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安徽省马鞍山市红星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docx,共(22)页,3.992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7fd51890bdc62ddac4535ffae8a3a7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红星中学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一、选择题1.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对应正确的是()材料结论A考古发现埃及距今约2600年前的墓葬中,有用纯金和宝石制成的护身符等陪葬品,共计上万件古埃及
奴隶制商品经济发达B考古发现一块公元前3200年前苏美尔人的泥板文书楔形文字是一种古老的文字C伊朗考古发现波斯帝国时期武士群雕像波斯帝国凭借武力征服西亚D广西合浦汉墓出土一只罗马玻璃碗罗马商人大量来华进行贸易A.AB.BC.CD.D【答案】B【解析】【详解】通过
观察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发现的公元前3200年前苏美尔人的泥板文书呈现的是楔形文字,可以说明楔形文字是一种古老的文字,B项正确;大量用纯金和宝石制成的陪葬品不足以说明古代埃及的商品经济发达,排除A项;仅有武士群雕像不能说明波斯帝国武力征服了西亚,排除C项;只有一只罗马玻璃碗不能得出
罗马商人曾大量来华贸易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2.有学者认为在古代农业文明中,两河流域的文明不像古埃及神权政治,也不像古中国宗法盛行。西亚的地理环境推动商业发展,由此产生了君主制政体下的法制型政治方式。这说明()A.血缘等级制度是农业文明的共性B.地理环境决定了西
亚的政治体制C.商业发展对西亚文明影响突出D.大河文明与商业文明有较大差异【答案】C【解析】【详解】西亚文明也是一种典型的农耕文明,但是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对其商贸往来产生重要影响,而商业的发展又为西亚文明注入了重要的变化动因,表现在西
亚历史上的君主制的政体下采用了法制的的型的政治方式、法律体系、商业契约以及商业战争等,C项正确;材料无法反映西亚有血缘等级制度,排除A项;B项夸大了地理环境对政治体制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主要阐述了商业对西亚文明的影响,没有涉及商业文明与大河文明的差异,排除D项。故选C项。3
.在埃及当地金字塔建造者墓群中的挖掘结果表明,建造金字塔的人并不是奴隶,而是当时的工匠。这个墓群是用砖砌起来的,位于金字塔的背阴面。考古学家们认为,如果他们是奴隶的话,他们的墓群不可能建造在金字塔附近。这说明()A.考古发现必须经过历史的记载来印证B.考古发现是探寻历
史真相的重要途径C.不经过考古印证的历史记载没有意义D.考古是证实历史可靠性最有效的手段【答案】B【解析】【详解】通过材料可知,考古发现可以了解古代埃及金字塔建造真相,说明考古发现是探寻历史真相的重要途径,B项正确;考古发现即就地考察历史遗迹遗物,可以印证历
史记载的真实可靠性,排除A项;历史记载是获得历史信息的文字资料,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历史记载不可能都有考古发现来印证,但不能否定历史记载的价值和作用,排除C项;研究历史有诸多可靠性的方法,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4.玄奘对印度的
种姓制度曾做如下描述:“若夫族姓殊者,有四流焉:一曰婆罗门,净行也,守道居贞,洁白其操。二曰刹帝利,王种也,奕世君临,仁恕为志。三曰吠奢,商贾也,贸迁有无,逐利远近。四曰戍陀罗,农人也,肆力畴陇,勤身稼穑。凡兹四姓,清浊殊流,婚娶通亲,飞伏异路,内外宗枝,姻媾不杂。”在玄奘看来,7世纪的印度()
A.种姓歧视走向崩溃B.社会阶层无法流动C.农民社会地位下降D.职业选定唯种姓论【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有四流焉:一曰婆罗门,净行也,守道居贞,洁白其操。二曰刹帝利,王种也,奕世君临,仁恕为志。三曰吠奢,商贾也,贸迁有无,逐利远近。四
曰戍陀罗,农人也,肆力畴陇,勤身稼穑。凡兹四姓,清浊殊流,婚娶通亲,飞伏异路,内外宗枝,姻媾不杂。”可见该记载反映的是印度的种姓制度。雅利安人在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第一等
级婆罗门、第二等级刹帝利、第三等级吠舍、第四等级首陀罗。种姓制度各等级界限森严,高低贵贱有别,下一等级的人没资格从事高一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可见在玄奘看来,7世纪的印度职的业选定唯种姓论,D项
正确;材料未体现种姓歧视走向崩溃,排除A项;社会阶层无法流动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农民社会地位的变化,无法得出其地位下降,排除C项。故选D项。5.有学者认为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相互交往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历史
