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含解析

DOC
  • 阅读 5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1 页
  • 大小 432.913 KB
  • 2024-09-30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8 已有5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21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含解析.docx,共(21)页,432.913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39496143737134da87d40ff5b2c058a.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3-2024学年甘肃省兰州一中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一、选选择1.(3分)顾炎武称:“唐制,凡诏敕皆经门下省,事有不便,著于《六典》……以臣执法之正,人主听言之明,顾炎武认为该制度()A.体现了古代政治制

度的成熟B.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C.反映了君臣关系趋于平等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2.(3分)中国古代从曹魏开始,法律上出现了“八议制度”,即八种人(亲、故、功、贵等),只要不是危害皇权、不孝尊长等重罪的,都可以减免刑罚。这一制度()A.削弱了世家大族势力B.缓和

了社会阶级矛盾C.体现了存百姓的思想D.维护了统治阶级特权3.(3分)“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该诗体现了王、谢家族的衰落()A.集权制度强化B.科举制度创立C.封建经济发展D.中央官制演进4.(3分)西

晋末年始,北方人口因动荡大量南迁,南迁人口未纳入所在郡县正式户籍(326~334)开始实行“土断政策”,即取消客籍户()A.抑止士族势力膨胀B.控制人口扩大赋役来源C.缓和侨土之间矛盾D.发展经济实现重心南移5.(3分)孟子主张“尽

信书,则不如无书”,他认为记载了武王伐纣时“血流漂杵”的《武成》(《尚书》中的一篇),因为周武王是仁人,“何其血之流杵也”。这表明()A.战国时期儒家经典备受质疑B.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C.年代久远导致历史真假难辨D.价值理念影响对历史的认知6.(3分)墨子提

出治理天下应当像大禹那样“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认为察“圣王之事”得“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由此可知()A.恢复前代礼乐制度B.代表下层平民利益C.强调社会等级和谐D.适应兼并战争需要7.(3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牛

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发展()A.克己复礼B.道法自然C.制天命而用之D.以刑止刑8.(3分)西汉名臣丙吉起自狱法小吏,“后学《诗》《礼》,皆通大义,上宽大,好礼让”,后“从夏侯胜受《尚书》,力行教化而后诛罚”()A.儒学独尊地位已经确立B.

呈现儒法思想的结合C.儒学助推官吏能力提升D.法家思想不符合潮流9.(3分)董仲舒虽强调“夷夏之辨”,但认为天下之人都是君主的臣民,夷狄也不例外,天下一统,就必须将夷狄之民也纳入到统治范畴之内()A.迎合了当时政治统治的需要B.体现了以民为本的统治思想C.削弱了地方诸侯的政治实力D.改变了先秦儒

学的民族理论10.(3分)甘肃武威的东汉早期墓葬中,出土了与内科、外科、妇科等相关的医学处方书籍。其中记载了三十余例处方,还有药物近百种()A.已建立较完整的医疗体系B.比较重视各种疾病的预防C.中医学理论基础得

以奠定D.中医学已积累了一定经验11.(3分)如图反映出的中国古代农业基本特征是()A.种植业与饲养业结合B.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C.男尊女卑的家庭关系D.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2.(3分)司马迁在《史记》中描述江南“地域辽阔,人烟稀少”;《宋

书》(南朝),民勤本业,一岁或稔,覆衣天下。”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曲辕犁在江南的推广B.江南经济的持续开发C.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D.家庭手工业发展迅速13.(3分)葛兆光先生说:“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就进入民众生活,它就日用而不知地

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下列能够验证这一说法的是()A.科举制成为古代主要选官途径B.理学中忠孝仁义思想的世俗化C.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D.专制集权制是维护大一统的需要14.(3分)北宋《宣和画谱》称:李公麟画人物“

能分别状貌,画尊卑贵贱,咸有区别”。比如他绘制的《孝经图》中的侍女,形象拘谨;宽衣长袖()A.再现真实的生活场景B.宣扬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C.呼吁尊重并体恤女性D.开创文人画新的绘画技巧15.(3分)两宋山水画对比,某同学据如表得出“地貌差异决定了绘画风格”的结论,该同学(

