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docx,共(11)页,53.812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be7d812d9c62de79ab875d2f764261b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成都市成外2021-2022上期高二入学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25分)(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材料一时隔8年,那个写《活着》的余华又活了!他的长篇新作《文城》将由新经典•北京十月文艺出版
社出版。《文城》继续在人生、命运、时代等余华曾深刻挖掘的主题上求索,书写一个人在命运浪涛里的寻找,以及一群人在时代洪流中的选择。在溪镇人最初的印象里,林祥福是一个身上披戴雪花,头发和胡子遮住脸庞的男人,有着垂柳似的谦卑和田地般的沉默寡言。哪怕后来成了万亩荡和木器社的主人,他身上
的谦卑和沉默依旧没有变。他的过去和一座谜一样的城联系在了一起,没人知道他为什么要找一个不存在的地方。他原本不属于这里,他的家乡在遥远的北方。为了一个承诺他将自己连根拔起,漂泊至此。往后的日子,他见识过温暖赤诚的心,也见识过冰冷无情的血。最终他徒劳无
获,但许多人的牵挂和眼泪都留在了他身上。自1990年代《活着》出版以来,从张艺谋改编同名电影,将福贵的经历搬上荧幕,到易烊千玺手写读后感,“随着福贵走在洒满盐的路上”,一代代读者,不分老幼,不分城乡,一遍遍读他的作品,从小说中看到现实,在感动中获得力量。《活着》让每个
读过福贵故事的人都相信,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透过《文城》,读者也将在那个熟悉的余华身上,窥见他令人耳目一新的一面。余华曾这样谈写作:“一个梦,让一个记忆回来了,然后一切都变了。”也许正是因此,他的许多小说都在书写记忆,不管是个人的,还是集体的。在
《文城》中,余华继续追寻一段被历史记忆封存的时光,同时,他也突破以往的创作,把故事背景上溯至《活着》之前那个更残酷的清末时代。余华在讲述这段往事时,承续了民间叙事的风格,不动声色地融入魔幻色彩,从不同视角讲述了林祥福、纪小美
以及与他们相连的各色人物的爱恨悲欢、颠沛起伏,牵引出军阀混战、匪祸泛滥的时代之殇。“我只要写作,就是回家。”余华曾这样说,“我的每一次写作都让我回到南方。我现在叙述里的小镇已经是一个抽象的南方小镇了,是一个心理
的暗示,也是一个想象的归宿。”而在《文城》中,余华不仅书写熟悉与亲切的南方小镇,还描绘种着高粱玉米的黄河北边。《文城》也将见证一个我们曾熟悉的余华的回归——那个采用底层视角、关注普通人“活着”的壮美故事、
将历史和时代真正融入人物生活的余华,他是一位忠实的叙述者,也是一位耐心的聆听者。这样的余华有着独特的文学力量,能够令自身经历截然不同的读者,与他的文字产生情感上的相通与共鸣。正如他所说,“我们总是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作家那里,读到自己的感受,甚至是自己的生活。假如
文学中真的存在某些神秘的力量,我想可能就是这些。”(摘编自傅小平《余华长篇新作〈文城〉推出》)材料二这几天,一张著名作家余华在某培训机构活动中演讲《如何在中高考中写好作文》的照片,在社交媒体上热传。很多人都对此表示迷惑不解,还有人把此事直接上升到了“文学已死”的高度。余华能不能
教高考作文?以余华今时今日在中国文学界的地位,当然有资格在公开场合谈论一下高考作文。有人认为,余华是大作家,但未必了解高考作文怎么写。此类质疑不无道理,但又有些小题大做。首先,听一场演讲就能学会写作文本身就是天方夜谭
;其次,余华演讲的主旨也不是教学,而是鼓励广大考生积极面对人生的挑战,希望他们爱上文学。所以,完全没必要给余华扣上一个“文学已死”的大帽子。但余华教作文引发的争议,背后还有值得探究的真问题。在大多数人的潜意识里,余华所代表的纯文学和高考作文所代表的应试作文,评价标准并不完全一致。我们当下的作文
教学或者说语文教育,该以何种方式接纳文学,很受社会关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20年浙江省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文章辞藻华丽、引经据典,惊艳了阅卷老师,得到满分。但当被公布在互联网上后,它遭到的却是“群嘲”——这位小作者
不会“说人话”,华丽的语言之下,只有贫乏的思想。平心而论,小作者没有错,高考作文本来就是要讲技巧的;网友们也没有错,没有人喜欢无病呻吟、卖弄技巧的文章。问题出在,优秀的高考作文和优秀的文学作品,未必是重合的
