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四川省达州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含解析.docx,共(28)页,1.125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c4187a3a46c4b3ff675a4f960ad362a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达外高一上学期中期考试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野史记载没有可信性B.年
代久远的文献不具备史料价值C.历史记载具有复杂性D.历史结论无法确定2.商朝在盘庚迁殷后采取了一种二元统治制度,该制度对研究商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实质含义是一种指定服役制,是按照对商王血缘宗族关系
的亲疏来划分的一种政治结构。这一制度是指据此推测其所注制度是()A.内外服制B.分封制C.宗法制D.王位世袭制3.山东省,称“齐鲁大地”;成语“秦晋之好”。这与古代的什么制度有关?()A.分封制B.宗法制C.礼乐制D.井田制4.西周宗
法制规定天子、诸侯等职位,只有嫡长子才有资格继承,其他儿子则被分封为次一级的职位,即诸侯、卿大夫或士。这一制度旨在()A.构建完整的祭祀体系B.适应周天子专制需要C.维护统治集团的稳定D.建立规范的礼制社会5.据如表
可知,《诗经》()资料出处“文王孙子,本(宗)支(子)百世。”《诗经·大雅·文王》“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栋梁)。”《诗经·大雅·板》“此令(和睦)兄弟,绰绰有裕。不令兄弟,交相为痛(意为害)。”《诗经·小雅·角弓》A.主张约束民众行为B.深受宗法观念影响C.提倡削弱诸侯权力D.劝导君主以
德治国6.“夏朝设秩宗,商朝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权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夏、商、西周政治制度的共同特点之一是()A.根据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B.形成中央间接管理地方的体
制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D.贵族政治色彩浓厚7.近年江西新干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铜农具,这些青铜农具无使用之痕,且不少农具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这反映出()A.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B.青铜农具已被铁器取代
C.青铜农具最早出现于江西新干D.全国的经济重心在江西8.四川三星堆3号坑出土的青铜大面具采用中原王朝的制作技术,又兼具古蜀国的特色,体现了我国商周青铜文明的最高成就。由此可知()A.中国青铜冶炼处于世界领先地位B.青铜铸造是商周最重要的手工业C.早期中华文明呈现多元一体格局D.
我国在商周时期已形成统一国家9.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诸子百家”之间互相诘难、批驳。各家在本质上“争”的是()A.国家治理的方略B.国家最高统治权C.国家统一的方式D.单纯的学术问题10.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
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家是()A.孟子B.老子C.墨子D.荀子11.孔子生活的时代,周王朝统治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征战不断,出现了“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社会现实。为此孔子提出的解决之道是()A.克己复礼B.无为而治
C.施行仁政D.变法革新12.春秋时,楚庄王曾诠释“武德”,认为“武德”即“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这一诠释体现了他对社会安定和民众利益的追求,也符合周初以来华夏对“德”的理解。之后,他又举(周)武王之例,显示
其欲以武王为效法对象。这反映出楚庄王()A.对华夏文明认同B.有同周武王一样的功绩C.对强大武力的向往D.以儒家思想为立国基础13.下表为春秋时期的几则史料。据此可知,当时()史料出处(晋)都踏夺夷阳五田……执而梏之《左传·成公十七年》的(鲁)施氏之宰,有百室之邑《左
传·成公十七年》齐懿公之为公子也,与丙歌之父争田《左传·成公十八年》A.土地私有制得以确立B.社会呈现转型之势C.诸侯国之间冲突不断D.铁犁牛耕技术扩展14.下列关于战国时代的历史特征。表述不正确的是()A.变法运动成为时代潮流B.铁犁牛耕出现和推广C.统一的封建集权国家建立D.百
家争鸣的局面形成15.如图是某同学制作的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的一部分,空框中应填的是()A.西周、春秋B.西周、秦C.春秋、战国D.战国、秦16.“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答天下,威振四海。”这段文字描述的历史人物,创立了()A.禅让制B.分
封制C.世袭制D.皇帝制17.秦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但在秦代的历史中却未出现官员出任太尉的记载。对此较为合理的解释是()A.九卿代管军队B.秦始皇巩固个人军权并未授权这一职务C.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一事为后世臆想猜测D.秦朝统治的短促使得秦始
皇未能任命太尉18.秦朝郡守在治理本郡时,在不和国家法律冲突的前提下,可以制定一些符合本郡实际的地方法规,这种地方性法规被称为“条教”,在本郡范围内与国家法律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这说明,秦朝()A.完善了基层社会治理体系B.地方政府拥有一定的自主权C.初步建立了分权制衡机制D.地方
取得了独立的立法权力19.秦朝统一中国后,征用了大量劳动力建造了秦始皇陵、秦长城等规模宏大工程。秦朝之所以能够倾尽国家之力,其主要原因是()A.秦始皇的个人才能B.劳动人民的辛勤与智慧C."家天下"的出现D.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20.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
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为的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此处“天下一大变局”的本质内涵是()A.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B.贵族政治向官
僚政治转变C.禅让制到世袭制的转变D.内外服制到君主专制的转变21.据史书记载,汉文帝时,允许民间铸钱、冶铁、煮盐。吴王刘濞因其领地有铜山,可以铸币,又可用海水煮盐,后招天下各地的逃亡者在一起,最终叛乱。出现此现象的根源是()A.汉初商品经济发展B.汉
初实行无为而治C.汉文帝的昏聩无能D.汉初实行郡国并行22.汉武帝对刺史的监察区域和督察范围作了严格的规定,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州为一个监察区,还规定刺史督察范围是“以六条问事”。“刺史六条”
第一条即“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其目的是()A.巩固行省制度B.加强中央集权C.削弱节度使职权D.维持兵农合一23.“外儒内法,兼之以道”,儒、道、法三大哲学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对于它们的区别,可以用一句话总结:“入世为儒,出世为道,治世用法
”。下列西汉措施中能体现道家思想的是()A.汉朝初期的休养生息B.推恩令和附益之法C.武帝时的内外朝制度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4.下图为西汉时期中央太学博士弟子人数的变化情况统计图,出现图中曲线走势的主要原因是()A.汉武帝采取积极有为的统治政策B.儒学开始成为各学
派中的显学C.儒学迎合了君主专制统治需要D.董仲舒融合了诸子百家的思想25.下图是汉朝某一时期行政中枢的结构图,这反映了()的A.三公成为决策机构B.尚书剥夺外朝行政权C.中朝有效抑制相权D.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26.东汉时期,弘农杨氏世传欧阳《尚书》学,其家族
