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阳市武冈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

DOC
  • 阅读 4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4 页
  • 大小 49.367 KB
  • 2024-12-11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envi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湖南省邵阳市武冈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湖南省邵阳市武冈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湖南省邵阳市武冈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 已有4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湖南省邵阳市武冈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docx,共(14)页,49.367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0619296272784f4b8ebcca5e0dc07d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2年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高二历史本试卷分为问卷和答卷。考试时量为75分钟,满分100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1832年,英国进行第一次议会改革,重新分配议员名额并修改选民资格,中等阶级大体获得选举权。1

867年的第二次议会改革大大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除矿工和农业工人外,工人阶级大多得到了选举权。1884—1885年第三次议会改革后,英国基本实现成年男性的普选权。英国这些议会选举制改革()A.使大英帝国的形成成为可能B.推

动国王渐处统而不治地位C.标志着英国议会制度的产生D.与工业革命成相互促进关系【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英国三次议会改革,打破了工业革命前的传统选区划分与议会议员席位分配,推动工业资产阶级与产业工人阶级逐渐获得选举权,这适应了工业革命的需要,

同时,调动了工业资产阶级与产业工人的积极性,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D项正确;大英帝国,即“日不落帝国”的形成为工业革命的形成创造了条件,而不是工业革命为大英帝国的形成创造了条件,排除A项;推动国王渐处统而不治地位的是议会权力的不

断加强,18世纪英国内阁制度的形成与完善,标志着英国国王最终处于“统而不治”地位,排除B项;英国议会制度产生于13世纪中后期,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2.宋代《吕氏乡约》的核心精神有四项,为“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其

中,德业相劝强调个人应该修身以提升道德,同时读书、治田、营家,改善家庭经济。过失相规,是针对个人所犯的错误,制定相应处罚措施。礼俗相交,规定了日常生活中乡人之间交往的系列规则。材料反映了该乡约()A.以性恶论为基础来教化约束民众B.

是中央集权弱化背景下的自治法C.有教化、救济与公共治理的功能D.有效推动了乡民关系的和谐融洽【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吕氏乡约》涉及教化民众,约束乡民行为和处理公共事务的内容,C项正确;《吕氏乡约》强调

个人修身,这是性善论的观点,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中央集权弱化,排除B项;根据材料无法得出有效推动了乡民关系的和谐融洽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3.清末新政推行的教育改革,是想造就“尊崇孔教,爱戴大清国”的人,但无

论是在国内新式学堂中还是在留学生中,清政府并没有获得多少为己所用的人才,反而出现了一个不同于传统类的知识分子群体。材料旨在说明新政()A.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B.推动了思想解放C.挽救了清王朝的危机D.传播西方思想【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清末新政推行的教育

改革,不但没有获得多少维护清政府的人才,“反而出现了一个不同于传统类的知识分子群体”,即清末新政推动了近代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这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A项正确;思想解放和传播西方思想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D两项;清末新政加重了清王朝的危机,排除C项。故选A项。4.文官制度最早诞生于1

9世纪的英国。随后,西方大部分国家效仿英国也建立起了各自的文官制度。凡是实行文官制度的国家都十分重视文官培训,先后建立起了各具特色的文官培训制度,尤以英、美法、德、日较为完善。西方国家的文官培训制度()A.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需要.B.对民选

政府形成了有效制约C.解决了权力分立与制衡带来的弊端D.冲击了资产阶级的政党政治【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自英国确立文官制度以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纷纷仿效英国确立了文官制度。且凡是实行文官制度的国家都十分重视文官培训,先后建立起了各具特色的文官培训制

度,尤以英、美法、德、日较为完善。这说明西方国家的文官培训制度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需要,A项正确;文官与民选政府不是制约与被制约关系,且民选政府与文官培训制度无关,排除B项;“解决了权力分立与制衡带来的

弊端”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冲击了资产阶级的政党政治”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5.《汉书·何武传》载,何武作扬州刺史,二千石官吏有罪,“应时举奏,其余贤与不肖敬之如一,是以郡国各重其守相,州中清平”。汉代设置刺史()A.建立了

系统完善的监察体系B.旨在加强中央对地方治理C.实现了地方机构的分权制衡D.有利于提升地方行政效率【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州中清平”,可知汉代刺史的设置加强对郡国高官监察,维护地方吏治清明,加

