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市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答案

DOC
  • 阅读 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8 页
  • 大小 3.364 MB
  • 2024-09-30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甘肃省兰州市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甘肃省兰州市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甘肃省兰州市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5 已有2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8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甘肃省兰州市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答案.docx,共(18)页,3.364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45eb2020abbab0f9741fe448577843e.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西北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高一地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读“太阳系模式图”,回答下列小题。1.下列关于图中行星A、B天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A是天

王星,B是火星B.A是土星,B是金星C.A、B都是宇宙中最主要的天体D.A、B都是太阳系中最主要的天体2.与地球相比,天体A没有生命存在的原因可能有()①质量较小②没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③距日较远④体积很小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1.B2.B【解析】【1题详解】太阳系中,行星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的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所以A是土星,B是金星,B对;A错;太阳是太阳系中最主要的天体,D错;恒星与星云是宇宙中最主要的天体,C错。故本题选B。【2题详解】地球存在生命

自身条件是: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适当,使地球上有适宜的温度;地球体质与质量适的中,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有液态水。土星的质量和体积都比地球大得多,①④错,排除A、C、D,②③符合题意,B对。故本题选B。电影《流浪地球》讲述了在不久的将来太阳即将

毁灭,人类开启“流浪地球”计划。该计划分为三步:第一步,中止地球自转;第二步,将地球推入木星轨道,弹射出太阳系;第三步,地球泊入比邻星系统到达新家园。根据材料完成下面问题。3.“流浪地球”计划第一步的成功实施,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

件将发生巨大变化的是()A.安全宇宙环境B.适中的日地距离C.适宜的温度条件D.稳定的太阳光照4.有人称木星为“地球的盾牌”,保护地球生命。你认为较合理的解释是()A.体积、质量巨大,吸引部分可能撞向地球的小天体B.距离太阳更近,削弱了太阳射向地球的紫外线辐射C.公转方向与地球一致

,构成了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D.公转轨道在地球与小行星带之间,阻挡小行星撞击【答案】3.C4.A【解析】【3题详解】“流浪地球”计划第一步的成功实施,地球自转停止,地球的公转以及轨道没有发生变化,日地距离也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其所处的宇宙环境以及稳定的太阳光照

条件并没有改变,A、B、D错误;地球不自转,因为公转而产生的昼夜交替周期变为一年,地表温度在白昼期过高,黑夜期过低,昼夜温差变大,温度条件将发生巨大变化,C正确。故选C。【4题详解】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木星公转轨道在地球与小行星之外,但由于其体积、质量巨大,可吸引部分可能撞上地球的小

天体,保护地球不被撞击,被称为“地球的盾牌”,D错误,A正确。木星是地外行星,距离太阳较远,B错误;公转方向与地球一致,但这与木星为“地球的盾牌”的关系不大,八大行星都与地球公转方向一致,C错误。故选A。【点睛】影响地球温度的三大因素:(1)

日地距离适中,地球接受的太阳辐射适宜;(2)地球外部大气层的存在,可以起到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3)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周期适中,可以避免温度日变化和年变化幅度过大。的2021年10月14日18时51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采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首颗

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星将实现国际首次太阳H波段光谱成像的空间探测,填补太阳爆发源区高质量观测数据的空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下列关于太阳的叙述正确的是()A.太阳主要成分是氢和氦,表面温度约为6

000℃B.太阳正处于稳定的青年期C.太阳辐射是整个太阳系光和热的主要源泉D.太阳能量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裂变反应6.下列有关太阳大气层结构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A.温度最高的是色球层B.亮度最大的是太阳内部C.厚度最厚的是色球层D.肉眼可见的是光球层

7.下列人类活动不会受到太阳爆发影响的是()A.在海滨户外进行日光浴B.在沙漠探险旅途中用罗盘定方向C.在家中收看卫星电视D.工作中使用有线电话【答案】5.C6.D7.D【解析】【分析】【5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主要成分是氢和氦,表面温度约为6000K,A错误;太阳正处于稳定的壮年

