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山东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试题(参考答案).docx,共(4)页,35.897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cc77715edc37ca823e5018e23379643d.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1级2021-2022学年10月学分认定考试语文学科考试题参考答案1.D(A转:解释经书的文字;B师:学习C绝:横渡D)2.A(介词,比)3.D(A爪子和牙齿B不能或不会解决问题C正确D锋:变得锋利;日,每天)4.A(豆蔻指女子十三
四岁)5.B或C(A光怪陆离:光怪,光彩奇异;陆离,色彩繁杂、变化多端的样子。形容形状奇怪,色彩繁杂,中性词(不能用来形容人),也形容事物离奇多变。属于旧词新考。使用正确。B举重若轻:举起沉重的东西像是在摆弄
轻的东西。比喻能力强,能够轻松地胜任繁重的工作或处理困难的问题。使用对象错误。C改换门庭:比喻另择新主,另找依靠。使用错误。D人声鼎沸:比喻人声十分嘈杂,就像鼎里的水沸腾起来一样。符合“夜市”的对比语境。6.D(A搭配不当,“大型客机”与“标志性工程”不搭配,应是“努
力把大型客机项目打造成……的标志性工程”。B搭配不当,“营造”“形象”不当,可以是“营造城市环境”。C“按照”缺少宾语中心语。)7.C(A.屈原只是第一次在诗作中运用“木叶”,并非发现“第一个艺术特征”;B.“树”代替“树叶”错;D.影响我们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
的是“木”的潜在形象。8.C(材料一是借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来说明“木”具有“落叶”和“颜色”的潜在因素。)9.B(B项中的“木叶”指寒风中的落叶,与材料二观点相反)10.①提出问题:文章由屈原的诗句引
出问题,即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②分析问题:借助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分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即古诗多用“木叶”的原因。③得出结论:“木叶”与“树叶”虽一字之差,但在艺术形象的领域却相差千里。11.材料一认为原因有二:①“木”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
②“木”容易让人想起树干,透着“黄色”和“干燥”的因素,而“树”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材料二认为原因有三:①“木”“落”“叶”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入声字,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木叶”或“落木”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种掷地有声的铿锵的韵律美;②“木”字在书面语中用得较多,“树”字在口语
中用得较多,“木叶”就比“树叶”庄重些;③“木叶”意味深厚,用“木叶”,不仅显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12.A(老娘其实舍不得卖掉老房子,但还是顺了焉瓜的想法。焉瓜去跟老娘商量时,已有卖掉老房子的决心,并没有真正考虑到老娘的感
受和需求。选项中的表述有违事实。)13.D(“对美梦成真的意外和担心”理解错误。)14.①推动情节发展。(1分)写“香椿树”这一老房子的独特景致,为后文买房人喜欢并买下老房子埋下了伏笔。(1分)②使小说结尾留有余味,充满想象的空间。(Ⅰ分)焉瓜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但常常思念着“香椿树”
