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霍尔果斯市苏港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含解析

DOC
  • 阅读 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9 页
  • 大小 1.416 MB
  • 2024-10-14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新疆霍尔果斯市苏港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新疆霍尔果斯市苏港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新疆霍尔果斯市苏港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6 已有2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9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新疆霍尔果斯市苏港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含解析.docx,共(19)页,1.416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78b34ef003f825fd7dc19f62655019a.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霍尔果斯市苏港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教学检测高二历史一、选择题1.始皇将自己的语行动、使用器物都规定了专有名称,如车马衣服器械称“乘舆”,他所到之处称“幸临”。这体现了()A.中央集权的确立B.神权与皇权

相结合C.皇帝独尊的地位D.家天下制度的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专有名称”体现了皇帝与众不同的神圣、崇高地位,反映了皇帝独尊,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神权,排除B项;家天下指帝王把国

家当作一家的私产,世代相传,材料看不出世袭制,排除D项。故选C项。2.元朝,各行省重大事务必须上报中央,由中央作出决定,但地方也可对处于职责范围内的事务自行裁量,并不需要全部上报中央。由此可知,行省制()A.不利于地方政治稳定B.避

免政府决策失误的出现C.容易造成国家的分裂D.兼顾中央集权与行政效率【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各省重要事务必须上报中书省,由中央做出决定”体现的是中央对地方事务的控制;材料“但对于职务范围内的事务可以自行

解决,不需要全部上报中央”体现的是地方有一定的自主权,因此说明的是中央集权与行政效率兼顾,D项正确;行省制是中央集权加强的产物,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C项;B项避免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故选D项。3.有学者指出:“倘使我

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说明、清两代是可以的。若论汉、唐、宋诸代,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该结论的主要依据是,明清()A.司礼监获得批红权B.废除宰相以加强专制C.军机处行政效率高D.实行奏折制强化皇

权【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说明、清两代是可以的”,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君主专制空前加强,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

项正确;司礼监获得批红权的根源在于君主专制,排除A项;清朝设立军机处,不能反映明朝的皇帝专制,排除C项;密折制属于清朝加强君权的措施,不适用明朝,排除D项。故选B项。4.如表涉及军机处的一些现象。表中变化()清初“奏折直达皇帝,臣僚不得与闻”

成为成例乾隆时和珅“在军机时,虑人举发,凡有奏折,令具副本,关会军机处”嘉庆时闲杂人等“借回事画稿为名”聚集军机处周围,虽经整肃好转,但是不久“折稿未达于宫廷,新闻早传于街市”A.说明大臣专权现象严重B.反映了军机处的性质发生变化C.显示出军机处规模扩大D.表明军机处的保密原则被破坏【答案】

D【解析】【详解】军机处由之前的“臣僚不得与闻”到乾隆时的“令具副本”再到嘉庆时的“折稿未达于宫廷,新闻早传于街市”可知军机处的保密原则被破坏,D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军机处的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

现军机处规模扩大,排除C项。故选D项。5.“美国1787年宪法混杂着许多个人的良知和智慧、错误和偏见,容纳了各种不同的利益和意见,它是各种不同利益和意见折中调和、妥协平衡的产物。”这一特征实质上是()A.解

决分歧时的中庸原则B.中央与各州之间的妥协C.南北方最终达成了和解D.大小州之间实现了均衡【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材料认为美国1787年宪法容纳了各种不同的利益和意见,

是折中调合、妥协平衡的产物,这一特征实.质上是中庸原则,A项正确;B项表述片面,美国1787年宪法不但包括中央与各州的妥协,还包括大小州之间的妥协,排除B项;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均衡"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6.孙中山曾认为辛亥革命必然经过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

,须三十年之久方能成功。但武昌起义却是仓促发动,清朝统治随后迅速土崩瓦解,从武昌起义到民国诞生,前后只有80多天。革命迅速发展反映了()A.资产阶级革命派实力强大B.民族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C.革命得到了社会各界支持D.晚清的腐朽统治失去民心【答案

