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精准解析】

DOC
  • 阅读 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8 页
  • 大小 1.043 MB
  • 2024-10-23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25 已有0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28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精准解析】.doc,共(28)页,1.043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da4777d1e263fb82398e2a3af13f72a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检测高二生物试题一、选择题:1.通常情况下,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的生理指标最接近的是()A.Na+浓度B.渗透压C.K+浓度D.O2浓度【答案】B【解析】【详解】A.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Na+浓度比组织液低,A错误;B.人体

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渗透压与组织液接近才能保证组织细胞正常的形态,B正确;C.人体组织液细胞的细胞内液K+浓度比组织液高,C错误;D.人体组织液细胞的细胞内液氧气浓度比组织液低,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B。【考点定位】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2.2020年国际马拉松夏季竞

速邀请赛在西安举行,人们在运动过程中,机体会发生一系列生理活动以维持内环境稳态。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中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B.运动过程中,线粒体内的葡萄糖氧化分解加快,体温略有升高C.剧烈运动时会产生大量乳酸

进入血液,与血浆中缓冲物质H2CO3发生中和,血浆pH保持相对稳定D.运动过程中大量流汗使细胞外液渗透压显著降低【答案】A【解析】【分析】1、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具

体表现是内环境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2、内环境稳态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内环境中血糖含量、温度、pH等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细胞代谢正常进行,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

】A、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中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A正确;B、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在细胞质基质中完成,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内进行氧化分解,B错误;C、剧烈运动时会产生大量乳酸进入血液,与血浆中NaHCO3发生中和,血浆pH保持相对稳定,C错误;D、大量流汗使细胞外液

渗透压升高,D错误。故选A。3.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则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A.机体血浆渗透压降低,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B.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渗透压恢复到注射前水平C.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

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D.机体血浆渗透压上升,排出相应量的NaCl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答案】C【解析】【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酸碱度和渗透压:(1)温度:人体正常体温一般在37℃左右;(2)

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HCO3-、HPO42-等缓冲物质有关。(3)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

源于Na+和Cl-。【详解】因为静脉注射的是与血浆等渗的生理盐水,所以机体血浆渗透压是不发生改变的,A、D错误;但正常情况下,水盐代谢要平衡,进多少出多少,所以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

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B错误,C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及成分;掌握内环境的理化特性,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

考查。4.下列关于人体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B.机体内的Na+主要随汗液排出C.人体内水的来源是饮水和食物中的水D.人体水平衡和盐平衡的调节过程没有

直接关系【答案】A【解析】【分析】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详解】A、钠离子分布在细胞外大于细胞内,能调节细胞外的渗透压,所以大量失

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A正确;B、Na+主要来自食盐,主要通过肾脏随尿排出,B错误;C、人体所需水的来源有饮水、食物和代谢产生的水,C错误;D、人体水平衡和盐平衡的调节过程有密切联系,D错误。故选A。5

.给奶牛挤奶时其乳头上的感受器会受到刺激,产生的兴奋沿着传入神经传到脊髓能反射性地引起乳腺排乳;同时该兴奋还能上传到下丘脑,促使其合成催产素,进而促进乳腺排乳。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是通过突触来

完成的B.上述过程的完成需要“不完全自主”的自主神经系统参与C.上述两种排乳,前者为非条件反射,后者为条件反射D.兴奋在突触小体内完成的信号转化是由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答案】C【解析】【分析】突触小体是上一个神经元轴突末端膨大

部分,其上的膜构成突触前膜,是突触的一部分。突触是由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小体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等构成,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详解】A、在完成一个反射的过程中,兴奋要经过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等多个神经元,相邻的两个神经元

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A正确;B、给奶牛挤奶时其乳头上的感受器会受到刺激,产生的兴奋沿着传入神经传到脊髓能反射性地引起乳腺排乳,属于非条件反射,由“不完全自主”的自主神经系统参与,B正确;C、上述两种排乳都属于非条件反射,后者是神经调节和激

素调节共同控制的,C错误;D、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兴奋在突触小体内完成的信号转化是由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D正确。故选C。【点睛】非条件反射是先天性,遗传获得的;条件反射是后天生活中训练形成的。6.下列有关神经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大脑皮层主要是由神经

元胞体及其树突构成的B.大脑皮层运动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中相应部位的大小不成比例C.排尿反射过程中既有分级调节也有反馈调节D.大脑皮层言语区的H区受损,不能听见别人讲话的声音【答案】D【解析】【分析】神经系统

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详解】A、大脑皮层主要是神经元胞体及其树

突构成,A正确;B、大脑皮层运动大小区域和躯体中大小不成比例,与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成正比,B正确;C、排尿反射受到大脑皮层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C正确;D、大脑皮层H区受损听不懂讲话,D错误。故选D。7.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的融合需要Ca2+参与,下列有关突触传递的叙述

正确的是()A.若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的通透性,可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B.突触前膜释放递质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C.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D.若突触小泡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则突触后膜无膜

电位变化【答案】C【解析】【分析】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在突触小体内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以胞吐的形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使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

膜兴奋,由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神经递质有两种类型,可以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详解】A、突触小泡在与突触前膜融合后,释放出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在与突触后膜接触后发挥作用,之后被酶灭活或被突触前神经元重新摄取,不会使突触后膜持续性兴奋,A错误;

