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甘肃省兰州市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docx,共(12)页,47.42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be35c74cff61b2240afc58bb7ba8daf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西北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高一历史命题人:华佳审题人:易自国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3分,共75分)1.“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
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B.实行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制度C.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D.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夏朝设
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可知,夏商周设置的官员职位,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官员,是执政者,具有双重的身份地位,说明夏商周都实行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制度,B项正确;按照血缘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力,是西
周宗法制的表现,排除A项;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是商朝的内外服及西周的分封制,排除C项;国家和家族通过宗法制密切结合,夏和商宗法制尚未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2.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
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东方大藩。”这表明A.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B.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C.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D.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由“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
方大藩”可以得出,西周建立之后,其分封的诸侯国主要有功臣和宗室贵戚统领,故选D;当时是贵族政治体制,故A不符合史实;题干说到的诸侯国不是以素养作为依据的,而且也不是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故排除B;分封制不是构建的国家垂直管理地方的形
式,故C也不符合史实。点睛:概念学习和理解是历史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有些题目就是在偷换概念,考生如果不是很熟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很难做对,在考题选项设计中的偷换概念中导致理解失误而丢分。还有的题涉及的是几个概念的区分和准确理解,只有把握每个概念的具为体含义才可以,这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
就深入理解才能做对。这一题实际上是考查分封制的概念理解及其阶段特征。3.先秦时期,有思想家提出:“故尚贤使能,则主尊下安;贵贱有等,则令行而不流;亲疏有分,则施行而不悖;长幼有序,则事业捷成而有所休。”这些主张A.强调了君主集权的重要意义B.代表了没落奴隶主贵
族利益C.蕴含了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D.体现了国家治理的现实需求【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主尊下安”“贵贱有等”“长幼有序”强调的是尊卑有别、贵贱有等、长幼有序可以使家安、令达、事业有成,根据所学知识
可知,该句话出自《荀子•君子篇》,属于荀子的主张,针对当时社会动荡的现状而提出的治理方案,D正确;A是法家思想主张,排除;荀子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B排除;材料与民本思想无关,C排除。故选D。4.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
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A.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B.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C.都阐释了各自“和谐”思想D.都主张“礼”、“法”并用【答案】C【解析】【详解】题中所列举的诸子各家的观点主张,是他们对待社会问题、处
理人际关系时的实用性观点。这些观点包含的侧重点和方法虽然各不相同,但都体现出了他们追求和谐、期待治世的愿望。故选C;A是儒家观点,不能体现共同点,排除;B是道家观点,排除;D是荀子观点,排除。5.秦朝建之后,又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设置
了九原郡,修筑长城和“直道";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在岭南置郡实施军事镇守和行政管埋。秦朝上述举措()A.有利于在边疆推行管理政策B.扩大了统一国家的规模C.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治理方式D.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秦
朝南征北战,将河套地区、岭南地区纳入疆域范围,扩大了统一国家的规模,B项正确;应该说把这些地区纳入版图,有利于加强对这些地方的管理控制,但并没有说在此推行边疆管理政策,这些地区与中原一样都是郡县制杜,排除A项;因俗而治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项;秦朝确立后就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排除D项。故选
B项。的6.“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不师古,始罢侯置守。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官,又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设郡守、郡尉、县令等以统地方。”材料主要表明秦朝()A.等级制度日趋固化B.监察体制正式
形成C.创立官僚政治体制D.郡国并行体制终结【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大意是秦朝统一全国后,建立皇帝制度和立百官之制,没有效法以往朝代的制度,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中央确立三公九卿制度,承相总领百官,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太
尉掌管军事,地方推行郡县制,设郡守、郡尉和县令等管辖地方,郡县制的确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这表明秦朝创立了官僚政治体制,C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等级制度,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体制,不仅仅是监察
