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4-2025学年精品同步试题 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统编版2019)7 兼爱 Word版含解析.docx,共(7)页,31.936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6a8e579c81fdce80d10a25748521ec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7兼爱课后巩固与提升一、文本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子墨子...言曰: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盖其语人异义。其人兹众,其所谓义者亦兹众。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是也。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
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至有余力,不能以相劳;腐歹丂余财,不以相分;隐匿良道,不以相教,天下之乱,若禽兽然。夫明乎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天子、三公..既以立,
以天下为博大,远国异土之民,是非利害之辩,不可一二而明知,故画分万国,立诸侯国君。诸侯国君既已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其国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正长。正长既已具,天子发政于天下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上有过则规谏之,下有善则傍荐之。上同而
不下比者,此上之所赏而下之所誉也。意若闻善而不善,不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弗能是,上之所非弗能非;上有过弗规谏,下有善弗傍荐;下比不能上同者,此上之所罚而百姓所毁也。”上以此为赏罚,甚明察以审信。国君者,国之仁人也。国君发政国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必以告天子。天子之所是,皆
是之;天子之所非,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学天子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天子之善行。”则天下何说以乱哉?察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天子唯能壹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灾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
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是故子墨子言曰:“古者圣王为五刑..,请以治其民,譬若丝缕之有纪,罔罟之有纲,所连收天下之百姓不尚同其上者也。”(选自《墨子·尚同上》,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
子/而不上同于天/则灾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B.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灾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C.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
/而不上同于天/则灾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D.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灾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答案:A解析:“今若天飘风苦雨”,意思是“现在假如天刮大风下久雨”,中间不应断
开,排除C项;“此……者也”是判断句,中间不应断开,排除B、D两项。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墨子”指墨翟。前一个“子”是夫子(即先生、老师)的意思,是弟子们对墨翟的尊称。墨翟,是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B
.“百姓”,在文中指平民,但战国之前“百姓”也指贵族,如《诗经·天保》“群黎百姓”,郑玄注为:“百姓,百官族姓也。”C.“天子、三公既以立”中的“三公”是一种爵位。爵位是古代天子或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赏
,可以世代相传。D.“五刑”指古代五种轻重不等的刑罚,在不同历史时期,其所指各异,秦以前指墨、劓、剕、宫、大辟五种刑罚。答案:C解析:“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不是爵位。《尚书大传》《礼
