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铁岭市2021届高三下学期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二)语文试题 含答案

DOC
  • 阅读 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6 页
  • 大小 55.538 KB
  • 2024-10-11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辽宁省铁岭市2021届高三下学期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二)语文试题 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辽宁省铁岭市2021届高三下学期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二)语文试题 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辽宁省铁岭市2021届高三下学期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二)语文试题 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3 已有0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6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辽宁省铁岭市2021届高三下学期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二)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共(16)页,55.538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d6416962a6e141ab03b5053bec3ae62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卷(二)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

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旅游与文学的关系,是个严肃的话题。在高铁通达、私家车便捷、全城旅游蓬勃发展的时代里,旅游已经成为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旅游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时,“

远方”与“诗”的结合便催生了“旅游文学”的兴盛。然而,这些作品的质量并不令人满意。其实从古到今,数不胜数的旅行家、文学家早已为人们提供了大量足资模范的旅游文字,仔细把这些作品梳理一下,大概可以看出旅游文学的几个核心素养。旅游文学首先要建构起自身的风

景美学和自然美学。风景是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一篇旅游文字不能提供实景般的风景,那它应该是不及格的。而从自然美学的角度看,“把风景还给风景”更十分必要。如诗人于坚的《云南冬天的树林》,这篇充满了“无我之境”的文字使云南冬天的树林以本来的

状态呈现出来。特别是当前的好多旅游文字都因“我”的过分介入而变成了浅薄的“心灵鸡汤”,在充满个人不着边际的感情抒发和耳熟能详的道理说教时,“无我”更彰显其珍贵。旅游文学还应建构起生态美学。过去人们在旅游文字里往往遵循“唯美”的原则,于是将事物分成了三六九等

。而在生态美学看来,任何生命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作者在“齐万物”中收获关于生命的深刻思考。二十年前新疆作家刘亮程曾给文坛带来巨大的震撼,因为他重新发现了新疆,重新书写了新疆。他的过人之处在于他独特的生命哲学,使他能够在别人习焉不察的地方发现自然与生命的秘密,在常人以为空无的地

方发现了有,在丑陋的地方发现了美,在无可言说的地方体会到了独特的价值。如果旅游的目的地不是自然景观而是人文景观,书写者就需要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在旅游还是奢侈品的时代,出门远行几乎是一个梦想,所以古人有纸上游、枕上游的说法。这种

不无解嘲的说法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就旅游文学写作的一般进程而言,它应该分三个阶段:开始于纸上,继之于路上,再结束于纸上。苛刻地说,许多游人只是过客,他们匆匆地来,匆匆地走,能够炫耀的只是自己的里程,在地球仪上插遍旗帜,却无法说出对某一个地方丰富

而独到的见识,更不可能使自己的万水千山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旅行家就不一样了,他们专注于此,博览群书,必欲穷目的地之所有知识而后已。他们固然对新的旅游路线充满了好奇与探险的激情,同时他们又对某些地区与线路不厌其烦、长年累月盘桓其间,对某些自然景观“上穷碧落下黄泉

”,对背后的历史、文化、民俗、艺术等方面有极其精深的研究,最终卓然成家。因此,旅游和旅游文学最高的核心素养应该是研究和研究的美学表达。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旅行家,但如果我们怀揣着旅行家的梦想,那么我们笔下的旅游文字大概

会别开生面,让“远方”与“诗”美好相遇。(摘编自汪政《“远方”入“诗”,需要哪些素养》)材料二:一位作家曾指出,某些“伪旅游文学”“一味玩弄文艺和‘鸡汤’,看似为一些读者创造了宣泄情绪的出口,但经不起现

实旅行的考验和挑战。因为,一颗说走就走却自我膨胀的心,往往会让旅途最终不尽如人意,用浪漫元素包装出的远方,刷的只是自我存在感,眼前所见也注定偏狭”。对这样的旅行文学图书,作为热爱旅行的读者,肯定用脚投票,不会买账。读者希望看到的,

是能够表达真实自然情怀和自我探险精神的旅行文学。今天的时代,正像有人所说:我们处在一个真正的缩减的旋涡中,缩减仿佛是一种宿命,有力地罩住了我们。在这个旋涡中,友谊缩减为交际和公共关系,读书和思考缩减为看电视,大自然缩减为豪华宾馆里的室内风景,对土地的依恋缩减为旅游业,真正的冒险精神缩减为假冒险的游

