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答案.docx,共(4)页,36.722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116bcbdfba0a12f2630a91d3f65676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成都市成外2021-2022学年上期入学考试高二语文参考答案1.B2.C3.D4.(1)小说主题。余华继续在人生、命运、时代等深刻挖掘的主题上求索。(2)题材创新。突破以往的创作,把故事背景设定在前作少有着墨的清末年代,书写历
史记忆。(3)叙述特色。承续民间叙事风格,融入魔幻色彩,从不同视角讲述故事。(4)艺术效果。采用底层视角、关注普通人“活着”,将历史和时代融入人物生活,忠实叙述、耐心聆听,令读者产生共鸣,具有独特的文学力量。(4分)【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
解和分析能力。A.“突破了《活着》的民间叙事风格”错误,材料一原文表述:“突破以往的创作,把故事背景上溯至《活着》之前那个更残酷的清末时代。”余华在讲述这段往事时,“承续了民间叙事的风格”。C.“华丽的语言之下,只有贫乏的思想”错误,从文中来看,这是
互联网上“群嘲”观点。D.“应试技巧高超,但大多不懂文学,对文学没有兴趣”错误,材料二原文“可能应试技巧高超,但很可能不懂文学,也对文学没有多少兴趣。”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
余华小说……”错误,以偏概全,材料一原文:“自1990年代《活着》出版以来……从小说中看到现实,在感动中获得力量。《活着》让每个读过福贵故事的人都相信,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说的是《活
着》,不是余华的小说。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观点是讨论高考作文和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在材料最后给出的观点是“语文和文学都需要“出圈”“破界”,互通有无,加强交流,以人为本,放眼未来。”据此二者之间
既是独立,又可相互促进。A、B、C三项都割裂了两者之间的联系。D.“要尊重高考作文的规矩,同时保持文学梦,两种作文都写出来,成为一代新人”体现了该观点。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筛选和概括的能力。第二自然段开头“《文城》继续在人生、
命运、时代等余华曾深刻挖掘的主题上求索,书写一个人在命运浪涛里的寻找,以及一群人在时代洪流中的选择。”据此可以看出小说主题角度,余华继续在人生、命运、时代等深刻挖掘的主题上求索。第五自然段“在《文城》中,余华继续追寻一段被历史记忆封存的时光,同时,他也突破以
往的创作,把故事背景上溯至《活着》之前那个更残酷的清末时代。”据此可以看出,在题材创新角度,突破以往的创作,把故事背景设定在前作少有着墨的清末年代,书写历史记忆。第五自然段“余华在讲述这段往事时,承续了民间叙事的风
格,不动声色地融入魔幻色彩,从不同视角讲述了林祥福、纪小美以及与他们相连的各色人物的爱恨悲欢、颠沛起伏,牵引出军阀混战、匪祸泛滥的时代之殇。”据此可以看出在叙述特色上,余华承续民间叙事风格,融入魔幻色彩,从不同视角讲述故事。第六自然段“《文城》也将见证一个我们曾熟悉的余华
的回归——那个采用底层视角、关注普通人“活着”的壮美故事、将历史和时代真正融入人物生活的余华,他是一位忠实的叙述者,也是一位耐心的聆听者。”据此可以看出在艺术效果角度,余华采用底层视角、关注普通人“活着
”,将历史和时代融入人物生活,忠实叙述、耐心聆听,令读者产生共鸣,具有独特的文学力量。5.D解析D项,“还因为与她们相处的时光给‘我’的晚年生活带来了很多快乐”错误,无因果关系。6.答案B解析B项,“一泻千里”并非形容口才好。7答案①选材上,撷
取日常生活琐事,表达了朴素的人性之美。②人物刻画上,以简洁的对话,细节性的动作、心理描写为主,真实感人。③语言表达上,叙述简洁流畅,自然朴实,又饱含深情。8.B9.A“乡试中选者才能参与”错,会试中选者才能参与。10.A“诗词必将名世”错
,高宗称赞必将名世的是张孝祥其人。11.(1)不久张孝祥被起用担任潭州知州,处理政事简明易行,有时用威力辅助治理,湖南于是因此平安无事。(2)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了。(3)哀叹我们的一生十分短暂,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遨游各地,与
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4)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加粗且下划线字体部分各1分,共3分)【文言文参考译文】参考译文:张孝样,字安国,历阳乌江人。他读
书过目不忘,下笔顷刻数千字。十六岁时,张孝祥在乡试中入围,又被乡里推荐为第一名。绍兴ニ十四年,张孝祥参加廷试获得第一名。考官已定下秦埙在读书人中第一,张孝祥第二。高宗读了秦的对策都是秦桧所说过的话,于是把张孝祥提拔为第一名
,而秦埙为第三名。皇上告诉宰相说“张孝样诗词、文笔都很美。”皇上抑制秦埙而提拔张孝祥,秦桧已经很不高兴了,后来又知道张孝祥是张祁的儿子,张祁与胡寅关系密切,秦桧一向怨恨胡寅。于是暗示谏官诬陷张祁有造反的企图,(张孝样被牵连)由皇上下诏关进监狱。恰逢秦桧死去,魏良臣私下奏请皇上为张孝样
