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安徽省芜湖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诊断测试历史试题 .docx,共(7)页,94.203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c04f22e9684896b7bec0fbe03c56a5c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芜湖一中2021级第一次阶段性诊断测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著名史学家苏秉琦先生指出,中国农业起源具有“满天星斗”的特点,以下项中最能印证该观点的是()A.遗址已发现采集和猎取食物的遗迹B.除了黍、粟、水稻外,起源于战国的粮食作物还有
稷、大豆等C.在浙江余姚河姆渡的考古发掘中,发现存在的大量稻谷的遗存D.陕西半坡遗址、浙江河渡遗址等地都发现了人工栽培水稻的遗存2.著名历史学家王国维在谈到中国古代早期形态时说:“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他意在强调古代早期政治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B.
以血缘关系构建国家政治结构C.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高度集中D.以宗法关系为基本特征3.有学者认为井田制“必须实行于浅耕农业时代,以浅耕农业,不至因用力多寡而影响收获量的悬殊。若在精耕时代,则沟洫灌溉之利及用力多寡皆足以影响收获的丰歉”。提出这种
观点的理由是A.井田制是一种国有土地制度B.井田授予各级贵族世代享用C.农民缺乏耕作公田的积极性D.铁犁牛耕促进了公田的开垦4.战国时期的赵国“易胡服,习骑射”,一举扭转了赵国被动挨打的局面;南北朝时期,北魏素文帝实行汉化改革,史称“斯文郁然,比隆周汉”。这两次改革的
共同之处体现在()A.源于争霸需要B.侧重移风易俗C.完成政权汉化D.实现富国强兵5.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下面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示意图,从图中能够得出的结论是的①国家分裂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②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③民
族交融是这一时期的主要内容④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但北方优势明显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6.历代职官制度的演进,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表所列秦、元、明、清四朝职官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①理藩院尚书
、军机大臣、水师提督②丞相、御史大夫、郡守③大学士、内阁首辅、锦衣卫指挥使④监察御史、宣政院使、福建行省右丞A.①③②④B.②④③①C.③①②④D.④②①③7.制作层级结构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图反映的层级结构存在于()A.唐朝B.元朝C.明朝D.清朝8.新文化运动的参与者们认为,中
国政治之腐败与黑暗,根本上就在于国民没有觉悟,因此没有参与政治的愿望与能力。要有真共和,就必须打破条条框框,就要以民主和科学为准绳,将政党政治发展为国民政治。可见,新文化运动参与者意在A.大力批驳西方国家的政党政治B.强调思想解放的重要性C.宣扬中国缺乏民主政治的土壤D.
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9.2019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我们对于五四的理解各不相同,但是它的意义和地位都是不可撼动的。五四运动前、传入中国的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工团主义、国家主义、自由主义思想都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五四运动后,先进的知识分子大多汇集到社会主义的旗帜下来,材料表明五四运动意义在于A.影响了国人救国方案的选择B.加快革命领导力量的改变C.推动了国民民族意识的觉醒D.促进了思想多元化的探索10.下表为中共中央及相关组织颁发的部分文件。这些文件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1935年1月《关于进遵义城口号
和八项注意通令》《关于争取少数民族的指示》《总政治部关于地方工作的指示信》1935年8月《中国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1935年11月《中央关于发展陕甘游击战争的决定》1936年7月《中央关于土地政策的指示》
1936年11月《中央关于青年工作的决定》A.完成革命中心转移B.高度重视群众工作C.将武装斗争与土地革命相结合D.倡导革命统一战线11.解放战争期间,随着战局的发展变化和解放区的日益扩大,中国共产党在政权建设上采取设置行政区的办法,设立的行政区的名称有()①军政委员会②人民
政府③苏维埃政府④革命委员会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12.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决定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改为《中的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以避免同国家权力机关所通过的具有强制性法律效力的“法”和“条
例’’相混淆。这反映了当时A.人民政协的职能面临转变B.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出现曲折C.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创建D.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已经结束13.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干出了一片新天地。如图所示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处应填入的合适内容是A
.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B.实施乡村振兴战略C.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D.深化国资国企改革14.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这样定义“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
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这句话揭示了A.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一系列成就根源B.社会主义的本质以及发展经济的手段C.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深入的必要性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生命力所在15.公元前5世纪,雅典的一些将军在军饷不足