】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孙中山曾认为辛亥革命必然经过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须三十年之久方能成功。但武昌起义却是仓促发动,清朝统治随后迅速土崩瓦解,从武昌起义到民国诞生,前后只有80多天。”并结合所学可知,革命的迅速发展体现了推翻帝制顺应了历

史发展潮流,是大势所趋,也反映了晚清的腐朽统治已失去民心,D项正确;资产阶级革命派实力并不强大,排除A项;此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遭受着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并未达到高速发展,排除B项;

革命并未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C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7.1948年,晋绥解放区普遍用人民代表会议制度取代参议会制,毛泽东说:“这样的人民代表会议一经建立,就应当成为当地的人民的权力机关,一切应有的权力必须归于代表会议及其选出的政府

委员会。”这()A.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B.有利于抗日战争的胜利进行C.为新中国的政权建立打下基础D.说明参议会制不是民主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48年,晋绥解放区普遍用人民代表会议制取代参议会制”可知,这反映出解放战争

后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实行了人民代表会议制,这为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权建设奠定了一定基础,C项正确;材料的背景是解放战争时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制度建立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内容,排除A项;此时是解

放战争时期,不是抗日战争,排除B项;参议会是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实行的民主政权组织,并且参议会不属于解放战争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8.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商鞅变法使秦国向封建化过渡的根

本性措施是()A.实行中央集权,推行县制B.废井田,开阡陌C.重农抑商,奖励耕织D.废除贵族特权,军功授爵【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中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井田制,在法律上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使经济基础逐步发生转变,

从而推动秦国向封建化过渡,B项正确;ACD项都是商鞅变法措施,但分别属于从政治、政策、军事等方面,不属于根本性的措施,根本性的主要是从经济基础角度理解,排除ACD项。故选B项。9.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先后制定和实施了四条基本路

线,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高速度为灵魂”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核心内容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四条路线”()A.反映了中共政策的务实性B.受到

国内、国外因素的影响C.都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D.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材料及所学可知,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因为国内、国际因素的影响在不同时期对基本路线做出了适当调整,同时及时发现并改正自己存在的问题,B

项正确;“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不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也无法体现中共政策的务实性,排除A、C;D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故选B项。10.1977年.中共中央修订的《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

纲要》提出要“认真组织好出国考察工作”。从1977年年底开始,数批干部被派出国门,中国代表团出访次数激增,其中经贸类的考察团占绝大多数,且出访对象逐渐集中到西方发达国家。这些活动()A.打破了西方孤立中国的局面B.得益于中美外交关系的建立C.有助于改革开放工

作的起步D.以引进西方资金技术为目的【答案】C【解析】【详解】改革开放前夕,党中央重视出国考察,侧重经贸领域,出访对象是西方发达国家,这些活动说明当时中央重视经济发展,为此后的改革开放工作做了一定的铺垫,C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初期与苏联等国家建交就打破了西方对中国的孤立,排除A项

;1979年中美建交,排除B项;通过材料信息无法看出当时外出考察是以引进西方资金技术为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11.相对于科举及第者而言,落第者们更贴近下层民众,他们或聚徒讲学,或影响公共事务,成为乡里文化的普及者、基层社会活动的组织者。这表明科举制度()A.推动了基层自治B.促进了

阶层流动C.扩大了统治基础D.有益于社会教化【答案】D的【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科举落地者凭借他们为科考而积累的才学,在民众中或聚徒讲学,或影响公共事务,成为乡里文化的普及者、基层社会活动的组织者。他们的活动促进了基层社会的发展,这表明科举制度有益于社

会教化,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基层自治,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落第者们的行为,不能体现阶层流动,也不能扩大统治基础,排除B、C项。故选D项。12.作为“政党分肥制”的直接后果,政府职位成了党争胜利者的“盛宴

”。据1905年一份由法国人绘制的美国政治地图表明,在当时的45个州中,25个州完全腐败,13个州特别腐败,只有6个州政治清明,没有腐败。这表明,当时美国()A.联邦官员腐败问题严重B.文官制度尚未建立C.选官任官体制存在弊端D.三权分立形同虚设【答案】C【解析】【详解】根

