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山东省德州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3)页,550.846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dad44b400ceb23c1219d5a735016662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高二年级6月份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2023.06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距今约1万年的湖南玉蟾岩遗址出土了大量石器、动物骨头残骸、栽培水稻的谷壳和陶器。在距今约9000年的西
亚地区遗址中发现了大麦、小麦、驯养的绵羊和山羊的骨骼以及村落遗迹。据此可以推断A.人类进入了商品经济发展时代B.这些地区的人们进入定居状态C.这些地区最早出现了贫富分化D.社会分工扩大和早期国家出现【答案】B【解析
】【详解】根据“出土了大量石器、动物骨头残骸、栽培水稻的谷壳和陶器”“发现了大麦、小麦、驯养的绵羊和山羊的骨骼以及村落遗迹”呆以看出,此时这一地区的人们已经会种植粮食作物,驯养动物,并形成了集中的村落,说明这些地区的人们进入
定居状态,B项正确;当时并没有商品,而是自然经济,排除A;从材料中看不出贫富分化的现象,排除C;材料只提到村落,并没有涉及早期国家,排除D。2.白狄鲜虞氏所建的中山国处于赵、燕、魏之间。在河北平山中山1号墓出土的三篇铜器铭文中有大讲忠、孝、仁、义、礼、信的内容。在中山王方壶铭文中也“古之圣王
务在得贤,其次得民。故辞礼敬则贤人至,宠爱深则贤人亲,籍敛中则庶民附”的记录。由此可知A.鲜虞氏将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指导思想B.反映出礼乐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C.体现了中山国文化对华夏文化的认同D.战国时期已经实现了高度
的民族融合【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忠、孝、仁、义、礼、信”、“古之圣王务在得贤,其次得民。”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儒家的思想主张,反映出华夏文化对中山国文化的影响,也体现了中山国文化对华夏文化的认同,因此C选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儒家思想对中山
国文化的影响,但仅依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儒家思想是鲜虞氏的治国指导思想,A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华夏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礼乐制度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并不全面,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民族融合的内容,D选项正确。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3.《史记·秦始皇本
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承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据材料可以推知A.丞相制度有利于加强皇权B.朝议制度能减少决策失误C.君主专制受朝议传统反制D.君主懦弱
致秦朝二世而亡【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在朝议中,赵高指鹿为马,秦二世怀疑,群臣有沉默。有攀附赵高,可知君主专制受到朝议传统反制,故C正确;材料信息是大臣惧怕赵高,且无法得出皇权加强,故A错误;材
料内容不涉及朝议的影响,故B排除;材料能够说明群臣怕赵高,秦二世无能,秦亡得不出,故D排除。4.如图为汉武帝时期的“大飞鸿”“玉兔蟾蜍”“延益寿”瓦当,分别代表“太阳”“月亮”“延寿”,寓意“日月同辉、天人合一、延年益寿”。这些瓦当体现了A.社会观念与艺术审美的结合B.科技发展与人文价
值的统一C.政治一统与经济繁荣的盛况D.儒家思想与市井风情的杂糅【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的瓦当的取名,寓意“日月同辉、天人合一、延年益寿”,说明建筑理念中蕴涵着对统治长
治久安的希冀和对长生不老的企盼,体现了建筑艺术与社会观念的融合,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科技发展与人文价值的统一”,故B项错误;仅凭瓦当无法体现经济繁荣,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瓦当属于皇家建筑的构件,
与市井风情无关,故D项错误。5.有学者指出,门阀士族在汉末大乱中坚守儒家共同体信念,作为清流而身遭党锢;在五胡进入中原时,携带着先进的文化和技术流入南方;在东晋面临北方强敌时力挽狂澜;在南朝以下勉上的浪潮中致力于重建新朝秩序。该学着意在强调阀士族A.为平乱治国做出了突出贡献B.在乱
世中坚守了自身的责任C.维护了儒家学说的独尊地位D.推动了江南经济的迅速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表明,门阀土族在汉末至南北朝时期,坚守儒家共同体理念,传播先进的文化和技术,抵挡北方强敌对东晋的进攻
,重整南朝统治秩序,反映出门阀土族在乱世中仍然坚守了自身的责任,故B项正确;材料表明,门阀士族在汉末动乱中遭到排斥,在五胡进入中原时被迫南迁,这两个时期没有为平乱治国做出贡献,A项错误;材料强调门阀土族在乱世中坚守了儒家共同体理念,但不能据此推断维护了儒家
