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宿州市十三所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 历史试题(文科) 含解析

DOC
  • 阅读 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4 页
  • 大小 329.581 KB
  • 2024-10-20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安徽省宿州市十三所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  历史试题(文科)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安徽省宿州市十三所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  历史试题(文科)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安徽省宿州市十三所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  历史试题(文科)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1 已有0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安徽省宿州市十三所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 历史试题(文科) 含解析.docx,共(14)页,329.581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c85980905d6cc72a03f1798570d5bd0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宿州市十三所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高二历史试卷(文科)一、选择题1.“汉典旧事,丞相所请,靡有不听。今之三公,虽当其名而无其实,选举诛赏,一由尚书,尚书见任,重于三公,陵迟(衰微,指三公权力的丧失)以来,其见久矣。”该材料反

映了东汉时期A.中央集权加强B.君主专制强化C.中枢机构改变D.三公退出历史【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东汉时期,随着尚书台地位上升,三公权力受到削弱,君主专制加强,故选B项;材料涉及到的是君权和

相权演变,是君主专制的范畴,跟中央集权无关,排除A项;材料虽有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但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排除C;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2.胡如雷在《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一书中指出:“我国的封建地主本身不能亲自掌握行政权、司法权和

军事权。这些权利从土地所有权游离出来以后,必须归专门的官吏掌握,于是在地主经济之外,驾乎整个社会之上,就形成了一套完整而复杂的官僚机构。”其观点反映了A.官僚政治取代了血缘政治B.封建地主是专制统治基础C.封建社会形态统治不稳固D.上层建筑受经济基础影响【答案】D【

解析】【详解】材料中作者主要强调了中国古代封建官僚机构的形成,是建立在封建地主经济的基础之上,体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故选D项;A、B、C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故选D项。3.梭伦执政后,规定参加雅典竞技获胜的运动员,返回城邦时将给

予丰厚的金钱奖励。例如地峡赛会优胜者将获得100德拉克马,奥运会优胜者获得500德拉克马,并将这种措施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下来,雅典竞技开始走向“公民竞技”。这一举措A.消除了平民与贵族之间矛盾B.打破了血缘贵族的政治特权C.奠定了雅典民主的物质基础D.增强了公民对城邦的

认同感【答案】D【解析】【详解】梭伦改革使得泛雅典竞技运动获胜者可以获得丰厚奖金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使得“公民竞技”现象出现,说明这一举措得到公民的认可,也就意味着公民对城邦的认同感增强了,故选D项;上述举措的结果是使

得公民参与竞技的积极性得以提高,并没有涉及到平民和贵族的关系变化,并且“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涉及泛雅典竞技,与贵族政治特权无关,排除B项;雅典民主的物质基础是发达的工商业,而不是规定竞技运动可以得到的奖金,排除C项。故选D项。4.新冠肺

炎疫情在美国快速蔓延,多州呼吁联邦政府加强干预、提供抗疫物资援助。美国总统在白宫新闻发布会上回应:联邦政府“不是货运员”,不应该购买大量物品然后负责运送,同时他让州长们自己承担起责任,获得抗疫所需的关键设备。这一现象体现了A.三权分立B.

主权在民C.共和主义D.联邦原则【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总统要求“州长们自己承担起责任,获得抗疫所需的关键设备”,可知这一现象充分体现出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具有不同的权力和义务,即美国所实行的联邦制原则

,故选D项;A、B、C选项都不符合题意,排除。5.从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到革命党人的“临时宪政”,再到袁世凯的“洪宪帝制”,晚清到民国初期,中国政坛上演的这一出出大戏,从世界历史发展角度看,其过程体现的实质是A.中央

集权不断削弱B.近代中国动荡不安C.晚清民国宪政艰难D.保守势力力量强大【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晚清的预备立宪,到革命党人的临时宪政,再到袁世凯的洪宪帝制”可知政局的不断变换,从世界历史发展角度,政局更换频繁反映的本质是

近代政治民主化的艰难推进,故选C项;晚清到民国初期政局的不断变化重在宪政形式的不同,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A项;政局的动荡不安是宪政道路艰难的外在体现,不是实质,排除B项;革命党人不属于保守势力,排除D项。故选C项。6.“本党愿与

各党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该政策旨在A.建立各阶级联合执政政府B.适应国内政治形势的发展C.巩固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D.壮大反抗国民政府的力量【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展示的

是共产党在抗战时期实行的“三三制”原则,主要是适应当时国内政治形势发展的需要,调动和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来抗击日本侵略者,赢得民族战争的胜利,故选B项;ACD不是抗战时期实施“三三制”政策的主要目的,排除。7.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商鞅变法的总体评价不同:从商