。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的现实:一位能够在高考作文中获得高分的考生,可能应试技巧高超,但很可能不懂文学,也对文学没有多少兴趣。这种情况无疑是遗憾的——我们培养出了很多拥有应试技巧却未必有充足人文素养的“人才”。余华的文学造诣再高,也未必是那个适应
考试形势的教练员。余华和高考作文联系在一起,依然是一件值得欣慰的好事。社会在呼吁、政府在关心、高考在改革,这一切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们的观念——高考作文的分数,不该是人生的目标。语文和文学都需要“出圈”“破界”,互通有无,加强交
流,以人为本,放眼未来。唯有如此,才能为国家培养更多全面发展、拥有更高素养的人才。(摘编自《光明日报》李勤余《余华教作文引争议,背后的真问题是什么?》)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城》突破了《活着》民间叙事风格,融入魔幻色彩,从不同视角讲述林祥福们的爱恨悲欢、颠沛起伏以及时代之殇。B.《文城》讲述林祥福、纪小美以及与他们相连的各色人物的故事,书写历史记忆,作品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新的
突破。C.2020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辞藻华丽、引经据典,惊艳了阅卷老师,但华丽的语言之下,只有贫乏的思想。D.优秀高考作文和优秀的文学作品,未必是重合的。高考作文获高分的考生,应试技巧高超,但大多不懂文学,对文学没有兴趣。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
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过于在意高考作文分数,导致很多学生拥有应试技巧却没有充足的人文素养,这反映出当下语文教育的不足。B.语文和文学都必须“出圈”“破界”,以人为本,放眼未来,才能为国家培养更多全面发展、拥有更高素养的人才。C.读过余华小说的人,都能从小说中看到现实,在感动中获得力量
,相信生活是属于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D.两则材料都谈到了余华的影响,材料一侧重于写余华的文学力量,材料二写余华引起的对当下作文教学的思考。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作家阿来曾跟记
者说:“我可以跟你讨论任何话题,但请不要是高考作文。我没有关注。”他认为高考作文与文学创作关系不大。B.作家梁晓声认为很多高考学生只有情调,没有情怀,没有情愫,没有真情实感。有无情怀和情愫是一般的作文和好作文的区别。C.作家叶永
烈点评高考作文,觉得高考作文应该对语文起到“指挥棒”的作用,高考作文命题要大气,让语文教学走得更好。D.北大教授孔庆东对北大培文杯大赛选手说,要尊重高考作文的规矩,同时保持文学梦,两种作文都写出来,成为一代新人。4.时隔8年,余华推出了长篇新作《文城》,请简要梳理概括材料一的评论要点。
(4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文本一:三个小女孩季羡林我生平有一桩往事:一些孩子无缘无故地喜欢我,爱我;我也无缘无故地喜欢这些孩子,爱这些孩子。我同这些孩子都是邂逅相遇,我语不惊
人、貌不压众,不过是普普通通,不修边幅,常常被人误认为是学校的老工人。这样一个人而能引起天真无邪、毫无功利目的、二三岁以至十一二岁的孩子的欢心,其中道理,我解释不通,我相信,也没有别人能解释通,包括赞天地之化育的哲学家们在内。大约在50年代,我暑假回济
南探亲。我们家住西屋和北屋,南屋住的是一家姓田的木匠。他有一儿二女,小女儿名叫华子,我们把这个小名又进一步变为爱称“华华儿”。她大概只有两岁,路走不稳,走起来晃晃荡荡,两条小腿十分吃力,话也说不全。按辈分,她应该叫我“大爷”。
但是华华还发不出两个字的音,她把“大爷”简化为“爷”。一见了我,就摇摇晃晃跑了过来,满嘴“爷”“爷”不停地喊着。有时候,我在北屋睡午觉,只觉得周围鸦雀无声,恬静幽雅。猛一睁眼:一个小东西站在我的身旁,大气不出。一见我醒来,立即“爷”
“爷”叫个不停。不知道她已经等了多久了。我此时真是万感集心。有一次我出门办事,回来走到大门口,华华妈正把她抱在怀里。她说,她想试一试华华,看她怎么办。然而奇迹出现了:华华一看到我,立即用惊人的力量,从妈妈怀里挣脱
出来,举起小手,要我抱她。她妈妈说,她早就想到有这种可能,但却没有想到华华挣脱的力量竟是这样惊人地大。大家都大笑不止,然而我却在笑中想流眼泪。下面再讲吴双的故事。80年代的某一年,我应邀赴上海外国语大学去访问。我的学生吴永年教授十分热情地招待我。永年带了他的妻子和
女儿吴双来见我。吴双大概有六七岁光景,是一个秀美、文静、伶俐的小女孩。我们是第一次见面,她最初还有点腼腆,叫了一声“爷爷”以后,低下头,不敢看我。但是,我们在校园中走了没有多久,她悄悄地走过来,挽住我的右臂,扶我走路,一直偎依在我的身旁
