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清华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

DOC
  • 阅读 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1 页
  • 大小 33.573 KB
  • 2024-09-25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重庆市清华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重庆市清华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重庆市清华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8 已有0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1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重庆市清华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docx,共(11)页,33.573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75664e738c021969f7fb94e5ea8739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重庆市清华中学校高2026届高一下期半期检测语文试题命题人:王小雪周梦诗朱喆审题人:冯健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按字面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可为何古

诗中少见用“树叶”呢?这当然可以说是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然而一遇见“木叶”,情况就显然不同,诗人们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无人过问呢?自从屈原在《九

歌》里吟唱出了“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一句,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便将其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从“木叶”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字。

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那么,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呢?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

的形象。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

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高树多悲风”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寒风扫高木”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

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诗人们将语言

形象中的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形成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而“树”呢?它具

有繁茂的枝叶,它与“叶”都带有浓荫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这里的“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由此可见,“树叶”并不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些什么,而“木叶”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

不但让我们想起树干,而且还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就树干而论,一般是褐绿色,这与叶也比较相近。至于“木”呢,它可能是透着黄色,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如我们所习见的门闩、棍子等。这种关于

“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使“木叶”带上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有着疏朗清秋的气息。至于“落木”,则比“木叶”还显得空阔,它连“叶”字所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摘编自林庚《说“木叶”》)材料二:移情作用是极

端的凝神注视的结果,它是否发生以及发生时的深浅程度都随人随时随境而异。诗文的妙处往往都从移情作用得来。例如“菊残犹有傲霜枝”句的“傲”,“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句的“相看”和“不厌”,都是原文的精彩所在,也

都是移情作用的实例。从移情作用,我们可以看出内在的情趣常和外来的意象相融合而互相影响。每个诗的境界都必有“情趣”和“意象”两个要素。情趣是可比喻而不可直接描绘的实感,如果不附丽到具体的意象上去,就根本没有可见的形象。我们抬头一

看,或是闭目一想,无数的意象就纷至沓来,不成章法,不具生命,必须有情趣来融化它们,贯注它们,才内有生命,外有完整形象。这个道理也可以适用于诗的欣赏。比如说姜夔的“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一句词便含有一个情景契合的境界,他在写这句词时,须先从自然中见到这种意境,感到这种情趣,然后把

它传达出来,这个过程既是在创造也是在欣赏。作为欣赏者,我必须要使用心灵综合作用,融入自己的情趣,从词句中领略出姜夔原来所见到的境界,我既是在欣赏也是在创造。因为有创造作用,我所见到的意象和所感到的情趣和姜夔所见到和感到的便不能绝对相

同,也不和任何其他读者所见到和感到的绝对相同。每人所能领略到的境界都是性格、情趣和经验的返照,而性格、情趣和经验是彼此不同的。不但如此,同是一首诗,你今天读它所得的和你明天读它所得的也不能完全相同,因为性格、情趣和经验是生生不息的。

诗与其他艺术作品都各有物质的和精神的两方面。物质的方面如印成的诗集,它除了受天时和人力的损害以外,大体是固定的。精神的方面就是情景契合的意境,时时刻刻都在“创化”中。真正的诗的境界是永远新鲜的。(摘编自朱光潜《诗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

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树”与“叶”的形象十分一致,而诗人们为了追求文字的洗炼,常常将“叶”字独用,所以古诗中很少见到“树叶”这一意象。B.“木”能够让人想到树干,同时因其在视觉和触觉方面具有普遍的潜在的暗示性,为“木叶”带上了落叶的微黄干燥之感。C.情趣需附丽于意象方能

具体可见,意象需由情趣贯注才能拥有生命和完整形象,两者相辅相成,诗文的妙处由此而生。D.因为性格、情趣和经验存在个体差异且生生不息,故读同一首诗,每个人所见的意象与作者和其他读者都不完全相同。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屈原首创了“木叶”,此后的诗人们

便将其一用再用。这种做法和朱光潜所说的“真正的诗的境界是永远新鲜的”的观点矛盾。B.“菊残犹有傲霜枝”中的“傲”是诗人凝神注视菊花残枝时,人的感情与菊花残枝的特点互相融合之后所产生的移情的效果。C.朱光潜认为“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一句情景契合,是因为他

