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部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配套练习: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含解析

DOC
  • 阅读 9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7 页
  • 大小 79.589 KB
  • 2024-11-21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部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配套练习: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部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配套练习: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部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配套练习: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3 已有9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7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部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配套练习: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含解析.docx,共(7)页,79.589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a8ffc34bc14e4d81460f6d35fe68f8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七单元第17课请同学们认真完成[练案17]一、素养达标1.下表反映的是1937年各大国国民收入与国防开支的比例,可用于研究(C)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国民收入(亿美元)6802201001706040国防开支所占比例

(%)1.55.79.123.514.528.2A.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C.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策源地的形成D.欧美各国支持中国的全民族抗战解析:根据材料信息“1937年”可知,表格反映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世界状况,由表格信息可知,德国、

意大利、日本三国的国防开支占国民收入总值的比例远远大于美、英、法三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意大利和德国结成轴心国,亚洲和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因此材料可用于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故C项正确。2.有人说:“把纳粹的暴政加在自

己身上的是德国人自己。”此语依据的事实是(A)A.纳粹党通过议会选举成为国会第一大党B.纳粹党的对外政策得到德国人普遍支持C.迫害犹太人迎合了大多数德国人的心理D.法西斯主义给德国人带来了实际利益解析:由材料可知,德国人自己选择了纳粹的暴政,是因为纳粹党通过正常的议会选举成为

国会第一大党,从而确立了统治,故选A项。3.1938年英、法、德、意四国召开慕尼黑会议,会议满足德国在捷克斯洛伐克的所有要求,换取希特勒在“和平宣言”上签字。这一结果受到了英法两国民众的欢迎,英国首相张伯伦被称赞为“和平的使者”

。这主要说明(D)A.德国意在冲破凡尔赛体系的束缚B.维护世界和平成为英法首要目标C.英法与法西斯势力利益逐步趋同D.英法缺乏抵抗法西斯侵略的信心解析:在慕尼黑会议上,英法为了换取希特勒在“和平宣言”上签字,竟满足了“德国在捷克斯洛伐克的所有要求”,并且“这一结果受到了英法两国民众的

欢迎”,这反映出英法两国所推行的绥靖政策,即缺乏抵抗法西斯侵略的信心,故选D项;题干主要反映英法两国所推行的绥靖政策,而不是德国要冲破凡尔赛体系的束缚,故排除A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英法两国之所以在慕尼黑会议上“满足德国在捷克斯洛伐克

的所有要求”,其真正目的在于维护自身利益,而非维护世界和平,故排除B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英法两国与法西斯势力的利益不一致,故排除C项。4.1942年元旦,26国代表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在宣言签字前,确定了美、英、苏、中在前,其

他国家按字母顺序排列的原则。这一原则意味着(A)A.承认四大国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中的特殊作用B.这个同盟实际上被四大国所控制C.四大国在所有问题上均达成了共识D.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解析:美、英、苏

、中在宣言中签字排序的特殊性,反映了其他各国承认四大国在反法西斯同盟中的作用比较突出,所以签字时四大国排在前四位,故选A项。5.1941年6月,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得知纳粹德国进攻苏联后说:“如果希特勒入侵地狱,我也会在下院为恶魔说几句好话。”这反映出丘吉

尔(C)A.愿意承担绥靖政策失败的责任B.希望尽快开辟第二战场C.认为支持苏联符合英国利益D.力主建立反法西斯联盟解析:材料中的“地狱”“恶魔”指苏联这一社会主义国家,愿意在下院为其说好话,说明丘吉尔表示支持苏联,他是站在与希特勒相敌对的立场,这样做是为了维护英国的利益,故选C项;A、

B、D三项在题干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6.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联合国成立以来,制止了不涉及美苏等大国重大利益的印度尼西亚和克什米尔这些地区的战争,却未能阻止朝鲜、阿尔及利亚和越南的一系列局部战争。可见他认为联合国的设立(D)A.未阻

止大国冲突的升级B.旨在维持战后美苏均势C.有效地解决了国际争端D.难以制约大国间的博弈解析:由材料可知,联合国制止了不涉及美苏等大国利益的地区战争,却不能阻止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主导进行的战争,故选D项。

7.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苏、英等国召开了一系列国际会议,达成了若干协议,由此形成了雅尔塔体系,这一体系的实质是(B)A.维护战胜国利益,保证世界和平B.以实力为依据,美苏划分势力范围C.维护反法西斯同盟,共同主宰世界D.两大阵营对立,形成争霸局面解

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美、英、苏等国讨论了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等问题,达成了若干协议。这样,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雅尔塔体系确立,它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故B项与题意相符。

8.“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使世界从动荡战争时期转向和平与发展时期……它把和平还给了世界。”上述观点说明(D)A.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争的威胁已经消除B.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世界从此走向安定繁荣C.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没有世界的和平与发展D.战争的残酷深化了世界的和

平意识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众多的参战国带来沉重灾难,使人们认识到和平的珍贵,为此战后出现要求和平的浪潮。A、B、C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D项正确。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纳粹党历次选举结果日期百万票席

位1928年5月20日0.812.6%1930年9月14日6.4118.3%1932年7月31日13.737.3%1933年3月5日17.2843.9%希特勒被认为是江湖骗子,他的追随者被认为是精神错乱的偏激分子。……然而在1929年,大萧

条到来了。希特勒在历史上本来可能是湮没无闻的,却被伴随着德国的萧条而来的形势造成为拿破仑式的人物。——[美]帕尔默《两次世界大战——西方的没落》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并非必然的战争,从来没有一次战争比这次战争更容易制止的了。”——丘吉尔《第二次世