B、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的过程属于胞吐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B错误;C、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C正确;D、如果突触小泡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则突触后膜也存在电位变化,只是内负外正的电位加强,D错误。故选C。8.当你在野外草地上玩耍时,旁边

的草丛里突然窜出一条蛇,于是你非常紧张: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此时,你可能撒腿就跑,也可能原地不动冷静地应对。当你确认安全之后,心跳、呼吸等会慢慢恢复。上述反应过程中,神经系统扮演了主要角色,下列有关神经系统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疾跑等躲避动作

依赖骨骼肌的运动,不受自主神经系统支配B.人可以控制自己是否跑开,是因为躯体运动神经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C.心跳等内脏器官的活动是受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不受意识控制D.自主神经系统是脊神经的一部分,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答案】D【解析】【分析】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

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自主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所以也叫内脏神经系统,因为其功

能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经系统,也可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详解】A、疾跑等躲避动作依赖骨骼肌的运动,不受自主神经系统支配,A正确;B、神经系统的调节存在分级调节过程,人可以控制自己是否跑开,是

因为躯体运动神经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B正确;C、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所以也叫内脏神经系统,因为其功能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经系统,C正确;D、自主神经系统属于外周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D错误。故选D。9.分布有乙酰胆碱受体的神经元称为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它普遍存在于神经系统中,参与学习与记忆等调节活动。乙酰胆碱酯酶催化乙酰胆碱的分解,药物阿托品能阻断乙酰胆碱与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相应受体结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数量改变会影响学习与记忆等调节

活动B.细胞外液的变化影响乙酰胆碱的释放,但不影响乙酰胆碱的传递C.使用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可导致胆碱能敏感神经元持续兴奋D.注射阿托品可减弱胆碱能敏感神经元所引起的生理效应【答案】B【解析】【分析】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

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详解】A、胆碱能敏感

神经元参与学习与记忆等调节活动,其数量改变会影响学习与记忆等调节活动,A正确;B、兴奋的传递过程中涉及神经递质扩散通过组织液的过程,故细胞外液的变化影响乙酰胆碱的释放,也影响乙酰胆碱的传递,B错误;C、乙酰胆碱酯酶催化

乙酰胆碱的分解,使用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可使乙酰胆碱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导致胆碱能敏感神经元持续兴奋,C正确;D、阿托品能阻断乙酰胆碱与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相应受体结合,最终影响胆碱能敏感神经元所引起的生理效应,D正确。故选B。10.

下列图1表示神经纤维上某点受到刺激后对膜外电位的测量,图2表示神经纤维某部位在受到一次刺激前后膜内外的电位变化。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在没有接受刺激时,图1中的电位计可测量到静息电位的大小B.图2中从A到C段,Na+大量内流需要载体

蛋白的协助,消耗能量C.改变神经纤维膜外的K+浓度,则图2中A的电位不会受到影响D.如果神经纤维膜外的Na+含量较低,则图2中C的电位将下降【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装置A电极均在膜外,静息时

无电流产生,刺激后,由于电流计的两个电极处不同时兴奋,所以两个电极之间会出现两次电位变化,导致指针偏转2次;图2中的A点的电位为静息电位。C点的电位为动作电位。神经受到刺激后,兴奋部位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发生变化,钠离子通道打开,导致Na+大量内流,引起电位逐步变化,此时相当于图2中的B段。【详

解】A、静息电位是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图1两个电极都至于细胞膜外,所以不能测定静息电位,A错误;B、图2中从A到C是动作电位形成的过程,是由Na+顺浓度梯度经过离子通道内流形成,不需要消耗能量,B错误;C、图2中A点是静息电位的形成

,是由于K+外流形成,所以如果改变神经纤维膜外的K+浓度,则A点的电位会受到影响,C错误;D、如果将神经纤维膜外的Na+浓度降低,则Na+内流减少,动作电位的峰值降低,即图2中C的电位将下降,D正确。故选D。11.某实验小组利

用小白鼠做了如下实验:电刺激小白鼠下丘脑前部,发现小白鼠有出汗现象;刺激小白鼠下丘脑后部,小白鼠出现寒战现象。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现象的发生离不开大脑皮层的参与B.下丘脑前部存在热觉感受器C.下丘脑后部存在产

热中枢D.汗腺的分泌是甲状腺激素调节的结果【答案】C【解析】【分析】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2)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3)分泌:分

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4)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无法判断体温调节离不开大脑皮层的参

与,A错误;B、刺激下丘脑前部,出现出汗现象,说明前部有散热中枢,而热觉感受器一般位于皮肤、粘膜及内脏器官,B错误;C、刺激下丘脑后部,出现寒战现象,说明后部有产热中枢,C正确;D、人体在炎热环境中通过神经调节使皮肤毛细血管舒张

、汗腺分泌活动增强,故汗腺的分泌不是甲状腺激素调节的结果,D错误。故选C。12.炎性甲亢是由甲状腺滤泡细胞膜通透性发生改变,滤泡细胞中的甲状腺激素大量释放进入血液,从而引起机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明显升高的一种疾病。下列有关叙述错

误的是()A.炎性甲亢患者体内细胞代谢旺盛,机体产生的热量增多B.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比促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种类多C.炎性甲亢患者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比正常人高D.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分级调节,有利于精细调控【答案】C

