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4教案:3.1.1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3 含解析【高考】

DOC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1 页
  • 大小 1.698 MB
  • 2024-11-06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2021-2022学年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4教案:3.1.1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3 含解析【高考】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1-2022学年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4教案:3.1.1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3 含解析【高考】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1-2022学年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4教案:3.1.1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3 含解析【高考】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 已有1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1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2021-2022学年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4教案:3.1.1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3 含解析【高考】.doc,共(11)页,1.698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10051a25c4ad076483e2530ceb1b8a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3.1.1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学分析本节是以一个实际问题做引子,目的在于从中提出问题,引入本章的研究课题.在用方程的思想分析题意,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布列方程的过程中,提出了两个问题:①实际问题中存在研究像tan(45°+α)这样

的包含两个角的三角函数的需要;②实际问题中存在研究像sinα与tan(45°+α)这样的包含两角和的三角函数与α、45°单角的三角函数的关系的需要.以实例引入课题也有利于体现数学与实际问题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

本节首先引导学生对cos(α-β)的结果进行探究,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猜想,给出所有可能的结果,然后再去验证其真假.这也展示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具体过程,最后提出了两种推导证明“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方案.方案一,利用单位圆上的三角函数线进

行探索、推导,让学生动手画图,构造出α-β角,利用学过的三角函数知识探索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要作恰当的引导;方案二,利用向量知识探索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时,要注意推导的层次性:①在回顾求角的余弦有哪些方法时,联系向量知识,体会向量方法的作用;②结合有关图形,完成运用向量方

法推导公式的必要准备;③探索过程不应追求一步到位,应先不去理会其中的细节,抓住主要问题及其线索进行探索,然后再反思,予以完善;④补充完善的过程,既要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又要用到诱导公式.本节是数学公式的教学,教师要遵循公式教学的规律,应注意以下几方面:①要使学生了解公式的由

来;②使学生认识公式的结构特征,加以记忆;③使学生掌握公式的推导和证明;④通过例子使学生熟悉公式的应用,灵活运用公式进行解答有关问题.三维目标1.通过让学生探索、猜想、发现并推导“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了解单角与复角的三角函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强化题目的训练,加

深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2.通过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运用,会进行简单的求值、化简、证明,体会化归思想在数学当中的运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联系的观点,自觉地利用联系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提高学生分

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体会探究的乐趣,认识到世间万物的联系与转化,养成用辩证与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分析、探求的学习态度,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和代换、演绎、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2-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探究得到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学难点:探索过程的组织和适当引导.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思路1.(问题导入)播放多媒体,出示问题,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引例.在用方程

的思想分析题意,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布列方程的过程中,提出了两个问题:①实际问题中存在研究像tan(45°+α)这样的包含两个角的三角函数的需要;②实际问题中存在研究像sinα与tan(45°+α)这样的包含两角和的

三角函数与α、45°单角的三角函数的关系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再一般化而提出本节的研究课题进入新课.思路2.(复习导入)我们在初中时就知道cos45°=22,cos30°=32,由此我们能否得到cos15°=

cos(45°-30°)=?这里是不是等于cos45°-cos30°呢?教师可让学生验证,经过验证可知,我们的猜想是错误的.那么究竟是个什么关系呢?cos(α-β)等于什么呢?这时学生急于知道答案,由此展开新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这是全章公式的基础.推进新课新知探究

提出问题①请学生猜想cos(α-β)=?②利用前面学过的单位圆上的三角函数线,如何用α、β的三角函数来表示cos(α-β)呢?③利用向量的知识,又能如何推导发现cos(α-β)=?④细心观察C(α-β)公式的结构

,它有哪些特征?其中α、β角的取值范围如何?⑤如何正用、逆用、灵活运用C(α-β)公式进行求值计算?活动:问题①,出示问题后,教师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能力尝试一下,大胆猜想,有的同学可能就首先想到cos(α-β)=cosα-cosβ的结论,此时教师适当的点拨,然后让学生由特

殊角来验证它的正确性.如α=60°,β=30°,则cos(α-β)=cos30°=32,而cosα-cosβ=cos60°-cos30°=1-32,这一反例足以说明cos(α-β)≠cosα-cosβ.让学生明白,要想说明猜想正

确,需进行严格证明,而要想说明猜想错误,只需一个反-3-例即可.问题②,既然cos(α-β)≠cosα-cosβ,那么cos(α-β)究竟等于什么呢?由于这里涉及的是三角函数的问题,是α-β这个角的余弦问题,我们能否利用单位圆上的三角函数线来

探究呢?如图1,设角α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为P1,∠POP1=β,则∠POx=α-β.过点P作PM垂直于x轴,垂足为M,那么OM就是角α-β的余弦线,即OM=cos(α-β),这里就是要用角α、β的正弦线、余弦线来表示OM.过点P作P