读诗时先从自然中见到意境,感到情趣,然后把它传达出来。D.艺术都各有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方面,物质方面是固定的,精神方面却时刻都在“创化”,这是因为读者既在创造也在欣赏。3.下列有关《红楼梦》内容的表述,最不适合作为实例来支撑材料二“移情作用”的一项是(

)A.薛宝钗吟咏“好凤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借柳絮纷飞抒发自己的心志。B.黛玉写《葬花词》,将青春少女的惜春伤春叹春的情绪移注于落花之上。C.《代别离·秋窗风雨夕》中淅沥的雨声仿若融合了黛玉凄凉哀婉的心境。D.判词“霁月难逢,彩云易散”暗示风流灵巧的晴雯薄命早逝的悲惨结局。4.材料

一和材料二所写内容都与“意象”有关,但论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5.林庚在比较“高树多悲风”与“寒风扫高木”两句诗时,获得了“高树”饱满、“高木”空阔的感知,这给我们欣赏诗歌提供了哪些启示?请结合两

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猴岛[日]太宰治越过茫茫大海登上这座小岛时,我不禁有些忐忑不安。静谧的小岛包围在一片浓雾中,分不清是夜晚还是白天。我不停地眨着眼睛,努力想看清岛上的全貌。裸露的大岩石层

层叠叠十分陡峭,隐约还可以看到一些黑洞洞的洞窟。这是山吗?连一棵青草也没有。我沿着岩石海岸缓步前行。耳边时不时传来怪叫声,听起来离得也不太远。是狼吗?难道是熊?但是因为旅途劳累,我反而大胆起来。我将那些嚎叫声抛在脑后,绕岛走着

。小岛的单调令我吃惊,我走到哪里都是硬邦邦的石头路。我的右手是石山,左手耸立着几乎垂直的粗胡麻石。我脚下的路有六尺宽,平坦地一直向前延伸着。干脆顺着这条路走到头吧。无法言喻的混乱和疲劳使我获得了无所畏惧的勇气。走了还不到半里地,我就又回到了出发点。我这才发现脚下的这条路是绕山转的,或

许我已经围着山转了两圈了。这座小岛小得超出了我的想象。雾气渐渐散去,山顶出现在我的头顶上。眼前有三座山峰,正中间是一座圆圆的山峰,高约三四丈,各色岩石盘叠在一起,其一侧山坡比较平缓,一直伸向相邻的一座小尖峰,另一侧则形成断崖,直下到山峰

的中部,然后便连绵起伏,形成了一片广阔的丘陵。从断崖和丘陵之间的峡谷中泻下一条细细的瀑布,瀑布附近的岩石及整个小岛在浓雾常年的侵蚀下变得黝黑而潮湿。我只看到两棵树,一棵在瀑布口,好像是一棵栎树。另一棵在山丘上,是一棵不知名的粗树——两棵树都已经干枯了。我望着眼

前荒凉的景象,一时惊呆了。浓雾散去,阳光照到了中间的峰顶。浓雾退去的山峰明亮起来。是朝阳!我能够根据香气判断出是朝阳还是夕阳。如此说来,现在是黎明吗?我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向山上爬去。这里乍看上去十分险峻,可是攀爬起来都有踏脚的地方,并不太困难。终于,我爬到了瀑布

口。然而脚下的枯枝断了,我顺着树干一下子滑落下来。“断了吧。”声音发自我的头上。我扶着树干站起来,循声望去。啊!我吓出了一身冷汗。朝阳中一只全身泼洒着金光的猿猴从崖上慢慢地下来了。一直沉睡在我身体里的某种东西一下子光芒四射。“下来吧,树枝是我弄断的。那是我的树。”

他从崖上下来,边说边向瀑布口走来。我警惕地摆好了架势。他眯起眼睛,额头上堆起许多皱纹,目不转睛地望着我。①少顷,他莞尔一笑,露出了一口洁白的牙齿。他的笑令我感到有些不安。“有什么可笑的?”“很可笑。”他说道,“你是渡海过来的吧。”“嗯。

