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湖南省邵阳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docx,共(13)页,134.591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fe806198381662f38dbc45c4e42548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2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题共分为两部分,共4页。时量75分钟,满分100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入答题卡相应位置内。2、客观题请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主观题用黑色
的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时,只交答题卡,试卷请妥善保管。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1.据考古资料,在浙江好川墓地和温州老鼠山墓地以及山东莒县陵阳河遗址等,都发现了与良渚文化晚期玉璧和玉琮上图案一致的台形镶嵌玉片;在更晚
时期的二里头,殷墟等许多夏商时代的遗址中,也都发现了源自于良渚文化的玉琮等玉器;在四川广汉三星堆以及成都金沙等商周时代的遗址中还发现了良渚式的玉琮和玉锥形器等。这说明新石器时代()A.以玉器开发使用为主要特征B.不同文化之间存在一定的交流C.具有高度的同源同向性特征D.神权与
王权结合阶级社会到来2.通过观察图1到图2的变化,我们可以得出的认识是()A.旧石器时代文明发展程度较低B.新石器时代农耕经济极为发达C.中华文明起源呈螺旋上升趋势D.中华文明发展呈多元一体趋势3.周成王时,周公分封的诸侯国数量很多,对这些被分封到地方的诸侯,周王称其中同姓的为伯父、叔父,
称异姓的为伯舅、叔舅。相对来说,商朝所分封的附属国君长,与商王很少有血缘姻亲关系,因此他们时常反叛商王的统治。据此可知,西周时期()A.加强了周王的君主专制B.实现了中央的高度集权C.突破了宗法血缘关系的束缚D.强化了对诸侯的控
制和管理14.春秋时,孔子提出“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的主张。战国时,孟子则逐渐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这反映出()A.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形成B.传统华夷观念已被突破C.对华夏文
化的认同感渐强D.孟子背离孔子的民族观5.文字最初是用于祭祀活动。西周时期,周天子垄断青铜器铸造权和对文字的解释权,并将刻有铭文的青铜器赠予诸侯,由诸侯带到各自的封地。周天子旨在()A.确立君主集权B.强化祭祀活动C.构建政治认同D.统一全国文字6.商鞅变法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
异者,倍其赋。”秦汉王朝受其影响,农村不许同姓聚居,农村都是杂姓村。“乡”“里”划分的依据主要是户口数量,并随着户口的增减而不断进行调整。秦汉的上述举措()A.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形成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破坏了社会秩序的稳定D.加速了宗法制的瓦解7.秦汉时设朝议制度,遇军国大事及君王难断之事,皇
帝便会召集群臣,商谈解决方案,结果一般由宰相领衔上奏,最终决断权归皇帝所有。这一制度()A.说明国家大事由群臣决议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体现了权力的平衡与制约D.一定程度上减少决策失误8.西汉初
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B.三教合归于儒C.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D.现实统治需要9.下图是某历史兴趣小组检索的历史知识词
条,由此可知该小组研究的历史主题是()A.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措施B.秦朝的暴政与秦末农民起义及速亡C.西汉的强盛与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D.秦汉时期的生产力发展与政治变革10.东汉初年,刘秀多次下诏释放囚徒,不断扩
大赦免范围;前后七次释放奴婢,不断地重申“卖人法”、“略人法”等禁令。上述措施()2A.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B.彻底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C.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D.目的在于加强君主专制11.“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
素是()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行省制12.发现于浙江杭州的良渚文化被认为“即将迈入阶级社会门槛”。下列考古资料最能印证此观点的是()A.黑陶罐B.玉钺C.嵌玉漆杯D.人面彩陶纹盆13.商汤在出师灭夏时,发表誓师讲话:“夏家有罪,上帝命令我消
灭他;我害怕上帝,不敢不进行讨伐。”可见,商汤这一誓师讲话的真实意图是()A.论证商朝建立的合理性B.解释出师灭夏的原因C.说明灭夏行为的正义性D.谴责夏桀的滔天罪行14.下图是半坡遗址发现的“人面鱼纹彩陶盆”,盆内的人面带着小尖顶帽。这表明,半坡人()A.生活在旧石器时
代B.居住在长江流域C.具备一定审美意识D.掌握了制瓷技术15.朝廷凡有军国大事,则中书省出令,门下省封驳,尚书省受而行之,该“朝廷”()A.北魏B.唐朝C.明朝D.元朝16.学者毛汉光根据中国古代正史
所载官员的出身背景资料,对统治阶层的社会成分进行了统计分析,其中“寒素”类官员占所载官员比例在东晋后期、隋朝和唐朝初期分别为6.1%、17.3%和28.4%。这一变化有利于()3A.提高基层官员的地位B.建立清廉高效的官僚队伍C.保证选拔程序的公正D.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17.唐代实行宰相集体议政制