的独尊地位,且当时儒学独尊地位遭到破坏,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门阀士族将先进的文化和技术带到南方,有利于江南经济的开发,但无法判断发展速度,也不能全面涵盖材料含义,D项错误。6.武则天以皇帝的名义把《氏族志》改为《姓氏录》,规定凡五品以上的官员都可入谱,只
以官位定尊卑。同时,增加“殿试”,把初唐每年4—7个进士的录取名额增至20人,然后让这些人去巡视各地,并负责选拔推荐人才。这些做法的相同目的是A.打击门阀贵族,加强皇权统治B.削弱李氏家族,抬高武姓势力C提高官
员地位,弱化宗法观念D.扩大科举范围,笼络天下英才【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规定凡五品以上的官员都可入谱,只以官位定尊卑”“把初唐每年4—7个进士的录取名额增至20人”来看,武则天提高了下层地主社会地位,而且扩大了下层地主规模。改变王朝的权力构成有利于打击门阀氏族势力
,加强皇权。A正确;武则天培植新兴地主阶级,削弱了所有的门阀世族而不针对具体姓氏,B错误;提高官员地位,弱化宗法观念,是打击门阀贵族,加强皇权统治的措施,不是目的,C错误;扩大科举范围,笼络天下英才的说法不能体现提高新兴地主社会地位,以偏概全,D错误。故选A。7.唐前期,政府规定每位纳税者
可授田总额为100亩,事实上纳税者实际拥有的土地面积往往比这要少很多,但每位纳税者的纳税数目都是固定的,并不考虑个人的经济状况。由此可知A.赋税制度亟待做出重大调整B.纳税者实际负担较为沉重C租庸调制缺乏稳固运行基础D.均田制徒有其名并无其实..【答案】C【解析】【详解】唐前期,每位纳税者实
际授田数目一般比规定数目少得多,但每位纳税者的纳税数目都是固定的。由此可知,唐朝租庸调制缺乏稳固的运行基础,故C正确;材料未说明租庸调制即将崩溃,故A错误;材料不是强调纳税者实际负担如何,故B错误;材料未说明均田制徒有其名,故D错误。8.南朝梁武帝笃信佛教,同时又立孔庙,置五经博士,
宣称:建国君民,立教(儒学)为首,砥身砺行,由乎经术;令皇太子、皇子及宗室王侯均入国学肄业,并自编了《周易讲义》《中庸讲疏》。这表明A.儒佛共同维护传统伦理B.儒佛思想上逐渐合流C儒学居于政治优势地位D.统治者实行外佛内儒【答案】C【解析】【详解】虽然梁武帝笃信佛教
,但他仍然以儒教为首,由此可知当时儒学居于政治优势地位,故选C;材料反映的是儒家在政治上的优势地位,没有涉及佛教思想对传统伦理的维护和儒佛道的合流,排除AB;统治者外佛内儒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9.宋初对“陈桥兵变”众说纷纭,宋太宗命重修《太祖实录》:“太祖之事周朝也,尽力王
室,中外所知。至于大宝(皇位),非有意也”。并指出,时契丹入侵,太祖率兵出击,一日醉卧帐中,众将士云集,强拥太祖为帝,此时势所趋,非人力所为。宋太宗意在A.肯定宋朝政权的合法性B.确定兵变夺权的性质C.宣扬宋太祖的丰功伟绩D.隐瞒兵变得国的事实【答案】A【解析】【详解】
宋太宗修撰的《太祖实录》中将宋太祖兵变篡位的事件进行了粉饰和遮掩,其本质上是肯定宋朝政权的合法性,故选A;宋太宗就是要否定兵变夺权的性质,排除B;宋太宗的本意是否定兵变夺权的性质,不是为了宣扬宋太祖的丰功伟绩,排除C;宋太宗是否定事
件的性质,不是隐瞒兵变得国的事实,排除D。10.《元史地理志》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羁縻:笼络控制)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据此,下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元朝().A.地方行政效率不断提升B.沿袭变革是地方管理的主线C.边疆管理与内地一体化D
.根本解决中央和地方的矛盾【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羁縻:笼络控制)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可知,与唐朝相比较,元朝时期边境地区不在采取唐所谓羁縻政策,而是将其纳入与内地
一样的政策进行管理,推行行省制度,C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地方行政效率不断提升,排除A项;沿袭变革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根本解决中央和地方的矛盾,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11.下表据《通考·田赋考四·历代田赋之制》整理而成。据此可推知年代户数垦田亩数每户平
均亩数976年3,090,504295,332,06095.5996年4,132,576315,525,12576.31021年8,6771677524,758,43260.51066年12,927,21
1440,000,000341083年17,211,713461,655,000268A.土地经营方式变化成为可能B.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C.政府重视保护小农经济发展D.土地兼并导致人均亩数减少【答案】A.【解析】【详解】从数据
可以看出,农民的平均土地占有量不断下降,说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而人口数量却在不断增长,因此大量农民成为了佃农,租佃经经营的方式逐步发展与普遍,这也为土地经营方式变化成为可能,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南北,排除B;材料与政府态度无关,排除C;人均土地下降与人口
增长也有关系,并不一定是土地兼并,排除D。12.宋代之前,弥勒佛造像严格遵循经论中的造像仪轨,如“眉如初生月”“面净如满月”“身不曲”等;两宋时期弥勒却出现了笑容可掬、大腹便便的形象。弥勒佛造像的变化A.反映了社会审美的畸变B.深受理学发展