,她爸爸妈妈都有点吃惊,有点不理解。我当然更是吃惊,更是不理解。一直等到我们参观完了图书馆和许多大楼,吴双总是寸步不离地挽住我的右臂,一直到我们不得不离开学校,不得不同吴双和她妈妈分手为止,吴双眼睛中流露出依恋又颇有一点凄凉的眼神。从此,我们就结成了相差六七十岁的忘年交。她用幼
稚但却认真秀美的小字写信给我。我给永年写信,也总忘不了吴双。我始终不知道,我有什么地方值得这样一个聪明可爱的小女孩眷恋?现在轮到未未了。未未是一个12岁的小女孩,爸爸是延边大学出版社的社长,母亲王文宏,延边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第一次见面
,我发现未未同别的年龄差不多的女孩不一样。面貌秀美,逗人喜爱,但却有点苍白;个子不矮,但却有点弱不禁风。不大说话,说话也是慢声细语。吃饭的时候,她依然是少言寡语。但是,等到出门步行回北大时,却出现了出我意料的事情。文宏拉住我的左臂搀扶着
我,未未却抢一步上前来,抓住了我的右臂来搀扶住我,并且示意她母亲放松抓我左臂的手,仿佛搀扶我是她的专利,不许别人插手。她这一举动,我确实没有想到。然而,事情既然发生——由它去吧!第二天是文宏全家回延吉的日子。
一大早,文宏就带来了未未来向我辞行。文宏是感情极为充沛的人,虽是暂时别离,她恐怕也会受不了。我口中念念有词,调动我的定力来拴住自己的感情,满面含笑,“口若悬河泻水,滔滔不绝”。然而,言者谆谆,而听者藐藐。文宏泪珠只停留在眼眶中,间或也滴下两滴。而未未却不懂什么诺言,也不会有什么定力,坐在床边上,一
语不发,泪珠仿佛断了线似的流个不停。我心里有点发慌。连忙强打精神,含泪微笑,送她母女出门。一走上门前的路,未未好像再也忍不住了,一把抓住我的胳臂,伏在我怀里,哭了起来。热泪透过了我的衬衣,透过了我的皮肤,热意一直滴到我的心头。我忍住眼泪,捧起未未的脸,说:“好孩子!不要难过!我
们还会见面的!”未未说:“爷爷!我会给你写信的!”我此时的心情,连才尚未尽的江郎也是写不出来的。我遇到了这样三个小女孩,是我平生一大乐事,一桩怪事,但是人们常说,普天之下,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可是我这“缘”何在?我这“故”又何在呢?佛
家讲因缘,我们老百姓讲“缘分”。虽然我不信佛,从来也不迷信,但是我却只能相信“缘分”了。在我走到那长满了野百合花的地方之前,这三个同我有着说不出是怎样来的缘分的小姑娘,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给我孤寂的晚年涂上点
有活力的色彩。(摘编自季羡林散文集《我这一辈子》)文本二:常读到一些散文家的论调,说什么:“散文的诀窍就在一个‘散’字。”散者,松松散散之谓也。又有人说“随笔的关键就在一个‘随’字”。随者,随随便便之谓也。有些作者自己有时也
感到单调与贫乏,想弄点新鲜花样;但由于腹笥贫瘠,读书不多,于是就生造词汇,生造句,企图以标新立异来济自己的贫乏。结果往往是,虽然自我感觉良好,可是读者偏不买你的账,奈之何哉!读这样的散文,就好像吃搀上沙子的米饭,吐又吐不出,咽又咽不下,进退两难,啼笑皆非。根据我个人多年的
玩味和体会,我发现,中国古代优秀的散文家,没有哪一个是“散”的,是“随”的,正相反,他们大都是在“意匠惨淡经营中”,简练描摹,煞费苦心,在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的选用上,狠下功夫。文章写成后,读起来虽然如行云流水,自然天成,实际上其背后蕴藏着作者的一片匠心。空口无凭,有文为证。欧阳修
的《醉翁亭记》,通篇用“也”字句,其苦心经营之迹,昭然可见。(摘编自季羡林《漫谈散文》)5.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强调了“我”与三个小女孩之间“无缘无故的爱”,突出了缘分的妙不可言和“我”对这种感情的珍视。B.华华从妈妈怀里
挣脱,举起手让“我”抱,妈妈惊异于孩子的力气之大,而“我”则因孩子对“我”的依恋而感动,两人的心理不尽相同。C.文章主要写作对象是三个小女孩,但通过对话、心理、细节等描写,读者也能够感受到“我”亲切慈爱的形象特征。D.“我”
之所以喜欢上这三个小女孩,除了彼此投缘外,还因为与她们相处的时光给“我”的晚年生活带来了很多快乐。6.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对华华的称呼由“华子”到“华华儿”“小东西”,与《故
乡》中闰土对“我”的称呼由“迅哥儿”变为“老爷”异曲同工,都体现出人物情感的变化。B.“口若悬河泻水,滔滔不绝”的典故出自《世说新语·赏誉》,后来形成三个成语“口若悬河”“一泻千里”“滔滔不绝”,用来形容人的口才好。C.“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在文中似贬
