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山东省百师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5)页,1.023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daad60dab4b8c78c720b785243e9258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3-2024学年高二期末联考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
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
一:1956年,我国公布推行第一批简化字以后,流行的汉字,便有了简体(简化)字与繁体字明显的区分。学习中文,也就产生了两者之间需要学习哪种字体的选择。按照过去传统,海外华人地区的学校教学和书报印刷,全是采用繁体字,长期以来,给外国学生造成一种偏见
,认为现代汉字是以繁体字为主流。如今,情况开始转变,海外华人地区使用简体字的现象增多,最明显的是东南亚华人地区的中文学校已使用简体字读写,报刊印刷也几乎形成简体字天下。前几年,凡在美国开设中文课程的学校,已陆续开始传授简体字读写。尤其破
天荒第一遭,2005年5月22日,《纽约时报》上刊载了专栏作家纪思道的文章《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竟用汉字简体字印出文章标题。这种罕见的举动,不营显示追求时尚,也在于紧跟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我们应该看到,由繁体字省笔成的简体字,渐次成为汉字应用的主流,除了中国政治经济影响
力的促进,也在于我国特有的方块字本身历经数千年的演变,适应了文字进化弃繁就简这条规律,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汉字的演变,从契刻在甲骨上的甲骨文,到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至在缯帛、简牍,或凿刻在碑石上的小篆和秦篆,都出现过省却笔画的书写。如甲骨文字基本上是象形文字,有些字显得繁复
,有些字则简单,这种画象的繁杂和简括,已体现繁写和简写情况。周代的大篆不少字形与甲骨文的象形文字相近,也有较多的字开始符号化。战国文字则以大篆为基础,在笔画上进行了省改。到了秦代,将战国时期各国自行的文字混乱现象以“书同文”的要求,进行统一整理,推行了比大篆多处省笔的官方文字——小篆。当时,民间
还流行着一种脱胎于篆文的隶书,人称秦隶。以上各体文字在史学界称为古文字。汉承秦制,根据传统的书写方式,又在秦隶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兼取帛书和简文上的一些简化字,形成一种拉直笔画、方折弧角的汉隶。这是我们今天通称的隶书。
中国汉字的字形演变到隶书,才成为真正的方块字,才有了明确的笔画数道,才有了可辨别的偏旁部首。随后出现的楷书,正是在汉隶字形框架结构范围内,删繁从简,省笔顺笔,加以规范而成。如果要说传统文字,楷书的出现,体现的就是汉字传统的承传。其实,汉字字形的简化,不
但在不同字体演变过程中,出现了简化笔画的现象,即使在同一种字体的使用过程中,自身也会不断地简化。如甲骨文字目前所见是商代中晚期相对稳定的使用文字,其中的“车”字,就不难看出其形象的一再简化。复杂的“车
”字,画着一根横轴,三个车轮,一根直辕,还有缚在辕上的车衡和两副套在马脖上的车轭,渐次简化成一根横轴,两个车轮,一根直辕和一根车衡,减少了车轭,笔画省略很多,但是仍具有车辆的形状。篆书中的甲骨文字痕迹还比较明显,尤其
是大篆,有的“车”字,同样画上车轮、车辕、车衡和车辆。西周时期,金文中的“车”宇,仅见车轮和辕、轴,已显象征性,会意成分增多。大约到了战国中晚期,刻在石鼓(唐初曾在西安发现的秦国石墩,其形如鼓,故称“石鼓”)
上的秦国《诅楚文》中,已将“车”字写成“車”字了(见表1)。表1车的简化春秋战国以后,缯帛和简牍书写材料在民间使用渐广,民间书写不如官方文书的字迹要求规整,出现了许多简化字,只要使用广泛,约定俗成,逐渐也就定型。这类字,通称俗字,也称别字,说明这是非官方正式书写。简牍书写,运笔已较自如,因而
走笔较快,连笔字遂现,行书、草体(汉草)应时而生,简化字愈见增多。值得重视的是,几经简化了的俗字,有的也移用在政府往来的文书中。汉人蔡邕在《书断》中说,古时战攻并作,军书交驰,“以篆隶之难,不能救急,遂作赴急之书”。所谓赴急之书,就是写成俗体简化字,省
笔易就,速度加快,又节约了时间。社会不断进步,生活节奏加快,要求提供的信息数量骤增,即使在平时交际往来,同样要求书写时能够省时省力。简化字的创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时而起,因需而成,与历史的向前推进,几乎是同步运行。
