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江北区第十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检测(一)历史+含解析

DOC
  • 阅读 4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2 页
  • 大小 1.454 MB
  • 2024-10-18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重庆市江北区第十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检测(一)历史+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重庆市江北区第十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检测(一)历史+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重庆市江北区第十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检测(一)历史+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9 已有4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22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重庆市江北区第十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检测(一)历史+含解析.docx,共(22)页,1.454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d97860f5cbd474650fd0b80f8163a40d.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3—2024学年上期高2024届11月测试(一)历史试题总分:100分75分钟完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鲁匡(新莽时大司农)言:“《诗》曰‘无酒酤我’,而《论语》曰‘酤酒不食’,二者非相反也。夫《诗》据承平之世,酒酤在官,和旨便

人,可以相御也。《论语》孔子当周衰乱,酒酤在民,薄恶不诚,是以疑而弗食。”这反映了周朝()A.传统经济政策的变动B.工匠的社会地位上升C.以农为本的观念盛行D.礼崩乐坏的影响加深2阅读下列材料,以下政治主张()材料出处子日:“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论语》察

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天子唯能一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暴子间沽》卷3《尚同中》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日:“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日:“天下恶乎定?”吾对日:“定于一”。“孰能-之?”对日:“不嗜

杀人者能一之。”《孟子·见梁襄王》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通达之属,莫不从服,六说者立息,十二子者迁化,则圣人之得势者,舜、禹是也。《荀子》A.蕴含了结束分裂、实现统一B.都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C.顺应了当时统治者进行争霸D.反映了战国时期各思想

流派3.秦朝郡县制的确立,使不同经济、政治、文化风俗、血缘的民族都按什伍编制起来,实行统一管理,同时官吏由国君直接任免,不准世袭,使国家从中央到地方的军政,财税等大权完全集中到国君一人之手。这些说明秦朝实行

郡县制()A.取消了原始社会的禅让特权B.为中央集权提供了有力保障.C.促进了华夏民族军事认同D.为礼乐制的形成创造了条件4.北魏时期,朝廷多次下诏对普通民众中的高龄者赐予爵位,如太和十七年(493年),孝文帝南伐途中,“车驾至肆州,民年七十已上,赐爵一级”。孝文帝此举()A.彰显了国

家主流统治思想B.推动了中原地区民族交融C.加快了南北方的统一进程D.巩固了鲜卑贵族政治地位5.安史之乱前朝廷重视边帅选用,并作出边帅不久任、不遥领、不兼统的规定,边帅功名显著者多提拔为宰相。玄宗改变了用人规则,开始出现边帅任职长达十余年而未发生改

变的情况。这一变化()A.顺应因俗而治需要B.成为安史之乱导火线C.有助于防范宰相擅权D.潜藏着国家治理隐忧6.20世纪初,某学者研究孔子思想时,从新的史观出发,认为孔子的学说是“适应政府二千余年未曾变动的农业经济组织反映出来的产物”,“经济上有他的基础”。下列历史结论

符合上述史观的是()A.周期性的王朝兴衰更替是中国古代历史规律B.铁农具和牛耕使用影响了春秋战国社会转型C.唐朝贞观之治的出现源于唐太宗的励精图治D.尊崇儒学是西汉大一统政治局面发展的根基7.南朝梁武帝极为崇佛,他扩建寺庙,带头吃素,登坛讲经,还

多次舍身同泰寺。北魏太武帝却用儒学和道教自我标榜,于446年采取了一次大规模的灭佛行动,毁坏寺庙,坑杀僧徒。两位“武”皇帝对佛教的态度表明()A.南北朝时期宗教影响到政治B.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了挑战C.“三教合归儒”理论开始形成D.统治者的好恶决定宗教存续8.金朝统治者不仅修建孔庙、

拜谒孔庙,而且还让孔子的后代担任官员。此外,金朝皇帝还带头学习儒家经典,推动儒学教育,录用儒学官员。这反映出金朝()A.仰慕中原文化B.崇尚正统观念C.彻底实现汉化D.消除民族隔阂9.有学者指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

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反—正—合”三个阶段的“合”。作者旨在说明行省制()A.实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B.延续了两宋时削弱地方权力的传统C.铲除了唐后期以来的地方割据势力D.加强了对地方军事和政治上的控制10.明代起,儒学教育在贵州勃然兴起

,在朝廷的大力支持和优惠政策之下,一大批官学、书院、社学陆续出现。在县学方面,最早建立县学的是荔波县学,后又有婺川、永从、印江、新贵、天柱等县建立县学。贵州儒学教育的兴起()的的的A.体现了朝廷施政的重心转变B.有利于增强民族共同体意识C.得益于心学