制度的建立,排除B项;郡国并行制度是在汉初推行,材料没有体现郡国并行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7.两汉时期,政府虽多次严禁百姓私自为血亲复仇,但这一行为却屡禁不止。官员在审理这类案件时,也往往对血亲复仇者宽大处理,甚至予以褒扬。这说明两汉时期A.官员没有法律
意识B.社会矛盾尖锐C.儒家伦理观念强化D.中央集权削弱【答案】C【解析】【详解】两汉时期,血亲复仇屡禁不止,官员甚至予以褒扬。这说明两汉时期儒家伦理观念影响到司法审判,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官员没有法律意识,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说的是血亲复
仇屡禁不止,不是社会矛盾尖锐,故B项错误;材料和中央集权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8.东汉末年为了对抗农民起义,出现了许多“坞堡”。坞堡是豪强地主以血缘和地域为载体,以宗族与乡里为纽带而形成的武装组织,且耕且战,自保自存。
这一组织()A.是政府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B.加强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因素D.有利于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答案】C【解析】【详解】坞堡是由豪强地主招聚闾里乡亲,由归附者(
难民)或荫附者(永嘉乱后的流民)进行生产,“且耕且战,自保自存”,自给自足性强,C项正确;坞堡的发展与汉末的战乱有关,非政府重农抑商的结果,排除A项;坞堡是豪强地主与国家争夺农民,不利于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B项;坞堡作为拥有独立的军事、经济的社
会组织,会威胁到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C项。9.北魏孝文帝下诏:“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该诏书()A.沿袭了鲜卑习俗B.促进了南北统一C.推动了民族交融D.导致了平城迁都【答案】C【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孝文帝试图利用“五德终始说”来宣传王朝的正统性,通过改汉姓来推动民族融合,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鲜卑族的汉化,排除A项;北魏并未实现南北统一,排除B项;材料与迁都平城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0.唐代长安城生活融合了西域的风尚,服饰、饮食、娱乐等皆受
到影响。其中,贞观年间长安城社会生活深受西域影响的主要原因是()A.唐朝政府设置了安西都护府B.唐朝政府在六部下设鸿胪寺C.唐太宗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D.唐朝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唐太宗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长安城社会生活深受西域影响,是唐朝实行兼收并蓄的方针的结果,C项正确;安西都护府是唐朝在西域的最高政治军事机构,与长安城社会生活深受西域影响无关,排除A项;唐朝鸿胪寺掌接待外国使者等事务,与长安城社会生活深受西域影响
没有因果关系,排除B项;唐朝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与长安城社会生活深受西域影响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1.隋朝修建的大运河,大大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朝时期,大运河成为“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赋以存立”
的唐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运输方式C.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的统一稳定【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在隋唐时期,大运河沟通南北社会
经济文化的联系,促进了国家统一和稳定。D项正确;材料没有与世界比较修建运河的技术,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到的是大运河,没有谈陆路交通,排除B项;经济重心南移是南宋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12.唐朝前期推行租庸调制,以丁为单位,
缴纳固定数额的谷物、布帛和代役税。唐朝中的期改行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除征收谷物外,原来征收的布帛等实物改为折钱计征。这一转变()A.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B.完成了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过渡C.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
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答案】C【解析】【详解】唐朝将征收的布帛改为折钱征收,这会推动更多农产品进入市场进行交易,从而促进商品经济发展,C项正确;古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地位受到压抑,排除A项;唐代赋税依然征收谷物,没有完成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过渡,排除B项;“不以丁身为本”说明唐代放松了
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D项。故选C项。13.唐代科举由礼部主持,选官则由吏部主持,二者是分开的。只有在通过科举考试取得资格后,才能参加吏部的铨选,铨选合格才能获得授官。吏部铨选的择人标准,有身(体貌丰伟)、言(言辞辩正)、书(楷法遒美)、判(文理优长)四事。可见,唐代铨选制度A.完善了
选才用人制度B.使孝廉成为选官的依据C.确保了选官的公平性D.使中央开始掌握选官权【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从题干材料看,礼部主持科举考试,重在选才,吏部主持铨选,重在择人和授官,两者通过程序分工,有效选用人才,故A项
正确;B项是察举制,排除;C项表述太绝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央开始掌握选官权,排除D项。【点睛】14.“门阀之家,在选举上占优势,原因其在乡里有势力之故,离开了乡里,就和‘白屋之子’无甚不同;而科举之制,使‘白屋之子’可以平步而至公卿。”该材料
A.反映了九品中正制的双重作用B.肯定了科举制带来的社会流动C.说明科举制彻底扭转了门第观念D.指出了九品中正制下世家大族垄断选官权【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科举之制,使‘白屋之子’可以平步而至公卿”可知,贫家子弟也有可能通
过科举制做公卿大官,可见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项正确;题干主旨并非强调九品中正制的作用,排除A项;根据题干信息不足以得出此项结论,排除C项;题干信息并未体现世家大族对选官权的垄断,排除D项。故选B项。15.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如唐朝的孙思邈提
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仁者丹心”“悬壶济世”是对医者的极高评价。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术A.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B.以社会教化为主要追求C.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D.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答案】A【解析】【详解】据