待隶书乃至草书在民间普遍流传,省笔易写的俗字,几经爱好书法的文人倡导,愈来愈普及。许多当时的俗体简化字,流传千百年,逐渐取代繁体字。如今沿用的简化字,几乎都有源可溯。如汉代以来的历代碑刻,保存了相当多的不同时期的简
化汉字,我们都能从中分析笔道的删繁,比较其形体的合理调整,一竖一横的省略,决非任意为之。诸如笔、乱、携、怜、断等字,早已在魏晋、南北朝、隋唐的碑刻上就予以简化。有些人认为,我们现在使用的简化字,是新的造字,似乎置汉字的古老传统于不顾。显然,这是
一种偏见。数千年来,尽管汉字有过多次变体,基本上仍是一脉相承,凸显出绵延不断强大的生命力。(摘编自朱启新《汉字的简化》)材料二:“隶书”的兴起,大抵在战国晚期到秦汉之际。这一时期也正是简牍发展最迅速、应用最广泛的时期
。当时的秦国崇尚法家,法度齐备。比如睡虎地出土的秦简就包括了“秦律十八种”,其内容涉及了农业、仓库、货币、贸易、摇役、置吏、军爵、手工业等多方面。律法体系如此庞杂,文书工作自然变得十分繁忙。因此,战国时的秦系文字在书写过程中,已经形成
了大量的俗体字。近几十年发现的大量秦简上许多文字显然不是正规的篆文《青川郝家坪木牍》《天水秦简》《云梦睡虎地秦简》)。秦并天下之后,以小篆为通行文字。可惜这种圆润俊秀的文字虽比它以前的文字简易,但它那粗细一样、弯曲圆转的长线条,还是很难书写的。由于政务繁忙,官府里经办普通文书的“徒隶”们应急
求快,便采用民间的手头字体,自行将篆文简化了,为“徒隶”们所用,“隶书”的名称大概就是这样来的。《晋书·卫恒传》有句话,“隶书者篆之捷也”,指出了隶书的特点:篆书快写即成隶书。(节选自《古今文字分水岭:汉字为什么是“方块字”?》)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国推行的简化字,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如今已在海外华人地区得到广泛的应用。B.纪思道的文章使用简体字做标题,说明使用简体汉字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C.秦代流行着官方的小篆和民间的秦隶两种文字,秦隶由篆文孕育变化而产
生。D.秦简上为数不少的不正规的篆文,反映出战国时秦系文字中已有大量俗体字。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国推行简化字后,流行汉字有了简体和繁体之分,于是当时外国学生学习中文就纷纷选择简体字。B.中国
汉字的字形演变到楷书,才成为真正的方块字,我们今天所说的“正楷”就是由此而来。C.篆书中“车”字,增加了会意成分,仅突出作为必要部件的车轮、轴和辕,导致其失去了象形意味。D.小篆是秦国统一天下之后通行的文字,已经比之前的文字简易,但由于线条的原因,还是不易书写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末段观点“这是一种偏见”的一项是(3分)A.“号”的繁体字写作“號”,而早在北魏时期的云峰山题字中,就已见到简体的“号”字这种写法。B.我国简化字结构设计原则是“约定俗成、稳步前进”“述而不作”,具体表现为:采
纳收集古往今来已有的、通俗的、大众的简化字体,不作任何改进。C.有些简体字使用者看电影时,能正确理解繁体字幕,去港台旅游,读菜单、景点说明,看指示牌、铁路站名通常没有障碍。D.现行简化字使用了历代字体书写的笔势习惯,加上字体的不断简化,真正做到了快捷书写,易于书写。
4.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甲骨文的“龙”是不繁复的象形文字,能够基本还原当时所认知的龙形象。B.金文的“龙”字基本继承了甲骨文的字形,只是细节上稍有变化。C.篆书和隶书中“龙”的字形已经开始方块化,其原有的形
貌特征完全消失。D.楷书的“龙”字外形与之前变化很大,但书写方便,能够省时省力。5.哪些因素对古代汉字的简化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说明。(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赊刀人顾敬堂黄泥崴子是贫困村,历年来,上
级部门派了好几拨机关人员驻村扶贫,但收效甚微。①天长日久,无论干部还是群众都没有信心了。这天,村里忽然来了个四十岁左右的男子,拿着一个陈旧的账本来到村委会打听。村主任看着账本上的名字很是吃惊:“这是哪年的账目呀?好几个人都不在了……咦,还有我爷爷的名字呢
!”得知村主任的爷爷还在世,这个自称赵国栋的人非常高兴,请村主任将名单上还在世的人召集来,说说这四十年前的账单。很快,村部里来了百十号人,有些是账单上欠了债的,更多的是来看热闹的村民。赵国栋给大家问了好,然后切入正题:“这是很久之前的事了,我爷爷来过黄泥崴子,