的发展,其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农耕世界向外扩展,把周边的游牧世界纳入其文明体系。一种是游牧民族冲入农耕世界,以定居或建立政权的方式融入其文明体系。下列史实属于后一种方式的是()A.古代埃及文明向西亚地区的扩展B.西亚文明从两河流域向周边扩张C.古希腊人在地中海周边建立城邦
D.日耳曼人进入罗马帝国建立王国【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3世纪以后,罗马帝国日渐衰败,日耳曼人逐渐渗入并最终消灭了西罗马帝国,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日耳曼人建立了一系列王国,西欧封建社会产生了,上述史实符合题干中“游牧民族冲入农耕世界,以定居或建立政权的
方式融入其文明体系”的情形,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古代埃及文明向西亚地区的扩展”属于题干中“农耕世界向外扩展”的情形,不符合设问角度,排除A项;“西亚文明从两河流域向周边扩张”也是属于“农耕世界向外扩展”,不符合设问角度,排除B项;“
古希腊人在地中海周边建立城邦”属于海洋文明向外扩展,与所材料述“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相互交往”这一主旨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6.某同学在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汇报时,展示了以下三张图片,该同学的研究主题是()A.契约精神
在西欧传播B.西欧封建社会的典型特征C.西欧庄园经济的形成D.西欧基督教占据特殊地位【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在政治上的特征是封君封臣制,经济上是封建庄园经济,思想上是基督教会占主导地位,因此材料信息反映的是西欧封建社
会的典型特征,B项正确;材料与契约精神无关,排除A项;庄园经济及西欧基督教仅是材料的一方面,排除CD项。故选B项。7.6世纪末,拜占庭史料首次以“桃花石”(Taugast)指称中国,此后,该称呼广泛出现于阿拉伯、突厥等语言文献。关于“桃花
石”这一名称源流,学界部分观点如下表。根据下表,解读正确的是()观点学者理由“拓跋”说[法]伯希和“桃花石”(Taugast)乃拓跋(thak-bat)的译音,用以指代北魏“唐家”说[法]夏德根据现存突厥暾欲谷碑碑文,桃花石(tabghaq)为“唐家”(Togus)之转音,意即唐朝
“汉人”说[元代]李志常李志常《长春真人西游记》,记载其师丘处机在阿力麻里(今伊犁),见当地人“喜曰:.桃花石诸事皆巧。'桃花石谓汉人也'A.伯希和为国外学者,立场相对客观B.暾欲谷碑为实物史料,故“唐家”说最为可靠C.拜占庭史料年代早于唐朝,可证伪“唐家”说D.李
志常所记为一手史料,可信度高【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6世纪末,拜占庭史料首次以‘桃花石’(Taugast)指称中国”“根据现存突厥暾欲谷碑碑文,桃花石(tabghaq)为‘唐家’(Togu
s)之转音”及唐朝的时间可知,拜占庭史料年代早于唐朝,可证伪“唐家”说,C项正确,排除B项;学者的身份不能代表立场绝对客观,排除A项;实物史料的价值高于文献史料,排除D项。故选C项。8.在中世纪西欧的社会活动中,当王权与教权产生
矛盾和冲突时,双方主要从保护自己利益的角度而非取代或推翻对方的角度出发,采取谈判、法庭斗争、货币赎买,甚至是战争威胁等手段,使彼此达成一种妥协,建立一种新的权利义务关系。这些做法()A.助推封君封臣制的形成B.奠定了民族国家的基础C.为城市自治提供了借鉴D.限制了贵族权力的滥用【答案
】C【解析】【详解】材料中体现了王权与教权产生冲突时的处理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城市自治过程中,城市市民与封建主进行一定的妥协,通过战争、赎买或者谈判的方式,实现了一定的自治,这是借鉴的结果,C项正的确;封君封臣制度是国王或封建主将土地进行分封,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民族国家的基础,
一般是宗教改革中“教随国定”等思想,突出世俗王权,降低罗马天主教会权力、地位等而逐渐形成的;中世纪西欧处于封建社会时期,这种权利义务关系与民族国家的形成无关,排除B项;材料的主体为王权与教权,并不体现对贵族权力的限制,排除D项。故选C项。9
.14世纪时,黑死病传到欧洲并肆虐欧洲全境。多数欧洲人认为,这场瘟疫是上帝对人类原罪的惩罚。为了获得上帝的原谅,成群结队的男男女女,辗转于城镇之间,用鞭子狠狠地相互抽打,以求洗清自己的罪责,这就是鞭笞运动。这说明,当时()A.基督教会权威逐渐加强B.传统人文主义潜滋暗长C.瘟疫横行导致道德
败坏D.神学守旧思想占据主流【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世纪面对黑死病肆虐,多数欧洲人相信基督教的解决方法,希望通过相互鞭笞洗清原罪,说明当时神学守旧思想依然占据主流,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上帝而非基督教会的权威,排除A项;传统人文主义潜滋
暗长与“为了获得上帝的原谅”“用鞭子狠狠地相互抽打”不符,排除B项;材料不足以说明瘟疫横行导致人们道德败坏,排除C项。故选D项。10.下图描绘了15世纪时意大利佛罗伦萨的钱币兑换商人的形象。据此可以确认的是()A.佛罗伦萨是意大利金融中心B.新航路造成了“价格革命”C.贵金属货币在此时大量流通D
.新兴资产阶级开办了银行【答案】C【解析】【详解】图片中的商人手拿天平,用来称量重量,这说明其兑换的货币是贵金属货币,结合所学15世纪新航路已经开辟,大量金银涌入欧洲,C项正确;A、B、D项无法通过图片信息予以“确认”,排除A、B、D项。故选C项。11.
