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周南教育集团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DOC
  • 阅读 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7 页
  • 大小 2.867 MB
  • 2024-10-16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5.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湖南省长沙市周南教育集团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湖南省长沙市周南教育集团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湖南省长沙市周南教育集团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4 已有0人购买 付费阅读4.00 元
/ 17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5.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湖南省长沙市周南教育集团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7)页,2.867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4ceddb5f213910be9551dd688d1064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周南中学2025届高三第二阶段考试历史科试卷一、选择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下图是史前时期黄河流域文化遗址与文化圈示意图。图中显示,唯有华北平原的腹心地带一片空白,既没有文化遗址,也没有城邑、聚

落的可信记载。对此现象的解释,最为合理的是当时这一区域()A.城址掩埋过深仍有待发掘B.平原地区不利于攻防作战C.遭到周边文明交战的破坏D.深受黄河水文条件的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

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根据材料“唯有华北平原的腹心地带一片空白,既没有文化遗址,也没有城邑、聚落的可信记载”及所学可知,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分布中唯有华北平原的腹心地带一片空白,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遗址的影响,由此可见,这可能

与当时黄河中游地区的水文地理状况密切相关,D项正确;掩埋的遗址可以通过考古发掘印证其存在情况,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文明遗址需要攻防作战的需要,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并未体现出周边文

明交战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2.“盐铁会议”中辩论双方分别是桑弘羊团队与贤良文学团队,他们的治国理财观点如下。中国封建社会后世理财遵行()团队观点桑弘羊(1)财政支出规模应该大,以支持国

家履行积极的职能。(2)在经济政策上应该对工商业予以重视,并使之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3)盐铁等暴利性商品应该掌握在政府手中,实行国家专营。文学贤良(4)财政支出规模要小,国家在履行职能方面应该持消极主义。(5)经济政策上应该重农抑商,不应以工商业作为

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6)盐铁等暴利性商品应该分散给民间经营,不应掌握在国家手中。A.按桑弘羊模式来运行经济B.按文学贤良模式运行经济C.文学贤良模式为主,桑弘羊模式为辅D.桑弘羊模式为主,文学贤良模式为辅

【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桑弘羊主张国家要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履行积极的财政职能)以维护国家的安全与稳定。而贤良文学

主张国家要实行消极的财政职能以减轻人民的负担来维护国家的安全与稳定。但两者均有利有弊,后世其实是结合两者的合理部分进行综合治理,以更好的维护国家安全与稳定,进一步巩固统治。C项正确;在此后历史的发展中,长期占据正统的观点是用低财政支出规模履行消极的

国家职能,实行量入为出;财政上以农业收入为主,努力实现“履亩而税”,并在政治上抑制商业活动、贬低商人地位;将盐铁等暴利性商品掌握在国家手中,以增加财政收入。所以既不是桑弘羊模式,也不是文学贤良模式,而以文学贤良模式为主结合桑弘羊模式运行

经济,A、B、D三项错误,均排除。故选C项。3.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陈胜占领陈后,三老、豪杰建议“复立楚国之社稷”,陈胜乃建号“张楚”。项羽在彭城建“楚”,号西楚霸王,分封诸侯。这折射出()A.秦朝的暴政是农民起义的根

本原因B.农民起义迫切需要树立政权合法性C.秦文化的扩张严重滞后于政治发展D.楚文化在秦朝末年最具社会影响力【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

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反映了楚人对秦朝统治的不满和反抗情绪,也显示了楚文化的强烈民族意识。陈胜在占领陈后,当地的三老、豪杰建议恢复楚国的社稷,陈胜便建立了“张楚”的政权。这一行动体现了楚地人民对奏朝统治的反抗和对楚文化的认同。项羽在彭城建“楚”,

号西楚霸王,并分封诸侯,这一行为也是对秦朝统一政权的一种挑战,反映了地方势力对中央集权的不满。尽管秦朝在政治上实现了对中国的统一,但在文化整合方面却未能与政治发展同步。奏朝的统治虽然采用了法家思想,强调法律的普遍适用和中央集权,但在短时间内难以消除各地长期形成的不同文化传统和地方意识