【解析】【分析】当感受器感受刺激时,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到下丘脑。下丘脑就会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运输到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

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了下丘脑和垂体合成和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详解】A、炎性甲亢患者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较高,促进细胞代谢,机体产生的热量增加,A正确;B、促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

为甲状腺细胞,而甲状腺激素几乎对全身的细胞都起作用。因此,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比促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数量多,B正确;C、炎性甲亢患者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明显升高,根据负反馈调节,该患者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比正常人低

,C错误;D、下丘脑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即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分级调节,有利于精细调控,D正确。故选C。13.假性过敏是机体内稳态部分失调的

结果,在临床上的症状类似过敏反应,如皮肤出现红肿、刺痛等症状,但缺乏特异性免疫的过程。下列关于假性过敏的描述,正确的是()A.假性过敏也是接触过敏原后导致的B.患者的血液中浆细胞数量显著增多C.患者皮肤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大D.人体初次接受抗原就

能诱发假性过敏【答案】C【解析】【分析】过敏反应:过敏原第一次进入人体后,人体内产生抗体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的表面,当相同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就会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

,使上述细胞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多等,引发各种过敏反应。【详解】A、假性过敏和过敏反应的区别是没有特异性免疫的过程,所以不存在过敏原,A错误;B、假性过敏没有特异性免疫过程,所以不存在浆细胞数量增多的

显性,B错误;C、假性过敏在临床上的症状类似过敏反应,所以存在皮肤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大的现象,C正确;D、假性过敏不存在特异性免疫的过程,所以是机体内稳态部分失调的结果,不是受到外界过敏原刺激产生的,D错误。故选C。14.下图是下丘脑参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部分途径示意图,据图分

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若图中的内分泌腺为甲状腺,则缺碘会导致激素③、④的含量增加B.若图中的内分泌腺为卵巢,则激素⑥的靶器官主要是雌性生殖器官C.若图为体温调节示意图,则在寒冷条件下的调节作用途径有①②

③④⑤⑥D.若图为水盐平衡调节示意图,当食用较咸食物时大脑皮层可产生渴觉【答案】C【解析】【分析】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②传导:

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详解】A、

缺碘导致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受阻,因此对垂体和下丘脑的抑制作用减弱,从而导致激素③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④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量增加,A正确;B、若图中的内分泌腺为卵巢,则激素⑥是性激素,主要作用于雌性生殖器官,B正确;C、在寒冷调节下,不存在垂体释放激素作用于组织,即⑥过程,C错误;D

、若图为水盐平衡调节示意图,当食用较咸食物时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从而使大脑皮层可产生渴觉,D正确。故选C。15.研究人员找到一种抗体,可让急性髓性白血病细胞成熟为树突状细胞。树突状细胞如长时间暴露于该抗体下,再加上特定的培养条件,还能进一步

分化为与自然杀伤(NK)细胞(该细胞识别靶细胞是非特异性的)高度相似的细胞——诱导NK细胞。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树突状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的作用是摄取和呈递抗原B.在二次免疫中,抗体可由浆细胞

与记忆B细胞合成并分泌C.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抗原具有特异性,而诱导NK细胞则无特异性D.该诱导过程可能涉及到细胞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答案】B【解析】【分析】由题意可知:树突细胞不仅能摄取、加工病原体,暴露出这种病原体特有的抗原,抗原呈递给淋巴细胞,

使淋巴细胞接受刺激后引起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还进一步分化为与自然杀伤(NK)细胞高度相似的细胞--诱导NK细胞。【详解】A、树突状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能摄取、处理、呈递抗原,A正确;B、抗体只能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B错误;C、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抗原具有特异性,

据题干信息诱导NK细胞与自然杀伤细胞高度相似故其无特异性识别功能,C正确;D、该诱导过程中白血病细胞、树突细胞以及NK细胞是细胞分化的结果,其形态与功能不同的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D正确。故选B。16.关于生物的激素调节及其应用方面的有关

说法正确的是()A.胰岛素分泌不足的成年人排尿量会相应增加,逐渐消瘦,体重减少B.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协同作用对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有利的C.切除动物的垂体后,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均会减少

D.摄盐过多后再增加饮水量,不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相对恒定【答案】A【解析】【分析】1、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体重越来越少。主要原因是大多数糖尿病患者缺少胰岛素,血糖含量高,大量的葡萄糖随尿液排出,使尿液的渗透压升高,同时也带走了大量水分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出现多食多饮现象,同时糖氧化功能发生障碍,体内脂肪、蛋白质的分解加强,导致机体消瘦,体重减轻。2、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

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详解】A、胰岛素分泌不足的成年人,不能正常利用葡萄糖,尿液中含有葡萄糖,排尿量会增加,脂肪等物质的消耗相对增加,逐渐消瘦,体重减少,A正确;B、胰岛素能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能升高

血糖,它们两者属于拮抗作用,B错误;C、切除动物的垂体后,促甲状腺激素减少,故血液中甲状腺激素会减少,因存在负反馈调节,而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会增加,C错误;D、摄盐过多后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机体调节作用下

,饮水量的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D错误。故选A。17.中国的“种痘之术”开创了人类天花病(天花病毒引起的疾病)预防之先河。人们用痘痂作为痘苗,通过鼻孔接种。该法是用人工方法感染天花,有一定危险性。后来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如果用接种多次的痘痂作疫