实褒,《红楼梦》描写贾宝玉的《西江月》也采取这种手法,表面是用世俗观念批判,实则是对宝玉叛逆性格的肯定。D.欧阳修《醉翁亭记》连用21个“也”,既加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抒情意味,也有助于表达作者寄情山水怡然自得的心情,使主题得到充分显现。7
.文本二中,作者认为优秀的散文大都是作家“简练描摹,煞费苦心”的结果,请以《三个小女孩》为例,分析其具体表现。(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0分)(一)文言文阅读(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小题。张孝祥,字安国,历阳乌江人。读书过一目不忘,下笔顷刻数千言。年十六,领乡书,再
举冠里选。绍兴二十四年,廷试..第一。考官已定埙①冠多士,孝祥次之。高宗读埙策皆秦桧语,于是擢孝祥第一,而埙第三。谕宰相曰:“张孝祥词翰俱美。”上之抑埙而擢孝祥也,秦桧已怒,既知孝祥乃祁之子,祁与胡寅厚,桧素憾寅。于是
风言者诬祁有反谋,系诏狱..。会桧死,魏良臣密奏散狱释罪,遂以孝祥为秘书省正字。初,孝祥登第,出汤思退之门,思退为相,擢孝祥甚峻。而思退素不喜汪澈,孝祥与澈同为馆职,澈老成重厚,而孝祥年少气锐,往往陵拂之。至是澈为御
史中丞,首劾孝祥奸不在卢杞②下,孝祥遂罢。寻除知抚州。年未三十,莅事精确,老于州县者所不及。孝宗即位,知平江府。事繁剧,孝祥剖决,庭无滞讼。属邑大姓为奸利,孝祥捕治,籍其家得谷粟数万。明年,吴中大饥,迄赖以济。张浚自蜀还朝,荐孝祥,召赴行在
。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入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上嘉之。会金再犯边,孝祥陈金之势不过欲要盟。宣谕使劾孝祥落职,罢。复集英殿修撰、知静江府,治有声绩,复以言者罢。俄起知
潭州,为政简易,时以威济之,湖南遂以无事。复待制,徙荆湖北路.安抚使。筑寸金堤,自是荆州无水患,置万盈仓以储诸漕之运。进显谟阁直学士致仕..。请祠,以疾卒,年三十八。孝宗惜之,有用才不尽之叹。孝祥俊逸,文章过
人,尤工翰墨,尝亲书奏札,高宗见之,曰:“必将名世。”(节选自《宋史·张孝祥传》有删节)(注)①埙(xūn):秦桧的孙子秦埙。②卢杞:唐朝宰相、巨奸,曾先后陷害杨炎、颜真卿等人。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
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人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B.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人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C.孝祥既
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人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D.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人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廷试又称殿试,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乡试中选者才能参与,一般由皇帝在殿廷之上亲自主持。B.诏狱,奉皇帝命令拘押犯人的监狱,一般二千石以上的高官有罪,需要皇帝下诏书才能拘捕人诏狱。C.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划
名称,宋代的路相当于现在的省,此处“路”与“烽火扬州路”的“路”同义。D.致仕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致仕的一般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官员也可自请退职,如“乞骸骨”。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孝祥才思敏捷,颇受赏识。他读书过目不忘,十六岁时,在乡
试中人围,又被乡里推荐为第一名;高宗曾称赞他的诗词必将名世。B.张孝祥治洪有方,造福百姓。他在担任荆湖北路安抚使时,组织修筑了寸金堤,去除荆州水患;又设立万盈仓来储备漕运的粮食。C.张孝祥仕途坎坷,屡遭罢官。金兵入侵时,他认为金国是想缔结盟约,被宣谕使弹劾而丢官;担任静江府知府时,又因谏官的意见