。因此,这些历史事件折射出秦文化的扩张严重滞后于政治发展,秦朝在政治统一的同时未能有效地进行文化整合,导致了统治基础的脆弱和最终的崩溃,C项正确;材料主旨并非探讨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排除A项;相对于秦政权而言,“张楚”“楚”政权并不是合法政权,排除B项;材料信息并不能证明楚文化是最

具影响力的文化,排除D项。故选C项。4.安史之乱后,户籍制度及以它为基础的国家土地分配制度遭到破坏,政府为保持土地使用权和土地分配控制权的努力被证明是无效的,土地拥有者的土地所有权和自由处理权实际上得到承认。这一变化导致()A.基层治理制度的变化B.国家赋税制度的调整C.藩镇割据局面

的形成D.土地制度的根本变革【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安史之乱后的中国。据题干“户籍制度及以它为基础的国家土地分配制度

遭到破坏”,并结合所学“天宝年间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可知,材料现象导致了国家赋税制度的调整,即开始实行两税法,B项正确;基层治理制度与土地分配无必然关系,排除A项;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确实增设藩镇,逐渐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但这不是材料主旨,材料主旨是赋税制度,排除C项;古代中国自封建社会以来,虽一些时期存在一些国有土地,但其土地制度一直以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为主,没有根本改变,排除D项。故选B项。5.唐朝士人存在“觅举”的风气。时

人薛登批评说:“方今举士,明诏方下,固已驱驰府寺之廷,出入王公之第,陈篇希恩,奏记誓报。故俗号举人皆称觅举。”“觅举”反映了当时()A.科举取士扩大了选官的范围B.士族仍然把持着选官权力C.荐举仍然是选官的重要途径D.士人主动向官员自荐求

仕【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题本质。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觅举”是指在科举考试之前,应试的举人寻找王公贵族或者其他名人,向他们展现自己的作品和能力

,希望得到他们的推荐,说明在唐朝时期的科举制中,荐举仍然是选官的重要途径,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唐朝科举制中的选官特点,并没有体现选官范围的扩大,排除A项;唐朝时期科举制是实行,士族已经不再把持选官权力,排除B项;士人是向官员自

荐,希望得到官员的推荐,而不是在求仕,排除D项。故选C项。6.建安士人将文学作为寄托情志的手段,大胆地表达个人生活中的体验和感受,并在自然山水中体认自我的价值。同时也渗透着生与死的理性认识、对个体生命价值和社

会历史责任的重新思考、对驰思云天与趋驰当世的追求。建安文学()A.反映出儒学的新发展B.具有民族交融的特征C.体现了个性解放成果D.折射玄学地位的上升【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

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末年(中国)。据题干材料可知,建安士人“大胆地表达个人生活中的体验和感受,并在自然山水中体认自我的价值”体现了对道家学说的吸收;“渗透着生与死的理性认识、对个体生命价值和社会历史责任的重新思考、对驰思

云天与趋驰当世的追求”体现了佛教思想的吸收,A项正确;题干提供的信息与民族融合无关,排除B项;建安文学是当时动荡的社会现实发展的结果,不是个性解放的结果,排除C项;玄学出现于东晋,排除D项。故选A项。7.隋唐时期的

390名宰相中,籍贯可考的有348名,其中304人为北方人,约占87%;仅籍贯位于今陕西省内的就有86人,约占宰相总人数的22%。下列能解释该现象的是,隋唐时期()A.宰相数量大为增加B.文化中心位于关中C.门阀士族仍有影响D.南北经济水平悬殊【答案】C【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据材料“隋唐时期的390名宰相中,籍贯可考的有348名,其中304人为北方人,约占87%;仅籍贯位于今陕西省内的就有86人……”,可知,隋唐政治受西魏、北周传统影响大,而今陕西一带曾为西魏、北周统治腹地,大