苗,则毒性减弱,接种后比较安全。清代《种痘新法》描述了人痘苗的选育方法:“其苗传种愈久,药力提拔愈清,人工之选炼愈熟,火毒汰尽,精气独存,所以万全而无害也”。后来该法被牛痘接种法代替,因为牛痘比人痘更加安全。下列有关免疫预防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痘苗的选育过程相

当于病毒减毒B.种痘成功后体内可产生相应的抗体C.种痘成功后机体获得了免疫自稳能力D.牛天花病毒和人天花病毒有相同抗原【答案】C【解析】【分析】二次免疫:1、原理:特异性免疫中,初次免疫形成的记忆细胞在再次受到特定抗

原刺激时,便会迅速分裂,产生效应T细胞或浆细胞来对抗抗原。2、特点:①强度更强;②更迅速;③持续时间更长。3、应用:制备疫苗。【详解】AB、疫苗的作用相当于抗原,但为了减少对机体的毒害,一般选用灭活或减活的病毒,故痘苗的选育过程相当于病毒

减毒过程,种痘成功后体内可产生相应的抗体,A、B正确;C、免疫防御是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种痘成功后机体获得了免疫防御能力,C错误;D、据题干信息“该法被牛痘接种法代替,因为牛痘比人痘更加安全”可知,牛天花病毒和人天花病毒有相

同抗原,D正确。故选C。18.科学家研究植物顶端优势时发现,不同植物激素对侧芽生长的影响有差异。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比较1、3两组,可知细胞分裂素对侧芽的生长有促进作用B.比较1、2、3组,可知细胞分裂

素能解除生长素对侧芽的抑制作用C.比较1、4两组,可知自然生长侧芽受抑制,可能是因为缺少生长素D.比较1、4、5组,可知赤霉素对解除顶端优势现象有促进作用【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2组去顶芽,切口涂抹生长素,3组顶芽保留,侧芽上涂抹细胞分裂素,4组去顶芽,5组去顶芽后切口涂抹赤霉素,以

上各组与1组顶芽保留相比,侧芽的长度生长平均值均有所增加。据此分析作答。【详解】A、3组顶芽保留,侧芽上涂抹细胞分裂素,与1组保留顶芽相比,侧芽长度平均值有所增加,故可知细胞分裂素对侧芽的生长有促进作用,A正确;B、2组去顶芽,切口涂抹生长素,3组顶芽保留,侧芽上涂

抹细胞分裂素,与1组顶芽保留相比,3组的侧芽生长平均值最高,可推知细胞分裂素能解除生长素对侧芽的抑制作用,B正确;C、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可运输到侧芽,4组去顶芽,与1组顶芽保留相比,侧芽长度增加,可知自然生长侧芽受抑制,可能是因为生长素浓度过高所致,C错误;D、5组去顶芽后切口涂抹赤霉素,其侧芽生

长平均值明显高于4组去顶芽和1组保留顶芽的数值,可知赤霉素对解除顶端优势现象有促进作用,D正确。故选C。19.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许多生活、生产实践活动都离不开植物激素,例如:过去人们在密闭的米缸中点香,能使绿色香蕉变黄;我国宋代著作《种艺必用》中,记载了一种促进空中压条生根的方法:“凡嫁接矮果

及花,用好黄泥晒干,筛过,以小便浸之。又晒干,筛过,再浸之。又晒又浸,凡十余次。以泥封树枝……则根生;清代《棉业图说》中所附“摘心图”,文中记载“摘心”能使棉花亩产增加三四十斤。下列相关分析不合理的是()A.香在米缸中燃烧不充分释放出乙烯,能促进香蕉的发育与成熟B.人体尿

液中含有微量的生长素,生长素能促进插条生根C.棉花摘心能降低侧芽处生长素的浓度,促进侧芽的发育D.人体细胞不含与生长素结合的特异性受体,生长素对人体不起作用【答案】A【解析】【分析】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

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包括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等,作用如下:1、生长素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生长素的双重作用与浓度和器官有关,如根比芽

敏感,芽比茎敏感,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顶端优势和根的向地性现象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2、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3、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分布在根

尖);4、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衰老脱落(分布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5、乙烯:促进果实成熟。【详解】A、绿色香蕉变黄是香蕉果实成熟的现象,而促进果实成熟的激素是乙烯,故香在米缸中燃烧不充分释放出的物质是乙烯,作用是促进果实成

熟,A错误;B、“以小便浸之。又晒干,筛过,再浸之。又晒又浸,凡十余次。以泥封树枝……则根生”,说明尿液中含有微量的生长素,能促进插条生根,B正确;C、棉花摘心能使棉花亩产增加三四十斤,原因是棉花没摘心时有顶芽,存在顶端优势,侧

芽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受抑制,而对棉花去除顶芽,可降低侧芽生长素浓度(减少侧芽生长素的积累),促进侧芽的发育,从而促进棉株多开花结实,C正确;D、从长时间的实践来看,一般浓度的生长素对人体正常生命活动并无影响,说明人体内虽然含有生长素,却不能发挥作用

,最可能的原因是人体内不含有与生长素结合的特异性受体,D正确。故选A。20.研究小组探究了萘乙酸(NAA)对某果树扦插枝条生根的影响,结果如下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自变量是NAA的浓度,因变量是平均生根数B.不同