赊给大家一些生活物资……”村主任的爷爷一听就惊呼道:“啊!你是赊刀人的孙子?我记得你爷爷,那时候我还是黄泥崴子的村长呢……”那是四十年前的一个春天,一个货郎风尘仆仆地来到黄泥崴子,他拉着满满一架子车的货物,大多是镰
刀、剪刀、菜刀之类的物件。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村里好多年没见过走街串巷做生意的人了。村民们觉得新鲜,围着货郎纷纷询问物件的价格。货郎笑眯眯地说:“我这车货物呀,只赊不卖!正常一把菜刀八毛钱,我两块钱赊给大家。”村民们顿时炸锅了:“把我们当傻子呀,两块钱谁赊!”“大家先听我说完。”
货郎不急不忙地摆摆手,“②等到家家都买上电视机,没人穿补丁衣服,顿顿能吃饱饭,桌上有细粮的时候,我再来收钱。”“哈哈,我先赊把镰刀!”老村长立刻嚷道,“这不等于白给嘛,你说的这些事儿根本没可能!”“我赊把犁头,要是你说的事儿实现不了,我可不给钱!”又有一个人接过话头。其他村民听出了
道道,立刻蜂拥而上,一车货物十几分钟就被赊购一空。赊刀人拿出账本,挨个记下赊账人的姓名,让大家按下手印,便推着空车子走了。看着货郎远去的背影,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都觉得遇到了傻子,白捡了便宜。老村长却
充满向往地说道:“我倒是盼着他早点过来收钱呢!”村民们也咂摸出滋味:“是呀,要是他说的这些事都能实现,别说这点钱了,给十倍我们都乐意!”回忆到这里,老村长感慨地说道:“谁能想到,你爷爷说的话竟然都应验了!到现在都四十年啦,当年
欠的账我还十倍!”两三块钱的欠账,十倍也不过二三十元,村民们纷纷表示都按十倍来还。赵国栋微笑着点头说道:“来的时候,爷爷让我拿这个账本试试黄泥崴子的民风。如果大家不认账,我转头就走;如果大家认账,我就继续和大家做生意,老规矩,只赊不卖!”村民们一听,腰杆子都不由得硬了起来。不一会儿,村外
便开来两台货车,上面堆满了米面粮油和生活必需品。大家都看向赵国栋,等他说出赊账的条件。赵国栋指着东面的一片地说道:“等到沙棘果三十块钱一斤时,我再来收钱,并且货物的价格也是正常价,不多加一分钱。”村民们顺着他的手指看过去,那片沙辣树是大家前年裁的,去年零星结了些果子,谁也没太当回事,没想
到赵国栋居然对沙棘果感兴趣。村民们面面相飙一阵,便上前围着两台车挑选起货物来。赵国栋拿出一个新账本,将赊货人的名字记了上去。很快,两车货物被村民们搬空了,赵国栋笑昧眯地摆摆手,坐上车离开了。③有个村民看
着自己堆得跟小山似的货物,得意地说道:“沙棘果怎么可能卖到三十块钱一斤?你们太傻了,为啥不多赊点?”老村长白了他一眼道:“大城市的物价可贵着呢!人家要是没把握挣钱,会跟你拉这个?他爷爷当年的预言可都成真了!”村主任接过爷爷的话:“他们这个行当是从‘除刀人'转化过来的,古时候
叫‘卜卖’,据说是鬼谷子的传人,估计是根据市场规律做出判断,预测的准确性非常高呢!”大家又闲聊了一会儿,这才带着赊来的货物各自回家了。第二天一早,村主任八十多岁的爷爷就出现在他家的沙棘林里,给地锄草、松土、浇水。有人看到后,也跟着到
自家沙棘地里忙活起来。很快,全村人达成了一个共识:沙棘果的行情肯定会非常好,否则新一代的“赊刀人”怎么会平白把东西赊给咱们呢!④到了冬天,红灿灿的沙棘果挂满了枝头。村主任通知大家,今天有人来收购沙棘果,三十块钱一斤!村民们吃惊又高兴,吃惊的是,赊刀人的预言竟然成真了;高
兴的是,之前都不看好的沙棘果居然真的带来了丰厚的收益。卖完沙棘果,赵国栋果然来了,村民们心甘情愿地给他结算了赊欠的货款。这还不够,大家都期待地问他:“啥时候你再来赊东西?”赵国栋笑呵呵地说:“从明天起,我以第一书记的身份正式驻村,和大家一起振
兴黄泥崴子!”村民们惊讶不已:“啊?你不是赊刀人?”赵国栋摆摆手道:“我爷爷是研究市场经济的专家,我现在搞的也是这个专业。当年所谓的赊刀,不过是他老人家到农村考察时,变相扶贫而已。”“太好了,你来这儿带着我们干,肯定能领着我们脱贫致富!”村民们纷纷鼓起掌
来。赵国栋笑了,耳朵边回响起临行时爷爷说的话:“有些扶贫干部光靠热情不讲方法,把村民折腾得都没信心了。其实要想振兴乡村,首先得把倒下的人心先扶起来……”(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部分“村里
忽然来了……”中的“忽然”是从村民角度来说的,它能引发读者对事件发生原因的思考,激发其阅读兴趣。B.“其他村民听出了道道”是说村民们都明白了这样的情况:货郎赊物基本上等于白给,因为兑现还款的情况不太可能出现。C.村民们希望货郎说的事儿实现不了,而老村长却
“盼着他早点过来收钱”,说明老村长老实本分,不想让大家白捡便宜。D.文章结尾部分对赵国栋及其爷爷身份的揭示,照应了前面情节对他们“赊刀人”身份的设定,可使读者产生恍然大悟之感。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①写的是先前的扶贫干部光靠热情不讲方