,结尾意味深长,引人深思。(1分)15.①人物塑造方面,从焉瓜角度来讲述故事,便于刻画以焉瓜为代表的乡下人的勤劳、淳朴、向往城里生活的形象;易于反映焉瓜从“乡下人”到“城市人”身份转换过程的艰难和不易。(3分)②主旨揭示方面,从焉瓜角度来讲述故事,更自然地写出了“乡下
人”对“城里人”取舍的不理解,突出城里人和乡下人不同的价值观念和生活追求。(3分)16.B(“士人”做主语,前面断开,排除C.D项。“察之”“信然”的主语都是“辛弃疾”,排除A项。原文翻译为:在长沙为帅时,有士人投诉考试官胡乱录取了第十七名《春秋》答卷,辛弃疾查出事实确
实这样,索取第二榜的《春秋》答卷反复审阅,启封一看,名字是赵鼎。)17.A(A充满正气,志气昂扬)18.C(A项错在“张冠李戴”,时任“掌书记”的是辛弃疾而不是耿京。B项有两处错误,一是,由“急缓奈何”可知当时并未“盗贼猖獗”;二是“误解词语”,“镇
静”的意思是“安抚(百姓)”,而不是他自己“镇定冷静”。D项“时序错乱”,“诏赐银绢”当在“厚赙”之后;且非“奏请皇上”,而是“言于执政”。)19.(1)又想造万套铠甲,招募强壮者补充军队,严格训练,就可以不用担心盗贼作乱了。(四
句,每句1分)(2)辛弃疾为人豪爽,崇尚气节,能识别和提拔有才能的人,所结交的多是海内名士。(一句1分,通顺1分)20.①他致力于安抚百姓,积累大量钱财。②到广南买粮,秋天价贱时,用备安库的钱买粮,以备有患。③想造万套铠甲,招募军队并严格训练。(每点
1分)21.D(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北极,象征大唐政权。上句“终不改”,反承第四句的“变古今”,是从前一年吐蕃攻陷京城、代宗不久复辟一事而来,意思是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
;下句“寇盗”“相侵”,进一步说明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词严义正,浩气凛然,在如焚的焦虑之中透着坚定的信念。)22.①客居他乡。诗人客居成都,颠簸流离;②万方多难。时局动荡,诗人感时伤乱;③空怀济世之心。当世没有像诸葛亮一样的贤相
,诗人空怀济世之心,苦无报国之路。23.(1)静女其娈贻我彤管(2)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24.略【参考译文】辛弃疾,字幼安,山东历城人。年轻时以蔡伯坚为师。金主完颜亮死后,耿京在山东聚集人马,
他担任掌书记,于是就劝耿京作南归决断。绍兴三十二年,带奏表归顺南宋,改任江阴佥判。孝乾六年,升为司农寺主簿,出京任滁州知州。滁州遭受战火毁坏,村落城池破败,辛弃疾减轻赋税,招抚逃难流散的百姓,训练民兵,议定军队屯垦。受聘为江东安扰司参议官
。留守叶衡非常器重他。叶衡入朝任宰相后极力推荐辛弃疾,认为他充满正气,有雄才大略。绍熙二年,起用为福建提点刑狱。曾经代任主帅,常常叹道:“福州前面临海,是盗贼藏身之所,上四郡的百姓顽劣粗野容易造反,而帅府空虚,一旦情况紧急,怎么办?”在这种情况下他
致力于安抚百姓,不到一年,积累钱财达到五十万缗,库房匾额写"备安库"三个字。他认为闽中地少人多,年岁歉收,就到广南买粮,现在幸好连年丰收,宗室及军人来粮仓买米,于是就拿出卖给他们,等秋天价贱时,用备安库的钱买入二万石,这样就有
备无患。又想造万套铠甲,招募强壮者补充军队,严格训练,那么盗贼就不再是忧患。此事未及施行,台臣王蔺弹劾他用钱像泥沙,杀人像草芥,早晚会端坐在闽王殿上称王。于是辛弃疾请求辞官回家。(后来)晋升枢密都承旨,未赴任就去世。辛弃疾为人豪爽,崇尚气节,能识
别和提拔有才能的人,所交多是海内名士。在长沙为帅时,士人有投诉考试官胡乱录取了第十七名《春秋》答卷,辛弃疾查出事实确实这样,索取第二榜的《春秋》答卷反复审阅,启封一看,名字是赵鼎。辛弃疾生气地说:“佐国元勋,只有忠简一个人,怎么又出了一个赵鼎!”他把考卷扔在地上。
又看《礼记》答卷,辛弃疾说:“看他的议论,定是豪杰壮士,此人不可失去。”启封一看,是赵方。为大理卿时,同僚吴交如死,没有棺材入殓,辛弃疾感叹:“身为列卿而如此贫困,真是廉洁耿介之士啊!”他赠送财物帮助办了丧事后,又对宰执说了此事,皇上下诏赐吴交如银绢。辛弃疾曾和朱熹游历武夷山,做赋《九曲
棹歌》。朱熹死时,他的学说正遭禁止,门生朋友甚至没有为他送葬的。辛弃疾写祭文去哭他说:“不朽的是名声流传万世。谁说您已去世,您令人敬畏,如同活在世间!"辛弃疾非常善长写词,他的词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