。这有利于防
止个人独裁专制,进而有利于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政党政治,排除B项;“强调公民在地位和权力上的平等”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3.1941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批准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
领》,规定在边区的民意机关和政府中,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在政权工作中,要不断健全民主制度,党员必须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把持包办。这一举措A.适应了革命统一战线发展的需要B.表明社会矛盾发生根本性的变化C
.确立了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D.利于推动国内政治民主化的进程【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在政权工作中,要不断健全民主制度,党员必须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把持包办”,可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注重根据地地区的民主政治建设,积极团结不同阶
层的爱国民主人士,共同抗击侵略,D项正确;抗日战争时期建立的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排除A项;抗日战争时期,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始终是民族矛盾,排除B项;1949年召开的北京政协,标着我国确立起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4.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划清党组织与政府的职权范围,明确规定“
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明令禁止各级党委以党代政,以言代法,逐步理顺了党与人民代表大会、与政府、与司法机关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关系。这些举措()A.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动性B.有利于党决策的民主化
和科学化C.扩大了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权利D.实现了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愿望【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令禁止各级党委以党代政,以言代法,逐步理顺了党与人民代表大会、与政府、与司法机关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明确党组织与政府的职权范围,有利于党决策的
民主化和科学化,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政治主动性,排除A项;C项说法错误,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权利并未得到扩大,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5.唐朝规定:“凡官,不历州县不拟台省。”宋朝亦规定
:“自今非曾经两任县令,不得除监察御史。”而有明一代,出任六科给事中者,大多是“在各衙门か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材料反映的这一现象A.有效保障了监察权的独立性B.促进了监察方式的多样性C.有利于监察机构效用的发挥D.强化了监察制
度的法制化【答案】C【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唐宋时期都规定任用的高级中央官员都必须有监察工作的经历,这就强化了监察机构的地位,从而有利于监察机构效用的发挥,C项正确;中国古代的监察机构都是为皇权服务的,并不具备独立性,排除A项;中央高级官员要有监察工作的经历是在提升监察机构的地位,而非促
进监察方式的多样性,更和强化监察制度的法制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D项。故选C项。6.中国古代考选文官制的目的是“唯在得人”,“不以卑而不用,不以辱而不尊”,以提高政府行政工作效能。英国在19世纪中叶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目的是“要得到第一流的人选”,建立起一个
有效能的文官班子。这说明中英文官制度都A.严重阻碍了新技术人才的成长B.采取公开竞争考试的办法C.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为目的D.保证了国家政策的连续性【答案】C【解析】【详解】中国和英国的文官制度都是为了适应统治需要而设立,因此其
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C项正确;文官制度有助于人才的成长,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中英文官选拔的方式,排除B项;中国的文官制度不能保证国家政策的连续性,排除D项。故选C项。7.1933年,国民党中央在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中明确规定:“曾于民国有特殊勋劳
、勋劳或成绩者并致力于国民革命若干年,经证明属实,便可留任或升任简任官、荐任官和委任官,与考试及格人员同等录用。”这一规定()A.继承了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B.试图实现政治与行政的分离C.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D.意在强化国民党的独裁统治【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33年国民政府任用公务员,与功勋、国民党派有密切关系,这有利于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其目的是强化国民党独裁统治,D项正确;这种公务员选任方式未
继承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图实现政治与行政的分离,排除B项;这种公务员选任不利于推进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排除C项。故选D项。8.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党决定废除干部领导职务实际上存在的终身制,改变权力过分集中的状况,