时,会在未得到公民大会允许的情况下请求雅典盟友的支持。这种行为常常受到公民大会的攻击,有些公民表示,“军事指挥官们觉得他们自己就是法律”。由此可见,在当时的雅典()A.外部势力影响政治决策B.公民大会主导城邦事务C独裁统治破坏法律传统D
.权力滥用导致政局动荡16.罗马共和国初期,罗马城建设缓慢,建设活动由元老院委托监察官、承建商招标并由国库出资;共和国后期,罗马城建设加快、造价加大,个人出资的建设方式逐渐兴起,凯撒曾出巨资购地新建广场、扩建元老院会堂等。这些变化
()A.说明罗马建筑风格渐趋奢华B.促进民主共和精神广泛传播C.体现罗马城政治地位的提升D.利于推动罗马政治体制转变17.公元800年,教皇利奥三世在圣彼得大教堂为查理曼加冕,参加仪式的教徒高呼“上帝以西罗马皇帝的
金冠授予查理,查理就是伟大的、和平的罗马皇帝和罗马教皇的保护人!”这一事件预示着()A.罗马帝国的分裂B.西欧社会的统一的.C.教权王权的矛盾D.世俗力量的消亡18.中世纪“君主保护市民们不受频繁的战争和封建主任意征收的苛捐杂税的侵害,而市民们则向君主提供财政支援作为报答。”上述现象()A.有助于
欧洲的社会转型B.说明市民成为封建统治的基础C.是封建等级制的重要体现D.体现了封君封臣制下的契约关系19.1215年6月颁布的《大宪章》规定:国王不得随意征税叫要确立相关法定程序;国王不得任意逮捕或监禁任何自由人或没收其财产。这反映了《大宪章》()A.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B.保护了公民的
基本人权C.取消了国王的征税权D.奠定了英国宪政的基础20.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行使立法权;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总统由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可在参议院同意条件下解散众议院;内阁由总统任命,但对议会负责。总统的命令须经内
阁各部部长副署。这样的政体设计体现了()A自由平等原则B.法律至上原则C.分权制衡原则D.人民主权原则二、材料题(21题26分,22题24分,共40分)21.民族问题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
者一贯重视处理民族关系。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造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秦汉时期的最高统治者,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
、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并构筑了统一的制度文化。秦汉时期的思想家也全力以赴地弘扬“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材料二唐太宗贞观十二年(638年),松赞干布率吐蕃大军进攻大唐边城松州(今四川松
潘),……于是派侯君集督率领大军讨伐,大败吐蕃于松州城下。松赞干布退兵,再派使臣求婚。……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文成公主的入藏,不仅保证了唐蕃间在政治上的长久友好关系,还将大唐的音乐、茶文化和医药典籍等
传入了吐蕃。吐蕃文化中的马球运动、装束方式等也传入了大唐,为中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张继文《从现存若干文物文献看文成公主入蕃对唐蕃经济文化的影响》材料三迁居洛阳的鲜卑族人,经过三十年,大体上已经汉化。一个统治民族仅仅经过三十年时间,就与被统治民族相融合,不能不说是
孝文帝汉化政策的极大成功。——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材料四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进步的现象。特别是那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原汉.族的少数民族,一旦走进黄河流域这个汉文化的摇篮,他们就终究要融入这个汪洋大海之中。——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完成下列要求:(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汉文
化蕴涵的时代精神及作用。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构筑统一的制度文化”而采取的政治、经济及文化措施。(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太宗对吐蕃采取的主要措施以及文成公主入藏的积极意义。(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表现
。(4)你是如何认识材料四的观点的?22.【近代中国的法制建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02年沈家本被清廷任命为修订法律大臣,他力主“变法图强”,近可以收回治外法权,远可以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他确定了以“参考古今,博稽中外”为修律指导思想,起草新式法律《刑事
民事诉讼法》、《大清商律草案》、《国籍条例》等,基本建立了中国近代法律体系。由他制定的《破产律》完全抄自日本破产法,但与当时经济发展水平和运行机制产生严重抵牾而流于具文。晚清政治改良的最终失败,使修律与司法改革未能达到预
期结果,但却推动了近代法律的转型发展。——摘编自张普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法律转型》材料二在总统之外复设总理,是为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的标志。但规定的责任内阁制并不完备,其要害在于改制之后,未能确定总统府与国务院款为最高行政中枢。由于总统府和国务院都被赋予了相当的行政权,而《临时约法》
又“并未说明内阁是对总统或是对议会承担责任”,于是导致了一国之内同时具有两个行政中枢的二元化政体格局。…从民初政治的实践上看,斯时真可谓政争不断。——杨天宏《论<临时约法>对民国政体的设计规划》材料三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颁布的宪法或宪法性质文件时间宪法名称核心内容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
和国宪法大纲》确认实行工农兵民主专政和苏维埃政权组织形式1941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按照“三三制”组织抗日民主政权1946年《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边区实行人民代表会议,保障人民各项权利(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修律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2)根基材料二,结合所学知
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出台的背景,概括它在制度设计上存在的不足之处?(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法制建设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