”我又点了一下头。“果然跟我一样。”他自言自语地说着,捧起瀑布口的水喝了一口。不知不觉,我们并排坐在了一起。我呆呆地站在那里没有动。每一座山峰都有成群的猴子躬身享受着清晨的阳光。“那些都是猴子吗?”我仿佛是在梦中。“是呀!”我一个一个仔细地端详着他们。他们有

的被晨风吹拂着蓬松的白毛在给小猴喂奶;有的仰起通红的大鼻子引吭高歌;有的则紧锁双眉焦躁不安地来回踱步。他指着一群吼猴说:“吼猴们已经不叫了,岛上平静了许多……坐下吧,说一会儿话。”我依言挨着他坐下。“这里不错吧。在这座岛上,这里是最好的地方。既有阳光,又

有树,而且还能听到水声。”他满足地俯视着脚下的小瀑布,“我出生在日本北方的一个海峡附近,到了夜里可以隐约听到海浪声。海浪的声音真好听,总能令我激动不已。”我也不禁想起了故乡:“比起水声,我更喜欢树木,绿叶的香气简直令人心醉。”“那是自然,大家都喜欢树木。在这个岛上也是如此,哪怕只有

一棵树,大家也都想坐在旁边。”说着,他拨开大腿上的毛,给我看上面的几处深深的、暗红色的伤疤:“这是我为了占领这个地方所付出的代价。”我抱歉地起身想要离开这里:“对不起,我确实不知道。”“没关系,别介意。我自己在这里很孤单,今后这里就

是我们俩的地盘,不过别再折树枝了。”雾已散尽,晴空万里,我们的眼前出现了奇异的景色。②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绿树,我立刻明确地判断出了眼下的季节。在我的故乡,此时正是栲树嫩叶最美的季节。我贪婪地望着一排排树木上的绿叶。然而,令我陶醉的景象瞬间就被破坏了——我又一次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绿荫下是一

条洒了水的沙石路,一些身穿白衣蓝眼睛的人在路上来来往往。有的女人头上插着绚丽多彩的羽毛,还有一个男人挥舞着外包蛇皮的粗拐杖向来往的人们送出微笑。我眼睛看向另一个地方,那里有两个孩子,从沿岛筑起的胡麻石墙外勉强探出脸向这边窥伺,好奇地望着岛内。看样子是两个男孩子,他们的金色短发在晨风中上下舞动。其

中一个鼻子上长满了雀斑,显得黑乎乎的;另一个则是面若桃花。过了一会儿,两人同时低下头想了想,然后那个黑鼻子的孩子生气地噘起嘴,俯在对方的耳边语气激烈地说着什么。我用双手摇着身旁的他大叫起来:“他们在说什么?快告诉我!那两个孩子在说什么?

”他似乎吓了一跳,顿时住了口,一会儿看看我,一会儿又看看对面的孩子们。他嗫嚅着半天没有说话,似乎在想着什么。我看出他有些不知所措。孩子们冲着岛内似乎骂了几句,然后就从石墙上消失了。他一会儿用手摸摸脑门,一会儿搔搔屁股,显得犹豫不决。俄而,他嘴角露出不怀好意的笑容说:“他们在说废话,意思是‘

每次来都是老样子’。”③老样子!我一切都明白了。我的怀疑不幸变成了现实。老样子!我一切都明白了。原来我们才是给人看的好戏。“原来是这么回事。想不到你在骗我!”我冲他怒吼。他紧搂着我说:“我不忍心对你说实话

。”我一下子扑进他那宽厚的胸膛。与其说是对他那可恨的体贴感到愤怒,莫不如说是对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我向他大声问道:“大家都不知道吗?”他头也不抬地回答说:“当然不知道。知道的恐怕只有你我。”“为什么不逃走呢?”“你想逃出去吗?”“想。”一阵沉默。我用力闭上了眼睛,我感觉也许自己对他说了不该说的

话。在掠过耳边的风声中,传来了低沉的歌声——是他在唱歌吗?我眼睛有些发热。我紧闭双眼,默默地聆听着。“算了,算了,下来吧。这可是个好地方呀!可以晒太阳,有树,能听到水声,最主要的是衣食无忧。”他的声音

仿佛十分遥远,还有那低低的笑声。④啊,这种诱惑似乎很真实,或许就是真实的。我感到心里产生了极大的动摇。可是,可是我全身的热血,我身上来自大山的不屈的热血,还是发出了坚定的吼声:“——不!”1896年的六月中旬,伦敦博物馆附属动物园发出了一则日本猴逃逸的通报。其行踪至今不明,而