的主流地位确立D.根源于西南地区经济的发展11.明代朝贡贸易对贡期、人数、贡船、贡道等都有严格的限制,不得越轨。但外国贡船往往夹带大批私货,明朝政府在朝贡之外允许他们在京师会同馆与城内各处开市贸易,允许他们在途中与军民私下交易,且“悉免其税”。这反映了明代()A.商

品经济进入新繁荣期B.对外交往追求政治影响C.政府不断放松海禁政策D.对朝贡贸易管理名存实亡12.乾降年间各地陆续出现一系列“叫魂”案件,从浙江始发波及全国。乾隆因发现其中有偷剪别人头发的作案手段,“叫魂”案随即被定性为“反叛”,要求严查重判,造成社会上人心惶惶。军机大臣们老成持重

,他们采取的措施是一面重视和查办,一面刻意把矛盾的案情信息大量送乾隆审阅,十个月后,乾隆不得不低调叫停追查该类案件。据此可推知()A.军机处利用职权可以轻易干预司法审判B.军机处具有对皇权的东方式柔性约束力C.乾隆年间民间反清组织

仍有很强的势力D.清代中期皇帝不满官僚系统的行政效率13.1689年《尼布楚条约》签订之时,清朝有一些加强东北边防、设立中俄界碑、绘制实测舆图等边界观念。之后,议政王大臣等将中俄平等的划界订约修饰成清朝对俄国的一种恩惠;乾隆要求沙皇对其臣服,对俄政策重回“朝贡礼”路线。这表明()A.传

统边界因中俄订约划界而动摇B.天下观念的持续稳固与强化C.中国近代国界观念的形成受制约D.清朝疆土频遭割让藩属丧失14.汉武帝实行“算缗”和“告缗”,鼓励民间告发商人违反“算缗”的行为,凡揭发属实,即没收被告者全部财产。明太祖认为“商贾之士皆人民也”,命儒士编专书教授商人读书。两位帝王

对商人的举措()A.提升了商人的政治地位B.缘于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C.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说明重农抑商政策的多变15.下表为元明两代部分戏剧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及其情节梗概。这反映了()角色情节梗概剧作萧淑兰萧淑兰求爱张世英,张世英拒绝并云:“女人家不尊父母之命,

不从媒妁之言,廉耻不拘。”[元]贾仲明《萧淑兰情寄菩萨蛮》卓文君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相爱,受阻挠后私奔文君为相如驾车,并有台[元末明初]无名氏《司的词“为先生御车妾之幸也,男尊女卑,夫唱妇随”。马相如题桥记》李云英李云英的丈夫从军后不知所踪,亲友规劝再嫁时以“烈女不更二夫”

为理由拒绝。[明]李唐宾《李云英风送梧桐叶》A.经济发展下市民文化的繁荣B.社会环境宽松催生批判意识C.戏剧作品蕴含社会教化功能D.政府极力维护理学的正统性二、非选择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

题。材料一汉朝时,对外贸易的陆上通道已是四通八达,除西北丝绸之路外,在西南有通往印度的“永昌道”,在东北有去朝鲜、日本的“乐浪道”。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时,带“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唐朝始设市舶使,是中国最早的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设在海上贸易频繁的广州

,当时皇帝及相当一部分大臣认识到“岛夷朝贡,不过利于互市赐予,岂真慕义而来”。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宋神宗诏令:福建沿海口岸有南洋各国商舶到达,查验是否有“公凭”,如已经抽买(征税),凭“回引”(纳税凭据)即可通行。——摘编自倪方六《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材料二两宋期间,丝绸之路被金、西夏等所

阻,对外贸易只好集中在东南沿海的海路进行。当时与宋朝通商的海外国家,共五十多国,总称为“海南诸国”。中国过去的海外贸易,主要为统治阶层带来珍贵的奢侈品,整体经济收益不大。然而,宋朝的海外贸易不仅在规模上远超过前朝,而且为

政府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宋朝因此设机构负责管理和推广海外贸易。——摘自杭侃《两宋:在繁华中沉没》材料三(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变化。(2)根据材料二、概括两宋时期海外贸易的特点,并结合所学说明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山西商人商业活动

的特征。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早在宋朝建立初期,双方在河北地区就设置了榷场,后来由于两国发生战争,这些榷场时开时闭。澶渊之盟后,榷场贸易恢复正常。宋朝在雄州、霸州、安肃军、广信军等地,辽朝在涿州、振武军和朔州等地都先后开

设了榷场。辽朝输到宋朝来的物品主要有羊、马等,而宋朝则将丝帛、漆器、谷物输入辽朝。然而,双方都有一些禁止输出的物品,比如双方对书籍和钱币的输出都有严格的禁令,因而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场的贸易功能。——摘编自游彪著《细说古典中国的黄金时代:追宋》材料二明蒙主要互

