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4-2025学年精品同步试题 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统编版2019)5 《论语》十二章 Word版含解析.docx,共(6)页,32.229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dc94e1b0b1a8d0b15a3e6e21bc928e3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5《论语》十二章课后巩固与提升一、文本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季氏.①将伐颛臾。冉有、季路②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
..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③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④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⑤。今不取,后世必为
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
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注①季氏:季孙氏,这里指季康子。他是鲁国大夫,鲁哀公的权臣。②冉有、季路:冉有,名求,字子有。季路,名由,字子路。此二人都是
孔子的弟子,季氏的家臣。③周任:古代一位有名的史官。④兕(sì):一种类似野牛的独角怪兽。⑤费:季孙氏的私邑,在今山东费县。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
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B.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C.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D.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答案:D解析:“昔者”是“先王”句的状语,其前
断开,排除A、B两项;“社稷”作“臣”的定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氏”,古时同姓贵族的分支。随着同一祖先的子孙繁衍增多,一个家族往往分成若干支散居各处。各分支子孙除保留姓外,还为自己取一个称号作为标志,谓之“氏”。B.“社
稷”,“社”指谷神,“稷”指土神。古时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祭祀社稷,后来用“社稷”代表国家。C.“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对老师、学者的称呼。孔门尊称孔子为夫子,后因以特指孔子。D.“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人臣至此便会肃然起敬
。后借指内部。答案:B解析:“社”指土神,“稷”指谷神。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主要通过叙写孔子与其弟子冉有、季路的对话,批驳了季氏企图吞并颛臾的野心,驳斥有力。“何以伐为”等反诘句的运用使感情色彩强烈。B.本文破中有立,驳斥有理有据,立论
坚实可靠。文章既对历史事实进行了深入分析,也对现实形势做出了精辟阐述,说理层层深入,令人叹服。C.孔子历来主张温、良、恭、俭、让,但在原则问题上,他却是毫不退让的。本文主要通过对孔子动作和神态的细笔描绘,来表现其人格的
可贵。D.本文多处运用比喻论证来论述观点,深入浅出,增添了说理的形象性。如将季氏比作虎兕,将颛臾比作龟玉等。答案:C解析:“动作和神态的细笔描绘”错,文中并无对孔子动作和神态的描绘。4.把文中画横线的
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2)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参考答案:(1)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为患,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
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2)正因为要做到这样,所以远方的人如果不归顺,就实行文教德政使他们归顺。他们归顺之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5.本文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政治主张?参考答案:体现了孔子反对武力征伐,提倡以仁德
服人的政治主张。参考译文季孙氏将要攻打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准备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孔子说:“求!恐怕该责备你们吧?颛臾,当初先王让它做东蒙山的主祭,并且它地处鲁国境内。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冉有说:“季孙氏想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孔子说:“求!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务,不能施展才能就不要担任那职务。’(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扶助盲人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
从笼子里跑出来为患,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冉有说:“如今那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费城。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患。”孔子说:“求!有品德的人憎恨那种回避说自己愿意去做那件事却一定要编造这种辩解之词(
来搪塞)的人。我听说国君和大夫(诸侯的封地叫国,卿大夫的封地叫家),不怕财富少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原来是财物平均分配就无所谓贫穷,上下能和睦相处就无所谓寡,安定的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正因为要做到这样,所以远方的人如果不归顺,就实
行文教德政使他们归顺。他们归顺之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如今由与求你们二人辅佐季孙氏,远方的人不归顺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顺,国家四分五裂却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在鲁国境内策划发起战争。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在宫廷之内啊。”(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6~7题。经鲁祭孔子而叹之①李隆基夫子何为者,栖栖②一代中。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③。叹凤嗟身否④,伤麟怨道穷⑤。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⑥。注①开元十三年(725)冬,一向崇儒的唐玄宗到泰山