被罢。D.张孝祥年轻有为,能力出众。他担任抚州知府时,处理事情精明、准确;任平江府知府,不怕事务繁重艰巨,没有留下积压的案件。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1)俄起知潭州,为政简易,时以威济之,湖南遂以无事。(3分)译文:(2)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感慨系之矣。(3分)译文:(3)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3分)译文:(4)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3分)译文:(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13题。送王专推官赴任河中魏
野声华籍籍祖风存,况佐风流谢使君。健笔想无诗债负,漏卮①应少酒知闻。趣装剑懒从人借,谒庙香非为已焚。好对前山思节俭,夷齐②饿死舜耕耘。[注]①漏卮:底上有孔的酒器,比喻饮量极大。②夷齐:伯夷、叔齐,商末孤竹君的两位王子。商朝灭亡后,他们耻食周粟,饿
死于首阳山。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交代了王专推官承继祖风,声名显赫,现在又将要去辅佐有杰出才华的谢使君。B.颈联第一句既写出王专仓促赴任的情态,又刻画了他不修边幅、不拘小节的形象特点。C.本诗语言质朴中略带诙谐,
诗人用调侃的口吻与友人话别,更体现出二人关系的亲密。D.全诗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以叙事、议论为主,夹叙夹议,又融抒情于叙事和议论之中。1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三、识记(26分)(一)默写(20分)14.初中课文情景默写。(1)在《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苏轼自言想要重返天上,但又有所顾虑,原因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称出游时的食物都可来自山间,肥美的鱼从溪水中捕捞出,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而用泉水酿制的美酒,口味甘洌。(3)在《论语·述而》中孔子指出,即使吃粗劣的食物,枕着胳膊睡觉,也可以乐在其中;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白居易《观刈麦》中“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两句,写劳动者珍惜夏日时光,不顾劳累,也忘记了炎热。(5)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戍边将士满怀思乡
的愁苦,但未获胜利仍然不得还乡。(6)《邹忌讽齐王纳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主人公的形象之美。(7)《论语·子罕》中,孔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阐明,一个普通人,也是有
坚定志向的;要改变一个人的志向,是很困难的。(8)郦道元在《三峡》一文中引用渔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印证前文对哀猿长啸的描写。(9)《孟子·鱼我所欲也》中说,虽然一点食物即可关乎生死,但若“________
____”,饥饿的路人也不会接受;若“____________”,即便是乞丐也会拒绝。(10)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回顾汉代历史,认为亲近贤臣,疏远小人,“____________”,而亲近小人,疏远贤臣,“____________”。(二)文化
常识(6分)1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诗经》按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雅”是宗庙祭祀的乐歌;“颂”则是宫廷乐歌。B、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
帝称祖,后继者称宗。C、十二时辰制在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D、孟、仲、季表示每季月份的顺序,孟表示每季的第一个月,仲表示第二个月,季表示最后一个月,如“暮春”则是农历3月。16.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与他的儿子曹植、曹丕并称“三曹”;后人称以“三曹”、“建安七子”为核心的文风为“建安风骨”。B.王羲之,字逸少,东晋书法家,诗人,史称王右军。他的楷书作品《兰亭集
