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辽宁省2022-2023学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选择性模拟(一)考试历史试卷参考答案及解析.pdf,共(4)页,338.403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bbb8a77e1fc2e282e1fce3d0704f772f.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3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选择性考试模拟试题(一)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2345678910ABBDDCDBCC111213141516ACDDDA【选择题解析】1.【解析】根据材料中“战国时期”“卿大夫”“非贵族的士人”等信息可知,第一类是地主阶级上台执
政,如田氏篡权和三家分晋等,根据材料中“成为新的君主集权政府”可知第二类是走向集权统一政府,如秦变法成功,燕招用士人等,这都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据此可知选A。根据第二种途径中,题干中的新政府贵族仍然是最高统治者,
排除B。新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旧有的政治制度的,排除C,根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并没有实现国家的大一统,排除D。2.【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汉武帝的税制改革中对商业、手工业等行业都进行了征税,但没有涉及对农业加征,故选B。加强中央集权是针对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C“首次”与史实不符
,排除。汉武帝时期汉代经济继续发展,排除D。3.【解析】根据材料中“可汗大点兵”和《木兰辞》所处的时代,可知B正确。A是军功爵制度,出现于战国时期,排除。C是宋朝处理军政的措施,排除。D职业士兵与材料中“点兵”不符,排
除。4.【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重文轻武的政治氛围,便于文人对官方所修的史书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有利于史学研究的发展,故选D。材料中吴缜和叶适对官修史书的评价无法体现重史传统,排除A。对《新唐书》评价不高只是一个个例,不能说明官修史书普遍缺乏公信力,也不能说明官
方与民间存在严重对立,排除B和C。5.【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明朝的民营手工业产品根据欧洲市场的需要进行设计和出售,这说明生产和销售均面向了市场,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故选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官营手工业产品不面向市场,排除A。材料描述了景德镇瓷器面向欧洲市场的
销售,但这不足以证明产品以海外市场为主,排除B。材料只是单方面说明中国瓷器出口,不能表明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排除C。6.【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时期旅顺地区能够率先进行城市供水系统的建设,一是因为其地理位置,二是因为其与国家的军事布局有关,故选C。根据题干时间可知
,旅顺地区不是较早引入西方先进技术的地区,排除A。城市供水系统的建设不是边疆管理的主要内容,排除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旅顺并不是通商口岸,排除D。7.【解析】根据题干时间1923年及对俄的态度,可知此时民族救亡仍是第一要义,故选D。根据题干所给的数据可知此时对社会改
造道路并未一致,排除A。根据材料中“因其为社会主义国家,以不侵略为原则”可知其对社会主义制度认识并非正确,排除B。材料只是显示对俄与美的态度,没有涉及马克思主义,排除C。8.【解析】根据漫画的题目和漫画中“第二
次世界大战”等信息可知,作者将九一八事变与当时的国际局势相联系,故选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九一八事变并未被广泛关注,排除A。九一八事变是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但漫画强调九一八事变与国际形势之间的关系,排除C。中日民
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是在华北事变之后,排除D。9.【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此时的中国古代史是按照三次农民战争进行分期,据此可知与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史学研究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故选C。苏联模式是指苏联高度集中的
计划经济体制,与题干无关。农民战争影响历史走向,而不是决定历史走向,排除B。用农民战争作为历史分期,是阶级斗争史观,不属于新的历史范式,排除D。10.【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2021年,我国万亿GDP城市已达到24个,可知与改革开放过程中
的经济体制改革密切相关,故选C。根据材料信息“1986年之前,我国也没有一个城市GDP达到千亿元”,排除A。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是在20世纪5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是在1992年,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
,排除D。11.【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人类主要是在河流附近和平原定居,这与人类社会开始发展种植经济和畜牧业相关,故选A。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是人类选择了不同的自然环境生存,而不是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排除B。村落城市兴起是人类定居之后的产物而
非之前,排除C。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时期,集体生活优势明显,排除D。12.【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国王可以在天主教和新教中选择一种作为自己的国教,这意味着国王有权决定本国的宗教信仰,故选C。材料信息中并未体现
出天主教和新教地位一致,排除A。材料只是体现了国王可以选择宗教信仰,这不是王权强化的表现,排除B。根据材料中“一旦做出选择,每个臣民都要跟随国王的信仰”可知并未实现信仰自由,排除D。13.【解析】根据材料所给的时间信息可知与新航路开辟无关,排除A。材
料已经给出了英国钢铁产量所占的比重,但这只是一种现象,而非现象的反映,排除B。C“始终”一说过于绝对,排除。根据题干所给时间可知,欧洲钢铁产量增长是在1840年前后,此时正处于工业革命时期,故选D。14.【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迁入美国的
人口在人种上和文化上呈现出多元的特征,故选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洲是当今族群融合度最高的地区而不是美国,排除A。根据表格中“奴隶贸易”可知移民并非都是自发,排除B。美国人口的增长与领土扩张没有必然的联系,排除C。15.【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此时苏俄实行的是新经济政策,这是列
宁找到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故选D。列宁解释租让制说明党内对政策并未形成共识,排除A。斯大林模式在苏联形成是在20世纪30年代,排除B。当时苏俄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经济而非阶级斗争,排除C。16.【解析】根据题干“1971”这一信息可知,欧
共体的成立和日本成为经济大国属于这一判断的背景,故选A。中国开始改革开放的标志是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苏联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戈尔巴乔夫时期,均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17.(12分)(1)特点
:历朝历代均重视防止舞弊(2分)影响: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科举制的公平公正(2分)(2)原因:科举制使一些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加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改善了社会的读书风气;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每点2
分)18.(14分)(1)背景:列强侵华要求开放通商口岸,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利益;清政府屡战屡败,大量赔款加重了财政负担;百日维新,开埠有利于商业的流通与发展;清末有识之士的建议和推动。(每点2分)(2)影响
: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清末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收入;促进了清末民族意识觉醒和国家主权意识的进步;引发了列强的不满与干涉。(每点2分)19.(14分)(1)特点:全方位对外贸易;与苏联的贸易占据主要地位;适时调整政策;官方贸易与民间贸易都有发展。(每点2分,答出3点
即可)(2)意义: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有利于赚取外汇;有利于推动我国的工业化建设;有利于通过经济交往改善国际环境。(每点2分)20.(12分)【示例】工业革命是“时间消灭空间”的证明19世纪的欧洲,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蒸汽机普遍应用
,物质和信息交换频繁。作为当时最先进的交通工具和交往媒介,铁路、蒸汽轮船、书信、电报以及报刊的发明和应用,不仅缩小了世界市场的地理空间,节省了商品流通的时间,而且改善了信息传递的条件,拓展了人们的交往时空,将全世界的人们紧密联系在一起。工业革命证明人们
有能力借助传播科技的发展,用快速的信息传播克服遥远的空间距离,也使得人们的传播时空和传播方式发生重大改变。生活在这个年代的马克思、恩格斯,在频繁的信息传递活动中深切感受到了交通技术变革带来的时空变化,敏锐地提出了“时间消灭空间”这一命题,把
握了时代特征,预见了历史的发展,这是伟人对历史发展的重要贡献。