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河南省创新联盟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 语文 含答案.docx,共(11)页,299.231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bcf90b158329967583093ebd27b9bb2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语文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摸鱼”出自“浑水摸鱼”,原指人趁形势混乱私自攫取利益,现引申
为上班期间不认真工作,利用网络从事与工作不相干的事情,多用于上班族,也指学生上课期间利用手机、电脑等智能设备进行与课程无关的活动。青年是网络社会的原住民,相比其他群体,更易受网络的影响。近年来,青年“摸鱼”现象引发了大众
持续关注,“摸鱼者”的心理表现和导致这种表现的诸多因素值得探讨。欲达而不求速。在网络社会,只要时间成本相对低廉,“摸鱼者”便有可乘之机,往往通过营造虚假勤奋的形象来实现自我满足。例如,有人在朋友圈发布堆满文件的图片,再配个瘫倒
的表情包,以示自己很努力、很辛苦,而实情却可能是上班期间工作远未达标。持这种“摸鱼”态度的青年满足于“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用畸形行动博取所谓的心理满足,奋斗的形式大于内容。而一旦时间成本消耗殆尽,“摸鱼者”便不得不通过“糊弄”来勉强完成
任务。部分青年陷入这种“泥淖”,短期内也许能达到某种“欲”和“达”的矛盾和解,但长此以往则会损害身心健康。从众的比较。网络空间中价值观相近的青年集聚于社群平台,凭借文字、表情、音视频互刷、点赞等行为完成对彼此身份的指认,并不自觉
将其嫁接到现实的人际交往中。网络的虚拟性、装饰性、不确定性等可能会加剧青年现实生活中的负面情绪,使其容易转去求助或依赖网络空间中的“人设”。比如,个别青年受“别人发了加班的朋友圈而我不发仿佛我就没有努力”的心理影响,出于从众的比较心理,通过做出勤奋的样子来掩盖
行动不足的事实,以求得“圈内人”的心理认同。“反卷”的表达。亚里士多德从政治学角度曾给“善”作过界定,“政治学上的善就是正义,正义以公共利益为依归”。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人类社会实现实质公平正义提供了新的现实图景和实践路径。当前,随着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一些深层次的
矛盾和问题开始不断显现,就业、教育、住房、医疗等问题成为青年普遍关心、关注的重要问题。刚步入社会的青年人面临着多重压力,试图通过“反卷”来释放压力。“摸鱼者”更在意的也许并不是结果,而是过程中的“获得感”。这种“心卷而身不卷”的自我
矛盾,其实是青年间歇性自我休息或自我安慰的表现,释放出的是希望被理解、被接纳的信号。究其原因,特定现象的出现往往根源于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中指出:“社会地位和欧文相同的大多数人都认为,工业革命只是便于浑水摸鱼和大发横财的一片混乱。”这里“摸鱼”的人
专指当时引发社会变革的以投机心理趁乱“捞一把”的小资产者。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社会百废待兴,“摸鱼者”的空间相对较小。而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济全球化和层出不穷的不确定性事件,使得不平衡不充分在一定范围
异化为“求平衡、求充分”却“不得”后,内部相互挤压、倾轧、伪装的心态,现象化为“内卷”“摸鱼”“划水”等非理性内耗和防御心理。加之部分青年囿于自身知识水平能力,虽然在短期内无法实现经济或社会地位的跃升,却又不肯轻易放弃现
有的某种固化状态、跳不出既定的舒适区,进而出现了“摸鱼”现象。同时,新时代青年成长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好时期,物质条件的极大改善,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推动了青年对个人和社会、牺牲和奉献、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等方面的价值的多重理解,促使其追求不同