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这一做法()A.导致了官僚队伍膨胀B.削弱了宰相的决策权C.旨在制约皇权的滥用D.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18.从下列商朝的青铜器中,推测出当时的社会
状况可能是()①注重礼仪规范和身份等级②农业生产发展且出现酿酒③青铜冶炼和铸造工艺精良④中央与各方国的关系松散A.①②③B.①②C.①③D.①②③④19.汉魏之际,岭南一带是南方相当落后的地区之一。南朝时期,政府
规定该地区因地制宜地缴纳贡赋,此地也逐渐实现粮食自给;到隋朝时,岭南“多以盐、米、布交易,俱不用钱”。材料主要表明()A.岭南得到了发展但仍然比较落后B.岭南地区的农、商业进步明显C.政府扶持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D.南方经济开发的格
局初步形成20.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把主要精力用于富国强兵的变法改革,以致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在相当长时期内落后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其他方面。这一状况()A.利于思想文化的自由发展B.推动了私学教育的出现C.促进“大一统”局面的出现D.使士阶层的影响力增强2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
期的中国境内分立许多政权,也出现了短暂统一的局面。短暂统一的局面出现于()A.西晋B.东晋C.北魏D.南朝22.楚庄王时,不断向中原用兵,与晋国争夺霸主地位。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之戎,阅兵周疆,周定王派王孙满慰劳楚军。楚庄王趁机向王
孙满问九鼎之轻重。这反映了()4A.中央集权得以加强B.血缘纽带得到加强C.分封制度遭到破坏D.宗法制度受到冲击23.如表是成书于2世纪中期的《四民月令》记载的洛阳地区一至五月的生产生活情况。由其内容可知
,该书主要记录的是()A.皇室贵族的生活B.自耕农的日常生活C.商人家庭的生活D.地主庄园的生活24.古代皇帝诏书中常常出现“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字样,“皇帝”的称谓最早出现在()A.夏朝B.春秋时期C.秦朝D.西汉25.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在中国古代改革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但其改
革得罪了秦国的贵族,贵族诬告他谋反,商鞅惨遭杀害。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旧贵族利益的是()A.改革户籍制度B.奖励军功C.推行县制D.严明法度26.阿尔伯特·克雷格《哈佛极简中国史》:“到武帝,令诸侯得以其地分封自己的子弟,在平和的手腕中,把‘众建诸侯而
少其力’一语,彻底实行了。封建政体反动的余波,至此才算解决。”材料中涉及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采取的措施是()A.盐铁专卖B.统一铸造五铁钱C.北击匈奴D.颁布实施推恩令27.比较归纳法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秦朝与隋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选项是()①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完
成了统一②都修建了规模庞大的工程③都对儒家学说进行打压④都是因暴政而亡的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528.东汉末年,豪强大族控制地方选人权,为此曹魏推行九品中正制,规定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的大中正官,必须由在中央任职的官员且德名俱高者担任。这表明九品中正制的推行()A.意在
加强中央集权B.打破了门阀士族的垄断局面C.保证官员清正廉洁D.提升了寒门庶族地主的地位29.唐朝虞世南称隋文帝“克定江淮,一同书轨,率士黎庶,企仰太平”,其意在称赞隋文帝()A.修建驰道B.实现国家统一安定C.统一文字D.出兵收复江淮失地30.“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
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由此可知隋朝大运河()A.使长途贩运贸易开始出现B.是中国最早的运河工程C.保障了隋朝的统一和稳定D.加速了隋朝政权的灭亡二、非选择题:(本题包含2大题,共40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9分)材料一西汉建立后,承
袭秦制,中央设御史大夫,监察包括丞相在内的百官。汉武帝时,把全国分为十三个州作为监察区,每州设一个刺史负责监察。刺史级别不高,官秩(级别)不过六百石,约等于中下等县令。但他位卑权重,可代表中央,监察二
千石的地方高官、豪强势力,甚至诸侯王。——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二“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
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司马迁《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第材料三“周秦之敝,罔密文峻,而奸轨不胜。汉兴,扫除须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
言文景,美矣!”——班固《汉书》卷6,景帝第(1)根据材料一,概况汉朝监察体系的构成,并指出刺史制度的特点。(9分)6(2)材料二中观点体现了哪个学派的主张?简述判断理由。(6分)(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景之治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哪些?(4分)32.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也是客观需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1分)材料一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