研究者发现,16世纪20年代以前,墨西哥地区的真实工资(注:实际买到的各类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水平很低。但在16世纪20年代之后,真实工资开始上升,并在17世纪中期上升至收入与最低生活开支大致相当的水平。这一转变主要是源于()A.墨西哥银
矿的发现与开采B.西欧的早期资本主义扩张C.拉美地区原工业化的发展D.商业革命推动了外贸繁荣【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早期殖民扩张。16世纪,拉美地区遭到了欧洲的殖民侵略,本地土著人口大量死亡,因而真实工资逐渐提升,并迫使殖民者进行了罪恶的奴隶贸易,B项正确;墨西哥银矿的发现与开采使财
富流入宗主国,并不能提升当地的真实工资,排除A项;殖民者在拉美地区移植了本国的生产模式,主要是发展种植园经济,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后,拉美地区外贸繁荣,但其收入主要在欧洲殖民者手中,排除D项。故选B项。12.下图为世界物种交流过程中两种作物的传播路线示意图。请结合所学判
断,两种作物是()A.小麦、玉米B.玉米、水稻C.小麦、番茄D.水稻、甘蔗【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世界物种交流过程中两种作物的传播路线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玉米原产于美洲,由西班牙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来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洲,玉米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地区,从印度、缅甸传入西
南地区,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区。水稻沿澜沧江、怒江、红河向东向南传至珠江流域的闽粤、江浙的吴越和越南的雉越;向西跨越山河传到缅甸及印度;之后,随着中外物资和文化的交流,又传到朝鲜、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再后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所以图中的两种作物应为玉米、水稻,B项正确;原产于西亚的小
麦从西亚传入欧洲和亚洲,与图中路径不符,排除A项;番茄的原产地是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地带,1523年,番茄由墨西哥传到西班牙、葡萄牙,1550年前后传到意大利,1575年相继传到英国和中欧各国,与图中路径不符,排除C项;甘蔗原产地是印度,与图中路径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3.16世纪初的思
想家伊拉斯谟在《愚人颂》中写道:“神父们宣称‘草草背出祷告词,就算是合宜地履行了职责’;假如上帝能听到或听懂他们虚弱无力的祷告,我将十分惊讶。”他的著作《基督徒战士手册》号召弱化圣礼的重要性,并为人们的道德生活提供指导。这反映出伊拉斯谟()A.改变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B.揭开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C.