角色的价值实现。在义利观方面,“摸鱼者”舍弃社会公共价值的“义”而追逐私人价值的“利”。部分青年受偏执的成功观、错误的合作观、淡漠的责任观、狭隘的劳动观等的误导,一方面渴望被众星捧月,急切期望获得他人的认可、获得快速上升的渠道;另一方面却又知识体系单一、社会实践不足、劳动技能匮
乏,于是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容易产生恐慌、无助的情绪,遭遇失败后又极易放弃,“摸鱼”由此成为这种状态下精神放逐的一种形式。此外,思政课的参与不足也容易导致个别青年价值观偏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
起来。”“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思政课的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价值性、实践性的基本属性只有在教与学的互动中才能得以实现。没有学生主动、真心、深入的参与,思政课就
会变成教师单向度的“灌输”,教育效果也必然大打折扣。(摘编自郭清秀《部分青年“摸鱼”症候的生成与治理》)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摸鱼”一词现多用来形容上班族或学生中的一些人在上班或上课期间,利用网络等做与工作或学习无关
的事情。B.“摸鱼者”通过营造虚假勤奋的形象来实现自我满足,并掩盖行动不足的事实,是间歇性自我休息或自我安慰的表现。C.恩格斯所讲的“摸鱼”的人专指当时引发社会变革的有投机心理的小资产者,与当今时代的
“摸鱼者”含义有所不同。D.我国新时代青年成长的物质条件的极大改善及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对青年追求不同角色的价值实现起到助推作用。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青年现实生活中的负面情绪有可能被网
络的虚拟性、装饰性、不确定性等强化,这又令其倾向于去依赖网络“人设”。B.如今刚步入社会的青年面临就业、住房等多重压力,休闲的“摸鱼”行为体现了其“心卷而身不卷”的自我矛盾。C.当今青年在一些错误观念的误导下,舍“义”逐“利”,却因种种不足而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感到恐慌、无助而去消极“摸鱼”。D.在
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才能实现思政课的思想性、政治性、实践性等基本属性,教师的单向灌输会使效果大打折扣。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章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A.工作量并不饱和的小李在朋友圈发布自己深夜处理大堆文件的图片,感
慨打工不易。B.张三“躺平”在家,却仿照朋友小王在社交平台发自己努力工作的“伪照”,打造虚假人设。C.小吴下班后到健身房,活力四射,释放了压力,使自己的身心得到了锻炼。D.小赵由于工作压力请假旅游,想调整情绪,得到了领导的理解和认可。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在各种摸鱼动因的人数占比方面,90后和95后相差不大,说明这两个年龄段的青年人群存在某些职场共性。B.90后和95后人群中从不摸鱼的人数占比远低于70后,可能与青年作为网络社会的原住民,更易受网络影响有关。C.四个年龄段中,因为压力大想放松而选择摸鱼的人数都占比较多,说明很
多人存在一种面对压力的“反卷”心理。D.70后因收入低而摸鱼的比例高于其他三个年龄段,而不想工作的动因占比相对较低,说明70后的义利观不正确。5.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特点。(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草垛印象金克巴①草垛,在我看来是一个温暖的名字。草垛,是有生命的,总是想站起来,稳稳地站着,双脚着
地就有无穷力量。各种农作物经过收获时一番折腾之后都被堆成一垛垛的,村庄周遭应时隆起的实体的高度意味着这一年的汗水浇灌有了不错的回馈。大大小小的草垛是各种秸秆的集中展示,有稻草垛、麦垛、油菜垛、荞麦垛、黄豆垛、芝麻垛……②我们就生于各种各样的堆堆
垛垛中,俨然城堡里优游卒岁的贵族,成天在自己领地上闲逛,一个个心意无羁,顾盼自雄,绝不至于患上大自然缺失症。因为我们原本就是大自然的孩子,是山泽的孩子,是草垛的孩子,受惠于各种大美不言的堆堆垛垛的滋养。那是一种休戚与共的深度关联,乡亲们兀兀穷年,用汗水浇灌了庄稼,让它们在天野之下茁壮生长,继而
