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劝 学.docx,共(13)页,479.183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c93444ab7b87804ef8e08b3ee04b90d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劝学荀子教我们如何做君子荀子所论述的君子文质彬彬、风度翩翩,有着良好的道德修养和高尚的人格风范,无论在政治舞台还是在世俗生活中,都是人们的楷模,其言行举止、道德功业为世人树立了光辉典范。荀子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伟大贡献之一就在于他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给世人构建了一个丰富、完整而鲜明的“君子”形象。这一
形象不仅集中体现了荀子毕生所追求的人性美学理想,而且最终也使之发展成为整个中华民族乃至东方多民族共同的理想人格的象征。君子无爵而贵,无禄而富,不言而信,不怒而威,穷处而荣,独居而乐……——《荀子·儒效》导读——掌握必备知识一、认识作者先秦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
—荀子作者生平荀子(约公元前313-公元前238年),名,字,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思想特点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
人性问题上,提倡,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显著的贡献。讲学于齐,仕宦于楚,议兵于赵,论政于燕,说风俗于秦,博学多才,关注现实,充满事功精神,虽为
儒学大师,但绝不故步自封,兼收并蓄,努力扩大儒学的发展空间,在文学、教育等各方面都成就斐然,你海纳百川的务实精神值得后人景仰。二、了解背景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人要通过后天的学习、反省才能够弃恶扬善。荀子还认为人认识
客观事物,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他主张“”。因此他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劝学》是《荀子》的首篇,是荀子五十岁游齐,为稷下学宫祭酒(学
宫的最高长官)时,针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写下的鼓励学习的箴言。三为祭酒可见其主持稷下学宫时间之长。稷下学宫是齐国专设的求学讲学的机构,老师来自全国各地,学生来自四面八方,要求学生受业求学是祭酒考虑的重要问题。另外,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人必须经过外界改造才能变得有礼。为此,荀子写下了著名的传世之作《劝学篇》。偶成朱熹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三、知识助读关于“性恶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性恶论认为人性有
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认为人性向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冯友兰说“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
恶学说。这与孟子的性善学说直接相反。表面上看,似乎荀子低估了人,可是实际上恰好相反。荀子的哲学可以说是教养的哲学。他的总论点是,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正是在这一点上
,人在宇宙中与天、地有同等的重要性。”“照荀子所说,凡是没有经过教养的东西不会是善的。荀子的论点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就是人为。”“禽兽有父子,有牝牡,这是自然。至于父子之亲,男女之别,则不是自然,而是社会关系,是人为和文化的产物。它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精神的创造。人应当有社会
关系和礼,因为只有它们才使人异于禽兽。从这个方面的论证看来,人要有道德,并不是因为人无法避开它,而是因为人应当具备它。”性恶论让我们认识到了教育的必要性。导学——新知预习,语言构建一、预习文本,疏通文句(一)阅读课文1~2自然段,完成相关问题。❶君子..①曰:学不可
以已.②。❷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③绳,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⑤,不复挺.⑥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⑦则直,金就砺..⑧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⑨省乎己,则知.⑩明而行无过矣。1.