强中央对地方治理,B项正确;刺史属于监察体系,但并不能说明建立了系统完善的监察体系,排除A项;材料与地方机构的分权制衡无关,排除C项;刺史的设置是为了加强对郡国高官监察,与地方行政效率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6.《辛丑条约》规定,天津二十公里范围内,不准驻有中国军队。1902年,袁世凯仿照西法

创设保定警务局,后接管天津地方治安。1905年,清廷设立巡警部,统管全国警察事务。材料反映晚清()A.中央集权空前加强B.努力转变治理方式C.军阀统治逐步建立D.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

料“清政府以近代警察制度代替军队管理治安”可知,《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自救,开始推行新政,清政府正努力调整地方治理方式,转变治安管理模式,B项正确;1900年的“东南互保”说明中央集权已经衰微,排除A项;

近代军阀统治是在辛亥革命以后建立起来的,排除C项;《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建立起统管全国警察事务的治安管理体系,不能体现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的立场,排除D项。故选B项。7.下表为古代罗马兴盛原因分析,据此可知,两位学者的共同认识是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

论》“罗马人民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和荣誉感,培育了自由的精神和完善的法律制度”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罗马帝国吸取,发展了希腊文化的自由精神,建立了体现民主、自由精神的坚实政治制度”A.罗马平民是国家治理的主体B.罗马

利用军事扩张推动文化认同C.罗马法受到希腊文化的影响D.自由精神是罗马兴盛的重要原因【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培育了自由的精神和完善的法律制度”“发展了希腊文化的自由精神,建立了体现民主、自由精神的坚实政治制度”可知,两位学者都提及自由精神对于罗马兴盛的重要性,

D项正确;平民不是古罗马国家治理的主体,排除A项;B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排除;材料并未提到罗马法,排除C项。故选D项。的8.1938年,中国共产党在山西武乡县进行反贪污、反摊派斗争,召开群众大会,改造旧有基层政权。开展这些活动主要是为了()A.建立人民民主政权B.巩固反

封建斗争成果C.团结群众坚持抗战D.减轻根据地民众的负担【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38年,中国共产党在山西武乡县进行反贪污、反摊派斗争,召开群众大会,改造旧有基层政权”可知,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开展反贪污等活动,目的是赢得广大群众的信任,团结抗战,C项正确;材料中的这些活

动不属于人民民主政权的措施,排除A项;抗战期间要团结一切抗日势力,并不涉及反封建斗争,排除B项;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属于减轻民众负担的措施,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9.黄仁宇在谈到北魏政权时说:“这一新兴王朝,……扭转后汉以来地方割据的趋势

,而逐渐推广其统治权,开启了中国长期分裂后再统一的契机。”北魏政权提供的“再统一的契机”主要是指()A.结束了分裂状态B.通过改革促进民族大交融C.改变了国贫现象D.加速了国家制度的封建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这

一新兴王朝,……扭转后汉以来地方割据趋势,而逐渐推广其统治权,开启了中国长期分裂后再统一的契机”并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进行的汉化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打下了基础,B项正确;北魏并未统一中国,中国仍处于分裂时期,排除A项;材料信息指向国家统一

方向,与经济发展层面的国贫现象改变无关,排除C项;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加速了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不是国家制度的封建化,排除D项。故选B项。10.据载,商朝君主太甲因不清明,被臣下伊尹放逐于桐宫;周厉王因暴虐无道,引发国人暴动;大臣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掌

朝政,时人对此却不以为怪。这反映了当时()A.君臣平等观念深入人心B.原始民主遗风依然存在C.宗法血缘关系逐渐瓦解D.臣下放逐君主风气盛行【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商周时期发生过无道君王被臣下放逐

和被“国人”推翻的情况,表明原始民主制的遗存使臣下和“国人”对君王特权存在制约作用,B项正确;商周时期,王的地位高于臣下,“君臣平等观念深入人心”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商代和西周时期,宗法血缘关系仍然比较稳固,排除C的项;臣下放逐君主只是个例,排除D项。故

选B项。11.古代雅典,在宗教节日期间妇女被允许与男性公民一起参加各种盛典和社会活动,在一些农村地区,平民妇女甚至还拥有自己的宗教节日——狄俄尼索斯节。这折射出古代雅典()A.妇女拥有参政权利B.妇女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C.民主政治存在局限D.

