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pdf,共(8)页,397.0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d00dfd1b5ad8bf85d8d7c91041c1b3f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试卷第1页,总8页2020级高一第一学期期末历史科试卷考试时间:75分钟命题人:廖映丹审题人:苗青朱莹第I卷(选择题)一、第一部分单选题(共28题,每小题2分,共56分)。1.郑国因护送平王东迁有功而与王室关系密切,此后周平王想启用虢公为卿士,但遭到郑国反对。平王为取信于郑国与郑
庄公交换太子为人质,史称周郑交质。这反映出A.郑庄公为春秋首霸B.周郑地位平等C.周郑双方注重信义D.王室地位下降2.有的学者估计西周全盛时期和春秋中后期人口的最高峰值可达2000万人。从战国时期开始,人口不断增长,到公元前4世纪前期,全国人口达到3200万以上。这一变化说明A.社会稳定促进人口增
长B.农业承载人口能力提高C.管理体制变化的结果D.民本思想被各国普遍采用3.封泥,又称泥封、艺泥,是盖有古代玺印的干燥坚硬的泥团,作为古代缄封公文书信,物品以防私拆的信验物。秦代出土的封泥中有称“某守”或“某大守”的,如“九江守
印”“即墨大守”(如图)等。这类封泥可用来研究秦代A.中央政府的行政机构B.地方割据称雄的概况C.贵族政治体制的特征D.地方职官体系的史实4.下表是秦朝至唐太宗时期各阶段的地方行政区划数量表(单位:个),据此可知时代州郡(国)县秦—481000余西晋1
91711232北周与陈2636171562隋文帝时300余—约1500隋炀帝时—1901255唐太宗时10300余1500余A.县制是封建国家地方治理的基础B.政权更迭不利于有效的基层治理C.魏晋南北朝的行
政档案保存最好D.隋唐的节度使制度危害中央集权试卷第2页,总8页5.有文献记载:九品中正制之设“盖以论官吏优劣,非为士族高卑”,“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尤乡论余风”。这表明九品中正制A.以官吏实绩对官吏进行优劣评定B.曾经被世族门阀所控制C.遭到了
当时很多人的反对D.一度以德才为主要依据,不注重家世门第6.魏晋南北朝时期云冈石窟的一些佛像服饰有通肩式和袒右肩式,也有一些佛像服饰是褒衣博带。有的佛像相貌呈现高鼻深目、须发卷曲的特点。对上述特点合理的解释是A.体现了当时政治局面动荡的状况B.是多民族的文化交融的结果C.说明民族之间的
隔阂与偏见消失D.是儒家主流思想影响的结果7.中国的主要山川都呈东西走向,对比唐代的道和元代的省,我们就会发现,唐道的分划是以横向为主,元省的分划却以纵向为重。这种区别A.消除地方产生割据的地理基础B.说明
唐道和元省的职能不同C.调动了地方发展的积极性D.体现南北经济文化密切8.董仲舒提出人君为政应"法天"行"德政","为政而宜于民";朱熹认为"'为政以德'者,不是把德去为政,是自家有这德","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二者的主张A.与传统
儒家思想根本不同B.在"德政"方面明显对立C.有利于统治者施行"仁政"D.分别吸收了道、佛的思想9.有学者指出,朱熹不仅将《家礼》中传统婚姻“六礼”简化为纳彩、纳币、亲迎“三礼”,“以从简便”,而且还指出贫富老疾的客观差异并不构成施行家礼的阻碍。这一做法的主
要目的是A.简化传统宗教信仰礼仪B.重构儒家传统礼教体系C.维护理学封建正统地位D.扩大礼教在基层的影响10.《感天动地窦娥冤》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糊涂了盗拓颜渊。为善的受贫穷偏命短,造恶的受富
贵更寿延。”这一片段反映出该剧作A.取材于市井风光B.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C.是元杂剧的鼎盛之作D.体现百姓消极的人生态度11.王阳明曾说:“求诸心而得,虽其言之非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非也;求诸心而不得,虽其言之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是也”他还说