且逃走的不是一只,而是两只。(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越过茫茫大海”与下文“你是渡海过来的吧”呼应,交代了“我”的故乡在遥远的大海另一边,从开始就勾勒了

“我”孤独、无助、迷惘的形象。B.小说的前三段采用了猴子的视角对猴山进行描写,将常见的动物园猴山用“陌生化的方式”加以展现,产生了非常新颖的阅读体验。C.小说中“我”,是群猴中的异类,是唯一发现了自己悲哀处境的猴子。“我”的

不甘和悲愤感动了另一位同伴,最终两只猴子相约逃跑。D.小说以猴喻人,看似为一则童话,背后又有深刻的社会隐喻。“猴山”象征着小而单调的生活圈,猴子的生活映照出现代人为求温饱而失去自由和尊严的处境。7.对文中划线句的分析

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是简洁生动的神态、动作描写。他的笑令“我”不安,是因为“我”感受到了他的敌意,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刚来到这个陌生世界的“我”内心的高度警惕。B.句子②描写环境。眼前的环境又勾起了“我”对故乡的回忆,使“我”的内心逐渐平静,文章

节奏也变得舒缓,与后文情节陡然转折产生鲜明对比。C.句子③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残酷的现实打碎了“我”的幻梦,激发出“我”愤怒的呐喊。行文至此,小说的语气增强,情感突转达到顶峰。D.句子④的心理描写,揭示出“我”内心的犹豫。听了另一只猴子的话后,此刻

的“我”正在“衣食无忧的舒适”与“无拘无束的自由”间取舍不定。8.小说直到结尾才用“通报”的方式,明确点出“我”也是一只猴子,但前文已有多处细节暗示,请找出相关细节并简要分析。9.小说中的“另一只猿猴”作为“次要人物”出现,在小说中起到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小说简要分

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的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及赵高已杀二世,使人来,欲约分王关中。沛公以为诈,乃用张良计,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因袭攻武关,破之。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益张疑兵旗帜,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

因大破之。又战其北,大破之。乘胜,遂破之。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县东北的一座亭子)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

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

内诸侯军,稍徵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义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馀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不然,籍何以至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选自《史记·高祖本纪》)10.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己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B.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

王属/吏遂西入咸阳。C.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D.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己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婴,秦朝最后

一位统治者,初称皇帝,后改称秦王,史称秦王子婴。刘邦率兵入关后,子婴投降,秦朝灭亡。子婴一个多月后被项羽杀害。B.玺,印,自秦代以后专指帝王的印;符,这里指朝廷传达命令或征调兵将用的凭证;节是缀有牦牛尾的竹竿,

是颁发给朝中大臣执行某种任务的凭证。C.族是封建时代的一种残酷刑罚,一人有罪,把全家或包括母亲、妻家的人都杀死;弃市,是死刑的一种,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街头示众。D.司马是古代的军官,分左右司马,春秋时楚国、鲁国等置,为大司马之副,协助大司掌军务,领兵作战,官职上右司马

高于左司马。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邦善于用兵。他审时度势,利诱秦将,袭攻武关;在蓝田之战时,他用疑兵威慑敌军,以严明的军纪争取秦人,瓦解秦军。B.刘邦从善如流。当他进入咸阳之后,想要在秦王宫里休息

。樊哙张良劝谏他,他就封好府库,退还到霸上驻扎。C.刘邦为人虚伪。他本来贪财好色,但是进入咸阳城后封府库、约法三章、不受酒食等,虚情假意,笼络民心。D.刘邦处事果断。左司马曹无伤为了一己私利,做了项羽的奸细,刘邦得知之后,回到军营马上诛杀了他。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①与父老

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②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义谕项羽,项羽乃止。③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而不见可悔故也。(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读书堂

司马光吾爱董仲舒,穷经守幽独。所居虽有园,三年不游目。邪说远去耳,圣言饱充腹。发策登汉庭,百家始消伏。窥园王安石杖策窥园日数巡,攀花摘木兴常新。董生只被公羊惑,肯信捐书一语真。14.下列对这首诗词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司马光不仅敬佩董仲舒的