解除监禁洗脱罪名,于是任命张孝祥为秘书正字。当初,张孝祥考中进士,出自汤思退门下,汤思退为宰相,对张孝祥大力提拔。汤思退一向不喜欢汪澈,张孝样与汪澈一同任馆职,汪澈老成持重,而张孝祥年少气盛,往往凌驾在他之上不顺从他。等到汪激担任御史中丞时,他首先弹効张孝祥好邪程度不亚于卢杞,张孝祥
于是被罢官。不久张孝样任抚州知府。他年纪不到三十,处理事情很精明、准确,州县中很老练的人也比不上他。孝宗即位后,张孝祥担任平江府知府之职。事务繁重艰巨,张孝祥一一加以分析解决,知府庭上没有滞留的案件。平江
府所属县中的大姓违法获取暴利,张孝样派人逮捕他们并加以处理,没收他们的家产,得到几万斛粮食。第二年,吴中发生大的饥荒,一直靠这些粮食来赈济百姓。张浚从蜀地回到朝廷,向皇上推荐张孝祥,皇上召张孝祥前往行在(杭州)。张孝样己经被汤思退所赏识,等到他被张浚推荐,汤思退感到不悦。张孝祥进宫回
答皇上的问题,于是陈述:“二位宰相应当同心协力,以辅佐皇上完成恢复国家的大任。”皇上赞扬了他。遇金人再次入侵边境,张孝祥陈述金的目的不过是想结盟约。宣谕使弹効张孝祥使之失去职位,被罢黜。张孝样复职为集英殿修撰、静江府知府,他治理有声誉功绩,又因为谏官的意见被罢。不久张孝祥被起用担任潭州
知州,处理政事简明易行,有时用成力辅助治理,湖南于是因此平安无事。张孝祥又等待诏命,改任荆湖北路安抚使。他组织修筑了寸金堤,从此荆州没有洪水之患,又设立万盈仓来储备各地转运的粮食。张孝样在显谟阁直学士职位上致仕。张孝祥请求担任管理
祠观的闲职,后因病死去,终年三十八岁。孝宗感到十分惋惜,有用才不尽的感触。张孝祥才智出众,文章水平超过一般的人,尤其擅长书法,曾亲自书写奏札,高宗看了后说:“他将来一定闻名于世。”12.B(“仓促赴任,不修边幅、不拘小节”错)13.①对友人名声和才华
的赞美之情。“声华籍籍”写王专声名显赫,“健笔”“无诗债”写他才思敏捷。②对友人不舍的惜别之情。诗人写朋友离开后会少了自己这样的酒友,表达不舍之情。③对友人心怀百姓的赞扬之情。王专入庙焚香,却并非为自己祈福,说明他心系百姓。④对友人的劝勉之情。告诫友人到任后仍要保持节俭的作风,
勉励他要像舜帝一样勤于劳作。(6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诗歌注释:推官:是古代官名。相当于现在的二把手官职。唐朝始置,节度使、观察使、团练使、防御使、采访处置使下皆设一员,位次于判官、掌书记,掌推勾狱讼之事。五代沿袭唐制。宋朝时三司下各部每部设一员,主管各案公事;开封府所属设左、右厅,每厅推官
各一员,分日轮流审判案件;临安府设节度推官、观察推官各一员;诸州幕职中亦有节度、观察推官。金朝时推官始为地方正式职官,品秩为从六品或正七品。声华:美好的名声。籍籍:形容名声盛大。诗债:答应了别人的要求写诗但还未写的亏欠。漏巵:同“漏
卮”,底有孔的酒器,比喻酒量极大。酒知:酒友。趣装:速整行装。比喻急于赶路。夷齐:伯夷、叔齐。这里用了不食周粟的掌故。两人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位王子。商亡后,耻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上。赏析:本首诗是一首典型的送别诗。首联通过写继承祖风,声名赫赫,赞扬了王专的名
声。记叙将要去河中辅佐有才华的谢使君,衬托了他的才华。颔联直接用“健笔“”无诗债”来继续赞美王专有很高的才华。又写王专酒量很大,悬想喝酒时会缺少我这个酒友,移情于人,表达对朋友离开的依依不舍之情。颈联写王专快速整理行装,匆忙赶路,下句写拜香并不是为了自己,表达了来写他急于政
务,心系一方百姓。尾联劝慰朋友要到任后保持节俭的风尚、像伯夷叔齐那样的气节,又要像舜帝一样勤于耕耘劳作。全诗语言质朴,感情浓郁,既有赞扬、不舍之情,又有劝慰之意。14默写:(1)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2)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3)不义而富
且贵于我如浮云(4)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5)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6)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7)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8)巴东三峡巫峽长,猿鸣三声泪沾裳(9)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10)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此后汉所以倾颓也15.A“雅”是宫廷乐歌;“颂”则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16.B《兰亭集序》不是楷书作品,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17.C“赋”最早出现在春秋诸子散文中,叫"短赋"。18.①他的大脑还没发育完全②并不是确切的生理上的“成年”③并没有明显的分界线19【答案】①刘姥姥②晴雯③香菱(英莲)20【答案】本题要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考虑。分析
例句,写出选取作品中的人物,然后写对人物经历、结局的态度。态度主要为“或可悲,或可鄙;或可笑,或可爱;或可叹,或可怜;或可敬,或可惜”。例:正如晴雯,磊落反抗的个性让人觉得可叹,含恨而终的结局又让人觉得可怜;卡
西莫多感恩英勇的行为让人可敬,以身殉情的结局令人可惜。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