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生物试题 含解析.docx,共(25)页,1.596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df05ebd830cd41a2d29f56fa7fb6d92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诸暨市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高二生物一、选择题1.生命建立在生物大分子的基础上。下列关于生物大分子结构的说法错误的是()A.生物大分子是单体的聚合物,以碳链为骨架B.单体的种类不同导致纤维素和淀粉
结构不同C.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决定了其功能的多样性D.核苷酸序列的不同决定了核酸分子的多样性【答案】B【解析】【分析】多糖、蛋白质、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都是由许多基本的组成单位连接而成的,这些基本单位称为单体。这些生物大分子又称为单体的多聚体,每一个单体都
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有许多单体连接成的多聚体,也是由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作为基本骨架。【详解】A、组成一些重要生物大分子的单体均以碳链为基本骨架,生物大分子是单体的聚合物,生物大分子也是以碳链为基本骨
架,A正确;B、纤维素和淀粉的单体种类相同,都是葡萄糖,纤维素和淀粉的不同在于空间结构的不同,B错误;C、根据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原理推测,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决定了其功能的多样性,C正确;D、核苷酸是核酸的基本单位,核苷酸序列的不同决定了核酸分子的多样性,D正确。故选B。2.某学校实验
小组成员欲利用高茎和矮茎玉米植株模拟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以下操作错误的是()A.同学一“亲本杂交时,不需要对母本去雄,可直接对雌花进行套袋→授粉→套袋处理”B.同学二“亲本杂交时,可对母本去雄,并将其与父本植株一起隔离即可”C.同学三“模拟F1自
交时,为提高成功率,尽量进行人工授粉”D.同学四“母本果穗成熟后,可用统计学分析籽粒性状比,检测杂交是否成功”【答案】D【解析】【分析】自交是指来自同一个体的雌雄配子的结合或具有相同基因型个体间的交配或来自同一无性繁殖系的个体间的交配。【详解】A、玉米为雌雄同株异花植株,不需要去雄,可直接
对雌花进行套袋→授粉→套袋处理,A正确;B、去掉母本植株的顶上雄花以防止自花授粉,并与需要杂交的植株单独隔离培养,可以实现杂交,B正确;C、玉米雌雄同体不同花,人工授粉可以提高授粉的成功率,C正确;D、高茎和矮茎为植株性状,需要收获种子种下去,下一年才能统计分析,D错误。故选D。3.激素在
调控人体稳态中起重要的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状腺激素可以调节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合成与释放B.抗利尿激素可以促进肾脏重吸收水,以调节渗透压C.性激素通过与细胞膜上受体结合,发挥调节作用D.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血糖的激素,可对抗胰高血糖素的作用【答案】C【解析】【分析】1、甲状腺激素
的化学本质是氨基酸衍生物,能促进新陈代谢和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呼吸,使心律加快,增加产热的作用。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具有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的特点。2、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能加速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储存和利用,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胰高血糖素是由胰岛A细胞分泌,使血糖浓度升高。【详解】A、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可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对相关激素的分泌,所以甲状腺激素可以调节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合成与释放,A正确;B、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能提高肾脏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促进水的重吸收,调节渗透压,B正确;C、性激
素是小分子类的激素,它的受体在细胞内,应进入细胞与受体结合,C错误;D、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血糖的激素,可对抗胰高血糖素的作用,D正确。故选C。4.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其他相关物种之间的功能关系,它
表示物种在群落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同一生态系统中不同植食性动物种群的生态位不完全重叠B.群落中的种群生态位差异越大,群落的结构一般越简单C.生态位相似但存在地理隔离的种群常会进化出相似的生理结构D.生态位宽度大的种群遇到外来物种入侵时一般容易被淘汰【答案】AC【
解析】【分析】生态位研究内容:①植物;在研究领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②动物: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详解】A、生态位指一个物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其他物种之
间的关系,故同一生态系统中不同植食性动物种群的生态位不完全相同,A正确;B、群落中的种群生态位差异越大,物种丰富度一般越高,群落的结构一般越复杂,B错误;C、生态位相似,说明其利用的资源相似,即使存在地理隔离也常会进化
