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5 ???????.docx,共(8)页,45.619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c9c464a40e161add6996e584a469e85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5人应当坚持正义必备知识基础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在古希腊的先哲中,有些人生前聪慧睿智,死后享受伟大;有些人生前弟子满堂,死时著作等身;苏格拉底却以他善辩而不为人师、创新而不立文字、生得平凡而死得从容显示出独特的风貌。当两千多年的岁月如水一般流去
,苏格拉底之生和苏格拉底之死也渐行渐遥,在历史的远方化成一片苍茫。公元前399年,在那场著名的审判中,为了坚守心中的正义,苏格拉底慨然赴死。一只在雅典上空飞来飞去、嗡嗡作响的马虻销声匿迹了。然而,①。相反,他
完成自己的坚守之时,便是开始影响人类之日。苏格拉底从来不远离生活,相反,总是兴味盎然地参与它,并从中挖掘出许多看似朴素实则大有深意的道理。也就是说,②,苏格拉底的哲学也不是一堆冷冰冰的文字。它是灵动的、隽永的,闪耀着人性的光芒,跳动着心灵的脉搏。读苏格拉底与读《论语》中的“莫春者,
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感觉是如此相似,只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即如沐春风。他提出的“认识你自己”的主张,至今还镌刻在德尔菲神庙的入口处。这座神庙不言不语,静静地站立在那里,却让见者无不心里一震。1.下列各项
中,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我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让柔和的晚风轻抚着鬓角,吹去一切郁闷和烦恼。B.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C.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上的浪花吗?D.我端起搪瓷
碗,觉得这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在古希腊的先哲中,聪慧、睿智、伟大者,生前弟子满堂、死时著作等身者不乏其人。苏格拉底却很特别:他善辩而不为人师,创新而不立文字,生得平凡,死得从容
”。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把文艺称为“灵魂的事业”
,这是强调文艺在塑造人的灵魂上的重大作用。这里所说的“灵魂”实际是人的“心灵”,它是由理智、意志、情感三者构成的有机整体。要完善和提升人的心灵世界,()。而在情感教育方面,美与美的艺术又起着其他思想工作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康德认为审美所给予人的是一种“无利害的
自由愉快”,他把这种感知方式称为“静观”。但自100多年前王国维把康德美学引入我国以来,这一思想一直没有完全为人所理解,最初不少学者都受叔本华影响,视之为“意志的清净剂”,它带给人的是“真正的清心寡欲”。事实上康德之
所以以“无利害的自由愉快”来规定美感的特性,是由于他深感在近代西方社会科技理性与商业文明统治下,人已经逐步沦为欲望的工具和奴隶而日趋物化和异化,忘却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他提倡对美的对象的感知和体验来培育人高尚的审美情操,把宇宙精神与个人情怀统一起来,使人从物质束缚中摆脱出来而获得解放,超
越功利目的而得以进入“物我同一”“万物一体”境界,同时又能培育人的自由意志,使人按照美的信念和法则去思想和行动,成为“有道德的”亦即他所说的“以自身为目的的人”。4.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不仅有情感的教育,还需要有知识的
教育、意志的教育B.不仅要有意志的教育、知识的教育,还需要有情感的教育C.不仅要有知识的教育、意志的教育,还需要有情感的教育D.不仅要有情感的教育,还需要有意志的教育、知识的教育5.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请修改。6.阅读下面的语段,用简洁的语言回答问题。关于苏格拉底
有一个传说,这位被尊称为“师中之师”的哲人在雅典市场上闲逛,看了那些琳琅满目的商品后惊叹:“这里有多少我用不着的东西啊!”钱锺书访问美国国会图书馆,主管者引导他参观藏书库,显得很得意。问及钱锺书的感想,他说:“我亦充满惊奇,惊奇世界上有那么多我所
不要看的书。”(1)苏格拉底要表达的观点是:(2)钱锺书要表达的观点是:7.下面是苏格拉底与欧西德的一段对话,请运用“苏格拉底方法”,补充上谈话内容。欧西德我生平所做之事,没有“不正”的。苏格拉底那么,你能举例说明什么是