市贸易图隆庆时的互市不同于以前的马市。马市是官市,不准军民、生儒、闲杂人员入市。互市则既有官市,也有私市,私市准许边民贸易,于是交易扩大到民间。隆庆六年冬又开月市,每月交易一二日。——摘自王天有等著《明史:多重性格的时代》(1)根据材料一,概括推动宋辽榷场贸易发展的因素。(2)根据材料,

简述宋代榷场贸易和明蒙互市贸易的共同特点及其影响。18.人类的旅行是促进世界联系的重要途径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某学者为了研究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尼罗河—印度河谷地区人类的早期旅行,利用了如下史料:

史料类型史料内容节选苏美尔史诗《吉尔伽美什》吉尔伽美什与伙伴前往黎巴嫩旅行,寻找雪森林,砍伐树木装上筏子,顺着幼发拉底河抵达乌鲁克美索不达米亚铭文记载了两河流域商船抵达印度河流域,进行铜、铁、木、象牙、玛瑙

等贸易美索不达米亚、印度河流域出土的手工艺品美索不达米亚、巴林、也门出土了具有印度河谷文明特色的石印章、玛瑙珠子;印度河谷遗址出土了一些具有美索不达米亚雕刻风格的小人像材料二公元3世纪到10世纪,数以千计的中国僧侣向西前往印度圣地,于是佛教促进了世界史上第一个以旅行为特点的新型宗教交流框架的形成

。僧侣的旅行,帮助巩固佛教在亚洲数国的重要地位,并且刺激产生更多的贸易联系。玄奘的旅行(1)根据材料一,判断该学者力图用这些史料得出怎样的结论,并分别说明表格中三则史料的史料价值。(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僧侣旅行对亚洲文明发展的影响。1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任何一种文化都由曲线前进,有时上升,有时下降,只看历史上各时期之治乱兴衰,便可见其文化进退升沉之大概。春秋时代,文化种子埋藏在贵族阶层。孔墨新生机,从下层崛起。此时期为中国文化最有生命力之表现时期。东汉末,文化种子埋藏在大门第,而不免为老庄清谈所腐蚀。唐末

五代,文化种子或则逃避至十国、如蜀、如唐、如闽、如吴越,多数都埋藏在山林寺庙与书院中。直到宋兴六七十年后,始有起色。元末埋藏在社会下层,当时南方经济好,书籍流传易,故文化种子得到处留存。清朝入主,文化种子埋藏在社会各阶层者,亦深亦厚。——摘编自钱穆《中华文化十

二讲》选取中国古代史整体、部分或某个朝代,对材料中的观点提出看法,并加以阐释。(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2023—2024学年上期高2024届11月测试(一)历史试题总分:100分75分钟完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鲁

匡(新莽时大司农)言:“《诗》曰‘无酒酤我’,而《论语》曰‘酤酒不食’,二者非相反也。夫《诗》据承平之世,酒酤在官,和旨便人,可以相御也。《论语》孔子当周衰乱,酒酤在民,薄恶不诚,是以疑而弗食。”这反映了周朝()A.传统经济政策的变动B.工匠的社会地

位上升C.以农为本的观念盛行D.礼崩乐坏的影响加深【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由“酒酤在官”到“酒酤在民”可知,这一时期官府垄断手工业

、商业的局面已被打破,传统“工商食官”的政策发生变动,A项正确;由“酒酤在民,薄恶不诚”可知,这一时期百姓对民营手工业的产品质量还持有怀疑态度,与工匠的社会地位变化无关,排除B项;材料仅仅涉及古代工商业的发展状况,并未体现对农业的态度,排除

C项;礼崩乐坏指的是传统政治秩序的瓦解,这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2.阅读下列材料,以下政治主张()材料出处子日:“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论语》察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天子唯能一同天下之

义。是以天下治也。《暴子间沽》卷3《尚同中》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日:“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日:“天下恶乎定?”吾对日:“定于一”。“孰能-之?”对日:“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孟子·见梁襄王》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通达之属,莫不从服,六说者立息,十

二子者迁化,则圣《荀子》。人之得势者,舜、禹是也。A.蕴含了结束分裂、实现统一B.都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C.顺应了当时统治者进行争霸D.反映了战国时期各思想流派【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

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中国)。根据材料“一匡天下”“天子唯能一同天下之义”“定于一”“一天下”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国家由分裂逐渐走向局部统一,材料中思想家的政治主张都蕴含了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的

思想,A项正确;孔子代表和维护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排除B项;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不能满足当时统治者争霸的需要,排除C项;D项属于材料的表象,未体现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3.秦朝郡县制的确立,使不同经济、政治、文化风俗、血缘的民族都按什

伍编制起来,实行统一管理,同时官吏由国君直接任免,不准世袭,使国家从中央到地方的军政,财税等大权完全集中到国君一人之手。这些说明秦朝实行郡县制()A.取消了原始社会的禅让特权B.为中央集权提供了有力保障C.促进了华夏民族的军事认同D.为礼乐制的形成创造了条件【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