据材料可知,“政党分肥制”的政府腐败严重,说明美国选官任官体制存在弊端,迫切需求改革,C项正确;材料是州政府的腐败,不是联邦官员,排除A项;此时已经有文官制度,排除B项;美国是典型的三权分立国家,排除D项。故选C项。13.美国1978年《公务员改革法》规定:“工作成绩良好的,继续任职

;成绩不够好的,应加以改进;不能够或不去提高工作成绩以满足规定标准者,予以解雇。”这种功绩制实施的目的在于()A.提高政府工作的质量和效率B.顺应工业化快速发展需求C.改革联邦政府分权制衡办法D.削弱政党政治的不良影响.【答案】A

【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工作成绩良好的,继续任职;成绩不够好的,应加以改进;不能够或不去提高工作成绩以满足规定标准者,予以解雇。”可知,美国的文官制度强调凭借政绩升降,说明其目的在于提高政府工作的质量和效率,A项正确;材料只提到对

公务员的升降标准,未涉及其原因,排除B项;分权制衡主要体现在政务官方面,而文官属于常务官,排除C项;文官制度与政党政治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4.下图是讽刺“政治分肥”的漫画。该漫画揭示出“政治分肥”(

)A.导致社会经济衰退B.导致腐败现象滋生C.提高了官员的积极性D.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答案】B【解析】【详解】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参与“政治分肥”的政客从民众身上勒索了大量财富,说明“政治分肥”导致了腐败现象滋生,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政治分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

影响,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政治分肥”刺激了政客私欲而非官员办公的积极性,排除C项;“政治分肥”的参与者利用手中权力,积累个人财富,并不能增加政府收入,排除D项。故选B项。15.关税制度古已有之,中国一直享有完全的关税自主权,但在近代经历了丧失和收回的曲折历程。下

列有关近现代中国海关的表述,正确的是()A.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完全丧失了关税自主权B.北洋政府正式宣布废除国内关税,实行统一的国境关税C.南京国民政府公布国定《进口税暂行条例》,实现了关税自主D.新中国成

立后,通过“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收回海关管理权【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废除列强在华一切特权,收回海关管理权,D项正确;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并没有完全丧失关税自主权

,排除A项;1937年废除国内关税,实行统一的国境关税,并非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排除B项;南京国民政府宣告关税自主,但不能完全自主得制定关税,排除C项。故选D项。16.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规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并禁止银元的流

通,将白银收为国有。此举()A.消除了通货膨胀B.避免了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冲击C.统一了全国货币D.导致白银退出中国商品市场流通【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国民政府推行法币改革,统一发行法币,

实行白银国有,禁止银元流通等措施,统一了全国货币,C项正确;国民政府的法币改革未能消除通货膨胀,排除A项;避免了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冲击的说法太绝对,排除B项;白银退出中国商品市场流通与“禁止银元的流通”不符,也非法币改革的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17.中国古代货币以铜钱为主,后来出

现了纸币,白银也成为法定货币;民国时期,货币发行较为紊乱;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币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关于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以下选项符合史实的是()A.北宋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即交子,成为当时的主币B.明朝初期,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C.国民政府在1948年再次进行

币制改革,开始发行金圆券D.中国人民银行于1949年在河北成立,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1948年国民政府进行币制改革,开始发行金圆券,C项正确;宋朝诞生了最早的纸币交子,但其不是当时的主要货币,排除A项;明朝中期起,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

本支付手段,排除B项;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于1948年,排除D项。故选C项。18.民国前期,中央和地方都可以铸造钱币。下列为部分省区铸造发行的银币。这凸显出当时()(1928,贵州)(1932,云南)(1932,湖北)A.近

代交通事业发展B.铸币工艺技术进步C.货币市场走向统一D.地方势力各自政【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各省银币图案等样式不一,折射出的是各地各自为政,D项正确;银币上虽然刻有交通工具,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银币样式和材质一样,不能体现铸币工艺技

