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答案.docx,共(2)页,15.162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d7a716d89f6e3431077cfa95a6df859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金丽衢十二校2023学年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3分)B【解析】从第六段中“朋友的陪伴是特种兵式旅行重要的价值”“特种兵式旅行成为青春认同的确证”可知,特种兵式旅行还有以他人为导向的动机。2.(3分)A【解析】引用学者、作家的话都是为了论证“对大多数特
种兵式旅行者来说,旅游是一种让他们从学习、工作的单调环境中解脱出来的方式”,所以这里的内驱力之一是“为了摆脱日常的压力”。3.(3分)B【解析】A项旅游有可以逃避日常,缓解的压力作用;B项指旅游有培养
青年独立应对挑战的能力,实现自我发展;C项指旅游的激动人心的体验;D项指旅游有满足社交需求的作用。4.(4分)①为了摆脱日常,缓解压力。②为了培养自我能力,实现自我发展。③为了游戏玩乐,挑战自我。④为了满足社交需求,获得青春认同。(每点1分)5.(6分)①这是一种典型的特种兵式旅行
,具有用时短、强度高、打卡景点多等的特点(性质)。②这种旅行让其暂时离开现实,获得精神上的休息,同时离不开交通、信息设施等外在条件的支持(原因)。③这种旅行在社交媒体进行分享,引发共鸣,成为一种现象级的旅游方式(结果)。(每点2分,其他角度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6
.(3分)C【解析】民间养蚕人家可能会消失,而这种消失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和必然,这是作者的看法,不是沈桂章的看法。沈桂章只是不愿自己的儿子再养蚕,也知道自己的儿子不会养蚕。7.(3分)D【解析】两处描写的内容相同,但表意方向不同,第一处是烘
托沈桂章夫妇忙碌紧张的劳作;第二处是以此为喻体,对沈桂章式的劳动人民和劳动本身的诗化赞美。8.(4分)①桑田之间是大片水域,“船”的比喻和联想贴切、自然。(1分)②入桑林的比喻,表现作者贴近大地,虽行走艰难,但掩不住兴奋和诗意。(1分)③晚归路上的比喻有象征意味:人生
的“船”经历风浪,满载收获归来,表达对劳动的赞美。(2分)9.(6分)①文中对江南风物和养蚕人生活劳动场景的描绘都是实录。(1分)②在现实基础上展开想象和联想,塑造以沈桂章夫妇为代表的坚守土地的传统劳动者形象,以此表达对劳动及传统美德的赞美。(1分)③
两个“有”存在因果关系,对生活真正融入才能生发真实的感悟。文中“我”是劳动的参与者、记录者,从而也是最真切的感受者。(2分)④这一主张集中体现散文创作来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注重抒发真情实感的文学理念。(2分)10.(3分)BEG【解
析】两个“不敢”结构对称,“不敢易其辞”“不敢蔽善饰非”然后发现,“远在千里外”“势在郎中”列举了两种情形。11.(3分)C【解析】都是“符合,合乎”的意思。12.(3分)A【解析】原文为“故舍己能而因法”,即放弃自己的才
能而依赖法术,严明赏罚。13.(8分)(4分)(1)惩罚有罪过的人,即使是大臣也不回避;奖赏善行,即使是平民也不遗漏。(刑、辟、匹夫各1分,句意1分)(4分)(2)古代设置各级官吏,是用来制约民众的,使得他们不能恣意放纵自己。(有司、所以、自恣各1分,
句意1分)14.(3分)①法律要制约君臣,使之不能专断。②法律要发于人间,使之匡正自己。③法律要从国君立范,使之下行百姓。(每点1分)15.(3分)C【解析】“何事独伤神”,是什么事情值得独自伤神之意,流露出一切释然的豁达之情。16.(6分)①构成一幅荒寂
清远的画面;②联结历史和现实的转换;③借草木春荣,揭示万物兴废之律,并以此自慰。(每点2分)17.(6分)(每空1分)(1)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2)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3)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熊
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18.(4分)A.胆固醇也有好、坏之分。B.诱发各种心血管疾病/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每处2分)19.(6分)③不合逻辑,就对血
脂的认识而言/也存在很多认知误区。⑥关联词位置不当,“虽然高血脂症……”。⑨成分残缺,改成“达到治疗效果”。(每处2分,找对序号1分,修改正确1分)20.(3分)①破折号表示进一步说明,此处说明赵大娘
腌咸菜非常拿手。(1分)②打破了句式的齐整,语言显得自然随性。(2分)21.(3分)①“呀”字口语化,富有生活气息。②拉长语音、舒缓语气,表明赵大娘剪纸花样多,突出赞美之意。(1点2分,2点3分)22.(4分)①原文“明亮亮的”单独成句,更能体现赵家人的
勤劳,而改动后成为了长句的定语,不能起到原文的强调效果;②原文句子多为短句,原文和上下文句式相应,语言风格更统一。③原句“明亮亮”与下文中“清亮亮”“滑溜溜”“格铮铮”的表达一致,有乡土气息。(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23.审题参考:所谓“立”,指建设性,符合历史文化发展方向、科学思维
规律、人性人情的正义、实践的理性,是创新的,是趋势的,是道德的,是正确的。所谓“破”指落后性,不符合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科学思维规律、人性人情的正义、实践的理性,不是创新的,不是趋势的,不是道德的,不是正确的。所谓“先”“后”,内里的辩证逻辑是:为什么必须“先”?反之亦然。
怎样才能“先立后破”?“先”“后”不是突变,而是渐近,甚至可以是继承上的创新。举例:①社会文化:比如,必须先有先进的制度设计和前瞻性历史判断,才能把落后的制度文化扔进历史的垃圾箱。②科学思维:比如,科学就是不断地否定;“
先立后破”体现思维的创造性和无限可能,是人类进步的源泉。③人性人情:比如,因为先有爱和正义,所以才恨的分明和坚定。④实践理性:比如,没有树立明确的目标和理想时,做事是盲目和随波逐流;一味地打倒,只会一事无成,
徒留焦虑和空无;要想否定一事须先肯定一事。评分标准:一档(55—60)能深刻阐释“立”“破”内涵,以及为什么必须“先后”和“先后”内在的逻辑关系,思想新颖,结构严谨,语言生动准确。二档(48—54)能较
准确阐释“立”“破”内涵、“先后”的实质和两者辩证关系,思路清晰,语言生动准确。三档(44—53)能兼顾“立破”两者,并能说明为什么一定要“先后”,结构合理,有一定的逻辑,语言较生动准确。四档(36—43)能兼顾“立破”两者,
或能重点阐述为什么要“立”,为什么要“破”,虽偏于论述一方,但说理较深刻。五档(35分以下)无关“立破”话题,或论述“先破后立”“破立同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