浓度的NAA处理插条,生根率不同C.小于300mg/L的NAA处理插条,不利于生产D.400mg/L的NAA具有增加生根数的效应【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实验课题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NAA,因变量是平均生根数和生根率,并且无关变量包

括:侧芽的数目、溶液处理的时间等,无关变量会影响实验的结果,因此应保持相同且适宜;生长素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详解】A、根据分析实验自变量是NAA的浓度,因变量是平均生根数和生根率,A错误;B、从图

中看出不同浓度的NAA处理插条,生根率有可能相同,B错误;C、最有利生产的方法是利用200mg/L的NAA处理插条,C错误;D、从图中看出400mg/L的NAA具有增加生根数的效应,D正确。故选D。二、不定项选择题:21.下图方框内为人体内某组织或器官的结构示意图

,A、B、C分别表示不同的体液,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花粉过敏会引起B液增多A液减少B.若图示方框为肝脏,则B中Ⅰ端的氧气浓度高于Ⅱ端C.A渗回B和渗入C的量相差不大D.若图示方框为胰岛组织,则饱饭后B中的胰

岛素含量Ⅱ端比Ⅰ端高【答案】A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人体内某组织或器官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组织液,B为血浆,C为淋巴。【详解】A、花粉过敏,会引起毛细血管壁细胞的通透性增加,B液减少,A组织液的量会

增加,A错误;B、若图示方框为肝脏,因细胞有氧呼吸消耗氧气,故B中Ⅰ端的氧气浓度高于Ⅱ端,B正确;C、A为组织液,其大部分渗回血浆,小部分渗入淋巴,因此组织液渗回B血浆和渗入C淋巴的量相差比较大,C错误;D、若图示方框为胰岛组织,则饱饭后

血糖浓度升高,胰岛素分泌增加,而胰岛素能促进血糖浓度降低,因此B中Ⅱ端比Ⅰ端胰岛素含量高、葡萄糖含量低,D正确。故选AC。22.“当神经系统控制心脏活动时,在神经元与心肌细胞之间传递的信号是化学信号还是电信号呢?”研究者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如下实验。

取两个生理状态相同的蛙的心脏(A和B,保持活性)置于成分相同的营养液中,A有某副交感神经支配,B没有该神经支配;刺激该神经,A心脏的跳动减慢;从A心脏的营养液中取一些液体注入B心脏的营养液中(如图),B心脏跳动也减慢。下列

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进行该实验基于的假说是神经元与心肌细胞之间传递的信号是化学信号或电信号B.该实验说明A的副交感神经细胞可能释放一种神经递质,该递质能使心跳减慢C.副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能与心肌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促使K+内流D.交感神经使内脏

器官的活动加强,副交感神经使内脏器官的活动减弱【答案】ACD【解析】【分析】题意分析:本实验的研究目的是在神经元与心肌细胞之间传递的信号是化学信号还是电信号;由于刺激A心脏的副交感神经,A的跳动减慢,从A的营养液中

取一些液体注入B的营养液中,B的跳动也减慢,说明副交感神经分泌了某种化学物质造成了脏B心跳的减慢。【详解】A、由题意分析可知,科学家这样设计实验基于的假说是在神经元与心肌细胞之间传递的信号是化学信号,实验预期结果是B心脏的跳动减慢,A错误;B

、由实验“从A心脏的营养液中取一些液体注入B心脏的营养液中,B心脏跳动也减慢”,可知神经细胞A释放化学物质(一种神经递质),使心肌跳动减慢,B正确;C、副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能与心肌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使心脏跳动减慢,该过程可能是一些阴离子内流

,C错误;D、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会使内脏器官活动加强或减弱,如交感神经会使胃肠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副交感神经使胃肠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加强,D错误。故选ACD。23.某些细胞毒性T细胞在癌组

织环境中会合成两种细胞膜蛋白(CTLA-4、PD-1),这两种膜蛋白对细胞毒性T细胞的杀伤功能具有抑制作用。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两位科学家,是因为他们发现了以上两种膜蛋白的特殊抗体,并成功将其用于癌症的治疗。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人体

内癌变的细胞会成为细胞毒性T细胞攻击的对象B.降低CTLA-4、PD-1的活性,细胞免疫功能将增强C.上述两种膜蛋白的特殊抗体能够与癌细胞结合,达到治疗目的D.合成上述两种膜蛋白的基因不可能来源于细胞毒性

T细胞自身【答案】AB【解析】【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为: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

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细胞免疫过程为: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

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和靶细胞接触将靶细胞裂解。【详解】A、人体内癌变的细胞会成为抗原,被细胞毒性T细胞攻击,体现了免疫系统的自稳和监视作用,A正确;B、CTLA-4、PD-1

对细胞毒性T细胞的杀伤功能具有抑制作用,所以降低CTLA-4、PD-1的活性,细胞免疫功能将增强,B正确;C、据题意可知,两种膜蛋白的特殊抗体,抑制CLA-4与PD-1蛋白质的功能,可使效应T细胞功能恢复

,使免疫系统具有更强的攻击癌细胞的能力,但不能与癌细胞结合,C错误;D、细胞毒性T细胞在癌组织环境中会合成CTLA-4、PD-1,说明合成上述两种膜蛋白的基因来源于细胞毒性T细胞自身,D错误。故选AB。24.正常人体静脉注射一定量葡萄糖后,可诱导胰岛素