颗粒饱满。它们还有另一套适用于一切众生的法则,那就是: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于是它们一茬茬地怒发,一茬茬地枯萎,总是生生不息。草垛才不屑于落人言筌。在我的经验里,草垛的草是丰赡的,每一种草都别具风容。就拿稻草来说,它曾伫
立于平川,席地幕天,栉风沐雨,直至有一天时光积淀成金黄的稻粒,沉甸甸地压弯了它们的腰杆,它们接受收割,被攒成一垛一垛。在我的凝视之下,每一枝稻草依然有着各自的色泽,它们拒绝被以“草垛”之名一言蔽之。一枚稻草虽然至微,亦有着各自的生长际遇,它在泥水里躲过猝至
的侵害:天旱、水涝、虫害,就连憨厚的阿牛哥也惦记着它们的好,总是伺机闯入大快朵颐,但一枚水稻绝不放弃任何一线存活的希望。摩挲稻草,它身段柔软,到了秸秆阶段依然恬淡温柔。一个个形状各不相同的草垛的共性是醒目而稳妥,就像仓颉造字,人们创造了那样一个
个象形文字,亦赋予其穰穰满家的美好寓意。林林总总的草垛各具特色,体量不同,微闻芗泽,稻粱菽麦从不掠人之美,而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人们正是通过一个个曾经掇菁撷华的草垛获得闲庭信步的底气。因为可以种豆南山下,相形之下为五斗米折腰便令人不堪其重,那么便“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在我们村庄常见的是稻草垛,稻草柔软,散发出淡淡的稻香。如果说“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那么对于一只随性的母鸡来说,它也总是乐于将蛋下在稻草垛里。仿佛只要假以时日,让它身心释然的稻草垛就会变成一个令人耳
目一新的伊甸园,那应该是一个充满爱的世界,而非沟通无效的巴别塔。现在,一个个草垛静如处子,待到林寒洞肃的冬日,稻草便成了阿牛哥赖以果腹的唯一指望,它只好躺在堂屋里咀嚼和反刍,通过一捆稻草去回味水草丰美的好日子。在印象中,一把稻草即便偶尔参与人类的恶作剧也是温文有趣的。有时,我们的菜地
里同时晃荡着几个外强中干的稻草人,在风的助力之下它们长袂飘飘,俨然以肢体语言见长的哑剧演员。但它们就算可以暂且吓阻深谙空气动力学的羽族,对四蹄的饕餮之徒也大概率以警告无效而告终。总之,稻草就那样进入我的童话世界。稻草支撑过一个少年的尘梦。那一年他去县
城讨生活,闭塞的年月荆棘塞途,即使只是置身于一个群山环抱的小邑也居大不易。他铩羽而归,一文不名,仅有的选项是徒步六十余里返回家去。夜空点缀着无数星光,他时而矫首仰望,恍兮惚兮失落于星丛之中。时值中秋,他以骨髓体会到人间的清凉。夜宿道旁,所幸每隔不远便有一个草垛,似殷勤侍者。他走走停停,实
在走不动了就穷猿奔林一般,投入草垛的怀抱里数星星。倘若你即便命蹇时乖寄身于草垛还不忘仰望深邃的星空,那你定然是痴迷于造物神奇的人。③再看看一垛垛麦秸吧。经过脱粒的蹂躏,针锋相对的麦芒虽然锐气不再,但风采仍在,通体是那种养眼的黄。我知道它的好,却莫之奈何。但
同样一把麦秸,到了邻居驼背老爹手里,他就能点石成金,让麦秸向神奇转化。只见他从草垛抽出一把黄灿灿的麦秸,攒齐,摆放到脚边,随后长满老茧的手指舞动起来,似有抟土造人的魔力,未几,一顶草帽就呼之欲出,似乎只要哈一口气就能让它
获得新生。他还会编草鞋,自给自足对他来说全然不是诳语。令我啧啧称奇的是,这身体畸形的老农居然是隐匿的手艺人,只是他藏得太深,在万丈红尘的底层隐鳞藏彩,十八般武艺用得着时又信手拈来,游刃有余。曾几何时,我也戴着一顶草帽,在大气层和地心引力无形的彀中拔足狂奔,只因为血管里奔流
不息的江河总令我心潮澎湃,我深深服膺于这世界的妙处。乔山中在《草帽歌》中这样唱道:“妈妈,你可曾记得你送给我那草帽?很久以前我失落了那草帽,它飘摇着坠入了雾积峡谷……”初次听到这首歌,我就不由得怅然若失又潸然泪下,因为
就在我周遭,顶着烈日的草帽随处可见,像飞碟一样在大地上飘来飘去,只是它们仍然遮挡不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到如今,那些草帽不知都飘到哪里去了。我也想说:“妈妈,④很久以前,我也丢失了我的草帽。”维特根斯坦曾经相信,“诚实的
劳动”可以令混乱的心灵沉淀下来,然而对我来说,道阻且长的漂泊之旅有如迷宫,遍布着下落不明的歧途.屡屡令诚实的劳动也沦为一种奢望。(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赋予草垛以丰
富的精神内涵,它具有生命,稳稳地有力地站着,不畏艰难困苦,甘于奉献。B.草垛是值得信赖的,它可以让人释然,陶渊明情愿种豆南山下,老母鸡也乐意来草垛里下蛋。C.外强中干的稻草人,在菜地里舞动着它们那飘飘的长袂,吓跑了四蹄的饕餮之徒,立下赫然战功。D