鞅变法至汉武帝之前,是对变法正面评价最为辉煌、普遍的时期;从汉武帝尊崇儒术至清末民初“经学解体”时期,是商鞅变法饱受批评的时期;从清末民初至今,人们对商鞅变法的认识逐渐客观,评价总体持赞扬态度。这表明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历史评价缺乏统一标准C

.时代愈近评价的愈客观D.历史人物评价难有定论【答案】A【解析】【详解】对于同一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的认识,由于所处时代、经济基础等方面不同,会出现不同的结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材料中“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商鞅变法的总体评价不同”,正

好体现这一原理,故选A项;BCD说法错误,排除。8.改革开放以来,对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提法多次调整(见下表),由此可知会议正式提法中共十二大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计划经济

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中共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A.思想解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C.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开始打破D.体制改革推动了经济快速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信息来看,中国共产党对于市场经济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市场

调节为辅”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的过程,说明思想解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故选A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21世纪初建立起来的,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所有制结构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体制改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9

.西晋段灼批判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时指出:“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造成这一社会现象的主要因素在于A.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

了地方选人权B.九品中正制选官的标准唯家世论,不考虑道德和实际才能C.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D.门阀士族势力的迅速发展,九品中正制沦为维护其政治利益的工具【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得知,西晋段灼批判九品中正制“上品

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即高的人才品级都是公侯子孙,世家大族的子弟,而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门阀士族势力的迅速发展,九品中正制沦为维护其政治利益的工具,故选D项;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是九品中正制产生的背景,不是材料现象出现

的原因,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选官的标准除了家世,也曾考虑过道德和实际才能,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实行初期的时候确实能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材料中明显是该制度的弊端,排除C项。故选D项。10.下图是明清科举制度示意图。据此可知,明清科举制度A.趋于僵化B.利于强

化君权C.讲究论资排辈D.程序严谨【答案】D【解析】【详解】示意图揭示了明清科举制按照一定的层次、程序进行层层选拔,说明程序严谨,D项正确;从材料看不出日益僵化、强化君权和论资排辈,排除ABC项。11.17~18世纪,欧美有

些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政党分肥制”,即通过竞选上台的执政党把官职看成自己的战利品,用来分给自己的亲信。据此可知,“政党分肥制”A.使政党之间的矛盾得到缓和B.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秩序C.易产生政治腐败的消极后果D.提升了执政党的管理水平【

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欧美国家的“政党分肥制”下,执政党将官职分给自己的亲信,这样的方式容易造成官员任免营私舞弊、卖官鬻爵等政治腐败现象出现,C项正确;政党分肥制下,执政党会将官员大批更换为亲信,加剧政党间矛盾,导致政治秩

序混乱,排除AB两项;政党分肥制影响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降低行政效率和管理水平,排除D项。故选C项。12.北洋政府废除了官与吏之间的等级差别,将除议员与军官以外的所有官员统称文官,废除了古代九品官等制,官名仅表

示为官者的职务而不再表示其身份。北洋政府还颁布了保障文官权力和地位的法律。这些措施A.有利于调动文官工作积极性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标志近代文官制度开始建立D.推动了民主政治不断发展【答案】A【解析】【

详解】由材料“废除了官与吏之间的等级差别”“官名仅表示为官者的职务而不再表示其身份”“颁布了保障文官权力和地位的法律”可知,从事具体行政事务的吏从此获得了文官身份以及相应的地位、待遇与法律保障,这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工作积

极性,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文官制度改革,没有体现民主共和观念,排除B项;这些措施使近代文官制度进一步完善,而不是标志着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本建立,时间不对,排除C项;D项中“民主政治不断进展”不太符合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史实,排除。故选A项。13.如表所示为部分民间礼俗与唐律规定的对照情

况。从中可以看出民间礼俗唐律规定“子不复仇非子也”“父为,人所杀而私和”者,有罪“闻丧即须哭泣”“闻父母若夫丧,匿不举哀”者,有罪“事亲有隐无犯”“侮骂股打状告父母祖父母”者,有罪身为子孙应服从父母、祖父母之指挥“子孙违犯教令”

者,有罪身为子孙对其父母、祖父母应当“以其饮食忠养之”“供养有缺”者,有罪A.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B.唐朝基层教化被法律化C.唐律遵循轻罪重罚原则D.民间礼俗开始成文法化【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唐律吸收了民间礼俗的相关内容,这体现了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A项正确

