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23)页,47.534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67be1676bfb12403531f3a7df465d7d.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测试高二语文2024.4班级姓名学号试卷说明:试卷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共八个大题,24个小题。请将所有选择题的答案按对应题号....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主观题直接在答题卡上作答
。第I卷一、语文基础知识(共7小题,共21分)根据要求整合相关知识,完成各题。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棹.(zhào)嗟.叹(jiē)熟稔.(niǎn)安步当.车(dāng)B.逋.(pū)谒.见(
yè)吮.吸(yǔn)扪.心自问(mén)C.祚.(zuò)奢侈.(chǐ)崔嵬.(wéi)一骑.绝尘(qí)D.窈.(yǎo)绮.丽(qí)拔擢.(zhuō)茕茕..孑立(qióng)【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A.“熟稔”中的“稔”应读作“rěn”;“安步当
车”中的“当”应读作“dàng”。B.“逋”应读作“bū”;“吮吸”中的“吮”应读作“shǔn”。D.“绮丽”中的“绮”应读作“qǐ”;“拔擢”中的“擢”应读作“zhuó”。故选C。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怅然盘洹凫水湍急催枯拉朽B
.矜持慷慨希冀侥幸天崩地坼C.优渥怆然深遂豆蔻沧海一栗D.沙堤帷幕偎琐珠讥差可告慰【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A.“盘洹”中“洹”应改为“桓”;“催枯拉朽”中“催”应改为“摧”。C.“深遂”中“遂”应改为“邃”;“沧海
一栗”中“栗”应改为“粟”。D.“偎琐”中“偎”应改为“猥”;“珠讥”中“讥”应改为“玑”。故选B。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太累了,我们几个意兴阑珊....的往家走,丝毫没有早上出门的欢快了。B.这场球赛里,咱们班同学犯的错误让人叹为观止....,
输球太正常了。C.这次广西省的几盆参赛花卉都是难得一见的珍惜品种,真是美轮美奂....。D.经过认真的反省和练习,王小明终于彻底改掉了文不加点....的坏毛病。【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
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意兴阑珊:形容一个人兴致已失的样子。本句意思是指太累了,我们几个兴致已失的往家走,丝毫没有早上出门的欢快了。使用正确。B.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本句意思是指这场球赛里,咱们班同学犯的错误让人感到惋惜,输球太正常了。所以用词不当。C.美轮美奂:
形容房屋高大华丽。本句意思是指这次广西省的几盆参赛花卉都是难得一见的珍惜品种,真是美丽极了。所以用词不当。D.文不加点: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本句望文生义,误解成语的意思为“不加标点”,所以用词不当。故选A。4.下列有关文学
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归去来兮辞》作者是陶渊明,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B.《蜀道难》作者是李白,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有《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客至
》等。C.婉约词风格柔婉、细致、缠绵,豪放词风格豪迈、奔放、激烈;前者以柳永、李清照等为代表,后者以苏轼、辛弃疾、姜夔等为代表。D.律诗在字数、句数、对仗等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其常见的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我们本阶段学习的《蜀道难》,就是一首出色的律诗。【答
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B.“《客至》”错误,“《客至》”作者是杜甫。C.“姜夔”错误,姜夔是婉约派代表人物。D.“《蜀道难》,就是一首出色的律诗”错误,《蜀道难》袭用乐府旧题,是古
体诗。故选A。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惮:害怕B.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见:被C.夜雪初霁.,荠麦弥望霁:雨雪后初晴D.辞.不赴命辞:告别、再见【答案】D【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句意:那时社会上动荡不安,心里惧怕到远地当官。B.句意: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我就被委任到小县做官。C.句意: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子。D.辞:推辞。句意:推辞不去就职。故选D。6.对下列加点字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A.“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和“臣以供养无主”中的“以”字,都是“因为”之意。B.“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和“难于上青天”中的“于”字,意思不同。C.“开国何茫然”和“问君西游何时还”中的“何”字
,都是“什么”之意。D.“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和“求之靡途”中的“之”字,意思不同。【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句意:臣子因命运不好,小时候就遭遇到了不幸。/臣下因为没有人照顾我祖
母。B.正确。在;比。句意:臣下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长着呢。/简直比上青天还难。C.错误。多么;什么。句意:开国的年代多么模糊难知啊。/请问你西游什么时候回还?D.正确。的;指代官。句意:唉呀你这个远方而来的客人,
为了什么而来到这险要的地方?/求官缺少门路。故选C。7.下列对诗、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蜀道难》中,李白以变幻莫测的笔法,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的面貌,体现他豪放飘逸的风格。B.《扬州慢
》词上片重在写景,写扬州遭洗劫后的萧条;下片重在写感受,抒发怀古伤今之情。C.《陈情表》中,李密从幼年的不幸遭遇说起,突出祖母与自己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D.《归去来兮辞》中,作者主要抒发了对官场黑暗的厌憎,表