时期,B错误;太阳辐射是整个太阳系光和热的主要源泉,C正确;太阳能量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D错误。故选C。【6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大气层中温度最高的是日冕层,A错误;最亮的是太阳外部大气层的里层,光球层,人们肉眼可见的是光球层,B错误,D正确;太阳大气层中厚度最厚的是日

冕层,C错误。故选D。【7题详解】在海滨户外进行日光浴会受到太阳爆发产生的强辐射的影响,A与题干不符;太阳爆发时产生的带电粒子流会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B与题干不符;太阳爆发时产生的电磁波会干扰地球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干扰卫星信号,从而影响在家中

收看卫星电视,但不影响有线电话工作,C与题干不符,D与题干相符。故选D。【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地球气候:地球气候变化与太阳活动有明显的相关性。②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③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④在两极地区出现极光。太阳风暴是从太阳大气射出的带电粒子流,是太阳活动

的一种形式。2014年1月7日,地球遭受一次极为强大的太阳风暴袭击。据此回答下面小题。8.关于太阳的叙述,正确的是()A.太阳成为太阳系中心天体的原因是体积巨大,能够自己发光B.风能、水能、生物能的形成与太阳辐射有关C.太阳活动强烈时,地球各地降水异常增

多D.太阳能量来源于内部的核裂变反应9.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和周期分别是()A.黑子、耀斑约76年B.太阳风、黑子约76年C.日珥、耀斑约11年D.黑子、耀斑约11年10.太阳风暴,可能导致()A.我国东部地区出现地震B.地球各地出现极光现象C.地面无线电长波

通信受到干扰D.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答案】8.B9.D10.D【解析】【分析】【8题详解】太阳成为太阳系中心天体的原因是质量大,引力大,而不是能够自己发光,A错。风能、水能、生物能的形成与太阳辐射有关,B正确。太阳活动对降水有影响,但是不一定使地球

各地降水异常增多,C错。太阳能量来源于内部的核聚变反应,D错。故选B。【9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是黑子和耀斑,活动周期是11年,,D正确,ABC错误。故选D。【10题详解】地震主要是由于板块运动,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引起的,太阳风暴不会导致地震,A错。只有地球

两极地区出现极光现象,B错。太阳活动使地面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干扰,C错。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会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关键在于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熟悉并掌握,利用掌握的规律解答本题。北京时间2020年4月18日0

5时35分在四川省甘孜州石渠县(北纬32.98度,东经98.90度)发生3.1级地震,震源深度20km。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A.地壳B.地幔C.内核D.外核12.地震波中横波表现为左右摇晃,纵波表现为上下颠簸,一般认为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人员大量伤亡的

主要原因。但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在这12秒中人们可以决定是躲是逃。根据所学知识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A.建筑物的抗震系数B.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C.横波和纵

波的传播介质差异D.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答案】11.A12.B【解析】【11题详解】据材料可知,北京时间2020年4月18日05时35分在四川省甘孜州石渠县(北纬32.98度,东经98.90度)发生3.1级地震,震源深度20km。据所学知识可知

,地壳厚薄不一,海洋地壳薄,一般为5—10千米,大陆地壳厚,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又因四川省甘孜州石渠县,位于陆地,所以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A正确;地幔是从莫霍界面直至2900千米深处的古登堡界面,不符合题意,B错误;地核厚度约3400多千米,可分为内核和外核,不符合题

意,CD错误。故选A。【12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纵波可以通过固态、液态和气态,横波只能通过固态;在相同的介质中,纵波的速度均大于横波,相同的距离纵波先到达,横波后到达,所以“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

,纵波传播速度快,先使地面上下颠簸,然后是横波传到地面,使建筑物左右摇晃,则建筑物会大量倒塌,B正确;建筑物的抗震系数、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都不是“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主要依

据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ACD错误。故选B。【点睛】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

面称为震中。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13.读下图,关于甲圈层的叙述,不正

确的是()A.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所不可或缺的B.是由各种水体组成的外部圈层C.促进地表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D.是连续、规则的圈层【答案】D【解析】【详解】注意该题选择不正确选项,据图判断,甲圈层是水圈,促进地表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人类和