法的后果,与小说的结尾形成了照应。B.句子②显示了当时人们理想的幸福生活,也暗示了今天黄泥崴子村的经济状况。C.句子③运用比喻突出了该村民所赊货物之多,也暗示了他对赵国栋的信任程度之深。D.句子④以“红灿灿”写果之色,以“挂满”状果之多,生动形象,透出丰收的喜气。8.老村长这一人物形象
,在小说中起了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9.赵国栋在正式上任黄泥崴子第一书记之前对扶贫工作有怎样的考虑?请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
4题。材料一:臣闻人主所与共天下者,二三大臣也。二三大臣所与共政事者,内外百执事也。君臣一心,上下同德,表里无贰,颠末不渝;然后平居有所裨益,缓急可以倚仗。如人各有心,身自为谋,则可否不得以相济,小大不能以相维,而天下之患,有不可终穷者矣。此其事伏于冥冥,而人莫之觉
。故论今日风俗之弊者,莫不议其尚同也,而臣则疑其未尝同也。面焉而唯唯否否,背焉而戚戚嗟嗟;成焉而挟其所尝言以夸于人,不咸焉而托于所尝料以议其上。省曹之勘当,掾属之书拟,有司之按事,长吏之举.贤,恩焉则敛而归己,怨焉则委之曰:“此安能以自由..?”时政之得失,除授之当否,疆场之缓急,言
焉而得,则矜.以为功,否焉则讪之曰:“此徒言而无益。”士大夫而若此,则其心岂复以国事为饥渴休戚者哉?使此习也,而日长月益,见利则逝,见便则夺,陛下亦何赖于此也?况自比岁封章、奏疏、对策、上书,大率应故事,徒文
具,而无侧怛忠敬之实。其号为说直,亦不过先为称赞之词,而后微致规切之意。虽然,士习至此,亦有由然者矣。老师宿儒,零替殆尽,后生晚辈,不见典型。臣为此惧深愿陛下与二三大臣察人心邪正之实拓开规幕收拾人物。苟挺特自守者,虽无顺适之可喜,而决知其无反复难信之忧,必假借而纳用之;雷同相随者,虽无触之可憎
,而决知其有包藏不测之患,必疏远而芟夷之。平居有规警之益,缓急无乏才之忧,其于治道兴替,关系非轻。(选自魏了翁《鹤山先生大全文集》,有删改)【注】①文具,指条文规定。材料二: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此二者,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耳。今犹
古也,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古虽扰攘之际,犹有贤能若是之众,况今太宁,岂曰无之?在君上用之而已。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不有忌讳,则说直之路开矣;不小人,则谗者自远矣;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不责人以细过,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选自王
安石《临川先生文集》,有删改)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臣为此惧A深愿陛下与二三B大臣察C人心邪正之D实E拓开F规摹G收H拾人物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
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长吏之举贤”中的“举”指推举,与《阿房宫赋》“函谷举”中的“举”意思不同。B.“此安能以自由”中的“自由”指自作主张,与《孔雀东南飞》“汝岂得自由”中的“自由”意思相同。C.“则矜以为功”中的“矜”指夸耀,与《陈情表》中“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的“矜”词义相
同。D.“苟行此道”中的“苟”指如果,与《成语》“一丝不苟”中的“苟”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治理天下需要君臣同心同德,如果臣子各怀异心各谋其利,那就会祸患无穷。B.士大夫如怀有私心,给皇帝的奏章也不过是表面讨好应付,并无诚恳忠信可言。C.那些号称正
直的士大夫,虽心怀天下而不敢直言,多溢美之词,而少规劝之意。D.王安石认为,国家因任用贤能而兴盛,因抛弃贤能、专断独行而衰败,这是古今同一的道理。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然后平居有所裨益,缓急可以倚仗。(2)不责人以细过,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14.两则材料
都阐述了君王的用人之术,他们提出了哪些共同的主张?请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随意陆游随意上渔舟,幽寻不预谋。清溪欣始泛,野寺忆前游。丰岁鸡豚贱,霜天柿栗稠