“幽独”之举,也感慨其“三年不游目”的艰辛。B.《窥园》中“杖策窥园日数巡”和“攀花摘木”等句含有深刻的隐喻内涵。C.两首诗均通过对“三年不窥园”的典故的议论,阐述对于学习之道的思考。是的D.两首诗均表达了诗人对董仲舒鲜明的态度,也呈现出对其相去甚远的评价。15

.《答司马谏议书》中有言,王安石与司马光“议事每不合”,请结合两首诗简要阐述两人读书观。(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①《韩非子》中说“赏不加于无功,罚不加于无罪”,指出要赏罚分明。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也说“______,______”,劝谏唐太宗不要随意赏罚。

②《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用“______,______”对司马光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拒谏”罪名加以反驳。③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勾勒出阿房宫占地广阔、凌云蔽日的宏伟气势。④在《六国论》里,苏洵认为,用割让土地来求得一夕安寝的方法解决

不了根本问题,原因是: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类已经和疟疾进行了数百年的斗争。19世纪,法国化学家从金鸡纳树中分离出抗疟成

分奎宁。此后,奎宁的替代物氯喹一度成为抗击疟疾的特效药。后来氯喹失灵,问题就出在______上。人类想置病毒于死地,病毒也在不断寻找生存方法。如果抗病毒药物的研发速度,跟不上病毒的变异速度,人类就可能在疾病面前______,面临无药

可用的尴尬。从40多年前屠呦呦课题组在190次失败后成功______青蒿素,到研制出杀虫较彻底的、作用时间长的复方蒿甲醚,以屠呦呦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以潜心科研、勇攀高峰的精神______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他们深知,躺在功

劳簿上止步不前,意味着科学技术的停滞;只有不断扩大未知世界的,疆域才能降低已知世界带来的给人类生存的危险系数。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抗药性举无遗策汲取攻克B抵抗力举无遗策提取攻占C.抗药性束手无策提取攻克D.抵抗力束手无策汲取攻占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

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只有不断扩大未知世界的疆域,才能降低已知世界给人类生存带来的危险系数。B.只有不断扩大已知世界的疆域,才能降低未知世界给人类生存带来的危险系数。C.只有不断扩大已知世界的疆场,才能降低未知世界给人类生存带来的危险系数。.D.只有不断扩大未知世界的疆场,才

能降低已知世界带给人类的生存危险系数。(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红楼梦》就是以元春省亲、宝玉挨打、抄检大观园、黛死钗嫁等重大事件为分水岭,,,,。刘姥姥三进大观园,贾府里宝钗、凤姐、宝玉、贾母四个生日的安排,

都起了重要作用,标志着爱情婚姻悲剧和家庭衰败的过程。甚至整个大观园的景色,也随着贾府的盛衰和宝黛爱情悲剧的发展而变化。19.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①几乎没有任何一个线索可以从这幅天然

的织锦中抽得出来②条理清晰,首尾连贯③各个事件互为因果,连环勾牵,毫不间断④把大大小小的事件和人物组织起来A.④③②①B.③①②④C.②①④③D.④②③①20.学校话剧社准备在艺术节表演《红楼梦》,拟在《红楼梦

》剧中编入能体现“差序格局”典型场景几出戏。下列是编剧李华打算选编的场景,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A.雨村判案B.元春省亲C.香菱学诗D.探春理家21.学校戏剧节排演《红楼梦》,请你为林黛玉的扮演者租借一套戏服。租借处只剩大红、纯白、淡绿的三套,你会选择哪一套?请选择并说明理由,要求

:阐释色彩内涵,解说黛玉形象或经历。四、写作(60分)22.阅读以下材料,请按要求作文。①古希腊阿波罗神庙门框上写着这句训词:“认识你自己。”②《老子》:知人者知(智),自知者明。③林清玄:一个人面对外面世界时,

需要的是窗子;一个人面对自我时,需要的是镜子。通过窗子才能看见世界的明亮,使用镜子才能看见自己的污点。人们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却无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所以,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需要寻找各种“镜子”、不断

绘制“自画像”来审视自我,尝试回答“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等重要的问题。请你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像”,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署名统一用“明华”。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

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的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70203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