.麦秸失去了针锋相对的锐气,但通体的黄依然养眼,且有的麦秸经过民间艺人之手变成了草鞋、草帽。7.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①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其中的“温暖”是文章的文眼
,与郁达夫《故都的秋》开篇方法颇似。B.句子②写作者对于草垛给予人们的自由、享受的认识和感受,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草垛的感激之情。C.句子③“再看看一垛垛麦秸吧”承上启下,使文章由上文写稻草垛,自然过渡到下文写麦秸垛。D.句子④中,作者
赋予了“草帽”以深刻的内涵,丢失“草帽”表达了作者逃离艰辛的劳动的幸运。8.第七段,“稻草支撑过一个少年的尘梦”这个段落,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组关键词:家乡·草垛。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
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畯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用。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
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节选自韩愈《进学解》)材料二: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
《传》,少者不失《诗》《论》。及至冠.婚,体性稍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沉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
羞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或因家世余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有识旁观,代其入地。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节选自颜之推《勉学》)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诸生A业患B不能精C无患有司D之不明E行患不能成G无患有司之H不公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行,指
德行,品行,与《劝学》中“则知明而行无过”的“行”词义不同。B.已,通“以”,与“上”结合起来,表示数量的界限,与《师说》中“学不可以已”的“已”词义不同。C.冠,指行加冠礼。古代汉族男子十八岁行加冠礼(束发戴帽的仪式),表示成年,叫做冠。D.贿,本义指财物,文中即是此义,无贬义,与成
语“贪财好贿”中的“贿”感情色彩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中,国子先生教导太学生们要刻苦学习,不要因为玩乐而荒废了学业,他认为当今有圣君、贤臣,人才会得到重用。B.材料二开头列举古今大
量事实,说明贤王圣帝、士大夫子弟尚且需要勤奋学习,我们普通老百姓更需要学习的道理。C.材料二中说士大夫的子弟都普遍接受教育,少的也起码读了《诗经》和《论语》,学得多的甚至学了《礼》《传》等。D.材料二认为,到了加冠成婚
年纪,士大夫的子弟更需要加倍教训诱导,因为有志向并加以磨炼,才能成就事业,否则就会成为庸人。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用。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14.材料二中,当时有些士大夫的表现令有识之士恨不得“代其入地”,作者认为导致士大夫如此表现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西江月·真觉①赏瑞香苏轼公子②眼花乱发,老夫鼻观先通
。领巾③飘下瑞香风,惊起谪仙④春梦。后土祠⑤中玉蕊⑥,蓬莱殿后鞓红。此花清绝更纤秾,把酒何人心动?【注】①真觉:杭州龙山一寺观。词人此时因在朝中被群小谗陷,被迫“补外”到杭州任职,曾到此院。②公子:指曹子方,是东坡的晚辈友人。③领巾:
典出《杨太真外传》,指杨贵妃领巾上的瑞香花味,芬芳无比。④谪仙:指李白。⑤后土祠:与后文提到的蓬莱殿都是建筑名称,前者指扬州著名的后土祠,后者指北宋汴京皇宫里的内殿。⑥玉蕊:与后文的鞓(tīng)红都是名花。鞓红是牡丹的一种。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