)时期北宋南宋代表类型以汴梁为中心的北方山水以临安为中心的南方山水内容高山大川岸芷汀兰植被多表现阔叶落叶林多表现常绿阔叶落叶林用笔强调笔法强调墨法意境阳刚、壮美、雄浑阴柔、优美、飘渺A.运用了唯物史观分析法B.全面准确解读了表格的信息C.忽视了政治经济等因素

D.展现了对艺术品的鉴赏能力16.(3分)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

17.(3分)“亲亲相隐”是中国封建社会一项重要的司法原则,也就是指亲属之间可以藏匿、包庇犯罪而不负刑事责任。如以严苛著称的《大明律》中规定“同居亲属有罪互相容隐”“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此司法原则()A.确保了明代司法活动的公正B.体现了宗法观对法制的影响C.损害

了明代法律的权威性D.认可了家庭在司法中的地位18.(3分)据清代叶梦珠《阅世编》载,晚明上海“棉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多或数十万两,少亦以万计,而争布商如对垒。”材料反映出明代()A.商业较繁盛但是缺乏竞争B.农产品出现商品化趋势C.白银成为普遍流

通的货币,商业资本活跃D.上海的对外贸易发达19.(3分)明代有人在评论王阳明“知行合一”的观点时说:以身践之,则书与我为一;以言视之,士之获闻者众矣,其果能自致其良知()A.倡导脚踏实地、身体力行的学风B.抨击程朱理学脱离现实的弊病C.弘扬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治学理念D.论证知行

合一与致良知的共性20.(3分)北宋初年,朝廷以禁军分驻京师与外郡,以三年为期,定期回驻京师。出戍边远条件恶劣地区的军兵,以半年为期轮换,朝廷临时任命戍军统兵将官。这些做法()A.旨在提升军队战斗力B.

杜绝了地方动乱发生C.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D.增强了官兵的凝聚力二、综合题(共40分。)21.(20分)历代统治者都关注地方的管理问题。阅读下列图文材料:材料一:西周初期形势图:材料二:公元前260年战国时期形势图(图中洛阳附近空白处为周王室领地):材料三:秦

朝形势图: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二,指出两幅图片体现的政治制度及变化,结合所学知识(2)据材料三,指出图中体现的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22.(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两宋期间,丝绸之

路被金、西夏等所阻,对外贸易只好集中在东南沿海的海路进行,共五十多国,总称为“海南诸国”。中国过去的海外贸易,整体经济收益不大。然而,宋朝的海外贸易不仅在规模上远超过前朝,宋朝因此增设机关负责管理和推广海外贸易。﹣﹣杭侃《两宋:在繁华中沉没》材料二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

,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其中640家资本雄厚的商户,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与

娱乐场所瓦子﹣﹣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材料三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

日扩”,到乾隆时,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南京“织机逾百张”繁阜喧盛。请回答:(1)宋代以前,中国的海外贸易有哪些重要的通道?从材料看,宋代的海外贸易呈现哪些新特点?(2)依据材料二指出宋代东京出现“前代都市

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3)材料三反映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有什么新特点;根据材料二、三简述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趋势。2023-2024学年甘肃省兰州一中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选择1.(3分)顾炎武称:“唐制,

凡诏敕皆经门下省,事有不便,著于《六典》……以臣执法之正,人主听言之明,顾炎武认为该制度()A.体现了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B.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C.反映了君臣关系趋于平等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分析】本题考查隋唐的三省六部制。解题的关键是通过分析材料判断出

该制度是门下省的封驳制,然后结合门下省的封驳制的积极作用和材料中顾炎武对其态度分析得出它体现了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解答】依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可知,它是伴随三省六部制的设立而确立,表明我国古代皇权政治和言谏制度发展到相当完备的阶段。封驳制有

利于科学决策,不能体现决策效率,故BD两项错误。古代的封驳制是为专制皇权服务的,故C项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的内容和作用,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三省六部制是我国中央官制的重大变革,体

现了我国古代皇权政治和言谏制度发展到相当完备的阶段。2.(3分)中国古代从曹魏开始,法律上出现了“八议制度”,即八种人(亲、故、功、贵等),只要不是危害皇权、不孝尊长等重罪的,都可以减免刑罚。这一制度()A.削弱了世家大族势力B.缓和了社会阶级矛盾C.体现了存百姓