“正”,什么是“不正”吗?欧西德能。苏格拉底虚伪是“正”还是“不正”?欧西德不正。苏格拉底偷窃呢?欧西德不正。苏格拉底①?欧西德正。苏格拉底你方才说偷窃是不正,现在又何言正呢?欧西德以前是对友,现在是对敌。苏格拉底小孩生病,不肯吃药。父亲骗他说“药味很甜”。小孩吃了,救了性命。这是“正”还是“不
正”?欧西德正。苏格拉底②?欧西德正。苏格拉底③?欧西德苏格拉底,我不能回答你了。8.根据下面的场景,给故事结尾拟一个80字左右的总结评论性的话外音。苏格拉底70岁的时候,被控犯有“不敬国神、另立新神和败坏青年”的罪行而送交雅典民众法庭审判。在审判时苏格拉底为自己辩护,提出
有知识的人才具有美德,才能治理国家,劝勉人们“把精力用在高尚和善良的事上”,提倡人们“努力成为有德行的人”。台下是由公民大会选举出来的审判员。其中有一个30岁的农民拉古参加了这次表决。拉古没有文化,根本就听
不懂苏格拉底说的是什么意思,但他听见苏格拉底说,像他这样没有文化的人是没有资格参加审判的。于是他被激怒了,举手投苏格拉底有罪!可能大多数审判员也有这样的想法,结果表决通过了对苏格拉底的死刑判决。话外音:能力素养提升练阅读下
面的文字,完成9~13题。材料一从泰勒斯开始的希腊哲学,关于宇宙的本质是水、宇宙的本质是火等的命题,充满了理性精神和理性推理,但没有严格的逻辑,苏格拉底要求用严格的理性逻辑去审查自己的命题,进而去反思人生与宇宙。这一严格的理性,体现在后来柏拉图
的一个个对话录中。几乎每一场对话,苏格拉底都以无知的状态出场,向有知识的智者提问,但对于这些有知识的智者的信心满满的回答,他却以严格的逻辑去追问,最后在严格逻辑的诘难和推导下,得出正确的结论。严格的逻
辑性,成为苏格拉底判定是真知还是假知、无知的标准。因此,苏格拉底留给世界的名言是:人生在世,不经过审查,不经反思,是无价值的一生。正是在苏格拉底的路线上,产生了柏拉图,其提出追求现象后面的理想性的理式;继而产生了亚里士多德,其创立了严格的形式逻辑。西方的知识体系正是在这一严格的逻辑中建立起
来的。后来西方哲学史上开创新时代的哲学家,大都是以苏格拉底式的石破天惊之“问”和严格的逻辑去贯彻自己的“问”,而产生巨大的时代影响的。如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如笛卡尔的怀疑一切,如海德格尔对存在的追问,如维特根斯坦对语言的追问,如
德里达对深层结构的追问……回到苏格拉底,由他而来的这一西方式的严格逻辑,最为重要的结果是,在文艺复兴时期产生了实验科学。按爱因斯坦的说法:西方文化的特质,在于两点,一是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二是文艺复兴产生
的实验科学。正如上面所说,这两点都是在苏格拉底所建立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在这一意义上,西方的哲学史家认为,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的创立者。(摘编自张法《从四句哲学名言看西方哲学的特质》)材料二大约在公元前800年至前200年之间,
在诸多古代文明中,中国、印度和希腊产生了今天我们称为哲学的学问。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注意到了人类精神发展在历史地理上的这种共同性,提出了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概念,将这一时期看作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诞生了孔子、老子、庄子、墨子等各派思想
家;印度出现了《奥义书》和佛陀,探究了怀疑主义、唯物主义、诡辩派和虚无主义等哲学思想;伊朗出现了查拉图斯特拉创立的琐罗亚斯德教(亦称祆教),将人世生活视为善与恶的斗争;希腊则贤哲如云,其中有荷马,哲学家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和柏拉图等。这表明:尽管世界不同
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差异是巨大的,但是人类文明的发展总是有着一定的共同性,哲学所思的根本问题,本质上是一致的。雅斯贝尔斯的这个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以中西哲学思想的历史发展为例,尽管旨趣、思路、内容、特点多有不同,但是其内在的共同性
是客观存在的。第一,哲学所思的基本趋向都是形而上。用中国哲学的话讲就是要研究“道”而非“器”的问题。为什么哲学研究会追问“道”?这与人的理性相关。康德曾指出,对事物运动变化终极原因和条件追求的形而上学倾向是人类理性的本性。海德格尔也说:“只消我们存在,我们就总是已经处于形而上学中的。”第二,哲学所
思的本质特征都是概念思维。即使像西方早期哲学家讲的“水”“火”“数”,中国早期哲学典籍所说的“太极”“易”“象”等,虽然有一些感性的特征,但都已经是哲学的概念。哲学的这些共同性,是我们将中国和西方的哲学都称之为哲学的学理根据,也是我们可以设