量北朝时期的豪门大族的籍贯集中于这一带,超过20%的宰相籍贯在今陕西省内,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当时门阀士族仍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力,C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说明隋唐时期通过增设宰相来分割相权,排除A项;籍贯未必与出

生地和接受教育的地区一致,单凭材料信息无法判断隋唐时期的文化中心所在,排除B项;籍贯所在地的经济水平与是否被拜相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8.宋元时期,畜牧兽医专著记述最多的是马,并以医马、相马的书为多;明清时期,最主要的记述对象是牛,各种相牛、养牛、医牛的书

占畜牧兽医专著总数的50%以上。这是因为明清时期()A.政府强化了军事资源控制B.土地兼并进一步加剧C.政治相对稳定促进了经济发展D.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融加强【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

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元和明清时期(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政治相对稳定,农业经济有所发展,人们对与农耕密切相关的牛关注逐渐增多,而减少了与农业关系不大的马的关注,导致关于牛的相牛、养牛、医牛等方

面的专著增多,C项正确;与军事资源控制关系不大,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牛,排除A项;土地兼并下,导致小农经济遭到破坏,因此人们可能会减少对牛的关注,与材料观点相反,排除B项;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融加强不能解释在农耕生产中对牛的重视,排除D项。故选C项。9.1027年,宋仁宗下诏:江淮

、两浙、荆湖等地,“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1052年又颁专法规定:“夔州路诸州官庄客户逃移者,并却勒归旧处”,对施、黔州诸县逃移的客户,地方官应限时追回原籍,“令著旧

业”。上述情形,折射出北宋仁宗时期()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B.中央集权已遭到破坏C.租佃关系趋于解体D.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

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027-1052年(宋朝)。根据1027年诏令,符合条件的客户(佃农)有脱离原主的权利;1052年的夔州路(治所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专法则规定当地客户不能合法流动,说明相较于江淮、两浙等地,夔州

路客户受到的封建人身控制更多,折射出北宋宋仁宗时期地区发展的不平和,D项正确;材料强调主户、客户的关系,与土地兼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不同地区主户、客户关系的不同,未涉及中央集权问题,排除B项;宋朝租佃较

为发达,故租佃关系趋于解体,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10.有学者指出,两宋时期,由封建国家通过赋役制直接剥削广大农民,变为私人地主直接剥削广大农民。农民起义一般只反地主不反朝廷,造成了宋朝没有形成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反映了宋代()A.强化集权有效预防了

内部动乱B.租佃制的实施影响了社会矛盾C.养兵募兵政策稳定了社会治安D.政府轻徭薄赋缓和了阶级对立【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关键语句“变为私人地主直接剥削广大农民”可知,宋朝租佃制

盛行且发达,两宋社会的经济基本矛盾发生变化,由封建国家通过赋役制直接剥削广大农民,变为私人地主通过租佃制直接剥削广大佃农,农民阶级与私人地主的矛盾在实践上就成为最直接最现实的矛盾,因此在这种矛盾中爆发的农民起义,一般只反地主不

反朝廷,所以宋朝没有形成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农民起义,B项正确;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确实起到了有效预防内部动乱的作用,但材料是从经济制度和社会矛盾的角度来说明的,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养兵募兵的内容,

排除C项;材料虽然提到赋役制,但不是说赋役减轻,重点是国家不再直接剥削农民,而是向地主征税,地主直接剥削农民,排除D项。故选B项。11.宋代实行募兵制,兵士及其家属的粮食消费均仰官府供给。一方面当地租赋,“不足以供兵费,屯兵营田岁入无几”,另一

方面调民运粮扰民太甚,于是商人就介入了国家边疆军粮贮与运输。由此可知,宋代军粮的消费客观上()A.加重人民赋役负担B.造成政府财政压力C.推动农业商品化D.提高商人社会地位【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

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另一方面调民运粮扰民太甚,于是商人就介入了国家边疆军粮贮与运输。”可得出募兵制产生了诸多问题,从而为商人介入国家边疆军粮贮与运输创造了条件,而商人的介入,客观上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与影响力