A垂直于OP1,垂足为A,过点A作AB垂直于x轴,垂足为B,过点P作PC垂直于AB,垂足为C.那么,OA表示cosβ,AP表示sinβ,并且∠PAC=∠P1Ox=α.于是,OM=OB+BM=OB+CP=OAcosα+APsinα=cosβcosα+si

nβsinα.所以,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图1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以上的推理过程中,角α、β、α-β是有条件限制的,即α、β、α-β均为锐角,且α>β,如果要说明此结果是否对任意角α、β都成立,还要做不少推广工作,并且

这项推广工作的过程比较繁琐,由同学们课后动手试一试.问题③,教师引导学生,可否利用刚学过的向量知识来探究这个问题呢?如图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内作单位圆O,以Ox为始边作角α、β,它们的终边与单位圆O的交点分别为A、B,则OA→=(cosα,sinα),OB→=(cosβ

,sinβ),∠AOB=α-β.图2由向量数量积的定义有OA→·OB→=|OA→||OB→|·cos(α-β)=cos(α-β),由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有OA→·OB→=(cosα,sinα)(cosβ,sinβ)=cosαcosβ+sinαsinβ,于是,cos(α-β)=cosαco

sβ+sinαsinβ.我们发现,运用向量工具进行探究推导,过程相当简洁,但在向量数量积的概念中,角α-4--β必须符合条件0≤α-β≤π,以上结论才正确,由于α、β都是任意角,α-β也是任意角,因此就是研究

当α-β是任意角时,以上公式是否正确的问题.当α-β是任意角时,由诱导公式,总可以找到一个角θ∈[0,2π),使cosθ=cos(α-β),若θ∈[0,π],则OA→·OB→=cosθ=cos(α-β).若θ∈[π,2π],则2π-θ∈[0,π]

,且OA→·OB→=cos(2π-θ)=cosθ=cos(α-β).由此可知,对于任意角α、β都有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Cα-β此公式给出了任意角α、β的正弦、余弦值与其差角α-β的余弦值之间的关系,称为差角的余弦公

式,简记为C(α-β).有了公式C(α-β)以后,我们只要知道cosα、cosβ、sinα、sinβ的值,就可以求得cos(α-β)的值了.问题④,教师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公式C(α-β)的结构特征,让学生自

己发现公式左边是“两角差的余弦”,右边是“这两角的余弦积与正弦积的和”,可让学生结合推导过程及结构特征进行记忆,特别是运算符号,左“-”右“+”.或让学生进行简单填空,如:cos(A-B)=________,co

s(θ-φ)=________等.因此,只要知道了sinα、cosα、sinβ、cosβ的值就可以求得cos(α-β)的值了.问题⑤,对于公式的正用是比较容易的,关键在于“拆角”的技巧,而公式的逆用则需要学生的逆向

思维的灵活性,特别是变形应用,这就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和熟练的运算技巧.如cos75°cos45°+sin75°sin45°=cos(75°-45°)=cos30°=32,cosα=cos[(α+β)-β]=cos(α+β)cosβ+sin(α+β)sinβ.讨论结果

:①~⑤略.应用示例思路1例1利用差角余弦公式求cos15°的值.活动:先让学生自己探究,对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点拨学生思考题目中的角15°,它可以拆分为哪些特殊角的差,如15°=45°-30°或者15°=60°-45°,从

而就可以直接套用公式C(α-β)计算求值.教师不要包办,充分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在学生的具体操作下,体会公式的结构,公式的用法以及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数学思想方法.对于很快就完成的同学,教师鼓励其换个角度继续探究.解:方法一:cos15°=co

s(45°-30°)=cos45°cos30°+sin45°sin30°=22×32+22×12=6+24.-5-方法二:cos15°=cos(60°-45°)=cos60°cos45°+sin60°sin45°=12×22+22×32=6+24.点评:本题是指定方法求cos15°的值,

属于套用公式型的,这样可以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使用公式求值上.但是仍然需要学生将这个非特殊角拆分成两个特殊角的差的形式,灵活运用公式求值.本例也说明了差角余弦公式也适用于形式上不是差角,但可以拆分成两角差的情形.至于如何拆分,让学生在应用中仔细体会.变式训练1.不查表求sin75°,sin15°

的值.解:sin75°=cos15°=cos(45°-30°)=cos45°cos30°+sin45°sin30°=22×32+22×12=6+24.sin15°=1-cos215°=1-6+242=8-26×216=6-

24.点评:本题是例题的变式,比例题有一定的难度,但学生只要细心分析,利用相关的诱导公式,不难得到上面的解答方法.2.不查表求值:cos110°cos20°+sin110°sin20°.解:原式=cos(110°-20°)=cos90°=0.点评:此题学生

