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解析】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第十次考试文综地理试题

PDF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3 页
  • 大小 293.780 KB
  • 2024-09-08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精准解析】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第十次考试文综地理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精准解析】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第十次考试文综地理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精准解析】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第十次考试文综地理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0 已有1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3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精准解析】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第十次考试文综地理试题.pdf,共(13)页,293.78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c13fd19fead51f17586cbe83e3f8161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南阳一中2020年春期高三第十次考文科综合第Ⅰ卷(共14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公元641年,造纸术随文成公主进藏传入藏区,但造纸术传入的前几年却在这雪域高原“水土不服”。经探索实践,造纸术与

藏区的狼毒草(西藏广泛分布的草本植物,毒性较大)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藏纸工艺。狼毒纸传统的手工制作过程有11道工序:采料、泡洗、锤搗、去皮、撕料、煮料、捶打、打浆、浇造、日光晾干、掲纸,一道出错整张就会废掉.目前,狼毒纸是藏区重要经文抄写及印刷的主

要用纸。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造纸术在雪域高原“水土不服”主要指A.造纸缺乏原料B.用纸需求量小C.造纸技术门槛高D.藏区文化迥异2.藏区重要经文抄写及印刷采用狼毒纸,是由于狼毒纸A.生产量大B.保存时间长C.生产工艺独特D.平整而美观3.雪拉

村是一千多年前狼毒纸的发源地,这里的人曾经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这门手艺。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放弃,主要是由于A.原料匮乏B.制作过程对人体的危害大C.制作工艺复杂,产量低D.现代工业造纸的冲击【答案】1.A2.B3

.D【解析】【1题详解】由于华北地区与青藏高原自然条件差异很大,植被类型不同,原来在华北地区造纸用的植物,在雪域高原并没有,因此造纸缺乏原料,导致造纸术在雪域高原“水土不服”,选项A符合题意。材料信息显示,藏区需要

大量抄写经文的纸张,因此用纸需求量小不是导致“水土不服”的原因,排除B。人工造纸技术难度不大,当时已经有成熟的造纸技术,造纸术已经传入青藏高原,排除C。藏区文化并不抵制造纸术,因此藏区文化迥异并不是导致造纸术在

雪域高原“水土不服”的原因,排除D。-2-【2题详解】藏区重要经文是需要保存很久的文献,这些经文抄写及印刷采用狼毒纸,是由于狼毒纸保存时间长,选项B符合题意。狼毒纸主要是传统手工制作,且制作工艺复杂,因此生产量不大,排除A。狼毒纸的生产工艺

独特,但不是成为藏区重要经文抄写及印刷的主要用纸的原因,排除C。与现代工业造纸相比,手工制作的狼毒纸不可能更平整而美观,排除D。【3题详解】狼毒纸的原料是狼毒草,材料信息表明,狼毒草是西藏广泛分布的草本植物,因此原料

匮乏不是当地人放弃的原因,排除A。狼毒纸制作工艺比较成熟,制作过程通过工艺规避了对人体的危害,排除B。题意表明,这里的人曾经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这门手艺,因此制作工艺复杂不是当地人放弃的主要原因,排除C。雪拉

村是一千多年前狼毒纸的发源地,这里的人曾经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这门手艺。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放弃,主要是由于现代工业造纸比狼毒纸品种多、成本低,市场竞争力强,狼毒纸受到冲击,选项D。读中国出生人ロ数及出生率图,图中出生率曲线因人为原因缺失了一段,回答

下列各题。4.关于图中甲乙两点的说法,正确的是A.两点出生人口数和出生率相同,人口政策不同B.两点出生人口数相同,影响人口增长的政策不相同C.两点出生人口数和影响人口増长的政策都相同D.两点人口出生率相同,影响人口增长的政策不一样5.根据乙以后时间段出生人口数量的变化

,下列推测最可能的是A.该时期育龄人口数量变化大,导致人口出生数变化B.因为出生人口明显增长过快,国家调控人口政策改变,出生人口数量再回归正常-3-C.现行人口政策效果不明显,需要更宽松的人口政策刺激人口増长