乐设施。总之,一些我们期待的生活方式的精神价值都缩减成了实用价值,失去了本来的面貌。这正是我们处于的时代的精神生活情形,物理空间上的距离正在消弭,旅游或旅行变得日益抽象化、疏离化。旅行的便捷,削减了单纯的风景

描写和历史介绍的吸引力。人们甚至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电视、互联网,欣赏全球美景,再没有哪里是神秘的。同时,文学中的“旅行的意义”正在被消解。(摘编自袁跃兴《旅游文学,远方别走偏》)材料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国古代的许由、孤竹是提倡旅游的人物

。承传下来,在祖国的大地上就突出了辉映世界的山川名胜,古今壮观。如果从旅游文学的角度考察,优良传统的形成有着悠远的纪录:从东西晋、南北朝以迄宋元明清,历代都出现了优美杰出的作品。追溯起来,我们可读到陶渊明、王羲之、郦道元、柳宗

元、欧阳修、范仲淹、苏东坡,以至袁宏道、张岱……都以名文传世。他们以文学修养之笔备尽写景抒情之能事。《兰亭集序》《岳阳楼记》两文传诵千载,王羲之抒发的人文哲理,范仲淹描写洞庭湖及其政治家以民生家国为念的襟

怀感人至深。不论思想感情还是文学技巧,都是优良的例证。但是旅游文学在历史上却有诸多分别。古人出游,即使因交通险阻,需负载粮食备用,也不能阻止他们寻幽探险的意趣。多数骚人墨客谪迁之士,则重于抒写怀抱。另一种旅游见于

考证地域风俗文献,各成一家之言,例如郦道元的《水经注》、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也具有文学的特点,尤其《水经注》描述三峡奇险风光之深沉幽静,以清丽的散文纪录,成为传世的名篇。(摘编自曾敏之《豆棚闲话:谈旅游文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在当代社会,旅游作为美好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在吸引人们的同时也会促进旅游文学的兴盛,可惜比较优秀的作品却不多见。B.从自然美学角度审视的旅游文学倡导的是“无我之境”的文字,因此对风景本来的状态的描绘会比个人的感情抒发和道理说教更珍贵。C.旅游文字中的“唯美”原则容易使人有选择地对待眼前景

物,忽略掉自然界生命的独特价值,从而失去更多发现美、感受美的机会。D.现代社会信息获取变得异常方便,比如通过电视即可饱览风景,可能使得旅行文学中单纯的风景描写和历史介绍难有吸引力。2.根据三则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

正确的一项是(3分)A.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有“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等真切的白描文字,可以作为旅游文学中风景美学素养的典范体现。B.一些旅游文学作品只给读者以情绪宣泄的出口,却不能让旅行者真正感受到探险精神和自然情怀,一定程度上让旅游的

精神价值缺失。C.普通游人虽然只是过客,但如果在旅游之前做足了功课,将知识上和想象中的旅游目的地与真实的场景进行验证,收获一定会更多。D.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的作者凭着深厚的文学修养写作,使得文本充满精

致的景物描绘和充沛的情感表达,故而都是优良的旅游文学。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当作优秀的旅游文学的一项是(3分)A.有人把大量时间花在西北高原、四川盆地以及长江流域,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写出了一部关于古代中

国的陵墓建筑和雕塑艺术的书。B.一个外国人五六次到中国,对中国西部的地理、古籍、艺术、交通、矿产资源都进行过深入考察,写下了一本《亚洲腹地旅行记》。C.作者足迹踏遍欧亚非等十几个国家,卖力写作近300页,一半是照片,一半是恋爱记录,末

尾还附上了情感指南,写成一本旅行散文集。D.某作家对西藏充满热爱,不仅详细地记录了西藏的地域风貌,更是把对这片土地的敬畏与怜爱毫无保留地呈现在她的文字中。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5.如果让你为班级高中毕

业旅行作策划方案,要想让旅行更有意义和价值,以上三则材料能给你哪些做法上的启示?请简单陈述。(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如歌的行板司马中原(一)心,是一口井,黑而深幽。无数星零的记忆,茁生于井壁,呈苔藓颜色,恒常涌现于午夜梦回时那一霎潮湿。仿佛