一看就有似曾相识而又无从下手的感觉,需要教师加以引导,让学生细心观察,再结合公式C(α-β)的右边的特征,逆用公式便可得到cos(110°-20°).这就是公式逆用的典例,从而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2已知sinα=45

,α∈(π2,π),cosβ=-513,β是第三象限角,求cos(α-β)的值.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题目的结构特征,联想到刚刚推导的余弦公式,学生不难发现,欲求cos(α-β)的值,必先知道sinα、cosα、sinβ、cosβ的值,然后利用公式C(α-β)即可求解.从已知条

件看,还少cosα与sinβ的值,根据诱导公式不难求出,但是这里必须让学生注意利用同角的平方和关系式时,角α、β所在的象限,准确判断它们的三角函数值的符号.本例可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解:由sinα=45,α∈(π2,π),得cosα=-

1-sin2α=-1-452=-35.又由cosβ=-513,β是第三象限角,得-6-sinβ=-1-cos2β=-1--5132=-1213.所以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35)×(-5

13)+45×(-1213)=-3365.点评:本题是直接运用公式C(α-β)求值的基础练习,但必须思考使用公式前应作出的必要准备.特别是运用同角三角函数平方关系式求值时,一定要弄清角的范围,准确判断三角函数值的符号.教

师可提醒学生注意这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变式训练已知sinα=45,α∈(0,π),cosβ=-513,β是第三象限角,求cos(α-β)的值.解:①当α∈[π2,π)时,由sinα=45,得cosα=-1-si

n2α=-1-452=-35,又由cosβ=-513,β是第三象限角,得sinβ=-1-cos2β=-1--5132=-1213.所以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35)×(-513)+45×(-

1213)=-3365.②当α∈(0,π2)时,由sinα=45,得cosα=1-sin2α=1-452=35,又由cosβ=-513,β是第三象限角,得sinβ=-1-cos2β=-1--5132=-1213.

所以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35×(-513)+45×(-1213)=-6365.点评:本题与例2的显著的不同点就是角α的范围不同.由于α∈(0,π),这样cosα的符号可正、可负,需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对角α进行分类讨论,

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的条理性.教师强调分类时要不重不漏.思路2例1计算:(1)cos(-15°);(2)cos15°cos105°+sin15°sin105°;-7-(3)sinxsin(x+y)+cosxcos(x+y).活动:教师

可以大胆放给学生自己探究,点拨学生分析题目中的角-15°,思考它可以拆分为哪些特殊角的差,如-15°=15°-30°或-15°=45°-60°,然后套用公式求值即可.也可化cos(-15°)=cos15°再求值.让学生细心观察(2)(3)可知,其形式与公式C

(α-β)的右边一致,从而化为特殊角的余弦函数.解:(1)原式=cos15°=cos(45°-30°)=cos45°cos30°+sin45°sin30°=22×32+22×12=6+24.(2)原式=cos(15°-105°)

=cos(-90°)=cos90°=0.(3)原式=cos[x-(x+y)]=cos(-y)=cosy.点评:本例重点是训练学生灵活运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进行计算求值,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正用、逆用、变形用公式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面公式的学习打下牢

固的基础.例2已知cosα=17,cos(α+β)=-1114,且α、β∈(0,π2),求cosβ的值.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题目中的条件与所求,让学生探究α、α+β、β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寻找已知条件中的角与所求角的关系.学生通过探究、讨论不难得到

β=(α+β)-α的关系式,然后利用公式C(α-β)求值即可.但还应提醒学生注意由α、β的取值范围求出α+β的取值范围,这是很关键的一点,从而判断sin(α+β)的符号进而求出cosβ.解:∵α、β∈(0,π2),∴α+β∈(0,π).又∵cosα=17,cos(α+β)=-1

114,∴sinα=1-cos2α=437,sin(α+β)=1-cos2α+β=5314.又∵β=(α+β)-α,∴cosβ=cos(α+β)cosα+sin(α+β)sinα=(-1114)×17+5314×437=12.点

评:本题相对于例1难度大有提高,但是只要引导适当,学生不难得到β=(α+β)-α的关系式,继而运用公式解决.但值得注意的是α+β的取值范围确定,也是很关键的,这是我们以后解题当中常见的问题.变式训练-8-1.求值:cos15°+sin15°.解:原式=2(22cos15°+22sin1

5°)=2(cos45°cos15°+sin45°sin15°)=2cos(45°-15°)=2cos30°=62.2.已知sinα+sinβ=35,cosα+cosβ=45,求cos(α-β)的值.解:∵(sinα+sinβ)2=(35)2,(cosα+cosβ)2=(45)

2,以上两式展开两边分别相加,得2+2cos(α-β)=1,∴cos(α-β)=-12.点评:本题又是公式C(α-β)的典型应用,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将已知中的两个和式两边平方,从而得到公式C(α-β)中cosαcosβ和sinαsinβ的值,即可求得cos(α-β)的值

,本题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三角函数公式解决问题的能力.3.已知锐角α、β满足cosα=45,tan(α-β)=-13,求cosβ.解:∵α为锐角,且cosα=45,得sinα=35.又∵0<α<π2,0<β<π2,∴-π2<α-β<π2.又∵tan(α-β)=-13<0,∴cos(α-β)=310.