材料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仁者丹心”“悬壶济世”是对医者的极高评价等信息可知,中国古代医术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这表明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A正确;据材料“医术”、“悬壶济世”是对医者的极高评价,不是道德教化,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对古代医
者人格的影响,但不是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C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对古代医者人格的影响,而不是医者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D错误。16.李白诗曰:“我来逢真人,长跪问宝诀。粲然启玉齿,授以炼药说。”杜甫诗曰:“应须饱经术,已似爱文章。十五男儿志,三千
弟子行。”王维诗曰:“因爱果生病,从贪始觉贫。色声非彼妄,浮幻即吾真。”李、杜、王皆为当时有代表性的诗人,据此可知唐代A.出现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现象B.多种思想流派并存发展C.儒家思想逐步成为思想主流D.实行开放包容的对
外政策【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是一个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朝代,多种思想流派并存发展。材料中李白诗“我来逢真人,长跪问宝诀。粲然启玉齿,授以炼药说”反映了道教思想;杜甫诗“应须饱经术,已
似爱文章。十五男儿志,三千弟子行。”反映了儒学思想;王维诗“因爱果生病,从贪始觉贫。色声非彼妄,浮幻即吾真。”反映了佛教思想。李、杜、王皆为当时有代表性的诗人,据此可知唐代多种思想流派并存发展,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儒释道三教合一
,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儒家思想逐步成为思想主流”,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对外政策,且儒学、道教都是本土文化,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17.北宋初年,朝廷以禁军分驻京师与外郡,以三年为期,内外轮换,定期回驻京师。出戍迈远条件恶劣地区的军兵,以半年为期轮换,将领并不随之
调动,朝廷临时任命成军统兵将官。这些做法A.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B.杜绝了地方动乱发生C.旨在提升军队战斗力D.增强了官兵的凝聚力【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北宋王朝通过轮换的方式将军队牢牢地掌握在中央手里,极力地削弱将领对士兵的控制权,这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地方势
力的坐大,故选A。B项杜绝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北宋王朝的这种做法造成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局面,削弱了官兵的凝聚力,降低了军队的战斗力,排除CD。【点睛】本题考查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理解轮换背后的用
意即可作出判断。18.宋代时人说:“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张载也说:“朝廷无世臣,且如公卿,一日崛起于贫贱之中,以至公相”此现象表明,在宋代A.社会变革助推社会阶层流动B.贵族政治遭到毁灭性打击C.从政不问出身成为社会共
识D.科举制成为入仕的唯一途径【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的社会变革助推社会阶层流动,国家注重任用文官;故选A;贵族政治遭到了毁灭性打击说法错误,排除B;从政不问出身成为社会共识,科举制成为入仕的唯一途径说法皆有误,排除C,D。
19.辽宋夏金元时期,是一个政治家们充满创造活力的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A.全盘照搬了唐朝的政治制度B.植根于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C.实现了疆域内各民族的平等
D.有利于巩固国家疆域的统一【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宋金元夏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下都有多个民族,“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的设置,都是为了迎合各个民族发展的不同而采取的具有特
色的管理措施,所以这些制度植根于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B项正确;“全面照搬”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四等人制”具有明显的不平等性,排除C项;“四等人制”造成了各民族之间的不平等,激化了民族矛盾,不利于巩固国家疆域的统一,排除D项。故选B项。20.元朝的大一统超迈前代
,其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的设立旨在A.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B.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C.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D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答案】B【解析】【详解】元朝为实施对辽阔疆域有效
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的派出机构,代表中央来管理地方,所以行省的设立旨在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故选B;行省没有独立的民政权,所以没有地方政治的自主性,故排除A;行省是中央派出的行政机构,而不是监察机构,故C不符合史实;行
省是用来管理地方的,故与中央政府的权力无关,所以排除D。21.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A.地方
拥有适度权力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行省掌握地方上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但是其官吏的选用与所属军队的调动权则分别由中书省、吏部与皇帝掌管,体现了其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说明元朝地方拥
有适度的权力,故A项正确;材料中反映了行省拥有地方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缺乏实际权力”的表述与题意不合,故B项排除;材料中反映了行省不具备官吏的选用与军队的调用权力,因此“权力集中专断”的表述不合题意,故C
项排除;材料中主要反映的是行省的权力范围,“君主专制得以加强”不合题意主旨,故D项排除。【名师点晴】行省制起源于元朝,是13世纪以来中国的主要行政模式,是现代中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行省在职能和权力行使方