达了对朝廷不作为的无奈和失落。【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文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能力。D.“主要抒发了对官场黑暗的厌憎,表达了对朝廷不作为的无奈和失落”错误,《归去来兮辞》叙述了作者辞官归隐后
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达了作者回归田园生活的喜悦。故选D。二、默写(共1小题,共9分)8.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①《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作者回乡后与亲朋好友喜话家常、以琴书为伴,充满了居家生活的温馨惬意。②《陈情表》中作者用“臣欲奉
诏奔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告诉不许”四句写出他的进退两难。③《蜀道难》中写蜀中要塞,群峰如剑,两山如门,形势险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一夫当关,____________”。④《扬州慢》中“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两句,表面写池台树木,实则以拟人手法写出战争在人们心灵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创伤。⑤《望海潮》中“____________,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三句,以高度凝练的语句描写了杭州的典型景物:圆若宝镜的湖
面、重叠的山岭、山上的桂子、湖中的荷花。【答案】①.悦亲戚之情话②.乐琴书以消忧③.则刘病日笃④.欲苟顺私情⑤.剑阁峥嵘而崔嵬⑥.万夫莫开⑦.废池乔木⑧.犹厌言兵⑨.重湖叠𪩘清嘉【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的易错字词:悦、笃、峥嵘、崔嵬、叠𪩘、
嘉。三、名著阅读(共2小题,共10分)9.下面对《论语》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①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②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子张》A.君子的过错好比日食、月食一样,他犯了过错,大家都看得见。B.君子无意间犯错误,不隐瞒、
不掩饰,改暗更明,大家就像对太阳、月亮一样,仍会敬仰着他。C.小人对自己所犯下的各种过错,总是千方百计地用文章为自己的过错辩护。D.文过饰非,不是君子。知过即改,方是君子所为。【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
点的整体把握能力。C.“总是千方百计地用文章为自己的过错辩护”错误。句子“小人之过也必文”的意思是“小人犯了错误一定会加以掩饰”,“文”是“掩饰”的意思,不是“文章”。故选C。参考译文:①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蚀月蚀那样。他犯了过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正了过错,人们都景仰他。”②子
夏说:“小人对自己的过错一定要加以掩饰。”10.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②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③子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
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④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简要概括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有哪些特点?就君子某一方面的特点,结合具体文句,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发。【答案】第一问:有德,笃行,怀仁,博学,尊礼。第二问示例
:孔子认为君子不但要重视“行”,而且将“行”视作“言”的基础,即先行而后言。真正的君子就是要少说空话,多做实在的事情,正所谓“敏于事而慎于言”,凡事先认真努力完成,然后再说,把实际的行动放在言论的前面才能取得切实的成绩。而光说不做,夸夸其谈,最终只能欺
骗了自己,甚至自食恶果。【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和筛选文本信息并概括内容,对文章观点的评价理解的能力。考生要注意抓住文本中描写相关事件人物的语句,然后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来概括相关内容。结合题干,找准观点所在位置,准确理解其含义,并结合题干所给观点结合自己思想进行评价。由
①中“就有道而正焉”可见君子要有德行,即“有德”;②中孔子认为先把事情做好了,再说出来才能做一个君子,则君子要专心实行,纯正踏实,即“笃行”;③句中孔子认为君子无论何时都应按照仁德行事,即“有德”“怀仁”;④句中“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
礼”则强调君子要博学,尊礼。回答第二问要在第一问答题内容中选择一点明确认识,理解其特点的真正含义,结合材料作分析。可以不拘于此处所提供的句子,但另选句子时应对所选句子作呈现。如有德的启示,先明确其意为君子要有品德,做事有原则,从中得到的启示是要坚守自我,文
化学习固然重要,但是学会德行才是第一位等。又如答案示例中选择了笃行,先解释了孔子的观点,再结合“敏于事而慎于言”谈了从中受到的启发。【点睛】本题属于文化经典阅读题,题型以简答和填空题为主,常见命题类型有:信
息筛选题,思想概括题,内容理解题,观点评价题,比较题。考生答题时首先粗读文段,把握文意,分析概括出所给文段的核心思想,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组织答案。答题的一般思路是可先用一句话简明概括相关材料中所包含的思想或观点、主张,明确观点;然后结合语段进行简单合理的阐述、分
析;如有联系实际的内容,则需要适当联系社会相关问题,加以自圆其说。一般不鼓励考生多层面、多角度思考,也不要求质疑、另解。参考译文:①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②子贡问怎样才能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先把事情做好了,再说出来。”③孔子说:“……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做君子呢?君子没有哪怕是一顿饭的工夫会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危急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去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困顿挫折的时候