出相似的生理结构,C正确;D、生态位宽度大的种群遇到外来物种入侵时,由于可以利用各种不同的资源来躲避敌害,一般不易被淘汰,D错误。故选AC。5.下图为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星射线对染色体附着的连续过程示意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图1发生在前期,此时细胞中有2个中心粒B.图2发生在后期,染色体移向两极C.图3发生在中期,染色体在星射线牵引下整齐排列在细胞板上D.图1-3过程保证了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移向两极【答案】D【解析】【分析】有丝
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解】A、图1中染色体已经复制,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发生在有丝分裂前期,此时细胞中有4个中心粒,A错误;B、图2中每条染色体上有2条姐妹染色单体,而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细胞中不存在姐妹染色单体,B
错误;C、图3发生在中期,染色体在星射线牵引下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上,C错误;D、在中心体和星射线的作用下,保证了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移向两极,实现了染色体的平均分配,D正确。故选D。6.易位子是一种位于内质
网膜上的蛋白质复合体,其中心有一个直径大约2纳米的通道,能与信号肽结合并引导新合成多肽链进入内质网。若多肽链在内质网中未正确折叠,则会通过易位子运回细胞质基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新合成的多肽链进入内质网时未直接穿过磷脂双分子层B
.经内质网加工后的蛋白质也是通过易位子运送到高尔基体的C.易位子具有运输某些大分子物质进出内质网的能力D.易位子具有识别能力,体现了内质网膜的选择性【答案】B【解析】【分析】内质网是对来自核糖体合成的多肽进行进一步加工,高尔基体主要是对蛋白质进行分装和分泌。【详解】A、根据题意可
知,内质网膜上有一个直径大约2纳米的通道,能与信号肽结合并引导新合成多肽链进入内质网,所以新合成的多肽链进入内质网时未直接穿过磷脂双分子层,A正确;B、蛋白质通过出芽的方式形成囊泡,从内质网运往高尔基体,B错误;C、易位子是一种位于内质网膜上的蛋白质复合体,能控制某
些大分子物质的进出,与核孔的功能一样,具有运输某些大分子物质进出的能力,C正确;D、易位子能与信号肽结合并引导新合成多肽链进入内质网,若多肽链在内质网中未正确折叠,则会通过易位子运回细胞质基质,所以易位子进行物质运输时具有识别
能力,体现了内质网膜的选择性,D正确。故选B。7.皱粒豌豆形成的分子机理如下图所示,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皱粒豌豆的形成是因为DNA中插入了一段外来DNA序列引发了染色体变异B.r基因转录的mRNA可能提前出现终止密码子,形成无活性的SBEI蛋白C.RR的植株与rr的植株杂交,F1表现为圆
粒是由于r基因无法表达D.该图可以说明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答案】B【解析】【分析】基因突变是指由于DNA碱基对的置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变化。基因表达是指将来自基因的遗传信息合成功能性基因产物的过程。基因表达产物通常是蛋白质,所有已知的生
命,都利用基因表达来合成生命的大分子。转录过程由RNA聚合酶(RNAP)进行,以DNA为模板,产物为RNA。RNA聚合酶沿着一段DNA移动,留下新合成的RNA链。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场所
在核糖体。【详解】A、皱粒豌豆的形成是因为DNA中插入了一段外来DNA序列引发了基因突变,A错误;B、r基因转录的mRNA可能提前出现终止密码子,缺少61个氨基酸,形成无活性的SBEI蛋白,导致淀粉合成受阻,B正确;C、RR的植株与rr的植株杂交,F1表现为圆粒是由于R基
因表达,合成了有活性的SBEI蛋白,C错误;D、该图可以说明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D错误。故选B。8.研究发现,细菌被T4噬菌体(DNA病毒)侵染后,自身蛋白质合成停止,转而合成噬菌体的蛋白质,在此过程中细菌内合成了新的噬菌体RNA。为探究细菌核糖体是否是噬
菌体蛋白质合成的场所,研究者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上述实验运用了微生物培养技术和密度梯度离心技术B.15NH4Cl和13C-葡萄糖培养细菌,细菌利用它们合成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C.被
T4噬菌体侵染后,细菌体内合成了新的核糖体D.离心结果表明新合成的噬菌体RNA与“重”核糖体结合【答案】C【解析】【分析】本实验目的是探究细菌核糖体是否是噬菌体蛋白质合成的场所,图示标明现在含有15N和13C的
培养基中培养细菌,此后用T4噬菌体侵染,而后转移到含有14N和12C、32P的普通培养基中培养,裂解后可得到含有32P的“重”核糖体,据此分析作答。【详解】A、据图分析,图示过程中有培养基中的培养细菌过程和对裂解细菌的离心技术,即运用了微生物培养技
术和密度梯度离心技术,A正确;B、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含有C、N等元素,15NH4Cl和13C-葡萄糖培养细菌,细菌利用它们合成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B正确;C、结合图示过程可知,细菌最初的核糖体为“重”核糖体,此后在普通培养基培养后,经裂解、离心得到的核糖体仍为“重”核糖体,说
明被T4噬菌体侵染后,细菌体内没有合成新的核糖体,C错误;D、离心结果过表明合成了新的蛋白质,且蛋白质中的N为“轻”型,故离心结果表明新合成的噬菌体RNA与“重”核糖体结合,D正确。故选C。9.“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被写入
我国十九大报告。生态廊道指适应生物迁移或栖息的通道,可将保护区之间或与之隔离的其它生境相连。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廊道建设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多样性层次B.生态廊道建设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就地保护措施C.生态廊道联系碎片化生境,可增加不同物种间的基因交流D.生态廊道建