的影响C.体现了三教合流的趋势D.适应了世俗文化需求【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兴起,世俗文化得以发展。材料中的弥勒佛造像在两宋时期不同于以往的庄重严肃,变成笑容可掬、大腹便便的形象,这与世俗文
化相符,所以D正确;A项中的“畸变”表述不当,材料没有体现,所以A错误;材料中弥勒佛造像的变化与理学的发展无关,所以B错误;材料主要涉及弥勒佛造像的变化,与三教合流无关,所以C错误。13.据学者研究发现,“全国文武官员,上至大
学士、六部尚书、各省总督、巡抚,以至各道、府,关差、盐政、学差,以及将军、都统,驻各地区的领队大臣、办事大臣、参赞大臣等,应升调补放等事,均由军机大臣负责开列名单,奏交皇帝择取任用。”由此推知A.军机处可
以选拔任免地方官员B.军机处可以统领六部百司C.军机处是辅助皇权的中枢机构D.军机处成为中央决策机构【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军机大臣只负责开列名单,择取任用的却是皇帝,因此推知军机处是辅助皇权的中枢机构,故C项正确;军机大臣只负责开
列名单,没有选拔的权力,排除A项;军机处不能统领六部百司,它只是皇帝的顾问机构,也没有决策权,排除BD项;14.禁酒政策在中国由来已久,最初多发生在政局动荡、王朝初创、年歉灾荒时,政策也多属临时性,实施
的时间短。清康雍乾时期政府多次颁行禁酒令,禁令严、禁酒时间长。康雍乾时期禁酒令的颁行基于A.维护小农经济的需要B.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C.抑制私营手工业发展D.缓解人口增长的压力【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康雍乾时期,在各种原因促使下,中国人口大大增
长,为了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压力,清政府多次颁行禁酒令。由此可知,D项正确;禁酒令和维护小农经济关联不大,故A错误;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不是其主要目的,故B错误;这一措施更不是为了抑制私营手工业发展,故C错误。15.明朝中期,苏州画家摹古拟古,别成一派。“苏州片”(伪古书画)制作作坊化,
作坊中起稿定型,线条皴染,人物、树石、建筑等分工绘制,跋文题写、伪造钤印、作旧装潢等各司其职,并有统一的书画蓝本。所谓“古董自来多赝,而吴中尤甚,文士皆借以糊口”。这反映了当时A.拜金逐利的社会风气盛行B.社会需求导致书画艺术分野C.市民主流价值观念改变D.政府放松了
对商业活动监管【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古董自来多赝,而吴中尤甚,文士皆借以糊口”体现的是在商品经济冲击下,苏州地区的古玩出现了许多赝品,说明的是拜金逐利的社会风气盛行,A正确;B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市民的价值观本质仍然是逐利,并未改变,C
排除;明清时期政府仍然厉行重农抑商政策,D排除。故选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6题13分,第17题16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4分,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思想文化空前繁荣时期,因为奴隶社会的没落,社会
结构上发生很大的变化,体现为教育由原来的奴隶主贵族专门享有变为平民大众都可以参与,这种变化促进了文化发展空前灿烂,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文化繁荣景象为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为中华文明打下了最为丰富和影响最大的思想基础,影响着后世几千年
的封建社会,甚至可以说成就了整个中华文明的骨架,因此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价值。——摘编自谭苏《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请你对以上材料任一观点进行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论述清晰。)【答案】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的答案。依据材料“春秋战国时
期是我国思想文化空前的繁荣时期,因为奴隶社会的没落,社会结构上发生很大的变化,体现为教育由原来的奴隶主贵族专门享有变为平民大众都可以参与,这种变化促进了文化发展空前灿烂,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文化繁荣景象为百家争鸣”可知,反映的是百家争鸣的现象,因此可以拟定观点是先秦诸子思想是春
秋战国社会变革的时代产物。然后结合百家争鸣的背景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各方面的变动、士阶层的崛起、儒道墨法各家的主张以及所代表的阶级利益等内容进行论述。最后进行总结,得出结论是诸子百家虽然主张同,但都是为了改变现状,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呼应主题。故答案为:示例:论题:
先秦诸子思想是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时代产物。阐述: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形成并壮大;加之私学教育兴起,士阶层崛起;各诸侯国统治者为了争霸和扩张的需要,