要求在坚持革命化的前提下逐步实现各级领导人员的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党的十二大上,“四化”方针被写入了党章。这些政策A.构建了统一领导的干部制度B.完善了国家公务员制度C.保障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D
.削弱了党管干部的原则【答案】C【解析】【详解】1981年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新时期,干部的“四化”,有利于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C正确;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已经构建了统一领导的干部制度,排除A;国家公务员制度是在2
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推行的,排除B;党管干部原则是中国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不可能被削弱,排除D。9.对于《唐律·名例》“十恶”的规定,“疏议”则全面征引忠、孝、天常、人理、道、德、礼、义、仁、爱、敬、情、睦等基
本道德观念,用以解释“十恶”重罪的道德和价值基础,从而证明它的价值合理性。据此可知,唐朝法律()A.深受儒家伦理道德思想影响B.协调了礼法之间的矛盾C.具有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限性D.旨在维护宗法等级观念【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唐
律》内容吸收了儒家的基本伦理道德规范,是礼法紧密结合的典范,A项正确;材料反映礼法结合,未涉及礼法矛盾,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排除C项;唐律主要是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排除D项。故选A项。10.《法国民法典》借鉴了罗马法中的契约自由原则,规定只要契约的内容不违反法律或“公序良俗”
,就可以包括任何内容。《德国民法典》也借鉴罗马法中保护私有财产权的原则,规定“物之所有人,在不违反法律或第三人权利的范围内,可自由处置该物”。这反映了A.法院根据法律独立行使司法权B.罗马私法原则对后世立法的影响C.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根本动力
D.大陆法系以遵循先例为基本原则【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法国民法典》借鉴了罗马法中的契约自由原则”“《德国民法典》也借鉴罗马法中保护私有财产权的原则”体现的是罗马法对后世立法产生深远影响,B项正确;材料与法院独立行使司法权无关,排除A项;近代西方法律制度
的根本动力是资本主义发展,排除C项;以遵循先例为基本原则是英美法系的特征,排除D项。故选B项。11.下表为新中国民法典的编纂历程。这一历程突出反映了()时间历程195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力量起草民法典,法典草案完全采纳苏联民法体系,强调对社
会主义公有财产的保护。1964年完成民法典草案,该草案集中反映了当时计划经济的本质特征和思想倾向。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编纂民法典,并将其作为规范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律。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草案)》7编,主要对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进行修改完善。A.民法典伴随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完善B.民主和法制是社会发展的有力保障C.“依法治国”的方略得到了有效贯彻D.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法治建设新时期【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
料反映了1954年到2019年,在我国民法典编纂过程中,不同的时期具有着不同的时代要求和特征,这说明了民法典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不断完善,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民法典的编纂历程,没有体现民主法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排除B项;“依法治国”方针提出于19
97年中共十五大,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法治建设新时期”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与材料“1954年”“1964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2.在中国古代,统治者一般对边疆地区采取怀柔笼络的政策,主要表现为通婚、册封、委以要职等。同时各朝代在一些少数民族
生活的重要地区都有驻军,如汉朝在西域的驻军、明朝在西藏的驻军、清朝在新疆的驻军。这反映了我国古代A.积极采取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不断扩大C.实行开明包容的民族自治政策D.民族政策
具有“恩威并施”的特点【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一般对边疆地区采取怀柔笼络的政策……同时各朝代在一些少数民族生活的重要地区都有驻军”可知,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民族政策具有怀柔拉拢和军事震慑等手段,体现“恩威并施”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因俗而治”的民
族政策,排除A项;材料无法反映国家的疆域不断扩大,排除B项;“民族自治政策”与材料“在一些少数民族生活的重要地区都有驻军”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3.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联盟在其所订立的盟约中规定了部分禁止战争;1928年的《巴黎非战
公约》对废弃战争权具有重要的意义;1945年缔结的《联合国宪章》则全面禁止使用武力。这一演变过程反映了()A.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已实现B.国际法的范围和作用有限C.集体安全机制的完全确立D.国际安全机制的不断