。余生知有几,且置万端忧。【注】①乾道二年秋,陆游因被劾“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罢归山阴。本诗即作于此时。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预谋”与“随意”呼应,可见诗人登上渔舟寻幽探胜为一时兴起,没有事先计划。B.颔
联叙写诗人泛舟清溪,游览野寺;“清溪”“野寺”正能体现上文“幽寻”之“幽”。C.年成丰收但鸡豚价贱,柿栗果稠然霜重天寒,诗人不禁为农民的悲苦命运感到担忧。D.尾联蕴含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感慨;“有几”与“万端”形成对照,“且”字亦耐人寻味。16.从本诗可以看出诗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写作背景及
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蜀道难》中“,”化用了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句子,借古说今,暗寓了蜀道之难自古而然。(2)《蜀相》中开篇以“?”直切题意,不疑而问,增强了语势;“”
则对此做出回答,指出丞相祠堂在那松柏葱郁之处。(3)小刚周末去杭州游玩,看到一望无际的荷花,不禁想起了古诗文中含有“荷花”的句子:“,”。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五凤溪古镇紧邻淮口,雄踞沱江边的王爷庙为凤
头,金凤、白凤等以凤为名的五条街道为凤躯、凤翅、凤尾,再加上四周的五座山岗郁郁葱葱,翘首企天,酷似展翅冲霄之风,令人不禁感叹:五凤溪真是A呀!①黄水河穿镇而过,汇流于在此折身向东的沱江,又紧邻简阳,当地人称“边城”。②五凤溪在汉唐年代就已成为沱江上游重要的转运点,高峰时每天有上百艘船
只运载物资往返于重庆、宜宾、泸州各地,挑夫们翻山越岭往返相距五十公里的成都。③遥想旧日里大江之上桅樯林立,船号渔歌此起彼伏,街旁小溪涓涓清幽,青瓦屋舍B,古刹钟磬佛音缭绕。④夜幕降临,船工苦力、贩夫走卒,在半边街蜂
拥而至,穿梭其中。有的卸下白天的疲惫,走进酒馆,要一碟小菜,来一碗米酒,伴随月光品味人生;有的窜入戏楼,苦中作乐于勾栏瓦舍间。岸上C,吆喝声、行酒令声、锣鼓声此起彼伏;江中渔火点点,仿佛天上跌落凡间的星辰,那该.是怎样的市井气息!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
当的成语。(3分)19.“蓉城下江小通衢,蜀中沱水大码头。”这副对联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3分)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20.下列句子中的“该”与文中加点的“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下一个该谁发言?请你站起来
说话。B.该你家的钱,我们一分也不会少的。C.明天出去踏青,不下雨该多好呀!D.天也不早了,孩子们也都该回家了。(二)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在我们的日常认知中,顾名思义,枕头就是躺着的时候垫在头下面使头略高的卧具。但是,枕头真的是像字
面意思一样吗?其实,①。如果只是用枕头来垫着头睡觉,那么你就做错了。睡觉时,要把脑袋和脖子都放到枕头上,让枕头撑着头颈,使颈部处于正常颈曲状态,这样枕头才能发挥作用。除了正确的“枕姿”,选择一个合适高度
的枕头,也是保证睡眠质量的重中之重。②,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科学、舒适的枕头高度,是根据人体颈椎排列的生理曲线确定的,只有保持其正常的生理弯曲,才能让肩颈部的关节、肌肉、初带等处于放松状态,得到较好的休息。一般情况下,枕头高度以稍低于肩到同侧颈部距离为宜。枕
头的材质、枕型、软硬程度,③。枕芯应选质地松软之物,制成软硬适度、稍有弹性的枕头为好。枕头太硬,会使头颈部与枕头接触部位压力增强,造成头部不适;枕头太软,则难以维持正常高度,头颈部得不到一定支持而疲劳。这些都会影响睡眠。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
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22.简述本则材料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条件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45个字。(5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盲点,通常指的是在