词以描写瑞香花为主线,表达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B.词中的瑞香花富有象征意义,暗示了高尚、纯洁和清雅等。C.词作通过公子和老夫的对比,体现了他们人生态度的迥异。D.结尾两句有感而发,直抒胸臆,盛赞了瑞香花的秀美怡人。16.这首词里,瑞香花的花香给读者留下
了深刻的印象,这一效果是如何达成的?请结合上片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诗经·静女》中,对于女子的美貌和美好有两处毫不吝啬地进行了直接赞美,这两处分别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___”。(2)荀子在《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一致。(3)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两句表现了客人对仙人自由、明月长存的羡慕。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好漂亮啊!”我第一次看见玉雕般①的盐花,是在青藏铁路的格尔木工务
段察尔汗线路车间。一排再普通不过的平房里,形态各异的盐花,如雪莲,如牡丹,如珊瑚,如蘑菇……成了独特的盆景。天然的艺术造型,②,可谓鬼斧神工,令人赞叹。这些神奇的盐花生长于察尔汗盐湖,是盐在结晶后凝成的美丽形态。我信步湖上,就
见脚下盛开着大片的盐花。这些固化的雪浪花,在阳光的照耀下,呈现出霓虹般的绚丽色彩。我环顾四周,只见“()”,不禁惊叹于这面“天空之镜”上倒映着如此浩瀚的美景。隆冬时节,察尔汗盐湖上一片银白。③,视野中除了盐碱
还是盐碱。人的嗅觉器官是咸涩的,腾起的雾是咸涩的,连过路的风都是咸涩的。日复一日,④,飘雪凝霜,养护铁路的工人,眉毛、胡须上都挂着盐粒的微雕,如果放大若干倍,就是肉眼可见的盐花。察尔汗盐湖上盛开的盐花,仿佛也是拟人化的,犹如这铁路人绽放的青春,纯洁美丽,永不枯萎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答: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④______19.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与文中画横线处的省略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
…”B.他返回试验田对那些出现分离的稻株进行研究,高的、矮的、早熟、迟熟……一一作了详尽记录。C.“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D.他们在茶几旁边跳着
唱着:“月亮堂堂,敲锣买糖……”20.下列诗句,填入文中括号处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盐花攒地争春色,湖光流霞笑旭阳B.似雪似云还似雾,群山环绕白盈头C.缭绕晶花四季妍,仿如玉殿展银莲D.云开几缕盐桥
过,气荡层波紫日旋(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A新模式。实践表明,打造智慧康养、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等智慧场景,构筑个人全生命周期和企业全经营周期的服务链条,能够提高
公共服务要素配置率、使用率和有效性。①依托数字技术,能更好实现共建共治共享,②激发社会治理活力。③善用数字化手段,可增长政府部门与广大群众的有效互动,④凝聚社会各方面的智慧和共识,形成共同推进社会治理的合力。⑤江苏南京探索线下网格与“掌上云社
区”衔接联动,⑥居民参与平安建设、文明创建、助老帮扶等共治内容量化为网格积分,⑦创建“网格+积分制”社会治理模式。⑧广东广州扎实推进“综治中心十综合网格+最小应急单元+智能化”,⑨带动全市176个镇街和2817个村居综治中心全面提档升级,⑩建成矛盾纠纷一站式受理、一体化调处、一揽子解决的基
层社会治理实体平台。数字技术拓展了公民有序参与的渠道和方式,让B,有力推动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词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