设可恢复珍稀物种生物数量,提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答案】C【解析】【分析】生物多样性包括3个层次:遗传多样性(所有生物拥有的全部基因)、物种多样性(指生物圈内所有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生态系统多样性。【详解】A、生态廊道建设属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其重要保护的是生态系统多样性层次,A正确;B、生态廊道建设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就地保护措施,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的措施,B正确;C、生态廊道联系碎片化生境,可增加不同种群间的基因交流,C错误;D、生态廊道建设可恢复珍
稀物种生物数量,增加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使营养结构变得更加复杂,进而可提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D正确。故选C。10.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斯万特·帕博,他从化石中提取、测序并绘制了尼安德特人基因组草图,分析了现代人类和已灭绝古代人类的基因差异,在“关于已灭绝人类
基因组和人类进化的发现”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不同生物的元素组成的差异可揭示物种亲缘关系的远近B.测定现代人类和已灭绝古代人类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是生物进化的分子水平证据C.化石是保
存在地壳中的古地质年代的动植物的遗体,是研究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D.现代人类和已灭绝古代人类的基因存在差异与变异具有随机性、不定向性有关【答案】A【解析】【分析】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1)化石证据:在
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2)比较解剖学证据: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是由共同祖先演化而来。这些
具有共同祖先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发展,其结构适应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因而产生形态上的差异。(3)胚胎学证据:①人和鱼的胚胎在发育早期都出现鳃裂和尾;②人和其它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4)细胞水平的证据:①细胞有许多共同特征,如
有能进行代谢、生长和增殖的细胞;②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5)分子水平的证据: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性。【详解】A、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性,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
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差异可揭示物种亲缘关系的远近,亲缘关系越近,则DNA序列和蛋白质中氨基酸序列相似度越高,A错误;B、测定现代人类和已灭绝古代人类基因核苷酸序列,是分子水平上的研究,是生物进化的分子水平证据,B正确;C、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最直接的证据,因为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
活遗迹,直接说明了古生物的结构或生活习性,因此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是化石证据,C正确;D、变异具有随机性、不定向性,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故导致现代人类和已灭绝古代人类的基因存在差异,D正确。故选A。11.如图为甲、乙两个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分析合理
的是()A.甲群落在C对应时期恢复了A对应时期的物种组成B.A→B的深度可以反映甲抵抗外界干扰保持稳态的能力大小C.乙可以表示弃耕农田上起始的演替D.乙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达到最大时群落中各种群密度也达到最大值【答案】B【解析】【分
析】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2、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的3、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存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详解】A、由图可知:甲群
落在C对应时期恢复了A对应时期的物种丰富度,即物种的数目多少,曲线图只能说明甲群落在C对应时期和A对应时期的物种数目相同,而题干中并没有别的信息能够辅助判断甲群落在C对应时期恢复了A对应时期的物种组成情况,A错误;B、图中A→B的深
度表示物种丰富度偏离正常水平的大小,可以反映甲抵抗外界干扰保持稳态的能力大小,B正确;C、乙群落的演替是从0开始的,属于初生演替,而弃耕农田上起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C错误;D、物种丰富度指的是物种数目的多少,
而种群密度反应的是种群数量的多少,二者含义不同,没有必然的联系,D错误。故选B。12.新冠肺炎患者常规治疗时需要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维持内环境稳态,并要定时监测肝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血氧饱和度等指标。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组织液与血浆中的蛋白质、电解质的含
量基本相同B.新冠肺炎患者细胞内液和血浆蛋白外渗可导致出现肺水肿现象C.肝酶含量高于正常值说明肝细胞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D.血氧饱和度正常的生理意义是保证细胞正常氧化分解有机物【答案】A【解析】【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相