的思想D.维护了统治阶级特权【分析】本题考查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结合题干“即八种人(亲、故、功、贵等)犯罪,只要不是危害皇权、不孝尊长等重罪的,都可以减免刑罚”进行分析。【解答】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古代法律对具有身份地位的贵族、故吏,体现对统治阶级特权的维

护;A项,题干规定有利于加强世家大族势力;B项,题干规定具有等级性,排除;C项,题干信息与民本思想无关。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本题结合题干信息进行分析并排除无关选项进行解答。3.(3分)“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

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该诗体现了王、谢家族的衰落()A.集权制度强化B.科举制度创立C.封建经济发展D.中央官制演进【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王、谢家族的衰落”“根源”。【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谢家族为世家大族,随

着封建经济的发展,故C正确。A、B、D均是政治因素,故排除。故选:C。【点评】本题是中档题,主要通过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等素养。4.(3分)西晋末年始,北方人口因动荡大量南迁,南迁人口未纳入所在郡县正式户籍(326~334

)开始实行“土断政策”,即取消客籍户()A.抑止士族势力膨胀B.控制人口扩大赋役来源C.缓和侨土之间矛盾D.发展经济实现重心南移【分析】本题考查东晋土断政策。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南迁人口未纳入所在郡县正式户籍,不负担国家调役”、“取消客籍户,‘不论侨土’将居民一律编入正式户籍”的主旨,

得出土断政策的目的是控制人口扩大赋役来源。【解答】依据材料“南迁人口未纳入所在郡县正式户籍,不负担国家调役”,‘不论侨土’,东晋的土断政策是为了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抑制士族势力膨胀,故A项错误。

依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土断政策是为了加强对人民的控制,以保证国家赋税的征收,故C项错误。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而且材料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对东晋土断政策目的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5.(3分)孟子主张“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他认为记载了武王伐纣时“血流漂杵”的《武成》(《尚书》中的一篇),因为周武王是仁人,“何其血之流杵也”。这表明()A.战国时期儒家经典备受质疑B.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C.年代久远

导致历史真假难辨D.价值理念影响对历史的认知【分析】本题考查先秦儒家思想。解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的意思进行分析即可。【解答】材料的意思是孟子认为完全信书,还不如没有书,如果不加分析地一概全信,以至自己也免不了发生谬误,

孟子是不以为然的,既然武王是以有道伐无道?由此可以看出说明价值理念影响对历史的认知。材料没有体现儒家经典备受质疑,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故B项错误。历史真假与年代久远无关,故C项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以孟子对书的认识为背景材料考查影响历史认

知的因素,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6.(3分)墨子提出治理天下应当像大禹那样“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认为察“圣王之事”得“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由此可知()A.恢复前代礼乐制度B.代表下层平民利益C.强调社会等

级和谐D.适应兼并战争需要【分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主要考查墨家思想的兴起。【解答】通过材料“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家代表下层民众的基本利益,故B正确;主张恢复礼乐制度的是儒家思想,排除A;强调社会等级和谐的是儒家思想,排除C;适应兼并战争需要的是法家思想,排除

D。故选:B。【点评】解答本题学生要能够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墨家思想成为显学的原因。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7.(3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发展()A.克己复礼B.道法自然C.制天命

而用之D.以刑止刑【分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结合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意思分析。同时注意把握孔子、道家以及法家思想。【解答】依据材料“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结合所学可知,其意思是利用自

然规律为人类造福,符合题意。A项强调克制自己,恢复周礼,排除。B项强调顺其自然,不符合题意。D项强调严刑峻法,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对荀子思想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

解决问题的能力。8.(3分)西汉名臣丙吉起自狱法小吏,“后学《诗》《礼》,皆通大义,上宽大,好礼让”,后“从夏侯胜受《尚书》,力行教化而后诛罚”()A.儒学独尊地位已经确立B.呈现儒法思想的结合C.儒学助推官

吏能力提升D.法家思想不符合潮流【分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结合题干材料“名臣丙吉起自狱法小吏,“后学《诗》《礼》,皆通大义”…名臣黄霸少学律令,后‘从夏侯胜受《尚书》,力行教化而后诛罚’”进行分析。【解答】根据题干可知,西汉名臣丙吉,接受儒家理念标