记》等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周礼》则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墨子认为,上古时期百姓之间相互残害,导致有余力的人不能帮助别人,进而造成天下混乱,天下犹如禽兽一般。B.墨子认为,天下大乱的原因在于没有
行政长官,所以只要选择有才能、品德好的人作为天子,天下即可达到清平大治的境界。C.墨子认为,民众判断是非曲直要以上面的意见为准,而不能与下面相互勾结。D.墨子认为,天下混乱是由于没有符合天意的好的首领,因此主张要选择“仁人”“贤者”来担任国
家各级领导并有效治理国家。答案:B解析:B项,“所以只要选择有才能、品德好的人作为天子,天下即可达到清平大治的境界”错,这是主观臆断。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是也。(2)上以此为赏罚,甚明察
以审信。参考答案:(1)因此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意见对而别人的意见错,因而相互攻击。(2)上面根据这些方面来行使赏罚,就必然十分清楚明白,审慎而有信。5.你是如何理解墨子“尚同”思想的?简要概括说明。参考答案:“尚同”思想就是希
望选择贤君能臣,百姓能和天子有统一的目标,上下同心,建立一个“大同”的国家。参考译文墨子说:古时人类刚刚诞生还没有刑法、政令的时候,人们用言语表达的意思都不同。人越多,不同的意见也就越多。因此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意见对而别人的意见错,因而相互攻击。所以在家庭内父子兄
弟常因意见不同而相互怨恨,使得家人离散而不能和睦相处;天下的百姓都用水火毒药相互残害。即使有余力也不能帮助别人;多余的钱财宁愿让它腐烂,也不分给别人;隐藏起好的知识,不肯教给别人,以致天下混乱,有如禽兽一般。明白了天下大乱的原因,是没有
行政长官。所以(人们)就选择贤能的人,立之为天子。立了天子之后,因为他的力量还不够,又选择天下贤能的人,把他们立为三公。天子、三公已立,又因为天下地域广大,他们对于远方异邦的人民以及是非利害的辨别,还不能逐一了解,所以又把天下划为许多国家,设立诸侯国君。诸侯国君确立
后,又因为他们的力量还不够,又在他们国内选择一些贤能的人,把他们立为行政长官。行政长官设立之后,天子就向天下的百姓发布政令,说道:“你们听到善和不善,都要报告给上面。上面认为是对的,大家都必须认为对;上面认为是错的,大家都必须认为错。上面有过失,就应该规谏,下面有好人好事,就应当访求并推荐给国
君。是非与上面一致,而不在下面勾结,这是上面所赞赏、下面所称誉的做法。假如听到善与不善,却不向上面报告;上级认为对的,也不认为对,上面认为错的,也不认为错;上面有过失不能规谏,下面有好人好事不能访求并推荐;与下面勾结而不与上面一致,这是上面所要惩罚
,也是百姓所要非议的(做法)。”上面根据这些方面来行使赏罚,就必然十分清楚明白、审慎而有信。国君是这一国的仁人。国君发布政令于国中百姓,说道:“听到善和不善,必须报告给天子。天子认为是对的,大家都必须认为对;天子认为是错的,大家都必须认为错。去掉你们不好的话,学习天子的好话;去掉你
们不好的行为,学习天子的好行为。”那么,还怎么能说天下会乱呢?我们考察天下治理得好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天子能够统一天下的意见,所以天下安定。天下的老百姓都知道与天子一致,而不知道与天一致,那么灾祸还不能彻底除去。现在假如天刮大风下久雨,频频而至,这就是上
天对那些不与上天一致的百姓的惩罚。所以墨子说:“古时圣王制定五种刑罚,用它来治理人民,就好比丝线有头、网罟有纲一样,是用来收紧那些不与上面意见一致的老百姓的。”(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6~7题。题梵隐院①方丈梅晏敦复②亚③槛倾檐一古梅,几番有意唤春回。吹香自许仙人下,
照影还容高士来。月射寒光侵涧户,风摇翠色锁阶苔。游蜂野蝶休相顾,本性由来不染埃。注①梵隐院:在浙江定海。②晏敦复:南宋诗人。③亚:同“压”。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以简洁的笔墨勾勒出古梅在彻骨的清寒中傲然绽放,为的是唤得春回人间,以此赞扬梅花报春而
不争春的高贵品格。B.颔联以“吹香”和“照影”描写梅花的清香与芳姿,而这只允许仙人和高士欣赏和品鉴。梅如人品,人如梅品,二者互赏而心志契合。C.颈联写“月光皎洁,清辉如霜;梅摇影动,洒布阶苔”,诗人借月光把梅的精神具体化,进
一步从正面突显了梅花的高洁、晶莹。D.作者移情于物,以澄澈淡泊的胸怀观照高雅香洁的梅花,创造了“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答案:C解析:C项,“从正面突显了梅花的高洁、晶莹”错,非正面突显,而是用月光、梅影侧面烘托梅
花的高洁。7.这首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有什么样的品质?参考答案:①尾联以比喻的手法写梅花因本性超尘拔俗而拒绝俗人相扰;②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志趣高洁,不与趋炎附势的人同流合污;③同时也表现
出诗人孤芳自赏、正直脱俗的品格。解析:“游蜂野蝶休相顾,本性由来不染埃”,这两句直接赞颂梅花品格的高洁。“游蜂野蝶”喻指世俗中人,品格庸俗之人。花香美自然蜂围蝶转,好像世人趋于势利。梅花则不然,它超尘拔俗,拒绝蜂蝶相扰,因为它“本性由来不染埃”,写出梅花因本性超尘拔俗而拒绝俗人