术进步,排除B项;为材料反映了地方势力各自为政,C项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故选D项。19.20世纪30年代中期,世界上形成了英镑区、美元区和法郎区等货币集团;二战后初期,以《布雷顿森林协定》为基础建立起

新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衰落B.以美国为主导进行反苏联的需要C.美国经济实力的绝对优势D.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大力推动【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世界货币体系由英镑区、美元区和法郎

区等货币集团变为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是因为美国经济实力的绝对优势,从而确立了美元的霸主地位,C项正确;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实力大增,排除A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也有苏联的参与,排除B项;出现材料变化的原因是美国经济实力的绝对优势,D项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

C项。20.有学者指出,一个国家的货币要成为世界货币,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强大且稳定,二是他国人有可能持有此种货币。二战后,美元一度成为国际货币,促成此事的史实是()①美国黄金储备雄厚②马歇尔计划实

施③美国主导北约建立④经济全球化的形成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已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美元一度成为国际货币,促成此事的史实是美国黄金储备雄厚和美国主导北约建立,所以①③正确,C项正确;马歇尔计划即在1951年宣告结束,经济全球化尚未形成

,所以②④不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21.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波及到韩国,韩国股市与外汇市场剧烈动荡,股指一路下跌,最低跌到了300点左右,韩元也大幅贬值,国内排名前30强的企业负债比率达到500%,最后不得不向某国际组织申请了约50

0亿美元的救市贷款。该组织应是()A.国际复兴开发银行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C.世界贸易组织D.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主要职能是为了解决会员国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因此韩国应该求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B项正确;国际复兴开发银

行主要是为了解决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与发展问题,排除A项;世界贸易组织主要是为了促进贸易自由化,排除C项;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立宗旨是的为了促进亚洲区域的建设互联互通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并且加强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排除D项。故选B项。22

.“一条鞭法”简化合并征收项目,变徭役的多税制为单一税制。实行统一征银,变力役为货币税,以货币形式取代实物税和劳役。这一改革()A.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B.旨在解除对农民的束缚C.加重了下层民众的负担D.是加强中央集权的体现【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明代中期实行的一条鞭法,实行“统一征银”,以货币税取代实物税和劳役,既放松了对民众的人身控制,也促进了生产者与市场的联系,顺应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封建政府改革赋税的目的在于保障财政收入而非解除对农民的束缚,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一条鞭

法加重了民众负担,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一条鞭法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A项。23.史载,隋唐时期关中地区的许多农民被迫贱卖菽票,然后去市场上以高价购买绢布等纺织品,用以缴纳官府的赋税。这一现象主要说明当时关中地区()A.集市贸易突破坊市界限B.农

业经营模式发生根本改变C.地方政府放松抑商政策D.部分农副产品日益的商品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隋唐时期关中地区的许多农民被迫贱卖菽票,然后去市场上以高价购买绢布等纺织品,用以缴纳官府的赋税。”可得出农民交税

只能通过市场把布买回来上交,这有利于部分农副产品日益的商品化,D项正确;A项在宋代,排除A项;B项太绝对,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政府态度,排除C项。故选D项。24.唐朝前期,许多逃户流亡他乡,成为“客户”;唐玄宗时期,宇文融受命检括户口,共检出“客户”八十余万,令其在居住地重新附籍。由此可推知,

宇文融括户()A.抑制了土地兼并B.增加了政府收入C.破坏了均田制度D.推动了农民迁徙【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宇文融受命检括户口……令其在居住地重新附籍。”,可以看出唐玄宗时期,通过政府检括户口,使得逃户稳定下来,这样政府控制的户口增加,财政收入就会增加,B项

正确;封建土地所有制带来的土地兼并,检括户口并不会抑制土地兼并,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对均田制的影响,排除C项;检括户口一定程度上会稳定流民,减少农民的迁徙,排除D项。故选B项。25.我国古代一次税制改革中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