有柔绒般的温暖,也颇为苍凉……欲以其牢牢地粘住什么?时间却把一切都梭织成过往,无论是高歌或是低吟,醒或梦之间,记忆如水墨,淋漓挥洒,幻化成一片苍苔,已无由去追询它的意义了!唯一能握住的,只有那一把潮湿吧?(二)黑里浮出一张脸来。灯舒展在黯屋里。窗外的夜是海。而风和想象里的浪涛没有

差别。那张脸摇晃着。时间是浪里的船。他是船上搭客。对我而言,那张脸远较“父亲”这字眼真实。一张清瘦的脸,略带苍黄色,两鬓斑白了,胡髭也是。常自唇间滑出些苍老,低哑,又微含醺醉的吟哦。词义毫不重要。只是含混不清的咿语,或高或低地吟着。听久了,人会变成起伏的浪

,又仿佛是袅袅的烟。自觉天高,地莽,随声而去,没有止处。那张脸凝止在一个多风雨的秋天。朝天冠是织锦缎缀成的。姜黄色,很亮。缎面上有好些圆圆的“寿”字。黑漆十三段的柩木。出殡时,加了个青松扎成的棺罩。罩头站着一只白纸鹤。抬棺人走动,白鹤点头,

有飞进灰云里去的意思。雨一路都在哀戚的哭声里落,把松枝都洗活了。我只记得,他的坟在一处洼地上凸起,新土微呈红色。松枝在火里炸裂,白纸鹤真的在火焰里展着翅膀!(三)盐霜从地起,顺着灰砖墙上攀,砖面剥蚀了,便成为很多繁复的画。有些老墙的墙砖被蚀光,一身全是洞穴。油葫芦的家搬在洞穴里,一街的秋天都无忧

无虑地唱着。闭着眼沿街走,用手一路摸墙,就能摸出那是哪一家。不知是谁开的头,把一些心爱的小东西藏在壁缝里。掉落的门牙或是白齿,有孔的古钱或磨亮的铜元。隔几天夜晚再去摸摸它们,看还在不在原地?摸着毒蝎会哭红了眼,而被蛰的疼痛和心里偷藏的快乐是两回事

情。墙的脸,人的脸,笑着的满生铜绿的古钱的脸,常在黯色的底子上浮现着,幻成一幅一幅凝定的织锦。生命就是那种只能闭上眼去看的影子,很难描画的。墙不会呐喊,只会在时间里作画。一张张在墙的背景下飘过的脸,也像墙的脸,在凝止前,画过许多由皱纹变幻成的神态,刻在我心井的黑壁间,被火烧缺的墙上,不

知还留有我多少童稚期快乐的余烬?(四)邻舍有个圆脸的姑姑,连她的名姓也失落了。梦里,她的白脸是窗外的月。她家门前迎着溪,溪两边全是柳树。夏夜,柳丝是些温寂悬垂的睫毛,在月光里睡着。沿溪开着很多野花,缤纷的颜色,也在月光里睡着。月亮描出她鬓丝的黑影子仍落在她的白脸

上,那脸,和圆月一样温柔。时间睡着。夜是温柔的永夜。要不然,我决不会说出“假如天上一直挂着月亮,该多好……”那谜一样的傻话。后来不久,她的脸便落在火里。东洋的马蹄声是她的葬鼓……时间醒转。人间并无永夜。她的一生是

个短促的故事,在我微红带湿的眼里。(五)离开那一类短促的故事,我进入风。用生命去丈量道路,春秋的横纹会使人变成斑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历史也许是一口酸菜缸,无数年代里的无数人,都曾被类似黄梅的盐酸浸过。而我是那样的一匹斑马,奔过那许多落花般得

人脸,从叹咏的声音里跃起,奔向我自己的命运!所谓悲哀或是一种锻炼。(六)恒常默守孤寂,回到内心井壁中找寻自己,才发现“我已非我”。太多已经沉落的人脸,苔粒般寄生于我的思维,记忆,印象和感觉。而我是古井,黑而深幽的一座洞穴,一无所有却能容万有。若说“非我即我”,那未免又沾上禅与偈的意味了

。旅游中,很喜欢深山寺庙倒是真的。至于看那些光头尼僧,反不及多看几眼荒溪上的石头,它们才是千年万古的神,无须在晨钟暮鼓里去习诵经文。一直也想有那种焚檀用的小鼎炉。但想总归是想,那样的小鼎炉,至今我连一只也不曾有过。三千年的年轮当真弃我如敝履么?午夜梦回时的那一霎潮湿,似乎已有