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官吏由国君直接任免,不准世袭,使国家从中央到地方的军政,财税等大权完全集中到国君一人之手”可知,郡县制的设立加强了君主对地方的

掌控,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夏朝时禅让制便已经被取消,排除A项;郡县制与军事制度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礼乐制与秦朝的郡县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4.北魏时期,朝廷多次下诏对普通民众中的高龄者赐予爵位,如太和十

七年(493年),孝文帝南伐途中,“车驾至肆州,民年七十已上,赐爵一级”。孝文帝此举()A.彰显了国家主流统治思想B.推动了中原地区民族交融C.加快了南北方的统一进程D.巩固了鲜卑贵族政治地位【答案】A【解析】的【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材料主要叙述了北魏时期尊老敬老的政治举措,结合所学可知,这与北魏时期政权的封建化和统治思想的儒学化有关。北魏统治者推崇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国家主流统

治思想,A项正确;材料强调统治者举措的主观意图,B项属于后世历史影响,且材料未涉及民族交融,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南北统一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孝文帝赐爵的对象是高龄的普通民众,D项夸大了孝文帝此举的作用,排除D

项。故选A项。5.安史之乱前朝廷重视边帅的选用,并作出边帅不久任、不遥领、不兼统的规定,边帅功名显著者多提拔为宰相。玄宗改变了用人规则,开始出现边帅任职长达十余年而未发生改变的情况。这一变化()A.顺应因俗而治的需要B.成为安史之乱导火线C.有助于防范宰相擅权

D.潜藏着国家治理隐忧【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由材料可知,唐玄宗之后,边疆统帅在位可以长达十余年,容易导致地方势力坐大,影响中央集权,D项正确;因俗而治是指根据不同的

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社会发展状况实施统治或者管理,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唐玄宗后期奸臣当道,奸相李林甫、杨贵妃之兄杨国忠等人轮流把持朝政,培植党羽,排斥异己,循私误国,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而交恶,成为安史之乱的导火索,排除B项;材料涉及边疆统帅的管理制度,不能发挥限制宰相权力的作用,

排除C项。故选D项。6.20世纪初,某学者研究孔子思想时,从新的史观出发,认为孔子的学说是“适应政府二千余年未曾变动的农业经济组织反映出来的产物”,“经济上有他的基础”。下列历史结论符合上述史观的是()A.周期性的王朝兴

衰更替是中国古代历史规律B.铁农具和牛耕使用影响了春秋战国社会转型C.唐朝贞观之治的出现源于唐太宗的励精图治D.尊崇儒学是西汉大一统政治局面发展的根基【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

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该学者认为孔子的学说是农业经济组织反映出来的产物,“经济上有他的基础”可知是唯物史观,经济是政治和思想的基础,符合该主张的是“铁农具和牛耕使用影响了春

秋战国社会转型”,B项正确;材料说的是经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王朝兴衰更替”与材料不一致,排除A项;材料突出的是农业经济,唐太宗的励精图治属于政策,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经济对思想的影响,不是思想对政治的影

响,排除D项。故选B项。7.南朝梁武帝极为崇佛,他扩建寺庙,带头吃素,登坛讲经,还多次舍身同泰寺。北魏太武帝却用儒学和道教自我标榜,于446年采取了一次大规模的灭佛行动,毁坏寺庙,坑杀僧徒。两位“武”皇帝对佛教的态度表明()A.南北朝时期宗教影响到政治B.儒学

的正统地位受到了挑战C.“三教合归儒”理论开始形成D.统治者的好恶决定宗教存续【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南朝

梁武帝极为崇佛”,“采取了一次大规模的灭佛行动,毁坏寺庙,坑杀僧徒。”,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朝梁武帝崇佛,北魏太武帝灭佛,统治者将佛教作为影响统治的重要因素,采取不同政策加以管理,反映宗教影响到政治,A项正确;佛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而北魏太武帝灭佛反

映佛教发展受到一定遏制,排除B项;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排除C项;统治者的好恶影响宗教发展,但不能完全决定宗教存续,比如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排除D项。故选A项

。8.金朝统治者不仅修建孔庙、拜谒孔庙,而且还让孔子的后代担任官员。此外,金朝皇帝还带头学习儒家经典,推动儒学教育,录用儒学官员。这反映出金朝()A.仰慕中原文化B.崇尚正统观念C.彻底实现汉化D.消除民族隔阂【答案】B【解析】【详解】本

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金朝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仅修建孔庙、拜谒孔庙”,“带头学习儒家经典,推动儒学教育,录用儒学官员”,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金朝是女真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而儒学是当时的主