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所不可或缺的,由各种水体组成的外部圈层是水圈,ABC正确;水圈有三态变化,液态、气体和固态的水形成一个几乎连续的、但不规则的圈层,D不正确。本题要求选择叙述不正确的选项,故选D。【点睛】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

生物圈。下图表示地球上部分生物类型出现的时间范围,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4.下列生物中,出现最早的是()A.爬行类B.鸟类C.鱼类D.两栖类15.爬行类动物物种最多的地质年代是()A.古生代B.元古代C.中生代D.新生代16.随

着环境变迁,生物在不断演化。新生代时期生物发展阶段进入()A.哺乳动物时代B.爬行动物时代C.海生藻类时代D.裸子植物时代【答案】14.C15.C16.A【解析】【分析】本题组以动物演化进程示意图为材料

,设置三道试题,涉及鱼类、爬行动物、哺乳动物出现繁盛的时代,考查学生对动物演化进程的掌握程度。【14题详解】图中显示,爬行类出现在古生代后期,鸟类出现在新生代,鱼类出现在古生代早期,两栖类出现在古生代中后期,因此出现最早的

是鱼类,选项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15题详解】材料信息表明,动物演化进程图中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图中显示,爬行类动物宽度最宽的地质年代是中生代,选项C符合题意。图中显示,古生代爬行动物开始出现,种类较少,排除A;图中显示,元古代爬行动物还没有出现,排除B;图中

显示,新生代爬行动物的种类较少,排除D。故选C。【16题详解】图中显示,新生代时,表示哺乳类的条带宽度,在各类动物中增长最为速度,哺乳类动物物种丰富且增长迅速,因此新生代时期生物发展阶段进入哺乳动物时代,选项A符合题意。图中显示,爬行动物时代在新生代物

种较少,排除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生藻类时代是古生代早期,排除C。裸子植物时代是古生代后期和中生代前期,排除D。故选A。【点睛】地质年代表17.下列各种地表形态中,由同一种外力作用形成的是()A.瀑布、戈壁B.沙丘、黄土沟壑C.U形谷、喀斯特地貌D.三角洲

、冲积扇【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瀑布属于流水侵蚀地貌;戈壁为风力侵蚀形成的地貌;沙丘为风力沉积地貌;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是流水侵蚀地貌;U形谷是冰川侵蚀地貌;喀斯特地貌是流水侵蚀地貌;三角洲和冲积扇是

流水沉积地貌。故选D。《科技日报》报道:西部大开发调研组在河西走廊的调研中,发现一处面积约100多平方千米,形状特殊的花岗岩地貌。该处花岗岩岩体表面千疮百孔,形如蜂巢。“蜂巢”组合在一起,如流云翻浪、似百兽飞禽。伟硕岩体已被淘蚀得薄如蛋壳。花岗岩体绵延分布百里,相对高差百米以

下。阅读上述材料,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8.造成这种“峰巢”地貌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岩浆活动B.风力沉积C.风力侵蚀D.流水侵蚀19.关于此处花岗岩与沉积岩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A.花岗岩先形成

,沉积岩后形成;然后外力作用进行长期侵蚀B.沉积岩先形成,花岗岩后形成;然后外力作用进行长期侵蚀C.沉积岩与花岗岩同时形成;然后外力作用进行长期侵蚀D.根据材料,无法判断20.下列地貌与材料所述的“蜂巢”形

成作用相同的是()A.沙丘B.火山锥C.冲积扇D.风蚀洼地【答案】18.C19.B20.D【解析】【18题详解】据材料可知,该地貌地处河西走廊,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流水侵蚀不明显,D错误;花岗岩岩体表面千疮百孔,形如“蜂巢”,是风力侵蚀作用的结果,C正确,AB

错误。故选C。【19题详解】据材料可知,花岗岩属侵入岩,它存在于沉积岩中,应形成于沉积岩之后,然后外力作用进行长期侵蚀,B正确,ACD错误。故选B。【20题详解】据所学知识,沙丘风力堆积作用形成,冲积扇是流水堆积形成,AC错;火山锥是内力作用岩浆活动形成,B错;风蚀洼地是风力侵蚀