租庸调制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秋海两次征税。”这次改革()A.只按田亩征税B.废除了战国以来的人丁税C.纳银代役D.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判断该制度是两税法,两税法缴纳的依据并不完全是人丁,这

有利于减轻人身依附,D项正确;两税法缴纳的依据还看资产,排除A项;废除了战国以来的人丁税的是摊丁入亩,排除B项;纳银代役的是一条鞭法,排除C项。故选D项。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

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答案】B【解析】【详解】宋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经济空前繁荣,A与史实不符。宋代坊市界限被打破,但这是商业发展的表现,和材料中土地兼并现象无关。

D说法与史实不符。宋代的土地政策和其他的朝代有很大的不同。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这样的土地政策产生了题中所阐释的现象。因此本题B选项正确。【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宋代的土地制度【名师点睛】土地兼并一直作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存在着。所谓土地兼并,

即占人口少数的权势阶层,利用政治和经济上的优势地位,通过购买和哄骗、胁迫等手段,大量获取农民手中的土地,造成土地高度集中的现象。宋朝的土地矛盾是各个朝代中较为尖锐的。宋代“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的确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市场各参与者之间地位的不平等,

正常的市场调节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使得这项政策逐步沦为权势阶层攫取私利的工具,导致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先进的土地政策最终反而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不得不说,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局限性引发的一场悲剧。27.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

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答案】C【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归纳与排除能力。从题中材料可以看出,在樊氏的庄园里,实行了农、林、牧、渔多种经营,生产经营活动广泛;“资至百万”说明樊氏庄园经济力量强大;“闭门成市”反映自给自足程度很高;草市是南北朝以来,在

乡村、城外交通便利处自发形成的商品交易场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28.《明太祖实录》有一段圣旨:“今天下已定,而民数未核实,其命户部籍天下户口,每户给以户帖。”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代户帖原件所录圣旨为:“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

天平了也,止是户口不明白俚(哩)。教中书(省)置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帖,你每(们)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得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帖。”这说明

A.《实录》与《户帖》,都是第二手史料B.官方原始记录与口述史料,需仔细甄别使用C.第一则材料是文献史料,更具有历史的实录感D.第二则材料是实物史料,更能反映历史的原貌【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中

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代户帖原件所录圣旨”可表明其为实物史料,属于第一手史料,故A项排除;口述史料辗转相传,更需要仔细甄别,官方的原始记录可以作为第一手史料使用,故B项错误;“《明太祖实录》”不属于第一手史料,属于第二手史料,具有加工因素,仍需考究,故C项错误;由“代户帖原件”等信息可表明其是实

物史料,且符合朱元璋的学识,更能反映历史的原貌,故D项正确。考点:史学研究•史料分析•第一手史料、第二手史料29.5世纪后期,西欧开始进入封建社会。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是①封君封臣制度②庄园与农奴制度③种姓制度④中央集权制度A①②B.

①③C.②③D.②④【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①②正确,A项正确;印度实行种..姓制度,排除③,排除BC项;西欧封建社会最大的特点便是“我的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意思是地方封建领主的独立性比较强,因此造成西欧封建社会初期分裂割据的状

态,并没有建立中央集权只对,排除④,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30.商鞅变法时建立的乡村基层组织即乡里什伍制,后世王朝大多得以保留或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如汉代的乡里什伍制、唐代的乡里保邻制、宋代的保甲法、明代的里甲制等。这体现了中国古代A.礼法并施的治国理念B.政治制度的延续与变迁C

.基层自治意识的增强D.后世王朝缺乏创新精神【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商鞅变法时建立的乡村基层组织即乡里什伍制,后世王朝大多得以保留或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体现的是中国古代乡村自治政治制度的变化名称虽然不一样,但是基本上是以商

鞅变法时期的什伍制度为基础,强调的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延续和变迁,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礼法并治的治国理念,A选项排除;材料中的乡村基层组织是中央集权的组成部分,与基层自治无关,C选项排除;D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后世王朝在中央和地方的政治机构均有创新,排除。

第II卷(非选择题40分)二、材料分析题31.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不断、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