对稳定的状态。(2)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3)基础: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4)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A、血浆中的电解质和组织液基本相同,血浆中的蛋白质的含量较组织液的蛋
白质含量要高,A错误;B、细胞内液外渗和血浆蛋白外渗进入组织液,导致组织液含量增加而引起肺部组织水肿,B正确;C、正常情况下,肝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当肝细胞受到损害时,这些酶就会从肝细胞里释放出来,进入血
液里,使血液里的肝酶含量高于正常值,C正确;D、血氧饱和度正常可以保证细胞有机物正常的氧化分解,为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提供能量,D正确。故选A。13.破伤风外毒素是由破伤风杆菌产生的一种强毒性蛋白质,该毒素经脱毒处理后可制成类毒素。下图是关于这种类毒素的一组免疫学实
验,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甲组注射的外毒素不能引起小鼠产生特异性免疫所以小鼠死亡B.乙组小鼠注射的免疫血清中含中和外毒素毒性的蛋白质C.丙组注射的类毒素可以与外毒素特异性结合D.乙组注射免疫血清和丙组注射类毒素都属于免疫治
疗【答案】B【解析】【分析】破伤风外毒素和类毒素均为抗原,前者有毒,后者无毒,两者均会引起免疫反应,诱发机体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和效应细胞,发挥免疫效应。乙小鼠存活的原因是血清含有外毒素对应的抗体,丙小鼠存活的原因是注射的类毒素诱发机体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和抗体,再次注射外毒素
时,可以产生较快较强的免疫效应消灭外毒素。【详解】A、甲组小鼠注射外毒素进入小鼠体内,被小鼠体内免疫细胞识别,能够引起小鼠产生特异性免疫,A错误;B、乙组小鼠注射注射外毒素后注射免疫血清,且乙组小鼠没有死亡,说明抗毒血清中含有抗外毒素的抗体,B正确;C、类毒素具有与外毒素具有相同的抗原,但不会导致
小鼠死亡,类毒素不能与外毒素特异性结合,C错误;D、乙组注射免疫血清属于被动免疫,属于免疫治疗,丙组注射类毒素属于主动免疫,属于免疫预防,D错误。故选B。14.植物的开花受光周期的影响,短日植物开花要求长夜,而
长日植物开花则要求短夜。若以闪光中断其黑暗(如图,虚线为临界夜长),对长日植物和短日植物产生的影响是()A.a、b,d开花:c、e、f不开花B.b、d、f开花:a、c、e不开花C.b、c、f开花;a、d、e不开花D.b、c、d开花;a、e、f不
开花【答案】D【解析】【分析】1、光周期现象,是指植物通过感受昼夜长短变化而控制开花的现象称为光周期现象。昼夜光照与黑暗的交替及其对植物发育,特别是开花有显著影响的现象。2、长日照植物:只有当日照长度超过临界日长(14〜17小时),或者说暗期
必须短于某一时数才能形成花芽的植物。否则不能形成花芽,只停留在营养生长阶段。3、短日照植物:只有当日照长度短于其临界日长(少于12小时,但不少于8小时)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在一定范围内,暗期越长,开花越早,如果在长日照下则只进行营养生长而不能开花。【详解】因为短日植物的花诱导形成要求长夜
,而长日植物则要求短夜。短暂的黑夜可以中断其日照期,闪光可以中断其黑暗。图中a日照长度小于临界日长,所以a不开花,b、c日照长度超过临界日长,所以b、c开花;短日植物开花要求长夜,e、f日照长度长于其临界日长,所以e、f不开花,d日照长度短于其临界日长,d开花,D正确,AB
C错误。故选D。15.取紫色洋葱鳞片叶的2个大小相同、生理状态相似的外表皮细胞,将它们分别放置在甲、乙两种溶液中,测得细胞失水量的变化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溶液中的细胞失水过多死亡,不发生复原B.乙溶
液中的细胞在6min时细胞液浓度恢复处理前状态C.4min时,两个细胞中细胞液浓度不同D.2个细胞变化不同是甲乙溶液的浓度不同引起的【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图分析,图中植物细胞放在甲溶液中,植物细胞的失
水量逐渐增加,当达到一定的时间后,不再增加,所以甲溶液是高渗溶液;放在乙溶液中,植物细胞失水量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达到一定时间后,细胞的失水量逐渐减少,即细胞吸水,说明细胞在乙溶液中发生了质壁分离后自
动复原,因此乙溶液是溶质可以进入细胞的溶液。【详解】A、根据图示不能推测甲溶液中的细胞失水过多死亡,根据图像只能推测甲溶液中的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现象,A错误;B、乙溶液中的细胞在6min时,细胞的失水量为0,但是结合分析,乙溶液中发生了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意味着乙溶液中的溶质分子进
入到细胞内,故细胞液浓度比处理前更大,B错误;C、4min时,放在甲溶液中的植物细胞和放在甲溶液中的植物细胞的失水量虽然相同,但是对甲情况来说是因为甲溶液浓度高导致植物细胞失水所致,而对乙情况来说是因为4min时由于已经有乙溶液
中的溶质进入到植物细胞,植物细胞液浓度增大逐渐从乙溶液中吸水所致,因此乙溶液中植物细胞液的浓度高于甲溶液植物细胞液浓度,C正确;D、结合分析,2个细胞变化不同是甲乙溶液的中溶质的种类不同引起的,D错误。故选C。16.研究人员调查了某动物迁入一定区域后在20年间的种群数量变化情况
,第18年该动物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前某一年的种群数量为N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当N/K的值为1/2时,该动物种群数量增长率最大B.若第18年该动物部分个体迁出,会使其K值减小C.该动物的种群数量在第18-20年会保持恒定不变D.1-N/K的值越大,该动物单个个体可利用的资源和空间越多
【答案】D【解析】【分析】S形曲线中,种群数量增长率:开始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达到K/2之前,种群的增长率在增大,种群数量增长速度加快;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增长速度最快,可见虫害的防治应在K/2点之前;种群数量在K/2~K之间时,受到环
