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1-2022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教案:第三章第5节力的分解3含解析.docx,共(8)页,157.516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8458a9c7c8136bfa11b4c1e4d3e5fa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力的分解》【教材分析】《物理》(必修一)共四章内容,前两章主要是在引入相关概念描述运动的基础上,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第三章《相互作用》包括两大部分:其一是在力的概念、特征的基础上,研究重力、弹力和摩擦力;其二“等效”和“可逆”思想的指导下,研
究力的合成和力的分解,最后引出矢量、标量的概念。这些都是为了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做铺垫——物体的受力情况决定物体的运动情况;物体的运动情况取决于物体的受力情况。本节的学习基于《力的合成》的知识储备,主要体现“合成”与“分解”的等效性、可逆性和统一性,
不仅是下一章学习的基础,还为“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做了思想方法上的准备,起着“伏笔”的作用。【学情分析】从物理知识的角度看,学生已经通过实验探究,感悟和理解了合力、分力的概念和平行四边形定则,具备了学习《力的分解》的认知基础。但是,本节的学习要求使用“数形
结合”的思想方法,尤其是几何知识、几何作图和函数运算。这些数学方面的能力要求是学生深入学习本节的困难和障碍。所以,本节的新课教学宜安排两课时,问题的选择要循序渐进,不宜过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进一步理解合力与分力的概念;2、会作力的平行四边形3、知道力的分解原则和基本类型。过程与方
法:4、学会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分析和求解分力;5、体验和应用“等效”、“可逆”的物理学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6、养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初步形成唯物辩证法的思想。7、树立科学为生产、生活服务的价值理念。【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力的
分解的几种基本类型;利用平行四边形进行力的分解。教学难点:分力方向的确定和分力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探究法、分析法、讨论法、图示法教学手段:演示实验、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PPT课件【教学用具】弹簧秤(2个)、长木板、滑块、木
楔(2个)【教学策略】从教材内容的衔接来看,本节在《力的合成》实验探究的基础上,依循可逆和等效的思维方式,对《力的分解》进行理论探究,很好地体现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鉴于学生对力的合成和平行四边形定则的认知基础,以
及数学分析能力不强、数形结合思想薄弱的现状。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从复习回顾开始,通过“回忆—演示—猜想—探究—归纳—巩固—设疑”等环节,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教学过程】一、复习演示,导入新课(8min
)复习提问1:什么是合力?什么是分力?合力和分力体现怎样的思想?满足怎样的关系?讨论、交流、评价图形展示:合力、分力及其相互关系——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如图1所示。复习提问2:什么叫力的合成?讨论、交流、评价典题分
析:例1、相互垂直的两个共共点力,NF301=,NF402=,求它们的合力。例2、两个力大小相等,均为F,互成1200角,则它们的合力大小为多少?合作学习、交流讨论、评价导入提问:什么叫力的分解?猜想、交流、评价、拓展力的分解:求一个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力的分
解也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PPT展示方框图。二、科学探究,知识构建(5min)演示:用两根弹簧秤同时吊起一个钩码,两个弹簧秤都有读数。学生观察、思考、作图:重力的两个效果。图1图片展示;巩固(课本例题分析:强调F1叫下滑力;F2不是压力)三、方法梳理,典题分析(
25min)指导阅读:读教材中的图3.5.2。(一)无约束条件下力的分解在没有“约束条件”的情况力的分解具有“任意性”和“多样性”的特征。提示:作平行四边形时注意“虚线、实线、箭头”。典题分析:例3、50N的力可以分解为下列各组
力吗?A.25N,25NB.50N,50NC.75N,100ND.53N,80NE.20N,25NF.110N,45N(二)有约束条件下力的分解1、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有唯一解。提问:还有哪些哪些约束条件影响和制
约力的分解?猜想、探究、交流、展示2、已知两个分力的大小3、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88-18-28-34、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另一个分力的方向拓展:F2的最小值:sinmin2FF=如图11所示。(1)当F2>Fsinθ时,有两组解(2)当F2=Fsin
θ时,有一组解(3)当F2<Fsinθ时,无解(三)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一个力究竟怎样分解,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首要问题是确定分力的方向。例4、如图12所示,用绳将重球挂在光滑墙上,求球对墙的压力和绳子的拉力大小。解析:分析重力的作用效果;作图
——如图12-1所示。显然:小球对墙壁的压力大小为Gsinα;对绳的拉力大小等于G/cosα例5、放置在光滑斜面上的小球,在挡板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如图13所示。求小球对挡板和斜面的压力大小。解析:重力的作用效果如图13-1所示。显然:当挡板与斜面垂直时,小球对挡板和斜面的
压力大小分别为:Gsinα和Gcosα;当挡板与水平面垂直时,小球对挡板和斜面的压力大小分别为:Gtanα和G/cosα。图99-19-29-39-4图1010-110-210-3图11图1212-1可见:展示木楔:提问:哪一个更容易钉如墙中?用力的分解观点加以解释。演
示设问:长木板平放在讲台上,把滑块放在长木板上,缓慢抬起木板的一端,观察实验现象。提问:在抬起木板的过程中,滑块所受的摩擦力如何变化?四、归纳总结,拓展设疑(5min)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习得、体验
、感悟);点评;1、力的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的关系;力的分解规律2、力的分解的几种基本类型(1)无约束条件下力的分解(2)有约束条件下力的分解(3)实际问题中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3、力的分解的思维活动以及逻辑顺序4、数形结合的
思想。数缺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割裂分家万事非——华罗庚设疑:如果只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或者方向,应该如何进行力的分解图1313-1五、课后作业(略)(2min)六、板书设计一、力的分解二、力的分解的几
种基本类型(1)无约束条件下力的分解(2)有约束条件下力的分解(3)实际问题中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三、力的分解的思维活动以及逻辑顺序四、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教学反思】2010年11月11日(星期四)上
午第三节课,在利辛一中阶梯教室,和高一(6)班的同学共同学习了本节内容。全体高一物理老师和部分高二、高三老师参与了听课。下课时,全体学生和听课老师回报以热烈的掌声,也是肯定了本节课的成功。课后与听课老师进行了简单的研讨和交流。老师们给了我很高的评价:例如教
学容量大,信息点多;各环节清晰,过渡顺畅自然;关注学生,激发兴趣;注重概念,突出方法,渗透思想;有亲和力,能走到学生之间和他们交流;重点突出,难点分散、突破;尤其体现在学生对探究过程的体验和“等效替代”、“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在老师们评价后,我做了简短的说课。首先感谢各位老师的听评和指
导,然后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本节课最大的不足和缺憾是,我不知道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为是借班上课,我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只能是依据正常认知理论和自己实际教学的常模参考;其二是学生的探究活动还不够深入,在
时间上显得有些匆忙。本节课,我的主要教学设计思想得以实现,一是强调、甄别和判断物理概念,二是让学生收获和体验探究的过程,三是不断渗透物理学的思想方法。此外,由于学校的实验条件较差,没能提供符合教学要求的弹簧秤和钩码,延缓了演示实验的操作时间;计算机设备不完善,使得课前
课后的钢琴音乐没能播放,也多少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最后,物理组组长王泽老师约请我再多上几节这样的示范课,让老师们真正体会科学探究的思想方法,使物理课堂教学由灌输式转变为探究式,让学生开启思维,掌握方法。我想,这其实也从另一个侧面肯定了本节
课的成功。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