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吴江汾湖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教学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

DOC
  • 阅读 3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4 页
  • 大小 101.074 KB
  • 2024-12-31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envi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汾湖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教学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汾湖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教学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汾湖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教学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5 已有3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2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汾湖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教学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docx,共(24)页,101.074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cbb4f829e07b6cdbb167256ef7f865af.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吴江汾湖高级中学九月教学调研测试高二历史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周公率师东征,使周王朝对东方广大地

区的控制成为了现实。他的儿子伯禽由于父亲的功勋,被封于山东曲阜,建立鲁国。“其分器之多,土地之广,人民之众,实非他国可比。”这说明分封制A.受封者以王族成员为主B.有益于加强对地方统治C.任人唯亲阻碍阶层流动D

.激化了封国之间的矛盾2.汉初在中央设御史大夫,掌考课、监察、弹劾百官的权力。汉武帝时,设丞相司直,协助丞相纠察百官的不法行为。这说明汉代A.中枢权力结构混乱B.行政职责分工合作C.廉政建设不断加强D.监察体制日趋完善3.下表所示为1940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部分县

参议员、政府委员党派统计(单位:人)。陕甘宁边区政府的这一结构县别庆阳合水镇原清涧绥德机关议员委员议员委员议员委员议员委员议员委员党派共产党233203203547545国民党17314317—333507无党派243275126671

1021A.体现了工农民主政权的性质B.适应了国内形势发展的需要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D.壮大了反抗国民政府的力量4.唐代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德才兼备、以德优先的官员考核制度,从而使选官制度不再是单纯的考试制度,而是在社会上发挥着无形统合功能的行政管理制度。其“统合功能”A.有处于维护文

明的稳定和连续B.保证了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C.有利于促进各阶层的均衡发展D.有利于选拔较高素质的人才5.宋仁宗在位四十余年,所用宰相二三十人,其进退皆取天下公议,未尝辄出私意,公议所发常自台谏,凡台谏所言,实时行下。其言是则黜宰相,其言妄

则黜台谏。这体现了当时A.监察体制发挥作用B.君主权力受到削弱C.宰相更换非常频繁D.仁宗皇帝疏于政事6.法家代表人物吴起先后拜大儒曾子和子夏为师,在楚国实行变法期间,他以身作则,忠实履行“信”“义”二字;荀子则认同法家加强君权的主张,其弟子李斯和韩非在理论

和实践上促进了法家思想的发展。这种现象说明A.法家思想源自于儒家B.战国时期儒法相互借鉴吸收C.儒家和法家本质相同D.尊崇“信”“义”成为时代主流7.在西汉中期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后,董仲舒等人提倡“春秋决狱”:凡是法律中没有规定的,司法官就以儒家经义作为裁判的依据;凡是法律条文与儒家经义相

违背的,则儒家经义具有高于现行法律的效力。“春秋决狱”有利于()A.儒家经典成为国家法律B.扩大儒学影响、维护社会稳定C.以法入情价值体系构建D.增强法律权威、保证长治久安8.《大明律》中官吏徇私犯罪行为的惩处比前代更为周备严厉,(官

吏)“一时守令畏法,洁己爱民,以当上旨,吏治涣然丕变矣。下逮仁、宜,抚循休息,民人安乐,吏治澄清者百余年。”这说明A.重典治吏规范统治秩序B.社会基层管理强化C.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淡化D.明初经济迅速恢复9.公元前4世纪后期,罗马一高利贷者对一个欠债人的儿子(债务奴隶)滥施

暴行,把他打得皮开肉绽。愤怒的群众汇集起来,一起跑进元老院,向元老展示了这个少年被打伤的背脊,促使元老院通过了废除债务奴隶的法案:“除犯有罪行等待交付罚款者外,不得拘留任何人或施以镣铐枷锁;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以人身作为借款之抵押品。”对材料理解正确

的是A.梭伦主持了这三次法律改革B.民众斗争推动罗马法的发展C.罗马帝国立法尊重民众意愿D.罗马元老院掌握最高司法权10.明朝景泰元年(1450年),“以边事孔棘,令天下纳粟、纳马者入监读书,限千人止”,后纳银也可入监。万历三年(1575年),张居正认为“方今急务,惟在正人心、明学求”

,奏请明神宗取消景泰以来的做法,并考核现有生员,学业期满文理不通的发充胥吏或罢黜为民。张居正的这一举措A.解决了明代选官制度的积弊B.放松了政府对士人的人身控制C.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D.体现了士大夫经世致用的抱负11.明朝实行巡按御史和按察司双重监察体制。巡按

御史由中央派遣,巡查地方行政、财务、教育、农田、水利、治安乃至风土民情;视问题轻重随即处理;或回京交有司处置;或交皇帝裁决;按察司为地方常驻监察官,以监察吏治和审理冤狱为主要职责。明朝这一体制()A.标

志巡视监察制度的开创B.导致监察区向行政区转化C.有利于监察的全面和深入D.完善了地方权力制约机制12.中世纪,英国的议会是“一个能与王权相抗衡的机构”,而法国的三级议会则“可由国王随意召开和停开”。到17世纪末,英国议会成为权力中心,而法国专制王权达到顶峰。这说明

()A.英国国王统而不治B.英法君主执政风格迥异C.两国议会结构不同D.历史传统影响政治体制13.1956年,某位参加中共八大的代表在谈到参会心得时说:“各民主党派所联系和代表的是我国具有比较丰富的现代文化知识的人们。也就是说,他们在许多事情上比较内行,能够看到

外行人看不到的问题,提供外行人不能提供的建议和批评。”由此可知,中国共产党主张各党派()A.长期共存,互相监督B.密切开展党内合作C.深入基层,为民发声D.广泛团结知识分子14.元朝统治者在路、府、州、县除了按常规设总管、知府、知州、知县等官职,还在各级政府外另设一官职一达