相扰。诗人所谓的“不染埃”指的是志趣高洁,不与趋炎附势的人同流合污。志趣高洁体现着诗人对自己的道德要求,诗中处处体现着诗人孤芳自赏、正直脱俗的志趣。二、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家训只是古代家书的一种
形式。更多的古代家书则晓之以理,(),劝诫子孙为人处世之道、治家守业之理,做一个符合儒家伦理规范的谦谦君子。父辈们总是用丰富的生活阅历、沧桑历尽的人生经验、伟岸正直的道德人格来教益自家子孙,但不经意中,家书丰富了民族文化的收藏,成为一笔所有子孙后代的公共财富,穿越了千年的时空。即使是今日翻开阅读
,仍觉熠熠生辉。家书的教益固然让人受益和称颂,其蕴含的真情却也一样打动人心。沈从文的结发妻子张兆和手捧数百封家书,感喟涕流:我是全北京最()的人了。柳亚子在写给夫人郑佩宜的信中,从饮食起居到锅碗瓢盆,
事无巨细,一一过问,其情之深切,感人至深。家书因其亲切自然而更能贴近读者的心灵,其对()的平常生活的描述与记录更能激发读者的共鸣。家书里的文字是那么灵动而饱含深情。随意走进一个章节,家书里的情节都是那么生动感人;随意从一个章节出发,都可以轻松地“()”到我们现在的生活场景中来。对
一个家来说,家书是一条纽带,①;对我来说,家书就是一处磁场,②。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娓娓道来富有衣食住行嫁接B.侃侃而谈富足悲欢离合链接C.娓娓道来富有衣食住行链接D.侃侃而谈富足悲欢离合嫁接答案:C解
析:“娓娓道来”指连续不断地说、生动地谈论。“侃侃而谈”形容人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根据语境,应用“娓娓道来”。“富有”强调拥有得多;“富足”强调充足。从前文的“数百封家书”可知应用“富有”。“衣食住行”指穿衣、吃饭、住房、行
路等生活上的基本需要。“悲欢离合”泛指生活中的种种境遇。应用“衣食住行”。“嫁接”和“链接”都是比喻用法,过去和现在之间,用“链接”更恰当。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家
书成为一笔所有子孙后代的公共财富,穿越了千年的时空,丰富了民族文化的收藏B.家书穿越了千年的时空,成为所有子孙后代的一笔公共财富,丰富了民族文化的收藏C.家书丰富了民族文化的收藏,穿越了千年的时空,成为一笔所有子孙后代的公共财富D.家书穿越了千年的时空,丰富
了民族文化的收藏,成为所有子孙后代的一笔公共财富答案:D解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语序不当,根据从古至今再向未来的时间顺序以及多重定语语序的要求,D项修改最恰当。1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答案示例:①传承优良传统风尚
(连接先辈与后人)②让我感受到先辈牵引的力量(意思符合即可)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2题。曾点言志,没有说治国平天下的想法,只提沐浴、吹风、歌咏,似有胸无大志【甲】之嫌,而孔子居然还对他的话表示赞许,这就很耐人寻味了。而孟
子也说过“穷则独善其身”,可见在早期的孔孟思想中已经包含了一些道家的心理。那么可以做一个大胆的假设:儒中有道,道中也必有儒,儒道互补并非中国文化两千多年来发展的结果,而是人性使然。因此儒道两家在作为一种学术流派产生之始,甚至在产生之前,就已经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带着这个假设,
我们再来看老子,也就能理解他说的“治国爱民”这些话了。而庄子虽然总是批评儒家,但也同意“德无不容,仁也;道无不理,义也。”【乙】如果老庄真如他们所说的完全弃尘绝世,就应该像《论语》里提到的几位隐士——接舆、长沮、桀溺等
——【丙】连姓名都不留,更不用谈著书立说、设帐授徒了。可见老庄是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在社会责任感这一方面,他们与孔孟是一样的。同源异流是儒道互补的根本特征,只不过孔孟关注的是人的社会性和文明秩序的发展,老庄关怀的是人类生命与心性的和谐与自然。他们都重视人性
和社会问题,只是朝着不同的学术方向发展。但无论二者的差异多么大,却能彼此依存,形成互补,本同末异,殊途同归。【丁】11.下列对原文甲、乙、丙、丁四处相关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处“胸无大志”使用欠妥,这里不应该评价曾点“
心中没有远大的志向”,改为“不学无术”更合文意。B.乙处标点使用错误,此处属句中的引用,句号应放在引号的外面。C.丙处破折号使用正确,两个破折号表示插入解释说明,其作用和括号的作用类似。D.丁处前面的句子是病句,病因是“本同末异”和“殊途同归”矛盾,应删掉后者。答案:A解析
:根据前文可知,曾点言志的时候没有说治国平天下的远大志向,只说沐浴、吹风、歌咏这样的小志向,用“胸无大志”合适,“不学无术”语意过重。12.反证法是一种常用的论证方法:首先做出某个假设,然后推出其与定理、事理或已知条件矛盾,从而证明假设不成立,以此得出与假设相反的结论。试分析
第二段所用的反证法的推理思路。参考答案:假设老庄完全弃尘绝世成立,那么他们就应像接舆、长沮、桀溺等几位隐士一样,不留姓名,不著书立说、设帐授徒。但事实上老庄与孔孟一样行入世之事,这与已知事实矛盾。所以,老庄完全弃尘绝世这个假设不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