境阻力的影响,种群的增长率在减小,种群数量增长速度减慢;种群数量为K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到达最大值(K值)。【详解】A、N/K的值为1/2时种群数量为K/2,此时该动物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A错误;B、若第18年该动物部分个体迁出,会使其种群数量减少,而K值不变,B错误;C、
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而不是恒定不变,C错误;D、N/K越接近0,1-N/K的值越大,该动物单个个体可利用的资源和空间越多,D正确。故选D。17.反应底物从常态转变为活跃状态所需的能量称为活化能。如图为无催化剂、H+、酶催化下蔗糖水解反应能量变化的示意
图,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酶具有催化作用,是因为能为化学反应提供能量B.E2和E3表示H+和酶为化学反应提供的活化能C.H+降低的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是E2D.酶具有高效性,其实质是在于E1-E3>E1-E2【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
分析,从上至下,曲线分别代表无催化剂、H+、酶催化时化学反应。【详解】A、酶具有催化作用,是因为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A错误;B、E2和E3表示H+和酶催化的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B错误;C、无催化剂时需要活化能是E1,H+参与下的化学反应需要
的活化能是E2,H+降低的化学反应的活化能=E1-E2,C错误;D、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即E1-E3>E1-E2,D正确。故选D。18.如图表示给予蛙离体坐骨神经一次适宜刺激后,神经细胞膜上Na+通道和K+通道开放数量变化。相关叙述正确的是()的的A.兴奋在坐骨神
经上的传导需要消耗能量B.实验中蛙坐骨神经要用蒸馏水始终保持其湿润C.a点时通道蛋白均关闭,神经细胞内外膜电位差为0D.b点时Na+通道开放数最多,此时动作电位达到峰值【答案】A【解析】【分析】静息时,神经细
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膜内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一致。【详解】A、兴奋在坐
骨神经上的传导过程存在钠-钾泵的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A正确;B、蛙为动物,实验中蛙坐骨神经要用生理盐水始终保持其湿润,不能用蒸馏水,B错误;C、分析题图可知,a点时通道蛋白均关闭,但不能说明神经细胞内外膜电位差为0,C错误;
D、b点时Na+通道开放数最多,但此后钠离子仍然内流,故此时动作电位并未达到峰值,D错误。故选A。19.下图表示生物体的同化量在三个主要生命活动间分配的四种情况;①用于与其他物种争夺相同资源所消耗的能量,②用于避免捕食者捕食所需的能量;③用于产生下一代所消耗的能量。下列说法错误的
是()A.生物体的同化量包括用于自身生长繁殖的能量和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B.最可能出现在群落演替早期的是情况甲,该种群的种群密度呈增大趋势C.与其他生物的竞争、捕食越激烈,种群用于繁殖的能量比例就越小D.为防治农田鼠害,可引入天敌,使鼠的能量分配向情况
乙转变【答案】D【解析】【分析】每一营养级同化量的去路:①流向下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②自身呼吸消耗,③流向分解者,④未被利用。【详解】A、同化量由自身生长繁殖的能量和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两部分组成,A正确;B、最可能出现在群落演替早期的是情况甲,低竞争低捕食,所以该种群的种群密
度呈增大趋势,B正确;C、与其他生物的竞争、捕食越激烈,消耗的能量就越多,导致种群用于繁殖的能量比例就越小,C正确;D、为防治农田鼠害,可引入天敌,使鼠的能量分配向情况丙转变,使种群用于繁殖的能量比例较少,从而降低鼠的环境容纳量,D错误。故选D。20.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在植株W(2n=40
)的染色体组中导入了一个抗虫基因A和一个抗除草剂基因B。植株W自交,子代中既不抗虫也不抗除草剂的植株所占比例为1/16。取植株W某部位的一个细胞放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产生4个子细胞。用荧光分子检测基因A和基因B(基因A、基因B均能被荧光标记)。下列叙述错
误的是()A.植株W获得抗虫和抗除草剂变异性状,其原理是基因重组B.若4个子细胞都只含有一个荧光点,则取材部位可能为花药C.若2个子细胞中含有两个荧光点,则另2个子细胞一定不含荧光点D.若4个子细胞都含有两个荧光点,则细胞进行了两次有丝分裂【答案】C【解析】【分析】1、植
株W自交,子代中既不抗虫也不抗除草剂的植株所占比例为1/16,说明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2、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是基因重组,对于不同的受体细胞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详解】A、题中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两种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其原理是基因重组,A正确;B、植株W自交,子代中既不抗虫也不
抗除草剂的植株所占比例为1/16,说明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若4个子细胞都只含有一个荧光点,说明A和B分别进入了不同的细胞,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则取材部位可能为花药,B正确;C、若为有丝分裂,2个子细胞中含有两个荧光点,则另2个子细胞也可以含2个荧光点,C错误;D、若4个子细胞都含有
两个荧光点,说明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一个细胞变成了4个子细胞,说明细胞分裂了两次,D正确。故选C。二、非选择题21.下图是苹果叶肉细胞中淀粉、蔗糖合成及转运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从能量角度分析,光反应是一种___反应,图中光反