D.受人口迁移的影响,出生人口出现明显变化【答案】4.B5.C【解析】【分析】考查人口的变化相关知识。【4题详解】甲乙这两个点出生的人口数是相同的,从图中可以看出,但是出生率无法判断,并且甲乙两个点出生人口的影响,政策是不相同的。正确答案选B,难度较小

,从图中即可看出。【5题详解】该时期人口的出生数目下降和育龄数目的变化无关,主要是人们的生育意愿发生了改变。由图中可以看出出生人口的数目明显下降,而不是增多,选项B错误。2015年之后,国家全面放开了二孩政策,但是出生人口数在2016年不增反降,这说明需要更加宽松的

人口政策来促进人口的增长,刺激人口的出生。该地区人口出生的变化和人口迁移无关,正确答案选C。ABD错误。【点睛】人口的出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经济发展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国家政策以及人们的生育意愿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

发展水平不断的提高。人们的生育观念在逐渐的发生变化,尤其是二孩政策,放开以后表现得特别明显。干旱地区土壤的湿度一般由表层向深层逐渐增加,但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在浅层土壤出现逆湿现象。某年8月,我国西北一处无人为干扰的戈壁天气

晴好。下图示意该月连续两日当地不同深度的土壤湿度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该地区土壤逆湿现象发生的主要时段是-4-A.1~6时B.6~12时C.12~18时D.18~24时7.导致10cm深度土壤湿度变化的水分来源于A.凝结水B.河流水C.生物水D.地下水8.80cm深度的土壤湿度在48小时内

变化的最可能原因是A.蒸发减弱B.气温日较差变小C.下渗累积D.蒸腾减弱【答案】6.A7.A8.C【解析】【6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土壤湿度图的判读。根据图示可知,在1-6时,该地区10cm深度土壤湿度

大于20cm深度土壤湿度,出现逆湿现象,其他时段都是随着深度增加;湿度增大,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7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土壤逆湿现象产生的原因。由于戈壁地区昼夜温差大;1-6时气温较低,空气中的水汽容易凝结,但量小,只能下渗至浅层土壤

中,因此出现逆湿现象,A正确。该地河流水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补给,白天中午至下午时分融水量大,补给量大,若与河流水有关,逆湿现象不会出现于1-6时,且河流水量大,会下渗至深层土壤中,B错误。戈壁地区植物根系较深,且越向下根系

越发达,若与生物水有关,则越向下湿度越大,不会出现逆湿现象,C错误。若受地下水影响,则土壤越深湿度越大,不会出现逆湿现象,D错误。故选A。【8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土壤湿度变化的原因。根据图示可知,80cm深度的土壤湿度在48小时内呈上升趋势

。该深度较大,受外界气温变化影响较小,蒸发量、温差变化不大,A、B错误。由于土壤上层水分是逐层向下渗透的,因此下层水分不断累积,湿度持续增大,C正确。随着时间的变化,植被的蒸腾作用在一天内会发生较大变化,因此湿度也应有大小变化,而不是持续上升,D错误。故选C。黑炭是化石燃料和生

物质在缺氧条件下热解炭化产生的表面以灰黑色为主的一类大气污染物。黑炭能在空气中随大气运动、降水等扩散,会对冰川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全球气候。下图为青藏高原及周边冰雪中黑炭含量(单位为10-9)。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9.图中虚线框内高含量黑炭带的形成,主要是因为A.油气资源开发B.交通运输发展C.牲畜粪便焚烧D.工厂废气排放10.青藏高原东南部空气中黑炭含量呈现夏低冬高的特点,原因主要是夏季A.太阳辐射强,促进了黑

炭的分解B.西风势力强,利于污染物的扩散C.气温高,利于大气层中黑炭自燃D.降水多,利于黑炭随雨水沉降到地面11.冰雪表层的黑炭会对冰川产生重要的影响,是因为其对太阳辐射A.吸收强,加速冰雪消融B.吸收弱,加速冰雪累积C.反射强、加速冰雪消融D.反射弱、加速冰雪累积