,D项正确;兵士及其家属的粮食消费均仰官府供给,所以并不会加重负担,排除A项;政府财政压力加重是材料中所涉及的问题之一,并不是客观影响,也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农业的商品化程度提高,排除C项。故选D项。12.宋代理学家的理想是“得君行道”,希望

圣明的君主任命自己为宰相,然后自上而下改变天下。他们在皇帝面前能够以政治主体自居,甚至说出君王与“士大夫共天下”。而明代心学家王守仁在龙场悟道后,提倡“觉民行道”,希望感化底层士民,自下而上改变天下。出现这种转变的原

因是()A.两个学派的学术差异B.社会政治环境的变迁C.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D.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化【答案】B【解析】的【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原因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中国)。根据材料概况可知:

宋代理学家希望自上而下改变天下,是因为宋代宰相权力较大,有很大权限去推行自己的理想。明朝废除了宰相,专制皇权加强,文官的权力大为缩小,只能按照君王意志行事而不能按自己意志改造社会,只好转而寻求底层的觉醒。据此可知,之所以出现题干所述现象,其主要原

因在于社会政治环境出现了变化,使得士大夫不得不转换态度,B项正确;王阳明与宋代理学家的学术差异,是对材料现象的复述,而不是其原因,排除A项;题干内容主要述及士大夫行为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与“科举制度的不断完

善”没有关系,科举制度主要涉及选官,与士大夫行为的变化无关,排除C项;题干并未提及社会矛盾,内容集中在皇帝与大臣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13.明英宗曾敕谕工部官员道:“今有织绣蟒、飞鱼、斗牛违禁花样者,工匠处斩,家口发边卫

充军;服用之人,重罪不宥。”但是到了万历年间,一些勋戚公然“衣麟服、系金带、顶褐盖”,一些宦官竟然“服似蟒、似斗牛之衣”。这一变化反映了()A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发生嬗变B.君主专制统治渐趋衰弱C.官僚集团内部矛盾不断激化D.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答案】D【解析】【详

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中国)。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僭越礼制的现象普遍发生,题干中“勋戚公然“衣麟服,系金带、顶褐盖”“宦官竟然‘服似蟒、似斗牛之衣””等信息即为其具体体现,主要是因为这一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D项正确;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儒学仍然为社会主流思想,排除A项;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而非弱化,排除B项;题干中未提及“官僚集团内部矛盾的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14.如图是17到18世纪中国每公斤白银购买

大米的数量折线图,图中反映出当时中国().A.赋役货币化导致白银贬值B.传统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C.对外贸易出超使白银贬值D.农业危机造成米价的上涨【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

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到18世纪(中国)。根据材料“17至18世纪中国每公斤白银购买大米的数量”可知,从17世纪前半到18世纪后半,中国白银的购买力在不断下降,说明白银在不断贬值,这与在国际贸易中,中

国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中国处于贸易顺差地位,属于出超,使白银贬值,C项正确;导致白银贬值的是白银数量的增加,排除A项;传统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项;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导致白银白银贬值,米价上涨,排除D项。故

选C项。15.《历史屯田考》记载:“(洪武)二十九年,广西布政使言,新设南丹等卫,岁用军饷二十余万,有所征不能供,帝命置屯田,俾军士耕种。”此后,明朝在北部边境设立“九边重镇”进行军屯。据此可知,明朝政府()A.积极促进边疆的经济开

发B.采取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C.努力应对频发的边患危机D.屯田具有明确的经济目的【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供应军队所需,明太祖要

求地方设置屯田,来减轻中央的财政负担,这反映出屯田带有明确的经济目的,D项正确;地方屯田的目的是为了供应军需,缓解财政的负担,并不是为了开发边疆,排除A项;在地方屯田是为了供应军需,缓解政府的财政负担,并不是民族政策的反映,排除B项;材料并未说明因边患危机