分泌呈“双峰曲线”,两个峰分别代表胰岛素分泌的第一时相和第二时相(基线指24小时胰岛细胞持续分泌的微量胰岛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0~5min内胰岛素可能来自胰岛B细胞中之前贮存的B.胰岛素分泌量增

加会提高组织细胞吸收葡萄糖的速率C.出现第二时相是因为胰高血糖素的增加使血糖迅速升高D.第二时相胰岛素的分泌是神经—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答案】AB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可知:在维持高血糖的刺激下,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可分为两个时相:第一时相是血糖升高开始3-

5min,胰岛B细胞贮存的胰岛素释放,第二时相段是血糖升高15min后,胰岛素合成酶被激活,胰岛素合成并释放。【详解】A、据图分析可知,0~5min内胰岛素可能来自胰岛B细胞中之前贮存的,A正确;B、胰岛素的作用是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转化和

利用,胰岛素分泌量增加会提高组织细胞吸收葡萄糖的速率,B正确;C、第二时相是受到葡萄糖刺激后的10~20分钟,胰岛素合成酶被激活,胰岛素合成并释放,此时胰岛素含量相对稳定,C错误;D、机体对血糖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D正确。故选A

BD。25.赤霉素可以通过提高生长素IAA的含量间接促进植物生长,如图是为了验证这一观点的实验方法。已知生长素是色氨酸在吲哚乙酸合成酶的作用下形成,在IAA氧化酶的作用下氧化分解。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图中放在两个相同琼脂块上

的幼苗尖端的数量应该相等B.若对1号幼苗施加适量赤霉素,则放置琼脂块的去尖端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C.赤霉素可能通过促进吲哚乙酸基因的转录,从而翻译出更多的生长素D.赤霉素可能是通过促进生长素的合成或抑制生长素的分解提高生长素含量【答案】

C【解析】【分析】赤霉素可以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还可以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详解】A、图中放在两个相同琼脂块上的幼苗尖端的数量是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应该相同,A正确;B、如果用赤霉素溶液处理幼苗1,则取自该幼苗的胚芽鞘中生长素含量高,放置琼脂块的去尖端的胚芽鞘向右弯曲,B正确;C、生长素

的本质是吲哚乙酸,不是蛋白质,不能直接通过翻译过程合成,C错误;D、赤霉素提高生长素含量的机理可能是①赤霉素促进生长素的合成,②赤霉素抑制生长素的分解,③赤霉素促进生长素的合成同时抑制生长素的分解,D正确。故选C。【点睛】生长素不直接参与

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其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三、非选择题:26.下表所示为正常人体部分体液中主要成分的含量(单位略),请回答下列问题:成分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阳离子Na+1

4214512K+4.34.4139Ca2+2.52.4<0.001(游离的)Mg2+1.1111.6(游离的)总计149.9152.9约152.6阴离子Cl-1041174HCO3-242712HPO42-、H2PO4-22.3

29总计130146.345蛋白质140.454其他5.96.253.6总计299.8305.8305.2(1)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的液体是_______,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__。(2)除了表中所列成分外,体液中还可能含有哪些物质?________

____(说出三种),表中数据显示,血浆和组织液各成分的含量最主要的差别是_____________。(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血浆和组织液的渗透压_____________(填“基本相同”或“不同”),若人体严重营养

不良,则会引起___________________,导致_________________。(4)表中所列HPO42-、H2PO4-在人体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答案】(1).

细胞内液(2).血浆和组织液(3).葡萄糖、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各种激素、代谢废物、维生素、O2等(4).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5).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6).基本相同(7).血浆渗透压小于组织液渗

透压,水分从血浆渗透到组织液(8).组织水肿(9).维持血浆的pH保持相对稳定【解析】【分析】1、分析表格信息可知:人体体液中包括阳历、阴离子、蛋白质等物质。2、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构成了细胞的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详解】(1)人体内环境组成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故表中不属于内环境组

成的液体是细胞内液;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2)表中包括一些离子和蛋白质,除此之外,体液中可能还含有葡萄糖、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各种激素、代谢废物、维生素、O2等物质;表格数据显示,血浆和组织液所含物质基本相同,各成分的含量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

含有较多的蛋白质。(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血浆和组织液的渗透压基本相同;若人体严重营养不良,则会引起血浆渗透压小于组织液渗透压,水分从血浆渗透到组织液,进而导致组织水肿。(4)表中所列HPO42-、H2PO4-为缓冲对(缓冲物质),可维持血浆的pH保持相

对稳定。【点睛】本题结合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及成分,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27.炎炎夏日,医务工作者还要穿着厚厚的防护服为人们采集咽拭子,以检测新冠病毒,让人感动。在穿防护服的这几个小

时里,医务工作者的身体为适应闷热的环境,要进行不断的调节。请回答下列问题:(1)在闷热的环境中,机体是如何调节体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由于大量出汗,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_________分泌

的__________激素会增加,促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减少尿量。(3)因水分的大量丢失,细胞外液量减少以及血钠含量降低时,_____________分泌的醛固酮增加,可促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极

