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历史 含答案.doc,共(9)页,1.572 M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c3a90d57aca2933691c811b1c0d6f95d.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一10月阶段测试历史试题第I卷一、选择题(共40题,每题2分,共80分。每题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1.右图所示为浙江省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7000年前左右的牙雕蚕纹盅木质蝶形器,此盅四周绘有蚕纹。该文物可以用来印证,河姆渡文化的居民()A.使用打
制方法制作陶器B.已经掌握养蚕缫丝技术C.开始从事原始农业生产D.逐渐萌生甲骨文字意识2.围绕着神权、王权和军权,良渚先民设计了一整套标志身份的玉礼器,如玉琮象征神权,玉钺象征军权等。玉器标识拥有者的地位和社会公共权力的分配。玉礼器的制作使用表明良渚
社会()①能够使用铁制的工具②有较复杂的权力结构③已初步具备国家形态④形成了君主专制体制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3.甲骨文中的“秋”是一个与农作物生长到成熟周期关系密切的词。“告秋”则是向神灵报告谷物长势,以求得秋收有成,故不必非要到秋季再告。如甲骨文有云:丙辰卜,贞
告秋于祊(古代宗庙门内设祭的地方)。甲骨文中关于“告秋”的记载说明了商代()A.凡有政事必问卜B.农事为国之重事C.向神灵报告收成D.政权植根于农业4.周公东征后,“长子伯禽封镇于鲁,称鲁公,他的次子则在王室
世袭父职,代代称周公,为王朝卿士”。这说明()A.宗法与分封制度尚未紧密结合B.周代以功臣为最主要的分封对象C.周公并没有获得实质性的权力D.宗法制度是分封制度的基本原则5.《孟子滕文公下》记载,葛伯在商汤联合东方诸侯反夏时犹疑观望,商汤找借口灭了葛
国,此后众多诸侯纷纷投奔商。战国时期的《管子.轻重》、司马迁《史记殷本纪》记载,商汤行仁义,诸侯认为“汤德至矣”,于是“皆归商”。以下对这两种说法判断正确的是()A.两种说法互相矛盾,都不可信B.后者有两则史料记载,更为可信C.商灭夏时得到诸侯归附与支持D.后者体现了儒家正统地位的影响6.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这一记载反映了当时()A.争霸战争日益频繁B.分封制遭到了破坏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D.官僚政治开始出现
7..史载:鲁襄公十四年,姜戌首领驹支在诸侯集会中,赋诗言志,诵读《诗经》。楚国申叔时要求对贵族子弟教之以春秋,教之《诗》,教之礼,教之乐。这些记载反映了当时()A.分封制度走向衰落B.儒学的正统地位得到确立C.华夏认同观念加强D.贵族垄断教育局面被打破8.商鞅变法时期,实行
“徕民“政策。采取优服条件招徕移民,吸引了三晋相当数量人口流入关中(右图)。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促使邻国版图面积不断缩小B.确立小农经济主导地位C.解决秦国的粮食及兵源问题D.加强君权对社会的控制9.孟子提出“
仁政”,首先要使“民有恒产”,“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五十而衣丝,七十而肉”,遇到灾荒可以避免死亡。孟子这一主张()A.竭力维护了奴隶制度B.顺应了封建经济发展的要求C.违背了孔子仁的思想D.指导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变法10.“面对战国时期各国互相攻伐、人与人相互敌视的局面,他认
为天下的混乱‘以不相爱生’,只有呼唤人们能够为了共同利益相互关爱,达到人人互爱,才能改变民众的生存处境”。材料中的“他”是()A.墨子B.孔子C.孟子D.庄子11.秦朝在中央设置了三公九卿(部分官员职能见下表),由此可
见秦朝的中央官制()官员职能奉常宗庙礼仪和教育事务.典客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宗正皇室事务治粟内史国家财政少府皇室财政A.职分细化,制约皇权B.官员冗余,政务繁杂C.家国同构,皇权至上D.选贤举能,唯才是用12.中国近现代史学先驱柳翼谋评价秦始皇:“盖秦政称皇帝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
局,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不可谓非历史一大关键"。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秦始皇()A.修筑长城维护边疆稳定B.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C.焚书坑儒强化思想控制D.首创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管理13.秦王朝建立后,为了保证统一货币政策的施行,特地铸造了一种厚重的权钱(又称法钱),面文左右两侧有“重四两”的