强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联盟在其所订立的盟约中规定了部分禁止战争;1928年的《巴黎非战公约》对废弃战争权具有重要的意义;1945年缔结的《联合国宪章》则全面禁止使用武力。”可知,一战后,规定部分禁止战争,1928年的废弃战争权,1945年的全面禁止使用
武力,说明对于战争的爆发的遏制,国际社会越来越重视,国际安全机制不断强化,D项正确;国际关系民主化已实现,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国际法的范围和作用有限,在材料中说明的信息不足,排除B项;集体安全机制的完全确立,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故选D项。14.1952年,中国民族自治区的类型有如下三种:由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自治区;由一个大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并包括个别人口很少的其他少数民族聚居区所建立的自治区;由几个或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联合建立的自治区
。这表明,当时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A.作为国家基本政治制度已正式确立B.体现出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相结合C.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D.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专政全新局面【答案】B【解析】【详解】考查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通过采取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方式把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结合起来,目的是在维护国家统一前提下,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故B项正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国家基本政治制度的正式确立是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上,故排除A项;当时社会
主义制度尚未正式确立,故排除C项;D项指的是1954年宪法的颁布,故排除。15.新中国成立初期,亟需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而美国妄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于是,我国政府公开宣布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这说明该外交政策的提出A.受国内外客观
形势的影响B.清算了国民政府时期的不平等外交C.加深了中西方之间的隔阂D.肃清了帝国主义在华的势力和影响【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亟需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而美国妄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于是,我国政府公开宣布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可知,新中国成立之
初,我国面临着西方国家的孤立、封锁,为不致于孤立无援的地位,我国采取“一边倒”的对外政策,说明这时期中国外交政策受国内外客观形势的影响,A项正确;清算国民政府时期的不平等外交主要针对的是“另起炉灶”,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新中国成立之初中
国外交政策的时代背景,没有强调中国外交政策对加深中西方之间隔阂方面的影响,排除C项;肃清帝国主义在华的势力和影响主要针对的是这时期“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16.下表展示的是秦朝至宋朝我国货币的发展情况。据此推知,我国古代货币的发展时间标志秦朝秦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汉
武帝时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唐高租时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宋朝北宋四川益州商人最先印造交子A.强化了工商食官的政策B.是民间私有资本迅速发展的产物C.表明重农抑商政策松弛D.一定程度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秦朝、汉武帝及唐高祖对货币的规范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而纸币交子的出现适应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综合整个材料来看,我国古代货币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与工商食官政策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民间私有资本发展无关,排除B项;中国古代社会厉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
。17.抗日战争后,国民党政府把滥发纸币当成筹集内战经费的神丹妙药。到1948年8月,改发金圆券时,法币发行额高达6636946亿元,相当于抗战前发行额的47万倍,规定金圆券1元折合300万元的比率收回法币。这一状况A.强化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B.扩大了帝国主义在华的统治C.导致
国统区通货膨胀严重D.标志着官僚垄断资本的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到1948年8月,改发金圆券时,法币发行额高达6636946亿元,相当于抗战前发行额的47万倍,规定金圆券1元折合300万元的比率收回法币”可知,国民党以滥发纸币的方式筹集内战经费,解放战争暴发后又改发
金圆券,国统区法币发行额迅速增长,导致国统区通货膨胀严重,C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国统区法币发行额增长速度过快,导致法币贬值,国统区通货膨胀严重,没有体现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国民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恶性通货膨胀政策,没有涉及帝国主义在华统治问