鲁花赤,代表中央督察地方行政,并规定达鲁花赤只能由蒙古人和色目人担任。这一官职的设置A.表现了对汉族官僚的防备心态B.扩大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权力C.体现了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D.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15.玛

格丽特:撒切尔在《唐宁街岁月》中认为;英国文官制度“这种纯粹的职业性还是非常有理由值得其他实行不同制度的国家妒忌的一一它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撒切尔指出英国文官制度()A.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B.开创了考试选官制度的先

河C.促使全体文官与责任内阁共进退D.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16.1912年2月14日,孙中山在某批复中说:“查国家建官分职,惟任贤选能,乃懋厥职,古今中外,罔越斯旨。第考选之法,各有不同,尚公去私,庶无情弊”“该部所请,诚为当今急务,应候令行法制局,将文官试验编

纂草案咨交参议院议决后,即日颁布施行可也”。该批复A.标志近代公务员制度的建立B.实现了新旧人事制度的转变C.体现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D.奠定近代中国文官制度基础17.在公法领域,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座椅的上方、“美国之鹰”护卫着圣经中的“摩西十诫”;在私法领域,西方各国的

婚姻法也都规定了宗教仪式可以是婚姻成立的有效形式要件。这体现了A.欧美各国法律相互借鉴B.宗教高于法律成为常态C.宗教伦理与教化的影响D.平衡制约机制受到挑战18.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

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可见变法失败的原因是A.变法过程过分急于求成B.变法内容涉及领域过宽C.变法没有推动社会进步D.变法主持属于封建皇帝19.北洋政府文官普通考试分为行政职和技术职两大类

,其中技术职又细分为商业、农业、林学、蚕业、化学、土木工、物理、机械、医学、电工、机织、地质、铁道、数学、染色、采矿、图案、金丁、制丝、邮电等30个专业。这一划分A.标志着公务员制度的建立B.表明北洋时期官僚机构膨胀C

.有利于提升施政的科学化D.说明实践经验是考试的重点20.路德认为上帝设立了两个王国:一个是属灵王国,即教会。在属灵王国,人是完全自由的;一个是俗世王国,即国家。在俗世王国,人是国王受管辖的。二者都是上帝的王国,但两者是完全独立的。路德此言论意在A.维护君主专制B.阐明国家与教会关

系C.倡导信仰自由D.驳斥教权至上的观点21.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指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已经破产,资产阶级共和国应让位给人民共和国,要“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这些言论A.为新中国的成立

奠定了理论基础B.说明国共两党分歧已经基本解决C.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D.表明新民主主义革命已取得胜利22.1755年,时任英国下议院议长昂斯劳在《论反对党》一文中写道:大臣们是不大喜欢国会的,他们从不将事情拿到那里商讨,只是将那些非得到立法机关通过不可的

问题带去。而且为了通过这些问题要事先集合一切可能集合到的力量来加强他们自己。这反映出英国A.两党制易引发政治混乱B.责任内阁制逐步发展C.议会改革助推民主进程D.君主立宪制遭到破坏23.英国的文职官员被普遍认为是

世界上优秀的官员队伍之一,也是世界各国文官制度建设的样板与楷模。文官成为英国国家机器重要的一部分,被称为“永不更迭的幕后政府”。下列关于英国文官制度的说法错误的是()A.是内阁制度成熟的标志B.借鉴了中国古代科举制C.有利于政治局势

的稳定D.促进了行政管理专业化24.1925年,美国国会通过《法官法》,完全赋予最高法院对上诉案件的自由裁量权,使之可以更多地根据其主观判断来审理案件。此后,最高法院得以积极干预政府的公共政策、据此可知,美国A.国会地位在这一时期高于最高法

院B.三权分立体制进行了一次内部调整C.最高法院可利用自由裁量权压制政府D.分权与制衡机制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25.明朝时,朝廷规定了由地方府、州、县举行“乡饮酒的内容和程序,既要宣讲“为臣端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等内容,也包含“为民读律”的环节。由此可见明朝举行乡饮酒礼的

目的是A.辩论德治与法治的优劣B.总结礼仪制度并编制法典C.鼓励宗族内的扶贫济困D.将礼法结合进行基层教化26.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圣谕。清朝乡约基本延续明朝模式,但由明太祖的“六谕”变成了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

,宣讲时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这一变化反映了()A.伦理道德观念日益强化B.教化与法律合流的发展趋势C.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D.封建政府开始重视基层教化27.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指出,“真正的法律是正确的理性,

它与自然和谐一致,它播撒至所有的人,且亘古不变……不可能在罗马有一种法,在雅典有另一种法;无论何时何地,它都是有效的”。他意在强调A.法律应该具有普遍的适用性B.罗马法受到希腊文化影响C.理性是法律制定的基本原则D.自然运行规律会影响法律28.大陆法系各国普遍不

承认判例的效力,禁止“法官造法”,限制法官解释法律。对行政权和立法权的监督也由至少在形式上不同于普通法院的机构来担任,由此,产生了独立于普通司法系统的行政法院。由此可见,大陆法系的国家A.以成文宪法为唯一的判决根据B.行政干涉司法现象严重C.法官的权威性和创造性受限制D.司法判例没有参

考价值29.观察下表,①到②的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项目婚礼方式内容①中世纪《婚姻法》用宗教仪式,需教会主持没有证人,无需家长或封建主同意,甚至不公开举行婚礼即可形成②新教的《婚姻法》可用世俗仪式需要家长同意并到政府去登记,必须举行公开的家长参加的婚礼,A.人文主义发展使宗教仪式简化B

.婚姻习俗逐渐摆脱宗教影响C.社会进步使结婚程序更加规范D.世俗权力日益高于教会权力30.新中国成立至1952年,我国先后颁布了《婚姻法》《工会法》《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惩治贪污条例》,以及有关劳保、教育、卫生等相关法律、法令