,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④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化知识,再用礼来加以约束,这样也就不会离经叛道了。”四、微写作(共1小题,共10分)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1.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你
家所在的社区决定开办一个图书馆。请你替居委会拟写一份倡议书,动员居民踊跃捐书。要求:理由充分,语言得体,有号召力,150字左右。【答案】例文:捐书倡议书各位居民朋友:大家好!也许您的许多旧书正静躺在的角落里,也许您希望它发挥更大的价值,也许您更
愿意看到您的爱心能伴随着书籍温馨传递。那么请加入我们爱心捐书的队伍吧,授人玫瑰,手有余香,您的慷慨捐赠会让他人收益,也使书的价值和您的精神境界同时得到升华。爱心捐书,让我们为社区的图书馆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居委会2022年4月20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本题要求是替居委会拟
写一份倡议书,首先要明确倡议书的写作格式,倡议书一般由标题、称呼、正文、结尾、落款几部分构成,因此在拟写的时候,这几部分都要注意到。因为是面向社区居民,称呼可用“各位居民朋友”。正文部分,要明确倡议的主题,本次倡议是基于世界读书日的契机,为
社区开办的图书馆动员居民踊跃捐书,因此正文部分要有活动的目的,活动的方式,活动的意义,捐书的方式等等。在结尾可以发出号召,让大家踊跃捐书,贡献力量。最后落款为“居委会”,写上日期。还要注意字数要求。12.近日,《中国诗词大会》要开设中学生专场,旨在增强青年人读诗写诗的意愿。
请你合理引用“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这几句话,为这个读诗专场的主持人设计一段开场白。要求:主题鲜明,符合情境,语言流畅,150字左右。【答案】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的经典诗文,是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的
瑰宝。“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引领了我们追寻爱情的脚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赋予我们创造未来的力量;“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照亮了我们追求理想的前程……诵读经典,我们寻找万里河山的广阔;对话圣贤,我们感受千年文字的力量。【解析】【详解】本题
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这是一道抒情类微写作题。题目要求为读诗专场的主持人设计一段开场白,旨在增强青年人读诗写诗的意愿。首先注意开场白的写法,要紧扣诵读活动的主题,围绕诵读诗词、倡导读诗写诗的主题展开话题;还要美化句子力求有文采,巧用对偶、引用等修辞手法。本题有明确的情境,作为主持人,设计开场白时
要有一定情境导入意识,引领大家进入诗词的情境,感受诗词的魅力。这时就要合理、恰当地引用诗词文句,尤其要准确引用题目要求引用的诗句。注意语言流畅,句式整齐,有一定感染力。13.请以“读你”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150字左右
。将所选小题号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答案】例文:读你读你,如山,云雾缭绕朦朦胧胧。你如山冈升起的一轮静静的新月,若即若离。我已把你当作高山流水抚琴而歌的知音,也许,五百年前,我们在三生石上有过一个生死之约,流水淙淙,啸聚山林,对酒当歌,不亦乐乎?你是一
部内容丰富的线装书,阅尽春色,历经风雨,你的封面高雅大气,你的内容博大精深,缕缕书香令人心旌摇曳,读你,恍若隔世。【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写作类型:抒情类微写作。审题:要求以“读你”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
段抒情文字。考生对“你”的设定和解读是写作的关键,首先明确“你”指代的是谁或什么。这个“你”可以是一个具体的人,比如恋人、亲人、朋友;也可以是抽象的对象,如一段回忆、一段时光、一种情感,甚至是一本书、一首诗歌。选择“你”时,要考虑其背后蕴含的情感和意义。这个对象需要具
备深刻的情感或内涵,能够引起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共鸣。考生要充分展示“读你”的内涵,明确写作角度和中心主题,抒发感情要真挚。如“读”美好的青春,“读”浓浓的亲情,“读”真挚的友情,“读”宝贵的“绿色”,“读”短暂而珍
贵的生命等等,引发读者的思考。如果写诗歌,还要注意押韵、节奏、格式等;如果写抒情文字,可以用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反问等修辞辅助抒发情感,使得情感更有感染力。最后要注意字数要求。写作思路:首先可以选用一些富有诗
意和情感象征的意象。如云雾、山冈、月、流水等,月亮象征守望,流水隐喻时间的流逝,通过这些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深沉或温暖的氛围,让读者从一开始就感受到诗中蕴含的深厚情感。接着可以采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描述“读你”的方式、过程、心得体会等,增强文章情感。在结尾部分,将前面所有的
情感和意象进行总结升华,明确点出“读你”带来的最终感悟。可以用一句简洁而有力的话来收尾,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第II卷五、古文阅读(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苏子瞻酷嗜陶令①诗,贵.其淡而适也。凡物酿之得甘,炙之得苦,唯
淡也不可造;不可造,是文之真性灵也。浓者不复薄,甘者不复辛,唯淡也无不可造;无不可造,是文之真变态也。风值水而.漪生,日薄.山而岚出,虽有顾吴②,不能设色也,淡之至也,元亮以.之。欲以人力取淡,刻露之极,遂成寒瘦。故望岫焉而却,其才
非不至也,非淡之.本色也。里呙氏,世有文誉,而遂溪公③尤多著述。前后为令,不及数十日,辄自罢去。家甚贫,出处志节,大约似陶令,而诗文之淡亦似之。非似陶令也,公自似也。公之出处,超然甘味,似公之性;公之性,真率简易,无复雕饰,似公之.文。故曰公自似者也。今之学陶者,率如响拓④,其勾画是也,而.韵致非
,故不类。公以身为.陶,故信.心而言,皆东篱也。余非谓公之才遂超人,而公实淡之本色,故一往所诣,古人或有至有不至耳。余束发已知向慕⑤公,近者吴川公梓.其家集,始获尽三世之藏。吴川者,公仲子,高才邃学,为令以.伉直
著声,阅数月亦去,遵先辙也。怀公集三十年,出入必俱,今春始成帙。吴川自出机轴,气隽语快,博于取材而藻于属辞。比之遂溪,盖由淡而造于色态者,所谓秋水芙蓉也。昔陶氏五男,不好纸笔,而遂溪之后,云蔚霞起。余邑不能文而耻言文,最为恶习。独呙氏能世擅其业。噫!彼安知乌衣诸郎⑥,为.