应产物B为___,产生后将直接参与___(过程)。追踪并探明卡尔文循环的碳同化路径,可采用的方法是___。(2)研究表明缺磷会抑制光合作用,据图分析其原因:有缺磷会影响___的结构以及ATP等物质的合
成,还会影响___转运出叶绿体。(3)白天叶绿体中合成过渡型淀粉,一方面可以保障光合作用速率___蔗糖的合成速率,另一方面可为夜间细胞生命活动提供___。(4)葡萄糖中的醛基具有还原性,能与蛋白质的氨基结合。光合产物以蔗糖的形式能较稳定地进行长距离运输,其原因是___。若蔗糖合
成或输出受阻,则进入叶绿体的___减少,使三碳糖磷酸大量积累于___中最终导致卡尔文循环减速。这种三碳糖磷酸对卡尔文循环的调节属于___。【答案】(1)①.吸能②.NADPH③.三碳酸还原④.同位素示踪(2)①.类囊体薄膜②.三碳糖磷酸(3)①.大于②.物
质和能量(4)①.蔗糖是非还原性糖,不与蛋白质结合②.磷酸③.叶绿体基质④.负反馈调节【解析】【分析】植物在光照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进行水的光解,产生ATP和NADPH,同时释放氧气。ATP和NADPH用于暗反应阶段三碳化合物的还
原,细胞的呼吸作用不受光照的限制,有光无光都可以进行,为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卡尔文循环为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结合图示可知,该过程中需要的原料有H₂O,CO2,光反应提供的NAD
PH和ATP以及C₅等。【小问1详解】从能量的角度来看,光反应吸收光能,属于吸能反应。据图可知ATP与B共同参与三碳酸还原过程,因此B为NADPH。探究卡尔文循环中碳元素的同化路径,可以采用14C的同位素示踪法。【小问2详解】磷元素参与构成磷脂,磷脂分子参与构成生物膜,因此缺磷
会影响类囊体薄膜的结构,并且由图可知叶绿体膜上的Pi转运蛋白还可以参与三碳糖磷酸的转运,因此缺磷还会影响三碳糖磷酸转运出叶绿体。【小问3详解】结合图示可知,白天叶绿体中合成过渡型淀粉,到了晚上,过渡性淀粉会在叶绿体中被分解成麦芽糖和葡萄糖,然后运出叶绿体后再在细胞质基质合
成蔗糖,转运到果实中储存或其他部位转化或储存,可见过渡性淀粉的合成,一方面可以保障光合作用速率大于蔗糖的合成速率,另一方面可为夜间细胞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小问4详解】葡萄糖中的醛基具有还原性,能与蛋白质的氨基结合。光合产物以蔗糖的形式能较稳定的进行长距离运输,因为蔗糖是非还原性糖,分
子结构中没有醛基,避免了与蛋白质的结合,从而能长距离运输到需要的位置,满足植物其他细胞对物质和能量的需求。由图可知,若蔗糖合成或输出受阻,则进入叶绿体的磷酸减少,使三碳糖磷酸大量积累于叶绿体基质中最终导致卡尔文循环减速,从
而减少蔗糖的进一步生成,这种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22.稻虾综合种养模式是一种新型的生态农业模式,能显著改善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提高浮游植物多样性,促进小龙虾的养殖。某科研小组研究不同施肥模式下稻虾养殖水
体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如下表所示:处理环境参数无机肥有机肥有机-无机复合肥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1.952.292.58浮游植物生物量(mg/L)11.032.77.68水体溶解氧(mg/L)10.60±1
.085.27±0.756.73±0.21回答下列问题:(1)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构成一个___,其中水稻、龙虾、浮游植物等各自生活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利用特定的资源,占据着相对稳定的___,这有利于___。稻田中的植物吸
引昆虫前来觅食,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的功能。(2)在有机-无机复合肥处理的稻田中,浮游植物群落在养殖初期以绿藻、隐藻和硅藻为优势种,养殖中期转变为以绿藻、蓝藻和隐藻为优势种,到养殖末期又回到养殖初期时的优势种状态。该现象说明人类活动与群落演替之间的关系是___。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形式有___。
(3)实验结果表明,仅施用有机肥组的水体溶解氧显著低于仅施用无机肥组,分析原因是___。据表分析,为提高浮游植物群落的丰富度,应对稻田施加___肥。(4)螟虫是一种水稻害虫,在稻虾综合种养模式中,小龙虾捕食浮游动植物、害虫、虫卵、有
机碎屑、动植物尸体等,使螟虫数量下降,小龙虾在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___。除此之外,虾农还利用性引诱剂诱杀螟虫雄性个体调整___,降低出生率,使种群___减小,种群密度下降。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防治螟虫的实践意义是___。【答案】(1)①.群落##生物群落②
.生态位③.充分的利用环境资源④.信息传递(2)①.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②.光能和化学能(3)①.微生物通过有氧呼吸分解有机物,耗氧量大②.有机-无机复合(4)①.消费者和分解者②.性别比例③.自然增长率④.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解析】【分析】
1、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2、生态位: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3、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小问1详解】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构成
一个群落;其中水稻、龙虾、浮游植物等各自生活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利用特定的资源,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充分的利用环境资源。稻田中的植物可以通过自身的颜色或者气味等信息吸引昆虫前来觅食,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信息传递的功能。【小问2详解】在该稻田中