“四世三公”(四代人中均有人官至三公);世传孟氏《易》学的汝南袁氏,也在四代人出了五位三公级别的重臣。这可印证东汉时期()A.儒家思想受到重视B.选官标准发生异变C.世家大族垄断官场D.豪强地主开始崛起27.面对断壁残垣、江山破
碎的社会状况,刘秀勤于国政,改革开拓,使东汉王朝在一片焦土和废墟中恢复和发展,呈现出较为安定繁荣的景象。这一景象史称()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贞观之治D.开元盛世28.汉武帝时期的盐铁官营一直被认
为是一种变相的税收政策,不过,官营垄断相比于征税而言,有一个好处就是“取民不怨”。据此可知,朝廷通过把控盐铁政策()A.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解决了王国问题C.增强了财政汲取能力D.恢复了社会经济29.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在乌垒城设置
西域都护府。这些举措()A.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B.激化了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C.实现了中原与西域习俗一致D.加强政府对东南地区统治30.孝文帝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
,故为拓跋氏……宜改姓元氏……”,故皇族拓跋氏改姓元。孝文帝改姓氏的措施()A.传播了佛教文化B.促进了经济发展C.推动了华夏认同D.加剧了民族矛盾31.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语逐渐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歌舞、器乐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本是胡人喜食的乳酪食品,逐渐成为北方汉人广泛
流行的副食。材料表明当时北方()A.少数民族普遍汉化B.统一条件逐渐成熟C.民族之间交流发展D.饮食结构发生变化32.自东汉以来,我国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其中有“五胡”趁中原“八王之乱”衰弱之际,陆的续
建立北方政权而造成与南方汉人政权对峙。这被称为“五胡”的是()A.匈奴、鲜卑、羯、氐、羌B.匈奴、蒙古、鲜卑、羯、氐C.鲜卑、蒙古、羯、氐、羌D.匈奴、女真、羯、氐、羌33.在嘉峪关市东北20公里处的一片广阔无垠的大漠中,分布着1400多座魏晋时期的地下壁画砖墓
群,这些砖墓群被誉为“世界最大的地下画廊”,墓中精美的壁画(见如图)成为当时社会发展的珍贵缩影。以下对如图解读最为合理的是()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B.农业生产得到恢复C.社会分工不断扩大D.民族交融得到加强34.东晋建立之初,王氏家族
的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王敦统兵坐镇长江中游,时人称之“王与马,共天下”。此现象反映出东晋政治的特点是()A.宦官专权B.士族专权C.外戚干政D.宰相集体议政35.《宋书》记载南朝刘宋王朝发展状况“地广野丰,民勤本业……—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锦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这可用于研究
()A.北方民族内迁后的影响B.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原因C.南宋时和平繁荣的景象D.南朝南方经济发展成就36.唐太宗在君臣论治过程中,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为君之道,必须首先安养百姓,如果为了一己之私去损害百姓的利益,就像是割自己的肉来填饱肚子,肚子饱了,人也就死了。这表明,唐太宗()A.知人善任,
虚怀纳谏B.选贤任能,整顿吏治C.发展生产,改革兵制D.以民为本,政得其民37.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政治中心在北方。但当时北方的粮食生产远远不能满足京师的需要,三吴地区的粮食对隋朝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为此,隋政府()A.兴兵灭陈,结束分裂局面B.开通运河,实行南粮北运C.广建粮仓,营
建东都洛阳D.移民江南,开发江南地区38.某历史学习小组收集了以下图片,其探究图中工具最有可能出现的朝代为()A.秦朝B.汉朝C.隋朝D.唐朝39.“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致治之美,庶几成、康。自古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
在此,欧阳修所称赞的是()A.文景之治B.元嘉之治C.贞观之治D.开元盛世40.唐朝旅游业兴盛,旅游不再是上层社会人士的特权,更多百姓也参与其中。士人漫游、宗教旅游、商务之旅、民间游娱等形式丰富多彩。这反映了唐
朝()A.奢靡之风盛行B.社会经济繁荣C.生态环境优良D.政府决策英明二、材料分析题41.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后人一直存有争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靠坐之过,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孝公
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韩非子·和氏》材料二商君之法曰:“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今有法曰:“斩首者令为医、匠。”则屋不成而病不已。夫匠者手巧也;而医者齐药也,而以斩首之功为之,则不当其能。
今治官者,智能也;今斩首者,勇力之所加也。以勇力之所加而治智能之官,是以斩首之功为医、匠也。故曰:“二子之于法术,皆未尽善也。”——《韩非子·定法》材料三大夫曰: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饬政教,
奸伪无所容。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其后卒并六国而成帝业。文学曰:商鞅以重刑峭法为秦国基,故二世而夺……知其为秦开帝业,不知其为秦致亡道也。——桓宽《盐铁论·非鞅》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概述商鞅变法采取的变
法措施。韩非子对其措施有何评价?(2)据材料三,析大夫和文学对商鞅变法的不同评价,推测著者桓宽对商鞅的态度。(3)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历史上有争议的问题?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武帝时,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将煮盐、冶铁视
为国营事业,导致铁器物劣价昂,盐价亦高,且强迫人民购买;均输平准,也增加了人民负担。公元前81年,昭帝召贤良、文学赴京师,“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但这些经济统制措施,仍基本延续下去。——摘编自侯家驹著《中国经济史》材料二汉代的“大一统
”思想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统一思想,建立国家意识形态,通过文化的一统实现政治的一统;其二是维持中华民族领土的统一,通过地域的一统实现民族的一统。文化的统一和地域的统一,都是形成共同民族认同的重要前提。——张践《儒家
“大一统”思想是中华民族统一的政治基础》(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经济统制”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简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汉武帝“文化一统”的措施及其目的。达外高一上学期中期考试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
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野史记载没有可信性B.年代久远的文献不具备史料价值C.历史记载具有复杂性D.历史结论无法确定【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推
断类题目,时空是夏朝。根据材料可知,《史记·夏本纪》和《战国策·燕策一》关于启的继位存在不同的历史记载,这说明受时代局限或阶级立场的影响,不同的史书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记载存在一定的差异,体现了历史记载具有复杂性的特点,C项正确;“野史记载没