对教会进行人文主义批判D.突破了文艺复兴思想的界限【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神父们宣称‘草草背出祷告词,就算是合宜地履行了职责’;假如上帝能听到或听懂他们虚弱无力的祷告,我将十分惊讶。”“他的著作《基督徒战士手册》号召弱化圣礼的重要性,并为人们的道德生活提供指导”并结合所学
可知,德意志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号召弱化宗教仪式,而要为人们的道德生活提供指导,间接的批判了教会的愚民政策,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伊拉斯谟著作中的主张,不可能改变基督教的基本教义,排除A项;宗教改革的序幕是1517年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伊拉斯谟处于文艺复
兴时期,他的思想主张符合文艺复兴的范畴,排除D项。故选C项。14.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相信世风日下的现状与政体无关,认为君主制与共和制的差异并不是政治共同体运转良好与否的原因,政治统治的正当性取决于执政者能否以被统治者的利益和福祉为先。这反
映出当时人文主义者()A.肯定开明君主制有其社会基础B.以理性思维审视政治体制C.认为政治近代化转型动力不足D.尚未与封建专制制度决裂【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时期,认为执政者要尊重公共利益,推崇贤德统治,强调君主体制也能实现“政治共同体运转良好”等,说明人文主义
者思想上尚未与封建专制制度决裂,D项正确;开明君主制的提出是在启蒙运动时期,排除A项;用“理性思维”审视政治体制并非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特点,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人文主义者提倡政治近代化,排除C项。故选D项。15.新教创造了一个新的伦理,虽然不要求贫
苦,却不容许为了追求财富而走向骄奢的歧途;虽然不要求独身,却把婚姻完全视为合理养育后代的制度。有人将这一精神概括为“你认为你已经逃出了寺院,然而所有人都成了终身僧侣”。这说明宗教改革()A.强化了信徒的顺从意识B.导致了社会
的道德沦丧C.动摇了人们的宗教信仰D.蕴含着现实的功利追求【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虽然不要求贫苦,却不容许为了追求财富而走向骄奢的歧途;虽然不要求独身,却把婚姻完全视为合理养育后代的制度”可知,反映了宗教改革创造了一种在俗世范围内的禁欲主
义伦理,体现了宗教伦理的世俗化,蕴含着现实的功利追求,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宗教伦理的世俗化,蕴含着现实的功利追求,而非强化了信徒的顺从意识,排除A项;宗教伦理的世俗化具有社会教化功能,并不会导致社会的道德沦丧,排除B项;宗教改革并不反对宗教信仰,不会动摇人们的宗
教信仰,排除C项。故选D项。16.“加尔文把宇宙中的一切都归之于上帝的永不更改的先定……个人的公德和教会的存在都不能改变上帝的先定,但人们也不应当放弃现世的努力,应当坚信自己是上帝的选民,积极求取事业上的成功。蓄有私产、贷钱取利等一切正当经济活动是增加上帝荣耀的一种途径。”据此可知,加尔文的“先
定论”()A.坚定了人们对上帝的信仰B.意在重建基督教信仰的新体系C.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权威D.反映了早期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答案】D【解析】【详解】考查西欧宗教改革。材料体现出要求个人积极进取,在事业上取得
成功,这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D项正确;A项说法明显错误,材料中加尔文强调的是宗教改革,不是坚定对上帝的信仰,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加尔文的观点主旨并不是重建基督教信仰的新体系,排除B项;C项“彻底否定了”过于
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17.下表17至18世纪欧洲部分国家重要科技发明统计(单位:项)。据下表可推知,这些科技发明的出现()国家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医学英国17201718836法国26141516109德国7512855西班牙002001荷兰052201A.
标志了近代科学体系的建立B.受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C.推动了理性主义的迅速发展D.得益于技术革命的推动【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7-18世纪欧洲自然科学取得很大进展,大量科技发明涌现,结合所学,近代科学的发展揭示了许多自然界
的奥秘,教会的很多说教不攻自破,人们有了更多的自信,推动了理性主义的发展和启蒙运动的兴起,C项正确;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了近代科学体系的建立,这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A项;17世纪至18世纪末,法、德等
欧洲国家尚未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排除B项;材料所述科技发明的出现主要得益于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而非技术进步,排除D项。故选C项。18.西方史学家孟席斯在其著作《1434:一支庞大的中国舰队抵达意大利并燃起文艺复兴》中声称,15世纪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许多机器设计图与元代王祯的《农书》等中国古籍的设计图“惊人地”相似。此说法可用以佐证()A.达.芬奇模仿中国科技成果B.东方文化点燃文艺复兴之火C.中国传统科技领先于西方D.东学西传影响西方科技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
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许多机器设计图与元代王祯的《农书》等中国古籍的设计图‘惊人地’相似。”可知,孟席斯的著作证实了中国古代科技的输出对西方发展的促进作用,D项正确;从材料无法否定达.芬奇自身创造