个字。(4分)答: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文中第二段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答:(1)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敞开心扉,放飞自我,追寻理想,拥抱未来,需要勇气和意气;不忘初心,回归本心,守住自我,不为外物所迷惑,则需要定力和毅力。
请结合以上材料,以“放飞与回归”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新高中创新联盟TOP二十名校高一年级2月调研考试·语文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1.B(“营造虚假勤奋的形象来实现
自我满足”“掩盖行动不足的事实”“间歇性自我休息或自我安慰”这三种表现是出于三种不同的“摸鱼”心理,不一定所有的“摸鱼者”都同时具有这三种心理。)2.C(“当今青年”范围失当,原文说“个别青年”“部分青年”。)3.A(文章第
二段的观点是“摸鱼者”通过营造虚假勤奋的形象来实现自我满足。A项,工作量并不饱和的小李发布深夜加班的信息,属于营造虚假勤奋的形象,适合作为论据支撑第二段的观点。B项,“躺平”在家的张三受朋友影响打造努力工作的虚假人设,属于第三段“从众的比较”心理,不能支撑文章第二段观点。
C项,“下班后到健身房”不属于“摸鱼”行为,不能支撑文章第二段观点。D项,“由于工作压力请假旅游”属于一种“反卷”的表达,可以支撑第四段的观点。)4.D(“说明70后的义利观不正确”错,从这两个统计数据看不出来70后的义利观如何。)5.①论证
结构清晰。文章采用总分结构,分论部分从“摸鱼者”的心理状态和导致这种心理的因素两个方面展开论证,论证思路清晰,逻辑严谨。②论证方法多样。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手法,如列举一些“摸鱼”行为,引用亚里士多德、恩格斯的观点等,论据典型,论证有力。③论证语言严
谨精准。文中多用一些限定语,使表达更严谨,譬如“有的某种固化状态”中,用“有的”“某种”来限定“固化状态”。(每点3分,答出两点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6.C(“吓跑了”理解有误,原文说“对四蹄的饕餮之徒也大概
率以警告无效而告终”。)7.D(“逃离艰辛的劳动的幸运”应为“脱离诚实的劳动的遗憾”。)8.①这一段插叙了作者少年时“去县城讨生活”,狼狈归来的路上“投入草垛的怀抱”的经历,突出草垛对作者少年时落魄遭遇的慰藉,由写物到写人,丰富了文章的内容。(3分)②引出下文的议论,表达作者对人生和
自然的思考,深化文章的主题。(2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9.甲组答案示例:①作者对家乡的草垛进行了回忆,从不同角度描述了草垛印象,赞颂了草垛的优秀品质,赋予草垛以深刻的精神内涵。②回忆促进成长,成长也离不开回忆。对草垛般寻常事物的回忆,都可以给人灵魂启迪的妙方,促
进成长。乙组答案示例:①草垛是家乡的象征,是无私奉献的代名词。无论走多远,都不能忘记曾经养育过自己的家乡。②草垛是精神的家园,心灵的栖息地,是安顿灵魂的地方。草垛精神是永恒的,它将伴作者走向将来,拥抱未来。(每点3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
成理则酌情给分)10.CEG(该句句式整齐,“诸生”是主语,不能单独断开,“诸生”后面的句子构成对仗,“业患不能精”对应“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明”对应“无患有司之不公”,以此可在C、E、G处断开。原文参考标点: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11.
C(C项,“十八岁”应为“二十岁”。A项,《劝学》中“则知明而行无过”的“行”指行为。B项,《师说》中“学不可以已”的“已”是“停止”的意思。D项,解说正确,“贪财好贿”的“贿”指贿赂,含贬义。)12.B(“古
今大量事实”错,材料二中“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即是说“这类事在经籍史书中随处可见,我也不想过多举例,姑且举几个近世紧要的事说说”,由此可知,作者并未列举“古”的“事实”。)13.(1)具备一点优点的人全部被录取,拥有一种才艺的人没有不被任用的
。(“率”“录”“名”各1分,句意1分)(2)在各种公私宴会上,(大家)谈古论今吟诗作赋,(他却像)被塞住了嘴一样低头不能吭声,只好打打呵欠伸伸懒腰罢了。(“塞”“欠伸”各1分,补充出省略的主语1分,句意1分)14.①不学无术。耻于农商,不屑工技,不能武,不能文。②虚度光阴。整天酒