界大战回忆录》材料三胡锦涛在一次会谈中曾指出:“……历史表明,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不相同的国家能够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挑战。”(1)根据材料一,概括德国法西斯上台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希特勒成为拿破仑式人物的

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30年代的反法西斯战争未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3)二战中世界人民是怎样共同对付人类面临的挑战的?它对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有什么重大意义?答案:(1)特点:通过民主选举上台。原因:经济危机中遭

受沉重打击,国内矛盾空前尖锐。德国政府对消除危机束手无策,垄断资产阶级倾向建立独裁政府。受本国军国主义、封建主义历史传统影响。希特勒利用德国社会对《凡尔赛条约》的不满,煽动极端民族主义情绪。(2)原因:法西斯国家蓄意侵略,力量强大;中国、埃塞俄

比亚等国国力衰弱,无法单独取得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一些大国推行绥靖政策和中立自保政策,未能及时形成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3)方式:1942年初,中、苏、美、英等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国际反法西斯同盟。

意义:增强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对法西斯的斗志,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进程。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表格可知,随着时间推移,纳粹党获得的选票越来越多,席位不断增加,由此可知,德国法

西斯是通过民主选举上台的。第二小问,根据材料时间可知,1930年以后纳粹党的席位上升越来越快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20世纪30年代反法西斯战争之所以未能阻止二战爆发,从法西斯势力和反法西斯势力分析。第(3)问,方式:根据题干设问“世界人民是怎样共同对付人类面临的挑战”,再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二、能力提升10.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简称纳粹党),在1928年的德国国会中的席位只有12人,但到了1930年则有107人,1932年更是达到230人,并一跃成为国会第一大党,其党魁希特勒也因此在1933年被任命为总理。纳粹党在

国会席位的变化说明(C)A.纳粹党的上台有深厚群众基础B.大危机激化德国民族主义情绪C.大危机为纳粹党上台提供契机D.德国是民主化程度很高的国家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纳粹党“在1928年的德国国会中的席位只有12人”,而1929年经济危机后在议会中席位迅速上升,“

到了1930年则有107人,1932年更是达到230人,并一跃成为国会第一大党,其党魁希特勒也因此在1933年被任命为总理”。这表明,经济大危机为纳粹党上台提供契机,故C项正确。材料中表现不出纳粹党的上台有深厚群众基础,看不出德国民族主义情绪,也

不能表现德国的民主化程度,故排除A、B、D三项。11.20世纪30年代德、日法西斯势力上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过程的相同点是(B)A.依靠军部法西斯势力B.利用经济危机引发的政治危机C.依靠法西斯政党夺取政权D.取缔纳粹党以外

的一切政党,建立独裁统治解析:德国希特勒领导的法西斯组织纳粹党,借助经济危机造成的混乱形势煽动极端民族主义情绪,乘机上台执政;日本在经济危机打击下,军部法西斯势力乘机而起,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1936年初步建立起军事法西斯专政。两国

法西斯专政建立过程的相同点是利用经济危机引发的政治危机掌握政权,故答案为B项。日本依靠军部法西斯势力,排除A项;德国依靠法西斯政党夺取政权后取缔纳粹党以外的一切政党,建立独裁统治,排除C、D项。12.19

39年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后,英国首相张伯伦对希特勒的行动提出疑问:“这是旧的冒险行动的终结呢,还是新的冒险行动的开端?……这是武力征服世界计划中的一个步骤吗?”这段材料(D)A.表明张伯伦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B.说明英国放弃

了绥靖政策C.反映出英德矛盾趋于激化D.表明张伯伦仍然顽固地坚持绥靖政策解析:结合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后,张伯伦发生了一些动摇,但根本上仍推行绥靖政策。A项叙述错误;B、C两项不符合题干要求,D项正确。1

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和雅尔塔会议的签约各国都保证用自己的军事和经济力量共同反对法西斯侵略。这揭示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B)A.法西斯侵略战争的非正义性B.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团结协同

作战C.美、苏等世界大国积极参战D.美、苏、中、英四国的共同努力解析:材料表明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团结协同作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就是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共同努力、相互配合下取得的,故答案为B项。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欧洲方面,德意

帝国主义集团和英法帝国主义集团之间,为了争夺对殖民地人民统治权的帝国主义大战,是迫在眉睫了。在战争中,为了欺骗人民,为了动员舆论,战争的双方都将不顾羞耻地宣称自己是正义的,而称对方是非正义的。——毛泽东《关于国际新形势对新华日报记者的谈话》(1939年9月)

材料二这一太平洋战争,是日本法西斯为了侵略美国英国及其他各国而发动的非正义的掠夺的战争,而在美国英国及其他各国起而抵抗的一方面,则是为了保卫独立自由与民主的正义的解放的战争……全世界一切国家一切民族划分为举行侵略战争的法西斯阵线与举行解放战争的反法西斯阵线,已经最后地明

朗化了。——摘自《中国共产党为太平洋战争的宣言》(1941年12月)(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说明中国共产党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性质的不同认识。(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国共产党产生上述两种认识的国

际背景。答案:(1)帝国主义战争(非正义战争);反法西斯侵略的解放战争(正义战争)。(2)帝国主义战争:英法采取绥靖政策,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战争最初在英、法、德等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展开。反法西斯侵略的解放战争:苏德战争爆发;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中

。解析:答题的关键是关注题目两则材料的时间概念,分别为1939年9月,即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和1941年12月,即战争规模扩大,苏德战争爆发、太平洋战争爆发,由此可以理解两则材料,提取中国共产党对战争性质的不同认识,分析产生不同认识的国际背景。获得

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482629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