史所艳称若此也!(取材于《袁宏道文集》卷三十五)【注】①陶令:陶渊明,字元亮。曾任彭泽县令。②顾吴:顾恺之和吴道子,历史上擅长着色的画家。③遂溪公:即后文中“家集”作者之一,曾任遂溪县令。④响拓,指像得到回声和拓片一样去复制。⑤向慕:向往思慕。⑥乌衣诸郎:晋时王导、
谢安两大家族居于乌衣巷,他们的子弟被称为“乌衣郎”。14.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贵.其淡而适也贵:看重。B.日薄.山而岚出薄:靠近。C.故信.心而言信:相信。D.近者吴川公梓.其
家集梓:刻印。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风值水而.漪生其勾画是也,而.韵致非B.元亮以.之为令以.伉直著声C.非淡之.本色也似公之.文D.公以身为.陶为.史所艳称若此也16.下
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不可造,是文之真性灵也:那无法刻意去制造的,它们是文字作品中真正的性灵所在B.非似陶令也,公自似也:不是说他写的文章像陶渊明,而是说他写的文章像他自己C.故一往所诣,古人或有至有不至耳:因此他一往直前到达的高度,古代有人到过也有人未到过D.比之
遂溪,盖由淡而造于色态者:与遂溪先生比,大概平淡而外的颜色样貌修饰是不足之处1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陶渊明的“淡而适”,有自然界中“漪生”“岚出”一般的美妙。B.那些像陶渊明一样追求“淡”的人,是想借其掩盖自己才气不足。C.遂溪先生的文章“真率
简易,无复雕饰”,与陶渊明的作品神似。D.作者期待呙氏家族的“文誉”及创作,可以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18.本文中作者关于写作的主张是什么?以文章第一段文字为例,简要解说作者是如何来阐释自己的主张的。【答案】1
4.C15.C16.D17.B18.第一问:写作要关注“性灵(淡)”。第二问:①以苏东坡酷嗜陶渊明例强调写作中“淡”的可贵;②以生活中“淡”“不可造”(天然)类比写作中“淡”的自然(真诚);③以自然现象“漪生”“岚出”无以设色类比写
作中“淡”的美妙之至;④以“不可造”的难得与“无不可造”的可期对比突出写作中“淡”的效用之大;⑤以刻意模仿而至于出现“寒瘦”的可惜从另一面强调写作中“淡”的深入人心。【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
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C项,“故信心而言”意思是因此他听任自己的内心去表达,“信”是动词,任随,听任。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
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A项,第一个“而”,连词,表承接;第二个,连词,表转折。B项,第一个“以”,通“已”,已经;第二个,连词
,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C项,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的。D项,第一个“为”,动词,变成;第二个,介词,被,“为……所”构成固定句式,可译为“被”。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句子的
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D项,“颜色样貌修饰是不足之处”错误。“色”指种、类,“造于色态者”指创造的这种情形,又由原文语句后的“所谓秋水芙蓉也”,这句的意思是就像秋水中的芙蓉一样清新脱俗,则可推
知“盖由淡而造于色态者”没有表示“不足”之意,“是不足之处”无中生有。故选D。【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
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B项,“是想借其掩盖自己才气不足”分析有误,由文中第一段“其才非不至也,非淡之本色也”,意思是他们的才学不是不高,(之所以不成功,是因为)他们的作品表现的不是平淡的本色。据此可知他们的才气很高,也没有谈到所要掩盖的事物,故选项曲解文意。故选B。
【18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和筛选文本信息,概括内容,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审清题干要求,明确文段内容,找准观点所在位置,准确理解其含义,综合得出中心内容,结合文本和自己的理解进行答题。文章从苏子瞻十分喜爱陶渊明的诗,看重他的诗平淡而又恰到好处但
他人难以模仿其作品平淡的精髓说起,到第二段遂溪先生与陶渊明作品风格相似其实是其平淡本色的体现,再到第三段表达了“我”对遂溪先生家族平淡文风的崇敬之情,都围绕了一个“淡”字,由此可见本文中作者关于写作的主张是写作要关注“淡”。从另一个角度他人的作品难以表
达平淡的本色,而遂溪先生及其后人为人处世的追求,总体上看跟陶渊明比较相似,才做到了作品平淡的风格,所以也可以认为本文中作者关于写作的主张是写作要关注“性灵”。由“苏子瞻酷嗜陶令①诗,贵其淡而适也。凡物酿之得甘,炙之得苦,唯淡也不可造;不可造
,是文之真性灵也”可知以苏东坡酷嗜陶渊明例强调写作中“淡”的可贵;“浓者不复薄,甘者不复辛,唯淡也无不可造;无不可造,是文之真变态也”则以生活中“淡”“不可造”(天然)类比写作中“淡”的自然(真诚),以“不可造”的难得与“无不可造”的可期对比突出写作中“淡”的效用之大;“风值
水而漪生,日薄山而岚出,虽有顾吴,不能设色也,淡之至也,元亮以之”以自然现象“漪生”“岚出”无以设色类比写作中“淡”的美妙之至;;由“欲以人力取淡,刻露之极,遂成寒瘦。故望岫焉而却,其才非不至也,非淡之本色也”可知以刻意模仿而至于出现“寒瘦”的可惜从另一面强调写作中
“淡”的深入人心。解说作者如何来阐释自己的主张的按照文本的写作顺序逐一分析,联系常用的论述方法如举例、对比等,将同一个方面的内容综合,不同的内容另起一点解说。【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
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
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切不可机械、盲目。参考译文:苏子瞻十分喜爱陶渊明的诗,看重他的诗平淡而又恰到好处。但凡一样事物,久经酝酿就会变甜,反复炙烤就会变苦,只有平淡是制造不出来的;那无法刻意去制造的,它们是文字作品中真正的性灵所在。浓的东西不会再变回淡薄,甜的东西不会再变回苦辛,只有平淡是没有
什么它制造不出来的;那能够制造出来的种种,它们是文字作品真实的不同样貌。风吹过水面涟漪就会生起,太阳快要落山雾气就会飘出,即使有顾恺之、吴道子,也不能为它们着色,原因就是它们都是平淡到了极致的景观,陶渊明的作品已经这样。有些人想通过一己之力来制造这种平淡,
文字的选择和使用都极为刻意,结果变成了冷峻艰涩。所以面对那些伟大的作品时就败下阵来,他们的才学不是不高,(之所以不成功,是因为)他们的作品表现的不是平淡的本色。同乡呙氏人家,历代都享有文誉,其中遂溪先生的著作言论尤其丰富。他担任遂溪县令,前后时长也不
过几十天,就自己请求辞官归隐。他的家境非常贫困,为人处世的追求,总体上看跟陶渊明比较相似,他的诗文的平淡的风格也和陶渊明相似。不是他写的文章像陶渊明,而是他写的文章像他自己。遂溪先生为人处世,风格超拔令人回味,就和他的性情比较相似;他的性情,真诚率真简单平易,