【答案】9.B10.D11.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利用能力。【9题详解】“黑炭是化石燃料和生物质在缺氧条件下热解炭化产生的表面以灰黑色为主的一类大气污染物”表明黑炭的形成主要与化石燃料的燃烧和使用有关。A.油气资源开发是以开采为主,不是以燃烧和使用为主。

故A错误。B.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运营和公路交通的发展,火车和越来越多的汽车沿主要交通干道驶入青藏地区,导致道路沿线黑炭数量增加。故B正确。C.牲畜粪便焚烧不是化石燃料的燃烧,不会产生黑炭,故C错误。D.青藏地区

工业产业活动较少,所以黑炭的主要来源不是工厂废气。故D错误。本题正确答案为B。【10题详解】“黑炭能在空气中随大气运动、降水等扩散”说明影响黑炭浓度的因素主要是风和降水。-6-A.根据材料判断,太阳辐射不是影响黑炭浓度的主要因素。故A错误。B.西风

冬季强,夏季弱,夏季青藏高原受西风影响小,故B错误。C.即使夏季气温高,大气层中黑炭也不会自燃。故C错误。D.青藏高原夏季受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影响,降水较多,利于黑炭随雨水沉降到地面。故D正确。本题正确答案为D。【11题详解

】A.与冰川相比,黑炭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较强,会使冰川表面增温,从而加速冰雪消融,故A正确。B.与冰川相比,黑炭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较强,故B错误。C.冰川反射强,黑炭反射弱,故C错误。D.冰川反射强,黑炭反射弱,黑炭的存在会使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增多,从而加速冰雪消融。本题正确答案为A。第

Ⅱ卷(共160分)二、非选择题:共160分。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135分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悬索桥又名吊桥,指的是以

通过索塔悬挂并锚固于两岸(或桥两端)的缆索作为上部结构主要承重构件的桥梁,北极圈内最大跨径悬索桥是位于挪威北方港口城市纳尔维克市的哈罗格兰德犬桥(下图),该桥全长1533米,跨越350m水深的峡湾,主跨为1145m,大桥主要由中国某公司承建

,其设备及结构件严格按照欧洲标准与挪威标准设计建造,全桥钢结构重量超过1.5万吨,其中1.1万吨的钢结构构件是由中国四个厂家生产,分装130个集装箱,顺利及时运达指定地点并进行了安装,2018年12月9日正式建成通车。-7-(1)分析中国企业在参与大桥钢结构生

产和建设中应考虑的气候条件。(2)分析该大桥设计成跨径悬索桥而没有设计成桥墩支撑的梁式桥的主要原因。(3)确定该大桥设备及结构件由中国运往挪威最合理的运输方式,并说明理由。(4)简述该项目对中国桥梁建设企业的意义。【答案】(1)地处北极圈内,冬季气温低,极端温

度差异大;受西风和峡湾地形的影响,大风天气多;受西北风和北大西洋暖流影响,雨雪天气多。(2)峡湾海水深度大,建设桥墩难度大(成本高);悬索桥跨度大、距海面高,利于船舶通行;桥梁建设技术水平提高,建筑材料质

量提升;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凸显悬索桥与当地自然环境和谐统一。(3)海运(集装箱海运)。两国均为沿海国家,海运便利;海运成本低,适合运输大宗货物(集装箱海运便于装卸)。(4)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获得经济效益;积累高纬度地区桥梁的建设经验;学习发达国家质量和安全管理标准;

提高国际知名度,提升国际竞争力(品牌影响力)。(答对4点即可)【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交通线建设的不利条件和意义等相关知识。【详解】(1)主要结合该地的纬度位置,从气温、风力等角度作答。根据纬度可知,哈罗格兰德大桥位于北极圈以内,纬度高

,气候寒冷;桥梁所在地为峡湾,存在着狭管效应,且位于西风带内,所以多大风天气;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多雨雪天气。(2)本题考查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结合材料信息,主要从水深、桥梁跨度、航运、技术水平等角度作答。据材料信息,该桥全长1

533米,跨越350m水深的峡湾,建设桥墩的难度大;与梁式桥相比,悬索桥跨度大,而且高度高,对船舶航行影响小,利于船舶通航;设备和结构件符合欧洲标准与挪威标准,建筑材料质量好,桥梁建设水平高。(3)本题考查运输方式的