频发而设置屯田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16.论及“郑和下西洋”的起因,史学界众说纷纭。《明史•郑和传》同时提供了寻找建文帝和宣扬大明“威德”的说法,此外还有防范帖木儿帝国、获取海外朝贡、防止张士诚旧部联合反明,以及出于宗教目的等多种观

点。这表明()A.《明史•郑和传》官修史书,更具有权威性B.宣扬“威德”与教材表述一致,所以可以采用C.无论是哪一种观点,都需要史学家百家争鸣D.应继续拓展史料,立足特定历史背景进行研究【答案】D【解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内容可以看出,导致郑和下西洋的因素都与当时的国内外局势有关,说明历史研究必须注重史料,结合特定的历史背景,D项正确;《明史·郑和传》是官修史书,但由于编写

者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因此不能认定为“权威性”的观点,排除A项;教材只是采用了历史研究的大体一致的观点,也不能因此采用,排除B项;C项的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事实,排除C项。故选D项。17.19世纪初,洋钱在中国普遍用于缴纳

赋税、日常开支、书画金石交易、金融流通等领域。1822年,朝廷饬令广东督抚与海关监督严行查禁白银出洋。这一消息传到江南,被演变为官方禁用洋钱的谣言,洋钱价格随之大跌。这一现象说明()A.民间贸易冲击清廷统治B.外来货币干扰中国商品市场C.

中外民间贸易仍有发展D.闭关自守政策已被朝廷放弃【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世纪初(中国)。由“洋钱在中国普遍……查禁白银出洋”可知,洋钱当时大量流入中国,这是由于在当时的对外贸易中,中国处于贸易顺差,使外币大量

流入,说明当时中外民间贸易仍有发展,C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民间贸易对中国货币市场的影响,民间贸易冲击清廷统治的说法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由“江南……洋钱价格随之大跌”可知,反映的是外来货币干扰中国货币市场而不是商品市场,排除B项;由“清政府下令查禁白银出洋”可知,闭关自守政策没有被朝廷放弃,排除

D项,故选C项。18.徐继畲《瀛寰志略》一书在定稿出版时,接受好友张穆建议,将“亚细亚以中国为主”改为“坤舆大地以中国为主”,将《皇清一统舆地图》置于《亚细亚图》前。在“凡例”中,谨慎地申明“此书专详域是外”。这反映了徐继畲()A.

民族国家意识浓厚B.具备广阔国际视野C.积极倡导学习西方D.受传统思想的束缚【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

据材料“徐继畲将‘亚细亚以中国为主’改为‘坤舆大地以中国为主’,将《皇清一统舆地图》置于《亚细亚图》前。”并结合所学可知,徐继畲受传统的华夷观念、“天朝上国”思想的影响,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徐继畲的“天朝上国”思想,未体现其

民族国家意识,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徐继畲的“天朝上国”思想,未具备国际视野,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徐继畲的“天朝上国”思想,并未体现其积极倡导学习西方,排除C项。故选D项。19.晚清《申报》招生广告的变化趋势(如图)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语言速成教育是教育机构发展的突出特点;第二阶段广告总

量激增,实业教育、医学教育、女子教育、师范教育进一步发展。上述变化反映了()A.广告日益主导教育的发展方向B.国民主要关注的是医学教育C.向西方学习已经深入制度层次D.民族危机推动近代化的深入【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题意可知,《申报》的招生广告由单一的语言速成教育发展到实业教育、医学教育、女子教育、师范教育等方面,说明当时国人对西方的学习和认识不断加深,涵盖

面日渐广泛。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主要是由于民族危机逐渐加深,近代化在不断深入,D项正确;“主导”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申报》招生广告的变化,并不是国民的主要关注点,排除B项;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表明向西方的学习进入制度

层次,而不是因为《申报》广告的特点,排除C项。故选D项。20.有资料显示,1872~1895年,官办或官商合办工业资本额占民族工业总资本额64.56%,民营工业占33.01%,中外合办企业占2.43%。1896~1911