。这些法律和法令的颁布A.服务于社会主义改造B.照搬了苏联立法模式C.立足于一五计划的开展D.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二、材料解析题:(共2小题,共40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文官制度是古今中外重要的用人制

度。近代英国文官制度奠定西方文官制度的基础。材料一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的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

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材料二光荣革命后,旧制度带来贪污腐败、卖官鬻爵、政治丑闻屡见不鲜。这些严重影响到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加速发展经济和实

现自由竞争的愿望。19世纪5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加大了政府工作量,也使得政府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化、更加专业化,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员管理这些新老产业。——摘编自徐愿《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材料三(英国)文官职责是执行政府的政策。他们是“非政治份子”,不参加党派斗争,不参加政党

政治活动,不得竞选议员,保持政治中立。在内阁时常更迭的情况下,他们不与内阁共进,无过错不被免职。还经常受大臣们的咨询,向其提供情报、知识、经验。这些职能的行使,使文官成为统治阶级“从不更迭”的幕后政府。——摘编自鲍红信《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中国古代文官选拔的特点和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原因。(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影响。32.教化即“以教化民”、“以教道

民”,中国自古就有重视教化的传统,把教化看作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战国荀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教化”的人,将先秦时期儒家教化思想系统化。荀子认为礼与乐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荀子所说的礼,已不同于西周,而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人伦

规范。他以礼来规定君臣、上下、长幼尊卑的等级规范,明确士农工商的职业分国工,使其各守其分。此外,荀子还主张“隆礼重法”。他提出“隆礼重法则国有常”、“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汉代汉初学者陆贾提倡“在朝者忠于君,在家者孝于亲”,并得到统治者的赞同,从惠帝汉

开始,汉代皇帝都以“孝”称谥号。此外,汉初统治者还厉行节俭,并形成很强的社会感代召力。汉武帝时,董仲舒在传统伦理道德基础上,加以总结形成“三纲五常”思想,成为伦理法则。最终使儒家伦理道德转变为封建统治理论。宋代宋代

一改唐代《开元礼》以君主、宗室、官僚为对象制定礼仪制度的特点,其修订的宋《政和五礼新仪》多涉及庶人礼仪。宋代的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教化,宋仁宗皇祜年代间,陈襄知仙居县,撰制《劝谕文》,劝诫乡民:和睦宗族,救恤邻里;各依本分,勤修本业。这是宋代地方官颁布“谕俗文”的开端。明代明太

祖朱元璋下令由民间自行推举年高德劭之人掌教化,其主要职责即是向民众代宣读并讲解《大明律》及《教民榜文》,使民众知法畏法,不敢犯法;明后期,乡约宣讲明大祖《教民榜文》中的六句话即所谓的“六谕”,不遵守的百姓会受到处罚。——摘编

自邢丽芳(儒家教化及其有效性研究)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教化的发展”,自行拟定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充分、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吴江

汾湖高级中学九月教学调研测试高二历史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周公率师东征,使周王朝对东方广大地区的控制成为了现实。他的儿子伯禽由于父亲的功勋,被封于山东曲阜,建立鲁国

。“其分器之多,土地之广,人民之众,实非他国可比。”这说明分封制A.受封者以王族成员为主B.有益于加强对地方统治C.任人唯亲阻碍阶层流动D.激化了封国之间的矛盾【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周公率师东征,使周王朝对东方

广大地区的控制成为了现实。他的儿子伯禽由于父亲的功勋,被封于山东曲阜,建立鲁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将土地连同居民分赏王室子弟和功臣,诸侯在其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也有服从天子命令、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维护周室安全的

责任,所以B正确;材料内容仅涉及到伯禽被封于山东曲阜建立鲁国,不能体现“受封者以王族成员为主”,所以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任人唯亲阻碍阶层流动”,所以C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封国之间的矛盾,所以D错误。2.汉初在中央设御史大夫,掌考课、监察、弹劾百官的权

力。汉武帝时,设丞相司直,协助丞相纠察百官的不法行为。这说明汉代A.中枢权力结构混乱B.行政职责分工合作C.廉政建设不断加强D.监察体制日趋完善【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汉代的政治制度。题干材料前

半句讲述的是:汉初设御史大夫,其主要职责是监察。后半句讲述的是汉武帝时设丞相司直,其主要职责是协助丞相纠察百官的不法行为。分析材料可知,题干的内容是汉代的监察体制,故D项正确;A项史实错误,汉承秦制,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完善;B项不符合题意,

未体现行政职责的分工合作;C项概念混淆,题干讲述的监察制度,并非强调廉政建设,故排除。正确选项是D项。3.下表所示为1940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部分县参议员、政府委员党派统计(单位:人)。陕甘宁边区政府的这一结构县别庆阳合水镇原清涧绥德机关议员委员议员委员议员委员议员委员议员

委员党派共产党233203203547545国民党17314317—333507无党派2432751266711021A.体现了工农民主政权的性质B.适应了国内形势发展的需要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D.壮大了反抗国民政府的力量【答案】B【解析】【详解】

根据陕甘宁边区政府部分县参议员、政府委员党派构成情况可以看出,实行的是三三制原则,这有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来抗战,适应当时国内形势发展的需要,B正确;在部分县参议员数量方面,共产党并不占据优势,排除A;国民革命的时间是1924年至192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

;1940年国共两党处于合作时期,排除D。4.唐代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德才兼备、以德优先的官员考核制度,从而使选官制度不再是单纯的考试制度,而是在社会上发挥着无形统合功能的行政管理制度。其“统合功能”A.有处于维护文明的稳定和连续B.保证了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C.有利于促进各阶层的均衡发展D.有利