选择。从中国运出的钢结构重达1.1万吨,而且使用了130个集装-8-箱,说明货物体积大,重量大,而且挪威与中国之间距离远,均临海,海运便利,而且海运运价低,因此,选择海运。(4)该项目对中国桥梁建设企业的意义,可以从经济、经验、技术、知名度等角度作答。据材料

可知,该项目建设中,结构件由中国企业生产,所以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获得经济效益;通过该工程的建设,可以积累在高纬度地区建设桥梁的经验;可以学习发达国家的技术;提高企业的知名度等。13.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抚远市是素有“

华夏东极”菱誉。抚远市森林覆盖率高,湿地面积达300万公顷。下面左图是2019年11月11日8时(北京时间)东北亚局部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天气形势图。图中天气系统移动速度约10千米/小时。材料二:抚远是“大马哈鱼之乡”,此鱼属冷水性鱼类,主要分布在

北太平洋水域(35°N以北)。每当夏秋产卵季节(水温5~7℃),大马哈鱼历时三个多月,从海洋游到黑龙江,溯江而上,到达抚远产卵,不久便死去成为在的次年早春孵出的小大马哈鱼的营养食物,随后小大马哈鱼又顺江而下来到海洋享受成长的快乐。(1)运用地球运动

的知识对抚远市素有“华夏东极”美誉作出合理的解释。(2)指出抚远市此时刻所处的锋面系统位置类型并推测未来24小时的天气变化情况。(3)分析夏秋季节大马哈鱼能洄游并产卵的原因。(4)概括东极抚远成“大马哈鱼故乡”的自然环境条件?【答案】(1)由于地球由西向东自转,越往东,太阳升

起的时刻越早,地方时越早,抚远地处我国最东端,是我国地方时最早的地方,成为我国大陆上见到日出最早的城市,故有“华夏东极”之称。-9-(2)天气系统位置:位于冷锋天气系统的东部或锋面气旋的东部。变化情况:

风力增大,气温下降,出现阴雨或雨雪。(3)雨季,河流的径流量大,鄂克次克海附近水域多淡水注入,有利于大马哈鱼洄游;纬度高,水温较低(5~7℃)适合冷性的大马哈鱼产卵。(4)抚远正好地处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松花江交汇处,河床开阔适合产卵;森林覆盖率更,湿地宽广,水质

好;黑龙江水域地处北纬50度附近,水温适合冷水性鱼类生长;大马哈鱼死后为鱼苗提供丰富饵料;早春气温低,其它鱼类少,成长环境安全。【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天气、气候及渔业区位条件的相关知识。【详解】(1)根据地球运动的规律: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纬度地

区,越往东,太阳升起的时刻越早,地方时越早。据图示经度可知,抚远市位于东经133度多,地处我国领土的最东端,是我国地方时最早的地方,成为我国大陆上见到日出最早的城市,故有“华夏东极”之称。(2)读图可知,抚远市西侧有冷锋锋面系统,所以

抚远市位于冷锋天气系统的东部或锋面气旋的东部。北半球的锋面气旋其水平气流呈逆时针旋转,未来24小时,抚远市将受冷锋影响,会出现风力增大,气温下降,阴雨或雨雪天气。(3)要从适合大马哈鱼产卵的条件进行分析:一是

能逆流溯江而上产卵,是因为夏秋季节为雨季,降水多,河流径流量大,鄂克次克海附近水域多淡水注入,所以,有利于大马哈鱼溯江而上;二是要水温较低(5~7℃)的条件:因为当地纬度较高,水温较低(5~7℃)适合冷性的大马哈鱼产卵。(4)据材料一可知,抚远市森林

覆盖率高,湿地面积达300万公顷,说明抚远市生态环境好污染少,水质好,有利于大马哈鱼生长繁殖;据材料二可知:大马哈鱼属冷水性鱼类,读图可知抚远地处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松花江交汇处,所处纬度较高(北纬50度附近