有可信性”表述有误,野史记载也存在一定的史料价值,排除A项;“年代久远的文献不具备史料价值”表述有误,排除B项;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科学分析可以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2.商朝在盘庚迁殷后采取了一种二元统治制度,该制度对研究商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实质含义是一种指定服役制,是按照对商王血缘宗族关系的亲疏来划分的一种政治结构。这一制度是指据此推测其所注制度是()A.内外服制B.分封制C.宗法制D.王位世袭制【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朝(中国)。根据材料“商朝在盘庚迁殷后采取了一种二元统治制度......其实质含义是一种指定服役制,是按照对商王血缘宗族关系的亲疏来划分的一种政治结构”可知,这一制度是商朝内外服制度,王畿内为内服,以时王同姓及异姓亲族
为主;王畿外为外服,以与王血缘宗族关系较疏远的异姓诸邦方为主,A项正确。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排除B项;宗法制是区分家族内部成员亲疏关系以确立家族财产和地位继承权的制度,排除C项;这一制度是地方管理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3.山东省,称“齐鲁大地”;成语“秦晋之好”。这与古代的什么制度有关
?()A.分封制B.宗法制C.礼乐制D.井田制【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齐鲁大地、秦晋之好”及所学知识,可得知齐、鲁、秦、晋为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相关为分封制,A项正确;宗法制是以父系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
分的制度,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礼乐制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活动制定相对应的规则和仪式的制度,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井田制是指西周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4.西周宗法制规定天子、诸侯等职位,只有嫡长子才有资格继承,其他儿子则被分封为次一级的
职位,即诸侯、卿大夫或士。这一制度旨在()A.构建完整的祭祀体系B.适应周天子专制需要C.维护统治集团的稳定D.建立规范的礼制社会【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姬姓宗亲内,周天子是大宗,诸侯是小宗。在诸侯
国内,诸侯是大宗,卿大夫是小宗,以此类推。这一制度有利于维护统治集团的稳定,C项正确;嫡长子继承制度确立了政治权力的继承规则和贵族等级秩序,“构建完整的祭祀体系”“建立规范的礼制社会”不是这一制度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D项
;西周时期,尚未出现君主专制制度,排除B项。故选C项。5.据如表可知,《诗经》()资料出处“文王孙子,本(宗)支(子)百世。”《诗经·大雅·文王》“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栋梁)。”《诗经·大雅·板》“此令(和睦)兄弟,绰绰有
裕。不令兄弟,交相为痛(意为害)。”《诗经·小雅·角弓》A.主张约束民众行为B.深受宗法观念影响C.提倡削弱诸侯权力D.劝导君主以德治国【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文王孙子,本(宗)支(子)百世”意为文王的子孙后裔,世世代代繁衍绵延。“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意思是诸侯是国家的屏障,而大宗是国家的主干。“此令兄弟,绰绰
有裕。不令兄弟,交相为瘠”意思是和睦相爱的好兄弟,生活宽绰又富裕,勾心斗角的坏兄弟,你害我来我害你。由此可见《诗经》宣扬宗族和大宗观念,提倡宗族内兄弟和睦,其受到宗法观念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宗法制度,是贵族的行为规范,并非对
民众行为的约束,排除A项;材料中强调诸侯是国家的屏障,并未涉及削弱诸侯的权力,排除C项;材料中提到兄弟和睦友爱,不能将其理解为劝导君主治理国政时施行德政,排除D项。故选B项。6.“夏朝设秩宗,商朝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权者,又是国
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夏、商、西周政治制度的共同特点之一是()A.根据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B.形成中央间接管理地方的体制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D.贵族政治色彩浓厚【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
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的中国。据材料“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可直接得出夏商周实行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制度,C项正确;西周通过宗法制,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排除A项;商朝时期内
外服制度形成中央间接管理地方的体制,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贵族的政治色彩浓厚,排除D项。故选C项。7.近年江西新干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铜农具,这些青铜农具无使用之痕,且不少农具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这反映出()A青铜农具基本
不用于农业生产B.青铜农具已被铁器取代C.青铜农具最早出现于江西新干D.全国的经济重心在江西【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商朝时期。根据材料“这些青铜农具无使用之痕,且不少农具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
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及所学可知,这时期江西出土的青铜农具并非用于耕地,更多的是发挥礼器的作用,说明此时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A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制农具,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只是体现了江西新干出土的青铜农具,没有体现青铜农具最早出现
的地区,无法得出青铜农具最早出土于江西新干,排除C.项;全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是在南宋时期,选项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8.四川三星堆3号坑出土的青铜大面具采用中原王朝的制作技术,又兼具古蜀国的特色,体现了我国商周青铜文明的最高成就。由此可知()A.中国
青铜冶炼处于世界领先地位B.青铜铸造是商周最重要的手工业C.早期中华文明呈现多元一体格局D.我国在商周时期已形成统一国家【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周时期
。根据材料“青铜大面具采用中原王朝的制作技术,又兼具古蜀国的特色,代表了我国商周青铜文明的最高成就”可知,青铜器面具融合了多元的制作技术,体现出早期中华文明呈现多元一体格局,C项正确;没有具体数据比较,无法得出“中国青铜冶炼处于世界领先地位”,A项错误;青
铜铸造是商周手工业之一,材料没有比较信息,不能得出是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B项错误;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我国在商周时期已形成统一国家,而且这一表述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故选C项。9.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诸子百家”之间互相诘