于选拔较高素质的人才【答案】A【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唐代的官员考核制度是对官员各方面综合素质的考查,有利于提升官员的综合素质,保证执政水平,从而有利于政权的巩固,能够维护文明的稳定和连续,故选A;官员考核制度的“统合功能”是为了

巩固统治,并不是为了保障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和促进社会各阶层的均衡发展,排除BC;材料反映的是官员考核制度,不是人才选拔制度,排除D。5.宋仁宗在位四十余年,所用宰相二三十人,其进退皆取天下公议,未尝辄出私意

,公议所发常自台谏,凡台谏所言,实时行下。其言是则黜宰相,其言妄则黜台谏。这体现了当时A.监察体制发挥作用B.君主权力受到削弱C.宰相更换非常频繁D.仁宗皇帝疏于政事【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其进退皆取天下公议,未尝辄出私意,公议所发常自台谏,

凡台谏所言,实时行下”可知宋代重视监察,材料的主旨也在强调宋代监察的重要性,故A正确;材料涉及到宋朝皇帝重视台谏的作用并不能说君主权力受到削弱,故B不正确;材料提及台谏,没有涉及宰相更换相关事件,故C不正确;宋仁宗重视监察机构,是勤

政的表现,故D不正确。6.法家代表人物吴起先后拜大儒曾子和子夏为师,在楚国实行变法期间,他以身作则,忠实履行“信”“义”二字;荀子则认同法家加强君权的主张,其弟子李斯和韩非在理论和实践上促进了法家思想的发展。这种现象说明A.法家思想源自于儒家B.战国时期

儒法相互借鉴吸收C.儒家和法家本质相同D.尊崇“信”“义”成为时代主流【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论是法家还是儒家,都有相互借鉴、学习的现象,B项正确;A项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并未涉及二者的本质,C项排除;D项

明显不符合史实。7.在西汉中期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后,董仲舒等人提倡“春秋决狱”:凡是法律中没有规定的,司法官就以儒家经义作为裁判的依据;凡是法律条文与儒家经义相违背的,则儒家经义具有高于现行法律的效力。“春秋决狱”有利于()A.儒家经典成为国家法律B.扩大儒学影响、维护社会稳定C.以法入情价值

体系构建D.增强法律权威、保证长治久安【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由材料可知,在西汉中期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后,儒家思想对法律的影响扩大,故B项正确;儒家思想对法律的影响扩大并非是指儒家经典成为国家法律,故A项错误;材料意指儒家影响了法律

,法律儒家化,是以情入法,不是以法入情,故C项错误;材料意指儒家影响了法律,不是法律权威性增强的表现,故D项错误。8.《大明律》中官吏徇私犯罪行为的惩处比前代更为周备严厉,(官吏)“一时守令畏法,洁己爱民,以当上旨,吏治涣然丕变矣。下逮仁、宜,抚循休息,民人安乐,吏治澄清

者百余年。”这说明A.重典治吏规范统治秩序B.社会基层管理强化C.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淡化D.明初经济迅速恢复【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大明律》中官吏徇私犯罪行为的惩处比前代更为周备严厉,(官吏)‘一时守令畏法,洁己爱民……吏治澄清者百余年’”可知,明

朝以重典来治理官吏,规范官吏的从政行为,有效维护了统治的秩序,故选A;《大明律》针对的对象显然不仅仅是基层官员,故B项结论无法得出,排除;材料中“洁己爱民”“下逮仁、宜”等说法恰是儒家思想的体现,故无法得

出淡化的结论,排除C;材料说的是明朝政治层面的内容,而不是经济层面的内容,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9.公元前4世纪后期,罗马一高利贷者对一个欠债人的儿子(债务奴隶)滥施暴行,把他打得皮开肉绽。愤怒的群众汇集起来,一起跑进元老院,向元老展示了这个少年被打伤的背脊,促使元老院通

过了废除债务奴隶的法案:“除犯有罪行等待交付罚款者外,不得拘留任何人或施以镣铐枷锁;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以人身作为借款之抵押品。”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梭伦主持了这三次法律改革B.民众斗争推动罗马法的发展C.罗马帝国立法尊重民众意愿D.罗马元老院掌握最高司法权【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民众斗

争推动罗马法,与材料中“愤怒的群众汇集起来……促使元老院通过了废除债务奴隶的法案”相符,故选B项;梭伦主持雅典城邦的改革,与材料中“罗马”不符,排除A项;“公元前4世纪后期”是罗马共和国时期,排除C项;“通过了废除债务奴隶的法案”,是立法权而非司法权,排

除D项。10.明朝景泰元年(1450年),“以边事孔棘,令天下纳粟、纳马者入监读书,限千人止”,后纳银也可入监。万历三年(1575年),张居正认为“方今急务,惟在正人心、明学求”,奏请明神宗取消景泰以来的做法,并考核现有生员,学业期满文理不通的发充胥吏或罢黜为民。张居正的这一举措A.

解决了明代选官制度的积弊B.放松了政府对士人的人身控制C.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D.体现了士大夫经世致用的抱负【答案】D【解析】【详解】张居正认为“方今急务,惟在正人心、明学求”,奏请取消纳粟、纳马、纳银入监读书的惯例,并考核现有生员,学业期满文理不通的发充胥吏或罢黜为民。张居正的这一举

措有利于选拔真正的人才,这也体现了士大夫经世致用的抱负,故D正确;这一举措缓解了明代选官制度的积弊,但“消除了”说法欠妥,故A错误;这一举措并未放松政府对士人的人身控制,故B错误;这一举措不能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故C错误。11.明朝实行巡按御史和按察司双

重监察体制。巡按御史由中央派遣,巡查地方行政、财务、教育、农田、水利、治安乃至风土民情;视问题轻重随即处理;或回京交有司处置;或交皇帝裁决;按察司为地方常驻监察官,以监察吏治和审理冤狱为主要职责。明朝这一体制()A.标志巡视监察制度的开创B.导