形成,D正确。故选D。【点睛】蜂巢地貌,是由风力卷起沙粒对岩体进行长期不断的磨蚀,而在岩体表面形成的形似“蜂巢”的罕见的风蚀地貌。21.据报载,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了大片的“红色荒漠”。其形成原因主要是()①风化作用②风蚀作用③水蚀作用④滥伐森

林⑤过度放牧A.①②B.③④C.②⑤D.①④【答案】B【解析】【详解】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因素是由于该地人多地少,滥伐森林,植被破环,过度开发;自然原因是江西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土壤为红壤,降水量多,在水蚀作用下,水土流失严重,红色土壤裸露,形的成红色荒漠

化,③④正确。与风化作用、风蚀作用及关系较小,①②错误;过度放牧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的草原地区,该地是湿润的耕作业区,⑤错误。故选B。【点睛】荒漠化与荒漠仅一字之差,但其内涵却相去甚远。荒漠化指的是受气

候变化和人为活动等多种因素作用造成的荒漠区的土地退化,主要有四大类型:风蚀荒漠化(沙漠化)、水蚀荒漠化(水土流失)、冻融荒漠化(常年或季节性冻土)、盐渍荒漠化(盐碱地)。22.形成原因不同于其他三者的地貌形态是()A.河口三角洲B.溶洞C.风蚀蘑菇D.海蚀柱【答案】A【解

析】【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口三角洲的形成是河流的堆积地貌,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的流水的溶蚀形成,风蚀蘑菇是风力的侵蚀形成,海蚀柱是海浪的侵蚀形成,据此判断河口三角洲是堆积地貌,其余为侵蚀地貌,故选A。

【点睛】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堆积)、固结成岩等作用。雅鲁藏布大峡谷中的丹娘沙丘,位于高原半湿润季风区。它背倚葱茏青山,面临蓝绿色的雅鲁藏布江,连绵的沙丘构成了波涛起伏的沙海。左图为丹娘沙丘

附近等高线示意图,下图为丹娘沙丘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23.丹娘沙丘的成因主要是()A.风力堆积B.流水堆积C.冰川堆积D.海浪堆积24.该沙丘沙源主要是()A.印度洋海滩B.青藏高原疏松的土壤C.附近沙洲和河漫滩D.塔克拉玛干

沙漠25.丹娘沙丘增长速度最小的季节是()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答案】23.A24.C25.B【解析】【23题详解】峡谷中大风天气,形成涡旋上升气流,携带的江边或沙洲上的沙尘受到山壁阻挡,在山坡下堆积,形成沙丘。丹娘沙丘

它背倚葱茏青山,面临蓝绿色的雅鲁藏布江,成因主要是风力堆积,A对。流水堆积形成的沙丘应与河道连接,B错。冰川堆积物没有分选性,不能形成沙丘,C错。该地不临海,D错。BCD错误,A正确,故选A。【24题详解】结合上题,该沙丘的沙源主要是附

近沙洲和河漫滩,C对。该地位于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中,印度洋海滩沙尘不能吹到、青藏高原土壤并不疏松、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沙尘不能吹到,A、B、D错。故选C。【25题详解】丹娘沙丘增长速度最小的季节是夏季,此时河流水位高,植被

多,裸露的沙源面积小,风吹起的沙尘少,B正确。其它季节江水的水位较低,植被较少,出露的沙丘、河漫滩面积大,沙源多,沉积多,沙丘增长速度较快,A、C、D错。故选B。【点睛】丹娘沙丘沙源是附近沙洲和河漫滩,因

此当夏季水位高时,沙丘增长速度最小。中新网2016年1月11日电据民政部统计,2015年我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18620.3万人次受灾,819人死亡,148人失踪。自然灾害的发生对我国经济社会造成严重危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6.下列关于自然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的的A.在荒无人烟的