准,体现了儒法并用的特征。A项,题干并未强调儒学的独尊地位。C项,材料并未强调儒学对官员能力的影响。D项,汉代依然采用刑罚律令,排除。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本题结合汉代儒学的特点进行分析解答。9.(3分)董仲舒虽强调“夷夏之辨”,但认为天下之人都是君主的臣民,夷

狄也不例外,天下一统,就必须将夷狄之民也纳入到统治范畴之内()A.迎合了当时政治统治的需要B.体现了以民为本的统治思想C.削弱了地方诸侯的政治实力D.改变了先秦儒学的民族理论【分析】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董仲舒的“夷夏之辨”的内涵,紧扣汉武帝时期大

一统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分析。【解答】依据材料可知,董仲舒的“夷夏之辨”强调的是在大一统前提下,然后在此前提下通过王道,这符合汉武帝时期大一统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材料信息与民本思想无关,故B项错误。材

料反映的是董仲舒对少数民族的态度,不是对地方诸侯的态度。董仲舒的“夷夏之辨”是对先秦儒家民族思想的继承,故D项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对董仲舒的民族思想及其背景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

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0.(3分)甘肃武威的东汉早期墓葬中,出土了与内科、外科、妇科等相关的医学处方书籍。其中记载了三十余例处方,还有药物近百种()A.已建立较完整的医疗体系B.比较重视各种疾病的预防C.中医学理论基础得以奠定D.中医学已积累了一定经验【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题

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三十余例处方”“药物近百种”“病状、投药方法、服药时间、禁忌等”。【解答】从题干“三十余例处方”“药物近百种”“病状、投药方法、禁忌等”等信息中,故选D。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说

法片面,均不符合。故选:D。【点评】本题是中档题,主要通过中国古代医学成就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11.(3分)如图反映出的中国古代农业基本特征是()A

.种植业与饲养业结合B.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C.男尊女卑的家庭关系D.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需要掌握小农经济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图示的解读与分析。【解答】依据图示可知,体现了男耕女织的特点。ABC三项均在图示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D。【点评】

本题考查对小农经济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图示、分析理解的能力。12.(3分)司马迁在《史记》中描述江南“地域辽阔,人烟稀少”;《宋书》(南朝),民勤本业,一岁或稔,覆衣天下。”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曲辕犁在江南

的推广B.江南经济的持续开发C.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D.家庭手工业发展迅速【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从材料中汉代江南“地域辽阔,人烟稀少”,到南朝“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分析出答案

。【解答】A.根据所学可知,而材料叙述的时间是从汉朝到魏晋南北朝。B.从材料可看出,人烟稀少”。……地广野丰,一岁或稔。……丝绵布帛之饶。”可知江南经济发展。故选B。C.魏晋时期南北经济趋向平衡,故排除。D.材料中江南农业和手工业都得到发展,故排除。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侧

重对材料的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我国古代经济中心南移的过程是,魏晋南北朝是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开始南移,南宋时经济中心南移到南方。13.(3分)葛兆光先生说:“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就进入民众生活

,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下列能够验证这一说法的是()A.科举制成为古代主要选官途径B.理学中忠孝仁义思想的世俗化C.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D.专制集权制

是维护大一统的需要【分析】本题关键信息是“而规则就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已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结合宋明理学进行分析即可。【解答】忠孝仁义是理学宣扬的儒家思想,这些主张在社会实践中的运用。故答案为B项;科举制是选官制度,不是民众生活规则

;小农经济是一种经济形态,不是一种思想;D项是统治者观念,不是普通民众的生活规则;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宋明理学,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南宋以后逐渐发展为官方哲学。明初确定了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14.(3分)北宋《宣和画谱》称:李公麟画人物

“能分别状貌,画尊卑贵贱,咸有区别”。比如他绘制的《孝经图》中的侍女,形象拘谨;宽衣长袖()A.再现真实的生活场景B.宣扬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C.呼吁尊重并体恤女性D.开创文人画新的绘画技巧【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书画成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尊卑贵贱,咸有区