也不再作雕刻和修饰,就和他的诗文风格相似。因此说,遂溪先生的文章就是他自己像自己。现在学陶渊明的人,全都是像得到回声和拓片一样去复制,他们的笔触勾画是这样,但是其中所包含的韵味和情致不对,因此与陶渊明的风格并不相像。遂溪先生自己就过着跟陶渊明相像的生活,变成和陶渊明相像的思想感
情,因此他听任自己的内心去表达,呈现的都是陶渊明的风格。我不认为是遂溪先生才华超过别人,因为这实际上就是他平淡本色的体现。因此他一往直前到达的高度,古代有人到过也有人未到过。我年轻时就知道并向往遂溪先生,最近他的
儿子吴川先生要刻印他们家族的文集,我才完整地看到了他们家几代人的作品。吴川先生是遂溪先生的儿子,才学高深,担任县令时就因为刚直而获得赞誉,经历几个月他也像他的父亲当年一样离开了,遵循了父亲的旧迹。他怀抱遂溪先生的文集三十年,出入家门一定会随身携带,今年春
天才编订成册。吴川先生的文章有他自己的独到章法,行文隽永流畅,信手拈来而又善于文字修饰。对照遂溪先生来看,他的文章大概就是借助平淡而又有了创造的情形,就像秋水中的芙蓉一样清新脱俗。过去陶渊明有五个儿子,
但是都对写文章没兴趣。但是遂溪先生的后辈当中,文章事业却是云蒸霞蔚。我的同乡不会写文章却以谈论文章为耻,这是极为恶劣的习惯。只有呙氏一家能够几代人都擅长文章事业。哎!那些小看文章事业的人,哪里知道历史上贤门显贵的子弟被世人羡慕,其实跟这是同类的一种
荣耀啊!六、诗歌阅读(共3小题,共12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一)陶渊明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①,颇回故人车。欢言酌春酒,
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②,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注释】①深辙:大车所轧之痕迹,此代指贵者所乘之车。②周王传:指《穆天子传》,记录了有关周穆王的传说。19.下列对诗中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夏”紧跟着暮春的时序,此时草木繁盛
,枝叶纷披,将陶庐笼在一片绿阴之中。B.“既已”、“时还”等字眼表明耕种既毕,收获尚早,诗人可以偷闲读书,别有兴味。C.“微雨”、“好风”是细雨和风,润衣不湿,吹面不寒,增加了酌春酒摘田蔬的兴致。D.“泛览”、“流观”意为泛泛而读,诗人并不追求现实功利的目的,
因而读得不在意。20.本诗中的“众鸟”,既可以看作是实写,也可以理解为有所象征。下列诗句中写“鸟”也属于这种情况的一项是A.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B.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C.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D.感时花溅泪,恨别鸟
惊心。(杜甫《春望》)21.本诗末句“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请结合全诗概括作者感到读书之乐....的原因。【答案】19.D20.A21.(示例)①读书环境美妙。坐在夏日绿荫中的庐室里,听小鸟欢唱。②有时间读书。耕种已毕,正值农闲,且和世人很少来往。③读书有物质基础。耕务完成,
家中还有春酒和新鲜菜蔬。④读书时景色优美。有微雨和好风可赏。⑤读书的方式轻松愉悦。因求知怡情而“泛览”“流观”。⑥读书的效果好。诗人顷刻之间随书中人物出入往古,周游世界。【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
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诗中句子
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D项,对“泛览”“流观”的理解有偏差,不是“泛泛而读”,更不是“读得不在意”而是广泛地阅读,悠悠闲闲地读,抛却了现实的功利目的,自由自在地阅读的意思。故选D。【20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用了那些手法,
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个手法,最后写出这种手法的作用和效果。题目明确说到,题中的“众鸟”既是写实,又是象征手法,要求从选项中选出也属于这种情况的一项。本题可采用排除法,BCD中的“鸟”都是现实的鸟,没
有象征性。A项,“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中的“鸟”,象征着在被仕途羁绊、束缚的人,这和题中的“众鸟”有异曲同工之妙。故选A。【21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及情感的能力。把握诗歌内容,要借助诗词的字、
词、句来理解,还要结合诗歌的意象特征、诗歌的表现手法去分析;要从整体入手,要求考生分析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在体验情感时,特别要抓住“情语”“景语”来体验作者的感情。本题要求结合全诗概括作者感到读书之乐的原因。从“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可看出:孟夏的时节
草木茂盛,绿树围绕着我的房屋,众鸟快乐地好像有所寄托,我也喜爱我的茅庐,诗人描写自己的居住环境,草木繁盛,环境清幽,这正是环境的恬静之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诗人居住在幽深僻远的村巷,与外界不相往来,即使是前来探访的老朋友,也只好驾车掉转而去,没有
了人世间的喧闹和干扰,这表现出拥有心灵宁静之乐;而“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他,独自高兴地酌酒而饮,采摘园中的蔬菜而食,把酒言欢,表现出的是躬亲耕作、自食其力之乐;“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诗人与朋友在细雨蒙蒙,微风轻拂中饮酒作乐,谈古论今,引发了诗人对闲余浏览《山海经》《穆天子传》的一些感想,表现出纵情想象、沉醉书卷之乐。总之,为环境的清幽而乐,为心灵的宁静怡然而乐,为自食其力而乐,与朋友把酒言欢也是一大乐事。七、现代文阅读(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祁连雪千里河西走廊,在我身临其境之前,总以为那里是黄尘弥漫、阒寂荒凉的,显然是受了古诗的浸染,“千山空皓雪,万里尽黄沙”之类的诗句,已经在脑海里扎了根,这次实地一看,才了解到真相。原来,河西走廊竟是甘肃
最富庶的地区,这片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如今已被国家划定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当你驻足武威、张掖,一定会为那里的依依杨柳、森森苇帐、富饶的粮田、丰硕的果园所构成的“江南秀色”所倾倒。当然也不是说,整个河西走廊尽是良畴沃野,它的精华所在,只是石羊河流域的武威
、永昌平原,黑河、弱水流域的张掖、酒泉平原,疏勒河流域的玉门、敦煌平原。这片膏腴之地,是仰仗着祁连山的冰川雪水来维系其绿色生命体系的。祁连雪以其丰美、清冽的乳汁汇成了几十条大大小小的河流,灌溉着农田、
牧场、果园、林带,哺育着河西走廊的子孙,一代又一代。祁连山古称天山,西汉时匈奴人呼“天”为“祁连”,故又名祁连山,一过乌鞘岭,那静绝人世、复列天南的一脉峦叠峰,就投影在我们游骋的深眸里,映着淡青色的天光,雪岭的素洁的脊线蜿蜒起伏,一直延伸到天际,一块块咬缺了完整的晴空。面对着这雪擎穹宇、云