小篆文字,穿孔上下有一定的数字符号,作为衡量的标准。权钱出土地点分布极广,除秦国故地陕西、甘肃大量出土外,在山东、山西、江苏等地都有出土。“权钱”的大量出土,反映了秦朝()A.颁布律令长治久安B.推行郡县制效果明显C.修筑驰道沟通南北D.统一货币的措施得力14.秦统一后在岭
南设立桂林郡、象郡和南海郡,拆毁战国时期各国所建的城郭,决通雍阻河道的堤防,拆除关隘险阻。秦始皇多次到各地巡游,并在许多地方立碑。这些措施旨在()A.促进农耕文明发展.B.解决国家边患问题C.增进国家的认同感D.建立大一统的国家15.刘邦部下郦
食其曾评价项羽道:“项王有倍约之名,杀义帝之负;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这反映了项羽战败原因是()A.残暴杀戮部下B.重视提拔下层士兵C.统治政策失当D.缺乏稳固的根据地16.汉初萧何任丞相,治事省约宽缓,史称萧何“因民之疾秦法,顺
流与之更始”,其继任者曹参“举事无所更改,一遵萧何约束”。据此可知,萧、曹二人的治国之策()A.沿袭了秦朝的基本政治制度B.为武帝开土拓疆奠定了基础C.体现了清静无为的治理理念D.实践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17.汉武帝巡视地方时,发现地方吏治腐败情况严重,但是丞相史和监御史都没有向皇帝报告,这促
使汉武帝寻求建立一种更完备的制度来加强对地方郡、国的控制。这一“更完备的制度”是()A.察举制B.十三州(部)制C.推恩令D.均输平准法18.它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理
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反映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部医学.专著是()A.《黄帝内经》B.《神农本草经》C.《伤寒杂病论》D.《唐本草》19.东汉桓帝时,出身望族的李膺因敢于打击当权的宦官,被太学生敬为“天下楷
模”。灵帝时,面对宦官搜捕的“党人”,好多百姓“破家相容”。据此可知,当时的反宦官专权斗争()A.推动了“清议”之风的兴起B.具有一定社会基础C.遏制了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D.反映了皇权的衰落20.《大唐西域记》记载,东汉时期,丝绸技术通过和亲传入西域于阗,然而这场和亲在官方撰修的史书.上并
无记载。20世纪90年代,新疆楼兰出土了一件平纹纬锦,考古学者进而推断出丝绸技术传入西域的时间为公元3世纪。据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丝绸技术传入西域不晚于魏晋时期B.考古材料无法证实文献记载的真伪
C.官方撰修史书比民间记录更有价值D.古代文献是认识历史最可靠的资料21.如表为西晋时期储君在位时间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西晋()姓名储君在位时间结果愍怀太子通290年8月~299年12月9年余被废为庶人,永康元年(167年)三月被贾后烯诏所杀濮阳王
芩300年5月~301年正月8个月被害襄阳王尚301年5月~302年3月10个月被害清河康王覃302年5月~304年2月1年余被废,永嘉元年(307年)二月被杀成都王颖304年3月~304年12月9个月被废A.政治斗争比较激
烈B.中央集权遭到动摇C.储君来源渠道较多D.君主统治都极短暂22.两汉时期的关中和关东地区是当时最重要的经济区,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长江流域江南经济区、巴蜀经济区与黄河流域关中、关东经济区的对抗的
局面,这一变化说明()A.北方经济持续衰退B.南方政权统一全国的条件成熟C.南北经济交流密切D.南方地区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23.魏晋时期士族如与庶人通婚,就会成为门阀之玷(污点)。如与比庶人地位还低的工商杂户通婚,则将被降籍甚至被加罪。这一-现象说明此时
()A.世家大族垄断政权B.门阀制度导致了阶层固化C.重农抑商政策加强D.九品中正制影响门第观念24.考古学家苏秉琦指出:“五胡不是野蛮人,是牧人,他们带来的有战乱,但不只是战乱,还有北方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作者意在说明()A.五
胡入主中原改变了民族的分布B.五胡入主中原促进中原汉族人民南迁开发江南C.充满活力的少数民族比汉民族更先进D.五胡内迁使民族在战乱和流徙中促进了民族大融合25.著名的北朝民歌《木兰辞》取材于北魏与柔然的战争;《魏书列女传》记载,面对(南朝)梁的大举进攻,梓潼太守苟金龙病重,其妻刘氏亲自指挥作
战,斩杀叛兵,奋战百余日,最终守往了城池,后被孝明帝授予爵位。这可用于说明北朝()A.民族隔阂的消亡B.尚武风气的浓厚C.华夏认同的加强D.士族专权的弊端26.某同学在学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时,整理了如图表
。结合所学,图中的①和②分别指代()A.淝水之战、唐B.淝水之战、隋C.官渡之战、唐D.官渡之战、隋27.隋炀帝在位时期的许多措施对后世泽被深远,但隋朝却短命而亡。史学家评论时说:他错就错在把这许多措施放在一起做了。对此理解正确