了落处了!黄埃散漫,琴弦断了也罢。此时此刻,呜呼决不再是文言!(有节选)注:散文诗是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样式。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从本质上看,它属于诗,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感和想象,但

内容上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从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摘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二节中作者心中浮现出来的是对父亲的印象,作者着意落笔处不是父爱,而是通过父亲的生与死来揭示时间是浪的船

,生死是人生必由之路。B.三节是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作者并没有只停留在追忆中流露出的诸多趣味上,而是把它升华成对人生的回忆,不过这回忆却难真切把握。C.四节作者回忆起邻舍的那位姑姑,他对这位姑姑的印象很美,然而却说这美被东洋马的啼声敲碎,目的在于凸显对东洋人入侵的愤恨和控诉。D.文章

每小节都有一个独立内容,甚至可作独篇,然而又有一个共同指向,即通过对过去生活片断的回忆展示他对人生的感受、理解和反思。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由六段文字聚合而成,并以作者独有的意象和艺术语言,创造了一个现代意味很浓的感情世界,看似散乱,却自有

体系,如一部宏大的交响。B.文章第一节开头把内心比作一口深井,无数星零的记忆藏于其中,最后一节又说“回到内心井壁中找寻自己”,首尾形成回环照应,结构精巧。C.文章精心营造一个沉郁、浓重的气氛和意境,带给人一种沉重感和历史感,使读者能从中享受到悲剧带给人的某种力量感和审美愉悦。D.文章对于生

死、命运、人生、自然等的理解和对自身的超越性理解,比如“我”和“非我”等哲学思想,其思想基础来自西方现代文化。8.如何理解画线语句“而我是古井,黑而深幽的一座洞穴,一无所有却能容万有”的内涵。(4分)9.结合文末关于散文诗的说法,简要陈述本篇被认定为散文

诗的理由。(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有兄仲同居。以訾为骑郎,十岁不得调。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自免归。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

释之补谒者..。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施行也。”于是言秦汉之间事,文帝称善。释之从行,登虎圈。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文帝曰:“吏不当若是邪?尉无赖

!”乃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久之前曰:“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文帝乃止。从行至霸陵,居北临厕。使慎夫人鼓瑟,上自倚瑟而歌,意惨凄悲怀,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紵絮斫陈,蕠漆其间,岂可动哉!”释之前进曰:

“使其中有可欲者,虽锢南山犹有郄;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文帝称善。其后拜为廷尉。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释之治问,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

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其

后有人盗高庙坐前玉环,捕得,文帝怒,下廷尉治。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奏当弃市..。上大怒曰:“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杯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久之,乃许廷尉当。后文帝崩,景帝立,释之恐,

称病。张廷尉事景帝岁馀,为淮南王相,犹尚以前过也。久之,释之卒。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列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

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B.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C.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

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D.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谒者,给天子传达命令的官员,始置于春秋战国,秦汉沿袭,也泛指传达通报的奴仆。B.跸,本意指古代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他人通行的行为,引申为帝王出行的车驾。C.乘舆,旧时指皇帝或诸侯所乘的车驾,也可泛指皇帝用的器物品及一

般的车马或战车。D.弃市,对犯人执行死刑后,将尸体拉到人众集聚的闹市丢弃,以示为大众所弃的刑罚。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释之初仕不利,后来终被赏识。张释之长达十年没有升迁,因不想再耗费兄长财产,甚至准备

辞官,后袁盎爱惜其贤,让他做了谒者。B.张释之善于察人,不以能言为才。汉文帝视察上林苑,对对答如流的虎圈饲养员很满意,想要提拔他升官,张释之却直接说出其中危害。C.张释之不畏皇威,坚持依法量刑。张释之在做廷尉时,不因皇帝的喜怒而有所偏私,文帝

当时虽心中不快,但终究认可了判罚。D.张释之两朝为官,遭遇不尽相同。在文帝朝时比较被赏识,屡屡重用,而到了景帝朝却一度战战兢兢,甚至靠托病请假避祸。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施行也。(2)今陛下以啬夫口辩

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14.汉文帝途径霸陵的担忧是什么?张释之又给出怎样的解决之法?(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5-16题。新亭渚别范零陵云①谢眺[南北朝]洞庭张乐地,潇湘帝子游。②云去苍梧野,水还江汉流。停骖我怅望,