题,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随着国民政府的建立,官僚资本逐渐形成,而题干内容主要体现了国民党大量发行法币导致国统区通货膨胀严重的现象,排除D项。故选C项。18.明初,赋税征收以米麦等实物为主。英宗即位后,弛用银之禁,折收“金花
银”。至万历九年,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将丁役、土贡等各项均归并于田赋之中,“计亩征银”。明朝赋税制度的变化A.确立了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B.改变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C.促使财政危机进一步的恶化D.利于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D
【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赋税征收的“金花银”、“计亩征银”等措施,推动征收货币形态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变,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与确立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的说法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的措施并未改变封
建人身依附关系,排除B项;明朝赋税制度变化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排除C项。故选D项。19.1951年,政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及其实施条例,统一了全国关税条例;1985年国务院又颁布
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强化了关税制度的法制化建设。这一发展过程A.满足了新时期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需要B.说明了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和完善C.反映了我国关税自主权收回的曲折历程D.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答案】D【解析】
【详解】关税条例相关法律的健全有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发展,D项正确;新时期的时间是在改革开放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经济体制改革是在改革开放后,与材料中的五十年代不符,排除B项;关税主权收回
的曲折是在近代,排除D项。故选D项。20.从战国时期的“为户籍相伍”到汉朝的“编户齐民”、隋朝的“大索貌阅”再到明朝的“黄册”,户籍制度通过体系完备的社区组织、行政网络克服了人口居住分散的特点,建立起了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我国历代政府之所以重视户籍管理旨在A.为征收赋税提供依据
B.维护封建专制统治C.抑制地主的土地兼并D.强化对基层的控制【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小农经济,其中户籍制度是征收赋税制度和地方管理的主要依据,因此对户籍管理的重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B项正确;为征收赋税制度提供依据及强化对基层的控制都
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排除AD项;户籍制度与抑制地主的土地兼并无关,排除C项。故选B项。21.宋朝社会救助制度主要由四部分构成,宋人记载,“崇宁中有旨,州县置居养院以存老者,安济坊以养病者,漏泽园以葬死者。”福田院主要的职
责是收容难民以及老幼废疾者。这反映了宋朝社会救济制度A.造成了国家财政的巨大负担B.救济的重点在灾民C.呈现系统化和专门化的特点D.强调社会等级尊卑【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州县置居养院以存老者,安济坊以养病者,漏泽园以葬死者”体现的是宋朝时期的社会救济有着不同的
分工,呈现系统化和专门化的特点,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国家财政负担加重的原因,排除A项;材料中的救济对象不光是灾民,排除B项;材料与强调等级尊卑的说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22.下表展示了不同时期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的主要内容。据此可知,
在西方国家时期主要内容古希腊时期基层治理依靠村社进行,全体成年男性出席的村社大会是村社最高权力机关西欧封建社会时期庄园是主要的基层单位,庄园主或管家组织生产,征收地租,并主持庄园法庭的审判近代1835年,英国规定地方市级政府和议会都有当地选民选举产生;
美国建国后乡镇承担着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区实行居民自我管理,不仅提供生活服务、教育、卫生保健等,还参与地方政府的决策A.以教会为中心进行基层自治B.基层治理的主要特点是基层自治C.社区是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D.中央政府的权力逐渐实现了下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基层治理依靠村社进行”
“庄园是主要的基层单位”“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社区实行居民自我管理”等信息可知,古希腊时期依靠村社进行基层管理,西欧封建时期依靠庄园对基层管理,近代美国主要依靠乡镇进行基层管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通过社区实行居民自我管理,说明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主要特点是基层自治,B项正
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西方国家不同时期基层治理的特点是基层自治,没有强调教会在基层管理的影响,排除A项;“社区是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只符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基层管理,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排除C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西方国家不