足饭饱,无所事事,虚度时光。③自我满足。继承一官半职,就自感满足,全忘学习。(每点1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文言文参考译文:材料一:国子先生早上走进太学,召集学生们站立在学舍下面,教导他们说:“学业由
于勤奋而专精,由于玩乐而荒废;德行..由于独立思考而有所成就,由于因循随俗而败坏。当今圣君与贤臣相遇合,各种法律全部实施。除去凶恶奸邪之人,提拔优秀人才。具备一点优点的人全部被录取,拥有一种才艺的人没有不被任用的。只有才行不高的侥幸被选拔,谁能说才行优秀者不蒙提
举呢?诸位学生只要担心学业不能精进,不要担心主管部门官吏不够英明;只要担心德行不能有所成就,不要担心主管部门官吏不公正。”材料二:自古以来的圣明帝王,尚且需要勤奋学习,何况普通老百姓呢!这类事在经籍史书中随处可见,我也不
想过多举例,姑且举几个近世紧要的事说说,借以启发你们的觉悟。士大夫家的子弟,长到几岁以后,没有不受教育的,学得多的,有的学了《礼记》《春秋三传》;学得少的,也不会少于《诗经》《论语》。等到他们二十岁行冠礼或结婚以后,体质性情便逐渐
成型,应根据他们的天生灵性,加倍对他们进行教育和诱导。他们中那些志气高尚的,就能经受磨炼,成就清素的儒家事业;那些没有毅力的,从此惰懒下去,就成了平庸的人。人生在世,都应当有一定的职业:农民要划算怎样耕田种地,商贩要商讨买卖
生财之道,能工巧匠要精心制作器具,艺人要深入研习技艺,武士要骑马射箭,文人要讲论儒家经典。我常常见到不少士大夫耻于从事农商,又羞于研习手工技艺,射箭连铠甲也射不穿,动笔仅仅能写出自己的名字,他们整天酒足饭饱,恍恍惚惚,无所事事,以此消磨时光,以此了结一生。有的人靠着祖上的荫庇,得到了
一官半职,便自我满足,完全忘记了学习修业。以至碰上吉凶大事,与人议论得失时,就懵懵懂懂,张口结舌,如堕云雾之中;在各种公私宴会上,(大家)谈古论今吟诗作赋,(他却像)被塞住了嘴一样低头不能吭声,只好打打呵欠伸伸懒腰罢了。那些有见识的旁观者,都
为他羞得恨不能钻到地下去。这些人为什么舍不得勤学几年,而宁愿长受一生的愧辱呢!15.C(“体现了他们人生态度的迥异”属于过度解读。词中仅说“公子眼花乱发”,未明说“公子”的人生态度怎样,说“他们人生态度的迥异”显然过于牵强。)16.①侧面烘托。上片主要通过侧面烘托来展现花香
,先从香气刺激人的感官写起,突出花香之奇特,它冲通了词人堵塞的鼻孔,使嗅觉顿时灵敏起来。②用典。“领巾飘下瑞香风,惊起谪仙春梦”二句用唐朝杨贵妃和李白的典故,更夸张出香气的威力,想象力丰富,令人惊叹。(每点3分,意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17.(1)静女其姝静女其娈(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3)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每空1分,错字、漏字、添字则该空不得分)18.①玲珑剔透②栩栩如生③极目远眺④年复一年(每空1分,符合语境的成语均可)19.B(文中画横线处的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与
B项相同。A项,表示语意未尽;C项,表示说话断断续续;D项,表示引文的省略。)20.A(A项,两句描写盐花美景,湖映天光,承接上文对盐花的描写,与下文的“天空之镜”倒映美景也衔接恰当。B项、C项、D项没有涉
及对湖的描写。)21.A数字技术全方位赋能公共服务B社会治理更加接地气(每空2分,意对即可)22.③,“增长”改为“增强”。⑥,在“居民”前加“将”或“把”。⑧,在句子最后加“建设”。(原文③处,“增长”与“互动”搭配不当。原文⑥处,
“居民参与平安建设、文明创建、助老帮扶等共治内容”应作“量化为”的状语,因此在其前添加介词,将其转化为介宾短语方可。原文⑧处,“推进”后缺少宾语中心词,可在句后加“建设”。每修改对一处2分,其他改法酌情给分)23.【写作指导】试题由引言提示、命题和要求三
部分组成。其中,引言提示是基础,命题是核心,要求是关键。引言提示解读了命题“放飞与回归”,具体阐释了命题相对立的两个词语“放飞”与“回归”的内涵,有助于我们立意。“敞开心扉,放飞自我,追寻理想,拥抱未来,需要勇气和意气”的阐述不难让我们联想到教材第一单元的《
沁园春·长沙》等文本,“不忘初心,回归本心,守住自我,不为外物所迷惑,则需要定力和毅力”让我们联想到教材《归园田居》等文本。【参考立意】①放飞自我,人生才有价值;适时回归,才不会迷失自我。②放飞得自由,回归守初心。③当放飞时就放飞,当回归时就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