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材料二汉朝皇帝的高招是,延揽始终坚持封建制度的学派来支持中央集权的国家……中央集权国家的理念逐渐与这个文人阶层和儒家信徒紧密结合起来。这个文人阶层原来捍卫的是
旧封建制度,但是在此之后,他们一直反对任何分裂活动。——菲茨杰拉德《中国简明文化史》(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环节。秦朝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有何积极影响?(12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武帝为巩固中央集权国家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以及这一措施
产生的影响。(9分)78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1.【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良渚文化的玉器在不同文化遗址中都出现,这说明新石器时代中国不同文化之间存在一定的交流,B项正
确;材料没有将各地区的文化进行对比,无法得出新石器时代以玉器开发为主要特征,排除A项;同源同向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2.【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新石器时
代遗址”两幅图片的对比可知,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在全国各处均有分布,说明的是中华文明发展呈多元一体趋势,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新旧石器时代的文明发展程度对比,排除A项;新石器时代农耕经济刚刚萌芽,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中华文明起源呈螺旋上升趋势的说法,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周王称其中同姓的为伯父、叔父,称异姓的为伯舅、叔舅。相对来说,商朝所分封的附属国君长,与商王很少有血缘姻亲关系,因此他们时常反叛商王的统治”可知,与商朝相比,周王与分封者的血缘关系更加紧密,西周宗法色彩浓厚,有利于加强对诸侯的控制,D项正确;君主专制是秦朝确立的
,排除A项;秦朝正式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不符合西周史实,排除B项;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4.【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孔子提出的“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指的是不允许少数民族武装干涉中原地区华
夏民族的事务,是“华夷之辩”思想的具体体现,具有以华夏为中心甚至歧视夷狄民族的色彩;而战国时期,孟子明确提出了“用夷变夏”的观念,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这一变化说明对华夏文化的认同感渐强,
C项正确;秦朝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排除A项;传统华夷观念已被突破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孔子、孟子的思想都是坚持夷夏观念,并未放弃夷夏观念,排除D项。故选C项。5.C【详解】根据题干中“周天子垄断青铜器铸造,并将刻有铭文的青铜器赠予诸侯,由诸侯带到各自的封
地”信息得出,周天子借分封诸侯,传播文字,传达天意,构建政治认同,以巩固其“天下共主”地位,C项正确;西周时期尚未形成君主集权,排除A项;题干信息强调文字的作用,并非祭祀活动,排除B项;题干没有体现统一文字,排除
D项。故选C项。6.B【详解】根据题干中秦汉王朝受“分异令”影响,“农村杂”居,以及“乡”“里”的划分原则和依据主要是户口数量,并随着户口的增减而不断进行调整等信息得出,这些措施淡化了血缘关系的纽带,有利于削弱地方强宗大族的势力,从而加强
中央集权;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伴随铁犁牛耕的出现,小农经济已经形成,排除A项;题干中的措施可以有效防止民间组织反抗力量,有利于社会安定,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已经瓦解,排除D项。故选B项。7.D【详解】根据材料“最终决断权归皇帝所有”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军政大事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有利于皇帝听取不同意见,做到集思广益,D项正确;“最终决断权归皇帝所有”,说明不是由群臣决议,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体制,没有涉及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权力的平衡与制约,排除C项。故选D项。8.D
【详解】结合材料“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和所学可知,西汉时,单一的学说难以适应复杂的统治需要,新9道学适应了西汉初期修养生息、恢复生产、巩固政权的需要,而新儒学适应了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D项正确
;董仲舒的新儒学具有强烈的排它性,无法体现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排除A项;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本质上属于文化专制,而不能体现对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排除C项;唐朝时出
现三教合归于儒的现象,排除B项。故选D项。9.A【详解】根据材料中“皇帝制度、三公九卿、统一车轨、统一文字、颁布法律、编制户籍”等信息及所学知识可得,秦始皇创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这些都是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措