地方也会发生自然灾害B.人类完全可以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C.影响我国冬半年的自然灾害有台风、寒潮等D.洪涝、干旱属于气象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属于地质灾害27.风沙地貌是()A.在湿润地区,以风力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B.在半湿润地区,以风力为主形成的各

种地貌C.在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D.在干旱地区,以风力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答案】26.D27.D【解析】【26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气象灾害是指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

接或间接的损害,洪涝、干旱属于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属于地质灾害,故D正确;自然灾害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自然异常变化作为诱因,二是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

、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在荒无人烟的地方没有受灾客体,形不成自然灾害,故A错误;人类不可能完全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故B错误;台风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故C错误。故选D。【27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干旱地区降水少,流水作用微弱,风力作用强,因此形成了风力作用为主的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沉积地

貌,形成风沙地貌,而湿润、半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为主,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风化作用、搬运作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等。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28.图示地貌为()A.喀斯特地貌B.河流地貌C.风沙地貌D.海岸地貌29.图示地貌常出现在()A

.河流入海或入湖地区B.地势平缓地区C.河流流出山地的地区D.地势较陡地区30.图示湖泊形成于()A.夏秋季节B.洪水泛滥时C.冬春季节D.河流枯水期【答案】28.B29.B30.B【解析】【28题详解】根据图片可知,该图显示的是蛇曲景观,属于

河流地貌,B正确,ACD错误。故选B。【29题详解】蛇曲通常形成在地形相对平坦,河流落差不大的地区,河流的侵蚀主要以侧蚀为主。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使河道变得越来越弯曲,最观终形成蛇曲景观,B正确。河流入海或入

湖地区常形成三角洲,A错误;河流流出山地的地区常形成冲积扇,C错误;地势较陡的地区,河流以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常形成峡谷,D错误。故选B。【30题详解】据图判断,图中湖泊为牛轭湖。常形成于洪水季节,洪水冲开两个相对的曲流颈,河道自然裁弯取直,被废弃的河道形成牛轭湖,

B正确,D错误。洪水季节可能为夏秋季节,也有可能为冬春季节,AC错误。故选B。【点睛】牛轭湖的形成过程:1、河流摆动形成弯曲。2、河水不断冲刷与侵蚀河岸,河曲随之不断的发展。3、河曲愈来愈弯。4、河水冲

刷与侵蚀最弯曲的河岸,河流遂截弯取直。5、河水从截弯取直的部位流走,原有的河曲被废弃。6、原有被废弃的河曲成了牛轭湖。二、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0分,31题22分,32题18分)31.能源消费从传统的以化石能源为主,转向以可再

生能源为主,是能源利用的必然趋势。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地质时期陆地上生长的茂密植被,是煤炭生成最主要的物质来源。堆积的原始植物遗体,由于地壳运动,被埋入地下,然后经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形成黑色可燃沉积岩就是煤炭。材料二中国年太阳辐射

总量分布图(单位:兆焦/米2.年)。材料三光伏电站是利用太阳能电池半导体材料的光伏效应,将太阳光辐射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一种新型发电系统。光伏发电站设计与建设需综合考虑日照条件、土地和建筑条件、安装和运输条件等因素。(1)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是地质时期生物固定后积

累下的________,地球上两次重要成煤时期是________,________,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引发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是________。(2)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________(按波长分),其相对于常规能源的主要优点是________。(3)简述

我国年太阳辐射量的空间分布规律。【答案】(1)①.太阳能②.古生代(后期)③.中生代④.全球变暖(2)①.可见光②.可再生无污染(3)大致由东南向西北递增,青藏高原上最多,四川盆地最少【解析】【分析】本大题以中国年太阳辐

射总量分布图和光伏电站为背景材料,涉及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地球上两次重要成煤时期、太阳辐射能的优点、中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规律的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地球上的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是地质时期生

物固定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生代(后期)和中生代是地球上煤炭形成的两次重要时期。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化石燃料燃烧后将固定在地球内部的碳释放出来,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进而引发全球性环境问题是全球变暖。【小问