难、批驳。各家在本质上“争”的是()A.国家治理的方略B.国家最高统治权C.国家统一的方式D.单纯的学术问题【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根据材料“‘诸子百家’之间互相诘难、批驳。”及所学可
知,春秋战国时代,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至战国时期,社会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面对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不同的学派提出了治理国家的不同思想主张,由此可知,各家在本质上“争”的是国家战
略方略,A项正确;百家争鸣并不是反映各学派对国家最高统治权的争夺,排除B项;“国家统一的方式”并不是各学派争鸣的本质,排除C项;“单纯的学术问题”属于表象,排除D项。故选A项。10.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
想解放运动。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家是()A.孟子B.老子C.墨子D.荀子【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
时期(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老子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观点,B项正确。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排除A项;墨家代表人物墨子提倡节俭,主张
“兼爱”“非攻”“尚贤”,排除C项;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排除D项。故选B项。11.孔子生活的时代,周王朝统治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征战不断,出现了“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社会现实。为此孔子提出的解决之道是()A.克己复礼B.无为而治C.施行仁政D.变法革新
【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针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现实,孔子提出的解决之道是恢复周礼,克己复礼,A项正确;无为而治是老子的思想,排除B项;仁政是孟子的主张,排除C项;变法革新是法家的政治主张,排除D项。故选A项。
12.春秋时,楚庄王曾诠释“武德”,认为“武德”即“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这一诠释体现了他对社会安定和民众利益的追求,也符合周初以来华夏对“德”的理解。之后,他又举(周)武王之例,显示
其欲以武王为效法对象。这反映出楚庄王()A.对华夏文明的认同B.有同周武王一样的功绩C.对强大武力的向往D.以儒家思想为立国基础【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时期。根据材料“‘武德’即‘禁暴、戢兵、保大、定
功、安民、和众、丰财’”“他对社会安定和民众利益的追求”“显示其欲以武王为效法对象”可知,题干反映了楚庄王意图效仿周武王的信息,其对“武德”的解读符合华夏对“德”的理解,这体现了楚庄王对华夏文明的认同,A项正确;“有同周武王一样的功绩”与题干及史实不符,排除B项;“对强大武力的向往”是对题
干“武德”的误解,排除C项;楚庄王并不是以儒家思想为立国基础,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3.下表为春秋时期的几则史料。据此可知,当时()史料出处(晋)都踏夺夷阳五田……执而梏之《左传·成公十七年》(
鲁)施氏之宰,有百室之邑《左传·成公十七年》齐懿公之为公子也,与丙歌之父争田《左传·成公十八年》A.土地私有制得以确立B.社会呈现转型之势C.诸侯国之间冲突不断D.铁犁牛耕技术扩展【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春秋时期(
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春秋时期,诸侯国出现争夺土地的现象,一些大夫家的管家都占有很多土地,这说明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出现,社会呈现转型之势,B项正确;土地私有制确立是在战国时期,排
除A项;材料突出的是土地私有的出现,并不能说明土地私有的确立,排除A项;材料突出的是社会转型问题,诸侯冲突也属于转型的一部分,排除C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铁犁牛耕的发展状况,排除D项。故选B项。14.下列关于战国时代的历史特征。表述不正确的是()A.变法运动成为时代潮流
B.铁犁牛耕出现和推广C.统一的封建集权国家建立D.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战国时期国家处于分裂局面,秦灭亡六国,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集权国家,而战
国时期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过渡时期,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战国兼并战争日益剧烈,为了富国强兵,各国努力提高统治效率,在这样的背景下,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战
国时期,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逐渐广泛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战国时期,学术下移,士阶级崛起,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D项不符合题
意,排除D项。故选C项。15.如图是某同学制作的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的一部分,空框中应填的是()A.西周、春秋B.西周、秦C.春秋、战国D.战国、秦【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夏朝至秦朝时期。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中国朝代顺序表:夏
、商、周(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汉(西汉、东汉)、三国时期(魏、蜀、吴)、晋(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北宋、南宋)、辽、西夏、元、明、清。故空框中应填是西周、秦,B项正确;“西周、春秋”不符合
题意,排除A项;“春秋、战国”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战国、秦”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16.“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答天下,威振四海。”这段文字
描述的历史人物,创立了()A.禅让制B.分封制C.世袭制D.皇帝制【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秦朝时期。根据材料“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答天下,威振四
海”可知,题干描述的是秦统一六国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创制了皇帝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D项正确;尧舜禹时期通过禅让的方式传承权力,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西周时期,周天子实行了分封诸侯的制度,排除B项;世
袭制是古代君王去世或逊位后,将帝位的传给自己的子孙的传承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17.秦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但在秦代的历史中却未出现官员出任太尉的记载。对此较为合理的解释是()A.九卿代管军队B.秦始皇为巩固个人军权并未授权这一职务C.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一事为后世臆想猜测D.