辍棹子夷犹。广平听方籍,茂陵将见求。③心事俱已矣,江上徒离忧。①新亭:在今南京市南。零陵,南齐郡名,今湖南省零陵县北。②张乐:相传古时黄帝曾在洞庭奏《成池》之乐。潇湘:水名。娥皇、女英曾追随舜前往南方而死于湘水。③广平:指晋人郑袤做广平太守有政绩,为百姓所爱,临去,

百姓恋慕涕泣。茂陵句:汉司马相如谢病居茂陵,武帝遣人往求其书,及至,已卒。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四句写暮云去野,江水回流,既写去留两地之间美景,同时又回应前句,空间流转间牵带着情感慢慢流出。B.五六两句一写诗人自己岸边立马,怅然若失,一写友人在江中放下船

桨,犹豫不舍,场面描写具有画面感。C.七八句分别用郑袤和司马相如的典故,前者表达对友人官途的祝福,后者则流露出对个人遭遇的伤感,情感深沉。D.结尾两句写诗人怅然独立新亭,望着滔滔江水,对友人的万般“心事”此刻全都消散,以此凸显别离之痛的深刻。16.有评论说:一般送别诗都是从此地遥想彼地,从

现时憧憬将来,而此诗皆反其道而行之,结构奇特。请从“时空”角度分析本诗的结构特点以及情感表达效果。(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在《屈原列传(节选

)》中,司马迁对《诗经》里“风”“雅”进行评价的句子是:,。(2)“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一句同义。(3)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的句子是:,。三、语言文字运

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我没读过这山的历史,但我了解它自亘古以来与风雨雷电①的经过,没有那份锤打和考验,山不会如此坚强和硬朗。无须听它述说当年的英勇,只须环山巡视,就可

以看到满山伤痕,那些②,便是当年战斗的痕迹,山谷下或许仍躺着它们的伙伴——当年的战友。这山是如此的挺拔,是如此的峥嵘,正展示出它的光辉史实,那是无数岩石森林的牺牲才换来今日的③。我走遍山前山后,看尽山腹山背,我忽然领悟:山之所以沉默,正由于它的深广。倦了,我随意朝山腰一坐,夜色④中,

(),那么,坐对一山青的人也绝不止我一个了。想到有那样多人共同和我拥有一座山,拥有它的豪放和雄伟,险峻与深沉,在某些时候,我们也共同看山赏山,心中便兴起“吾道不孤”。从那以后,无论是窗前小立,或是窗下独坐,我再也不会有孤独的感觉。我原无

意独占,现在,这山更教会了我——以宽广的胸怀,包容宇宙。18.依次填入文中序号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拼搏奋斗断崖残石光怪陆离晦瞑B.拼搏奋斗断壁残垣光怪陆离昏暗C.搏斗挣扎断壁残垣嵯峨嶙峋昏暗D.搏斗挣扎断崖残石嵯峨嶙峋晦瞑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

恰当的一项是(3分)A.望见山外一片灯海,原来还有无数的窗开向这座山B.望见一片灯海在山外,原来开向这座山的还有无数的窗C.一片灯海在山外,原来还有无数的窗开向这座山D.望见山外一片灯海,原来开向这座山的还有无数的窗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3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要投诉,首选当然不是3.15了。”在“90后”眼里,3.15已经不再是迅速解决问题的首选途径,平台投诉、各种第三方投诉,①。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日,

随着②,以及他们日常所涉及的消费领域越来越广,经历过消费维权的消费者比比皆然。相对应的是,越来越多的商家尤其是互联网公司更加重视消费者的投诉,并能够及时处理,毕竟完善的售后服务有利于提升用户的忠诚度。得益于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越来越多的途径可以解决消费过程中

所产生的问题,如各大互联网公司都会有自己的客服团队,以解决客户售前或售后问题,很多互联网公司还制定了③,在发生退货或事故前提下,优先保障消费者权益。而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90后”年轻人们,更习惯于通过互联网的途径去解决问题。21.在上文横线处

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22.请从商家角度简单概括“要投诉,首选当然不是3.15”的理由,要求用“更”字来表示比较关系,每句不超过10个字。(5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材料一:“莫

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材料二:“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

不饥不寒……”——《孟子》材料三:“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上面三则材料分别是孔子、孟子、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状态的描摹,你如何看待他们描摹

的理想社会状态?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语文参考答案12367101112151819BDCCDCDADDA一、现代文阅读