端环境的工作对医务工作者的体力也是极大的考验。当体内血糖浓度降低的时候,请写出3种能够升高血糖的激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首先是皮肤的热觉感受器兴奋,兴奋传递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进而通过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和肾上腺等腺

体的分泌,最终使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多,汗腺分泌增多,从而增加散热(2).下丘脑(3).抗利尿(4).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5).肾上腺皮质(6).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7).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解析】【分析】1、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2、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

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3、血糖调节的中枢是下丘脑,调节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

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详解】(1)在闷热的环境中,机体调节体温的途径主要是神经调节,具体过程为:首先是皮肤的热觉感受器

兴奋,兴奋传递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进而通过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和肾上腺等腺体的分泌,最终使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多,汗腺分泌增多,从而增加散热。(2)大量出汗,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多,该激素作用于靶器官肾小管和接合管,促进对水的重吸收,从而减少排尿量。(3)醛固酮的作用主

要是保钠排钾,因此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增加,促进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4)能够升高血糖的激素有: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血糖平衡调节、体温调节、水平衡调节,对相

关生理过程的掌握是解题的关键,解析时要把几个调节过程以下丘脑的作用为纽带进行归纳整合形成知识网络,便于掌握和应用。28.2020年国际禁毒日的主题是“健康人生,绿色无毒”。《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57条规定: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

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长期使用毒品会使大脑的机能发生改变,可卡因(Cocaine)是一种已知的最容易上瘾物质之一,它可以通过调控多巴胺的含量水平刺激大脑皮层,并产生兴奋和愉悦感。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多巴胺的释放通过[

①]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融合完成,[]________对多巴胺的识别起重要作用,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______功能。(2)多巴胺作用完成后正常的去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卡因

能够增强并延长对大脑的刺激,而产生“快感”,由图中信息分析可卡因的作用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3)兴奋剂和毒品大多是通过突触来发挥作用的,除可卡因的作用机理,请推测其他种类的毒品可能的作用机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列

出两种即可)。(4)学习和记忆与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密切相关。研究发现海蜗牛在接触几次电击后,能学会利用长时间蜷缩的方式保护自己;没有经过电击刺激的海蜗牛则没有类似的防御行为。研究者提取前者腹部神经元的RNA注射到后者颈部,发现原本没有受过电击的海蜗牛也

“学会”了防御,而对照组则没有此现象。对照组的处理是_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突触小泡(2).突触前膜(3).多巴胺受体(4).信息交流(5).通过多巴胺转运体运回突触前神经元(6).可卡因与多

巴胺转运体结合,阻止了多巴胺进入突触前膜(或阻碍多巴胺的回收),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增多(7).促进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速率;干扰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影响分解神经递质酶的活性(8).对照组的海蜗牛需要注射没有受电刺激的海蜗牛腹部神经元的RNA(9).特定的RNA可以使海蜗牛“获得”记忆【解析

】【分析】图中①是突触小泡,②是突触小体,③是突触后膜,④是多巴胺受体,图中突触前神经元兴奋后,释放神经递质多巴胺进入突触间隙,发挥作用后,则多巴胺经过突触前膜回收。【详解】(1)多巴胺是神经递质,递质的释放通过①突触小泡和突触前膜

的融合,将递质释放;突触后膜上的④多巴胺受体对多巴胺有识别作用,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2)从图中看出多巴胺发挥作用后,通过突触前膜的多巴胺受体重新回到突触前神经元。可卡因的作用机理是其与多巴胺转运体结合,阻止了多巴胺进入突触前膜(或阻碍多巴胺的回

收),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增多。(3)其他药物可能通过促进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速率;干扰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影响分解神经递质酶的活性等方法发挥作用。(4)根据“研究者提取前者腹部神经元的RNA注射到后者颈部”,说明前者腹部神经元经过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产生相关的蛋白

质,则其对照组的海蜗牛需要注射没有受电刺激的海蜗牛腹部神经元的RNA,说明了特定的RNA可以使海蜗牛“获得”记忆【点睛】本题综合考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的过程,需要考生结合图解进行分析兴奋的传递过程,掌握其原理进行解答。29.“细胞因子风暴”是指机体在感染微生物等情况

下,体液中多种细胞因子迅速大量产生的现象。该过程会导致组织细胞的损伤,严重时危及生命。如埃博拉病毒和新冠病毒的感染就可能引发“细胞因子风暴”。请回答有关人体免疫的问题:(1)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有什

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除了分泌细胞因子外,辅助性T细胞还能够发挥的作用是__________。(2)一般认为,“细胞因子风暴”是免疫系统对新的、高致病性的病原体的过激反应造成的。针对这样的病原体,疫苗就显得尤为重要。某科研团队研制了一种针

对某新型病毒A的疫苗X,欲通过实验检测疫苗X的效果,并在该实验中探究IL-1(一种细胞因子)是否有增强该疫苗效果的作用,请完善实验及分析过程。实验材料与药品:未接触过病毒A的实验用仔猪若干只,医用注射器若干,含IL-1的缓冲液,不含IL-1的缓冲液,疫苗X,病毒A制剂等

。实验过程及分析:①选取生理状况相同的实验仔猪,均分为4组,分别编号甲、乙、丙、丁。②甲组注射一定量的疫苗X和含IL-1的缓冲液;乙组注射__________________;丙组注射______________,丁组不做处理。各组仔猪给予相同且适宜的环境培养。③7天后,检测各组仔猪体内_____