:“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其言论的主要意义在于A.鼓励独立的理性思考和价值判断B.掀起了明清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C.隐含了王阳明的平等和叛逆色彩D.挑战了孔子、朱子
等儒学的权威12.清雍正年间,珠江三角洲出现了将优质农用耕地改造为鱼池基塘的现象;广州西郊,形成了固定的蔬菜、花卉生产供应基地。这一现象说明A.商品经济影响农业生产B.饮食结构发生根本变化C.经济中心
南移趋势完成D.广东成为全国经济中心试卷第3页,总8页13.如图所示为清嘉庆年间的婴戏大瓷瓶,瓷器画面展示了诸多儿童嬉戏玩耍的场景。该瓷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制瓷工艺与文人意趣结合B.中华文化与西方观念交融C.商
品经济与世俗文化发展D.社会生活与思想观念转变14.18世纪晚期,在山东和河北大运河沿途,商业化的棉花栽种迅速发展。有些种植者利用漕运船只南下回程时的便宜运费,将原棉卖给江南的纺织业者以获取利润。上述现象反映了A.区域经济存在差异B.农业领域出现新生产方式C.小农经济逐渐
解体D.民营手工业逐渐超过官营15.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一些维新志士吸收阳明学中注重人性“陶冶人物之功”,在幕府末期的社会变更中找到了让自己扬名历史的哲学。阳明学成为维新志士反抗封建幕府统治最尖锐的思想
武器。材料体现了A.中华文化的世界性影响B.托古改制推动政治革命C.进步思想决定改革成败D.阳明学是明治维新的指导思想16.下表为1860—1865年清朝满汉总督、巡抚的比例情况,据此可知年代满汉总督比例(年代)满汉巡抚比例18605:518606:91861
5:518614:1118624:618622:1318633:718631:1418642:818640:1518651:918650:15A.地方行政体制发生重大改变B.清朝政治权力结构变化C.汉族地主官僚主导
内政外交D.鸦片战争促进了满汉民族融合17.太平天国颁布了一套“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的礼制,从天王到普通士兵之间,等级非常森严,称号、服饰、仪卫舆马等都有明确的规定,不准逾越。诸王出行,官兵必须回避道旁,高呼万岁或千岁,否
则就要受到严厉惩处。这反映了太平天国A.具有明显的阶级局限性B.固守天朝上国观念C.顺应当时历史发展潮流D.放弃了反封建斗争试卷第4页,总8页18.晚清时期,孙宝瑄在其《忘山庐日记》记载:“我国人谓疫有神,故设法
以驱之。西人谓疫有虫,故设法以防之。神不可见,而虫可见。微生物乃天地间一大种类,终日与人争战,虫败则人生,虫胜则人死。”这反映出A.近代科技改变中国传统疫病观念B.中国近代生物与医学有较大发展C.西方疫病的防治效果要好于中国D.新文化运动使科学思想广泛传播19.1872~1875
年,清政府分四批共征派120名幼童赴美留学,其籍贯分布见下表。对这一现象解读合理的是籍贯广东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人数84218421百分比%7017.56.73.31.70.8A.洋务派重视引进国外思想B.社会开放
程度影响教育发展C.留学成为救国的重要途径D.学习外国教育成为社会共识20.中原王朝基本采用“因俗而治”“分而治之”的治边方针。清政府收复新疆后,于1884年正式建省,在南疆普遍设立道、府、州、县,其行政建置基本与内地一体化;取消各级大小伯克,使
政令划一;清王朝的法律在新疆实行。这反映了清政府A.更适应国际关系体系下的新形势B.重新构筑国防体系C.边疆治理理念及措施的重大革新D.积极应对民族危机21.甲午战争后,维新思潮在国内发展较快,颇有影响的《国闻
报》在天津法租界创办,不仅登载国内外时事,还经常发表社论,抨击帝国主义侵略和国内顽固守旧分子。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国闻报》的宣传A.使维新思想成为国人共识B.使维新运动得到舆论的广泛支持C.开启了中国报刊的近代化D.促进
了中国思想领域的新陈代谢22.1900年6月,清政府向英、法、德、俄等十一国宣战之后,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当即表示拒绝承认其有效性,随后与外国领事展开交涉,并达成一系列协议。此事件A.冲击了清政府的统