流正统思想,说明作为少数民族政权的金朝推崇孔子,认可儒学的地位,体现出金朝崇尚正统观念,B项正确;金朝是崇尚正统观念,并不是简单的仰慕中原文化,排除A项;“彻底实现汉化”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金朝时期并没有“消除”民族隔阂,排除D项。故选B项。9.有学者指

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反—正—合”三个阶段的“合”。作者旨在说明行省制()A.实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B.延续了两宋时削弱地方

权力的传统C.铲除了唐后期以来的地方割据势力D.加强了对地方军事和政治上的控制【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时期。材料“相当于自隋朝

始第三个‘正一反一合’阶段的‘合’”,可知这里的“正”指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反”指藩镇割据下地方的自主权过大,那么“合”应为既发挥中央的集权又照顾地方分权,A项正确;B项强调的是“反”,而非合,排除B项;消除封建割据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D项强调的是“正”而非合,排除D项。

故选C项。10.明代起,儒学教育在贵州勃然兴起,在朝廷的大力支持和优惠政策之下,一大批官学、书院、社学陆续出现。在县学方面,最早建立县学的是荔波县学,后又有婺川、永从、印江、新贵、天柱等县建立县学。贵州儒学教育的兴起()A.体现了朝廷施政的重心转变B.有利

于增强民族共同体意识C.得益于心学的主流地位确立D.根源于西南地区经济的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明朝。据题干可知,明朝政府加大对贵州儒学教育

的扶持,是出于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的政治考虑,有利于增强民族共同体意识,B项正确;朝廷重视不等同于朝廷施政重心的改变,排除A项;心学和理学相比,从未获得主流地位,排除C项;贵州经济长期落后,经济发展水平

不是儒学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排除D项。故选B项。11.明代朝贡贸易对贡期、人数、贡船、贡道等都有严格限制,不得越轨。但外国贡船往往夹带大批私货,明朝政府在朝贡之外允许他们在京师会同馆与城内各处开市贸易,允许他们在途中与军民私下交易,且“悉免其税”。

这反映了明代()A.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B.对外交往追求政治影响C.政府不断放松海禁政策D.对朝贡贸易管理名存实亡【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明朝政府在朝贡之外允许外国贡船“在京师会同馆与城内各处开市贸易,允许他们在途中与军民私下交易,且‘悉免其税’”,说明当时朝贡贸易主要强调政治影响,无视的的经济效果,B项正确;题干中的信息涉及的是由官方主导的

朝贡贸易,无法体现商品经济的繁荣,排除A项;海禁政策针对的是民间私人贸易而非朝贡贸易,排除C项;据“明代朝贡贸易对贡期、人数、贡船、贡道等都有严格的限制,不得越轨”可知,明朝对朝贡贸易有严格的管理,而非名存实亡,排除D项。故选B项。12.乾降年间各地

陆续出现一系列“叫魂”案件,从浙江始发波及全国。乾隆因发现其中有偷剪别人头发的作案手段,“叫魂”案随即被定性为“反叛”,要求严查重判,造成社会上人心惶惶。军机大臣们老成持重,他们采取的措施是一面重视和查办,一面

刻意把矛盾的案情信息大量送乾隆审阅,十个月后,乾隆不得不低调叫停追查该类案件。据此可推知()A.军机处利用职权可以轻易干预司法审判B.军机处具有对皇权的东方式柔性约束力C.乾隆年间民间反清组织仍有很强的势力D.清代中期皇帝不满官僚系统的行政效率【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

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清朝。据题干及所学可知,乾隆帝让军机大臣查办该案件,而军机大臣不惜设法规劝皇帝的同时还要给他留足面子,煞费苦心,体现出东方式的柔性约束力,B项正确;“随意”说法错误,材料中皇帝

要求军机处查办,排除A项;该案件不是反清组织,而是乾隆判定的反叛性质,排除C项;材料中皇帝也不得不妥协停止查办此案,而不是皇帝不满官僚系统的行政效率,排除D项。故选B项。13.1689年《尼布楚条约》签订之时,清朝有一些加强东北边防、设立中俄界碑、绘制实测

舆图等边界观念。之后,议政王大臣等将中俄平等的划界订约修饰成清朝对俄国的一种恩惠;乾隆要求沙皇对其臣服,对俄政策重回“朝贡礼”路线。这表明()A.传统边界因中俄订约划界而动摇B.天下观念的持续稳固与强

化C.中国近代国界观念的形成受制约D.清朝疆土频遭割让藩属丧失【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题干“议政王大臣等将中俄

平等的划界订约修饰成清朝对俄国的一种恩惠;乾隆要求沙皇对其臣服,对俄政策重回‘朝贡礼’路线。”可分析出,中国近代国界观念的形成会受到之前天朝上国观念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传统边界因中俄订约划界而动