面表现为主要为中央收权,同时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在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统属中发挥承上启下和代朝廷统摄节制的作用,但是在官吏的任免方面,又表现得无甚作为,这也是行省的特点,权大而不专,从而防止了行省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使命的减弱和向地方割据势力的转化,既加强了中央集权,又使行省具有一定的地方权力。2
2.秦、隋两个王朝国祚短促,却分别为汉、唐盛世奠定了基础。它们共同的历史贡献是().的A.制定了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制度和政策B.开辟了沟通南北经济交流的运输通道C.修筑了规模庞大的军事战略防御工程D.推行了思想
统一服务政治统一的方法【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秦始皇创立了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世沿用;隋朝创立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为后世沿用。秦、隋是两个短命王朝,它们共同的历史贡献是制定了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制度和政策,A项正确;秦修凿灵渠,但不是南北运输通道,排除A项;
隋朝没有修筑了规模庞大的军事战略防御工程,排除C项;只有秦朝推行了思想统一服务政治统一的方法,排除D项。故选A项。23.汉武帝推行“独尊儒术”的政策,但在宗教方面,他相当依赖道家方士,在政治方面,又相当依赖法
家。精通黄老思想的汲黯曾说武帝“内多欲而外施仁义”。这说明A.儒学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B.统治者儒表法里的治国策略C.汉武帝时期诸子思想的融合D.封建统治者都善于施展权术【答案】B【解析】【详解】汉武帝推行“独尊儒术”的政策,在政治方面,又相当依赖法家,是“内
多欲而外施仁义”,体现儒表法里的治国策略,故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的治国思想,没有涉及儒学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的信息,排除A;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的治国思想,无法体现封建统治者都善于施
展权术,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汉武帝推行‘独尊儒术’的政策,在政治方面,又相当依赖法家”,联系所学西汉时期的治国思想分析解答。24.从“政自天子出”到“政自诸侯出”,再到“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一系列的变化反映了A.从
分封制到集权独断的变化B.封国制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C.中央集权制诞生是历史的必然D.战国时期中国政治的剧烈变化【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材料提到,“政自天子出”到“政自诸侯出”,再到“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系列变化反映了西周到秦朝,从分
封制到集权独断的变化,故A正确;B没有体现出中央集权特点;C中历史必然不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主旨。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和皇帝制度的相关知识,属于备考的重点之一。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前朝遗民分封领地和相当的治权,属于政治
制度范畴。统治封地的君主被称为“诸侯”、“藩王”等等。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以皇权至上为核心的制度。皇帝制度自秦始皇创立以来,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皇权至上,不可僭越;皇帝独尊,王权神化;皇位世袭,不
可转移;总之,皇帝制度与封建专制是相辅相成的。【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25.唐代传奇、北宋风俗画、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出现的社会条件相同的是A.长安、东京、大都的繁荣B.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对市民阶层精神需求的满足C.人民生活的提高D.春秋战国以来的文化底蕴【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中兴起市民阶层,与其相适应的唐代传奇、北宋风俗画、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随之产生,B正确;明清的都城是北京,排除A;唐代传奇、北宋风俗画、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是市民阶层的文化追求,市民不等于人民,排除C;春秋战国的文化底蕴属于思想文化条件,而非社会条件,排
除D。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5分)26.官僚制度是古代中国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支撑点,是古代中国极具特色的政治制度。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代宰相共有三个衙门,当时称为三省:一中书省,二门下省,三尚书省。……政府一切最高命
令,皆由中书省发出。……待门下省主管长官侍中及副长官侍郎接获此项诏书后,即加予复核,这是对此项命令之再审查。——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朝代东晋隋唐北宋比例4%17.2
%24.5%46.1%——据何怀宏《选举社会》请回答:(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唐朝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的宰相制度的特点和作用。(2)概括材料二反映出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及积极影响。【答案】(1)三省六部制特点: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
牵制和监督。作用: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一定程度上减少决策失误。(2)变化: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的比重不断上升。原因:科举制确立并发展。积极影响: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的原则;扩大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加
强了中央集权。【解析】【详解】(1)本题考查唐朝政治制度,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第一小问,从“三省:一中书省,二门下省,三尚书省”可得出三省六部制度。第二小问,结合知识可得唐三省六部将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2)本题考查科举制,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第一小
问,根据“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的数据变化可知,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的比重不断上升。第二小问,结合表格的事件可知,隋唐、北宋明显增加,这与科举制确立并发展相关,再结合科举制的影响说明积极影响: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的原则;扩大统治基础;提高了官
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