封禅,路过孔子故里,亲自祭祀,写了这首诗,对孔子一生的坎坷际遇感叹不已。②栖栖:忙碌的样子。③汉代刘馀封鲁王,拆了孔子故宅,改为鲁王宫。④《论语·子罕》:“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⑤《史记·孔子世家》:“及西狩见麟,(孔子)曰:吾道穷矣!”⑥《礼记·檀弓上》:“予
畴昔之夜梦坐奠于两楹之间。夫明王不兴,而天下其孰能宗予?予殆将死也。”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以疑问入笔,写作者祭奠孔子时谦恭行礼,心中感慨万千。B.颈联将孔子比作凤凰、麒麟,感叹孔子生不逢时,到处碰壁,其思想也行不通。C.尾联说孔子被后世隆重祭奠,他希望死后能够留
名和得到重视的愿望如今已然实现。D.这首诗虽然用典很多,但都紧合孔子身世,故读起来也不觉其多。答案:B解析:B项,“将孔子比作凤凰、麒麟”错。传说凤凰是祥瑞的象征,凤凰出现就表示天下太平;圣人受命,黄河就出现图画。孔子借此比喻当
时天下清明无望。麒麟是瑞兽,象征太平盛世。相传孔子见人捕获了麟,曾大为悲痛地说:麟出而死,我的愿望无法实现了。7.本诗尾联表达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①欣慰之情。诗歌尾联的意思是,如今我来祭奠,看见祭奠仪式如此隆重,应当就是孔子当年梦见的那样,他
的梦想今天终于变成了现实,该多么高兴啊!表达了作者的欣慰之情。②敬仰之情。尾联写眼前隆重的祭奠仪式,表达出人们也包括作者对孔子的崇敬和敬仰。③自得之意。尾联也隐含着作者以明王自居的意思,觉得现在天下已经大治,实现了
孔子的社会政治理想,“天下其孰能宗予”的“孰”正是自己,不无自得之意。解析:首先理解“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这两句诗意:如今我来祭奠,看见祭奠仪式如此隆重,应当就是孔子当年梦见的那样,他的梦想今天终于变成了现
实,该多么高兴啊!单单分析这两句诗就可以得出“欣慰之情”。其次,分析关键词“两楹奠”,可以知道是两楹之间祭奠孔子的隆重仪式,这表现出对圣贤的敬仰之情。再次,知人论世,作者是皇帝,现在又实现了孔子无法实现的政治理想,结合上面的诗句,可以看出他将自己与孔子之前的困境相对比,有自得之意。二、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对于孔子所讲的“仁”,要从孔子所处的历史环境中给予评价。从根本上说,“仁”字的本义是“仁者,人也”,也就是“拿人当人”,也就是“爱人”。孔子生于乱世,他家原是宋国的贵族
,后来家族渐渐没落,到鲁国。他幼年丧父,年纪不大就出去谋生,还要奉养母亲,()。当时正值列国纷争、、拿人不当人的奴隶社会末期。面对这样一个黑暗的社会现实,孔子举起“拿人当人”的“仁”字旗帜,倡导“泛爱众,
而亲仁”,无疑是很伟大的,而且他也是尽自己所能来自己的学说。在孔子以前,学校在贵族手中,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上学。于是,从孔子开始办私人学塾,以“有教无类”广收平民子弟。这就是孔子伟大人格的一个具体体现。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流落生灵涂炭践
行把持B.流浪寸草不留实行陷落C.流浪生灵涂炭实行把持D.流落寸草不留践行陷落答案:A解析:“流落”,穷困潦倒,漂泊外地。“流浪”,生活没有着落,到处转移,随地谋生。文段中说的是孔氏家族漂泊到鲁国,应用“流落”。“生灵涂炭”,形容政治混乱时期人民处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中。“寸草不留”,形
容遭到天灾人祸后破坏得非常严重的景象。根据后文“拿人不当人”可知,应用“生灵涂炭”。“践行”,实行,实践。“实行”指用行动来实现(纲领、政策、计划等)。文中指孔子亲身实践自己的学说,应用“践行”。“把持”,独占位置、权力等,不让别人参与(含贬义)。“陷落”,(领土)被敌人占领。根据后文“只有贵
族子弟才能上学”可知,应用“把持”。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所以他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从而和下层社会有着一定的联系B.所以他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因而和下层社会有着一定的联系C.所以他和下层社会有着一定的联系,进而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
D.所以他和下层社会有着一定的联系,从而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答案:D解析:此处说的是孔子从小生活艰苦,故接触到了下层社会,因此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两者是因果关系,而“进而”表递进,不合语境,故排除C项。分析选项来看,应该是先“和下层社会有
着一定的联系”,然后“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故排除A、B两项。1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从孔子开始办私人学塾,以“有教无类”的方针广收平民子弟。B.从孔子才开始办私人学塾,围绕“有教无类”广收
平民子弟。C.孔子开始办私人学塾,以“有教无类”的方针广收平民子弟。D.孔子开始办私人学塾,“有教无类”的方针广收平民子弟。答案:C解析:画线句存在两处语病:第一处是介词“从”淹没主语,导致成分残缺,可将“从”删掉;第二处是“有教无类”
后缺少中心语,属于成分残缺,可在其后加“……的方针”。A、B两项没有改正第一处语病,D项“有教无类”前缺少介词“以”。11.请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字。春秋战国诸子百
家中,各学派皆有其特色鲜明的吏治主张。其中,儒家以“君权神授”和“以德配天”理论为政府权力的合法性进行解释,对待吏治,儒家遵循“伦理学”的思路:择贤人执政并以德礼约束官员。与儒家“伦理学”思路不同,法家从“人性自利”的观点出发,强调君主运用“法”“术”相结合
的手段驾驭百官。在道家观念中,政治实为“恶之源”,只有最大限度地限制政府作为,实现“权力谦抑”,才能矫治天下乱象。参考答案:诸子百家对吏治问题的主张不同:儒家主张尊伦理择贤执政,以德治官;法家主张君主以“法”“术”驾驭百官;道家主张“权力谦抑”(或限制政府权力)。解析:这
是一个总分关系的议论文段,第一句总说,然后从儒家、法家、道家三个方面加以印证,因此关键信息要包含总说的内容和各家观点。1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儒家幸福观主要体现在关于人生理想的论述当中,其特点
一是①,二是社会幸福重于个人幸福。孔子是对于物质享受与精神快乐两相兼顾的人,但更重视后者。他的学生颜回,日子过得很苦,但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对这种幸福观极为赞许。但是,这种幸福观错在②,发展到极端,就是
禁欲主义。道家幸福观主张对物质财富、生死寿夭等都持淡泊态度,注重人之本性的内心的幸福,对于儒家幸福观③。参考答案:①精神快乐重于物质享受②把物质享受与精神快乐对立起来③是一种补充解析:第①处,要与特点二在表达内容和形式上形成对应,且与后文“孔子是对于物质享受与精神快乐两相兼
顾的人,但更重视后者”照应;第②处,结合颜回清苦的生活与快乐提炼,再结合后文“发展到极端,就是禁欲主义”作答;第③处,是对道家幸福观与儒家幸福观的关联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