视野中看不到的区域,是视觉的盲区。然而,盲点并不仅仅存在于视觉领域,在我们的思想、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也都可能存在着盲点。盲点的存在,显示了我们的偏见和局限,也可能带来新的突破。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3-2024学年高二期末联考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1.A【解析】“得到广泛的应用”错误,原文说“情况开始转变”“海外华人地区使用简体字的现象增多”,并非说简体汉字得到了广
泛应用。举东南亚的例子能说明东南亚华人地区的情况,不能代表所有海外华人地区。2.D【解析】A项“当时外国学生学习中文就纷纷选择简体字”错误,海外华人地区的传统是采用繁体字,当时还是繁体字。B项“楷书”错,原文是“隶书”。另外,关于“正楷”的说法于文无据。C项由原文“篆书中的
甲骨文字痕迹还比较明显,尤其是大篆,有的‘车’字,同样画上车轮、车辕、车衡和车辆。西周时期,金文中的‘车’字,仅见车轮和输、轴,已呈象征性,会意成分增多”,可看出“会意成分增多”,并非就失去象形意味。
3.C【解析】偏见认为:使用的简化字是置汉字的古老传统于不顾。C项是说简体使用者,能够识别繁体字,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观点“这是一种偏见”。4.C【解析】“完全”错误,从右边看还保留着一定的原有特征。5.①政府的大力推动,如秦代实行“书同文”政策,统一整理文字,推行了比大篆省笔的官方
文字——小篆。②新型书写材料的使用,如在简续上书写,走笔较快,出现连笔,行书、草体应时而生,简化字愈见增多。③社会进步、生活节奏加快需要快速、大量地传递信息,简体字能够省时省力,符合需要。④爱好书法的文人倡导,使简化字(俗字)愈来愈普及。(评分参考:每点2分,任答3
点即可得6分,如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6.C【解析】“说明老村长老实本分,不想让大家白拾便宜”错,说明老村长想让大家尽快脱贫,尽快过上美好生活。7.C【解析】“暗示了他对赵国栋的信任程度之深”错误,曲解文意。该村民并不信任赵国栋,他只是想多占便宜,认
为沙棘果不可能卖到三十块钱一斤,所以不用还钱。8.①这个人物的活动是情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小说内容,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②使插叙中的除刀故事显得真实可信,老村长是四十年前欠张者的代表人物,见证了当年的事件。③推动了情节发展,他的话打动了村民,他到沙棘地里干活的事引起了人们的效仿。④深化了
小说主旨。他的话揭示了村民生活的巨大变化,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企粉和追求。⑤使小说情节更紧凑。他的话,他的回忆,使很多情节紧紧地连在了一起,(评分参考:每点1分,共5分,意思对即可)9.①先要扶起倒下的人心。应该借“赊刀”使黄泥藏子的群众对扶贫工作充满信心。
②要保护群众的自尊心,直接赠送物品的扶贫方法不可取,要像爷爷一样变相扶贫。③要充分利用已有成果,黄泥藏子已种了不少沙棘果树,可以借这个有发展前景的植物实现脱贫。④要讲究方式方法。利用村民对赊刀人的信任,引发
他们对沙行情变好的期待,从而激发劳动的干劲而脱贫。(评分参考:①③各2分,②④各1分,共6分,言之成理即可)10.AEG【解析】句意:我为这而感到忧虑,深深地希望陛下与大臣们明察人心邪正的实际情况,不拘泥于程式,招揽人才。“臣为此惧”中,“
臣”是主语,“为此”是“俱”的状语,句子结构完整,后面A处断开;“陛下与二三大臣察人心邪正之实”作“愿”的宾语,宾语后E处断开:“规摹”是“拓开”的宾语,“人物”是“收拾”的宾语,两个动宾句中间G处断开,11.C【解析】后一个“矜”
意思是怜悯,二者意思不同,12.C【解析】“虽心怀天下”错误,由材料一原文“其号为说直,亦不过先为称赞之词,而后微致规切之意”可知,那些宜称是正直的,也不过是先写了称赞之词,而后稍微表达规劝的意思,“心怀天下”无中
生有。13.(1)然后平时做事就会有益处,情况危急时就可以依靠他们。(评分参考:“平居”,平时;“裨益”,益处;“缓急”,偏义复词,危急。关键点各1分,句意1分)(2)不以细小的过错责备人,那么有才能的官吏的志向就能完全实现了。(评分参考:“责”,责备;“过”,错误:“得以”,能够。关键点各1分,