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先秦诸子从不同的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儒家的孔子提出“仁”和“礼”,主张“为政以德”;孟子提出“仁政”学说,认为人性善;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道家的老子主
张自然无为和小国寡民,并提出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墨家的墨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法家的韩非子主张法治与中央集权,顺应了国家统一的政治趋势。总之,诸子百家虽然对于社会各方面的主张不尽相同甚至相互抵触,但归根
结底都是为了改变现状,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解析】【详解】开放性试题。从百家争鸣背景、内容及其影响等角度切入,展开评述。如依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思想文化空前繁荣时期,因为奴隶社会的没落,社会结构上发生很大的变化,体现
为教育由原来的奴隶主贵族专门享有变为平民大众都可以参与,这种变化促进了文化发展空前灿烂,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文化繁荣景象为百家争鸣”可以从百家争鸣现象出现的原因角度切入:论题:先秦诸子思想是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时代产物。阐述:春秋战国时期
,诸侯混战,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形成并壮大;加之私学教育兴起,士阶层崛起;各诸侯国统治者为了争霸和扩张的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先秦诸子从不同的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儒家的孔子
提出“仁”和“礼”,主张“为政以德”;孟子提出“仁政”学说,认为人性善;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道家的老子主张自然无为和小国寡民,并提出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墨家的墨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法家的韩非子主张法治与中央集权,顺应了国家统一的政治趋势。总之,诸子百家虽然对于社会
各方面的主张不尽相同甚至相互抵触,但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改变现状,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下列三幅图体现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人口分布情况(1)三幅图的编绘者力图告诉我们些什么。(2)如果让你绘制一幅南宋时期的人口分布图,说
说你的设计并阐明理由。【答案】(1)图1:西汉时期,人口集中在北方,尤其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图2:西晋时期人口大量减少,边疆地区人口增加,中原人口依然多于其它地区。图3:唐朝时期,人口主要集中在北方,南方人口
密度增加。(2)设计:人口分布南方多于北方;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西南地区人口密度增加。理由:南宋时期,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边疆的持续开发;南宋控制的地区局势长期稳定;先进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海外贸易发展。(任答
三点即可)【解析】【详解】(1)依据图示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1:西汉时期,人口集中在北方,尤其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图2:西晋时期人口大量减少,边疆地区人口增加,中原人口依然多于其它地区。图3:唐朝时期,人口主要集中在北方,南方人口密度增加。(2)设计:结
合所学知识可知,人口分布南方多于北方;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西南地区人口密度增加。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期,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边疆的持续开发;南宋控制的地区局势长期稳定;先进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海外贸易发展。18.《杨思温燕山逢故人》出自明代冯梦龙《古今小说》,被学者认定为
宋元话本。话本梗概如下故事发生在南宋高宗建炎三年、金太宗天会七年(1129年)。杨思温“因靖康年间,流寓在燕山(今北京),犹幸相逢姨夫张二官人在燕山开店,遂寓居焉”。燕山百姓“虽居北地,也重元宵。未闻鼓乐喧天,只听胡笳
聒耳”。这里虽不及东京元宵的盛况,也是“街上喧闹”,“半是京华(东京)流寓人”。东京人有元宵夜插戴花朵的习惯,而燕山的女真孩童、女子头顶耳畔戴着葱、蒜做装饰;东京流行的娱乐方式“三棒鼓”也处处可见。杨思温在一位贵夫人的随从队伍中见到一女子,打扮“好似东京人”,疑其为义兄之妻郑意娘。他
跟着对方来到燕山最大的酒楼秦楼。这里“似东京白樊楼一般,楼上有六十个阁儿,下面散铺七八十副卓(同‘桌')凳。当夜卖酒,合堂热闹”。秦楼也有来自东京酒楼的跑堂(服务人员),杨思温从他们口中得知夫人“常常夜间将带宅眷来此饮酒”。杨思温就此打听到女子的居所,彼此相认。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情