宗教影响民众的政治倾向'【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在宗教节日期间妇女被允许……社会活动”“甚至还拥有自己的宗教节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妇女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被允许参加活动,这表明雅典民主政治存在局限,C项正确;雅典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拥有参政权,排除A

项;雅典的妇女地位并不高,排除B项;材料未反映民众政治倾向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12.在古希腊的政治结构中,公民是城邦的根本,强调其对自己“属于城邦”的政治角色的认同。而罗马人则强调对个人权利的保障

,国家对公民必须提供保护和服务,而不是对政治生活的参与,更不是对城邦公共权力的掌控。这一状况()A.体现古希腊民主政治有局限性B.源于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的差异C.说明罗马政治体制更趋于成熟D.反映古希腊民众权利受政治制约【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雅典

是小国寡民的城邦国家,公民是城邦的根本,实行民主政治,公民要服兵役,参与政治生活。罗马在不断扩张中建立了庞大的国家,统辖来自不同地区且数量众多的臣民,罗马要巩固其统治基础,就需要保障公民的个人权利,对公民提供保护和服务。分析可知上述差异源于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的差异,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

希腊民主政治的局限性,排除A项;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体制都是根据自身国情制定的,适合当时的时代要求,不存在高下之分,排除C项;根据材料,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体制影响了公民的权利,强调公民“属于城邦”,但选项中“制约”一词不恰当,且此说

法不能完整概括材料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13.1933年,国民党中央在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中明确规定:“曾于民国有特殊勋劳、勋劳或成绩者并致力于国民革命若干年,经证明属实,便可留任或升任简任官、荐任官和委任官,与考试及格人员同等录用。”这一规定()A.继承了

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B.保证了行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C.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D.有利于强化国民党的独裁统治【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曾于民国有特殊勋劳、勋劳或成绩者并致力于国民革命若干年,经证明属实,便可留任或升任

简任官、荐任官和委任官”可知这一规定有利于任命国民党员担任国家官员,因此有利于强化国民党的独裁统治,D项正确;这一规定下这些国民党员不需要考试,因此不是继承了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排除A项;这一规定使得官员的任命具有不确定性,不利于行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不

能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排除BC项。故选D项。14.历史学者吕思勉在《两晋南北朝史》一书中评价九品中正制时写道:“九品中正之弊,果如何乎?论者皆曰:‘用人不容不论其才,才又各有攸宜,中正品平,皆不能具。若

论考绩,尤不应舍功实而采虚名。’”这一评价说明九品中正制()A.忽视选拔对象的才能和实绩B.制约了人才的自由流动C.强化了士族阶层的政治特权D.扩大了门阀政治的基础【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分析题干信息,吕思勉认为九品中正制“舍功

实而采虚名”,忽视选拔对象的才能和实绩,A项正确;材料内容与“人才流动”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不能得出“强化了士族特权”和“扩大了门阀政治的基础”,排除C项、D项。故选

A项。15.北魏时的洛阳城规划了极富“国际”色彩的区域“四馆”、“四里”,对四方来奔的各族人士,一概加以安抚。其中,南人置于金陵馆,赐宅“归正里”。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彰显中原正统B.淡化南北矛盾C.推进汉

化政策D.恢复朝贡贸易【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北魏对洛阳城规划,对四方来奔的各族人士,加以安抚,给南方人赐宅“归正里”,从中可以看出北魏政权进入中原之后,通过各种措施来彰显其政权是中原正统,加强统治,故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彰显中原正统,A项正确;材料这些措施是为了彰

显中原正统,不是为了淡化南北矛盾,排除B项;推进汉化政策是手段,不是目的,排除C项;北魏并没有恢复朝贡贸易,排除D项。故选A项。16.1979年,中共中央下发《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将考核对象分为技术类和党政类。技术类干部侧重能,主要考核干部的专业技能、业务

熟练程度﹑科研成果等;党政干部侧重德,考核干部的政治立场和思想品质,主要看是否坚决拥护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的颁布意在()A.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B.为改革开放提供政治保障C.加强干部管理的法制化D.建立清正廉洁的官

僚队伍【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主要考核干部的专业技能、业务熟练程度﹑科研成果等;党政干部侧重德,考核干部的政治立场和思想品质,主要看是否坚决拥护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

并结合所学可知,1979年正是改革开放开局时期,中央对于干部的分类考核,技术类强调能力,党政干部强调政治素质和品德,这种考核方式意在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对于此后的改革开放大有裨益,为改革开放提供政治保障,B项正

确;材料未涉及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是党的文件,并不属于国家法律,排除C项;廉政素质考核并非该文件的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第II卷(非选择题)二、

材料分析题(共3小题,其中17题15分,18题10分,19题15分,共计40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科举考试制度下,人们学而优则仕,读书、考试、做官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功名利禄等稀缺资源的获取,是