(35分)(一)现代文阅读I1.B原文说与“个人不着边际的感情抒发和耳熟能详的道理说教”相比“无我”更显珍贵。2.D优良的例证指的是就思想感情和文学技巧而言,不是指旅游文学,并且文章并没有明确说古代山水游记类散

文是旅游文学。3.C照片、恋爱记录和情感指南都不是对旅游之地景物的记录,不符合旅游文学的核心素养。4.①论证结构清晰:先从旅游兴盛的大背景和旅游文学写作的问题引出旅游文学应该具备核心素养,接着来逐层深入地介绍旅游文学的自然、生态、人文、研究等素养

。②运用多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举出诗人于坚和作家刘亮程写作的例子来说明自然美学和生态美学素养;对比论证,将过客式游人与旅行家对比,说明旅行和旅行文学应该具有研究和研究的美学表达素养。(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5.①旅行之

前有针对性地收集整理具有优秀素养的旅行文学作品,对欲往之地作细致的了解;②旅行之中结合之前的了解和想象与真实的场景进行验证,进一步提高认识;③结合实地考察,写出具有真实的自然情怀和自我探险精神的旅行文字,彰显旅行文学素养。(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以酌情给分。)评

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6.C,“目的在于凸显对东洋人入侵的愤恨和控诉”属于过度解读,文章核心意志并不在此。7.D,原文说“非我即我”“未免又沾上禅与偈的意味”属于中

国传统文化思想。8.①此时的“我”独守着孤寂,内心像一口古井又像一座洞穴漆黑而幽深;②虽然周身一无所有,却通过回忆过往的岁月而让内心显得无比充实,容纳万物。9.本文属于散文诗,理由如下:①文章的语言是诗的语言,运用大量修辞,凝炼、形象、和谐、韵味十足,字里行间洋

溢着诚挚、热烈而真实的感情,打动和吸引读者;②文章又具有散文特质,其中不乏细腻描写,诸如父亲、姑姑、儿时趣事等,包含对过往生活的留恋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③因为没有分行和押韵,尽管不乏内在的音乐和节奏,却是散文的形式,因而呈现出不同于一般

散文的特殊审美价值。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10.C断句时要借助句末语气词确定大停顿处,并理解句子含义。11.D理解错误,是在人众集聚的闹市,对犯人执行死刑,以示为大众所弃的刑罚。12.A袁盎爱惜其贤,奏

请朝廷,是朝廷让张释之做了谒者。13.(1)张释之在朝见完毕之后,趁机上前陈述便国宜民的事情。汉文帝说:“把你的话贴近现实一些,不要发太高的议论,让当前能够推行。”(因、便宜、卑各1分,句意1分。)(2)现在陛下因为啬夫口舌之能就越级提拔他,我想恐怕

天下人都会追逐这种风气而顺随,争相施展口舌之能而不求实际。(以、超迁、靡靡各1分,句意1分。)14.①担心陵墓不坚固被人盗窃。②不放贵重的陪葬品。15.D万般“心事”有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也有对自己遭遇的伤感,比较丰富。16作者在时空

上安排了一大逆转:时间上,从古代写起,再慢慢收束回到与友人送别之时;地域上,从友人将往之地写起,再悄悄拉拢过来,顺流一直到离别之此地。这样由远及近、由景入情,抒发怀友之思和惜别之情,表现出诗人构思上的精巧和诗篇结构上的独造。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

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7(1)《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3)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18.D解析略。19.A解析略。2

0.“共同和我拥有”应改为“和我共同拥有”,“吾道不孤”后加“的喜悦”。评分参考: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参考译文】廷尉张释之是堵阳县人。有一个哥哥张仲和他一起生活。因家财殷实得选为骑郎,却十年都没能升迁。张释之说:“这样长久做官会减少哥哥的家产,内心会不安

的!”想要辞职回家。中郎将袁盎知道张释之贤能,不舍得他离开,就奏请朝廷调任他做了谒者。张释之在朝见完毕之后,趁机上前陈述便国宜民的事情。汉文帝说:把你的话贴近现实一些,不要发太高的议论,让当前能够推行。于是张释之就讲了秦汉之间的历史,文

帝称赞。张释之跟随汉文帝出行,登临虎圈,汉文帝询问上林尉书册上登记的各种禽兽的情况,上林尉只能东瞧西看,全都不能回答。看管虎圈的啬夫从旁代上林尉回答了皇帝提出的问题,答得极周全,想借此显示他自己的才能,随口回答像回声似的快,没有穷尽。汉文