摇,排除A项;天下观念的持续稳固与强化与题干信息和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频遭割让”,排除D项。故选C项。14.汉武帝实行“算缗”和“告缗”,鼓励民间告发商人违反“算缗”的行为,凡揭发属实,即没收被告者全部财产。明太祖认为“商贾之士皆人民也”

,命儒士编专书教授商人读书。两位帝王对商人的举措()A.提升了商人的政治地位B.缘于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C.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说明重农抑商政策的多变【答案】B【解析】【详解】【分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

:汉朝和明朝(中国)。据材料“鼓励民间告发商人违反“算缗”的行为,凡揭发属实,即没收被告者全部财产”和所学可知,经过汉初休养生息,经济得到恢复发展,汉武帝通过算缗和告缗可以打击当时富商势力,增加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据材料“‘商贾之士皆人

民也’,命儒士编专书教授商人读书”和所学可知,明初明太祖优恤商贾,减免商税,促进经济的恢复发展;两位帝王对商人的举措体现在王朝不同的阶段,采取灵活的经济政策,解决不同的现实问题,B项正确。汉武帝的“算缗”和“告缗”抑制了商人,排

除A项;汉武帝“算缗”和“告缗”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坚持重农抑商的基本政策,而且材料未提及农业,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15.下表为元明两代部分戏剧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及其情节梗概。这反映了()角色情节梗概剧作萧淑兰萧淑兰求爱张世英,张世英拒绝并

云:“女人家不尊父母之命,不从媒妁之言,廉耻不拘。”[元]贾仲明《萧淑兰情寄菩萨蛮》卓文君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相爱,受阻挠后私奔文君为相如驾车,并有台词“为先生御车妾之幸也,男尊女卑,夫唱妇随”。[元末明初

]无名氏《司马相如题桥记》李云英李云英的丈夫从军后不知所踪,亲友规劝再嫁时以“烈女不更二夫”为理由拒绝。[明]李唐宾《李云英风送梧桐叶》A.经济发展下市民文化的繁荣B.社会环境宽松催生批判意识C.戏剧作品蕴含社会教化功能D.政府极力维护理学的正统性【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

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元朝至明朝时期。根据材料“女人家不尊父母之命,不从媒妁之言,廉耻不拘。”“为先生御车妾之幸也,男尊女卑,夫唱妇随”“烈女不更二夫”可知,这些戏剧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具有明显

的男尊女卑观念,说明儒家倡导的纲常伦理思想深刻约束着女性的婚嫁自由,由此可见,戏曲作品带有明显的社会教化意图,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经济发展与市民文化繁荣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这些戏曲作品属于儒家伦理思想影响下的产物,并未产生批判意识,排除B项;材料

未涉及政府对戏剧作品价值观念的引导,并且此时理学的正统性地位并未受到冲击,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朝时,对外贸易的陆上通道已是四通八达,除西北丝绸之路外,

在西南有通往印度的“永昌道”,在东北有去朝鲜、日本的“乐浪道”。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时,带“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唐朝始设市舶使,是中国最早的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设在海上贸易频繁的广州,当时皇帝及相

当一部分大臣认识到“岛夷朝贡,不过利于互市赐予,岂真慕义而来”。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宋神宗诏令:福建沿海口岸有南洋各国商舶到达,查验是否有“公凭”,如已经抽买(征税),凭“回引”(纳税凭据)即可通行。——摘编自倪方六《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材料

二两宋期间,丝绸之路被金、西夏等所阻,对外贸易只好集中在东南沿海的海路进行。当时与宋朝通商的海外国家,共五十多国,总称为“海南诸国”。中国过去的海外贸易,主要为统治阶层带来珍贵的奢侈品,整体经济收益不大。然而,宋朝的海外贸易不仅在规模上远超过前朝,而且为政府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宋朝因此设机构负责管理和推广海外贸易。——摘自杭侃《两宋:在繁华中沉没》材料三(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变化。(2)根据材料二、概括两宋时期海外贸易的特点,并结合所学说明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山西商人商业活动特征。【答案】(1)变化:陆上丝绸之

路到海上丝绸之路;政治目的到兼顾经济利益;出现专门的管理机构。(2)特点:主要集中在海路;海外贸易的国家数量多;规模大;外贸税收成为政府重要财源;政府增设机构掌管对外贸易(市舶司)。原因:宋朝因北方陆路交通阻隔;海路交通渐趋发达(宋朝恢复了唐朝由广州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的旧路;开辟了由明州到日

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泉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两宋商品经济的发展。(3)实力雄厚,形成商帮;贸易范围广,以北方为主,并远及俄罗斯等地;从事长途贩运贸易。【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变化:根

据材料“汉朝时,对外贸易的陆上通道已是四通八达,除西北丝绸之路外,在西南有通往印度的‘永昌道’,在东北有去朝鲜、日本的‘乐浪道’”“唐朝始设市舶使,是中国最早的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设在海上贸易频繁的广州”可知,陆上丝绸之路到海上丝绸之路;根