从而sin(α-β)=tan(α-β)cos(α-β)=-110.∴cosβ=cos[α-(α-β)]=cosαcos(α-β)+sinαsin(α-β)=45×310+35×(-110)=91050.知能训练课本本节练习.解答:1.(1)cos(π2-α)=cosπ2

cosα+sinπ2sinα=sinα.-9-(2)cos(2π-α)=cos2πcosα+sin2πsinα=cosα.2.210.3.153-834.4.27-3512.课堂小结1.先由学生自己思考

、回顾公式的推导过程,观察公式的特征,特别要注意公式既可正用、逆用,还可变形用及掌握变角和拆角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以下知识点小结:(1)怎么联系有关知识进行新知识的探究?(2)利用差角

余弦公式方面:对公式结构和功能的认识;三角变换的特点.2.教师画龙点睛:本节课要理解并掌握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及其推导,要正确熟练地运用公式进行解题,在解题时要注意分析三角函数名称、角的关系,准确判断三角函数值的符号.多对题目进行一题多解,从中比较最佳解决问题的途径,以达到优化解题过程,规范解题步

骤,领悟变换思路,强化数学思想方法之目的.作业课本习题3.1A组2、3、4、5.设计感想1.本节课是典型的公式教学模式,因此本节课的设计流程为“实际问题→猜想→探索推导→记忆→应用”.它充分展示了公式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主动探

索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推导、证明新知识,并学会记忆公式的方法,灵活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探索数学知识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纵观本教案

的设计,学生发现推导出公式C(α-β)后就是应用,同时如何训练公式的正用、逆用、变形用也是本节的重点难点.而学生从探究活动过程中学会了怎样去发现数学规律,又发现了怎样逆用公式及活用公式,那才是深层的,那才是我们中学数学教育的最终目的.3.教学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根据高中三角函数的推理特点,本节主要是教给学生“研究问题、猜想探索公式、验证特殊情形、推导公式、学习应用”的探索创新式学习方法.这样做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教给了学

生发现规律、探索推导,获取新知的途径,让学生真正尝到探索的喜悦,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美,产生一种成功感,从而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10-备课资料一、当α、β为锐角时,cos(α+β)=cosαcosβ+sinαsi

nβ的向量证明方法.证明:如图3所示,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单位圆O,并作角α与-β,设角α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点P1,-β角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点P2,则图3OP1→=(cosα,sinα),OP2→=(cos(-β),sin(-β)),OP1→与OP2→的夹角为α+β

,∵OP1→·OP2→=|OP1→||OP2→|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1·1·cos(α+β),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二、备用习题1.若-π2<α<β<π2,则α-β一定不属于的区间是()A.(-π

,π)B.(-π2,π2)C.(-π,0)D.(0,π)答案:D2.不查表求值:(1)sin80°cos55°+cos80°cos35°;(2)cos80°cos20°+sin100°sin380°.答案:解:(1)原式=sin80°s

in35°+cos80°cos35°=cos(80°-35°)=cos45°=22.(2)原式=cos80°cos20°+sin80°sin20°=cos(80°-20°)=cos60°=12.3.已知sinθ=15,θ∈(π2,π),求cos(θ-

π3)的值.答案:解:∵sinθ=15,θ∈(π2,π),∴cosθ=-1-sin2θ=-1-125=-265.∴cos(θ-π3)=cosθcosπ3+sinθsinπ3-11-=-265×12+15×32=

3-2610.4.已知sinα=23,α∈(π2,π),cosβ=-34,β∈(π,3π2),求cos(α-β)的值.答案:解:∵sinα=23,α∈(π2,π),∴cosα=-1-sin2α=-1-49=-53.∵cos

β=-34,β∈(π,3π2),∴sinβ=-1-cos2β=-1-916=-74.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53×(-34)+23×(-74)=35-2712.5.已知sinα+sinβ+sinγ=0,cosα+c

osβ+cosγ=0,求证:cos(α-γ)=-12.答案:证明:∵sinα+sinβ+sinγ=0,∴sinα+sinγ=-sinβ.①∵cosα+cosβ+cosγ=0,∴cosα+cosγ=-cosβ.②①2+②2,得sin2α+cos2α+sin2γ+cos2γ+

2cosαcosγ+2sinαsinγ=sin2β+cos2β.∴2(cosαcosγ+sinαsinγ)=-1,即cos(α-γ)=-12.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8857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