性,所谓模仿证据不足,排除A项;文艺复兴的发生是西方社会内在发展的结果,仅从材料无法得出此结论,排除B项;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科技逐渐落后于世界,排除C项。故选D项。19.卢梭认为:“适合于立法的,是这样一种人民:他们虽然已经由
某种起源、利益或约定联系在一起,但他们还不曾受过法律的真正束缚;他们没有根深蒂固的习惯或迷信思想;他们既不怕遭到外敌的突然入侵,也不参与邻国的纠纷,而且可以单独抵抗它们当中的任何一个,或者和一个联合起来,
击退另一个……他们既不富也不穷,可以自己满足自己。”卢梭旨在强调()A.防止财富分配的极端不平等B.对人类不平等的彻底批判C.私有制的发展催生贫富分化D.通过立法否定财产私有制【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
卢梭认为适合于立法的人民是一部分中间力量,尤其是拆料中“既不富也不穷,可以自己满足自己”可以体现出卢梭强调防止财富分配的极端不平等,A项正确;题干中卢梭观点体现中庸的原则,并没有对人类不平等彻底批判,排除B项;卢梭的观点并未体现贫富文化的原因,排除C项;卢梭的观点是防止
极端贫富分化,而不是否定私有制,排除D项。故选A项。20.下图是某国国内局势演变示意图,下列选项与图中各时间点史实对应准确的是()A.①处,该国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B.②处,该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C.③处,“光荣革命”巩固了革命成果D.④处,《权利
法案》确立责任内阁制【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发动宫廷政变,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以新贵族阶级为代表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巩固了革命成果,C项正确;1640年,英国议会与国王查理一世爆发冲突,掀开了英国资产阶级革
命的序幕,该国此时是议会斗争阶段,并未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排除A项;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并非1649年,排除B项;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奠定了法律基础,1721年沃尔波尔担任第一届首相,标志着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21.有史家这样描述19世纪7
0年代的法国:“这是一场灭顶之灾,……阿尔萨斯—洛林地区被割让,上百万的赔款还需偿还,侵略军占据着1/4的领土,首都因为内战而血流成河,其他欧洲国家对此不闻不问”。这一材料反映出的历史事件有()①法国里昂工人起义②普法战争③巴黎公社④第一次世界
大战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世纪70年代的法国:‘这是一场灭顶之灾,……阿尔萨斯—洛林地区被割让……’”及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普法战争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
可知,1871年1月,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加冕为皇帝,成立了德意志帝国。法国资产阶级政府请求停战。双方在法国凡尔赛签订初步和约。5月10日在法兰克福签署了正式和约,②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1870年,法国在同普鲁士的战争中遭到惨败,巴黎人民发动起义,推翻了第二帝国的统治
,建立了共和国,即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逼近巴黎的普鲁士军队采取了屈膝投降的态度。1871年2月,同德国(当时普鲁士隶属于德意志的一个邦联国)草签了条约,同意向德国赔款50亿法郎,并割让
阿尔萨斯全省和洛林省的一部分给德国。同时,调集军队,准备解除巴黎人民国民自卫军的武装。1871年3月18日凌晨,政府军企图夺取巴黎市内的蒙马特尔高地和梭蒙高地时,被人发现。巴黎人民奋起反击,当晚就占领了城内的战略要地,临时政府总理梯也尔狼狈逃出巴黎,迁往凡尔赛。不久,巴黎公
社成立,它是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雏形,③项正确;法国里昂工人起义是19世纪30至40年代著名的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之一,是法国历史上第一次工人武装起义,①项错误;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于1914至1918年,④项错误。C项正确,排除ABD项。
故选C项。22.林肯政府于1862年5月颁布《宅地法》。该法令规定:凡年满21岁从未参加叛乱的合众国公民,在宣誓获得土地是为了垦殖目的并交纳10美元费用后,均可登记领取总数不超过160英亩作为份地,且登记人在宅地上居住并耕种满5年,就可获得土地执照,从而成为该项宅地的所有
者。这反映出美国联邦政府颁布《宅地法》的目的是()A.缓解当时财政困难B.强化联邦政府权力C.关注民生消解贫困D.服务战争维护统一【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林肯政府于1862年5月颁布《宅地法》......凡年满21岁
从未参加叛乱的合众国公民,在宣誓获得土地是为了垦殖目的并交纳10美元费用后,均可登记领取总数不超过160英亩作为份地”可知,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后,林肯政府为赢得战争的需要,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最终得到美国人民,尤其是黑人奴隶的的支持,取得战争的胜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D项正确;缓解当时财政困难,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强化联邦政府权力,在材料中没有体现联邦权力的强化,排除B项;关注民生消解贫困,与美国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23.19世纪,英国工厂制度盛行。工人进厂、出厂、饮食甚至大小便都有具体的规定;聊天、吹口哨、唱歌也