节,指出它们所反映的宋元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并谈谈对该特征的认识。(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两个小说情节及对应的历史特征,对历史特征的概述和分析准确全面)【答案】示例1情节:燕山居民和东京一样重视元宵
节;燕山酒楼在规模、经营方式上与东京相似;服饰、娱乐也受到了北宋习俗的影响;东京人移居燕山,与女真人杂居等。历史特征:宋元时期民族交融加深。认识: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对峙,但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没有中断,政权间经济、文化联系稳定;各民族杂居,生产、生活
方式等方面相互影响;少数民族政权接受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更为持久和稳定,呈现出互相交融的趋势,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示例2情节:杨思温姨夫“在燕山开店”秦楼规
模大,营业时间长;城市娱乐生活丰富等。历史特征:宋元时期城市兴盛。认识:宋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发展,商业繁荣,海外贸易活跃,促进了城市的兴盛。城市的兴盛促进了市民阶级的发展,坊市制度瓦解,城市生活及娱乐活动丰富多彩,推动了宋词、元曲、话本等市民文化的发展
。【解析】【详解】情节:根据材料“这里虽不及东京元宵的盛况,也是“街上喧闹”,“半是京华(东京)流寓人”。东京人有元宵夜插戴花朵的习惯,而燕山的女真孩童、女子头顶耳畔戴着葱、蒜做装饰;东京流行的娱乐方式“三棒鼓”也处处可见。”可得出燕山居民和东京一样重视元宵节;根据材料“这里“似东京
白樊楼一般,楼上有六十个阁儿,下面散铺七八十副卓(同‘桌')凳。当夜卖酒,合堂热闹””可分析出燕山酒楼在规模、经营方式上与东京相似;根据材料“杨思温在一位贵夫人的随从队伍中见到一女子,打扮“好似东京人””可分析出服饰、娱乐也受到了北宋习俗的影响;
;根据材料“逢姨夫张二官人在燕山开店,遂寓居焉”可分析出东京人移居燕山,与女真人杂居等;历史特征:根据以上情节可得出在宋元时期,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民族交融加深,可分析得出宋元时期民族交融加深。认识:
结合这一时期的背景来论述。政治上,民族政权对峙,经济上,商品经济发达,经济联系较多,文化上,各民族杂居,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相互影响。19.阅读材料,答问题材料下表是明代徽州地区土地交易契约中所使用的交易媒介统计表单位:%年代宝钞白银谷物和绢布1368—1
398(明太祖)7812101398—1402(明惠帝)31.85018.21402—1424(明成祖)82.5116.51424—1425(明仁宗)66.7033.31425~1435(明宣宗)22.52.5751435—1449(明英宗正统年间)064.835.21
450—1456(明代宗)090101457—1764(明英宗天顺年间)093.96.11464—1487(明宪宗)01000——据王天有高寿仙《明史:一个多重性格的时代》概括指出表中所反映的交易媒介变迁的总体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
做出合理的解释。【答案】趋势:明代交易媒介由多样变为单一,白银逐渐取代宝钞和绢布等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宝钞等纸币虽然一度成为等价交换的重要媒介,但很快便消失了,因为纸币是货币的符号,滥发容易导致其信誉降低,导致通货膨胀,最终影响其价值;明朝商品经济发展水
平不断提高,谷物和绢帛不适合商品经济发展提升的需求,不能作为交换媒介长期存在;白银价值相对稳定,政府推行“一条鞭法”等赋税改革,最终确立了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出现价格革命,世界市场开始
形成,而中国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和自然经济的,加之传统手工业的优势,使得白银大量流入国内,白银增多和长途贩运贸易的增加及商帮的活动都推动和促使明代公私交易中,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故明代交易媒介由多样变为单一,白银逐渐取代宝钞和绢布等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解析】【详解】根据材
料中展示的明代徽州地区土地交易契约中所使用的交易媒介统计数据可知,白银逐渐成为唯一的交易媒介,说明明代交易媒介由多样变为单一,白银逐渐取代宝钞和绢布等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解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宝钞容易造成通货膨胀,逐渐失去人们的信任,谷物和绢布无法适应商品经济发
展的需要。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出现价格革命,世界市场开始形成,而中国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和自然经济的,加之传统手工业的优势,使得白银大量流入国内,白银增多和长途贩运贸易的增加及商帮的活动都推动和促使明代公私交易中,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
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