致监察区向行政区转化C.有利于监察的全面和深入D.完善了地方权力制约机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巡按御史和按察司职责范围不同,各司其职,有利于更全面和深入地发挥监察机构的职能,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明朝监察体制的完善,不能认为是巡视监察

制度的开创,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监察区向行政区转化,排除B项;监察机构与地方权力机构不是相互制约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12.中世纪,英国的议会是“一个能与王权相抗衡的机构”,而法国的三级议会则“可由国王随意召开和停开”。到17世纪末,英国议会成为权力中心,而法国专制王权达到顶峰。这说明()A

.英国国王统而不治B.英法君主执政风格迥异C.两国议会结构不同D.历史传统影响政治体制【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世纪的英国形成了议会君主制,议会权力增强,可以和王权相抗衡,因此英国后期议会成为了权力中心;法国形成了等级君主制,国王与贵族、教会市

民通过三级会议相互合作,进一步强化了王权,因此三级会议未对国王形成实质上的约束,后来法国专制王权达到顶峰,说明历史传统对后期民主政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D项正确;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国王逐渐统而不治,排除A

项;材料未涉及英国君主执政风格,排除B项;材料反映法国的是三级会议,而不是议会,排除C项。故选D项。13.1956年,某位参加中共八大的代表在谈到参会心得时说:“各民主党派所联系和代表的是我国具有比较丰富的现代文化知识的人们。也就是说

,他们在许多事情上比较内行,能够看到外行人看不到的问题,提供外行人不能提供的建议和批评。”由此可知,中国共产党主张各党派()A.长期共存,互相监督B.密切开展党内合作C.深入基层,为民发声D.广泛团结知识分子【答

案】A【解析】【详解】中共八大的代表肯定各民主党派联系和代表知识分子的作用,认可其提供建议和批评的能力,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主张各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A项正确;开展党内合作与“提供外行人不能提供的建议和批评”等不符,排除B项;材料与深入基层,为民发声无关,排除C项;广泛团

结知识分子并非中国共产党对各党派的要求,排除D项。故选A项。14.元朝统治者在路、府、州、县除了按常规设总管、知府、知州、知县等官职,还在各级政府外另设一官职一达鲁花赤,代表中央督察地方行政,并规定达鲁花赤只能由蒙古人和色

目人担任。这一官职的设置A.表现了对汉族官僚的防备心态B.扩大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权力C.体现了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D.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答案】C【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元朝政府在正常的官员设置之外

还设置了只有蒙古人和色目人担任的代表中央督查地方行政的官职,这是加强了对地方行政的管理和控制,C项正确;这一设置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非是对汉族官僚的防备,排除A项;这一设置是加强了对地方的督查,并没有扩大地方政府的行政权力,同时也不利于民族间

的交流融合,排除BD项。故选C项。15.玛格丽特:撒切尔在《唐宁街岁月》中认为;英国文官制度“这种纯粹的职业性还是非常有理由值得其他实行不同制度的国家妒忌的一一它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到最小并保

持最高的效率。”撒切尔指出英国文官制度()A.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B.开创了考试选官制度的先河C.促使全体文官与责任内阁共进退D.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它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到最小并保持最高

的效率”可知,英国文官制度要求文官在资产阶级各政党之间严格保持中立,必须忠实执行政府的各项政策。文官一旦获得聘用,若无严重过错或其他意外,便可终身任职。它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A项正确;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开创了考试选官制度的先河,排除B项;文官保持政治中立,不与责任内阁共进

退,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6.1912年2月14日,孙中山在某批复中说:“查国家建官分职,惟任贤选能,乃懋厥职,古今中外,罔越斯旨。第考选之法,各有不同,尚公去私,庶无情弊”“该部所请,诚为当今急务,应候令行法

制局,将文官试验编纂草案咨交参议院议决后,即日颁布施行可也”。该批复A.标志近代公务员制度的建立B.实现了新旧人事制度的转变C.体现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D.奠定近代中国文官制度基础【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查国家建官分职,惟任贤选能,乃懋厥职,古今中外,罔越斯旨

。第考选之法,各有不同,尚公去私,庶无情弊”等信息可知,孙中山在该批复中强调“建官分职,惟任贤选能、第考选之法”,体现了其主张在官员选拔方面应以考试选贤任能,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奠定近代中国文官制度基础,D项正确;1913年《文官考试法草案》的颁布标志近代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排除

A项;材料强调的是批复内容,未涉及执行,因此无法得出“实现了新旧人事制度的转变”的结论,排除B项;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属于“五权宪法”的一部分,其还包括立法、司法、行政、监察等方面,C项片面,排除C项。故选D项。17.在公法领域,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座椅的上方、“美

国之鹰”护卫着圣经中的“摩西十诫”;在私法领域,西方各国的婚姻法也都规定了宗教仪式可以是婚姻成立的有效形式要件。这体现了A.欧美各国法律相互借鉴B.宗教高于法律成为常态C.宗教伦理与教化的影响D.平衡制约机制受到挑战【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在私法领域,西方

各国的婚姻法也都规定了宗教仪式可以是婚姻成立的有效形式要件”可知强调宗教在生活中的重要影响,C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各国法律相互借鉴”的结论,排除A项;根据“美国之鹰”护卫着圣经中的“摩西十诫”不能得出宗教高于法律的结论,排

除B项;平衡制约是美国的三权分立,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C项。18.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

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可见变法失败的原因是A.变法过程过分急于求成B.变法内容涉及领域过宽C.变法没有推动社会进步D.变法主持属于封建皇帝【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光绪帝共计发

布变法诏令184条……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戊戌变法急于求成的特点,故A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反映变法内容涉及领域过宽,故B排除;变法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进步,故C排除;材料重点不是反映变法的主持者,故D排除。19.北洋政府