是禁止的。工人必须紧跟机器的运转速度进行操作,不可有片刻松懈。英国的工厂制()①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剩余价值的压榨②改变了手工作坊零碎分散的生产状态③说明工业文明已经完全取代了农业文明④科学化、人性化和精细化管理日益受到重视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①②④【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19世纪,英国工厂制度盛行。工人进厂、出厂、饮食甚至大小便都有具体的规定;聊天、吹口哨、唱歌也是禁止的。工人必须紧跟机器的运转速度进行操作,不可有片刻松懈。
”可得出工厂资本家对工人不断的压榨,同时加强管理,改变了手工作坊零碎分散的生产状态。①②A项正确;工厂制的出现并不能证明工业文明已经完全取代了农业文明,③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人性化、科学化的管理,④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24.关于“历史事实”,学界有多种见解。
有学者将"历史事实”范畴区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确实发生过的历史事实(圆圈甲);史料中的历史事实,即历史本体的残存和遗迹(圆圈乙);史书中的历史事实(圆圈丙),并据此绘制了表示“历史事实”不同构成的示意图。下列各项中,对图示中网格部分的“历史事实”,解读正确的是()A.客观发生过,
且留有史料,但尚未写进史书中的历史事实B.客观发生过,有确实的史料留存,又写进史书中的历史事实C.客观发生过,却未留存史料,依靠类比推论等方法写进史书中的历史事实D.未曾发生过,却错误地记载于史料之中,又被错误地当作历史真实而写进史书中的历史事实【答案】C【解析】【详解】综合材料
和图片信息可知,图示中网格部分的“历史事实”,是圆圈甲和圆圈丙交叉重叠部分,是确实发生过、史书中有记载的历史事实,但不是圆圈乙的内容,尚未有一手史料(历史本体的残存和遗迹)证实,指的是那些客观发生过,却未留存史料,依靠类比推论等方法写进史书中的历史事实,C项正确;网格部分在圆圈丙
内,是写进史书中的历史事实,排除A项;有确实的史料留存与网格部分被排斥在圆圈乙以外不符,排除B项;未曾发生过与网格部分是圆圈甲包含的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25.“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
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上述观点()A.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家剥削的秘密B.诞生于对两次工业革命后社会变化的探讨C.肯定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
中推动历史发展D.对解释农业促发人类迈向文明提供科学指导【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便构成基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物质资料的生产,构成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D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家剥削的秘密,排除A项;材料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间是1848年,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阶级斗争的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某中学的学习小组为研究新航路开辟课题,搜集了以下材料。材料一开辟前甲:14
53年,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攻陷君士坦丁堡,占领巴尔干、小亚细亚及克里米亚半岛等地区,从而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肆意抢劫商旅,还规定对过往商品课以重税。鉴于此,西欧商人渴望另辟一条通往东方的商路。自从《马可·波罗行纪》在欧洲流传以来,欧洲人一直把东方,特别是中国看
成是遍地黄金的人间天堂,所以想到东方去实现黄金梦的人比比皆是。乙:14世纪,葡萄牙人改造了阿拉伯人的三角帆,加快了船的航行速度。1485年,葡萄牙人第一次使用星盘,不久星盘被更廉价的象限仪所代替。而象限仅是确定经度所必需的
仪器。早在14世纪,西欧绘制地图的技术已相当发达了,当时开始出现标明海岸线及港口位置的航海图。——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材料二开辟中8月3日,带着女王授予的海军大元帅的任命状,哥伦布登上甲板,对女
王资助给他的三艘帆船下达了出航的命令。为了减少船员们因离陆地太远而产生的恐惧,哥伦布偷偷调整计程工具,每天都少报一些航行里数。但即便如此,两个月后,一无所获的船队依然走到了崩溃的边缘。10月10日,激愤的船员们声称如果继续西行就将叛乱。激烈争论后,哥伦布提议:再走三天,三天后如果还看不见陆地,
船队就返航。他这么做无疑是十分明智的,因为仅仅在这次骚乱三天之后,曾经反对他的水手就在桅杆上高喊:“陆地!”这一天是1492年10月12日。——摘编自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材料三开辟后这条航道东起美洲的阿卡普尔科,西至亚洲的马尼拉,被称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大帆船是西班牙人雇佣中国
的工匠在马尼拉建造的,载重300吨左右,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大帆船贸易自1565年开始,于1815年结束,每两年往返一次。这种贸易实际上就是用美洲的金银换取亚洲尤其是中国的商品。——摘编自《马尼拉大帆船及其航线》(1)说明材料一、材料二对于研究本课题的史料价值。从研究新航路开辟的背景看,分析
材料一甲、乙之间的逻辑关系。(2)为了更全面地探究新航路开辟,在材料一、二、三的基础上,请你再分别为材料一、二、三提供一个研究视角。【答案】(1)史料价值材料一出自中国国历史学家的著作,叙述比较客观,属于二手史料,对于研究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具有较高史料价值。材料二
属于影视纪录片,有一定研究价值;但是其具有艺术加工成分,应与其他多种类型史料相互印证。逻辑关系:互相补充。甲从动因角度分析(必要性)乙从条件角度分析(可能性)。(2)视角材料一新航路开辟的经济因素或思想因素
。材料二其他航海家的航线。材料三大西洋航线或者印度洋航线。【解析】【小问1详解】史料价值:根据材料“《世界史·近代史编》”可分析出材料一出自中国国历史学家的著作,叙述比较客观,属于二手史料,对于研究新航路开