幻古今的高山丽景,领略着空际琼瑶的素影清氛,顿觉凉生襟腋,情愫高洁,它使人的内心境界趋向于宁静、明朗、净化。大自然的魅力固然使人动情,但平心而论,祁连山确也沾了神话和历史的光。这里难以计数的神话传闻和层层叠叠的历史积淀,压低了祁连山、涂饰了祁连山,丰富了祁连山。在那爱做梦的少年
时代,一部《穆天子传》曾使我如醉如痴,晓夜神驰于荒山瀚海,景慕周天子驾骏马巡行西北三万五千里,也想着要去西王母那里做客。当时把其中的故事都当成了信史。真正知道它“恍惚无征,夸言寡实”,是后来的事,但祁连山的吸引
力并未因之稍减,反而益发强化了,四十余年的渴慕,近日终于得偿,其欢欣之情是难以形容的。旅途中我喜欢把记忆中的有关故事与眼前的自然景观相结合,车过山丹河(即古弱水)时,我想到了周穆王曾渡弱水会西王母于酒泉南山。《淮南子》里也有后羿过弱水向西王母“请不
死之药”的记载,神话传说汇集着一个民族关于远古的一切记忆,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思维、情感、体验以至行动的载体,深入的窥察一个民族以至人类史前的发展轨迹。观山如读史,驰车河西走廊,眺望那笼罩南山的一派空濛,仿佛能谛听到自然、社会、历史的无声倾诉,一种源远流长的历史的
激动和沉甸甸的时间感被呼唤出来,觉得有许多世事已经倏然远逝,又有多少天涯过客正在匆匆走来,我们这些河西走廊的过客,与祁连雪岭朝夕相对,自然就把它当做了热门话题,有人形容它像一位仪表堂堂,银发飘洒的将军,俯视着苍茫的大地,守护着千里沃
野;有人说祁连雪岭像一尊圣洁的神祇,壁立千寻,高悬天半,给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隔膜感,可是在我的心目中,它却是恋人、挚友般亲切,千里长行,依依相伴、神之所游,意之所注,无往而不是灵山圣雪,目力虽穷而情脉不断,一种相通相化相亲相契的温情,使造化与心源合一,客观的自然景物
与主观的生命情感交融互渗,一切形象都化作了象征世界。也许正是这种类似的情感使然,150年前的秋日,林则徐充军西北路过河西走廊时,曾写下诗句:“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甘、青路上
,我也即兴赋诗,寄情于祁连雪:“依依只有祁连雪,千里相随照眼明。”(取材于王充阁的同名散文,有删改)2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文章旁征博引,大量引用神话传说,并触及了当下现实,把河西走廊的精华所在与江南相提并论。B
.神话传闻和历史积淀“压低”、“涂饰”了祁连山,反映了历史带给祁连山以无法摆脱的沉重负担。C.河西走廊的过客对祁连山的形容之所以见仁见智,是因为雪岭常被一派空蒙笼罩,真相难以认清。D.作者在游历河西走廊的同时,也以恋人、挚友般的心态去贴近祁连山,试图体验祁连山的“心史”。
E.本文即从空间的视野描述祁连山特有的自然美景,也从时间的角度传达一种绵长凝重的历史感。23.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均引用了古人的诗句,请分别说明其用意是什么。24.作者曾说:“雪”是《祁连山》的“文眼”,其有重要的作用,请通读全文,谈谈文中“雪”的
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25.文中说“观山如读史”,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说说从“观山如读史”中获得的启示。(不少于200字)【答案】22.BC23.开头以古诗渲染作者从前的印象,在强烈的对比中反衬现实真相;起笔大气,在引起下
文的同时,也透露出文章特有的书卷气。结尾的引用既印证了前文自然景物与生命情感交融的关系,引发作者的诗句来收束文章,同时又以林则徐寂寥无奈的心境映衬作者明朗向上的情绪。24.雪是贯彻全文的线索;雪化成水汇成了河流,哺育着河西走
廊世世代代的子孙;雪赋予祁连山以壮丽景观;雪充当的是作者抒发思想感情和表达历史感悟的载体;雪作为生动鲜明的感性意象,使文章富于艺术感染力。25.第一问,祁连山为当地古往今来的历史提供了自然条件,历史文献中的积
淀也赋予祁连山以丰厚的人文内涵,史中有山,山中有史;眼前的自然山景也触发作者的历史记忆,唤醒了作者的历史感。第二问:(示例)作者说“观山如读史”,是因为作者在欣赏祁连山美景的时候,谛听到自然、社会、历史的无声倾诉,重新领略
到了那些源远流长的历史。在西湖的美景中,我曾经也同样感受到了西湖的历史文化积淀。常言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自然山水中留下了古人的足迹,古人的思想,我们观赏风景的同时也穿越了古今,触摸到了先贤的思想,了解了历史的厚重,丰富了自己的阅历。而我们,也同
样会在山山水水中留下自己的足迹,希望我们的足迹也刻印上我们的思想,留下历史的痕迹。(言之成理即可)【解析】【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能力。B.“反映了历史带给祁连山以无法摆脱的沉重负担”分析错误
。文中说的是“但祁连山的吸引力并未因之稍减,反而益发强化了”,与选项意义不符。由第四段开头及结尾的观点句可以得出,神话传闻和历史积淀使得祁连山更具魅力。C.“是因为雪岭常被一派空蒙笼罩,真相难以认清”分析错误。答题区间在倒数第二段,祁连山与自然、社会、历史
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更可以获得某种生命的体验,这才是人们对其看法不一的原因。故选BC。【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千山空皓雪,万里尽黄沙之类’的诗句,已经在脑海里扎了根”开头以古诗渲染作者从前的印象,“这次实地一看,才了解到真
相。原来,河西走廊竟是甘肃最富庶的地区,这片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如今已被国家划定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当你驻足武威、张掖,一定会为那里的依依杨柳、森森苇帐、富饶的粮田、丰硕的果园所构成的‘江南秀色’所倾倒”,在强烈的对比中反衬现
实真相;“千山空皓雪,万里尽黄沙”起笔大气,在引起下文的同时,有文采,典雅,透露出文章特有的书卷气。“可是在我的心目中,它却是恋人、挚友般亲切,千里长行,依依相伴、神之所游,意之所注,无往而不是灵山圣雪,目力虽穷而
情脉不断,一种相通相化相亲相契的温情,使造化与心源合一,客观的自然景物与主观的生命情感交融互渗,一切形象都化作了象征世界”“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结尾的引用印证了前文自然景物与生命情感交融的
关系,“依依只有祁连雪,千里相随照眼明”,用引发作者寄情于祁连雪诗句来收束文章,“伴寂寥”“满头晴雪共难消”写出了林则徐的寂寞无奈和对年华老去的感慨,“依依”“千里相随”“照眼明”,表现了作者对祁连雪的喜爱和深情,格调是舒朗的,两相对比以林则徐寂寥无奈的心境映
衬作者明朗向上的情绪。【2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艺术形象的作用的能力。由“千山空皓雪,万里尽黄沙”“这片膏腴之地,是仰仗着祁连山的冰川雪水来维系其绿色生命体系的的”“甘、青路上,我也即兴赋诗,寄情于祁连雪”等可知雪是贯彻全文的线索;由“祁连雪以其丰美、清冽的乳汁汇成了几十条大大
小小的河流,灌溉着农田、牧场、果园、林带,哺育着河西走廊的子孙,一代又一代”可知雪化成水汇成了河流,哺育着河西走廊世世代代的子孙;由“面对着这雪擎穹宇、云幻古今的高山丽景,领略着空际琼瑶的素影清氛,顿觉凉生襟腋,情愫高洁,它使人的内心