;材料不是强调基层教化被法律化,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轻罪重罚原则,排除C项;民间礼俗开始成文法化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14.顺治十六年(1659年)清廷设立乡约制度,规定每月朔望两次宣讲《圣谕六训》,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

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到康熙朝,颁布了“圣谕十六条”。清廷的做法A.保证了地方社会秩序长期稳定B.借助宗法纽带以加强中央集权C.旨在提高乡民整体的道德素养D.增强了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力度【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

知,清朝乡约制度中的由顺治帝时期的“六训”发展到康熙朝“十六条”,说明清朝初期为了加强对基层的管理,以思想教化的方式对民众进行控制,D项正确;“保证了地方社会秩序长期稳定”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设立

乡约制度是加强地方治理,并非中央集权,排除B项;乡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而不是提高乡民的道德素养,排除C项。故选D项。15.罗马法规定:倘若任何人杀死属于他人之男女奴隶或可牧之畜,则他须偿付

被损害物于损害前一年中的最高价值。倘任何人由焚烧、折损或折断造成他人的不法侵害,那么无论争讼之物是什么,都应赔偿其在尔后30日内的价值。这实质说明,罗马法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规定详尽操作性强C.深受习惯法的影响D.重视保护私有财产【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倘

若任何人杀死属于他人之男女奴隶或可牧之畜,则他须偿付被损害物于损害前一年中的最高价值。倘任何人由焚烧、折损或折断造成他人的的不法侵害,那么无论争讼之物是什么,都应赔偿其在尔后30日内的价值”,可得出,罗马法这一规定,明确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有利于保护

私有财产,故选D项;罗马法本质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没有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排除A项;B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材料未体现“深受习惯法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16.下图为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法规数目图表。从中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后我国A.民

主政治渐进发展B.人们法制意识普遍提高C.日益重视法制建设D.法律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答案】C【解析】【详解】由图可知,1979—2005年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法规数目比1949—1978年制定的法律法规数目增加很多,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日益重视法制建设,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我国法制

的发展,与A项的民主政治无关,排除;材料是国家层面的举措,不能直接看出人们的法制意识普遍提高,排除B项;与D项“法律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也无关,排除。故选C项。17.2015年,习近平指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

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要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和爱国主义精神阐释。”这反映出A.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B.爱国主义教育的可操作性C.精神文明建设的紧迫性D.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导地位【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习近平

强调,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要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和爱国主义精神阐释。这反映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爱国主义

教育的可操作性,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未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紧迫性和主导地位,排除C、D项。故选A项。18.茶马古道是宋朝与西南各族进行贸易的重要通道。宋朝设置茶马司负责茶叶和马匹买卖等相关

事宜,贸易范围主要包括今四川、重庆、云南、西藏,辐射到广西、贵州、甘肃、青海、新疆等地区,并延伸至印度、尼泊尔等国家。由此可知,茶马古道A.扩大了宋王朝的统治区域B.加强了少数民族和内地的联系C.巩固了传统“宗藩”秩序D.实现了对西南地区的直接管

辖【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茶马古道是宋朝与西南各族进行贸易的重要通道”“宋朝设置茶马司负责茶叶和马匹买卖等相关事宜,贸易范围主要包括今四川、重庆、云南、西藏,辐射到广西、贵州、甘肃、青海、新疆等地区”,可知茶马古道加强了少数民族和内

地的联系,有利于宋朝与少数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故选B项;题干反映了茶马古道促进了宋朝与西南少数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跟宋王朝的统治区域扩大无关,排除A项;题干说明茶马古道有利于促进了宋朝与西南少数民族之间关系发展,不属于“宗藩”秩

序,排除C项;题干反映了宋朝设置茶马司负责茶叶和马匹买卖等相关事宜,但不代表中央政府在西南地区实现了直接管辖,D排除。故选B项。19.汉唐中国遵循古代文化秩序与政治秩序叠合的理想形态,在中国与四邻的关系中,形成一个多重同心圆网络,中国居于中央

,编织列国于四周。这一网络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制度优越社会稳定B.文化繁盛对外开放C.小农经济世界领先D.朝贡赏赐体制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汉唐时期,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对外开放,先进的文明对周边四邻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周边国家希望与中国接洽,向中

国学习。但汉唐中国遵循古代文化秩序与政治秩序叠合的理想形态,即在文化上和政治上都要居于核心地位,于是四邻国家与汉唐王朝建立一种“朝贡”体系,中国居于中央,编织列国于四周,形成一个多重同心圆网络,而这一切都根源于中