秦朝统治的短促使得秦始皇未能任命太尉【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秦始皇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最高行政长官,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同时负责对文武百官的管理;御史大夫,执掌
全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负责监察百官的,也是副丞相;秦代为保证皇帝对军权的绝对控制,太尉一职其实并未实授,只是一个虚位,B项正确;军队由皇帝实际控制,排除A项;秦朝正式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三公九卿制不是后世的臆想猜测,排除C项;秦朝有太尉一职,不是未认命,
排除D项。故选B项。18.秦朝郡守在治理本郡时,在不和国家法律冲突的前提下,可以制定一些符合本郡实际的地方法规,这种地方性法规被称为“条教”,在本郡范围内与国家法律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这说明,秦朝()A.完善了基层社会治理体系B.地方政府拥有一定
的自主权C.初步建立了分权制衡机制D.地方取得了独立的立法权力【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秦朝郡守在治理本郡时,在不和国家法律冲突的前提下,可以制定一些符合本郡实际的地方法规.......与国家法律具有同
等的法律效力”及所学知识可得知秦朝地方政府拥有一定的自主权,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完善了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初步建立了分权制衡机制,排除C项;材料表明地方政府拥有一定的自主权,而非地方取得了独立的立法权力,排除D项。故选B
项。19.秦朝统一中国后,征用了大量劳动力建造了秦始皇陵、秦长城等规模宏大的工程。秦朝之所以能够倾尽国家之力,其主要原因是()A.秦始皇的个人才能B.劳动人民的辛勤与智慧C."家天下"出现D.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答案】D【解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据题干信息“秦始皇陵……秦长城……阿房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为倾尽国家之力完成这些工程提供有力的保障,D项
正确;秦始皇的个人才能,属于个人主观因素,排除A项;“秦始皇陵……秦长城……阿房宫”虽是劳动人民辛勤与智慧的结晶,但是没有中央集权无法调动广大的劳动人民,排除B项;“家天下”的出现朝代是夏朝,与秦朝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20.王家范在《中国历
史通论》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此处“天下一大变局”的本质内涵是()A.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B.贵
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C.禅让制到世袭制的转变D.内外服制到君主专制的转变【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的时空是周秦时期的中国。根据“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与秦以
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和所学可知,这一大变局指的是从周朝时期的贵族政治向秦朝时期的君主专制转变,秦朝时期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建立起了官僚政治,B项正确;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和禅让制到世袭制的转变是在夏朝,排除AC项;内
外服制度实行于商朝,这一制度是转向了分封制,而非君主专制,排除D项。故选B项。21.据史书记载,汉文帝时,允许民间铸钱、冶铁、煮盐。吴王刘濞因其领地有铜山,可以铸币,又可用海水煮盐,后招天下各地的逃亡者在一起,最终叛乱。出现此现象的根源是()
A.汉初商品经济发展B.汉初实行无为而治C.汉文帝的昏聩无能D.汉初实行郡国并行【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吴王刘濞因其领地有铜山,可以铸币,又可用海水煮盐,后招天下各地的逃亡者在一起,最终叛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汉初政权推行郡国并行制,扩大地方王国的自治权力,这是由于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这项政策对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起了较大作用,但郡国并行制扩大了地方诸侯的权利,导致地方发生叛乱,威胁中央集权,所以出现材料现象的根源是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D项正确;西汉初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不
是造成诸侯反叛的根源,排除A项;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治国策略,不是造成诸侯反叛的根源,排除B项;仅凭材料无法得出汉文帝是否昏聩无能,排除C项。故选D项。22.汉武帝对刺史的监察区域和督察范围作了严格的规定,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州为一个监察区,还规定刺
史督察范围是“以六条问事”。“刺史六条”第一条即“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其目的是()A.巩固行省制度B.加强中央集权C.削弱节度使职权D.维持兵农合一【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汉代设立刺史,“以六条问事”,为的是加强对地方的管理、监