以社会成员努力研习社会的主流文化知识为前提的,这就促使人们争先恐后的读书学习。但明代以后,“八股取士”的推行使得科举逐步成为一种僵化模式,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创新精神。明末和清朝的科举,更是发展到几乎就是记背经义的考试,达到了“非圣人之言不言,非经中之语不用”的地步,考试题目主要摘自《四书》,

答卷所论必须根据朱熹的《四书集成》等书。科举考试对学校教育影响巨大,在独尊科举的时代,在校生员只有参加科举才能入仕,不然就几乎别无出路。这导致学校背离了其为社会培养各类实用性人才的作用,而完全听命于科举,对生员的科技、文化等全面教育流

于形式。——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二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清廷统治阶层开始认识到科举制改革的重要性,维新变法运动时期,科举制改革被再次提上议程,但其各项措施尚未真正实施就宣告失败,八股文起死回生。1905年9月2日,清廷颁诏,谕令自次年起

停止科举考试。科举制废除后,新式学堂的数量明显增加,有学者统计,1903年有新学堂769所,1904年为4476所,而1905年则猛增到8277所,1906年达到23862所。由于新式学堂的出现,知识分子的知识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西方引进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渐成为他们学习的主要内容。知识分子的职业也由过去的科举一途向多种职业发展。知识分子与皇权日益疏远,对儒家经典和政治权力的迷恋也就逐渐淡化以致消除,并且逐步学会用新的价值观去观察、思考各种社会现象。——摘编自罗志田《清季科举制改革

的社会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科举教育的特点及其成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教育的变化,并说明其历史意义。【答案】(1)特点:以做官为根本导向;教育内容单一

、教育方式片面;明清时期逐渐走向僵化。成因:统治者巩固统治需要;科举考试自身的不足。(2)变化:科举考试被正式废除;近代新式学堂普遍建立。历史意义:推动了教育的近代化;有利于知识分子知识结构的更新、职业发展的多样、价值

观念的嬗变;一定程度上壮大了资产阶级的队伍,为资产阶级民主运动提供了人才基础;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解析】【小问1详解】特点:根据材料“在科举考试制度下,人们学而优则仕,读书、考试、做官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可知以做官为根本导向;根据材料“是以社会成

员努力研习社会的主流文化知识为前提的,这就促使人们争先恐后的读书学习”可知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式片面;根据材料“‘八股取士’的推行使得科举逐步成为一种僵化模式”可知明清时期逐渐走向僵化。成因:根据所学可知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科举考试自身的不足。【小问

2详解】变化:根据材料“1905年9月2日,清廷颁诏,谕令自次年起停止科举考试”可知科举考试被正式废除;根据材料“科举制废除后,新式学堂的数量明显增加”可知近代新式学堂普遍建立。历史意义:根据材料“由于新式学堂的出现,知识

分子的知识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西方引进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渐成为他们学习的主要内容”可知推动了教育的近代化;根据材料“知识分子的职业也由过去的科举一途向多种职业发展。知识分子与皇权日益疏远,对儒家经典和政治权力的迷恋也就逐渐淡化以致消除

,并且逐步学会用新的价值观去观察、思考各种社会现象”可知有利于知识分子知识结构的更新、职业发展的多样、价值观念的嬗变;根据所学可知一定程度上壮大了资产阶级的队伍,为资产阶级民主运动提供了人才基础;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相并”。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

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

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的——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从唐朝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规律和发展趋势。【答案

】(1)唐朝: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节度使最终形成尾大不掉,违背了初衷,削弱中央集权。宋朝:宋初实行改革,削夺节度使权力,弱化地方军力;监督地方行政,文臣执掌地方,加强对地方财政掌控。吸取前朝教训,多措并举,削弱地方权力,维护了中央集权;但也形

成强干弱枝以及“三冗”局面。元朝:设置行省,执掌地方经济、军事大权;行省权力受中央节制。开创了行省制度;对地方权力管理宽严并举:巩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2)中央和地方之间权力之争长期存在,相互影响;双方权力此消彼长,在动态平衡中变化发展。通过变革与创新,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分配趋于合

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解析】【详解】(1)唐朝:根据“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得出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根据“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得出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最后出现问题,削弱中央集权。宋代

:根据“革除前朝之弊,上中命诸州”得出实行改革、削弱节度使权力,弱化地方军力;根据“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得出监督地方行政;根据“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得出加强对地方财政掌控。元朝:根据“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