,养殖的不同时期优势种不同,即代表着不同时期发生了群落的演替,而这些演替与人类投放的有机-无机复合肥有关,故该现象说明人类活动能改变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而在该稻田中,某科研小组往该生态系统施用了肥料,故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形式有光能和肥料中的化学能。【小问3
详解】作物不能直接利用有机物,需要微生物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才能利用,这一过程中微生物进行了有氧呼吸,消耗了大量氧气,故仅施用有机肥组的水体溶解氧显著低于仅施用无机肥组。丰富度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据表分析,施有机-无机复合肥的组比仅施无机肥和仅施有机肥的组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高,故为提高
浮游植物群落的丰富度,应对稻田施加有机-无机复合肥。【小问4详解】小龙虾捕食浮游动植物、害虫、虫卵,说明小龙虾是消费者,摄食有机碎屑、动植物尸体说明小龙虾是分解者,故小龙虾在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消费者和分解者。利用性引诱剂诱杀螟虫雄性个体
可以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从而通过降低出生率,使种群自然增长率减小,进而降低种群密度。在稻田中,防治螟虫使水稻的能量减少流向螟虫,更多的流向人类,故防治螟虫的意义在于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
部分。23.罗猫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其毛色受常染色体上基因B+、B和b控制,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图,以黑色和巧克力色罗猫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所得1F中黑色:巧克力色:白色=2:1:1。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1)基因B+可以突变为B和b,这体现了基因突变的_
__。这三个基因之间的显隐性关系是___。(2)1F中黑色猫基因型是___,让1F黑色和巧克力色猫自由交配,理论上,2F中猫的毛色表型及比例为___。(3)遥罗猫的毛色还受另一对等位基因R和r控制,R基因能控制合成红色色素,r无法控制色素合成。当红色基因R纯合时,毛色均表现为红色,当
R基因杂合时,基因B+和R均可表达,毛色表现为红黑相间,这类猫称为玳瑁猫。的①为了判断R/r基因是否位于X染色体上,科研人员选择了纯合的红色和纯合黑色猫杂交,根据结果,推测出了该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请写出相关的遗传图解____(写出一种情况即可)。②已证实R/r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研究发现,在哺
乳动物雌性个体胚胎发育过程中,细胞中的2条X染色体会随机失活1条(失活的染色体上的基因无法表达),请推测基因型为B+B+XRXr个体的毛色表现为红黑相间的原因是___。③调查发现一只红色雌猫(bbXRXR)与
一只黑色雄猫(B+B+XrY)交配生下一只玳瑁猫,仅考虑减数分裂染色体分离异常,出现该猫的原因是___。若让其与白色雌猫杂交,理论上,后代出现玳瑁雄猫的概率是___。【答案】(1)①.多方向性②.B+>B>b(2)
①.B+B和B+b②.黑色:巧克力色:白色=5:3:1(3)①.方案一B+B+XRY(或BBXRY或bbXRY)和B+B+XrXr方案二B+B+XRXR(或BBXRXR或bbXRXR)和B+B+XrY②.XR失活时,表现为黑色,Xr失活
时,表现为红色③.父本在减数分裂过程中X和Y染色体没有正常分离,产生了含XrY的精子④.1/12【解析】【分析】选择黑色和巧克力色罗猫作为亲本进行杂交,所得F1中黑色:巧克力色:白色=2:1:1,说明亲本均为杂合子,F1才能产生白色bb,即亲本黑色为B+b,巧克力色为Bb,其显性关系为
B+>B>b。【小问1详解】基因B+可以突变为B和b,这体现了基因突变的多方向性。F1中黑色:巧克力色:白色=2:1:1,符合3:1的变式,说明基因B+、B和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F1中黑色:巧克力色:白色=2:1:1,说明亲本均为杂合子,F1才能产生白色bb,
即亲本黑色为B+b,巧克力色为Bb,其显性关系为B+>B>b。【小问2详解】由(1)可知,F1中黑色猫基因型是B+b、B+B,让F1黑色雌雄猫和巧克力色(Bb)雌雄猫混在一起自由交配,产生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为B+:B:b=1:1:1,F2中白色猫出现的概率是1/
3×1/3=1/9。F2黑色猫的概率1-1/9-(1/3×1/3+1/3×1/3×2)=5/9,F2中巧克力色猫出现的概率是1-1/9-5/9=3/9。F2中猫的毛色表型及比例为黑色:巧克力色:白色=5:3:1。【小问3详解】①若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选择纯合的红色雄猫(__XRY)与纯合的黑色
雌猫(B+B+XrXr)进行杂交,或__XRXR和B+B+XrY杂交,则雄性均为黑色猫(B+_XrY),雌性均为玳瑁猫(B+_XRXr)。即方案一:B+B+XRY(或BBXRY或bbXRY)和B+B+XrXr;方案二:B+B+XRXR(或BBXRXR或bbXRX
R)和B+B+XrY。遗传图解如下:②由于2条X染色体会随机失活1条,失活的染色体上的基因无法表达,基因型为B+B+XRXr的个体,XR失活时,表现为黑毛,Xr失活时,表现为红毛。③一只红色雌猫(bbXRX
R)与一只黑色雄猫(B+B+XrY)交配,正常情况下,会生出B+bXRXr、B+bXRY,由于雄猫没有两条X染色体,不会出现两条X染色体随机失活的现象,但现在出现了一只玳瑁雄猫,其基因型为B+bXRXrY,与白色雌猫(bbXr
Xr)杂交,产生的基因型及比例为B+bXRXr:B+bXrXrY:B+bXrXr:B+bXRXrY:B+bXRXrXr:B+bXrY:bbXRXr:bbXrXrY:bbXrXr:bbXRXrY:bbXRXrXr:
bbXrY=1:1:1:1:1:1:1:1:1:1:1:1,后代出现玳瑁雄猫的概率是1/12。24.在叶片受到严寒、损伤或感染等各种不利的环境条件时,在叶柄基部开始形成离层(如图甲所示),从而使叶片从植物体上脱落。离层部位细胞内的相关生命活动如图乙所示。离层区细胞两侧(近基端和远基端)的生长素
浓度与叶片脱落关系如图丙。(1)据图乙可知叶片受到不利的环境条件时,___的释放量增加,促使受上述环境影响的叶片脱落,从而增强植物体的___。(2)①过程所需的酶为___,合成的mRNA需在___中加工后再与A结合。A结构中进行的过程是___,从图中可以看出,