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材料二汉代的制度是由董仲舒设计的一套相当清楚的察举制,将过去不是很制度化的人才选拔方式,落实为定期由地方官

员选择当地优秀人才送到中央,在中央实习种种政务,然后再派到各处去工作。这样一个察举制度,使得中央和地方一直不断地有人力资源的流转,把地方讯息无时不经过这些实习人员带到中央。材料三(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环节。秦朝统一中

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有何积极影响?(2)根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的贡献的影响。(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图反映了元朝的哪一地方行政制度结合所学概括这一制度的积极作用。【答案】(1)环节: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交流交融;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2)影响:董仲舒设计的察举制,为西汉政府选拔、培养了治理地方的人才;利于为

中央决策提供有效信息。(3)地方行政制度:行省制。积极作用: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行省制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解析】【详解】(1)环节:根据材料一中“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

帝’”“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可知,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环节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影响:综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和历史等方面分析可知,秦朝统一国家的形成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

维护国家统一,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交流交融,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2)影响:根据材料二中“(察举制度)使得中央和地方一直不断地有人力资源的流转,把地方讯息无时不经过这些实习人员带到中

央”可知,董仲舒设计的察举制,为西汉政府选拔、培养了治理地方的人才,利于为中央决策提供有效信息。(3)地方行政制度:通过观察材料三即元朝部分政治形势图可知,其反映出元朝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积极作用:综合材料三和所学知

识,从地方管理和政治文明等角度分析可知,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行省制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32.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制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

……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材料三英国政府于1855年和1870年两次颁布法令,揭开了文官制度改革的序幕。文官考选制度规定,由独立于党派政治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文官考选事宜,采取

公开竞争、择优录用的方式选拔文官;文官作为从事具体的行政管理及法令实施工作的人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迭的影响,只要无过失就不受免职处分,可一直工作至退休。高级文官的考试,必考科目有作文、英语、现代或基础经济、普通科学、辅助文字等5门;选考科目有文学、两史、经济、法律、自然

科学等11门,任选6门。——摘编自范文超《英国文官任用制度变迁初探——以新制度经济学为视角》等(1)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一图示④⑤应填写。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的“客观的历史合理性”的体现。(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文官制度的特点,并指出其与中国科举制度体现的共同价值

取向。【答案】(1)④察举⑤隋唐。“客观的历史合理性”的体现: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加强社会阶层的流动性;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激励个人的奋斗精神。(2)特点:公开考试,择优录取;政治中立;文官常任;全面考察,突出通才。共同价

值取向:公平、公正;重视才干。【解析】【详解】(1)结合所学可知,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隋唐至清朝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体现:根据材料二“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可推出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加强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根据材料二“科举

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可推出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激励个人的奋斗精神。(2)特点:根据材料三“文官考选制度规定,由

独立于党派政治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文官考选事宜,采取公开竞争、择优录用的方式选拔文官。”可推出公开考试,择优录取;根据材料三“文官作为从事具体的行政管理及法令实施工作的人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迭的影响”可推出政治中立;文官常任;根据材料三“高级文官的考试,必考科目有作

文、英语、现代或基础经济、普通科学、辅助文字等5门;选考科目有文学、两史、经济、法律、自然科学等11门,任选6门。”可推出全面考察,突出通才。共同价值取向:结合所学可知,都强调公平、公正;重视才干。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材料二:在19世纪下半叶,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体系覆

盖全球,90%的国际支付以英镑进行,而印度等国的中央银行则直接持有英镑而不是黄金,“英镑等同于黄金几乎是天经地义的事”。——钟伟《国际货币体系的百年变迁和远瞻》材料三:1944年夏,美英苏中等44国代表在美国新罕布什尔

州布雷顿森林举行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会议最终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把美元与黄金挂钩,规定35美元等于一盎司黄金,各国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使美元享有高于其他货币的特殊地

位。——《当代世界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15~18世纪世界白银的流向。(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19世纪英镑国际地位确立的历史条件。(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多个角度谈