施,A项正确;材料的措施都是利于统治的措施,不体现暴政,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秦朝而不是汉朝,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秦朝不是汉朝,排除D项。故选A项。10.C【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汉初年,汉光武帝刘秀多次下诏释放囚徒,不断扩大赦免范围;多次释放奴婢,禁止买卖人口,这有利于
增加劳动力,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排除A项;“彻底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的说法过于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与加强君主专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1.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是
分封制的产物,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是郡县制的产物。故答案为C项;材料强调从封国籍贯转变为行政区划籍贯,A项不符合设问要求,排除;宗法制注重父系血缘亲疏,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行省制是对郡县制的继承与发展,出现于元代,时间较晚,排除D项。12.B【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良渚文化出土的玉钺,光洁精致、纹饰精美,是权力的象征,它最能印证良渚文化“即将迈入阶级社会门槛”,B项正确;黑陶罐、嵌玉漆杯、人面彩陶纹盆均是中国古人类的生产生活器具,不能体现阶级分化,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13.C【
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商汤誓师讲话实为灭夏而作,且托“上帝”之意,说明其灭夏行为是替天行道之举,故C项正确;当时还谈不上建立商朝,排除A项;B、D两项均为商汤灭夏行为服务,不是其真实意图,排除。故选C项。14.C
【详解】材料“人面鱼纹彩陶盆”“盆内的人面带着小尖顶帽”体现了半坡人制作的陶器,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兼具审美意识,故C项正确;半坡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排除A项;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排除B项;材料属
于陶器,排除D项。故选C项。15.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书省出令,门下省封驳,尚书省受而行之”是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程序,B项正确;北魏时期还没有形成三省六部制,A项错误;明代废除了中书省,皇帝统率六部,C项错误;元代实行中书省一省制,D项
错误。16.D【详解】材料反映了东晋后期到唐朝初期,平民出身的官员比重在不断提高,结合所学可知,这一现象是由于科举制的实行,出身低微的平民通过考试可以进入仕途,有利于推动社会阶层流动,故选D;材料未涉及到基层官员的地位问题,
故排除A;平民出身的官员增多与清廉高效的官僚队伍没有必然联系,故排除B;材料未涉及到官员选拔程序,故排除C。17.D【详解】根据“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可得出,三省议政有利于决
策的合理化,减少失误,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到三省,排除A;丞相没有决策权,排除B;这一做法是加强皇权的体现,排除C。18.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商朝的青铜器可以看出当时青铜冶炼和铸造工艺精良;青铜器属于礼器,可以推测出当时注重礼仪规范和身份等级;部分青铜器属于饮酒器,可以推测1
0出农业生产发展且出现酿酒。因此,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BC项内容不全面,排除BC项;仅凭青铜器无法得出中央与各方国的关系松散,④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19.A【详解】根据材料“汉魏之际……南朝时期……到隋朝时,岭南‘多以盐、米
、布交易,俱不用钱’”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岭南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依旧比较落后,故选A项;“农、商业进步明显”,与“逐渐实现粮食自给”、“交易,俱不用钱”等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是岭南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岭南是南方的一小部分,排除D项。20.A【
详解】“百家争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大动荡的背景下出现的,尤其是经济政治的巨变有利于思想文化的自由发展,故A项正确;“私学”在春秋时期如孔子时代之前就已出现,排除B项;“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和士阶层的影响力增强均与材料“意识形态”的限定不符,排除C、D两项。21.A【详解】266年,
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280年,西晋灭吴,实现了统一。A项正确;BCD项在西晋之后,排除BCD项。故选A项。22.C【详解】根据材料“阅兵周疆,周定王派王孙满慰劳楚军。楚庄王趁机向王孙满问九鼎之轻重”结
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阅兵周疆”有在周都洛阳陈兵示威之意,并且鼎是权力的象征,问鼎之大小轻重,意欲移鼎于楚,显示了楚庄王觊觎周王室之意,这些都反映出当时诸侯崛起,分封制遭到破坏,C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地