境界趋向于宁静、明朗、净化”可知雪赋予祁连山以壮丽景观;由“大自然的魅力固然使人动情,但平心而论,祁连山确也沾了神话和历史的光。这里难以计数的神话传闻和层层叠叠的历史积淀,压低了祁连山、涂饰了祁连山,丰富了祁连山”“但祁连山的吸引力并未因之稍减,反而
益发强化了,四十余年的渴慕,近日终于得偿,其欢欣之情是难以形容的”“神话传说汇集着一个民族关于远古的一切记忆,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思维、情感、体验以至行动的载体,深入的窥察一个民族以至人类史前的发展轨迹”可知雪充当的是作者抒发思想感情和表达历史感悟的载体;由“
有人形容它像一位仪表堂堂,银发飘洒的将军,俯视着苍茫的大地,守护着千里沃野;有人说祁连雪岭像一尊圣洁的神祇,壁立千寻,高悬天半,给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隔膜感,可是在我的心目中,它却是恋人、挚友般亲切,千里长行,依依相伴、神之所游,意之所注,无往而不是灵山圣雪,目力虽穷而情脉不
断,一种相通相化相亲相契的温情,使造化与心源合一,客观的自然景物与主观的生命情感交融互渗,一切形象都化作了象征世界”可知雪作为生动鲜明的感性意象,使文章富于艺术感染力。【2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
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第一问:“祁连雪以其丰美、清冽的乳汁汇成了几十条大大小小的河流,灌溉着农田、牧场、果园、林带,哺育着河西走廊的子孙,一代又一代”,祁连山为当地古往今来的历史提供了自然条件,“旅途中我
喜欢把记忆中的有关故事与眼前的自然景观相结合,车过山丹河(即古弱水)时,我想到了周穆王曾渡弱水会西王母于酒泉南山。《淮南子》里也有后羿过弱水向西王母‘请不死之药’的记载,神话传说汇集着一个民族关于远古的一切记忆,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思维、情感、体
验以至行动的载体,深入的窥察一个民族以至人类史前的发展轨迹”,历史文献中的积淀也赋予祁连山以丰厚的人文内涵,史中有山,山中有史;“驰车河西走廊,眺望那笼罩南山的一派空濛,仿佛能谛听到自然、社会、历史的无声倾诉,一种源远流长的历史的激动和
沉甸甸的时间感被呼唤出来,觉得有许多世事已经倏然远逝,又有多少天涯过客正在匆匆走来”,眼前的自然山景也触发作者的历史记忆,唤醒了作者的历史感。第二问:“驰车河西走廊,眺望那笼罩南山的一派空濛,仿佛能谛听到自然、社会、历史的无声倾诉,一种源远
流长的历史的激动和沉甸甸的时间感被呼唤出来,觉得有许多世事已经倏然远逝,又有多少天涯过客正在匆匆走来”,作者说“观山如读史”,是因为作者在欣赏祁连山美景的时候,谛听到自然、社会、历史的无声倾诉,重新领略到了那些源远流长的历史。
题目要求“联系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可以联系平时观赏风景名胜区的体验或者阅读有关胜景的体验。如可以写同样有许多文化积淀的西湖、岳阳楼、庐山等。比如可以说在西湖美景中,我曾经也同样感受到了西湖的历史文化积淀。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桥都记载了西湖的精致容颜,这里的一山一水
、一溪一涧都流淌着西湖的洪荒古韵;西湖的千古岁月形成了今天特有的本色,和那百看不厌的湖山胜水,层层的历史文化积淀奠定西湖的地位;她是马可·波罗笔下的“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她是历史记录下来的“钱塘自古繁华”的缩影,她就是一颗镶嵌在天堂里的明珠。我
们观赏风景的同时也穿越了古今,触摸到了先贤的思想,了解了历史的厚重,丰富了自己的阅历。而我们,也同样会在山山水水中留下自己的足迹,希望我们的足迹也刻印上我们的思想,留下历史的痕迹。第Ⅲ卷八、作文(共1小题,共5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26.作文。冲突,意为
碰撞、冲撞。它形式多样,可以是性格冲突、思想冲突,也可以是理念冲突、文化冲突;可能是表现于外的斗争甚至战争,也可能是内在于心的心灵困境……面对冲突,有人主张以和为贵,寻求和解之道;有人则主张冲突既不可避免,便更要学会在冲突中解决问题……你有怎样的思考和看法?请
以“说冲突”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不少于700字。在答题卡相应的题号后面涂黑,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答案】例文:说冲突“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世事之中,人际之上,我们总避免不了
发生冲突。面对冲突,是以和为贵还是坚持不让?掩卷覃思,吾辈当谋求刚柔并济之道,自我约束和为贵,巧解冲突变玉帛,建立与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助力身心健康发展。高下相倾,音声相随,兼以和为贵之道,天容海色本澄清。《道
德经》有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诚哉斯言,人事之中当像水一样流淌,以和为贵,静水流深,振叶寻根。且看孔夫于循循教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树立人际交往的
标杆;且看蔺相如舍一己私仇,忍廉颇之辱,得廉将军负荆请罪之佳谈,二人合心,助赵国威;且看天下之大任鸟翔,让他三尺又何妨,“六尺巷”的故事家喻户晓。维克多·雨果曾言:“世界上比大海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我们应以和为贵,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持巧解冲突之智,任
尔东西南北风。“笑里藏刀的和事佬”与“随风而动的墙头草”终非长久之计,吾辈当永不退“拔刀斩恶龙”的少年侠气,勇于直面冲突,稳步前行。岁月泼墨,裂竹直书,面对司马光“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的指责,王安石当仁不让,条分缕析,巧妙反击;面对翻译界铺天盖地的质
疑,许渊冲决不退缩,以神韵翻译征服众人;面对大火的炙烤,布鲁诺坚守“日心说”,让真理之光震天烁地。“世事都是在跌宕起伏中前进的”,冲突中蕴含着契机,危局中开创着新局。刚柔并济,恩威兼备,既要小处以和为贵,又要大处巧解冲突。毛主席曾一语中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以和为贵
不是坐着挨打,忍辱负重,而是和光同尘,各美其美;巧解冲突不是寻衅滋事,暴躁鲁莽,而是脊梁不倒,骨气仍存;国际形势波诡云谲,“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助推和谐万邦;面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应坚守立场,强硬对抗。刚柔并济,恩威兼备,方
能乱云飞渡仍从容。黄沙漫漫终有尽头,风雨漂泊终有归舟。望诸君既有宽容之品以和为贵,又不失血气方刚,敢于在冲突中解决问题,这正是,自我约束和为贵,巧解冲突变玉帛,相信定能风雨过后见彩虹,千帆过尽春满园!【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能力。审题