同时期基层治理的特点是基层自治,不代表中央政府的权力逐渐下移,排除D项。故选B项。23.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设立了“住房与城市发展部”,从而给予弱势社区的居民在有关社区事务决策中更大的发言权。同时期,英国内政部实施了“社区发展
工程”,使社区服务的领域扩展至教育、医疗健康、居住、公共安全等方方面面。这反映出A.西方多元合作治理格局形成B.社区成为国家福利的来源C.政府对社区治理的重要作用D.公民自主治理的充分动员【答案】C【解析】
【详解】材料“从而给予弱势社区的居民在有关社区事务决策中更大的发言权”“使社区服务的领域扩展至教育、医疗健康、居住、公共安全等方方面面”体现的是美英政府在社区治理方面发挥较大作用,C项正确;材料与西方多元合作治理格局无关,排除A项;社区并非是国家福利的来源,排除B项;
材料体现的是政府的作用,非公民自主治理的充分动员,排除D项。故选C项。2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规定,企业事业和国家机关退休人员的生活受到国家和社会的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主要说明我国()A.法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B.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C.公民社会福利水平降低D.弱势群体利益得到保障【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2年)......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可知,通过宪法的不断在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B项正确;法
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在材料中体现的信息不足,排除A项;公民社会福利水平降低,不符合史实,中国的公民社会福利水平在不断的提升,排除C项;弱势群体利益得到保障,说法不够全面,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
大题包括3小题,第25题21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9分,共52分。)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朝正式确立了宰相制度,丞相地位高,权力大。汉武帝时,鉴于宰相职权过重,就开始重用内朝近臣,到东汉时,在宫
中主管收发文书的尚书,开始掌管机要,侵夺外朝相权。曹魏时,尚书台脱离少府,将办事机构迁到宫外,成为独立的中央政务机构。唐高祖设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为宰相机构,且三省分工明确。宋朝前期实行二府三司制,各自独立、互不统属,均直接对皇帝负
责。元朝以中书省为政务中枢,置4个宰相官职:中书令、左、右丞相、平章政事。明朝罢中书省,废宰相,设内阁,因明朝宦官专权,内阁权力受到牵制。雍正时,设军机处,军机大臣多由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四品以上的官员担任,成为辅助皇帝的主要机构。——摘编自李荣华《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及其实质分
析》材料二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出现了有史以来未曾有过的政党政治蓬勃兴起的景象。但民初的政党,不仅不能改变革命后混乱的社会状况,反而使政局变得更加纷乱。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经济面貌,当时的中国仍停留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清末民初的政党也不是近代资本主义经济成熟的产物。以袁世凯为首的官僚军
阀集团操纵着中央政权,地方上的州县多为兵政兼行政,且都掌握在地方豪强手中,他们当然不可能去推进资产阶级的政党统治。政党之间,党争多于联合,个人恩怨超越党见,党派倾轧,内阁的频繁更迭,使民众产生了厌烦心理,从而失去了民众的支持。绝大部分党员对于政党政
治的知识性认识往往只是一鳞半爪,只知一些名词而不明其真正含义。——摘编自李爱峰苏全有《发轫、争斗与失败:中国近代政党历程的反思》材料三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是我国政治体制模式的建立与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在民主建设方面建立了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从党的十一届三
中全会至今,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健全,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划清党组织与政府的职权范围,明确规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伴随经济改革的深化,中央逐步向地方下放了一系列权力;精简机构,转变政府职能,实行人事制度改革;我国在大力拓
展基层民主的同时,还特别注重加强保障公民权利的法制建设。——摘编自何苑《试析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与历史经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宰相制度演变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近代政党政治失败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
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及历史经验。【答案】(1)特点:不断压制相权,以加强皇权;内朝官逐渐向外朝官转化;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宰相既实行分权,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2)原因:社会生产
力水平较低和社会发展水平有限;旧的传统政治文化土壤的制约;政党本身没有严密的组织纪律和运作方式;脱离人民群众;缺乏对政党政治的科学理解。(3)成就:行政体制不断完善;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
主建设逐步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人权事业不断推进,公民权利得到保障;依法治国方略全面落实,法制更加完备。历史经验: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把握民主政治的发展方向;推进市场化改革,夯实民主建设的基础;发