察与控制,从而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行省是元代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排除A项;此时汉代并没有节度使,排除C项;刺史的职能是监察,并不是为了维持兵农合一,且汉代并没有推行维持兵农合一的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23.“外儒内法,兼之以道”,儒、道、法三大哲学思想在中
国古代政治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对于它们的区别,可以用一句话总结:“入世为儒,出世为道,治世用法”。下列西汉措施中能体现道家思想的是()A.汉朝初期的休养生息B.推恩令和附益之法C.武帝时的内外朝制度D.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西汉初年为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采用了道家休养生息政策,进行无为而治,A项正确;BCD项都是汉武帝时期的措施,汉武帝时期汉朝国力得到恢复,汉武帝采取了积极有为的统治措施,因此推恩令和附益之法、内外朝制度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不
能体现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排除。故选A项。24.下图为西汉时期中央太学博士弟子人数的变化情况统计图,出现图中曲线走势的主要原因是()A.汉武帝采取积极有为的统治政策B.儒学开始成为各学派中的显学C.儒学迎合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D.董仲舒
融合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西汉时期。根据曲线图可知,汉武帝至汉元帝时期太学博士弟子的人数稳步上升,并结合所学可知太学是汉统治者培养人才的学校,汉武帝之后儒学逐渐成为封建正
统思想,说明儒学迎合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C项正确;汉武帝采取积极有为的统治政策会对汉武帝时期的太学博士弟子数量有影响,并不能说明整个趋势的变化,排除A项;早在战国时期儒学就已成为诸子百家中的显学,排除B项;董仲舒吸收的主要是道、法、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而非
诸子百家的思想,且从图中无法看出董仲舒思想的具体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25.下图是汉朝某一时期行政中枢的结构图,这反映了()的A.三公成为决策机构B.尚书剥夺外朝行政权C.中朝有效抑制相权D.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答案】C【解析】【详
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据材料汉朝某一时期行政中枢的结构图可知,中朝官员直接秉承皇帝的旨意,参与中枢决策,剥夺了以丞相为首的中央政府的决策职能,外朝只负责处理和执行一般政务,成为政令的执行机
构。丞相的职权和地位也因此受到削弱,C项正确。三公为代表的外朝成为执行机构,排除A项;外朝依然保留行政权,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无法反映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排除D项。故选C项。26.东汉时期,弘农杨氏世传欧阳《尚书》学,其家族“四世三公”(四代人中均有人官至三公);世传孟
氏《易》学的汝南袁氏,也在四代人出了五位三公级别的重臣。这可印证东汉时期()A.儒家思想受到重视B.选官标准发生异变C.世家大族垄断官场D.豪强地主开始崛起【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
,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弘农杨氏世传《尚书》学,四代人中均有人官至三公;汝南袁氏世传孟氏《易》学,四代人出了五位三公级别的重臣,可见,他们因儒学而为高官,印证东汉时期儒家思想受到重视,A项正确;材料说
的是两家世传儒学,家族中出重臣,不能说明选官标准变化,排除B项;材料只是说两个家族出了一部分重臣,不能证明“世家大族垄断官场”,排除C项;材料信息不能确定豪强地主这时开始崛起,而且杨氏、袁氏不是豪强地主,排除
D项。故选A项。27.面对断壁残垣、江山破碎的社会状况,刘秀勤于国政,改革开拓,使东汉王朝在一片焦土和废墟中恢复和发展,呈现出较为安定繁荣的景象。这一景象史称()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贞观之治D.开元盛世【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刘秀勤于国政,改革开拓,使东汉王朝在一片焦土和废墟中恢复和发展,呈现出较为安定繁荣的景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光武
中兴,也称建武盛世,指的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B项正确;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排除A项;贞观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出现的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排除C项;开元盛世,又称“开元之治”,是指唐
朝在唐玄宗治理下出现的盛世,排除D项。故选B项。28.汉武帝时期的盐铁官营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变相的税收政策,不过,官营垄断相比于征税而言,有一个好处就是“取民不怨”。据此可知,朝廷通过把控盐铁政策()A.促进了
商品经济的发展B.解决了王国问题C.增强了财政汲取能力D.恢复了社会经济【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汉武帝时期。盐铁官营下,夺私有为官有,变税收为垄断,垄断权力从政治领域
延伸至经济领域,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汉朝的财政汲取能力,C项正确。A项表述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且盐铁官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推恩令的颁布,成功地削弱了诸侯王势力,排除B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恢复,排除D项。故选C项。29.