解释文中加点词。①君子②已③中④⑤槁暴⑥挺⑦受绳⑧就砺⑨参⑩知2.第2自然段是如何论述学习的意义的?答:(二)阅读课文3~4自然段,完成相关问题。❸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①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
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②也,而闻者彰.③。假.④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⑤也,而绝.⑥江河。君子生.⑦非异也,善假于物也。❹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⑧;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⑨步.⑩,无以..⑪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⑫,功在不舍。锲.⑬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⑭。蚓无爪牙..⑮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⑯,用.⑰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1.解释文中加点词。①跂
②疾③彰④假⑤水⑥绝⑦生⑧焉⑨跬⑩步⑪无以⑫驾⑬锲⑭镂⑮爪牙⑯黄泉⑰用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无以至千里。译文:句式特点:(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译文:句式特点:3.对本部分内容的理解
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两个比喻是论述“学”“思”观点的,只有摆正“学”“思”的关系,才能产生显著的效果。B.“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
不同,而是因为借助了外界条件。C.“朽木”和“金石”的对比,说明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成功;“蚯蚓”和“螃蟹”的对比,说明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成功。D.第4自然段论证要想获得广博的知识,要想使学习卓有成效,就必须注意知识的积累,这是从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上来论证“学不可以已”,这个
中心论点的。4.第4自然段是怎样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的?答:二、再读文本,整体感知1.读标题,悟内涵。“劝学”中的“劝”是的意思,“劝学”的意思是。2.补全结构导图。三、巩固自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以为轮(2)就砺.(3)槁暴.(4)须臾.(5)驽.马
(6)跬.步(7)金石可镂.(8)跂.而望(9)骐骥.(10)爪.牙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以为轮()(3)君子生非异也()(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3.写出古今异义词的古义。(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今义:参加,
加入。(2)而闻.者彰古义:。今义:用鼻嗅。(3)蚓无爪牙..之利古义:。今义:比喻“帮凶、走狗”。(4)蟹六跪.而二螯古义:。今义:下跪,动词。(5)金.就砺则利古义:。今义:指黄金。(6)故木受绳.则直古义:。今义:指各
种绳子。(7)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今义:把思想感情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8)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今义:品格高尚的人。4.解释下列句中的多义词。(1)疾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②草枯鹰眼疾.()③君有疾
.在腠理,不治将恐深()④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⑤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2)闻①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博闻.强志()③初闻.涕泪满衣裳()④雪后更闻.香()⑤不求闻.达于诸侯()(3)假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
于物也()②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③无从假.书以观()(4)绝①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②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④佛印绝.类弥勒()(5)强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②挽弓当挽强.
,用箭当用长()③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④强.不知以为知()⑤如此则荆、吴之势强.()(6)望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②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③先达德隆望.尊()④夜雪初霁,荠麦弥望.()⑤适冬之望.日前后()5.解释下列各虚
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1)而①知明而.行无过矣()②吾尝终日而.思矣()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2)于①青,取之于.蓝()②水为之,而寒于.水()③善假于.物也()6.写出下列词类活用的用法
和意义。(1)故木受绳则直.()(2)金就砺则利.()(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5)不如登高.之博见也()(6)积善.成德()(7)·以为轮()(8)非能水.也()(9)用心一.也(