文官普通考试分为行政职和技术职两大类,其中技术职又细分为商业、农业、林学、蚕业、化学、土木工、物理、机械、医学、电工、机织、地质、铁道、数学、染色、采矿、图案、金丁、制丝、邮电等30个专业。这一划分A.标志着公务员制度的建立B.表明北洋时期官僚机构

膨胀C.有利于提升施政的科学化D.说明实践经验是考试的重点【答案】C【解析】【详解】文官普通考试分类并细分专业,能够适应相应的技术工作需求,有利于提升施政的专业化、科学化程度,故选C项;从1929年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到1933年颁

布《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故排除A项;由材料看不出官僚机构膨胀,只能说明官僚机构的专业化,故排除B项;划分专业不等于实践经验,故排除D项。20.路德认为上帝设立了两个王国:一个是属灵王国,即教会。在属灵王国,人是完全自由的;一个是俗世王国,即国家。在俗世王国,人是国王受

管辖的。二者都是上帝的王国,但两者是完全独立的。路德此言论意在A.维护君主专制B.阐明国家与教会关系C.倡导信仰自由D.驳斥教权至上的观点【答案】D【解析】【详解】路德将俗世王国和教会割裂开来,而且强调了在属灵王国中,人是完全自由的,在俗世王国中,人受到国王的管辖,这

种观点强调了人的自由,肯定了国王的权力,是对教会至上观点的驳斥,D正确;A、B并未体现出马丁·路德对人的态度,排除;C没有突出国家的独立性,排除。21.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指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已经破产,资产阶级共和国

应让位给人民共和国,要“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这些言论A.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B.说明国共两党分歧已经基本解决C.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D.表明新民主主义革命已取得胜利【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体现的是毛主席对新中国政体的构想,为新中国的成立莫定了理论基础,A正确;此时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已经终结,B排除;C是在1954年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排除;D是新中国成立的

意义,排除。故选A。22.1755年,时任英国下议院议长昂斯劳在《论反对党》一文中写道:大臣们是不大喜欢国会的,他们从不将事情拿到那里商讨,只是将那些非得到立法机关通过不可的问题带去。而且为了通过这些问题要事先集合一切可能集合到的

力量来加强他们自己。这反映出英国A.两党制易引发政治混乱B.责任内阁制逐步发展C.议会改革助推民主进程D.君主立宪制遭到破坏【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大臣们是不大喜欢国会的,他们从不将事情拿到那里商讨”“为了通过这些问题要事先集合一切可能集合到的力量来加强他们自己”等信息结合所

学可知,1721年责任内阁制开始建立,内阁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一个政党或几个政党联合组成,对议会负责并受议会监督,定期项议会报告工作,材料所述事先集合一切集合的力量以加强自己力量体现了英国责任内阁制的逐渐发展,B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的是英国责任内阁制,而不是两党制,并且两党制没有引发政治混乱,A

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议会改革主要是在1832年,并且材料内容没有体现议会改革,C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英国责任内阁制的逐渐发展,责任内阁制有利于君主立宪制的发展和完善,而不是破坏,D项错误。23.英国的文职官员被普遍认为是世界上优秀的官员队伍之一,也是世界各国文官制度建设的样

板与楷模。文官成为英国国家机器重要的一部分,被称为“永不更迭的幕后政府”。下列关于英国文官制度的说法错误的是()A.是内阁制度成熟的标志B.借鉴了中国古代科举制C.有利于政治局势的稳定D.促进了行政管理专业化【答案】A【

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在英国文官制度下,政府中的文职人员不随着政府更迭而更换,成为统治阶级“从不更迭的幕后政府”,说明的是英国的文官体制保证了体制运行相对稳定,而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是内阁制

度成熟的标志,A项说法错误,符合设问,选A项;英国的文官体制保证了体制运行相对稳定,它是借鉴了中国古代科举制,促进了行政管理专业化,故被称为“永不更迭的幕后政府”,BCD项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点睛】24.1925年,美国国会通过《法官法》,完

全赋予最高法院对上诉案件的自由裁量权,使之可以更多地根据其主观判断来审理案件。此后,最高法院得以积极干预政府的公共政策、据此可知,美国A.国会地位在这一时期高于最高法院B.三权分立体制进行了一次内部调整C.最高法院可利用自由裁量权压制政府D.分权与制衡机制

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信息是,美国国会完全赋予最高法院对上诉案件的自由裁量权,使最高法院得以积极干预政府的公共政策。这就加大了最高法院对行政权的监督,从而在内部调整了三权分立体制,故B正确;

材料无法说明国会地位高于最高法院,故A错误;自由裁量权针对的是上诉案件,“压制政府”说法错误,故C错误;这一措施完善了分权与制衡机制,故D错误。25.明朝时,朝廷规定了由地方府、州、县举行“乡饮酒的内容和程序,既要宣讲“为臣端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等内容,也包

含“为民读律”的环节。由此可见明朝举行乡饮酒礼的目的是A.辩论德治与法治的优劣B.总结礼仪制度并编制法典C.鼓励宗族内的扶贫济困D.将礼法结合进行基层教化【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乡饮酒的内容要宣讲“为臣端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为民读律”

,说明明朝举行乡饮酒礼的目的是对民众进行道德教化和使民众遵守法令,故选D;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宣讲内容,无法体现辩论,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编制法典的信息,排除B;材料信息与扶贫济困无关,排除C。【点睛】26.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

里。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圣谕。清朝乡约基本延续明朝模式,但由明太祖的“六谕”变成了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宣讲时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这一变化反映了()A.伦理道德观念日益强化B.教化与法律合流的发展趋势C.重农抑商政