得出推行行省制;根据“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得出行省官员受制于中央。(2)根据材料并结合前一问内容,可从中央与地方矛盾长期存在,此消彼长,不断变化的角度概括。同时再从改革与创新、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概括趋势。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明确规定:“在苏维埃政权下,所有的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只有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

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上自由的权利的。”中华苏维埃政权以消灭封建制度及彻底的改善农民生活为目的,颁布土地法,主张没收一切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贫农、中农,并以实现土地国有为目的。——摘编自余伯沆何友良主

编《中国苏区史》材料二《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在共产党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为此中共在特的区以“三三制”原则建立民主政权,即在政权机构中,代表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共产党

员、代表小资产阶级的左派进步分子、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的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的名额。——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史》材料三1949年6月,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同年9月第一届政协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

》指出“必须镇压一切反革命活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从1957年开始就不能正常工作,1966年到1975年几乎完全处于停顿状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向了经济建设。邓小平复出后提出了“社会主义愈发

展,民主也愈发展”等著名论断。2004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摘编自俞可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政治发展的逻辑》(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维埃政权在民主政治建设上的不足之处。(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三三制”的特点与意义。(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政治建设变迁的趋势;就其发展过程谈谈你的认识。【答案】(1)不足之处:取消资本家、富农等剥削者的参政权利和政治自由,缩小了民主革命的力量,扩大了苏维埃政权的对立面。(2)特点:

中国共产党领导,各阶层联合;民主协商。(任答一点即可)意义:巩固并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位与威望,扩大了中共影响;为中共执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任答两点即可)(3)趋势:政治日益民主化;社会日益法制化。(任答一点即可)认识: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趋势;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符合本国国情;民主政治建设不是一帆风顺的。【解析】【小问1详解】不足之处:根据“只有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上自由的权利的”得

出取消资本家、富农等剥削者的参政权利和政治自由,缩小了民主革命的力量,扩大了苏维埃政权的对立面。【小问2详解】特点:根据“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得出中国共产党领导,各阶层联合;根据“即在政权机构中,代表工人阶级和农民

阶级的共产党员、代表小资产阶级的左派进步分子、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的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的名额。”得出民主协商。(任答一点即可)意义:结合抗战的内容可得出巩固并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位与威望,扩大了中共

影响;为中共执政的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小问3详解】趋势:根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向了经济建设。邓小平复出后提出了“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等著名论断。”可得出政治日益民主化;根据“20

04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得出社会日益法制化。(任答一点即可)认识:综合材料和所学可得出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符合本国国情;民主政治建设不是一帆风顺的。三、论述题(12分)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其正

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摘编自钱穆《中国历史政治得失》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某一项政治制度的“变与不变”,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答案】示例:中

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变与不变。阐述;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后,秦始皇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实行皇帝制、三公九卿制等制度,从此中国进入了两干多年的封建帝制时代。其基本特征是皇帝独尊、皇权至高无上,历朝历代虽有曲折变化,但君主专制制度始终平稳运行。但是,君主专制制度

也随古代社会发展不断演变,总体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逐步削弱乃至最终废除。汉代设立中外朝制度,架空以宰相为首的外朝实现君权独揽;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分割宰相事权;明代废丞相,设内阁,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清代设立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综上所述,在中国古代两

干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君主专制制度的本原精神,即其内核、实质始终没有改变,但其具体内容、形式、程度却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解析】【详解】本题为论述题。首先,根据问题:围绕中国古代某一项政治制度的“变与不变”,详细分析

材料,从中提炼论题;如: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变与不变。其次,围绕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对论题进行详细的阐述,如: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后,秦始皇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实行皇帝制、三公九卿制等制度,从此中国进入了两干多年的封建帝制时代。其基本特征是皇帝独尊、皇权至高无上,历朝历

代虽有曲折变化,但君主专制制度始终平稳运行。但是,君主专制制度也随古代社会发展不断演变,总体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逐步削弱乃至最终废除。汉代设立中外朝制度,架空以宰相为首的外朝实现君权独揽;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分割宰相事权;明代废丞相,设内阁,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清代设立军机处

,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最后,再次对论题进行总结与升华,强调论题的正确性。如:综上所述,在中国古代两干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君主专制制度的本原精神,即其内核、实质始终没有改变,但其具体内容、形式、程度却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本题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成文,无标准答案,

言之有理即可。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envi的店铺
envi的店铺
欢迎来到我的店铺
  • 文档 132728
  • 被下载 7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