)(10)假舆马者,非利.足也()7.指出下面句子的文言句式。(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8.翻译下面各句。(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译文:(
2)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译文:(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译文:(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译文:9.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4)锲而舍之,朽
木不折;,。(5),;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学习目标】1.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学习重点】1.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2.掌握重要的文言虚词和实词。
导思——披文入情,思维提升一、语言梳理与探究1.下面是《劝学》中容易读错、写错和理解错的字,这些字有什么共同特点?尝试用分类的方法记住它们的读音、字形和字义。砺跂彰楫跬驽螯鳝答:2.下面引文出自清代王先谦的《〈荀子〉集解》,你从文中得到几种“参”字的解释?你更认同哪种解释?阐述自己的理由。君子博
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参,三也。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俞樾曰:“‘省乎’二字,后人所加也。《荀子》原文盖作‘君子博学而日参己’。参者,验也。《史记·礼书》曰:‘参是岂无坚革利兵哉?’《索隐》曰:‘参者,验也。’……君子博学而日参验之于己,故知明而行无过也。”答:3.“而
致千里”的“致”与“无以至千里”的“至”在意思上有什么区别?答:二、把握作者阐述的学习之道1.结合下面的句子,说出其中的学习道理以及句子是从哪个角度阐述学习道理的。(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知识链接:①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②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③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陶行知名言)答:(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答:(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答:
2.荀子认为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请结合文中语句说明。答:三、体会比喻论证阐述的观点及其特点1.知识补充——比喻论证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在比喻论证中,喻体是形象的事物,
其中包含着一定的关系和道理;本体则是抽象的道理。喻体和本体虽然是两类不同的事物,但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共同的一般性原理,因此它们之间具有推理关系。运用这种论证方法,能够以事喻理,形象生动地论证观点,使论证浅显易懂,易于读者接
受和理解。比喻论证和比喻修辞的区别:①比喻修辞的目的是使叙述生动、形象、逼真。②比喻论证的目的是使抽象的道理通俗易懂,避开空洞、生硬的说教,使读者更容易接受。比喻论证的两种常见结构形式:①排比式比喻:一句一个比喻,连用两句或三句,然后引
出观点,展开论述,也可以与此相反。②段落式比喻:提出观点,建立比喻,分析比喻,总结比喻,重申观点。2.采用比喻论证进行形象化的表述,是为了阐明深刻的道理。请细读课文,完成下列表格。表一:形象化的表述设喻角度阐明的道理(用文中句子回答)木受绳则直①连用两个喻体(博
喻)②正面①金就砺则利跂而望比较②不如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①博喻②正面③顺风而呼假舆马者假舟楫者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正反结合④不积跬步,不积小流表二:形象化的表述设喻角度阐明的道理(用自己的话回答)青出于蓝①正面②博喻⑤冰寒于水木直中绳,以
为轮正面⑥骐骥一跃,不能十步①正反对比②博喻⑦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①正反结合②博喻⑧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导练——学练结合,提升能力1.假如班级要办一期关于
“学习”的黑板报,需要征集一些关于“学习”的名言,如在《劝学》中选出两至三句,你准备推荐哪几句?请说明理由。答:2.根据对联的写作要求,结合课文所学内容,完成下面对联的下联。上联:聚沙成塔做学问下联:3.《劝学》使用比喻阐明道理,有时采用喻体在前,本体在后,且均为对偶句。请用这种形式写一段话。要求
:连用两个喻体。答:劝学导读——掌握必备知识一、答案:况卿赵孙卿性恶论二、答案:明礼义而化之导学——新知预习,语言构建一、(一)1.答案:①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②已:停止。③中:合乎,符合。④(róu):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⑤槁暴:晒干
。槁,枯。暴,晒。⑥挺:直。⑦受绳:经过墨线比量。⑧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接近,靠近。砺,磨刀石。⑨参:检验。⑩知(zhì):同“智”,见识。2.答案:第2自然段连用了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者先用“青出于蓝”和“冰寒于水”这两
个比喻,说明后天的影响可改变事物本性,并能使之有所发展。接下来又提出另一个比喻:中绳的直木,经改造后,变成了“其曲中规”的车轮;以后即使晒干,也不可能再恢复到直的状态。这就说明,后天的影响,对改变事物本性来说,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这样就把道理的阐述向前推进了一步。然后再用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引出结论“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重要性。这一段以比喻为主的文字,从提出问题到进行小结,十分具有逻辑性。(二)1.答案:①跂:踮起脚后跟。②疾:劲疾。③彰:清楚。④假:借助。⑤水:游泳。⑥绝:横渡。⑦生:同“性”,天性。⑧焉:兼词,相当于“于此”。⑨跬:
古代指跨出一脚。⑩步:古代指跨出两脚。⑪无以:没有用来……的,无从。⑫驾:一天的行程。⑬锲:刻。⑭镂:雕刻。⑮爪牙:爪子和牙齿。⑯黄泉:地下的泉水。⑰用:因为。2.答案:(1)译文:就无法到达千里远的地方。句式特点:固定句式,“无以”,没有用来……的。(2)译文: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
牙齿,强健的筋骨。句式特点:定语后置句,定语“利”“强”后置,“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3.解析:把“专心致志”“持之以恒”两词换过来。“朽木”和“金石”的对比,说明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成功;“蚯蚓”和“螃蟹”的对比,说明只有
专心致志,才能成功。答案:C4.答案:用了十个比喻来论证学习要逐步积累、坚持不懈,并要专心致志。①先从正面设喻,接着从反面设喻,说明“不积”就不能“至千里”“成江海”。正反对照,说明人们掌握知识、培养品
德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②从“舍”与“不舍”来论述学习贵在坚持不懈的道理。③用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进行对比,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二、1.答案:勉励、鼓励勉励人们努力学
习2.答案:①弥补不足②积累③坚持④专一三、1.答案:(1)róu(2)lì(3)pù(4)yú(5)nú(6)kuǐ(7)lòu(8)qǐ(9)jì(10)zhǎo2.答案:(1)“知”同“智”,见识(2)“”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3)“生”同“性”,天性(4)“
有”同“又”,再次;“暴”同“曝”,曝晒3.答案:(1)检验(2)用耳听(3)爪子、牙齿(4)蟹腿,名词(5)指金属制的刀斧等(6)木匠用来拉直的墨线(7)寄居存身(8)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4.答案:(1)①劲疾②锐利③小病④妒忌⑤苦痛(2)①听见②见闻、见识③听说④用鼻子嗅⑤闻
名、出名(3)①凭借、借助②与“真”相对,假装③借(4)①横渡②终止③与世隔绝的④非常(5)①强健②有力的弓③有余④勉强、竭力⑤强盛(6)①向远处看②盼望、希望③名望④视野⑤月圆之时,农历每月十五5.答案:(1)①连
词,表并列,可不译②连词,表修饰,可译作“地”③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可是”④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于是”(2)①介词,从②表比较③引进动作对象,对,向6.答案:(1)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变直(2)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变锋利(3)名词作状语,每天(4)名词作状
语,向上,向下(5)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高处(6)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善行(7)使动用法,使……弯曲(8)名词活用为动词,游泳(9)数词活用为形容词,专一(10)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7.答案:(1)定语
后置句(2)状语后置句(3)状语后置句8.答案:(1)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2)(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3)积累善行养成美德,自然就会达到最高的智
慧,具备圣明的思想。(4)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长江黄河。9.答案:(1)冰水为之而寒于水(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4)锲而不舍金石可镂(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导思——披文入
情,思维提升一、1.答案:(1)特点:都是形声字。(2)分类:①左形右声:、砺、跂、楫、跬、鳝。②右形左声:彰。③下形上声:驽、螯。2.答案:“参”字有两种解释:一为“验”;二为“三”,即多次。(二者皆有道理,理由能自圆其说即可。具体略。
)3.答案:两个字似乎都可以理解为“到达”,但在“到达”的方式上有区别。“致”是借助外物使他到达。“至”是靠自身积累而到达,无须“假物”。二、1.答案:(1)学习是没有终点的。要成为圣人,需要用人的一
生去学习、去实践,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该句是从学习的观念角度阐述的。(2)这句话阐述了学习的方法和作用。学习方法——博学和反省,学习作用——知明、行无过。这是从学习的作用角度阐述的。(3)这句话是说君子的本性与常人无异,而他之所以能成为君子,在于他善于凭借外物而已,这里的“物”即学习
。学习可以使自然意义上的人改变为文化意义上的人。这是从学习的必要性角度阐述的。2.答案:他认为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成为君子。这从“君子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君子生非异也”等句子中反复强调的“君子”可以看出。而要成为君子,先要通过学习改变本性,智慧明达,行为无过,进而“
具备圣心”,最终成为“君子”。三、2.答案: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③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④积善成德,圣心备焉⑤学习可以提高人⑥学习可以改变人⑦学习贵在坚持(有恒)⑧学习贵在专心导
练——学练结合,提升能力1.答案:略。理由可以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阐述,重在内容方面。2.答案:示例:积善成德备圣心。(内容要与课文有关,最好摘用课文词句。符合下联要求:结构相对,尾字平声。)3.答案:示例一:把脸迎向阳光,就能感受温暖;把脸迎向微风,就能感受凉爽;把人生迎向春天,就能
充满活力。示例二: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学问不拒常识,故能成其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