年,上述数据分别为21.44%、57.88%、20.68%。这一变化反的映()A.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加剧B.晚清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C.洋务运动工业成就显著D.清末经济政策调整有一定成效【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

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2~1911年(中国)。根据材料“1896~1911年,上述数据分别为21.44%、57.88%、20.68%。”并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后,资本输出合法化,清政府为扩

大税源,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因此民营工业和中外合办企业占比明显增多,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故这一变化反映了清末经济政策调整有一定成效,D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是民营企业和中外合办企业占比增多的原因,并非列强对华进行商品输出,且此时列强资本输出为主,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晚清

的经济结构,无法得出其发生根本变化,排除B项;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共3道小题,21题21分,22题15分,23题14分)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朝为地主阶级

培养人才的学校比以往朝代都要发达。中央国子监下辖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地方州有州学,县有县学,州、县学的学生名额有20~60人不等。唐朝“许百姓任立私学”。各学校均要求学习儒家经典、律、书、算学,还要学习专业。每年10月,各学校将学成学生黄至尚书省参加科举考试,私

学学成的学生,△可由州、县荐举参加考试.——摘编自宁欣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材料二:洋务运动中创建的新式学堂,大致有三类,如下表所示。外国语学校性质的学堂主要有1862年在北京开设的京师同文馆,1863年

在上海设立的广方言馆,1864年设立的广州同文馆,1893年开设的湖北自强学堂等以学习外国语为主,立要培养翻译人员军事学校主要有1866年福州船政局附设船政学堂;1874年上海江南创造局附设操炮学堂;1881年天津创办北洋水师学堂;1885年开设天

津武备学堂;1890年南京设江南水师学父;1896年设江南陆师学堂等培养能使用洋枪、洋地的士兵和军官技术学堂主要有1867年上海江南制造局附设机城学堂,1866年福州船政学堂也训练制造及驾驶轮船人才,1876培养会使用和维修洋机器的工程年福州设电气(报)学堂,1882年上海设电报

学堂,1898年南京矿路学堂等技术人员、通讯人员、医务人员——整理自谢兰荣主编《中外教育简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的学校教育“比以往朝代都要发达”。(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

务运动时期新式学堂教育的不同之处,并简析其作用。【答案】(1)说明:学校体系的完善,形成了涵盖了不同的学科领域的,覆盖地方学校体系;学生名额的增加,有更多的机会让百姓接受教育;允许百姓设立私学,为民间教育提供了空间,使得教育更加普及和多

样化;唐朝的学校教育与科举制度相结合,促进社会流动;教育更加普及,也为社会培养了大量有才能的人才。(2)不同之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能够适应近代化需求的人才;以军事技术、工程技术等近现代学科为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学堂形式众多;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作用:为中国的

工业化提供了人才支持,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有助于中国更好地了解世界,推动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提高了中国的国防实力,推进中国的军事近代化;为中国的近代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础。【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的中国

。根据材料一“中央国子监下辖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学校体系的完善,形成了涵盖了不同的学科领域的,覆盖地方学校体系;根据材料一“县学的学生名额有20~60人不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学生名额的增加,有

更多的机会让百姓接受教育;根据材料一“唐朝‘许百姓任立私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允许百姓设立私学,为民间教育提供了空间,使得教育更加普及和多样化;根据材料一“每年10月,各学校将学成学生黄至尚书省参加科举考试,私学学成的学生,可由州、县荐举参加考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学校教育与

科举制度相结合,促进社会流动;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教育更加普及,也为社会培养了大量有才能的人才。【小问2详解】本题是对比类与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第一小问不同,根据材料二“以学习外国语为主,立要培养翻译人员”与“培养会使用和维修洋机器的工程技术人员、通讯人员、医

务人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能够适应近代化需求的人才;根据材料二“1866年福州船政学堂也训练制造及驾驶轮船人才,1876年福州设电气(报)学堂,1882年上海设电报学堂,1898年南京矿路学堂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军事技术、工程技术等近现代学科为教育