方封国力量壮大,冲击周王室的中央统治,而不是体现中央集权得以加强,并且这时期还未出现中央集权,排除A项;血缘纽带强调的是宗法制,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宗法制内容,而是主要体现了分封制的破坏,排除B项;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材料内容没有涉及血缘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23.D
【详解】从2世纪中期即东汉时期,《四民月令》记载的一至五月间丰富多样和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书主要记录的是地主庄园自给自足的生活,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皇室特权和贵族生活特色,A项错误;材料与自耕农男耕女织、个体生产不符,B项错误;材料中只有少
数商业活动,更多的是种植业和手工业,不符合商人生活特点,C项错误。24.C【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秦朝确立皇帝制度,因此皇帝这一称号最早出现于秦朝,选项C正确;夏朝和春秋时期并无皇帝称号,排除A、B;西汉时期这一称号已经出现,排除D。25.B【详解】依据所学
可知,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变法内容中的奖励军功规定立了军功的人,按照军功大小封爵,没有军功的贵族子弟,就没有爵位,这冲击了世卿世禄制,严重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故B正确;ACD没有直接损害到旧贵族利益,排除。26.D【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
实行推恩令,下诏允许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他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武帝又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加强了中央集权。D项正确;ABC项都不是解决材料中的
王国问题的措施,排除ABC项。故选D项。27.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完成了统一;隋朝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完成了统一,故①符合题意;秦朝修筑了长城,隋朝开凿了大运河,故②符合题意;秦朝的暴
政,导致农民起义,最后秦朝被推翻。隋炀帝的暴政引发农民起义,最后隋朝被推翻。秦朝和隋朝都是因暴政而亡,故④符合题意。由此可知,①②④正确,A选项符合题意;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隋朝没有对儒家学说进行打压,故③不是共同点,因此BCD选项错误。28.A【详
解】依据材料“规定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的大中正官,必须由在中央任职的官员且德名俱高者担任”可知,九品中正制下的评定中正官必须由在中央任职的官员且德名俱高者11担任,这说明九品中正制意在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九品中正制为门阀士族垄断官场奠定基础,科举制的推
行打破了门阀士族的垄断局面,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并不能保证官员清正廉洁,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九品中正制以门第族望为选官标准,不利于提升寒门庶族地主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29.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克定江淮,一同书轨,率士黎庶,企仰太平”是指
隋文帝的贡献,它赞扬了隋文帝实现国家统一安定,B项正确;修建驰道属于秦朝,排除A项;C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D项。故选B项。30.D【详解】根据材料“尽道隋亡为此河”可知,隋朝灭亡是因为这条运河,即隋朝大运河加速了隋朝政权的灭亡,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长途贩运贸易,
排除A项;“最早”一说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强调隋朝大运河加速了隋朝政权的灭亡,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包含2大题,共40分)31.(1)构成:中央由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地方设刺史监察当地官员。(6分)特点:刺史级别低,监察权大/位卑权重。(3分)(2)材料二出自法家学派。(3分)理由:法家主张“依法治国”,材料二强调统一思想,并以法律的形式贯彻执行,如“以古非今者族”,“黥为城旦”等;材料二还主张向做官之人去习法
,“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3分)(3)原因: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亡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4分)
32.(1)环节: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6分)影响: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三点任选两)(6分)(2)措施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只答独尊儒术亦可)(3分)影响: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巩固了中央集权国家;但也钳制了思想(或者束缚了思想)。(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