别”“侍女……垂首而立或低眉端坐,形象拘谨”。【解答】从材料中的“尊卑贵贱,咸有区别”“侍女……垂首而立或低眉端坐,李公麟的人物画注重上下尊卑,故B正确。绘画对生活场景是艺术地再现,而不是真实地再现。C项说法与材料意思相反,故排除。文人画借物抒情言志,注重写意,故

排除。故选:B。【点评】本题是中档题,主要通过中国古代书画成就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15.(3分)两宋山水画对比,某同学据如表得出“地貌差异决

定了绘画风格”的结论,该同学()时期北宋南宋代表类型以汴梁为中心的北方山水以临安为中心的南方山水内容高山大川岸芷汀兰植被多表现阔叶落叶林多表现常绿阔叶落叶林用笔强调笔法强调墨法意境阳刚、壮美、雄浑阴柔、优美、飘渺A.运用了唯物史观分析法B.全面准确解读了表格的信

息C.忽视了政治经济等因素D.展现了对艺术品的鉴赏能力【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信息和对表格信息以及结论的分析,从中可以看出这位同学只是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分析了两宋绘画的不同,没有看到政治经济等因素。【解答】依据题干材料“两宋山水画对比”“某同学据上表得出‘地貌差异决定

了绘画风格’的结论”可知这位同学只是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分析了两宋绘画的不同,并没有看到其深受两宋不同的社会环境影响,故C项正确。唯物史观强调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从地理环境的角度片面解读了

表格信息,故B项错误。鉴赏艺术品应该从其风格、特点,而不是单独从绘画风格不同的原因鉴赏。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影响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因素,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6.(3分)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

”。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分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的主旨,分析得出材料反映了王安石通过招募饥民兴修水利的方式进行赈灾,进而分

析得出这一方式既有利于发展农业,也有利于解决灾民的生计问题。【解答】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一方面救济了灾民,同时通过兴修水利也能恢复和促进农业发展,有利于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的生计问题。招募灾民兴修水利并不一定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因为水利工程的修建,排除A。招募灾民兴修水利和稳定灾区社

会秩序之间没有必要联系,此举不一定有利于稳定灾区社会秩序。王安石的措施属于救灾措施,并没有建立和形成政府抗灾救荒体系。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救灾措施及其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7.(3分)“亲

亲相隐”是中国封建社会一项重要的司法原则,也就是指亲属之间可以藏匿、包庇犯罪而不负刑事责任。如以严苛著称的《大明律》中规定“同居亲属有罪互相容隐”“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此司法原则()A.确保了明代司法活动的

公正B.体现了宗法观对法制的影响C.损害了明代法律的权威性D.认可了家庭在司法中的地位【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西周的宗法制,主要考查了宗法制的意义。【解答】从材料信息可知,“亲亲相隐”的特点是“亲属之间可以藏匿,其目的是彰显孝道,加强宗族团结,有助于维护当时的社会稳定,“亲亲相隐”原则虽然

不能确保司法活动的公正,这只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做出特别的法律规定。故选:B。【点评】本题以宗法制的切入点,实际考查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和宗法制的意义,学生做题的时候必须把握宗法制的特点。18.(3分)据清代叶梦珠《阅世编》载,晚明上海“棉布盛行,富商

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多或数十万两,少亦以万计,而争布商如对垒。”材料反映出明代()A.商业较繁盛但是缺乏竞争B.农产品出现商品化趋势C.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商业资本活跃D.上海的对外贸易发达【分析】本题考查明

清时期商业的发展。需要掌握明朝商业发展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抓住关键信息“白银动以数万两,多或数十万两,少亦以万计”分析理解即可。【解答】依据题干“白银动以数万两,多或数十万两,商业资本活跃。A项中的“缺乏竞争”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应排除。题干涉及的是商业发展,与农业无关。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对外贸易,故D项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对明朝商业发展的特点的把握,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19.(3分)明代有人在评论王阳明“知行合一”的观点时说:以身践之,则书与我为一;以言视之,士之获闻者众矣,其

果能自致其良知()A.倡导脚踏实地、身体力行的学风B.抨击程朱理学脱离现实的弊病C.弘扬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治学理念D.论证知行合一与致良知的共性【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要求学生结合王阳明的思想特点来进行分析。【解答】A.材料是对王阳明“知行合一