句意1分)14.①要广开选才之路:②要有包容之心;③要远离阿谈奉承之人;④要任用贤人。(评分参考:每点1分,任答三点,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材料一:我听说与君主共同掌管天下的,只是少数几位大臣罢了,与少数儿位大臣共同治理政事的,只是朝廷内外百名
左右官员罢了。君臣同心同德,大臣表里如一,自始至终一直不改变内心;然后平时做事就会有益处,情况危急时就可以依靠他们。假如大臣各有异心,遇事都为自身考虑,那么无论是提赞成或是反对的意见,都无助于事情的解决,小大官员不能相互联结形成一个整体,而天下的忧虑,就不能够有穷尽的时候了。这私心存在
于潜意识之中,而人们没有觉察它。所以议论今天风俗的弊端,没有人议论那无原则地求同,而我却怀疑它未曾真正意见一致,当面一味顺从别人,背后却忧伤嗟叹;事情成功了就凭借自己曾经说过的来向别人夺耀,事情不成功就依仗自己曾经预料
的来非议他的上级。尚书省各部门的查究,辅位的官吏的拟定任命,有关官员的查办事情,地位较高的官员的推举贤人,别人有感恩之举就聚集而归功于自己,别人怨恨就推脱说:“这个怎么能够自作主保呢?”时政的得失,拜官授取的得当与否,边腊前线的缓急情况,说得得当,犹自夸而把它作为自己的功劳,说得不得当,
就毁谤别人说:“这只是空话而没有益处。”士大夫如果像这样,那么他们的心哪里又能把国家大事当作自己的饥渴和喜乐忧伤一样对待呢?假使这风气日益增长,见到利益就前往,见到有利的机会就争夺,陛下又怎么能依靠他们呢?况且自迷年给皇上的
封章、奏疏、对策、上奏,大都按照旧例,只是表面应付条文规定,却没有诚恳忠敬的实在内容。那些宣称是正直的,也不过是先写了称赞之词,而后稍微表达规劝的意思。虽然这样,士大夫风气到这地步,也是有原因的。辈尊资深的学者和老成博学的读书人,几乎都去世了,后生晚辈,不见榜样。我为这而感
到忧虑,深深地希望陛下与大臣们明察人心邪正的实际情况,不拘泥于程式,招揽人才。如果有人品突出,洁自守的人,虽然没有顺从的可喜,但必定知道他没有反复无常,难以让人相信的忧患,一定要宽容并且接纳任用他:随声
附和,讨好上级的人,虽然没有冒犯的可憎,但必定知道他有隐藏的难以预计的祸惠,一定要疏远并且铲除他。平时有规劝告诚的益处,情况危急时没有缺乏人才的忧虑,它对于治国策略兴盛衰微,关系不可轻视。材料二:国家因为任用贤能
的人而兴盛,因为抛弃贤能的人、专断独行而败。这两点,是古往今来适用的道理,也是见识平常的人都知道的。现在如同古代,现在的天下也同古代的天下。古代即使是扰动不安的时代,还有如此多的贤能之人,何况现在太平安宁,怎么能说没有贤能之人呢?只是在于皇上如何使用罢了。皇上广泛地征求众人的意
见,那么有才能的人就能够得到进用;没有忌讳的事情,那么正直敢于进谏的宫路就开了;不亲近小人,那么进谗官阿俊奉承的人自然疏远了;不受成规习俗的束缚,那么守职的官吏就能明辨地处理事务了;不以细小的过错责备人,那么有才能的官吏的志向就能完全实现了。假如能够实行这些方法,那么哪里还用忧虑不能超过两汉、三
代的事业,然后走上五帝、三皇那样的道路呢?15.C【解析】“诗人不禁为农民的悲苦命运感到担忧”错误。颈联表达的是诗人的喜悦之情:粮食丰收,鸡豚充足。价格便宜:深秋时节,柿栗果实累累。这一切令诗人感到欣喜。16.①诗人被罢官回乡,但没有因此悲伤、消沉,而是登上渔舟探寻幽
景,泛舟清溪,游览野寺,可见他恬然自适,纵情率性,热爱自然;②诗人游览途中,看见年成丰收,物价平稳,物产丰盈,不禁感到欣喜,可见他热爱生活,关心民生;③诗人感慨余生并不漫长,姑且将万千忧愁抛在一边,可见他虽欲抛开烦恼及时行乐,但仍忧心国事。(评分参考:每点2分,共6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17
.(1)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材(2)丞相柯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3)示例: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评分参考:每空1分,有错字、漏字、多字均不得分)18.示例:A.名副其实B.鳞次栉比C.人声鼎沸(评分参考:每空1分,不是成语
不给分)19.B【解析】②处下句介绍五风溪作为沱江上游的重要转运点,与对联中的“蓉城”“通衢”“码头”衔接一致。20.C【解析】文中加点的“该”,用在感叹句中加强语气。A.动词,指应当轮到。B.动词,有“欠”之意。C.用在感叹句中加强语气。D.助动词,表示根据情理或经验推测应当如此,21
.示例:①枕头并不只是用来枕头的②枕头过高或者过低③也会影响我们的睡眠(评分参考: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22.只有枕姿正确,枕头高度适宜,材质、枕型、软硬程度合适,枕头才能发挥出辅助睡眠的作用。(评分参考:概括准确,包含条件关系,字数合乎要求,即可得5分)23.【解析】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