国古代农耕经济领先于世界,故选C项,ABD排除。20.德皇亨利四世在与教皇的权力斗争中失败,被教皇开除教籍,1077年1月,德皇亨利四世冒着风雪严寒亲往教皇居地卡诺莎堡请罪以求宽恕,史称“卡诺莎之辱”;1308-1378年,在法王腓力四世的压力下,教廷被迫迁往

法国阿维农城,连续7任教皇成为法王的“御用工具”,史称“阿维农之囚”。“卡诺莎之辱”到“阿维农之囚”反映了A.宗教改革取得完全胜利B.教会封建束缚已被打破C.人们生活由神性到理性D.民族意识的加强与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卡诺莎之辱”到“阿维农之囚”都是教权和王权的斗争,

而从“卡诺莎之辱”到“阿维农之囚”,反映了王权的不断上升,教权逐渐依附于王权,说明欧洲民族意识加强和民族国家胜利,故选D项;宗教改革发生在16世纪,排除A项;B项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排除;题干涉及的是教权和王权,并未提及社会

生活层面,而且理性影响到生活是在启蒙运动之后,排除C项。21.《国际联盟盟约》规定:“缔约各国,为增进国际间合作并保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特允承受不从事战争之义务,维持各国间公平、公正、荣誉之邦交,严格遵守国

际公法之规定,以为今后各国政府间行为之规范,在有组织之民族间彼此关系中维持正义……”该项规定体现了A.近代外交制度形成B.战争得到有效遏制C.各国实现完全平等D.运用法律维护和平【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缔约各国,为增进国际间合作并保持其和平与

安全起见,特允承受不从事战争之义务,维持各国间公平、公正、荣誉之邦交,”体现的是法律能起到维护和平的作用,故选D项;A与材料无关,排除;B说法不符合史实,错在“有效遏制”,排除;C说法过于绝对,错在“完全平等”,排除。故选D项。22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将宪法序言第十一自然段中的“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修改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这一修改有利于

A.消除各民族之间差距B.实现各少数民族的高度自治C.确立统一多民族国家D.促进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宪法修改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有利于进一步调动各少数民族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故选D项;A选项

说法过于绝对,错在“消除”,排除;民族区域自治是实现各少数民族的当家作主,并享有一定的自治权,没有实现“高度自治”,排除B项;统一多民族国家早已形成,排除C项。23.1982年,邓小平把中国外交政策总结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和

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进一步强调实行真正的不结盟政策;21世纪初,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主要基于A.新型区域国际组织的建立B.顺应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C.国际政治格局走向

多极化D.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改变【答案】B【解析】【详解】从1982年到20世纪90年代初再到21世纪初,我国外交政策不断调整的目的就是维护国家利益,适应当时国家发展的需要,故选B项;材料“新型区域国际组织的建立”、“国际政治格局走向多极化”无关,排除A

、C两项;D项说法错误,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并未改变,排除。24.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时代”,下列属于中国“新时代”外交成就有()①推动建

设新型国际关系②对非洲关系提出“亲、诚、惠、容”的原则③推动和平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④积极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中国

“新时代”外交成就主要有: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和平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积极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等,符合题意,C项正确;“亲、诚、惠、容”是中国与周边国家发展关系提出的重要理念,对非洲关系

提出的原则是“真、实、亲、诚”,因为④说法正确,②说法错误,所以排除A项;因为②说法错误,排除B项、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25.在历史进程中,法制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成文法传统源远流长,从《法经》到《唐律疏议》,再至《大清律例》,一脉相承,沿革清晰。除律外

,令、格、式、典、敕等也是国家制定法的重要形式,这些法律形式虽名称不一,但在法的效力渊源上基本相同,都是由皇帝和中央最高权力机构发布的,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为了维护至上的皇权和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统治者采用各种手段强化政治控制,侵犯皇权和国家

利益的行为是重点打击对象。因而以惩恶为目的的刑法被特别强调,刑法体系既发达又严密。对维护封建统治作用不大的民事行为,统治者则不够重视,因此国家制定的法律中涉及民事关系的法律规范较少。——摘编自王谋寅《论中国古代法律秩序的特征》材料二13世纪,英国通过《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

原则。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律体系更加完善。美国等很多国家在学习英国法律基础上制定了本国法律,构成了“英美法系”。1804年,拿破仑签署法令,颁布了《法国民法典》。《法国民法典》继承了罗马法传统,很快推广到欧洲各地,形成了“大

陆法系”。“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有以下共性:法律由代表人民行使权利的议会制定,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行政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卷》(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法律建设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概

括西方法律体系的特点(3)依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东西方法律体系呈现不同特点的原因【答案】(1)特点:成文法传统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国家制定法形式多样,体现国家意志;维护至上的皇权和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刑法体系发达,民法发展滞后。(2)特点:欧洲近代法律体系