据材料“福建沿海口岸有南洋各国商舶到达,查验是否有‘公凭’,如已经抽买(征税),凭‘回引’(纳税凭据)即可通行”可知,政治目的到兼顾经济利益;根据材料“唐朝始设市舶使”可知,出现专门的管理机构。【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两宋时期。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对外贸易只好集中在东的南沿海的海路进行”可得出,主要集中在海路;根据材料“当时与宋朝通商的海外国家,共五十多国”可知,海外贸易的国家数量多;根据材料“宋朝的海外贸易不仅在规模上远超过前朝,而且为政府取得了可观的

经济收益”可得出,规模大,外贸税收成为政府重要财源;根据材料“宋朝因此设机构负责管理和推广海外贸易”可得出,政府增设机构掌管对外贸易(市舶司)。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两宋期间,丝绸之路被金、西夏等所阻”可得出,宋朝因北方陆路交通阻隔;根据材料“对外贸易只好集中在东南沿海的海路进行

”,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交通等角度思考可知,海路交通渐趋发达(宋朝恢复了唐朝由广州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的旧路;开辟了由明州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泉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两宋商品经济的发展。【小问3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时期。根据材料图例可知,此时的区域性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商帮;根据材料地图中商业贸易的范围可知,贸易范围广,以北方为主,并远及俄罗斯等地;根据材料图中商业贸易中

商品的种类及路线可知,从事长途贩运贸易。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早在宋朝建立初期,双方在河北地区就设置了榷场,后来由于两国发生战争,这些榷场时开时闭。澶渊之盟后,榷场贸易恢复正常。宋朝在雄州、霸州、安肃军、广信军等地,辽朝

在涿州、振武军和朔州等地都先后开设了榷场。辽朝输到宋朝来的物品主要有羊、马等,而宋朝则将丝帛、漆器、谷物输入辽朝。然而,双方都有一些禁止输出的物品,比如双方对书籍和钱币的输出都有严格的禁令,因而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场的贸易功能。——摘编自游彪著《细说古典中国的黄金时代:追宋》材料二明蒙主要互

市贸易图隆庆时的互市不同于以前的马市。马市是官市,不准军民、生儒、闲杂人员入市。互市则既有官市,也有私市,私市准许边民贸易,于是交易扩大到民间。隆庆六年冬又开月市,每月交易一二日。——摘自王天有等著《明史:多重性格的时代》(1)根据材料一,概括推动宋辽榷场贸易发展

的因素。(2)根据材料,简述宋代榷场贸易和明蒙互市贸易的共同特点及其影响。【答案】(1)经济的发展进步;边境的稳定;两国民众的需要。(2)特点:以经济交流为主,受到政府的管控和影响。影响: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

民族融合,促进文化认同;丰富民众的物质生活;有利于边贸地区经济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双方相对紧张的关系【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辽宋夏金元时期(中国)。根据“澶渊之盟后,榷场贸易恢复正常”、“辽朝输到宋朝来的物品主要有羊、马等,而宋朝则将

丝帛、漆器、谷物输入辽朝。”并结合所学内容可得知,推动宋辽榷场贸易发展的因素主要有经济的发展进步;边境的稳定和两国民众的需要。【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根据“辽朝输到宋朝来的物品主要有羊、马等,而宋朝则将丝帛、漆器、谷物输入辽朝。然而,双

方都有一些禁止输出的物品,比如双方对书籍和钱币的输出都有严格的禁令”、“互市则既有官市,也有私市,私市准许边民贸易,于是交易扩大到民间”可知,宋代榷场贸易和明蒙互市贸易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以经济交流为主,受到政府的管控和影响。带来

的影响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民族融合,促进文化认同;丰富民众的物质生活;有利于边贸地区经济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双方相对紧张的关系。18.人类的旅行是促进世界联系的重要途径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某学者为了研究公元前35

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尼罗河—印度河谷地区人类的早期旅行,利用了如下史料:史料类型史料内容节选苏美尔史诗《吉尔伽美什》吉尔伽美什与伙伴前往黎巴嫩旅行,寻找雪森林,砍伐树木装上筏子,顺着幼发拉底河抵达乌鲁克美索不达米亚铭文记载了两河流域商船抵达印度河流域,进行铜、铁、木、象牙、玛瑙

等贸易美索不达米亚、印度河流域出土的手工艺品美索不达米亚、巴林、也门出土了具有印度河谷文明特色的石印章、玛瑙珠子;印度河谷遗址出土了一些具有美索不达米亚雕刻风格的小人像材料二公元3世纪到10世纪,数以千计的中国僧侣向西前往印度圣地,于是佛教促进了世界史上第一个以旅行为特点的新型