策逐渐松弛D.封建政府开始重视基层教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基层教化方式的变化由乡约改为宣讲圣谕,并引用法律条例,反映了教化与法律合流的发展趋势,B项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教化与法律合流的发展趋势,排除A项;材

料内容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排除C项;“开始”一说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27.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指出,“真正的法律是正确的理性,它与自然和谐一致,它播撒至所有的人,且亘古不变……不可能在罗马有一种法,在雅典有另一种法;无论何时何地,它都是有效的”。他意在强调A.法律应该具

有普遍的适用性B.罗马法受到希腊文化影响C.理性是法律制定的基本原则D.自然运行规律会影响法律【答案】A【解析】【详解】西塞罗指出自然法是永恒的正确理性,可播撒至所有的人,且无论何时何地,都是有效的,意在强调法律应该具有普遍的适用性,A项正确;罗马法受到希腊文化影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B项错误;理性是法律制定的基本原则只是材料部分信息,不是材料主旨,C项错误;材料并未强调自然运行规律会影响法律,D项错误。28.大陆法系各国普遍不承认判例的效力,禁止“法官造法”,限制法官解释法律。对行政权和立法权的监督也

由至少在形式上不同于普通法院的机构来担任,由此,产生了独立于普通司法系统的行政法院。由此可见,大陆法系的国家A.以成文宪法为唯一的判决根据B.行政干涉司法现象严重C.法官的权威性和创造性受限制D.司法判例没有参考价值【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大陆法系各国普

遍不承认判例的效力,禁止‘法官造法’,限制法官解释法律”体现的是大陆法系下的国家法官的权威性和创造性受到制约,C正确;普通法也是判决的根据,A排除;材料未涉及行政对司法的干预,B排除;D说法错误,司法判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D排除。故选C。29.观察下表,①到②的变化反映的本

质问题是项目婚礼方式内容①中世纪《婚姻法》用宗教仪式,需教会主持没有证人,无需家长或封建主同意,甚至不公开举行婚礼即可形成②新教的《婚姻法》可用世俗仪式需要家长同意并到政府去登记,必须举行公开的家长参加的婚礼,A.人文主义发展使宗教仪式简化B.婚姻习俗逐渐摆脱宗教

影响C.社会进步使结婚程序更加规范D.世俗权力日益高于教会权力【答案】D【解析】【详解】通过观察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过宗教改革,从①到②,用世俗仪式取代宗教仪式,婚姻从不需家长和封建主同意到强调“家长”“政府”

认可、要求家长参加婚礼和证婚人等,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世俗权力日益高于教会权力,D项正确;新教的《婚姻法》并未使宗教仪式简化,A项错误;婚姻习俗逐渐摆脱宗教影响与②即“新教的《婚姻法》”不符,B项错误;结婚程序更加规范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C项错误。30.新中国成立至1952年,我

国先后颁布了《婚姻法》《工会法》《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惩治贪污条例》,以及有关劳保、教育、卫生等相关法律、法令。这些法律和法令的颁布A.服务于社会主义改造B.照搬了苏联立法模式C.立足于一五计划的开展D.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答案】D【解析】【详解】从新中国成立到19

52年是我国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据题意可知,这些法律和法令涉及劳保、教育和卫生等领域,通过法律规范能够促进这些领域事业的发展,所以能够促进国民经济恢复,故选D;社会主义改造和“一五”计划都是在1953年才开始,排除AC;材料信

息无法说明这些法律和法令是照搬苏联的立法模式,排除B。二、材料解析题:(共2小题,共40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文官制度是古今中外重要的用人制度。近代英国文官制度奠定西方文官制度的基础。材料一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的走向扩大和开放

,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材料二光荣革命后,旧

制度带来贪污腐败、卖官鬻爵、政治丑闻屡见不鲜。这些严重影响到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加速发展经济和实现自由竞争的愿望。19世纪5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加大了政府工作量,也使得政府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化、更加专业化

,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员管理这些新老产业。——摘编自徐愿《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材料三(英国)文官职责是执行政府的政策。他们是“非政治份子”,不参加党派斗争,不参加政党政治活动,不得竞选议员,保持政治中立。在内阁时常更迭的情况下,他们不与内阁共进,无过

错不被免职。还经常受大臣们的咨询,向其提供情报、知识、经验。这些职能的行使,使文官成为统治阶级“从不更迭”的幕后政府。——摘编自鲍红信《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官选拔的特

点和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原因。(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影响。【答案】(1)特点:具有面向社会的开放性;具有公开竞争的平等性;具有择优录取的选拔性。

作用:促进了官员素质的提高;推动了社会不同阶层的流动;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选拔了大量人才;有利于社会的公正公平。(2)原因:旧的选官制度导致了政治腐败;工业发展要求文官队伍更加专业化;资产阶级平等自由思想的推动。(3)影响:有利于提高政府政策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促进了西方文官制度建立与完善。【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英国近代文官制度,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1)根据材料中的“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

制度”“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等信息可概括出科举制的特点是具有面向社会的开放性、具有公开竞争的平等性、具有择优录取的选拔性。其作用应当联系所学科举制的影响等方面来回答。(2)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旧制度带来贪污腐败、卖官鬻爵、政治丑

闻屡见不鲜”“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员管理这些新老产业”“这些严重影响到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加速发展经济和实现自由竞争的愿望”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3)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影响,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在内阁时常更迭的情况下,他们不与内阁共进,无过错不被免职”“这些职能的行使,使文官成为

统治阶级‘从不更迭’的幕后政府”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32.教化即“以教化民”、“以教道民”,中国自古就有重视教化的传统,把教化看作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战国荀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教化”的人,将先秦时期儒家教化思想系统化

。荀子认为礼与乐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荀子所说的礼,已不同于西周,而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人伦规范。他以礼来规定君臣、上下、长幼尊卑的等级规范,明确士农工商的职业分国工,使其各守其分。此外,荀子还主张“隆礼重法”。他提出“隆礼重法则国有常”、“王公由之所以