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这些举措()A.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B.激化了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C.实现了中原与西域习俗一致D.加强政府对东南地区的统治【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
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西汉时期。根据材料“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及所学可知,西汉时期,中央政府设立了西域都护府,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域地区的管理,这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不同民族之间矛盾激化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实现了中原与西域习俗一致”题干夸大了西域都护府的作用,表述有误,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西汉王朝加强对东南地区统治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30.孝文帝下诏,以为“北人
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宜改姓元氏……”,故皇族拓跋氏改姓元。孝文帝改姓氏的措施()A.传播了佛教文化B.促进了经济发展C.推动了华夏认同D.加剧了民族矛盾【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北
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宜改姓元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通过改革把鲜卑氏改为汉姓,这有助于促进鲜卑族的汉化,是鲜卑族华夏认同的表现,也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华夏认同,C项正确;材料中孝文帝改汉姓
是鲜卑族汉化的表现,与传播佛教无关,排除A项;材料所述鲜卑族改汉姓有利于推动华夏认同,与经济发展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材料所述措施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缓和民族矛盾,而不是加剧民族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31.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语逐渐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歌舞、器乐受到
汉族人民的喜爱,本是胡人喜食的乳酪食品,逐渐成为北方汉人广泛流行的副食。材料表明当时北方()A.少数民族普遍汉化B.统一条件逐渐成熟C.民族之间交流发展D.饮食结构发生变化【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
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语逐渐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本是胡人喜食的乳酪等食品,逐渐成为北方汉人广泛流行的副食。”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逐渐
接受并学习汉文化,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也对汉人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主要受益于民族之间的交流发展,C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少数民族“普遍”汉化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情况,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并非所有时期都具
备统一的条件,排除B项;材料除了反映了饮食结构的变化还有语言、舞蹈等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32.自东汉以来,我国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其中有“五胡”趁中原“八王之乱”衰弱之际,陆续建立北方政权而造成与南方汉人政权对峙。这被称为“五胡”的是()A.匈奴、鲜
卑、羯、氐、羌B.匈奴、蒙古、鲜卑、羯、氐C.鲜卑、蒙古、羯、氐、羌D.匈奴、女真、羯、氐、羌【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魏晋南北朝(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
的五胡指的是匈奴、鲜卑、羯、氐、羌,A项正确;B项、C项中提到的蒙古以及D项中提到的女真不是魏晋时期形成的少数民族,排除B、C、D项。故选A项。33.在嘉峪关市东北20公里处的一片广阔无垠的大漠中,分布着1400多座魏晋时期的地下壁画砖墓群,这些砖墓群被誉为“世界最大的地下画廊”,
墓中精美的壁画(见如图)成为当时社会发展的珍贵缩影。以下对如图解读最为合理的是()的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B.农业生产得到恢复C.社会分工不断扩大D.民族交融得到加强【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
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据壁画可知,魏晋时期,北方边境的人民既耕作,又宰牛,反映出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后,和汉族相互学习和交流,体现了民族交融的加强,D项正确;魏晋时期经济重心尚未南移,排除A项;材料中仅体现出社会生活习俗的信息,并未体现农业生产是否恢复,排除B项;材料
反映了民族交融,并未涉及社会分工是否扩大,排除C项。故选D项。34.东晋建立之初,王氏家族的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王敦统兵坐镇长江中游,时人称之“王与马,共天下”。此现象反映出东晋政治的特点是()A.宦官专权B.士族专权C.外戚干政D.宰相集体议政【答案】B【解析】【详
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东晋时期。根据材料“东晋建立之初,王氏家族的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王敦统兵坐镇长江中游”“王与马,共天下”可知,题干描述的是东晋时期门阀士族专权的时代特征,形成了皇权
与士族共治天下的局面,B项正确;王氏家族并不是宦官,排除A项;王室家族并不是外戚,排除C项;题干中的“马”指的是东晋司马氏政权,并不是宰相,排除D项。故选B项。35.《宋书》记载南朝刘宋王朝发展状况“地广野丰,民勤
本业……—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锦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这可用于研究()A.北方民族内迁后的影响B.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原因C.南宋时和平繁荣的景象D.南朝南方经济发展成就【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
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南朝宋统治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情况,因此可用于研究南朝南方经济发展成就,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南朝的经济发展情况,并非北方的情况,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南朝宋元嘉末年的经济发展,并未涉及政权
更迭,排除B项;南朝宋处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而南宋处于宋辽夏金元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36.唐太宗在君臣论治过程中,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为君之道,必须首先安养百姓,如果为了一己之私去损害百姓的利益,就像是割自己的肉来填饱肚子,肚
子饱了,人也就死了。这表明,唐太宗()A.知人善任,虚怀纳谏B.选贤任能,整顿吏治C.发展生产,改革兵制D.以民为本,政得其民【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为君之道,必须首先安养百姓,如果为了一己之私去损害百姓的利益,就像是割自己的肉来填饱肚子,肚子饱了,人也就死了”可知,唐太宗认为作
为君主应注重百姓,必须先安养百姓,体现了其民本思想主张,即体现了其以民为本,政得其民的主张,D项正确;“知人善任,虚怀纳谏”主要体现了善于用人方面,不符合题干主旨内容,排除A项;“选贤任能,整顿吏治”主要体现了选官方面,而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唐太宗民本思想,排除B项;唐玄宗时期发展生产,改革
兵制,而题干内容主要体现了唐太宗注重百姓的民本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37.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政治中心在北方。但当时北方的粮食生产远远不能满足京师的需要,三吴地区的粮食对隋朝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为此,隋政府()A.兴兵灭陈,结束分裂局面B.开通运河,实行南粮北运C.广建粮仓,营建东都