:这是一道全命题作文题。本题引导青少年思考修身的意义,探索在实际生活中化解矛盾冲突的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此,材料先解释了“冲突”的意思,并列举了多种多样的“冲突”形式。这让我们认识
到,冲突离我们并不远,可能就在我们身边,随时随地都会发生。冲突也并不仅仅只体现在自我与他人的人际关系中,更可以发生在自己心中。对此,材料还相应的给出了如何面对冲突的两种不同看法态度。一种认为为人处世要以和为贵,主张通过加强对自我的约束,修养自身,来实现“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等;另一种观点认为冲
突无处不在,不是谨小慎微就能避免的,所以人要在冲突中寻找化解之道。两种观点各有可取之处,可以择其一,也可以把二者结合起来立意。写作时可以就一些重大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以结合个人生活与求学经历,从身边具体事
例谈起。而对待冲突,我们必须想起孔子所说的“以和为贵”。和气是整个环境中最重要的一个品质,无论是一个家庭还是一个团体,大到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和睦才是最好的方式。和谐共存,彼此共同发展,如果无端的
挑起争端,只会让矛盾越来越激化,可能就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不良结局。万事以和为贵,没有任何事物能高于和睦的状态。对于一个生性好斗的人来说,他的人生必然会导致失败,因为背离了和睦的原则。只有以宽容为本,厚德载物,才能真正
的养育人生,塑造一个更好的人生结局。心怀包容之心,内存温和之气,懂得待人宽厚,温和,才是最高的智慧。但生活中也充满了冲突,不是所有的事情都的会按照我们的想法发展。冲突不可避免,学会应对冲突、解决问题,才是真正的成长。同时“冲
突”也并非只是坏事,应对冲突,彼此能做真实的自己,在磨合中找到适合彼此的相处模式,改掉之前相处模式里存在的问题,才能获得真正的友谊。人生,原本便是一个不断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可以开启智慧、激发勇气。写作时可以先主张以和为贵,无论人与人还
是国与国相处,“和”永远是我们处理关系的准则,此处可以论述我们中国人“以和为贵”的文化传统,分析这样的处理方式有哪些好处;接着指出,我们的“以和为贵”并不是要逃避、妥协,面对“冲突”,我们也要学会解决问题,毕竟这个世界冲突是
永远不会缺席的;然后重点论述如何解决“冲突”,要有原则,有方法,此处可以借鉴毛主席、邓小平、习主席在处理国际问题上的方法策略;最后可以思考作为青年,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立意:1.单音不成调﹐和音成美乐。2.坚持以和为贵,敢于直面冲突
。3.自我约束诚可贵,解决冲突要学会。27.作文。总有一些人,会与你重逢。你或许期待,或许逃避,或许欣喜,或许悲伤……重逢,总是充满了各种滋味。这段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请以“重逢”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
少于700字。在答题卡相应的题号后面涂黑,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答案】例文:重逢笨重的吉普车在喀喇昆仑山脉的小道上缓慢的前行着,窗外是万里冰封的雪地和沟壑纵横的山川,冷风裹挟着小雨不断击打着车窗。嘈杂的环境却难掩我心中的激动:“总算能与你重逢了,祥榕!”一阵颠簸过后,总算到了地方。一下车,
呼啸的山风和刺眼的日光就给我这个初来乍到的新兵上了一课。冷风钻进衣服的空隙刺激着我的神经,日光几乎使我睁不开眼。这恶劣的环境反倒更让我期待起了与他的重逢。“在这!”一个熟悉的声音从远处传来,我转头一看,是一个皮肤黝黑,全身裹得严严实实的年轻人。我们两人四目相对,看着
那双动人的眸子,我知道就是他,陈祥榕。我们两个来自福建的少年从小就熟识,是彼此儿时的的玩伴,年龄稍长后一起立志参军。他早我半年入伍,我们也立下了在军营中重逢的约定。半年未见,我们彼此都格外兴奋。他拉着我兴奋地讲述他与战友的故事,可我却只看到他
瘦削的身体和满是冻疮的手,同以前相比,少年的眼中少了几分稚气,却多了几分坚毅。“这里的六月和家乡那边不太一样吧。”“为什么突然问这个?”他愣了一下,旋即又滔滔不绝的讲了起来:“这和咱家差别可大了。你还记得吗,那年夏天,咱俩背着爹妈一块去海里抓鱼,那天浪特别大…
…”话音到这突然终止了。他缓缓将头转向我来的方向,表情凝重的望向远方,澄澈的眼中明暗交替,我知道那是家的方向。短暂的叙旧后他便接到新任务准备出发,临行前他大声喊出了他的战斗口号:“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我怔住了,眼睛盯着那个冲着
我傻笑的少年。再度重逢,他好像不再是以前那个调皮捣蛋的小孩子了,而是一位有责任有担当的戍边战士。敌军的突然袭击是大家始料未及的,我们的战士们手上没有武器,只能用身体来抵挡敌人的袭击。陈祥榕站在队伍的前列,我看见他的血从额头缓缓流下,浸湿了他的全身,绿色的军装染尽了殷红的鲜血。敌人用石头砸、用
冷兵器猛攻,战士们自始至终都没有后退一步。他们用鲜血浇筑成了一道坚不可摧钢铁长城,这长城盘旋在喀喇昆仑山脉上,风雪不能使其倾倒,暴力亦不能使之崩塌。那个来自海的那边的少年,最后却留在了山的那边。看着陈祥榕倒下的身影,我失声痛哭,谁也没想到短暂的重逢后迎来的
竟是天人两隔的结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片刻的重逢仍教会了我许多,我会从陈祥榕的手中接过传承的火炬:“保卫边疆,寸土不让!”等到我们两人再重逢时,我一定让他为我骄傲。【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重逢”在词典中的意义是“
再次遇到(多指长时间不见的)”。“重逢”可以是现实中的,也可以是梦境里、想象中的。“重逢”可以是期盼已久的,也可以是避之不及的。“重逢”可以充满欢声笑语的,也可以是引人深思的。同时,“重逢”的对象可以是实指,指具体的人、事、物;可以是虚指,指精神、理想、目标等。“重逢”
必须有“已逢”的基础,否则就是“空中楼阁”。如果写与亲人、同学、朋友的“重逢”,这是直接在“已逢”的基础上“重逢”,行文中你不再交待“已逢”。如果写与其它人的“重逢”,需要交待曾经的“已逢”,否则就是写“相逢”而不是写“重逢”。写作时,要能
够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而不是不着边际的胡思乱想。要能够借助细节描写,如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神态描写等来体现人物的性格精神。在内容上,可写自己与他人的重逢经历,这时用第一人称写法,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能以情感人。也可写别人的重逢,这时要用第三人称,便于夹叙夹议。作为高中生
的一篇记叙文,无论写自己,还是写他人,在表达方式上都应该有叙有议,有自己对事件的独特感受和看法,要有新意,切忌人云亦云。在取材上,要选取最感人的材料,最有意义的事实,人无的我有的经历。旧材料要从新的角度去感知认识。要从常见的亲情、友情中反映出社会气象,要从“小我”中折射出“大我”。立
意:1.和朋友重逢。(重逢后展现人物的变化及精神品质等)2.同家乡重逢。(重逢后表现故乡的变化、时代的发展等)3.和某种技艺重逢。(重逢后表现对文化的传承、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