作文题。材料一共三句话。第一句介绍盲点的概念和含义。第二句由视觉中的盲点引申到思想、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也可能存在自点。第三句揭示了自点的双向意义,既显示了“偏见和局限”,也可能带来“新的突破”。这
是一道典型的一元关键词的作文,立意的关键就是围绕关键词进行辩证思考,考生可以围绕“盲点”一词,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来构思立意。1.是什么:“盲点”是指视觉中看不到的区域,从生理学的现象引而广之,人们在思维、认知、情感
、行为等方面也存在盲点,即那些被人们认识到或者忽略的地方。人的思维、意识的形成,是极其复杂的过程,与出生和成长环境、后天的教育、人际交往都密切相关。个体的思维和意识虽然具有人类的同一性,但每个个体都是迥
异的,从来不可能有两个人思维和意识完全相同,从这个方面来说,每个个体的思维和意识都有独特的地方,又都存在自己意识不到的大片言点区域,所以每个人不可避免都会存在偏见和局限。2.为什么:“盲点”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影响呢?“盲点”意味着在情感上,我们容易
倾向于“亲亲”,偏祖自己的亲戚朋友,不能公正客观地看待问题:可能会让人更容易过高地评价自己,过低地评价别人。在认知上,“自点”可能会让我们没有办法全面看待问题,会影响我们对事物的判断和决策,让我们陷人思维的惯性和偏见。尤其是身负责任的领导者,更有可能在周围逢
迎的前呼后拥中和位高权重的自我迷恋中,意识不到盲点的局限。在行为上,可能因为“盲点”而采取过激或错误的行为,比如雅典有着当时先进的民主模式,却因为思想的局限和偏见,认为苏格拉底在市场上教青年人以辩论探讨真理的方
式挑战神明的权威,因此集体投票,以30多票的微弱优势判处苏格拉底死刑。但是,正如材料中提到的“百点”也可能带来突破,比如因为有“盲点”存在,人们才会更加努力去克服“盲点”,走出惯性思维,不断开拓视野,发展创新,所以考生对“盲点”的
认识要持辩证的态度。3.怎么做:怎样才能更好地克服“盲点”呢?克服盲点,就是纠正错误、开阔视野和提升自己的过程。首先,克服盲点,需要掌握足够多的信息,尽可能了解事物的全貌。其次,能够广开言路,听取不同的意见,通过他人的视角来帮助我们纠正对盲点的认识,防止误判。再次,改变生活周遭、人际圈子等环
境,比如去不同的地方,看看不同的风景,体验不同的文化,或结识不同的人,听听不同的声音,学习不同的知识,或涉猎不同的领域,掌握不同的技能,发现不同的可能。最后,要形成不偏不倚的自我认知,正确地看待和评价自己,比如清楚地知道自己有什么优点和缺点,有什么兴趣和爱好,有什么目标和梦想等。参考
立意:1.走出盲区,全面认识事物,2.扫除思维盲点,辩证看待事物,3.拓宽视野,避免“盲点”。(学生根据材料从不同角度进行立意、写作,只要在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符合相关要求,即可的情给分。答案中的立意仅供参考)【评分参
考】满分60分,以44分为基准分,分五类划分作文档次:1.一类文(60分-53分):①符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材料典型、丰富、新颖;②文体特征鲜明,结构严谨;③语言流畅,有文采。2.二类文(52分一46分):①基本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个别材料不切题;②文体特征较鲜明,结构完
整;③语言通顺,3.三类文(45分-38分):①部分偏离题意,中心松散,内容单薄,大部分材料不切题;②文体特征不鲜明,结构松散;③病句较多。4.四类文(37分—30分):①完全偏离题意,中心分散,内容空洞,材料不切题;②文体特征不鲜明,结构混乱;③语言不通,错别字多,5.五类文(29分—0分)
:大段抄袭、完全抄袭等。需要注意的问题:1.对于文体特征鲜明、观点明确、论据充分、阐发透彻、层次清晰、结构严谨、语言得体有表现力且书写认真,能体现较高语文素养的作文要敢于按照一类文甚至是满分的标准赋分。2.没有标题扣2分,不符合相关基本文体格
式扣2分。3.错别字1字扣1分,不累计,上限3分。标点符号错误多,酌情扣分,不超过2分。4.字数不足:600字以上,每50字扣1分:600-400字,35分左右:400-200字,25分左右:200字以下,15分以下。5.抄袭:全篇抄袭,10分以下:抄袭一半左右,
20分以下。大段抄背无关内容,在五类文中的情赋分。6.完全是作文材料的扩展,不得高于4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