洛阳D.移民江南,开发江南地区【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隋朝建立初期,江南地区经济发达,首都长安及北方粮食严重不足,为解决首都长安及北方的粮食供应
,开通大运河,实行南粮北运,B项正确;兴兵灭陈并不能直接解决北方粮食不足的问题,排除A项;“营建东都洛阳”与解决北方粮食不足问题无关,“广建粮仓”并不能增加粮食总量,排除C项;“移民江南”与史实不符,
排除D项。故选B项。38.某历史学习小组收集了以下图片,其探究图中工具最有可能出现的朝代为()A.秦朝B.汉朝C.隋朝D.唐朝【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图片信息“曲辕犁”,“筒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D项正确;而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39.“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致治之美,
庶几成、康。自古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在此,欧阳修所称赞的是()A.文景之治B.元嘉之治C.贞观之治D.开元盛世【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据材料“太宗
之烈也!其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自古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可知,欧阳修称赞的是唐太宗李世民,而李世民在位期间开创了“贞观之治”,C项正确;文景之治是西汉时期的治世,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元嘉之治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时期的盛世,排除B项;开元盛世是唐玄宗时期的盛世,排除D项。故选C项。40.唐
朝旅游业兴盛,旅游不再是上层社会人士的特权,更多百姓也参与其中。士人漫游、宗教旅游、商务之旅、民间游娱等形式丰富多彩。这反映了唐朝()A.奢靡之风盛行B.社会经济繁荣C.生态环境优良D.政府决策英明【答案】B【解析】【详
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材料“士人漫游、宗教旅游、商务之旅、民间游娱等形式丰富多彩”体现的是受经济发展的影响,唐朝
时期的社会丰富多彩,B项正确;人们生活的丰富多彩并非奢靡之风,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唐朝生态环境,排除C项;旅游和丰富多彩的民间游娱,并非政府的决策,排除D项。故选B项。二、材料分析题41.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后人一直存有争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
题。材料一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靠坐之过,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韩非子·和氏》材料二商君之法曰:“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
,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今有法曰:“斩首者令为医、匠。”则屋不成而病不已。夫匠者手巧也;而医者齐药也,而以斩首之功为之,则不当其能。今治官者,智能也;今斩首者,勇力之所加也。以勇力之所加而治智能之官,是以斩首之功为医、匠也。故曰:“二子之于法术,皆未尽善也。”——《韩非子
·定法》材料三大夫曰: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饬政教,奸伪无所容。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其后卒并六国而成帝业。文学曰:商鞅以重刑峭法为秦国基,故二世而夺……知其为秦开帝业,不知其为秦致亡道也。—
—桓宽《盐铁论·非鞅》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概述商鞅变法采取的变法措施。韩非子对其措施有何评价?(2)据材料三,析大夫和文学对商鞅变法的不同评价,推测著者桓宽对商鞅的态度。(3)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历史上有争议的问题?【答案】(1)措施:什伍连坐;“燔诗书
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奖励耕战;按军功授爵。评价:商鞅变法使秦国富民强,但按军功授爵存在缺陷。(2)大夫: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六国和建立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基础。文学:导致秦朝迅速败亡。桓宽:对商鞅持否定态度,故名“非鞅”。(3)尊重、理解;放至特定历
史条件下观察;不人云亦云,在批判基础上进行吸收、创新。【解析】【详解】(1)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商鞅变法的措施一问,可以结合材料进行作答,材料“以连什伍,设告坐之过,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
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可以得出答案。商鞅变法的评价一问,根据材料一“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和材料二“二子之于法术,皆未尽善也”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个角度回答即可。(
2)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其后卒并六国而成帝业”可以分析的出大夫认为商鞅变法是秦国富强,为后来统一
全国奠定了基础;文学认为“知其为秦开帝业,不知其为秦致亡道也”,否定了商鞅变法的作用。第二小问,根据材料,桓宽对商鞅变法持否定态度,从书名就可看出,“非鞅”即否定。(3)本题以商鞅变法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史学
素养,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对待历史上有争议的问题时,要客观而公正,要把人物或事件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充分尊重、理解,在批判基础上进行吸收、创新。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一汉武帝时,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导致铁器物劣价昂,盐价亦高,且强迫人民购买;均输平准,也增加了人民负担。公元前81年,昭帝召贤良、文学赴京师,“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
官,毋与天下争利”。但这些经济统制措施,仍基本延续下去。——摘编自侯家驹著《中国经济史》材料二汉代的“大一统”思想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统一思想,建立国家意识形态,通过文化的一统实现政治的一统;其二是维持中华民族领土
的统一,通过地域的一统实现民族的一统。文化的统一和地域的统一,都是形成共同民族认同的重要前提。——张践《儒家“大一统”思想是中华民族统一的政治基础》(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经济统制”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简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汉武帝“文化一统”的
措施及其目的。【答案】(1)表现:抑制工商业者;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影响:对百姓来说,增加了负担;对国家来说,增加了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国家。(正反两个方面)(2)措施:尊崇儒术(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目的:实现政治的一统;维持领土的统一;实现民族的一统(形成共
同民族认同)【解析】【小问1详解】表现:根据材料一中“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可知,征收重税,抑制工商业者;根据材料一中“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可知,实行盐铁官营;根据材料一中“均输平准,也增加了人民负担”可知,推行均输平准。影响:根据材料一中“均
输平准,也增加了人民负担”可知,对百姓来说,增加了负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增加了政府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国家。【小问2详解】措施:根据材料二中“统一思想,建立国家意识形态”及所学知识可知,尊崇儒术(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目的:根据材料二中“通过文化的一统实现政治的一统”可知,实现政治的一统;根据材料二中“维持中华民族领土的统一,通过地域的一统实现民族的一统。文化的统一和地域的统一,都是形成共同民族认同的重要前提”可知,维持领土的统一;实现民
族的一统(形成共同民族认同)。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