得天下也”。汉代汉初学者陆贾提倡“在朝者忠于君,在家者孝于亲”,并得到统治者的赞同,从惠帝汉开始,汉代皇帝都以“孝”称谥号。此外,汉初统治者还厉行节俭,并形成很强的社会感代召力。汉武帝时,董仲舒在传统伦理道德基础上,加以总结形成“三纲五常”思想,成为伦理法则。最终使儒家伦理道德转

变为封建统治理论。宋代宋代一改唐代《开元礼》以君主、宗室、官僚为对象制定礼仪制度的特点,其修订的宋《政和五礼新仪》多涉及庶人礼仪。宋代的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教化,宋仁宗皇祜年代间,陈襄知仙居县,撰制《劝谕文》,劝诫乡民:和睦宗族,救恤邻里;各依本分,勤修本业。这是

宋代地方官颁布“谕俗文”的开端。明代明太祖朱元璋下令由民间自行推举年高德劭之人掌教化,其主要职责即是向民众代宣读并讲解《大明律》及《教民榜文》,使民众知法畏法,不敢犯法;明后期,乡约宣讲明大祖《教民榜文》中的六句话即所谓的“六

谕”,不遵守的百姓会受到处罚。——摘编自邢丽芳(儒家教化及其有效性研究)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教化的发展”,自行拟定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充分、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答案】示例一:中国古代的教化具有很强的时代性,随时代变迁而不断发

展。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转型,经济发展,在此情况下,荀子主张以礼乐作为地主阶级的人伦规范来明确等级和职业分工;面对统一的历史潮流,荀子提出将教化和法律结合作为治国的重要手段,以实现“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的政治理想。汉初,经济凋敝,统治者吸取秦

暴政而亡的教训,以忠孝、节俭思想教化百姓;汉武帝为加强专制集权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三纲五常思想也从单纯的伦理道德准则发展为封建统治理论。宋代门第观念日渐淡薄,受此影响,礼仪的制定对象

多涉及社会下层;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影响了社会风气,加之理学兴起,儒者积极投身基层教化,在此情况下,地方政府重视教化,教化不断向基层渗透,并深入到百姓日常生活之中。明代废丞相,皇权高度强化,教化与法律合流,乡约也具有强制力,逐渐成为专制统治的工具。中国古代的教化深受时代发展的影响,随

着时代发展,教化的被重视程度、对象、推动力量、作用影响等都在不断发展变化。示例二:中国古代教化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不断增强。战国时期的荀子第一次提出教化的概念,但当时儒家思想没有被统治者认可,教化的社会功能有限。汉初经济凋敝,统治者吸取秦暴政而亡的教训,以忠孝、节俭思想教化百姓;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伦理道德的教化作用大大增强。宋代商品经济影响社会风气,加之理学兴起,推动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教化;受门第观念日渐淡薄的影响,宋代礼仪的制定对象多涉及社会下层,因此宋代教化重心不断下移,其在基

层治理中的作用也不断增强。明代废丞相,皇权高度强化,教化与法律合流,乡约也具有强制力,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大。随着时代发展,统治者对教化日加重视,教化对百姓的影响越来越大,教化逐渐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方式并最终与法律合流成为加强专制统治的工具

。【解析】【详解】示例一:根据材料可知,从战国时期到明代,随着时代变迁,教化内容在不断发展变化,由此可拟定论题为:中国古代的教化具有很强的时代性,随时代变迁而不断发展。论述: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荀子、汉武帝、宋代以及明代教化内容的演变等方面进行论述。最后总结升华。如:战国时期礼

崩乐坏,社会转型,经济发展,在此情况下,荀子主张以礼乐作为地主阶级的人伦规范来明确等级和职业分工;面对统一的历史潮流,荀子提出将教化和法律结合作为治国的重要手段,以实现“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的政治理想。汉初,经

济凋敝,统治者吸取秦暴政而亡的教训,以忠孝、节俭思想教化百姓;汉武帝为加强专制集权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三纲五常思想也从单纯的伦理道德准则发展为封建统治理论。宋代门第观念日渐淡

薄,受此影响,礼仪的制定对象多涉及社会下层;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影响了社会风气,加之理学兴起,儒者积极投身基层教化,在此情况下,地方政府重视教化,教化不断向基层渗透,并深入到百姓日常生活之中。明代废丞相,皇权高度强化,教化与法律合流,乡约也具有强制力,逐渐成为专制统治的工具。中国古代的教化深受

时代发展的影响,随着时代发展,教化的被重视程度、对象、推动力量、作用影响等都在不断发展变化。示例二:根据材料可知,中国自古就有重视教化的传统,把教化看作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由此可拟定论题为:中国古代教化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不断增强。论述:根据材

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战国时期、西汉、宋代、明代儒学地位的变化,论证中国古代教化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不断增强。最后总结升华。如:战国时期的荀子第一次提出教化的概念,但当时儒家思想没有被统治者认可,教化的社会功能有限。汉初经济凋敝,统治者吸取秦暴政而亡的教训,以忠孝、节俭思想教化百姓;汉武帝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儒家伦理道德的教化作用大大增强。宋代商品经济影响社会风气,加之理学兴起,推动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教化;受门第观念日渐淡薄的影响,宋代礼仪的制定对象多涉及社会下层,因此宋代教化重心不断下移,其在基层治理

中的作用也不断增强。明代废丞相,皇权高度强化,教化与法律合流,乡约也具有强制力,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大。随着时代发展,统治者对教化日加重视,教化对百姓的影响越来越大,教化逐渐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方式并最终与法律合流成为加强专制统治的工具。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

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envi的店铺
envi的店铺
欢迎来到我的店铺
  • 文档 128952
  • 被下载 7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