”“致良知”学说的推崇,要“以身践之“,身体力行的学风。B.材料只是强调王阳明的学问。C.顾炎武的经世致用的思想是明末清初。D.材料没有体现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共同性。故选:A。【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王阳明的思想特点,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20.(3分)北宋初年,

朝廷以禁军分驻京师与外郡,以三年为期,定期回驻京师。出戍边远条件恶劣地区的军兵,以半年为期轮换,朝廷临时任命戍军统兵将官。这些做法()A.旨在提升军队战斗力B.杜绝了地方动乱发生C.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D.增强了官兵的凝聚力【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试题难度一般

,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解答】材料体现的是对军权的分散,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兵将分离政策不利于提高军队战斗力,A选项排除。B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与官兵凝聚力无关,D选项排除。故选:C。【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

在于对宋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准确把握。二、综合题(共40分。)21.(20分)历代统治者都关注地方的管理问题。阅读下列图文材料:材料一:西周初期形势图:材料二:公元前260年战国时期形势图(图中洛阳附近空白处为周王室领地):材料三:秦朝形势图: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

、二,指出两幅图片体现的政治制度及变化,结合所学知识(2)据材料三,指出图中体现的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分析】(1)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依据材料并联系教材可以得出两幅图片体现的政

治制度及变化,以及对该制度的评价。(2)本题考查郡县制,依据材料并联系教材可以得出郡县制的历史进步性。(3)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依据材料并联系教材可以得出古代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解答】(1)依据

图片可以得出该制度为分封制,从材料二的图片中可以得出周王室的领地不断缩小,分封制遭到破坏。(2)依据秦朝形势图并联系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秦朝实行郡县制。(3)依据图示并联系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由分封制到郡县制,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故答案为:(1)制度:分封制。变化:周王室领地缩小;诸侯领地增大。评

价:积极:巩固统治,扩大疆域;消极:封国势力强大,不利于中央统治,不利于社会稳定。(2)制度:郡县制。进步性: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3)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点评】本题以分封制和郡县制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地方

行政制度的掌握和综合运用能力。22.(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两宋期间,丝绸之路被金、西夏等所阻,对外贸易只好集中在东南沿海的海路进行,共五十多国,总称为“海南诸国”。中国过去的海外贸易,整体经济收益不大。然而,宋朝的海外贸易不仅在规模上远超

过前朝,宋朝因此增设机关负责管理和推广海外贸易。﹣﹣杭侃《两宋:在繁华中沉没》材料二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

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其中640家资本雄厚的商户,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与娱乐场所瓦子﹣﹣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材料三明清时期,江

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南京“织机逾百张”繁阜喧盛。请回答:(1)宋代以前,中国的海外贸易

有哪些重要的通道?从材料看,宋代的海外贸易呈现哪些新特点?(2)依据材料二指出宋代东京出现“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3)材料三反映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有什么新特点;根据材料二、三简述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趋势。【分析】(1)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发展

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两宋期间,丝绸之路被金、西夏等所阻,对外贸易只好集中在东南沿海的海路进行”等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2)本题考查宋代城市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

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等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3)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等结合

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解答】(1)关于通道:结合西汉与唐朝“丝绸之路”演变情况进行归纳分析:汉代开通了陆上丝绸之路;唐代丝绸之路呈海路并行之局,当时与宋朝通商的海外国家,总称为‘海南诸国’”可得出集中在海路进行;依据材料“而且为政府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设立专门管理机构。(2)关于

表现:依据材料“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茶坊适应商业大潮,都通宵营业”等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如下:经济功能增强;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出现了比较完善的饮食。关于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地理位置等因素进行归纳分析,农产品丰富;政治中心的影响,

交通便利。(3)关于新特点:依据材料“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冶铁业发达的佛山;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蓬勃的贸易经济,嘉靖间倍之”“居民百倍于昔;城市人口逐渐增多。故答案为:(1)汉代开通了陆

上丝绸之路;唐代丝绸之路呈海路并行之局;规模空前;设立专门管理机构。(2)经济功能增强,商业贸易繁荣,放松了对商业活动的限制、娱乐服务设施,农产品丰富;政治中心的影响,交通便利。(3)新特点:专业化城市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城市人口逐渐增多。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

众号www.xiangxu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5225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