),水温低,适宜大马哈鱼生长繁殖;而且三江交汇,河床宽广适合产卵;而且大马哈鱼到达抚远产卵后死去,为次年早春孵出的小大马哈鱼的提供营养食物;抚远纬度高,早春气温低,其它鱼类少,成长环境安全,所以东极抚远成“大马哈鱼故乡”。答题时,可以结合抚远的自然环境条件从

水温、水质、水域面积、食物等方面进行分析。【点睛】分析渔业区位条件时,要注意结合鱼类的生活习性,结合区域自然环境条件,从材料中挖掘信息,力求多角度作答。-10-(二)选考题:共25分。考生从2道地理题、3

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14.[地理一选修3:旅游地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打卡式旅游”,就是以到达旅游景点为目的,在不同热点景点之间快速穿梭,进行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并拍下图片、

视频发到网上,随时记录旅游过程。90后、00后是网红打卡旅游的主力军。2019年10月4日,杭州一个叫“立马回头”的公交站吸引无数游客打卡。一名游客直呼“我也想回头,但是回不了了”。(1)分析当前打卡式旅游盛行的主要客观因素。(

2)说明该旅游形式在旅游体验上存在的不足。【答案】(1)旅行尤其是团队旅游时间不足;热点景区拥挤;景点旅游价值不足。(2)旅游时间短,缺乏深度体验,难以感受旅游本身的价值;旅行节奏快,易疲劳,难以起到放松的效果;加剧景点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恶

化旅游体验;为满足虚荣心、好奇心态,耗费大量时间、财力成本。【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因素及存在问题。【详解】(1)由材料可知,“打卡式旅游”,是以到达旅游景点为目的,在不同热点景点之间

快速穿梭,并拍下图片、视频发到网上,随时记录旅游过程。其客观原因是:90后、00后学习生活紧张,节奏快,旅游时间不足;而且出游时间集中,导致热点景区拥挤;景点数量猛增,但游览价值不高,所以导致走马观花式的旅游盛行。(2)据材料可知,“打卡式旅游”是走马观花式的旅游,

游览时间短,很难真正领略一个地方的文化底蕴,很难真正领会一个景点的内涵,缺乏深度体验,难以感受旅游本身的价值;“打卡式旅游”要在不同热点景点之间快速穿梭,旅行节奏快,易疲劳,难以起到休闲放松的旅游效果;“打卡式旅游”的

主力军是90后、00后,旅游时间不足,出游时间集中,加剧-11-景点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恶化旅游体验;为了拍下图片、视频发到网上,满足虚荣心、好奇心态,耗费大量时间、财力成本等。15.【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黄花刺病(下图)为一年生草本植物,以

其鲜艳的黄色花朵和满身的刺而得名,是有严重危害的有毒植物。黄花刺茄原产于墨西哥北部和美国西南部,以抢占其他植物的阳光、养料和水分作为生存的基础,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强,被世界各国列为入侵物种。我国于1982年在辽宁省首次发现该物种,后续十几年间,吉林省、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相继发现

了该物种。结合材料分析黄花刺茄入侵对当地的危害,并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答案】危害:适应能力强,挤占当地物种生存空间;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减少生物多样性;紧殖能力强,难以清除;植株和果实有毒,易对当地动物及人类产生危害,甚至威胁生命安全。(任答其中2点,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防治

措施:人工拔除;生物防治;农药防治;强化检疫检验,切断入侵途径;开展物种调查,防范物种入侵;加强区域合作,共同治理生物入侵。(任答其中3点,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解析】【分析】本題以黄花刺茄生物入侵为背景,考查环境问题的危害及防治措施,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

运用地理知识、论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12-【详解】根据材料信息,黄花刺茄是有严重危害的有毒植物,故其入侵当地易对当地动物及人类产生危害,甚至威胁生命安全。另外,黄花刺茄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强,占其他植物的阳光、养料和水分,故挤占当地物种生存空间;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减少生物多样性;紧

殖能力强,难以清除。针对物种入侵可采取的有效防治措施具体有人工拔除;生物防治;农药防治;强化检疫检验,切断入侵途径;开展物种调查,防范物种入侵;加强区域合作,共同治理生物入侵。-13-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63103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