辟的背景具有较高史料价值。根据材料“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可分析出材料二属于影视纪录片,有一定研究价值;结合纪录片可分析出但是其具有艺术加工成分,应与其他多种类型史料相互印证。逻辑关系:结合所学可分析出互相补
充。根据材料“西欧商人渴望另辟一条通往东方的商路”可分析出甲从动因角度分析(必要性),根据材料“葡萄牙人改造了阿拉伯人的三角帆,加快了船的航行速度”可分析出乙从条件角度分析(可能性)。【小问2详解】视角:根据材料“西欧商人渴望另辟一条通往东方的商
路”、“欧洲人一直把东方,特别是中国看成是遍地黄金的人间天堂”可分析出材料一新航路开辟的经济因素或思想因素。根据材料“开始出现标明海岸线及港口位置的航海图”可分析出材料二其他航海家的航线。根据材料“东起美洲的阿卡普尔科,西至亚洲的马尼拉,被称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可分析出材料三
大西洋航线或者印度洋航线。2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文明”一词的含义确切地说,究竟是指什么呢?人类学者指出了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区别开来的文明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或税收,文字,
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这一组特征在确定世界上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文明的性质时,可以用作一般的指南。——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上,第3章:最初的欧亚大陆文明材料二初为据乱次小康,四土先达爰滥觞。支那印度
邈以隔,埃及安息(侯官严氏考定小亚细亚即汉之安息,今从之。)邻相望。(地球上古文明古国有四:中国及印度、埃及、小亚细亚是也。)——摘自梁启超《二十世纪太平洋歌》,1901年根据材料一中关于文明的含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四大文明古国”
的说法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对这一说法进行解释、修改或否定,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答案】答案提示:以下示例仅作参考,不必完全拘泥于答案。示例一:赞同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古中国:夏商周时期都有政治中心,即都城形成王宫建筑群;形成分封制、宗法制
、礼乐制;井田制;比较成熟的汉字:甲骨文古埃及:公元前3100年左右,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金字塔的建造;丰富多彩的神话和文学故事,象形文字古印度:公元前6世纪,形成一系列国家;种姓制度;佛教、史诗、创造了1到9的数字,发明了“0”。古巴比伦:约公元前18世纪
,汉谟拉比建立了君主专制制度;原有城市成为向宫廷纳贡的地方行政单位;《汉谟拉比法典》以上史实可以证明,古中国、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都形成了符合文明象征的相关内容,可以称之为四大文明古国。示例二:“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需要修改。古中国、古埃及
、古印度、古巴比伦产生文明的时间并不相同,如果以此作为判断文明古国的依据,那么古希腊以及美洲的玛雅、印加帝国都可以作为文明古国。古希腊:公元前2千世纪,诞生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公元前8—6世纪,城邦制度逐渐发展起来;雅典是民主政治的典型;古希腊的神话
、悲剧和喜剧是世界文学的瑰宝。玛雅文明:玛雅人以种植玉米为主农业;城市建筑精美;氏族首领、贵族和祭司构成统治阶级;发明了独特的文字,用复杂的历法纪年,采用20进制,知道“零”的概念。印加帝国:马丘比丘城;全国划分为四大政区;编制详细的人口调查表。综上所述,由于文明的起源地不止四个,而是更多个,各地
区进入文明的时间也有很大差别,因此,“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从“古”的标准、从“大”的标准来看都是不确定的,所以“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并的不准确,应改为多个文明古国。示例三:“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是错误的。虽然“四大文明古国”都
符合“文明”的大部分特征,但它的产生并不是学术界认可的研究成果。“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着西方列强的入侵,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不断加深,戊戌维新失败后,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严峻挑战,民族信心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以梁启超为代表
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认为开启民智、维护传统文化以提振民族信心是当务之急,在其宣传下,“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广泛传播。“四大文明古国”的称呼是不确切的。因为对于古中国、古埃及、古印度和古巴比伦这四个国家的判断标准不确定;指代的地域不
准确;与新的考古成就不切合。因此它并不是学术界认可的考古学或历史学研究成果。所以,“四大文明古国”只是近代时期出现的带有特殊目的的说法,不具有史学价值。【解析】【详解】示例一:根据“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或
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这一组特征在确定世界上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文明的性质时,可以用作一般的指南。”可得出赞同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古中国:根据所学,概括