的是()A.隋炀帝采取的措施违背时代潮流B.认为因“急政”导致隋朝灭亡C.指出了其灭亡的根源是制度腐败D.隋朝的灭亡对后世影响深远28.下图是某同学整理的学习笔记,根据所示内容判断与他整理的笔记直接相关的历史人物是()A.隋炀帝B.唐太宗C.唐玄宗D.武则天2
9.《资治通鉴》中记载:贞观四年“四夷君长诣阙请_上为天可汗,.上日:‘我为大唐天子,又下行可汗事乎?’群臣及四夷皆称万岁。是后以玺书赐西北君长,皆称天可汗”。结合所学,下列解读正确的有()①因认为“天可汗”称号降低了大唐天
子的身份,唐太宗没有接受这一称号②由于唐太宗实行的是开明的民族政策,因而得到周边少数民族首领的拥戴③唐朝册封少数民族首领、设置都护府等措施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④这可用于研究主持编写《资治通鉴》
的司马光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看法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0.在敦煌莫高窟445窟(唐代)农作图中清晰表现了曲辕犁的使用;唐代陆龟蒙《耒耜经》记载,江东曲辕犁为铁木结构,由犁评等11个部件组成,使用轻便,
回转灵活,能根据需要进行深耕和浅耕。据此,以下判断正确的是()A.唐朝地区之间农业生产力发展不平衡B.当时中国的犁耕技术领先世界C.唐朝时曲辕犁在全国得到大规模推广D.曲辕犁有利于唐朝农业的发展31.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宦官逐渐
掌握了禁军,甚至还掌握着宰相和藩镇节度使的任免权。.黄巢起义给了宦官和禁军沉重打击,而藩镇实力则进一步壮大。节度使朱温、李茂贞各有挟天子以令诸侯之意。这反映了唐朝后期()A.外轻内重局面出现B.宦官势力消亡C.朝廷政治危机严重D.宰相权力膨胀32.下表是中国部分朝代入仕群体中寒
门子弟所占比例表。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的重要原因是()朝代东晋隋朝唐朝北宋比例(%)4.017.224.546.1.A.世卿世禄制的延续B.察举制的产生和发展C.九品中正制的盛行D.科举制度创立和完善33.唐初,经常在政事堂举行宰相议事会,但也常常出现“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云不决”
或中书、门下两省官员“阿旨顺情,唯唯苟过”的现象。这说明()A.政令执行通道不畅.B.宰相才干严重不足.C.集中议事不得人心D.机构之间协调欠佳34.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此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
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我国历史.上最早实行该“制”的是()选贤任能,改革兵制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任用高官主持科举考试在边境重地增设军镇A.北魏孝文帝B.隋文帝C.唐高宗D.唐玄宗35.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规定无论主户、客户,均按田亩资产多寡交税,而且贵族官
僚、富商地主也得交纳。由此可知,两税法()A.抑制了土地兼并B.延续了租庸调制.C.扩大了收税对象.D.加强了人身控制36.杜甫被称为“诗圣”,他前期的诗歌反映出唐朝开元盛世时的繁荣局面,后期诗歌苍凉悲壮描绘了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程。据此可知,唐诗()A.体现了三教合一的特点B.主要源自日
常生产劳动C.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D.得益于科举制度的成熟37.敦煌85窟壁画(如图)描绘了佛教极乐世界,规划为方格状的一个个坊,令人想起唐朝长安城的布局。这表明唐朝()A.三教合一的出现B.佛教的广泛传播C.文化领先于世界D.佛教渐趋本土化38.唐
朝妇女可公开参加骑马出游、打猎、打球、拔河等社交活动,妇女穿着男装也是实际生活的需要,挎包的使用亦省却了贵族妇女拎包的繁文缛节。如图为敦煌莫高窟《着男装的近事女》壁画,这一-壁画体现了唐朝()A.男尊女卑观念瓦解B.妇女政治地位较高
C.社会开放包容的特点D.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39.三国至隋唐时期的科学技术在诸多领域取得新成果。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B.孙思邈——《千金方》——世界上
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C.唐高宗——《唐本草》——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D.僧一行一一《金刚经》——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40.西方有“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说法,中国古代也有“处处有路透长安”的谚语。这两句话蕴含的历史信息是()A.长安城的设计借鉴了罗马布局B