_____,然后对甲、乙、丙三组注射____________,丁组不做处理。各组仔猪继续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培养。④一段时间内,每天观察各组仔猪_________________,并检测病毒A抗体的数量。当实验结果为_

______________时,IL-1有增强该疫苗效果的作用。【答案】(1).促进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协调配合中起调控作用(2).传递抗原信息(呈递抗原)(3).注射等量的疫苗X和不含IL-1

的缓冲液(4).等量的不含IL-1的缓冲液(5).病毒A抗体的数量(6).病毒A制剂(7).感染病毒A的症状(8).甲组比乙组(或丙组)产生的病毒A抗体的数量更多【解析】【分析】1、特异性免疫过程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中辅助性T细胞在两种免疫中均具有重要作用。2、实验设计应遵循

对照原则与单一变量原则。【详解】(1)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可以作用于B细胞和T细胞,促进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以及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协调配合中起调控作用;除分泌细胞因子外,辅助性T细胞还能够传递抗原信息

(呈递抗原)。(2)实验目的为检测疫苗X的效果,并在该实验中探究IL-1(一种细胞因子)是否有增强该疫苗效果的作用,则实验的自变量有疫苗X的有无及IL-1的加入与否,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原与单一变量原则,根据题干给出的实验材料,故可设计实验如下

:①选取生理状况相同的实验仔猪(无关变量保持一致),均分为4组,分别编号甲、乙、丙、丁。②甲组注射一定量的疫苗X和含IL-1的缓冲液;乙组注射射等量的疫苗X和不含IL-1的缓冲液;丙组注射等量的不含IL-1的缓冲液;丁组不

做处理(控制变量)。各组仔猪给予相同且适宜的环境培养。③7天后,检测各组仔猪体内病毒A抗体的数量,然后对甲、乙、丙三组注射病毒A制剂,丁组不做处理。各组仔猪继续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培养。(控制变量,且保持无关变量一致)。④一段时间内,每天观察各组仔猪感染病

毒A的症状,并检测病毒A抗体的数量。若甲组比乙组(或丙组)产生的病毒A抗体的数量更多,可证明IL-1有增强该疫苗效果的作用。【点睛】本题考查特异性免疫及免疫学的应用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相关知识并能结合实验设计的变量原则分析作答。30.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光形态建成研究,使人们对光与植物关

系的认识不再局限于光合作用的能量供应,而是把光看作一种信号,由它去激发植物体内的光受体,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科研人员对光信号如何影响植物生长进行了研究。(1)光敏色素是植物的光受体之一,分布在植物的各个部位,其中在___________的细胞内比较丰富。光作为一种信号能够被光敏色素捕

捉,并通过一定的信号转导过程,影响______________,从而表现出生物效应。(2)科研人员测定了野生型植株和光受体缺失突变体中脱落酸的含量,结果如图1所示。据实验结果推测,光可能____________________。(3)科研人员测定了不

同处理下的水稻种子萌发率,结果如图2所示。实验结果表明________条件下,种子萌发对脱落酸处理更为敏感。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4)由图2可知,在光照条件下,_____________(野生型/突变型)对脱落酸的作用更敏

感。研究表明,光敏色素蛋白有两种形式:无活性的Pr形式和有活性的Pfr形式,在不同条件下Pr和Pfr可以相互转化,且Pfr能够降低水稻种子对脱落酸的敏感性。试推测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Pr和Pfr是如何转化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分

生组织(2).特定基因的表达(3).抑制植物脱落酸的合成(4).黑暗(5).黑暗条件下,随着脱落酸浓度的增加,种子萌发率的下降幅度更明显(6).突变型(7).光照条件下光会促进Pr转变为Pfr,黑暗条

件下Pfr逐渐转变为Pr【解析】【分析】分析图1,野生型的脱落酸含量较光受体缺失突变体低。分析图2,在黑暗条件下,种子萌发对脱落酸处理更为敏感。【详解】(1)据题干信息“把光看作一种信号,由它去激发植物

体内的光受体,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可知,光敏色素可作为光受体,故在分生组织细胞内较为丰富;光作为一种信号能够被光敏色素捕捉,并通过一定的信号转导过程,可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表现出生物效应。(2)据图可知:光受体缺失突变体中

脱落酸的含量较高,故可推测光可能抑制植物脱落酸的合成。(3)据图2可知:实验的自变量为脱落酸浓度和植物类型以及所处环境等,实验表明黑暗条件下,随着脱落酸浓度的增加,种子萌发率的下降幅度更明显;故在黑暗条件下,种子萌发对脱落酸处理更为敏感。(4)由图2可知,在光照条件下,光受体缺失突变型变

化更明显,故突变型对脱落酸的作用更敏感;据题干信息“无活性的Pr形式和有活性的Pfr形式,在不同条件下Pr和Pfr可以相互转化,且Pfr能够降低水稻种子对脱落酸的敏感性”,结合实验数据可推测:光照条件下

光会促进Pr转变为Pfr,黑暗条件下Pfr逐渐转变为Pr。【点睛】本题考查不同处理条件下脱落酸含量的变化及种子萌发率的影响因素等,旨在考查考生信息获取的能力及实验数据的读取能力,准确把握题图信息是解题关键。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65820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