2详解】太阳辐射主要集中在可见光区,约占50%,与常规能源相比,太阳能清洁、无污染,可再生。【小问3详解】读图可知,由于我国自东南向西北降水逐渐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减少,因此我国年太阳辐射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大致是从东南向西北内陆递增。青藏高原

由于地势高,空气稀薄,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得最少,年太阳辐射量最多;四川盆地由于地势低,多云雾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得最多,年太阳辐射量最少。【点睛】3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500m口径全球最大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在贵州平塘喀斯特洼坑“大窝凼”中建成启用,已经有多个国家的天

文学家提交了研究观测计划。如图为望远镜及周围景观图。(1)贵州位于我国西南云贵高原,那里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最发育的地区之一,其主要成因是该地区分布大量的____岩,受到____作用形成。(2)描述地表喀斯特地貌具

有特征____,而地下喀斯特地貌以____为主。(3)喀斯特地貌区有许多不利于生产的因素,需要克服和预防,也有大量有利于生产的因素可以开发利用。下面关于喀斯特地貌区叙述错误的是____。①由于石灰岩是可溶性岩石,易漏水,所

以缺乏地表河流和湖泊,这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但地下水丰富,某些矿物质含量高。②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业发展。③旅游资源丰富,有利于旅游业发展。④地形制约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也使交通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4)“天眼”的选址不仅仅考虑海拔条件

还有地貌的要求,1994年“天眼”总工程师南仁东爷爷和他的团队在391个候选区进行了漫长的实地考察,踏遍千山万水,终于在贵州平塘喀斯特洼坑“大窝凼”中落地,你认为选址在此处的原因有哪些?【答案】(1)①.石灰②.流水溶蚀或沉淀(2)①.奇

峰林立,地表崎岖,岩石绚丽。②.溶洞(3)②(4)中间低,四周高的地形条件适合射电望远镜的形状,基建工程量小;离城镇远,人烟稀少,无线电信号干扰少;喀斯特地貌区,岩石裂隙发育,透水性强,有利于地表水向下渗透,便于建设项目的排水;大窝凼属于喀斯特地貌中的洼

地,通过漏斗与地下暗河相连,利于排水。【解析】【分析】本题以射电望远镜FAST在贵州平塘喀斯特洼坑“大窝凼”中建成启用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喀斯特地貌的成因、特征、类型及对地理环境、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等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对

地貌特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小问1详解】组成地壳的岩石有一部分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在适当条件下,这类岩石的物质被流水溶蚀,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

喀斯特地貌。【小问2详解】地表喀斯特主要有溶沟、洼地、峰林等,地貌表现为奇峰林立,地表崎岖,岩石绚丽;地下喀斯特地貌以溶洞为主,地下水沿岩石裂隙或落水洞向下运动时发生溶蚀,形成各种形态的管道和洞穴,并相互沟通或合并,行成统一的地下水位。地壳上升,地下水位将随河流

下切而降低,洞穴转变为干溶洞。【小问3详解】喀斯特地貌区有利影响表现为,很多地貌景观成为著名的风景旅游区;溶洞是居住、防空、储藏的最佳选择地。不利影响表现为:交通不便:地表破碎,崎岖不平;地下多溶洞和地下河;地质条件复杂(崩塌、断层),多地质灾害。农业生产条件差:

平地少,地表水缺乏,土壤层薄且贫瘠。生态环境脆弱:石漠化严重,旱涝灾害等发生频率高。由此可知,①③④符合该区特征,②表述错误。本题要求选择叙述错误的项,故选②。【小问4详解】天眼的选址,主要以该地的气候为基础,考虑大窝凼在基建工程、排水方面的优势。基建工程方面,中间低,四周高的地

形条件适合射电望远镜的形状,基建工程量小;岩石裂隙发育,透水性强,有利于地表水向下渗透,便于建设项目的排水。排水方面,该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而大窝凼属于喀斯特地貌中的洼地,通过漏斗与地下暗河相连,利于排水。再加上离城镇远,人烟稀少,无线电

信号干扰少,便于开展科学研究。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