想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化的哲学的基本前提。哲学的这种共同性,是人类文明共同性的重要体现。但是,由于各个民族、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道路不同,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哲学思想在各个民族、国家的存在和发展也必然会有自己的不同特点。(摘编自杨
河、于品海《历史中的哲学与哲学中的历史》)材料三在年届七旬之际,孔子与苏格拉底的人生都出现了一个重大的转变:70岁的孔子从政治转向文化,潜心于《春秋》的编纂等多项文化事业,完成了为人间制定规则、确立准据、寻找意义之使命;与之不同的是,70岁的苏格拉底被人控告,
并被判处死刑。中西圣贤在七旬之际的不同境遇,体现了两种值得注意的思想与文化。孔子表达的是守成的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倾向于肯定传统文化的正面价值,强调历史对于当下及未来的规范作用,侧重于维护社会生活的秩序性、稳定性、延续性。
孔子的这种思想倾向,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思想史来说,长期盛行的是“代圣人立言”,即使是最有创造力的思想家,也要通过“集注”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就政治史而论,数千年来,真正触及内核的政治革新极为罕见,政治运作
方式代代相袭,鲜有根本性的变化。苏格拉底代表的则是批判的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倾向于揭示现实生活中的缺陷、毛病;对于传统的做法、普遍性的积习,绝不视为当然。这种具有批判精神、质疑性格的思想倾向从苏格拉底后就一直流淌在西方文化的历史长河中。譬如在资本主义革
命时期,出现了洛克对“君权神授论”的驳斥;到了20世纪,早期的法兰克福学派也是以“批判理论”而著称的。如果没有苏格拉底坚守的批判立场,整个社会就将缺乏自省自救的能力,失去自我更新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以自己的不自由(死亡)作为代价,为西方
文化注入了自我省察、自我批判、自我革新的精神因子。孔子对“旧”文化的“守护”与整理,既有助于民族精神的凝聚,更有助于形成和谐有序的社会生活。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相互对立的思想倾向,在现当代中国都处于相对贫乏的状态。一方面,在面对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要么采取历
史虚无主义的态度,要么彻底倒向另一边,认为只有儒家学说才能救中国,才能救人类。在这种非此即彼、看似坚定的立场背后,实际上是生硬、武断、简单化,是对传统文化的轻慢。另一方面,在面对社会现实的时候,我们更缺
乏足够的批判意识与质疑性格。如果没有苏格拉底式的批判精神,无论是一个小邦还是一个大国,都可能在浑浑噩噩的状态下一直酣睡下去,不知东方之既白。(摘编自喻中《自由的孔子与不自由的苏格拉底》)9.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谈到苏格拉底以无知的状态出场向智者提问,以
严格的逻辑去追问,创立了形式逻辑。B.材料一中谈到古希腊以后的西方哲学家都受苏格拉底之“问”的影响而开创了他们自己的新时代。C.材料二中谈到哲学思想在各个民族、国家的存在和发展有自己的不同特点,所以各个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就呈现出多样性。D.材料二中的“轴心时
代”的论述表明,尽管世界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存在巨大差异,但是哲学所思的根本问题,本质上是一致的。10.根据材料一、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对宇宙本质等问题的回答,苏格拉底走向了和泰勒斯等哲学家完全不同的“回答”路线,要求用严格的理性逻辑去审查自
己的命题。B.苏格拉底说的“不经过审查,不经反思,是无价值的一生”,和《论语》中曾参所言“吾日三省吾身”的自我反思精神是一致的,表明中西文化有内在相同之处。C.孔子和苏格拉底在七十岁时不同的生活境遇,促使他们形成
了不同的思想。D.苏格拉底的质疑性格与批判精神,能促使人们自省、自救、自我更新。11.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A.孔子对于从夏商二代沿袭到周朝的礼乐制度高度礼赞。B.朱熹通过“集注四书”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C.卢梭提出“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