帝说:“做官吏不该像这样吗?上林尉不可靠。”于是命令张释之让啬夫做上林令。张释之过了一会儿才上前说:现在陛下因为啬夫口舌之能就越级提拔他,我想恐怕天下人都会追逐这种风气而顺随,争相施展口舌之能而不求实际。况且在下位的人被在上的人感化,快得犹如影之随形声之回应一样,陛下做任何事

情都不可不审慎啊!”文帝于是取消打算。张释之跟随文帝出行到霸陵,文帝坐在霸陵的北面眺望。文帝让慎夫人弹琴,自己依着琴声歌唱,情意凄凉悲伤,回头对群臣说:“唉,用北山之石做外槨,把丝紵麻絮切碎充塞在石槨的缝隙,再用漆粘合起来,难道还能启开么!”张释之走上前去说道:“

假若里面有了引发人们贪欲的东西,即使封铸南山做棺椁,也还会有缝隙;假若里面没有引发人们贪欲的东西,即使没有石椁,又哪里用得着忧虑呢!”文帝认为正确。之后被升为廷尉,皇帝出巡经过中渭桥,有一个人从桥下跑了出来,皇帝车驾的马受了惊。于是命令骑士捉住这个人,交给了廷尉张释之。张释之审

讯那个人,然后向皇帝报告那个人应得的处罚,说这个人触犯了清道的禁令,应处以罚金。文帝发怒说:“这个人惊了我的马,我的马幸亏驯良温和,假如是别的马,说不定就摔伤了我,可是廷尉才判处他罚金!”张释之说:“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应该共同遵守的。现在法律就这样规定,陛下您却要再加重处罚,这样法律就不能取信于民

。而在那时,皇上您让人立刻杀了他也就罢了。现在既然把这个人交给廷尉,廷尉是天下公正执法的带头人,稍一偏失,而天下执法者都会任意或轻或重,老百姓岂不会手足无措?愿陛下明察。”许久,皇帝才说:“廷尉的判处是正确的。”后来,有人偷了高祖庙神座前的

玉环,被抓到了,文帝发怒,交给廷尉治罪。张释之按法律所规定偷盗宗庙服饰器具之罪奏报皇帝,判处死刑。皇帝勃然大怒说:“这人胡作非为无法无天,竟偷盗先帝庙中的器物,我交给廷尉审理的目的,想要给他灭族的惩处,而你却一味按照法律条文把惩处意见报告我,这不是我恭敬奉承宗庙的本意啊。”张释之脱帽叩

头谢罪说:“依照法律这样处罚已经足够了。现在他偷盗祖庙的器物就要处以灭族之罪,万一有愚蠢的人挖长陵一捧土,陛下用什么刑罚惩处他呢?”过了一些时候,文帝才同意了廷尉的判决。景帝即位,张释之害怕之前做的得罪景帝的事,就称病请假

。后来张廷尉侍奉景帝一年多后,就去做了淮南王的国相,也还是因为从前的过错。之后,张释之去世。(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21.①解决问题都比3·15快,②消费者维权意识的增强,③先行赔付保障制度评分参考:每写出一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

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2.①商家解决问题更迅速;②商家更重视消费者投诉;③商家解决途径更多。评分参考: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5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23.(1)作文评

价整体要求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思想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切合题意,符合试题的材料、情境与任务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论证充分,思考具有独立性;表达准确流畅,合理运用词语、句式、修辞等。审题指导第一

则材料是孔子以一个安和、愉悦、惬意、自由的生活场景描摹理想的社会状态,是孔子“仁”的思想、“礼乐教化”之下的和乐的人生状态,是物质充足基础上的精神文明的写照。关注民生民乐,这里有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和谐,有生命质量和幸福指数

。第二则材料是孟子衣食无忧,百姓吃得饱穿得暖的基础上的连弱势群体都穿得好吃得好的具体表现,物质丰富之后还要办教育,教学内容是“孝悌之义”,教化的结果是“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物质的充裕,精神的和乐,小康社会的愿景。第三则材料是陶渊明的理想社会状态,没有阶级没

有压迫,自由平等,怡然自乐,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三则材料都关乎百姓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只要围绕百姓的生活、生命立意就可以。具体涉及人生境界和人生态度的思考,感受生活,感受自然,三个材料都是生活故事

,都是生活态度,都是人生。认知生命境界,达成更高的文化境界——和谐、美好。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