谈你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看法。【答案】(1)流向1:白银由美洲流向欧洲,原因是新航路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流向2:流入欧洲的白银有一部分流向亚洲,特别是中国,原因是中国明清时期农工商业较为发达,丝、茶、瓷器等商品享誉国际市场,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欧亚经济联系也是重要原因。(2)条件: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

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英国掌提世界殖民霸权,拥有广阔的殖民地和海外市场:英国在国际贸易和对外投资中居于中心地位。(3)看法: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合作共商的结果也是二战后世界经济实力对比变化的结果(西欧国家经

济实力严重削弱,美国经济实力空前膨胀):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美国确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权地位);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货币金融秩序,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体现了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制度化和全球化发展趋势。【解析】【小问1

详解】流向1:从地图中的箭头可得出白银由美洲流向欧洲,根据所学可得出原因是新航路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流向2:从地图中的小箭头可以看出,流入欧洲的白银有一部分流向亚洲,特别是中国;根据所学可从中国角度概括,可得出

原因是中国明清时期农工商业较为发达,丝、茶、瓷器等商品享誉国际市场;根据所学可得出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欧亚经济联系也是重要原因。【小问2详解】条件:从赶时间信息可得出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根据所学可得出英国掌提世界殖民霸权,拥有广阔的殖民地和海外市场

;根据所学可得出英国在国际贸易和对外投资中居于中心地位。【小问3详解】看法: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把美元与黄金挂钩,规定35美元等于一盎司黄金,各国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使美元享有高于其他货币的特殊地位。”可得出该体系是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合作共商的结果也是二战后世界经济实力对比变化的结果;结合所学可得出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货币金融秩序,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体现了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制度化和全球化

发展趋势。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晋短暂统一中国,重建户籍,以黄纸登记户主姓名、年龄、家庭情况,装订成册,称为“黄籍”。东晋政府对南方土著居民仍然以黄籍进行登记,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郡、县

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不向白籍人口征发赋役。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为增加赋役,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统编历史选必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材料二康熙五十一年二月二十九日谕“将直隶

各省现今征收钱粮册内有名人丁,永为定数,嗣后滋生人丁,免其加增钱粮,但将实数另造清册具报。”五十二年万寿恩诏:“但据五十年丁册定为常额,续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四年,奉旨“以各邑丁粮均派入各邑地粮之内,无论绅衿、富户,不分等则,一例输将”。—

—[清]吴振械:《养吉斋余录》卷1(1)根据材料一,指出东晋前期黄籍和白籍的区别以及东晋后期白籍的变化,结合所学归纳古代政府管理户籍的根本目的。(2)根据材料二概述清朝赋役制度的内容,并结合所学分析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趋势及影响。【

答案】(1)区别:是否承担赋役。(如答黄籍是南方土著居民,白籍是北方南渡侨民也可)变化:白籍土著化,承担赋役。目的: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2)内容: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或者以前一年的丁银作为定额,不再增加);摊丁入亩趋势:赋

役征发逐渐转到向土地和财产征税,人头税逐渐被废除。影响: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一中“不向白籍人口征发赋役”可知,黄籍与白籍的区别是是否承担赋役,根据材料一中“南方土著居民仍然以黄籍进行登

记”,“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郡、县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可知,黄籍与白籍的区别是黄籍是南方土著居民,白籍是北方南渡侨民;根据材料一中“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为增加赋役,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可知,东晋后期白籍土著化,并且

承担赋役。根据材料中黄籍和白籍的区别及白籍的变化和所学知识内容可知,古代政府管理户籍的根本目的是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二中“续生人丁,永不加赋”可知,清朝赋役制度内容之一为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根

据材料二中“以各邑丁粮均派入各邑地粮之内,无论绅衿、富户,不分等则,一例输将”可知,清朝赋役制度内容之一为摊丁入亩的趋势。根据材料清朝赋役制度改革和所学知识可知,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趋势为赋役征发逐渐转到向

土地和财产征税,人头税逐渐被废除,国家放松了对百姓的人身控制。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