展民主与健全法制紧密结合;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处理好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关系;发展党内民主,推进民主政治建设。【解析】【详解】(1)特点:从材料中的君权与相权变化来看,可归纳出不
断压制相权,以加强皇权;从材料中丞相的地位发展来看,可归纳出内朝官逐渐向外朝官转化;从材料中丞相权力的变化来看,可归纳出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及宰相既实行分权,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2)原因:根据材料“当时的中国仍停留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可归纳出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和社会发
展水平有限;根据材料“以袁世凯为首的官僚军阀集团操纵着中央政权,地方上的州县多为兵政兼行政,且都掌握在地方豪强手中”可归纳出旧的传统政治文化土壤的制约;根据材料“政党之间,党争多于联合,个人恩怨超越党见,党派倾轧,内阁的频繁更迭”可归纳出政党本身没有严密的组织纪律和运作方式;根据材料“从而
失去了民众的支持”可归纳出脱离人民群众;根据材料“绝大部分党员对于政党政治的知识性认识往往只是一鳞半爪,只知一些名词而不明其真正含义”可归纳出缺乏对政党政治的科学理解。(3)成就:根据材料“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健全”可归纳出行政体制不
断完善;根据材料“划清党组织与政府的职权范围”可归纳出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不断提高;根据材料“我国在大力拓展基层民主的同时,还特别注重加强保障公民权利的法制建设”可归纳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逐步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根据材料“还特别注重加强保障公民权利的法制建设”
可归纳出人权事业不断推进,公民权利得到保障;根据材料“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可归纳出依法治国方略全面落实,法制更加完备。历史经验: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如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把握民主政治的发展方向;推进市场化改革,夯实民主建设的基础;发展
民主与健全法制紧密结合;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处理好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关系;发展党内民主,推进民主政治建设。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西方中国历史上对于“法”的强调总是与加强君权联系在一起,“君权”一直是法的核心与最深刻的根渊,这种法
律文化体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就是:人一法一人。在西方,法的制定其最终目的是被用来限制君权.所有的人都必须服从法律,法律的制定、修订亦须遵行法定的程序,法由手段上升而为目的,变成一种非人格的至高主宰,其公式可以表现为:法一人一法。在中国,“礼”对于“法”有着深刻的影响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间存在着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长幼亲疏被认为是永恒的秩序,法律常常只是附加了刑罚的伦常。西方的价值取向总括起来可以说是财产决定身份和等级,进而再影响权利的分配和享受。中国古代法律主要表现为“刑”,目的是镇压百姓。因此,古代社会民众一直就是谈“法”色变.视讼事为畏途,唯恐
避之不及。西方的法律自始就包含了很大一部分“权利”和“正义”内容,其民事功能不可忽视,因此,法常常被看成权利的保障。——摘编自李光宇《中西方法律文化特征之比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西方法律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答案】示例一:观点:东西方法律存在明显的差异性。阐述:我国古代的法律一直是民刑不分,因此权利文化主要是以权力文化的形式来体现,人们只有服从权力的义务,而没有主张权利的资格,对于“法”的强调总是
与加强君权联系在一起,庶民则永远是法律施行的客体。从《法经》直至《大清律例》,都是刑事法律规定.较少民事规定。《唐律疏议》堪称中国封建法的典范.但其法律条文的特点仍是以刑法为主,即使普通民事法律行为和道德行为也
用刑法来调整。在西方,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是明确提出“法治”概念并对其进行系统论述的第一人,他坚信法治优于一人之治,实行法治根源于制约权力的需要。近代以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法治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英国1688年“光荣革命”后通过的《权利法案》严格限定了国王的权力,确定了国会拥有
最高立法权的原则,并对公民应有的权利做了明确规定。美国1776年《独立宣言》宣布,人人生而平等,生命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不可转让。因此,中国法律忽视对统治者权力的制约且重刑轻民,西方重视对权力的制约强调用法律保障人权,两者存在明显的
差异性。示例二:观点:“礼法之治”在古代中国的国家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阐述:“礼法之治”是指在国家制定的正式法律之外,依据礼典、礼俗习惯法等构成的规范习俗和巨民行为的一种国家治理模式。我国古代“礼法之治”的形成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夏商周三代
之时,夏有“夏礼”“禹刑”,商有“殷礼”“汤刑”,周有“周礼”“九刑”。这一时期可以说是礼法体系的初创阶段。春秋战国至秦代,礼刑分离,也是“律令”发轫时期。汉承秦制,又在法制领域向“礼”回归。我国古代
法逐步形成礼典、律典、礼俗习惯法共同发挥作用的模式,其中的礼典、律典到唐代日益成熟。这样就形成以礼率律、律外有礼.礼典、律典、礼俗习惯法三者相辅相成的治理格局。综上所述,“礼法之治”这样-种治理模式.既发
挥法律刚性规范功能,又发挥礼仪和道德的教化作用,同时尊重民间事务自理自治习惯,体现了中国法律文化的特色,也彰显出传统社会治理的特有智慧。【解析】【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根据““君权”一直是法的核心与最深刻的根渊