.长安和罗马都曾是帝国交通网络中心C.长安和罗马两地之间往来频繁D.古代商路便利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第II卷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春秋时
期,诸侯们为了争霸的需要,开始了大规模的开疆拓土活动。华夏族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政治、经济交往十分频繁。华夏族与夷狄各部之间的通婚现象十分普遍。在诸侯国霸业迭兴,势力日益发展的同时,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也经历了一个大规模的融合过程。——摘编自许兆昌《夏商周简史》材料二公元前
222年,秦向百越进军。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秦朝将50万罪犯谪庶到这里开垦土地,与越人杂处。秦政府又在这里修筑城、关、道路。——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材料三汉武帝听说匈奴的宿敌大月氏有报复匈奴之志,于是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希望能够形成合力夹击匈奴的军事联盟
。此后,汉与西域的通使往来十分频繁,民间商贸也得到发展。唐人诗作中,博望候(张骞)已经成为英雄主义的一种文化象征。——黎东方、王子今《黎东方讲史之续细说秦汉》(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时期民族交融的方式。(3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在岭南的统治举措与意义。(4分)(3)根据材料三,概
括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与意义。(3分)4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述了战国时的一次变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材料二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赋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到梁代,
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柘,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派田美土肥之象。材料三(北魏孝文帝)日:“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1)材料一中这次变法中
有关土地制度方面的内容是什么?这一内容体现了哪个阶层的利益?(2分)(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经济现象?请说明江南地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4分)(3)材料三反映了北魏孝文帝采取的什么重要举措?他还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3分)(4)综合以上两大改革,你认为改革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什么?(1分)历
史试题答案41.(1)战争;政治与经济交往;通婚。(3分)(2)举措:迁徙民众,修筑城、关、道路。意义:促进了岭南地区的开发,便利了岭南地区与中原的联系。(4分)(3)目的: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意义: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沟通了中
外之间的贸易网络;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治。(3分)42.(1)国家承认土地私有(答成封建土地私有制或废井田开阡陌均可得分);新兴地主阶级(2分)(2)现象: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原因:魏晋时期,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统治者重视生产;北方
人民逃亡南下,为江南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4分)(3)迁都洛阳;穿汉服、说汉话、改汉姓等。(3分)(4)改革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