治权威B.保证了河北、山东地区的稳定C.掀起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D.表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23.20世纪初,梁启超指出;“吾中国言民族主义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者。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诸族以对于国外诸族是也……合汉合满合蒙
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据此可知,梁启超A.极力抵制民主革命B.具有了近代民族意识C.主张自下而上改良D.否定了封建专制体制试卷第5页,总8页24.1909年,清政府也在地方各省推行议会选举,通过民选产生各省咨议局的议员和正副议长共63人(见图)。这反映出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资产
阶级的妥协性初显C.传统文化影响不可忽视D.立宪改良蔚成时代潮流25.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组建了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其部份人员如表所示,据此可知,辛亥革命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组成人员(部分)组成人员职务备注黄兴陆军总长兼参谋总
长同盟会会员贽钟英海军总长起义的舰长王龙惠外交总长同盟会会员伍廷芳司法总长原刑部右侍郎等职陈锦涛财政总长原大清银行副监督程德全内务总长原江苏巡抚蔡元培教育总长同盟会会员张骞实业总长原江苏议会临时议会长、立
宪派汤寿潜交通总长原浙江咨议局议长、立宪派A.拥有广泛社会基础B.属于资产阶级革命C.具有明显的妥协性D.是自上而下的革命26.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人被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这主要说明A.政治革命
推动民众习俗变化B.封建陋习开始丧失社会土壤C.民主共和观念日益深入人心D.民众盲目模仿西方生活方式27.民国初年《申报》《大公报》以及政府公报中,“武昌首义”“共和成立”“民国肇生”“辛亥之役”等名词连篇累牍
;1917年孙中山在汕头追述革命历程,称“一次革命,起于武昌,为推翻清政府之专制。二次革命,则在南京,为袁世凯暗杀宋教仁而起”。据此可知,民国初年A.国民获得的民主自由权利有限B.国民评价辛亥革命缺乏共识试卷第6页,总8页C.辛
亥革命的历史影响逐步扩大D.“辛亥革命”一词未被广泛接受28.陈独秀代表《新青年》批评钱玄同废除汉文之类的“激切的议论”,指出“像钱先生这种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本志同人多半是不太赞成的”。这说明当时A.《新青年》成为宣扬新思想的主阵地B.陈独秀主张调和中西
文化冲突C.新文化运动内部对待传统文化存在差异D.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二、第二部分单选题(共15题,每小题2分,共30分)。29.有学者认为,没有一个研究西周史的学者看到过烽火戏诸侯,也没有一个研究亚
里士多德的学者见过他本人,我们只能通过目击者和追忆者的记载来叙述以往的史实。这表明A.史学家需要认真地考证与辨析他所研究的事实B.史学家必须经过田野考古,以获取第一手材料C.历史研究对象的间接性造成史实表述的不确定性D.历史研究不是抽象的争论,需要专门技术的支持30.先秦诸子中,
儒家主张“仁”以血缘为基础,强调等级秩序;墨家主张“仁”要“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国若视其国”,使彼此利益兼而为一。儒墨关于“仁”的主张A.适应了诸侯争霸的需要B.目的是重构社会价值C.形成了完整的哲学体系D.具有浓厚的
民本思想31.学者王家范先生曾指出“中国历史上唯一有过的世袭贵族时代,正是靠贵族的自我残杀而告消灭。”下列能直接论证该观点的是A.周公旦主持分封B.隋炀帝开科取士C.汉武帝擢用布衣D.秦王嬴政灭六国32.