注重强调法律至上;形成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立法、司法独立;欧洲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等原则(3)原因:政治上,中国封建专制制度不断强化,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经济上,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建构于自然经济的基础之上,而

西方法律文化建构于商品经济基础之上;思想文化上,中国法律文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西方则受启蒙思想影响等【解析】【详解】(1)据材料一“中国成文法传统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得出成文法传统源远流长,一脉相承;据材料一“除律外,

令、格、式、典、等也是国家制定法的重要形式……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得出国家制定法形式多样,体现国家意志;据材料一“为了维护至上的皇权和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侵犯皇杈和国家利益的行为是重点打击对象”得出维护至上的皇权和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据材料一“刑法体系既发

达又严密,……统治者则不够重视”得出刑法体系发达,民法发展滞后(2)据材料二英国通过《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可知欧洲近代法律体系注重强调法律至上,据材料二“美国等很多国家在学习英国法律基础上制定了本国法律,构成了“英美法系”。1804年,拿破仑签署法令,颁布了《法国

民法典》。《法国民法典》继承了罗马法传统,很快推广到欧洲各地,形成了“大陆法系”。可知形成了两大法系;据材料二“由代表人民行使权利的议会制定,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行政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可知立法司法独立据材料二“司法实

践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可知欧洲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等原则。(3)结合古代中国和近代西方在社会环境的差异,从东西方不同的政治制度、经济基础、核心思想等史实,说明中西方法律文化的不同之处的原因。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一览表中央官制地方管理选官制度秦朝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军功授爵制汉武帝中外朝制度郡国并行制、“推恩令”察举制隋唐三省六部制藩镇割据科举制宋二府三司制把军、政、财权

收归中央设通判、转运使科举制元中书省行省制度明废丞相设内阁八股取士清南书房军机处八股取士从表中提取相关信息,从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答案】题目:中央集权逐步强化阐述: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中央集权

制度。自秦朝全面推行郡县制,开始形成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体系,到元朝设置省制,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强化。期间西汉初期郡国并行制引发“七国之乱”、唐中期设立节度使造成“藩镇割据”,出现了地方对抗中央的局面。但经过汉武帝实

行推恩令以及北宋初年“尽收”地方“钱、权、兵”,极大地削弱了地方权力。因此,中央集权制经历了逐步强化的过程,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解析】【详解】首先,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如根据“中央官制”栏,我们可以提取论题: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根据

“地方管理”栏,我们可以提取论题:中央集权逐步强化;根据“选官制度”栏,我们可以提取论题:选官标准从重血缘到重才能最后僵化;然后,根据材料联系相关史实进行论证,最后,总结、简要评论。27.我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民族

关系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人对与各个邻近民族发展起来的这种迥然不同的关系作出了实事求是的反应:他们有时单纯地试图征服;有时则成立保

护国,册封其首领和派中国顾问;有时试图通过以“公主”(通常是皇室不显要的姻亲)和亲,……来确保友好关系。——(英)崔瑞德编《剑桥中国隋唐史》材料二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国家

的一项基本法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就是让少数民族真正当家作主,使自治机关真正行使自治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和自治地方的积极性。党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都很关心《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实施,希望内蒙古自治区在这方

面能有所建树。要把《民族区域自治法》的精神与本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特点紧密结合起来,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并认真贯彻实施。——摘自习仲勋《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四十周年干部大会上的讲话》(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

知识,指出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措施。(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地位及作用【答案】(1)措施:派大将讨伐(东突厥)(或者武力征服);设置羁縻府州;设置都护府;册封西北各族后嗣;派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和亲(2)地位:中国的一项基本法律。作用:保障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的顺利实施;为少数民族地区制定本地区的法规提供法律依据;有利于维护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当家作主权利;有利于调动少数民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等。【解析】【详解】(1)措施

,据材料一“他们有时单纯地试图征服”结合所学得出派大将讨伐(东突厥等),武力征服;据材料二“有时则成立保护国,册封其首领和派中国顾问”结合所学得出设置羁縻府州、设置安西都护府等都护府、册封西北各族后嗣;据材料一“有时试

图通过以‘公主’(通常是皇室不显要的姻亲)和亲”结合所学得出派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和亲。(2)依据材料“《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法律”可知《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基本法地位。概括材料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就是让少数民族真正当家作主,使自治机关真正行使自治权利……要把《民族区域自治法》的精神与

本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特点紧密结合起来,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并认真贯彻执行”即可。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56747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