内容;根据材料二“外国语学校性质的学堂”与“军事学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学堂形式众多;根据材料二“1866年福州船政学堂也训练制造及驾驶轮船人才”可知,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第二小问作用,根据材料二“以

学习外国语为主,立要培养翻译人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中国的工业化提供了人才支持,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根据材料二“主要有1862年在北京开设的京师同文馆,1863年在上海设立的广方言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有助于中国更好地了解世界,推动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根据材料二“培养能使用洋枪、洋地的士兵和军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提高了中国的国防实力,推进中国的军事近代化;根据材料二“主要有1867年上海江南制造局附设机城学堂,1866年福州船政学

堂也训练制造及驾驶轮船人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中国的近代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础。22.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疆域形势图(见下图),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变迁。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请以“中国古代疆域的变迁”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中国古代

史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答案】示例:中国古代疆域不断变迁,清朝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公元前221年,我国第一个统一王朝,秦王朝建立,随后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击退北方匈奴的进攻并修筑长城,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唐朝时先后在西域、漠北、东北等设立

管辖机构,对这些地区进行有效管辖;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疆域最广的一个朝代,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清朝中期,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勒喀什池,北接西白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弯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

屿等,南至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清朝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中国古代强域的变迁和发展,有利于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促进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进步以及经济的发展;清朝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

论论证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图示信息,并结合所学,从疆域角度分析,得出中国古代疆域不断变迁,清朝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阐释:首先说明秦朝建立后,采取措施对疆域发展的奠定。其次,说明唐朝和元朝对我国疆域发展的推动。再者,说明清朝时期,我国疆域的状况即可。最后,说明我国古代强

域发展的重要作用即可。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一条曲线演绎了中国人口历史的发展变化(如图所示)。读懂人口,才能读懂中国历史,在传统经济社会中,影响历史人口变化的可以是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因素。中国人口历史的发展变化曲线图——据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选取

中国古代史整体、部分或某个朝代,对中国人口历史的变化提出看法,并加以阐述。(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答案】【示例】我认为明清时期中国人口再次迎来增长高峰政治上,明到清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君主专制得到加强,社会相对稳定,清初出现了康乾盛世的局面,这

为人口快速增长创造了政治条件。明清统治者在经济上为缓解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奖励垦荒,扩大耕地面积,引进和推广马铃薯、甘薯、玉米等高产农作物,大幅度提高了粮食产量;明清时期经济发展格局出现了变化,湖广、江西等地成为新的粮食中心,农民多种经营兴盛,生活水平提高,促进人口数量的增长

。明实行一条鞭法、清推行摊丁入亩,政府赋税政策的调整或人身控制的松弛都有利于人口数量的增长。人口变化常常成为衡量经济兴衰的标尺,不仅客观反映了社会经济状况,也反映了统治集团国家治理的水平。【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

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为中国古代人口历史的发展变化,结合题目要求,选取中国古代史整体、部分或某个朝代,对中国人口历史的变化提出看法,如选取明清时期,根据表格中的曲线变化可以拟定观点:我认为明清时期中国人口再次迎来增长的高峰。然后结合明清时期政治、

经济、赋税制度的变化加以阐述,如政治上,明到清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君主专制得到加强,社会相对稳定,清初出现了康乾盛世的局面,这为人口快速增长创造了政治条件。明清统治者在经济上为缓解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奖励垦荒,扩大耕地面积,引进和推广马铃薯、甘

薯、玉的米等高产农作物,大幅度提高了粮食产量;明清时期经济发展格局出现了变化,湖广、江西等地成为新的粮食中心,农民多种经营兴盛,生活水平提高,促进人口数量的增长。明实行一条鞭法、清推行摊丁入亩,政府赋税政策的调整或人身控制的松弛都有利于人口数量的增长。最后进行总结:人口变化常常成为衡量经济兴衰的标

尺,不仅客观反映了社会经济状况,也反映了统治集团国家治理的水平。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44974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