汉武帝实行盐铁专营,在全国设立铁官49处,垄断铁器的生产与买卖。时人评论说:“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盐铁价贵,百姓不便,贫民或木耕手耨”。材料认为,盐铁官营A.阻滞了铁农具的推广运用B.促进了家庭手工业的发展C.造成了官府管理的不方便D.推
动了盐铁的生产与买卖33.下表是三则选自汉代的引文,作为史料可以用来印证A.执行“推恩令”的必然性B.强化政府管控的必要性C.放松“抑商”政策的可行性D.放纵土地兼并的危害性“自郡吏以下皆畏避之,莫敢与忤,咸曰‘宁负二千石,无负豪大家’”
《汉书·酷吏传》“往者豪强大家,得管山海之利,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盐铁论·复古篇》“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昌言·理乱篇》试卷第7页,总8页34.南朝时期,政府推行
一种“土断”制度,即清查大量被“私门”“大户”吞噬的人口,把他们编入国家户籍。这一制度A.造成了国家户籍制度的混乱B.使得均田制得到进一步推广C.使政府脱离了对门阀的依赖D.瓦解了士族门阀的经济力量35.隋王朝存在仅三十余年、人口仅5000余万。但完成了营建东都洛阳、
开凿大运河、治驰道等工程并发动三征高丽的战争。材料从侧面反映A.君主个人欲望决定历史进程B.秦政对社会经济的破坏力C.国家对编户齐民强大控制力D.皇权不下县是历史的误读36.《旧唐书·职官二》“门下省”条云∶“旧制,宰相常于门下省议
事,谓之政事堂。”马端临也曾说过∶“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由此可知A.政事堂是三省共同办公之所B.政事堂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C.三省决策总是存在分歧矛盾D.三省议政导致皇帝权力旁落37.元代水浒杂剧《黑旋风双献功》中,宋江出场唱词为“家住
梁山泊,平生不种田。刀磨风刃快,斧蘸月痕圆”。明代水浒戏《梁山七虎闹铜台》中,则为“报国忠心如皎月,杰士丛中把姓标”。这一形象变化折射出A.戏曲艺术发展成熟B.世俗文化张扬个性C.传统伦理更趋强化D.理学成为官方哲学38.明清之际的儒学家们,对泛滥已久的王学末流抨击甚为猛烈,
在思想界形成了一股强大潮流,如顾炎武不仅在理论上把阳明心学视同禅学并大加挞伐,甚至把明朝的覆亡看做是王学泛滥的恶果。这反映了A.阳明心学导致了明朝的灭亡B.宋明理学内部开始出现分歧C.提倡经世致用成为时代主流D.社会变革赋予儒学新的精神39.19世纪后期洋务运动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技术
,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有人说它是“有心裁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里的“花”和“柳”指A.国家富强和新的经济因素B.资本主义和新式工矿企业C.军事技术和新的思想文化D.经济体制和新的政治制度40.维新派对中华民族的愚昧落后深为忧
虑,但却不为民愚而悲观失望。在他们看来,中国之所以人才乏绝,并不是"天之不生才也",而是"教之道未尽也"。维新派这一思想A.直接导致了科举制的废除B.有利于近代中国教育改革C.推动思想解放潮流的出现D.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础41
.1904年,康有为在观看牛津大学学生剧社表演后指出,西方戏剧(舞蹈)萌蘖于中国,他列举了二者在肢体语言、风俗习惯上的诸多相似之处。他由此呼吁中国戏剧、舞蹈“舍己从人,尽以泰西为师”。康有为意在试卷第8页,总8页A.行托古改制实现变法革新B.融合中西文化呼唤制度变革C.借西学中源宣
传西方文化D.推动新陈代谢维护传统文化42.“礼拜”为西班牙天主教传教士于明末在菲律宾所创,后传人中国;“星期”系中国人于19世纪末创制。最终,“星期"在书面语和共同语中替换了“礼拜”。造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民族矛盾的不断激化B.盲目排外
心理推动C.学习西方到制度层面D.白话文运动的开展43.1912年春,孙中山代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两个“临时”的提法从本质上体现了A.革命党人为袁世凯夺权留余地B.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C.孙中山不计较个人名利的品质D.中华民国政权还缺乏人民支持第II卷(非选择题)三、非选
择题(共14分)4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龙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据《曾文正公文集》材料二及廷议购机轮,置船械,则力赞其成。
复建议选学童习艺欧洲……国藩事功本于学问,善于礼运......呼!中兴以来,一人而已。——据《清史稿·曾国藩传》材料三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曾国藩是一个被全面否定的人物,是典型的地主阶级反动派,受到了批判。八九十年代,出现了一股积极评价洋务运动的热潮,认为曾国藩客观上促进了近代工业的兴起,他是一
个识时务者。——摘编自孙占元《十年来洋务运动研究述评》等请回答:(1)概括材料一中曾国藩提出学习西方技术的具体措施。(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2分)(2)《清史稿》编撰者认为曾国藩是晚清中兴第一功臣,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依据。(
6分)(3)根据材料三,简要指出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到八九十年代,对曾国藩的评价有何变化?(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