夏商周的具体内容,可得出夏商周时期都有政治中心,即都城形成王宫建筑群;形成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井田制;比较成熟的汉字:甲骨文。古埃及:根据所学可得出公元前3100年左右,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金字塔的建造;丰富多彩的神话和文学故事,象形文字。古印度:根据所学可得出公元前6世纪,形成
一系列国家;种姓制度;佛教、史诗、创造了1到9的数字,发明了“0”。古巴比伦:结合所学可得出约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建立了君主专制制度;原有城市成为向宫廷纳贡的地方行政单位;《汉谟拉比法典》。最后总结可得出以上史实可以证明
,古中国、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都形成了符合文明象征的相关内容,可以称之为四大文明古国。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材料二巴黎配套建设了放射状的新道路,把火车站与商业中心连接起来,给人以一种处于新的秩序、清洁、高效和美观标准控制之下的印象。新街道配有人行道、排水系统、照明设备和
园林树木,街旁点缀着纪念性的新教堂、市场和行政办公楼。私人建筑、公寓住宅增加了六倍,其精致优雅前所未见,既具有外貌的端庄,也具有内部的舒适,甚至城市的下水道,也在特殊设计的观光车中,向游人开放。——(
美)巴里·伯格多尔著,周玉鹏译《1750—1890年的欧洲建筑》(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唐代长安城与雅典卫城城市布局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城市发生的重大变化。(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城市
发展的共性因素。【答案】(1)特点:唐代长安城:中轴对称;君主专制;坊市分离。雅典卫城:错落有致,顺应自然;神庙居中,神灵崇拜;重视文化;开放性。(2)变化:城市规模扩大;建筑技术高超;基础设施完善;居住条件改善;服务
意识增强。(3)因素:政治体制、工业化水平、思想文化观念、历史传统等。(任答2点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特点:根据材料一唐代长安城布局示意图和雅典卫城布局示意图可以直观看到:唐代长安城:中轴对称;坊市分离;雅典卫城:错落有致,顺应自然;神庙居中,神灵崇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
代长安城布局还凸显了君主专制;雅典卫城城市布局还呈现出;重视文化;开放性的特点。【小问2详解】重大变化:根据材料二“巴黎配套建设了放射状的新道路,把火车站与商业中心连接起来,给人以一种处于新的秩序、清洁、高效和美观标准控制之下的印象。”可知,近代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居住条件改善;服务意识
增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城市市规模扩大;建筑技术高超。【小问3详解】因素:材料一主要反映了政治体制、思想文化观念影响城市发展,材料二主要体现了工业化发展水平影响城市发展,结合所学可知,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历史传统等也会
影响城市发展。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绘画透视法发展小史绘画中的“透视法”,最基本的视觉效果是近大远小。(见图一)远古时期人们没有掌握透视法,绘画以记录内容为主,景物无论大小远近,并排放置。古希腊罗马时期,透视法在绘画中的运用完成了从无到萌发的转折。
这符合古典时代崇尚“真实”的思想与风气。欧几里得的《光学》和托勒密的研究,为绘画透视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在中古大部分时期,又几乎看不到透视法的运用了。14—17世纪,在欧洲画坛上,透视法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在
前人光学研究成果和艺术家实践经验基础上,越来越多的画作追求呈现日常生活的真实感和自然感,融透视表现方法与人文主义精神为一体。(见图二)18—19世纪,透视法不断丰富和发展。随着19世纪摄影技术的发明和改进,通过绘画还原现实的任务逐渐让位于照相机。此后出现了一些体现新的追求和理
念的绘画流派,开辟了绘画艺术的新天地。(1)历史上的绘画透视法发展过程中有四次转折,任选其中的两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历史背景。(2)通过《绘画透视法发展小史》一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哪些写作“小史”的方法?【答案】(1)背景:①从没有透视法到透视法的萌发:民主政治;人文
主义;科学进步;古罗马继承并发展了古希腊文化。②从透视法的萌发到基本弃之不用:教权发展;封建制度;思想禁锢。③从透视法基本弃之不用到在欧洲蓬勃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科学革命。④运用透视法的画派与其他画派并行发展: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科技进步;新的艺术思潮
出现。(2)方法:唯物史观的指导;主题明确;时空定位,时序清晰,逻辑完整;史实具体,史论结合;结构合理,语言简洁流畅。图文配合等。(任答3点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背景:材料一中关于绘画透视法发展过程中有四次转折全部涉及,关键是要抓
住关键信息,根据材料可知,这四次转折分别是,远古时期到古罗马时期,中古大部分时期,14-17世纪,18-19世纪;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四个时期转折的背景是:①从没有透视法到透视法的萌发:民主政治;人文主义;科学进步;古罗马继承并发展了古希腊文
化。②从透视法的萌发到基本弃之不用:教权发展;封建制度;思想禁锢。③从透视法基本弃之不用到在欧洲蓬勃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科学革命。④运用透视法的画派与其他画派并行发展: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科技进步;新的艺术思潮出现。【小问2详解】方法:根据材料并结
合所学知识可知,写作“小史”的主要方法有:唯物史观的指导;主题明确;时空定位,时序清晰,逻辑完整;史实具体,史论结合;结构合理,语言简洁流畅。图文配合等。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