成熟mRNA分子上可以结合多个结构A。其意义是___。(3)结构C中的物质可能是___,②过程是___,这种物质通过细胞膜的方式与细胞膜的___(结构特点)有关,该过程也体现了各种生物膜之间在___上具有一定的联系。(4)依据图丙可知,当远基端生长素浓度___近基端生长素浓度时,叶柄脱落。
已知生长素在叶柄内是从远基端向近基端进行主动运输,结合对图丙的分析,可得出叶柄内生长素的运输对乙烯合成的作用是___。【答案】(1)①.乙烯②.抗逆性(2)①.RNA聚合酶②.细胞核③.脱水缩合(翻译)④.能够在短
时间内,迅速合成较多的产物(3)①.纤维素酶②.胞吐③.流动性④.结构和功能(4)①.小于等于②.促进【解析】【分析】题意分析:乙烯浓度升高激活控制酶合成的基因的表达,即乙烯促进了酶的合成,酶分泌到细胞外分解细胞壁,从而形成离层;图乙分
析可知,当近基端生长素浓度大于远基端生长素浓度时,叶片加速脱落,当近基端生长素浓度小干远基端生长素浓度时,叶片不脱落。【小问1详解】知叶片受到不利的环境条件时,乙烯浓度升高与活性受体结合,激活细胞内相关基因的表达,促使叶片脱落,从而增强植物体的抗逆性。【小问2详解】①表示转录,催
化该过程的酶是RNA聚合酶,合成的mRNA需要在细胞核中加工成熟后再与A核糖体结合进行翻译过程(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一个成熟的合成的mRNA分子上可以结合多个核糖体,意义是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合成较多的产物。【小问3详解】根据图示,结构C中的物质具有溶解细胞壁的作用,细胞壁的组成成分是纤维
素和果胶,所以结构C中的物质可能是纤维素酶。②是分泌囊中的物质分泌出细胞外,代表胞吐,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该过程也体现了各种生物膜之间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一定的联系。【小问4详解】图示说明,当远基端生长素浓度小于等于近基端生长素浓度时,叶柄脱落。当远基端生长素浓度大于近基端生长素浓度时,叶柄不脱落
。生长素只能单方向的从浓度高的一端向浓度低的一端进行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叶柄内生长素的运输,能促进乙烯的合成,从而促进脱落。【点睛】本题综合考查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
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25.多种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神经细胞分泌的递质。(1)在心脏的搏动中,交感神经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膜上的β—肾上腺素受体结合,心率加快:副交感神经释放乙酰胆碱,与心肌细胞膜上M型受体结合,心率减慢。为研
究这两种神经对心脏作用的强度差异,科学家给两组健康志愿青年分别注射等量的阿托品和心得安,给药次序和测得的平均心率如上图所示。根据实验结果,可推测心得安是___受体的阻断剂。注射心得安会使得交感神经的促进作用___,注射阿托品后心率的变化幅度明显___注射心得安后心率的变化幅度
,这说明副交感神经对心跳的抑制作用___交感神经对心跳的促进作用。(2)研究表明,神经末梢中的递质“多巴胺”缺乏是帕金森氏病的病因,并找到了“多巴”作为缓解该病的有效药物,现在已知“多巴”可以在人体内转化成“多巴胺”;而一种名为“利血平”的药物可耗竭神经末
梢中的多巴胺。为了验证“多巴胺缺乏是引起运动震颜的原因”,请依据所给的材料和用品来补充和完善实验设计的方法步骤,并预测实验现象和得出结论。①主要实验材料和用品:小鼠、生理盐水、用生理盐水配制的一定浓度的利血平溶液,用生理盐水配制的一定浓度的多巴溶液等。②实
验步骤第一步:把___的健康小鼠随机均分为A、B两组。第二步:给___,随后将它们放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饲养一段时间,预测小鼠将出现的运动状况是___。第三步:继续实验,给___,然后将它们仍放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饲养一段时间
,预测小鼠将出现的运动状况是___。③实验结论:___。【答案】(1)①.β-肾上腺素②.减弱③.大于④.大于(2)①.第一步:生理状态相似②.A组注射一定浓度的利血平溶液,B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③.A组出现运动震颤,B组运动正常④.A组注射一定浓度的多巴溶液,
B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⑤.A组运动恢复正常,B组运动正常⑥.多巴胺缺乏是引起运动震颤的原因【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心得安使心率减慢,阿托品使心率加快,并且加快的幅度大于减慢的幅度。【小问1详解】据图可知,心得安可使心
率减慢,推测其影响交感神经作用,是β-肾上腺素受体的阻断剂。阿托品使心率加快,影响副交感神经作用,是M型受体阻断剂。注射心得安会使得交感神经的促进作用减弱,注射阿托品和心得安前后对比可知,注射阿托品使心率加快,注射心得安使心率减慢,且加快的幅度大于减慢的幅度,说明副交感神经
对心跳的抑制作用远超过交感神经对心跳的促进作用。【小问2详解】实验目的是验证“多巴胺缺乏是引起运动震颤的原因”,所以自变量是是否有多巴胶,因变量是运动的震颤情况。故实验组注射一定浓度的多巴溶液,而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实验设计需要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注射多巴,
其余均为无关变量。第一步:把生理状态相似的健康小鼠随机均分为A、B两组。第二步:给A组注射一定浓度的利血平溶液,B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随后将它们放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饲养一段时间,预测小鼠将出现的运动状况是A组出现运动震颤,B组运动正常。第三步
:继续实验,给A组出现运动震颤,B组运动正常,然后将它们仍放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饲养一段时间,预测小鼠将出现的运动状况是A组运动恢复正常,B组运动正常。分析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发现A组注射一定浓度利血平后出现运动震颤,一段时间后注射多巴溶液后运动恢复正
常,而利血平可耗竭神经末梢中的多巴胺,由此可推断出该实验的结论是多巴胺缺乏是引起运动震颤的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