,这种法律文化体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就是:人一法一人”、“在西方,法的制定其最终目的是被用来限制君权.所有的人都必须服从法律”等信息可知,东西方法律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结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的特点、西方法律制度的特
色等内容展开阐述,言之有理即可。从其他的角度提取信息总结论点,结合所学展开阐述,言之有理亦可。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赋税,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到了汉代,一套完整的封建赋税制度形成了,其中赋是人头税,分算赋、口赋两种。到了魏晋南北朝
和隋朝,由于均田制的实施,赋税制度又把田租和人头税合并,演变为以户为单位的“户调制”,唐朝初年,户调制发展为以丁为征收单位的租庸调制。到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采纳了宰相杨炎的建议,正式改租庸调制为两税法,两税法是以地税、户税为基础,以资产多寡为课税标准的税
制。明历九年(公元1581年)实行“一条鞭法”,这种新税法“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官为分解,雇役应付”。到清雍正七年(1729年),除山西、贵州等少数地区以外,其余各省都已实行“摊丁入地”,将丁银摊入田赋征收,丁银成了田赋的一项附加数额。——摘编自侯绪庆《中国
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基本线索》材料二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发源于商周时期,秦汉时期封建户籍制度逐步确立,唐宋时期不断发展,到明清时期趋于成熟。在中国传统社会曾出现过特权户种、民籍户种和贱籍户种等类别,特权户籍以官户最为典型,可以享受荫补即做官的资格、减免某些税收、差役免除和减免
刑罚等特权。三国时期规定军户的儿子仍为士,士兵的女儿也只能在军户内嫁人。匠户主要指各种手工业者,唐朝政府明确规定:“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人诸色。”统治者根据户籍管理中在册的人口多少来征收赋役,因此,户
籍管理的真实性和全面性直接影响统治者征收赋役的情况。同时,政府通过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将人口控制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限制其流动,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社会治安的稳定,进而保障统治者的政权稳定。——摘编自金裕凤《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及
其特点》(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趋势。(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特点并说明其历史作用。(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和户籍制度关系的理解。【答案】(1)趋势:收税标准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土地为主
转变;征税内容由实物为主逐渐向以货币为主转变;赋税征收种类由繁琐向简单转变。(2)主要特点:历史悠久;不断发展完善;等级性;世袭性;多功能性。历史作用:加强了对民户的控制,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便于征发徭役、赋役及课取赋税,保证国家赋税收入;有利于维护社会治安和宗法等级制度,一定程度适应
了社会经济发展。(3)理解:户籍制度是中国古代政府征收赋税的依据,户籍制度的不断变化影响着赋税的征收,赋税制度的变革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户籍制度,两者都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其中赋是人头税,分算赋、口赋两种……两税法是以地
税、户税为基础,以资产多寡为课税标准的税制”可得出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收税标准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土地为主转变;根据材料“以资产多寡为课税标准的税制……一概征银”可得出征税内容由实物为主逐渐向以货币为主转变;根据材料“其中赋是人头税,分算赋、口赋两
种……租庸调制”“将丁银摊入田赋征收,丁银成了田赋的一项附加数额”等信息可得出赋税征收种类由繁琐向简单转变。【小问2详解】特点,根据材料“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发源于商周时期”可得出我国古代户籍制度起源早,即历史悠
久;根据材料“唐宋时期不断发展,到明清时期趋于成熟”可得出我国户籍制度不断发展完善;根据材料“在中国传统社会曾出现过特权户种、民籍户种和贱籍户种等类别”可得出我国古代户籍制度具有等级划分;根据材料“三国时期规定军户的儿子
仍为士,士兵的女儿也只能在军户内嫁人”可得出我国古代户籍制度具有世袭特点。历史作用,根据材料“政府通过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将人口控制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限制其流动”可得出通过户籍制度加强了对民户的控制,有利于巩
固封建统治;根据材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社会治安的稳定,进而保障统治者的政权稳定”可得出有利于维护社会治安和宗法等级制度,一定程度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根据材料“统治者根据户籍管理中在册的人口多少来征收赋役”可得出便于征发徭役、赋役及课取赋税,保证国家赋税收入。【
小问3详解】根据材料“统治者根据户籍管理中在册的人口多少来征收赋役”“户调制发展为以丁为征收单位的租庸调制”等信息可知,古代统治者根据户籍管理中在册人口多少来征收赋税劳役,说明户籍制度是中国古代政府征收赋税的依据,户籍制度的不断变化影响着赋税的征收;根据材料“两税
法是以地税、户税为基础,以资产多寡为课税标准的税制”“户籍管理的真实性和全面性直接影响统治者征收赋役的情况”等信息可知,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变革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户籍制度,两者都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