宗教交流框架的形成。僧侣的旅行,帮助巩固佛教在亚洲数国的重要地位,并且刺激产生更多的贸易联系。玄奘的旅行(1)根据材料一,判断该学者力图用这些史料得出怎样的结论,并分别说明表格中三则史料的史料价值。(2)根据材料二并结

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僧侣旅行对亚洲文明发展的影响。【答案】18.结论:早期旅行促进了古代区域文明的交流与交融。史料价值:史诗:史诗作为文学作品,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历史现实,但其故事具有虚构性,研究时必须结合其他史料。铭文:铭文既属

于实物史料,又作为那个时代留下的文字记录,史料价值较高,能够说明当时不同国家、地区的交往情况。手工艺品:手工艺品属于实物史料,史料价值较高,且能与铭文记录相印证,是古代区域文明交流、交融的有力物证。19.影响:推动佛教文化在东亚、东南亚等地传播;促进亚洲区域文

化的新发展;传播了中华文明,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进一步密切了中国与周边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世界)。结论:据材料“人类的旅行是促进世界联系的重要途径之一”“某学者为了研究公

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尼罗河—印度河谷地区人类的早期旅行”可知,该学者力图用这些史料得出早期旅行促进了古代区域文明的交流与交融。史料价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料存在的形式分为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又可以分为史书、

文学作品等。《吉尔伽美什》是苏美尔的史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诗作为文学作品,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历史现实,但其故事具有虚构性,研究时必须结合其他史料。“美索不达米亚铭文”既属于实物史料,又作为那个时代留下的文字记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料价值较高,能够说明当时不同国家、地区的

交往情况。手工艺品属于实物史料,史料价值较高,且能与铭文记录相印证,是古代区域文明交流、交融的有力物证。【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僧侣的旅行,帮助巩固佛教在亚洲数国的重要地位,并且刺激产生更多的贸易联系”及所学知

识可知,中国僧侣旅行推动佛教文化在东亚、东南亚等地传播;促进亚洲区域文化的新发展;同时,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僧侣旅行的旅行也传播了中华文明,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进一步密切了中国与周边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任何一种文化都由曲线前

进,有时上升,有时下降,只看历史上各时期之治乱兴衰,便可见其文化进退升沉之大概。春秋时代,文化种子埋藏在贵族阶层。孔墨新生机,从下层崛起。此时期为中国文化最有生命力之表现时期。东汉末,文化种子埋藏在大门第,而不免为老庄清谈所腐蚀

。唐末五代,文化种子或则逃避至十国、如蜀、如唐、如闽、如吴越,多数都埋藏在山林寺庙与书院中。直到宋兴六七十年后,始有起色。元末埋藏在社会下层,当时南方经济好,书籍流传易,故文化种子得到处留存。清朝入主,文化种子埋藏在社会各阶层者,亦深亦厚

。——摘编自钱穆《中华文化十二讲》选取中国古代史整体、部分或某个朝代,对材料中的观点提出看法,并加以阐释。(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答案】示例:看法:我认为春秋、东汉时期的文化的浮沉演进符合历史发展趋势。阐述: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是社会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伴随着社会经

济的发展与各国统治者争霸的需要,士阶层逐渐崛起,学在官府现象逐渐被打破。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的孔子针对社会动荡的形势,从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出发,提出了以“仁、礼”为核心的观点,试图寻求解决之道,这些观点成为中华思想文化的

源头活水,影响深远。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选官权力大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接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使得官员的选拔与教育受到门第的干扰,文化种子留存于门第中。纵观春秋至东汉的历史,文化的浮沉演变与政

治时局、经济变化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示例”仅供参考,若有其他答案,符合题意、言之有理亦可)【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要求选取中国古代史整体、部分或某个朝代,对材料中的观点提出看法,并加以阐释。首先,仔细阅读材料,根据

中国古代史的时期划分特征,概括出相应整体、部分或某个朝代的观点,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根据材料“春秋时代,文化种子埋藏在贵族阶层。孔墨新生机,从下层崛起。此时期为中国文化最有生命力之表现时期。东汉末,文化种子埋藏在大门第,而不免为老庄清谈所腐蚀。”

可得出,春秋、东汉时期的文化的浮沉演进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然后,对该看法予以多层次的组织史实进行阐释。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是社会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各国统治者争霸的需要,士阶层逐渐崛起,学在官府现

象逐渐被打破。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的孔子针对社会动荡的形势,从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出发,提出了以“仁、礼”为核心的观点,试图寻求解决之道,这些观点成为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深远。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

会基础,选官权力大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接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使得官员的选拔与教育受到门第的干扰,文化种子留存于门第中。最后,进行升华总结,纵观春秋至东汉的历史,文化的浮沉演变与政治时局、经济变化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获得更多资源请

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