的理论。D.中世纪,哥白尼以“日心说”对“地心说”提出了挑战。12.材料二中是如何运用举例论证来说理的?请结合论述层次简要分析。13.根据材料三的论述,在现当代中国,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孔子与苏格拉底两种互相对立的思想倾向?参考答案5人应当坚持
正义1.A解析神庙“不言不语”“静静地站立在那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A项,“大自然的怀抱”“柔和的晚风轻抚着鬓角”运用了拟人。B项,第二个“李公朴”代指不怕流血牺牲,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战斗的人们,运用了借代。C项,“白
桦的银裙”“海上的浪花”运用了比喻,“不像海上的浪花吗”运用了反问。D项,结合“千斤”分析,运用了夸张。故选A项。2.①原文用两个“有些人”,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更有抒情性。②原文后半句运用长句,更具有气势。③“风貌”一词突出了苏格拉底的形象。修改后的句子缺
乏以上优点。3.参考答案①苏格拉底的死亡并不意味着其思想价值的终结②苏格拉底不是一个古板的说教者解析第①处,上文说的是苏格拉底受审判赴死,后文说的是“相反……影响人类之日”,可知此处应该是讲苏格拉底的死亡并不意味着结束,强调“其思想价值的影响”之类的句子。第②处,根据横线前
的“也就是说”,可推知此处应填写对上文的解释;再结合后文“苏格拉底的哲学也不是……”,可知应用否定句式,填写苏格拉底在哲学方面是一个怎样的人,故此处可填“苏格拉底不是一个古板的说教者”之类的句子。4.C解
析根据后文语境“而在情感教育方面……”可知,此处句末应该落脚在“情感教育”,据此排除A、D两项。从逻辑关系上看,“知识的教育”应该在“意志的教育”之前,排除B项。5.①成分残缺,在“对”前加上“通过”。②语序不当,把“宇宙精神与个人情怀”改为“个人情怀与宇宙精神”。6.示例(1)一个追求精神境界
的人要安于俭朴的生活,淡于物质的奢华。(2)书籍永远读不完,只有善于选择,精心研究,方能有所成就。7.示例①诱敌而窃敌物,是“正”还是“不正”②你的朋友因精神失常欲取刀自杀,你将他的刀偷走,这是“正”还是“不正”③你说“不正”只可对敌,不可对友,现在又何以
对友呢8.示例苏格拉底,死于雅典的民主政治制度,也死于他对没有文化的农民的蔑视,但就是没有触犯雅典的法律,更没有犯下任何死罪,相反,他是一个对雅典社会乃至对人类社会有重大贡献的伟人。9.D解析A项,“材料一中谈到苏格拉底……创立了形式逻辑”错误,根据原文“继而产生了亚里士多德,其创立了严
格的形式逻辑”可知,形式逻辑并非苏格拉底所创。B项,“材料一中谈到古希腊以后的西方哲学家都受苏格拉底……”错误,根据原文“后来西方哲学史上开创新时代的哲学家,大都是以苏格拉底式……而产生巨大的时代影响的”可知,选项扩大了范围。C项,“……所以各
个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就呈现出多样性”错误,原文是“由于各个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哲学思想……必然会有自己的不同特点”,可知选项因果倒置。10.D解析A项,“苏格拉底走向了和泰勒斯等哲学家完全不同的‘回答’路线”错误,不是完全不同,而是在“理性
精神”“理性推理”等方面有所继承和发展,要求用严格的理性逻辑去审查命题。B项,“……自我反思精神是一致的,表明中西文化有内在相同之处”错误,苏格拉底此语强调的是用严格的逻辑理性审查、反思自己提出的命题,而曾参所言强调的则是人格养成过程中的自我省视。两者同言“反思”,但其内涵并不一致;据此也不能
说明中西文化有内在相同之处。C项,“孔子和苏格拉底在七十岁时不同的生活境遇,促使他们形成了不同的思想”错误,原文说的是“中西圣贤在七旬之际的不同境遇,体现了两种值得注意的思想与文化”,二者并非因果关系。11.C解析C项,材料三主要论证的
是中国哲学中孔子守成的思想倾向和西方哲学中苏格拉底的批判精神。卢梭的理论是从个人信仰角度强调“善”,而非认识论上的批判。12.举例论证既丰富了材料的内涵,同时也增强了材料的说服力,使论证更有力。如材料二第1段首先提出“轴心时代”这一概念,然后举出大量的中西方哲学实例加以论证;第2段首先提
出东西方哲学内在存在着共同性,然后列举中国哲学的“道”和康德的“形而上学”、中国哲学的“太极”“易”“象”和西方哲学的“水”“火”“数”两组实例来加以论证。13.①在面对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需要孔子的守成态度;在面对现实时,我们需要苏格拉底的批判精神。②这两种思想倾
向虽然对立,但对于一个民族的传承和发展来说,都能起到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