序》全文28行、324字,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C.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散文,与苏洵、苏辙并称“三苏”。D.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世称王荆公,又称王文公。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曾领导变法试图缓解北宋积
贫积弱的国情。17.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传”,传记,记叙的内容是一个人的生平事迹;基本特点为详实而典型的文字记录和朴实而形象的文学色彩。B.“记”是一种专事记录的文章体式。作为古代的
一种散文体裁,“记”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C.“赋”最早出现于汉代;它讲究文采、对仗、韵律,兼具诗歌与散文的性质,形式铺张扬厉、夸饰,有大量的描述。D.“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从唐
人歌行体的风格来看,所谓“行”,是指那些流走自然、可歌可唱的诗篇。四、语言运用与名著导读(9分)18.在下面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3分)现在流行在迈入30岁后就
说自己“已经老了”,脑子也“经常忘事儿”。不过,这只是嘴巴自作主张的说法吧?人家大脑可并不承认——英国科学家指出,人的大脑达到成人状态,要到30多岁。当我们说一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的时候,应该想想,也许真的①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英国剑桥大学的神经科学家彼得·琼斯称,研究认为人类大脑并非很快就成熟了,而是一个缓慢、循序渐进的过程,最终达到成人状态,要到人们30多岁的时候。彼得·琼斯从社会学
的层面分析了这个问题。他表示大部分国家都规定18岁就算步入成年,这或许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是可以行使投票权、饮用酒精、抵押贷款等权利,也让教育、医疗和法律系统运转顺畅。“我们真正想要说明的是,为童年转变为成年定义一
个时间点这件事,看起来越来越荒谬了。”琼斯解释说,“这个过程其实是一个缓慢的过渡,会持续30多年。”换句话说,童年与成年之间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始终走在逐渐成熟的这条路上,沿着成长的轨
道慢慢向前。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19.写出与下列说法相关的《红楼梦》中的人物。(选出其中2个填写)
(2分)①身份低微,三进大观园,因其是山野之民,对大观园中的一切感觉到新鲜,给大观园带来不少欢乐,用一个大观园之外人的眼光看贾府的兴衰。②贾府的丫头,心比天高,命如纸薄,风流灵巧招人怨,在抄检大观园中受牵连,带病被逐出大观园,最后病死在哥嫂家。③在正月十五之夜被人拐卖,好不容易
碰到可意的人,又被薛蟠霸占,后又跟黛玉学诗的人。①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20.仿照画横线的句子,从下列作品中选择三个人物,另外续写2句话,构成一组排比句。要求符合名著内容,句式基本一致,每部
作品只能选择一个人物。(4分)《红楼梦》《巴黎圣母院》《高老头》在中外的文学作品中,文学大师们刻画了许多性格复杂的人物形象。他们或可悲,或可鄙;或可笑,或可爱;或可叹,或可怜;或可敬,或可惜。正如翠翠,造化弄人的经历让人觉得可叹,而独自等待的结局又让人觉得可怜;;。五、写作(6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写作任务。7月20日,国际奥委会第138次全会上通过了一项重要决议,“更快、更高、更强”这句人们耳熟能详的奥林匹克格言,在流传一百多年后加入了“更团结”3个字。奥运精神对于每一个人而言,也有着丰富的内涵:从全红婵、杨倩的笑容
里我们看到了热爱与勤奋,从苏炳添和巩立姣的自豪里我们看到了执着与坚持,从肖若腾、中国女排的身上我看到了遗憾与不甘……这些运动竞技场上时常上演的一幕幕,而何尝不是我们的人生中必须经历的?带着奥运的余温,我们进入了新的学年,请以“让奥运之光引领我们前行”为标题,写一篇演讲稿,阐
述你对新学期的期盼与打算。要求:以议论为主。演讲稿格式。800字以上。不透露真实姓名。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